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化学复习备考计划

2013年中考化学复习备考计划
2013年中考化学复习备考计划

2013年中考化学复习备考计划

一、复习规划

复习规划一般是三段式复习法。即:

第一阶段是章节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顺序,根据各章节内容划分不同的小单元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4月30日左右结束,时间约7-8周。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设计不同的知识专题,根据不同的知识专题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5月30日左右结束,时间约4-5周。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按照中考试题格式及标准,设计中考模拟试题,进行中考模拟训练。这一分阶段要于6月15日前结束,时间约2周。

二、复习策略

⑴章节复习——依据教材进行纵向复习。

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应用灵活的作用。其指导思想是:基础、全面、系统、扎实。

①立足基础。一是立足教材,要依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展现知识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让学生在重温知识的认知历程中,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使学生的认识在新的循环中进一步提高辩析和应用能力。二是立足大纲,要依据大纲的基本要求,以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为标准,针对各知识点设计对应的复习或训练内容,不要盲目拨高或设计较难的试题,以免影响学生复习积极性。

②全面覆盖。一是广度上,不仅要把教材中每个知识点找准找全,不遗漏任何知识点,而且还要关注知识点的前后的联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呈现方式和考查角度,进行全面细致的变式训练;二是深度上,要认真分析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各知识点考查的基本要求,另外,还要对照中考试题,分析各知识点的实际考查水平,适应挖掘或拓展知识内涵,依据基本要求和中考实际设计相应的复习深度。

③建立体系。一是要建立知识体系,对单元知识点要进行归纳、梳理,找清相互之间的联系,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点,可以打破教材章节,不断融合、对比,使学生形成较好完善的知识体系;二是要形成方法体系,知识点的考查是通过习题呈现的,在知识梳理或习题训练中,要不断抽取知识规律及解题方法,让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存在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知识及方法体系。

④抓好落实。一是抓知识落实,对基础知识不仅要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准确把握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要能熟练地进行辩析或应用;二是抓训练落实,要加强知识的对应性或变式性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多角度掌握考查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或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专题复习——依据知识点进行横向复习

这是综合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能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专题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巩固基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辩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其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①巩固基础。专题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归类形成的,在知识归类的过程中,仍要涉及到各个知识点,对各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必然会影响知识关系的认识,影响专题复习的效果,因此,要通过设计知识点的辩析与对比性,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

②完善体系。一是梳理关系,专题即一类知识,是从教材整体的角度把关联知识进行汇总,前搭后联形成的某一知识体系,知识分布较广,关系不明确,其归类过程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知识的重新组合,不仅有明确的归类标准或归类依据,而且还有明确组合关系,因此,要通过知识的组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的组织标准和组织关系,使之形成即有具体内容,又有组合关系的专题网络。另外,各个专题不是独立的,各专题之间也存在一定融合,在梳理专题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题内知识的完善,而且还要加强专题之间知识的联系,使整个教材知识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二是完善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知识点联系面较小,知识内涵挖掘不充分,知识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知识内涵,将知识点融入专题知识的大背景中,让学生在新的角度或高度上,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知识点的联系已有涉及,但涉及面较小,深度不够,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掌握知识点之间区别与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辩析的能力。专题复习尤其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

③综合应用。一是知识综合,章节复习完成了知识点的理解,但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足,知识综合程度不够,知识辩析能力相对薄弱,因此,要在加强相近知识的辩析的基础上,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提高知识的跨度和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辩析能力。二是训练综合,专题训练中,要适当减少知识点的对应训练,逐步加强知识间的融合,或专题内的综合,或专题间的综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④提高能力。专题复习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认识上,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因此,一是必须加强应用性的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解题方法或规律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⑶模拟测试——依据考题进行综合复

模拟即进行定时、定量、规范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其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回扣、强化、调节。

指导,即指导学生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和答题技巧等;回扣,即反思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回顾教材,回顾知识点、回顾解题方法等;强化,即通过训练强化重点,对重点题型分析归类,强化解题规律,便于考试中迅速提取;调节,即调节学生的迎考心理情绪,提高信心和斗志,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身体状况都处于最佳状态。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策略

化学 一、明确中考的主要要求 二、把握中考复习的主要环节 三、中考化学试卷的解答要领 四、中考化学冲刺阶段注重整理和思考

中考复习策略 中考渐近,做好最后阶段的化学复习,对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情绪都难免焦灼与忐忑,都在想着各科的“法子”,寻找着各科的“捷径”,以便能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各学科复习的基本方法都大致相同,但又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各有“巧妙”不同。现就初中化学如何进行考前复习提几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一、明确中考的主要要求 明确要求就是要看准方向,关注中考化学考试说明变化,把握复习的深度难度,增强复习的效率。2012年的考试说明与2011年的考试说明相比,考试性质、考试方式、试卷结构、以及考试内容要求,基本上都没有变化。从中我们体会到以下三点: 1. 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是中考要求的“支撑点”。 中考试卷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属于水平考试,因此,必然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基础题一般占60%左右,许多稳定的考点带有明显的基础性。 2. 领会层次要求是提高复习效率的“着力点”。 《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同学们中考复习的基础依据。《考试说明》中每一章的“知识能力要求”已将其进一步明确,它实际上就是每个知识点应该达到的“程度”。 3. 适应发展是决定中考复习质量的“关键点”。 中考试题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发展性。某些考点将随着当年考试要求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如:基本概念的死记硬背进一步淡化;化学计算在降低计算难度的同时对思维能力的要求

逐步提高。所以指导我们的中考复习方向,学生的知识要灵活掌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结合生活实践经验来回答问题。 二、把握中考复习的主要环节 1. 过好教材关 教材是我们平时学习的工具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不论试题的情景如何新颖,答题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来源于教材,而不可能超出教材的知识水平去编写一些偏题怪题,所以,一定要通读教材,认真思考,按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落实,并尽量查找自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上的漏洞。历届毕业生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复习中根据自己的弱点和盲点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本,是总复习中的重要的一环。初中化学知识点零散,复习时化学基础知识要“细”、“实”、“到位” ,粗糙就是“空”、不实等于“零”。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好,中考就可以得高分。要明确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了知识的系统化,更主要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迫学生们回归教材。通过这样的复习使初中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宽和加深,再配以适当的习题加深知识的巩固。题中空白填写完后,需要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生具有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因为这是决战中考的武器,必须磨光擦亮,才能取得中考的胜利。 四类知识复习好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复习方法:咬文嚼字抓关键、分析比较辨异同、分类归纳成网络。注意对教材中所有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分类掌握。通过分析、对比,把握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化学用语掌握,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及问题的解决归结到最后,要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表达出来,而且能规范地书写。因此,能熟练、正确、规范地书写元素符号、离子符号、价标符号、化学式、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考全册化学方程式大全

初中化学方程式 一、氧气的性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 2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点燃 Fe 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点燃 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点燃 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 验):4P + 5O2点燃 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点燃 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 CO2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2CO + O2点燃 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H4 + 2O2点燃 CO2 + 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C2H5OH + 3O2点燃 2CO2 + 3H2O (3)氧气的来源: 13. 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 2HgO Hg+ O2 ↑ 14. 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2KMnO4K2MnO4 + MnO2 + O2↑ 15.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 分解反应: 2H2O2MnO22H2O+ O2 ↑(实验 室制氧气原理2) 16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实验室制氧气原理3) 2KClO3 MnO22KCl+3O2↑ 二、自然界中的水: 17.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研究水的组成实验):2H2O 通电 2H2↑+ O2 ↑ 18. 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9.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 H2CO3 三、质量守恒定律: 20.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点燃 2MgO 21.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22. 氢气还原氧化铜: H2 + CuO Cu + H2O 四、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的化学性质 23.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 CO2 24.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C + O2点燃 2CO 25. 木炭还原氧化铜: C+ 2CuO 高温2Cu + CO2↑ 26. 焦炭还原氧化铁: 3C+ 2Fe2O3高温4Fe + 3CO2↑ (2)煤炉中发生的三个反应:(几个化合反应) 27.煤炉的底层:C + O2点燃 CO2 28.煤炉的中层:CO2 + C高温2CO 29.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 2CO + O2点燃 2CO2 (3)二氧化碳的制法与性质: 30.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31.碳酸不稳定而分解: H2CO3 === H2O + CO2↑ 32.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 H2CO3 33.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CaCO3高温CaO + CO2↑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酸碱盐(2013年版)

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计划专题一身边的化学物质 1.5酸碱盐(2013年版) 【中考导航仪】 【教材放大镜】 1、酸碱指示剂 ⑴概念:跟或的溶液起作用而的物质。

2 ①浓硫酸具有的特性:a.脱水性;b.吸水性;c.强烈的 ;d.强氧化性。 ②浓硫酸的稀释:一定要把 沿着器壁慢慢注入 中,并不断 ,切不可将 倒进 里。

⑵注意: 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如 Cu(OH)2 Δ CuO + H 2O ; 2Fe(OH)3 Δ Fe 2O 3+ 3H 2O ②常见沉淀:白色沉淀AgCl ↓、BaSO 4↓、Mg(OH)2↓、3CaCO 3↓;蓝色沉淀2红褐色沉淀:Fe(OH)3↓ 2、溶液的导电性 HCl=H ++Cl - 水溶液能导电 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 ,故酸有相似的 H 2 SO 4=2H ++SO 42- 化学性质。 NaOH=Na + +OH - 水溶液能导电 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 ,故碱有相 2=Ca 2++ 3、中和反应 ⑴定义: 与 作用生成 和 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属于 反应) ⑵中和反应的本质: ⑶应用:⑴改变土壤的酸碱性;⑵处理工厂的废水;⑶用于医药,等等。 4、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⑴溶液的酸碱性用 来检验。溶液的酸碱度用 来表示。pH 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⑵测定pH 值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 。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 ,用 蘸取待测溶液,滴在 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 对照,便可测出溶液的pH 值。 ⑶酸雨:正常雨水的pH 约为5.6(因为溶有CO 2),pH <5.6的雨水为酸雨 23、CO 32- ⑴原理:组成里含有CO 32-(或HCO 3- )离子的盐,都能跟 反应生成 气体,利用此反应可以检验盐的组成中是 否含有CO 2-例如 ⑵实验操作:取样,加入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⑶结论:则样品中含有 。 4、复分解反应 ⑴定义:两种 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 的反应。 ⑵条件:

中考化学备考方案

这次调考化学总分50分。我班化学成绩,平均分29.75,优秀率34.5,合格率88.94.与兄弟学校相比,优秀率,合格率都略低于涧头六中,这说明我班的尖子生不够尖、学困生还待进一步转化。失分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1)教师对重点知识讲评、落实不到位,没能有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学生考试一味追求速度,审题马虎,看错写错。(3)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够清晰和准确,基本技能不够熟练,解题缺乏思路,基本解题方法掌握和运用不熟练。(4)学生解题不规范,推理不严谨,以偏概全,忽视题中的隐含条件,这必将会增加失误。 为提高复习效率,赶超涧头六中,在未来的70来天中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统筹,完善计划. 1、制定计划。

2、精选资料,高效练习。 学生的复习资料要精,使用一本同步复习资料,是教师精心挑选的。每一轮的复习责任到人,精心选题练习,注重对知识重、难点及学生易错题型的训练。优化课堂练习,精炼细评,提高课堂效率。 3、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循环复习的总目标:梳理知识体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热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不留盲点。主要做法是按课本单元顺序进行,着重抓章节知识点过关,要通过复习,夯实基础,通过复习课堂,实现5个落实:梳理知识系统,归纳知识规律,总结解题方法,突破知识难点,掌握解题技巧。

二、科学备考,把握中考命题的特点 试题命题的思路是“重视基础、关注能力、联系实际、促进发展”,试卷注重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知识面广,情景新颖,复习工作应做到有的放矢,减少随意性。 1、注重“双基”,强调理解和应用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之一,也是中考命题比较关注的部分。近三年的化学中考试题中,每年必考的“双基”考点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分类与物质组成、构成;化合价、化学式的关系知识;分子、原子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食物中的营养素;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等。 2、紧贴社会生活,富有教育性 试题对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多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近几年来,中考试题逐步扩大知识化、生活化试题的比例,以提高命题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身边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关系的真正价值。 3、模拟生活情境,突出知识应用 中考试题从学生身边的化学世界出发,把社会热点、地域文化、先进科技、生活实际及工农业生产与化学核心知识融为一体,设置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信息处理,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5、注重过程,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近三年来,中考试题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考查。这些试题把实验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全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分析判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最后分析解决问题,来综合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往往结合定量分析的成份。

浅谈中考化学高效复习策略

浅谈中考化学高效复习策略 姜堰市桥头初级中学戴玉萍 [摘要]初中化学不仅需要记忆的东西多,而且需要理解、归纳综合的也比较多。化学复习课,不仅有大量的琐碎知识点要学生去记,更重要的是在熟记的基础上还要去灵活运用;如何在复习课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从而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科学高效的复习是关键。 关键词:中考化学高效复习策略 在新课标和“五严”的双重作用下,传统教学、复习模式已经行不通,所以面对中考复习许多老师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复习课真难上,尤其是而且化学复习课既不象授新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象习题课那样有“成功感”,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提高。如何在复习课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从而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科学高效的复习是关键,下面结合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就中考化学高效复习模式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是一切的根本,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去学”这句话对于中考化学复习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化学中考已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知识型”更注重的是“知识——能力型”,而且越来越倾向于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此,在中考化学复习中,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去熟记基础知识,更应注重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到具体的复习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现实中很多老师还是采取传统的灌输模式把学生当“电脑”,自己在复习教学处于绝对的核心位置,将最大量的、既成系统的知识程式化的传输给学生,致使部分学生成了储藏知识的“硬盘”。这种复习教学模式不仅我们教师自己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最终的成效也并不是很理想。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来看,中考复习的核心是初三学生,老师在这一特定过程的作用是引导、指导和辅导。因此,在备考复习中教师必须摈弃多年来习以为常的“讲练考”的复习模式,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复习的主人。例如,我在任教的初三(2)班进行化学实验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化学方程式汇总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汇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 2 NaOH + CuSO 4 ==== Na 2SO 4 + Cu(OH)2↓ (2) CaCO 3 + 2HCl ===CaCl 2 + CO 2↑ + H 2O (3) CO 2 + Ca(OH)2 ===CaCO 3↓+ H 2 (4) Na 2CO 3 + 2HCl == 2NaCl + H 2O + CO 2 ↑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⑴ S + O 2 SO 2 ⑵ 4 P + 5 O 2 2 P 2O 5 ⑶ C + O 2 CO 2 ⑷ 3 Fe + 2 O 2 Fe 3O 4 ⑸ 2 H 2O 2 O 2↑ + 2 H 2O ⑹ 2 KClO 3 2KCl + 3O 2↑ ⑺ 2 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 ⑻ 2 H 2O 2 H 2 ↑+ O 2 ↑ ⑼ 2 H 2 + O 2 2H 2O ⑽ C 2H 5OH + 3 O 2 2 CO 2 + 3 H 2O ⑾ 2 HgO 2 Hg + O 2↑ ⑿ CO 2 + Ca(OH)2 CaCO 3↓+ H 2O MnO 2 △ MnO 2 △ △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⑴ 2 H 2O 2 H 2 ↑+ O 2 ↑ ⑵ 2 HgO 2 Hg + O 2↑ ⑶ 2 H 2 + O 2 2 H 2O ⑷ H 2 + Cl 2 2 HCl ⑸2 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⑴2 H 2O 2 H 2 ↑+ O 2 ↑ ⑵S + O 2 SO 2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⑴ 2 Mg + O 2 2 MgO ⑵ Fe + CuSO 4 FeSO 4 + Cu ⑶ Na 2CO 3 + 2HCl == 2NaCl + H 2O + CO 2 ↑ ⑷ 2 NaOH + CuSO 4 Na 2SO 4 + Cu(OH)2↓ ⑸ CaCO 3 CaO + CO 2↑ ⑹ H 2 + CuO Cu + H 2O ⑺ Fe 2O 3 + 3 H 2 2 Fe + 3 H 2 O ⑻ Fe 2O 3 + 3CO 2Fe + 3CO 2 ⑼C 2H 4 + 3 O 2 2 H 2O + 2 CO 2 △ △ 高温 高温 高温 △

(完整版)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坐标曲线题 例 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 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 B. 向等质量的锌、铁中滴加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 向一定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高温 D.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一、选择题 1.已知:2KClO 3=====MnO 2 △ 2KCl +3O 2↑,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 3和MnO 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 生成O 2的质量 C. 固体中MnO 2的质量 D.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1题图 2.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 杯中溶液pH 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c 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 图中a 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 2SO 4和H 2SO 4 C.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 由a 点到b 点的pH 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第2题图第 3题图 3.向甲物质中逐渐加入乙物质至过量。若x轴表示加入乙物质的质量,则下列选项与图不相 符合的是( ) 选项甲物质乙物质Y轴表示的含义 A 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的质量 B t℃的水硝酸钾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C 氯化银稀硝酸氯化银的质量 D 饱和石灰水生石灰溶液的质量 4.下列能正确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第4题图 A. 图1表示一定压强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B. 图1表示一定压强下,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 C. 图2表示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 图2表示一定温度下,向水中加入硝酸钾 第5题图 5.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Zn粉,溶液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 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取a点溶液,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

初三中考化学方程式最全

初三化学方程式按元素归类总结 与氧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点燃 1.镁在氧气中燃烧:2Mg+O2====2MgO现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放出耀眼的白光 点燃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 3.铜在氧气中受热:2Cu+O2====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 ====2Al2O3点燃 5.氢气中氧气中燃烧:2H2+O2====2H2O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点燃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2P2O5现象::生成白烟 7.硫粉在氧气中燃烧:S+O2点燃 ====SO2现象:空气中是淡蓝色的火焰;纯氧中是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 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点燃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CO2现象:生成能够让澄清石灰水浑浊的气体 点燃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2CO现象:燃烧 点燃 10.汞(水银)在氧气中燃烧:2Hg+O2====2HgO 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点燃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2CO2 点燃 12.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CO2+2H2O 13.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 ====2CO2+3H2O 几个分解反应: MnO2 14.双氧水催化制氧气:2H2O2====2H2O+O2↑现象:溶液里冒出大量的气泡

通电 15.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2H2↑+O2↑ △ 16.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2CuO+H2O+CO2↑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金属与金属材料(2013年版)

金属与金属材料复习学案 包括 和 ) ▲物质性质决定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要考虑 、 、 是否美观 、是否便利、等多种因素。 2、合金: ⑴定义:在金属中 某些金属(或 )形成的具有 特征的物质。 ⑵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性质比较(存在差异,体现优异)。 合金比纯金属的颜色鲜艳,硬度比各成分 ,熔点比各成分 ,抗腐蚀性 。 ■钛和钛合金: ⑴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 ⑵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⑶抗腐蚀性能好

⑴非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如 ⑵金属单质+酸→盐+ H 2↑:如 新盐:如 K Ca 2、应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⑴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 ⑵位于 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 (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⑶位于 的金属能把位于 的金属从它们的 中置换出来。(除K 、Ca 、Na ) 【巧学妙记】判断口诀:越在前面越活泼,氢前金属置换氢;金属之间可互换,前换后、盐可溶。 “盐溶液”切记要写上“溶液”两个字! 红色粉末逐渐变 ,澄清石灰水变 。 ⑴先通CO ,再加热;实验完毕,先熄灯,继续通CO 至冷却。 ⑵尾气处理:烧掉或用气球收集,防止未反应的CO 污染空气。 18 = ×100% =1-杂质的质量分数 ★关键:将混合物转化为 物的质量 4、铁的锈蚀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 、 纯净物质量 混合物质量

②表面涂 :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改变内部结构:如制成合金。 5、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①防止金属 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②回收利用 金属 ③合理开采 ④寻找金属的 品 【考点新突破】 例题1:下列常见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 、不锈钢 B 、玻璃钢 C 、大理石 D 、“塑料王”聚四氟乙烯 例题2: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m 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图合理的是 ( ) 例题3:钢铁工业是国家工业的基础。铁矿石的冶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赤铁矿冶炼的主要反应原理是:3CO + Fe 2O 3 高温 2Fe + 3CO 2。某钢铁厂现要冶炼560吨的铁,理论上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多少吨? 【中考练兵场】 A B . . A .铁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来制作炊具 B .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潮湿的空气中不会生锈 C .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D .铝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可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3.小雯的妈妈买了一条黄金项链,小雯想通过实验探究这条黄金项链是否为锌铜合金制成的仿制品,她不能选用的试剂是( ) A .AlCl 3溶液 B .Cu(NO 3) 2 溶液 C .H 2SO 4溶液 D .AgNO 3溶液 4.下列表示错误的是( ) A .银铜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 .物质形成溶液的pH C .据含碳量分为生铁和钢 D .硫及其化合物与化合价的关系 5.已知某金属M 可能是铝、铁、锌中的一种,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将该金属放入氯化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它表面一定会附上红色物质 B .若将该金属放入氯化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一定会增加 C .若将该金属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 一定增大 D .若将该金属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一定有气泡产生 6.有等质量的A 、B 两金属,相对原子质量Ar (A )<Ar (B ),将A 放入质量分数为15%的稀硫酸中,B 放入质量分数为 15%的稀盐酸中,在反应中A 、B 均为正二价,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产生氢气的速率A <B B .反应后A 、B 一定都有剩余 C .消耗的稀硫酸和稀盐酸质量一定不相等 D .消耗B 的质量一定小于A 的质量

中考化学复习计划

2013--2014中考化学复习计划 化学备课组崔世宏荆新武初中化学总复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采用“三阶段”的复习过程 我的复习过程是“四阶段”,即:第一阶段按单元复习,时间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第二阶段分块复习,按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大块;时间从五月中旬到6月初,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摸拟测试。查漏补缺,下面分阶段简单叙述复习过程: 1、第一阶段——分单元复习。按课本内容,进行单元复习。复习时,不能只单纯的照课本内容简单的复述一遍,而是要抓住课本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牢牢紧扣课本每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理、分类、回忆、对比、联想,搞清教材单元与单元、课题与课题,以及单元与课题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全面抓好知识点和考点。我的具体做法是:按照课本的单元顺序,将每单元的考点、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列给学生,并给学生指明重点应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以及中考的热点,学生只需花费较少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2、第二阶段——分块复习。在第一轮分单元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知识块复习。在复习中按知识体系归类,总结规律。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每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讲解,又有专题小测验,还有

专题的试卷讲评,使学生对重点知识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一定的提高,通过这样既分单元又分块的复习,就会使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只有牢牢抓住这个知识的网络结构,复习质量才会提高。 3、第三阶段——综合训练、模拟测试。为适应中考化学学科的试题特点,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对陕西2012年中考试卷进行分析和研究,精心编写若干套中考模拟试题供学生练习。在模拟测试中,每次学生练题都要规定限时完成,切忌随意性不定时的练习,综合训练题和模拟测试题都不宜过多,以覆盖整个初中化学教材的知识点、考点、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主。同时,有针对的编选练习题,进行查漏补缺,目的是学生缺什么,教师要想方设法补什么,特别是重视学生在“双基”知识方面存在的缺漏。小结归纳一些易记易忘、考前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摸索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点。 总之,正确采用“四阶段”的复习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就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中考化学实验设计的复习策略

中考化学实验设计的复习策略 在中考中,试验设计与实验探究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探究性试题一般以研究性小课题作为试题的内容和研究对象,以实验为研究手段,模拟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课试题展开研究。试题通常按问题情景、知识视野和探究过程构建。此类试题往往具有三个特征:开放性(体现在探究主题视角的多样性、探究过程或研究手段的多样性以及研究结果表述的多样性)、过程性(探究过程强调模拟科学研究过程,对课题实行猜想与假设、研究与论证、评价与应用等)和综合性(综合使用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和解决探究的问题) 实验设计与探究题的命题热点主要有: 1、利用给出的一些装好药品的单个实验装置,要求根据实验目的连接仪器、叙述现象、说明理由,或要求根据实验现象和物质的性质判断物质和化学反应。 2 、给出部分实验环节,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完整的实验或补全部分实验步骤。 3、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实行的条件,选择适当的药品、仪器(或使用指定的仪器)完成次指定的实验操作。 4、利用限定的仪器装置、药品,融气体制备、除杂、收集、检验等设计操作程序、仪器连接、定量计算于一体。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水平。 5、针对题目所给出的小题目,自主设计探究方案;针对题目所

给的情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猜想,并设计方案对该问题或猜想实行探究;对题目所给的探究方案或猜想实行改进或评价;从探究过程中得到有用的启示或将探究的结论推广与应用。 解答实验方案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是: 明确目的原理,即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弄清题目所给的新信息。 选择仪器药品,即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设计实验步骤,即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记录现象数据,即全面而准确地及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分析得出结论,即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度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准确结论。 解答探究性试题的一般思路是: 分析题给信息,即认真读题,理解题目所给的明确的信息,挖掘题目中隐含的信息。 提出合理假设,即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尽可能多的有一定依据的合理的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记在假设和猜想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知识与技能、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指定研究计划、展开研究并科学合理地进行观察与记录、收集证据、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2013年中考化学要点复习(打印版)

2013年中考化学要点复习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 物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 物质种类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 碱 化合物 有机物盐 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 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

XX中考化学复习备考计划

XX中考化学复习备考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让的学生上理想的高中继续深造,不让化学科拖中考的后腿,特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1、学生现状:特色班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很多学生对化学有一定牢固的基础。有的学生对化学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别的科目多考几分就可以抵化学分,尤其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当面临化学知识的拓宽和综合时,对此是望而生畏,最后,要么无所求,要么放弃。 2、教材体系 经过调整后的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科学活动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中考走向 通过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分析,我认为,中考试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①坚持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准确把握从《化学课程标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看学生能否

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答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都能获得理想分数。 ②命题坚持尊重学生,不与学生为敌,不是总想把学生考住,而是思考如何让学生表现出自我--那就是:不出偏题、怪题、冷题。 ③坚持实践性原则: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加强对化学实验操作的考查,把学生必做的实验作为抽查的范畴,并且在考查化学知识试题也尽可能与实验产生联系。 ④坚持实用性原则: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感受化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有用。近几年中考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试题比率逐年上升。 ⑤加强能力测试,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这点体现在开放型试题和信息给予题中,而且每年所占比例都在10%左右。 ⑥探究性试题的比例有所增加。 A、复习要求 ①要求掌握各章节知识要点,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②要求掌握几种重要气体化学性质和制取,化学基本反

2021年中考化学备考技巧及策略

2021年中考化学备考技巧及策略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其成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同学们的中考成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及早备考化学呢?其实,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既有相通之处,同时又有它独具的特性。初中化学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因此,我们不能把以前学数学、物理的方法照搬来学化学,而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取舍、创新。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完初中化学的第一至第四单元。这四个单元按照知识点可分为以下主题:即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基本实验和科学探究以及化学计算。 一、《物质的构成和变化》学习方法。 这一主题贯穿在第一至第四单元的每一知识内容中,涉及很多的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且十分的抽象、微观。这些概念和原理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备战化学考试关系极大,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A、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概念和基本原理。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

B、找出概念间、原理间的联系和区别。 化学概念和原理之间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不要孤立地机械地单一记忆,应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不同点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构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是描述物质宏观组成的,而原子是描述物质微观构成的。使用时要注意物质拽元素,分子拽原子避免出现错误。再如物质类别的判断,首先我们要从所含物质的种类上判断是纯净物(含一种物质)还是混合物(含多种物质),然后再从元素的种类判断是单质(一种元素)还是化合物(多种元素)。 C、要注意概念、原理中关键字、词的意义理解和记忆。 每个概念在教材中都是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的。在理解和记忆时切不可顾名思义,更不可断章取义,要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关键词为纯净物,若不强调纯净物而改为物质的话,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那么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以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白磷,O2与O3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可组成两种单质。再如氧化物的概念,关键词为:两种元素、化合物、其一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书写和判断氧化物就容易了。如KMnO4虽然是化合物也含氧元素,但不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它不是氧化物。

2013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2013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知识导图】 [解读考点] 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是掌握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和酸的通性,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和碱的通性,掌握常见盐的化学性质及用途,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出题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推断题、计算题,近几年出现了开放性试题、知识迁移题、学科综合题、新情景题等。新课标对该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如下: 1.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常见的酸(盐酸、硫酸等)、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都是在化学实验或化工生产中常用的重要的酸、碱。 2.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尤其要会稀释浓硫酸。

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对该知识点的考查,通常从雨水、土壤pH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酸碱性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多角度进行变化,目的之一是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其二是为了增强环境意识,用理论知识解答实际问题,解题时要熟练领会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当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溶液呈酸性;pH>7时,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越小,酸性越强。 4.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5.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并能对各类化肥加以鉴别。 6.理解复分解反应 以复分解反应为主线,常考查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物质或离子的共存,或以工业生产为背景,处理工业废水,甚至要求进行框图推断。解题时,首先要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并趋于完成的条件,以酸、碱、盐溶解性表作为依据。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两种物质在溶液中互相交换离子,交换离子后生成物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有沉淀生成,②有气体放出,③有水生成,则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一般是指酸、碱、盐之间在溶液里进行的反应,对反应物而言,还要注意:①酸和盐反应中,盐可以不溶于水,但一定要溶于酸; ②碱和盐、盐和盐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碱和盐都要是可溶的,否则无法交换离子;③酸和碱 反应中,一般强酸(HCl、H 2SO 4 、HNO 3 )与所有的碱都能反应,因为有水生成。另外,NaNO 3 、 HNO 3 在溶液中一般不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因为与其他物质交换成分后无沉淀析出。 [洞察考向] 1.常见酸、碱的性质与用途;应用与环保的关系;酸、碱的俗名、化学式、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同酸、碱的区别,由酸、碱通性到其他未学习过的酸、碱性质的迁移推理以及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都是考查热点。 2.溶液酸碱性及其强弱是该物质溶液的重要性质,对生产、生活、科研影响很大。pH 不仅能表示溶液酸碱性而且还能表示其强弱——酸碱度。因此,考查热点有:(1)pH的意义与溶液酸碱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2)各种因素引起溶液pH的变化趋势的判断以及运用函数图像表示各种因素与pH变化关系的分析。 (3)pH在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实际应用。 3.常见的盐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更加密切,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十分重要,以及在生活、生产中如何科学合理的使用它们、选择它们都是重要的。因此,与这些相关的内容都是考查热点。 4.盐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化合物,它们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酸、碱等许多物质

中考化学总复习资料(打印版)(最新整理)

基本概念: 中考化学总复习资料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 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为“1”,省略不写)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原子 质子(+) 中子(0) 注: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 外 电 子 得 e 得 e 原子、离子的关系: 阴离子 原子 失 e 失 e 阳离子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 :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 :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 :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 :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 区别: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区别:看化学式是不是只有一种元素符号 如:O 2 是单质,CO 2 是化合物 三者的关系: 缓慢氧化会引起自燃,两者都是氧化反 应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是否可以再分

初三中考化学方程式汇总

初三中考化学方程式汇总 <重要化学方程式汇总> 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CO2):CaCO3 + 2HCl === CaCl2 + H2O+ CO2↑ 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CO2):Ca(OH)2 + CO2 =CaCO3↓+ H2O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热:2KClO3 MnO2 2KCl + 3O2↑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K2MnO4 + MnO2 + O2↑ MnO2 MnO2 过氧化氢:H2O2 ========= H2O + O2↑ 一、与氧气的反应 (1)化合反应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 + O2 CO2 (在氧气中: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2、木炭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2CO 3、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2CO2 (产生蓝色火焰) 4、硫粉在氧气中燃烧:S + O2 SO2 (在空气中:呈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呈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5、磷在氧气中燃烧:4P + 5O2 2P2O5 (产生浓厚的白烟) 瓶底留少量水或细沙

6、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7、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2MgO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8、铜在空气中加热;2Cu + O2 2CuO (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 9、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2 2H2O (产生淡蓝色火焰,干冷烧杯壁有小水珠。或产生爆鸣声) (2)有机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不属于四大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 10、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CO2 + 2H2O 11、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2CO2 + 3H2O 二、制取气体 1、实验室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KMmO4 K2MnO4 + MnO2 + O2↑ 加热氯酸钾(白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2KClO3 MnO2 2KCl + 3O2↑(黑色固体与白固体末混合) 2、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CO2):CaCO3 + 2HCl === CaCl2 + H2O+ CO2↑ 3、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上制二氧化碳的方法):CaCO3 CaO + 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