《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xx·xx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xx、xx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xxxxxx,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xx其有也,一民xx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xx、xx,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xx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xx:「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xx施舍之守气,又不如xx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xx也。

夫志至xx,气次xx。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xx,气次xx。

』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有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xx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xx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xx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xx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敢问所安?」曰:「姑舍是。

」曰:「xxxx何如?」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皆古圣人也。

吾未能有行xx;乃所愿,则学xx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xx也。

」曰:「然则有同与?」曰:「有。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xxxx有天下。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

拨乎其萃。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xx也。

』」公孙丑上·第三章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公孙丑上·第四章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xxxx而尊士。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

及是时,明其政刑,虽xx必畏之矣。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公孙丑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公孙丑上·第五章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公孙丑上·第六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xx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第七章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巫匠xx。

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

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

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xx为xx。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上·第八章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xx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xx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上·第九章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

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译文: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掌权,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能再次建立起来吗?孟子说:你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罢了。

有人问曾西说:‘你和子路相比,谁贤?’曾西不安地说:‘子路是我的先人所敬畏的人。

’那人又问:‘那么你和管仲相比谁贤?’曾西顿时很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竟拿我同管仲相比?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是那样专一,执掌国政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是那样卑微。

你为什么竟拿我同这个人相比?’(孟子接着)说:管仲那样的人是曾西不愿做的,而你以为我会愿意吗?公孙丑说:管仲使他的君主称霸,晏子使他的君主扬名,管仲、晏子还不值得效仿吗?孟子说:凭齐国的条件称王天下,真是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我这个学生就更糊涂了。

凭文王的德行,寿近百岁才去世,尚且没能(使仁政)遍及天下;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这才(使仁政)遍及到天下。

现在您说起称王天下,似乎很容易的样子,那么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吗?孟子说:哪可以同文王相比呢。

从商汤到武丁,贤圣的君主出了六七个,天下归顺殷朝很久了,久了就难改变了。

武丁使诸侯来朝拜,统治天下,就像将它放在手掌中转动一样容易。商纣距武丁的时代不算长,(武丁时代)勋旧世家遗留的习俗,及当时流行的良好风气和仁惠的政教措施,还有留存下来的,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这些都是贤臣,一起辅佐他,所以过了很长的时间才失掉天下。

(那时,)没有一尺土地不是他的疆土,没有一个人不是他的臣民,然而文王还是在百里见方的地方兴起,所以是很困难的。

齐国人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

’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

夏、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没有超过纵横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那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

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的。

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

饥饿的人什么都吃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不挑拣。

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

’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

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

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

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

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

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

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

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

’(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

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

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

公孙丑说:请问,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

’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

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

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

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

’(

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

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

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

(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

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识别各种言论?(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

(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

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

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唉呀!这是什

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

’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

既有xx又有xx,老师已经是圣人了。

’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人了,)这是什么话呀?(公孙丑说:)以前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一部分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具备了圣人所有的特点,只是还嫌微浅。

请问您处于哪种情况?孟子说:暂且不谈这个问题。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样?孟子说:处世的方法不同。

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居,这是伯夷的处世方法。

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

该做官就做官,该辞官就辞官,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赶快辞职就赶快辞职,这是孔子的处世方法。

(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做不到他们这样;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相对于孔子来说,是同等的吗?孟子说:不。

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xx的。

公孙丑问:那么他们有共同之处吗?孟子说:有。

如果能有方圆百里的一块地方而由他们做君主,他们都能使诸侯来朝见而拥有天下;如果要他们干一件不义的事情,杀一个无辜的人而让他们得到天下,他们都是不愿去干的。

这些是共同的。

xx说:请问xx和他们不同的地方。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孔子,即使有所夸大,也不至于阿谀吹捧他们所敬爱的人。

宰我说:‘根据我对老师的观察,老师远远超过尧、舜了。

’子贡说:‘见了一国礼制,就能知道一国的政治;听了一国的音乐,就能了解一国的德教;即使从一百代以后来评价这一百代的君主,也没有谁能违背孔子这个道理的。

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xx的。

’有若说:‘岂只是人类有这样的不同!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土丘,河海对于水沟,都是同类的;圣人对于一般的人,也是同类的。

(这些)都高出了同类,超出了同群。

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xx更伟大的了。

公孙丑上·第三章孟子说: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有大国的条件——商汤凭七十里见方的地方,文王凭百里见方的地方就称王了。

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够(反抗)罢了;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位弟子敬服孔子那样。

《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

’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公孙丑上·第四章孟子说:仁就获得尊荣,不仁就招来耻辱。

如今有人厌恶耻辱却又安于不仁,这就像厌恶潮湿却又安于居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

如果真的厌恶耻辱,就不如崇尚道德、尊重士人,让贤人在位做官,让能人在职办事。

国家太平无事,趁这时候修明政教刑法,(这样,)即使大国也必然会怕它了。

《诗经》上说:‘赶上天气没阴雨,取来桑皮拌上泥,窗洞门户细修葺。

从今下边的人,有谁再敢把我欺?’孔子说:‘做这篇诗的人,真懂得道啊!能治理好他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如果国家太平无事,趁这时候寻欢作乐,怠惰傲慢,这是自找灾祸啊。祸与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诗经》上说:‘永远配合天命,自己求来众多的幸福。

’《太甲》说:‘上天降下灾祸,还有办法可躲;自己造下罪孽,那就别想再活。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公孙丑上·第五章孟子说:尊重贤人,任用能人,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而且愿意到那个朝廷去做官;市场,提供场地存放货物而不征租赁税,依照规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不使货物积压在货场,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愿意把货物存放在那个市场上了;关卡,只检查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会高兴,愿意经过那条道路了;对于种田的人,只要他们助耕公田,不征收私田的赋税,那么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愿意在那样的田野里耕种了;人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劳役税和额外的地税,那么天下的人都会高兴,愿意来做那里的百姓了。

真能做到这五个方面,那么邻国的百姓就会像敬仰父母一样敬仰他了。

(邻国要想率领这样的百姓来攻打他,那正像是)率领子弟去攻打他们的父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能成功的。

像这样就能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的人,是奉了上天使命的人。

这样还不能称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公孙丑上·第六章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

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

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

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

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公孙丑上·第七章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唯恐(造的箭不尖利)不能射伤人,造铠甲的唯恐(铠甲不坚硬)使人被射伤。

(求神治病的)巫医和(做棺材的)木匠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

所以谋生的职业不能不慎重选择啊。

xx说:‘住在有xx的地方才好。

经过选择却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哪能算聪明?’仁,是天(赋予人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定的住所。

没有谁阻挡他(行仁),他却不仁,这是不明智。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只配当别人的仆役。

当了仆役而觉得当仆役羞耻,就像造弓的觉得造弓可耻,造箭的觉得造箭可耻一样。

xx果真觉得可耻,不如就行仁。

行仁的人就如比赛射箭:射箭手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放箭;射不中,不怨恨赢了自己的人,只有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罢了。

公孙丑上·第八章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

xx,听到善言,就拜谢。

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舜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没有哪一点长处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吸取众人的长处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这又有助于别人培养品德。

所以,君子没有比帮助别人培养好品德更好的了。公孙丑上·第九章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

不在恶人的xx里做官,不同恶人交谈。

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同恶人交谈,就觉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

把这种厌恶恶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生气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

因此,诸侯即使有用动听的言辞来请他的,他也不接受。

不接受,就是不屑于接近他们。

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

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体地在我身旁,你又哪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高高兴兴地同这样的人处在一起而不失去自己的风度,拉他留下,他就留下。

拉他留下他就留下,这也就是不屑于离开罢了。

xx又说:xx狭隘,xx不严肃。

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效仿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 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告诫儿子的

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2、总结交流: 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

最新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12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无人能比,他也以此自我夸耀。曾经在自己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久久不离开。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十支箭中了八九支,只是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我射箭的技术不精湛?”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的箭术!”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的用勺子把油灌注进去,从钱的孔进入,而钱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卖油翁走。 解释:

自矜:自夸,尝:曾经,圃:场地释:放下,睨:斜着眼看,去:离开,颔:点头,轻:看轻,置:放,酌:倒油,沥:灌注,遣:打发 睨之,久而不去。“之,他,指陈尧咨。”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的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之,指葫芦。 康肃笑而遣之。”之,,他,指卖油翁。”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作者是北宋朝的欧阳修,号醉翁;他和另七位文学家合称“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的《伤仲永》,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黠鼠赋》。

《卖油翁》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2课】

《卖油翁》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2课】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重点注释默写: 1、【陈康肃公】公, 2、【善射】 3、【自矜】 4、【圃】 5、【释担】释, 6、【睨】 7、【但微颔之】 。但。颔,。之,。 8、【无他】 9、【但手熟尔】 熟,尔, 10、【忿然】然, 11、【安】 12、【轻吾射】 轻, 13、【以我酌油知之】 以,酌, 之, 14、【覆】 15、【徐】 16、【杓】 17、【沥之】 沥之,18、【遣之】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翻译: 2、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翻译: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无他,但手熟尔。 翻译: 5、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翻译: 6、康肃笑而遣之。 翻译: 三、简答题: 1. 卖油翁和陈尧咨的一番对话是怎样引起的? 2. 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久而不去”是不是有意要教育陈尧咨克服骄傲自满的心理? 3.分析康肃公与卖油翁的形象。 4.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5.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6.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什么? 7.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8.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9.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重点注释默写: 2、【陈康肃公】公,对男子的尊称。 3、【善射】擅长射箭。 4、【自矜】自夸。 5【圃】园子。 6【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 7、【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8、【但微颔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9、【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10、【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

卖油翁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

卖油翁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卖油翁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卖油翁文言文原文 卖油翁 作者: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为便于学生理解,此句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没有出现,但在原文中的确提到,在此特补) 卖油翁文言文注释 善射:擅长射箭善:擅长,善于。 以:凭借,用。 自矜(jīn):自夸。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释:放下。 立:站立。 睨(n):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其:代词,指代陈尧咨。 发:把箭射出去。 矢(shǐ):箭。 但:只。 微:微微。 颔(hn):点头 之:凑足音节。 不亦......乎:(难道)不也......吗? 熟:熟练。 忿然:气愤的样子。 知:懂得。 射:射箭的本领。 精:精湛,奥妙。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尔:你。

轻:作动词用,看轻。 酌(zhu):舀 乃:于是,就。 取:拿出。 置:放置。 覆:覆盖。 徐:缓缓地。 杓(sho):同"勺",勺子。 沥(l)之:向下灌注,沥,滴。 因:这里是"接着"的意思。 唯:只,不过。 遣:打发。 遣之:打发。 湿;沾湿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解牛斫轮:指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 卖油翁文言文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word文档资料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 (翻译) 苏洵《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12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注释】 ⑴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 ⑵〔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⑶〔善射〕擅长射箭。 ⑷〔自矜(jīn)〕自夸。 ⑸〔家圃(pǔ)〕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⑹〔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⑺〔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⑻〔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⑼〔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⑽〔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⑾〔忿(fèn)然〕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 ⑿〔安〕怎么。 ⒀〔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 ⒁〔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⒂〔覆〕盖。 ⒃〔徐〕慢慢地。 ⒄〔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

⒅〔遣之〕让他走,打发。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无人能比,他也以此自我夸耀。曾经在自己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久久不离开。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十支箭中了八九支,只是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我射箭的技术不精湛?”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的箭术!”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的用勺子把油灌注进去,从钱的孔进入,而钱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卖油翁走。 解释: 自矜:自夸,尝:曾经,圃:场地释:放下,睨:斜着眼看, 去:离开,颔:点头,轻:看轻,置:放,酌:倒油,沥:灌注,遣:打发 睨之,久而不去。“之,他,指陈尧咨。”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的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之,指葫芦。 康肃笑而遣之。”之,,他,指卖油翁。”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作者是北宋朝的欧阳修,号醉翁;他和另七位文学家合称“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的《伤仲永》,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黠鼠赋》。

诫子书原文加拼音及译文版

jièzǐshū 《诫子书》 zhūgěliàng 诸葛亮 fūjūn zǐzhīxíng jìng yǐxiūshēn jiǎn yǐyǎng dé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fēi dàn bówúyǐmíng zhìfēi níng jìng wúyǐzhìyuǎn fūxué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xūjìng yěcái xūxuéyěfēi xuéwúyǐguǎng cái fēi zhì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wúyǐchéng xuéyín màn zébùnéng lìjīng xiǎn zào zébùn éng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zhìxìng nián yǔshíchíyìyǔrìqùsuìchéng kūluò 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duōbùjiēshìbēi shǒu qióng lújiāng fùhéjí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

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字词与全文翻译

15 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君子的品行,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清心寡欲,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刻苦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像枯枝落叶凋落、衰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字词: 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3.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原文指淡泊宁静) 4.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以观沧海”“以塞忠谏之路”) 5.之:的,助词。 6.养德:培养品德。 7.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淡,恬淡。泊,安静,恬静。 8.宁:宁静,安定。 9.远:远大目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0.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以:同样表目的) 11.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志,(坚定不移的)志向。 12.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13.广才:增长才干。(名词活用作动词) 广,增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才:才干(名词) 14.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15.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16.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17.能:能够。 18.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19.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年:年纪。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0.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意:意志。 21.遂:最终,终于。 22.日;岁月。原指太阳。这里指消失。 23.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本指树叶凋落) 24.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承接。世,社会。 25.守:困守。 26.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7.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将,连词,又。复,又;再。何,怎么。及,来得及。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赏析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赏析 导读:卖油翁 宋代: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

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 ⑴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 ⑵〔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⑶〔善射〕擅长射箭。 ⑷〔自矜(jīn)〕自夸。 ⑸〔家圃(pǔ)〕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⑹〔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⑺〔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⑻〔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⑼〔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⑽〔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⑾〔忿(fèn)然〕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含文学常识

六国论 文学常识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

卖油翁原文词解翻译 )

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1.善:擅长 2.射:射箭 3.当:在 4.亦:也 5.以:凭 6.矜:夸耀 陈尧咨擅长射箭,(他的射箭技术)当时没有人比得上,他也凭此自夸。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1.尝:曾经 2. 释:放 3.睨:斜着眼看 4.去:离开 (他)曾经在自家(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一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他,很久了也没有离开。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1. 1. 1. 1. 1. 1. 6. 酌 7. 1. 唐宋八大家有: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解释下列划线字 (1)善射:_擅长_ (2)自矜:夸耀 (3)尝射于家圃: _曾经 (4)释担而立:放(6)睨之: 斜着眼睛看(7)汝亦知射乎:懂得 (8)惟手熟尔:_只是 (9)忿然:气愤地样子(10)尔安敢轻吾射:怎么(11)遣:_打发 以:公亦以此自矜:凭借以我酌油知之_凭 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以钱覆其口用 之:睨之,久而不去代词,指康肃但微颔之:对康肃射箭十中八九这件事_____ 以我酌油知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这个道理康肃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 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 射:尝射于家圃:射箭汝亦知射乎:射箭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 原文填空 (1)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相照应的一句是但微颔之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字词: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指有才德的人。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原文指淡泊宁静)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以观沧海”“以塞忠谏之路”)之:的,助词。养德:培养品德。 译文:君子的品行,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原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字词: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淡,恬淡。泊,安静,恬静。宁:宁静,安定。远:远大目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志,(坚定不移的)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译文:不清心寡欲,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实现远大目标。 原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字词: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原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字词:广才:增长才干。(名词活用作动词)广,增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才:才干(名词)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以:同样表目的) 译文:不刻苦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 原文: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字词:.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能:能够。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译文: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原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字词:.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年:年纪。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意:意志。日;岁月。原指太阳。这里指消失。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原文: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字词:遂:最终,终于。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本指树叶凋落)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承接。世,社会。 译文:最终像枯枝落叶凋落、衰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原文: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字词:.守:困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将,连词,又。复,又;再。何,怎么。及,来得及。 译文: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卖油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卖油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xx]xx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xx曰: “无他,但手熟xx。”xx忿然曰: “xx安敢轻吾射!”xx曰: “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xx。”xx而遣之。 卖油翁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比得上他,他也凭这点本领自我炫耀。他曾经在自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个卖油的老汉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看到他射的箭十支中有八九支射中靶心,老汉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xx咨质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技不也出色吗?”卖油的老汉说: “这没有什么,只不过手势熟练而已。”陈尧咨生气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xx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知道这个道理。”他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住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灌进去,而铜钱一点也没有被油沾湿。于是说:

“我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手势熟练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把他打发走了。 卖油翁赏析: 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 一陈尧咨精通射箭并以此自夸,卖油翁见之却等闲视之。 二陈尧咨责问卖油翁,卖油翁倒油的水平让陈尧咨折服,只好笑而遣之。 课文记叙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倒油的高超水平,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句 1常用词理解 (1)尝射xx “尝”在古义中解释为“曾经”居多,在今义中多解释为“尝试”。 (2)久而不去 “去”在古义中解释为“离开”、“距离”等,在今义中解释为“往、去、到”,要注意区别。 (3)但微颌之 “但”在古义中不作转折词用,不解释为“但是”,而解释为“只”、“只是”,在今义中,它主要用作转折词,解释为“但是”。 (4)因日: “我亦无他…”“因”在古义中解释为“于是”,今义中表示因果关系,作“因此”讲。 2xx辨义

苏轼 六国论 原文与译文

苏轼六国论原文与译文 六国论 苏轼(宋)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g过赵从车千乘,萧、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图文稿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无人能比,他也以此自我夸耀。曾经在自己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久久不离开。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十支箭中了八九支,只是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我射箭的技术不精湛”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的箭术!”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的用勺子把油灌注进去,从钱的孔进入,而钱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卖油翁走。

解释: 自矜:自夸,尝:曾经,圃:场地释:放下,睨:斜着眼看, 去:离开,颔:点头,轻:看轻,置:放,酌:倒油,沥:灌注,遣:打发 睨之,久而不去。“之,他,指陈尧咨。”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的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之,指葫芦。 康肃笑而遣之。”之,,他,指卖油翁。”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作者是北宋朝的欧阳修,号醉翁;他和另七位文学家合称“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的《伤仲永》,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黠鼠赋》。

(完整版)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六国论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原文】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 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原文】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④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注释】 ①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建议秦昭王现收服韩国,再进而吞并其他各国。他被秦昭王任为相,封为应侯。②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辅佐秦孝公变法,因功封为商君,故称商鞅。他曾多次策划进攻魏国。③刚:齐地名,在今山东省兖州县境。寿:齐地名,在今山东省东平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通用)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1、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2、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

《六国论》原文翻译和课文分析

《六国论》原文翻译和课文分析 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与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并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

苏辙,六国论,原文与译文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bf14272132.html,) 〔苏辙,六国论,原文与译文〕 *篇一:苏辙《六国论》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附翻译) 六国论(选自宋·苏辙《栾城集》)【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山西:指崤山以西。【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

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原文】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④而入于秦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