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水色遥感卫星发展

海洋水色遥感卫星发展
海洋水色遥感卫星发展

学校:山东科技大学班级:硕研11-4班学号:2011020416 姓名:冀婷婷

海洋遥感卫星发展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海洋遥感卫星发展历程作了简单介绍,并对我国“海洋一号”“海洋二号”“海洋三号”卫星各自主要任务作了说明。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海洋遥感应用工程技术方面的取得的新进展,及在业务化应用方面生产的系列化产品。并对我国海洋遥感定量化研究的发展作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字:海洋遥感,卫星,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ocean remote sensing on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Then it gives an brief introduce to the satellite HY-1,HY-2 and HY-3. With the aim of operational service, several kinds of ocea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paper also prosp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ocean remote sensing.

Key words: ocea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development

1.前言

海洋卫星,是用于海洋水色,海面温度,海冰,海流,海平面高度等的观测,为海洋和海洋生物资源开放利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服务而设计发射的一种人造地球卫星。

水色卫星,是指专门为进行海洋光学遥感而发射的卫星,如美国在1997年发射的SeaStar就是仅载有“宽视场水色扫描仪”(SeaWiFS)的水色卫星。

专门的水色卫星平台很少,多数是搭载有水色遥感器的多遥感器卫星平台。

2.国内外海洋卫星发展现状

国内外已发射的海洋卫星按用途分,海洋卫星可分为海洋水色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海洋综合探测卫星。

2.1国外发展状况

海洋水色卫星方面,美国1978 年发射的Nimbus- 7卫星上载有沿岸带水色扫描仪( CZCS)和多波段微波扫描辐射计( SMMR ) , 为首次搭载试验的海洋专用遥感器。Nimbus-7 从1978 年10月~1986年6月实际有效运行了7年半, 向地面发回大量有关海洋水色的资料, 验证了星载水色遥感测量、估算全球海洋有机碳和初

级生产力的设想。美国1978年6月22日发射世界上第一颗海洋卫星Seasat-A。1997年8月1日,美国航天局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专用海洋水色卫星SeaStar/SeaWiFS。1999年12月18日,美国第一颗EOS/MODIS发射成功。1999年1月27日,中国台湾省委托美国研制并发射一颗低轨道(600km)水色卫星ROCSAT-1。2002年3月1日欧空局发射ENVISAT/MERIS,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象来研究海洋的变化。

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是对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浪场、流场以及温度场等协动力环境要素探测的卫星,有效载荷通常是微波散射计、微波辐射计、雷达高度计等,并具有多种模式和多种分辨率。通过多种重要动力参数, 掌握灾害性海况预报, 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 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实测数据。

目前世界上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有“欧洲遥感卫星”(ERS)系列,第1 颗ERS -1 卫星于1991年7月发射运行到2000年8月(后3 年为断续运行),ERS-1卫星,星上装有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和微波辐射计等遥感器,主要目的是开展卫星测量海洋动力基本要素,为用户进行业务服务及为世界大洋合作研究项目提供业务服务参数(包括海面风场、大地水准面、海洋重力场、极地海冰的面积、边界线、海况、风速、海面温度和水气等)。第2 颗ERS-2 于1995 年4 月发射,到2002 年3 月失效,后继卫星环境卫星-1(ENVISAT-1)于2002 年3 月28 日发射。2012年5月9日欧洲航天局宣布运行10年的环境观测卫星ENVISAT-1正式“退休”。欧空局新一代地球观测卫星“哨兵—1”将于2013年发射。

海洋综合探测卫星方面,1992年美国和法国联合发射TOPEX/Poseidon卫星。星上载有一台美国NASA的TOPEX双频高度计和一台法国CNES的Poseidon高度计,用于探测大洋环流、海况、极地海冰,研究这些因素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TOPEX/Poseidon高度计的运行结果表明其测高精度达到2cm。

JASON-1星是TOPEX/Poseidon的一颗后继卫星,主要任务目标是精确的测量世界海洋地形图。该星装有高精度雷达高度计、微波辐射计、DORIS接收机、激光反射器、GPS接收机等,其中雷达高度计测量误差约2.5cm。

2.2中国海洋卫星发展现状

2002年5月15日9时50分,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发射升空,2002年12月12日“海洋一号A”卫星(HY - 1A)数据正式对外分发。2007

年4月11日11时27分,装备更为精良的“海洋一号B”卫星(HY - 1B)成功发射升空。2011年8月16日6时57分,将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海洋二号”(HY-2)成功送入太空,2012年4月1日“海洋二号”卫星(HY-2)数据产品正式对外发布。

海洋水色环境(海洋一号,HY-1)卫星系列用于获取我国近海和全球海洋水色水温及海岸带动态变化信息,遥感载荷为海洋水色扫描仪和海岸带成像仪。主要用于获取黄色物质、悬浮物质、叶绿素浓度、海面温度等我国近海及全球水色水温等低分辨率光学遥感资料, 为近海和全球的水色环境变化监测提供技术手段。主要目的是: 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环境质量等, 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富营养、热污染、海冰冰情等,为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管理执法提供信息。

海洋动力环境(海洋二号,HY-2)卫星系列用于全天时、全天候获取海面风速与风向、有效波高、海面高度、重力场、大洋环流和海面温度等低分辨率遥感数据, 为近海和全球的动力环境变化监测提供技术手段。HY - 2系列卫星主要目的是: 实时获得全球海洋表面风场,得到全球海洋上的风矢量场和表面风应力数据, 为海洋环境预报提供准确的初场和表面驱动力; 获取全球海洋地形数据, 提供海面动力拓扑基本环境参量; 掌握全球海面温度场和极地冰盖的变异, 提高我国对全球变化预测和长期气候预报的准确性。遥感载荷包括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和微波辐射计等。

海洋雷达(海洋三号,HY-3)卫星系列用于全天时、全天候探测海上目标和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获取海洋浪场、海面风速场、内波、海冰和溢油等信息。为国家海洋执法监察、海洋权益维护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保障。相对于海洋一号和二号系列来讲,海洋三号卫星系列是一种综合卫星,遥感载荷为多极化多模式合成孔径雷达,可以获取时间同步的海洋水色和动力环境信息,每天在运行时间上,与前两类卫星错开以实现互补,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动态监测。3.我国海洋遥感应用化产品

3.1 海水透明度反演

海水透明度是描述海水光学特性的传统参数,也是最早的水光学现场调查参数。海水透明度与水体中悬浮物、叶绿素、黄色物质的含量和成分密切相关,

它是研究水团、流系,水质监测及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参数。利用该海水透明度遥感反演模式和SeaWiFS,HY-1A卫星遥感数据,制作中国邻近海域多年的海水透明度遥感产品,对中国邻近海域透明度时空变化规律的遥感分析。

3.2 海洋初级生产力反演

海洋初级生产力即海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对深刻理解和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及认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传统的黑白瓶培养法,遥感方法具有大面积同步、高频度动态观测的优势。利用叶绿素浓度、海水透明度和光合作用有效辐射率等数据,建立适合我国海区特点的初级生产力遥感模型。应用于我国海洋水色卫星HY-1A的COCTS遥感数据,获得中国海区初级生产力的遥感分布图。

3.3 微波辐射计海温反演

利用被动微波辐射计测量海面亮温, 得到高精度、长时间系列的海面温度, 为渔场预报、气候预测和全球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等服务。探测全球大洋环流、极地冰盖的整体特征及变异, 为全球变化研究和长期气候预报服务。

3.4 海面风场监测

海面风场监测海面风速和风向的常规监测方法是布设浮标和走航调查,但收集的数据有限。卫星测量优点是可实现大面积的同步测量,这是常规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微波散射计测风已比较成熟,反演精度达:风速2m/s,风向±20°。微波散射计除了要保证精度以外,还要全球覆盖,覆盖周期1~2 天。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是美国QuickSCAT 卫星上的SeaWinds,全球覆盖周期为1 天,可以捕捉到100%的热带气旋和强风暴。我国的海洋二号卫星也已经能够获取并对海面风场进行监测。

3.5海冰监测

SAR 对海冰监测极为有效,SAR 具有区分冰和水的能力,可以方便地监测海冰外缘线和冰块缝隙,从而获得海冰聚集度、覆盖面积、浮冰运动和破冰船航道等信息。

4.我国海洋遥感卫星发展与展望

我国卫星海洋遥感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海洋三号卫星发射后,我国将逐步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建立多源卫星(国内外海洋卫星及其他可获取的气象卫星)资料获取业务化系统。

2)建立我国海洋水色环境要素(叶绿素、悬浮泥沙、黄色物质、可溶有机物)及水温、赤潮、污染、海冰等信息提取系统。

3)建立海洋动力环境(包括风、浪、流、风暴潮、海岸带变迁)信息提取和监测系统。

4)建立海上作战环境遥感信息服务系统。

5)建立卫星海洋遥感信息库及综合服务系统。

6)建立海洋灾害卫星遥感监测、预警、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

2011-202O年的1O年内,有可能发射5颗专用海洋业务卫星、2颗试验海洋卫星,基本建成4个海洋系列卫星.另外,计划发射的FY一2和FY一3系列卫星配置的遥感器,以及环境与灾害卫星配置遥感器中有很多同样可综合应用于海洋的环境监测,实现海洋水色和动力环境的业务化服务能力;基本建成具有国内外数据接收和数据分发服务保障能力的海洋卫星地面系统;开展我国卫星海洋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场的建设;完成6个业务化应用系统建设并投入运行,形成为“服务近海、开拓大洋、走向全球”的海洋战略目标提供业务化遥感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兴伟, 林明森, 刘建强. 我国卫星海洋空间探测.中国工程科学,2008

[2] 潘德炉,白雁.我国海洋水色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的新进展. 中国工程科学,2008

[3] 刘斐.中国航天再次走向蓝色海洋进行曲.太空探索,2012

[4] 黄学智,杨斌,汤航,何川东.遥感卫星探测海洋环境的特点及发展.“第—届全因遥感遥测遥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5] 车志胜.我国海洋水色卫星发展概述.广西科学院学报,2009

[6] 英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现状.国际太空,2002

[7] 崔聪聪,王其茂,唐军武,周武. HY-2卫星高度计定标方法初探.遥感信息,2012

[8] 卢聪景.海洋水色卫星遥感二类水体反演算法综述.能源与环境,2011

[9]何贤强,潘德炉.中国海水透明度卫星遥感监测.中国工程科学,2004

2016年机场建设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中国机场建设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版) 报告编号:1900637 中国产业调研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f16304036.html,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f16304036.html, 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投资机会分析 市场规模分析 市场供需状况 产业竞争格局 行业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趋势 行业宏观背景 重点企业分析 行业政策法规 行业研究报告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机场建设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版) 报告编号:1900637←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02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Email:kf@https://www.360docs.net/doc/bf16304036.html, 网上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bf16304036.html,/R_JiaoTongYunShu/37/JiChangJianSheWeiLaiFaZhanQuShi YuCe.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行业概况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机场总量初具规模,机场密度逐渐加大,机场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现代化程度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以成都、昆明、重庆、西安、乌鲁木齐、深圳、杭州、武汉、沈阳、大连等省会或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以及其他城市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中国民用运输机场体系初步建立。 市场现状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机场建设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版)认为,2013年共增加了10个新机场,其中大部分为支线机场。2013年底,颁证运输机场达到193个。2014年1-6月,全行业共完成运输飞行363.4万小时、160.4万架次,同比分别增长10.3%和9.4%。完成运输总周转量353.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1.1%;旅客运输量1.86亿人次,同比增长10.7%;货邮运输量278.8万吨,同比增长6.0%。新成立运输航空公司3家,通用航空企业22家;5个机场建成通航,我国运输颁证机场数量增至198个。 前景展望 机场作为民用航空运输和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及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机场不仅改善了与外界的联系条件,对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HJ_1A_B卫星CCD影像的武汉市东湖水色三要素遥感研究

第36卷第11期2011年11月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Vol.36No.11 Nov.2011 收稿日期:2011-09- 15。项目来源: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2011CB7071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06092,41071261,40676094) ;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21061);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9CDB107);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南昌大学“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Z03975);武汉大学博士生自主科研课题资助项目;985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文章编号:1671-8860(2011)11-1280-04文献标志码:A HJ- 1A/B卫星CCD影像的武汉市东湖水色三要素遥感研究 陈莉琼1 田礼乔1 邱 凤1 陈晓玲1, 2,3 (1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 )(2 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330022)(3 南昌大学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市南京东路235号,330031 )摘 要:以武汉市东湖为研究区域,利用同步的MODIS-Terra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为输入参数,采用FLAASH模型对2010年3月11日HJ-1A/B卫星CCD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处理,并利用多年实测数据建立叶绿素a浓度、悬浮泥沙浓度、黄色物质吸收系数三要素神经网络反演模型,对水色三要素进行反演。通过对反演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可知,悬浮泥沙浓度、黄色物质吸收系数和叶绿素a浓度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8.052%、17.628%和35.621%,表明HJ-1A/B卫星CCD传感器基本能满足II类水体水色要素的遥感监测需求。 关键词:HJ-1A/B卫星CCD传感器;叶绿素a;悬浮泥沙;黄色物质中图法分类号:P237.9 目前, 卫星遥感常用的水色传感器如MODIS等,虽然时间分辨率较高,但因为空间分辨率较低,1km的空间分辨率难以满足中小型内陆湖泊水体水环境的监测需求;常用的陆地应用传感器如Landsat TM/ETM+等,其空间分辨率虽然达到30m,能对中小型内陆湖泊进行监测,但由于时间分辨率为16d,也难以满足高动态水体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动态监测需求。2008年9月6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HJ- 1A/B卫星发射升空。目前,HJ-1A/B卫星CCD传感器在内陆湖泊水色要素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而与之类似的传感器在II类水体的研究也多见于在悬浮泥沙浓度 反演方面的探索[ 1- 3]。本文以武汉市东湖为研究区域,采用5次现场实测光谱与实验室分析所得的叶绿素a浓度、悬浮泥沙浓度、黄色物质(colored dissolved or-g anic matter,CDOM)吸收系数建立和验证神经网络反演模型,然后应用于2010年3月11日 HJ- 1A/B卫星CCD影像,获取武汉市东湖水色三要素反演结果的空间分布,以期对HJ-1A/B卫星CCD影像在内陆湖泊水环境遥感监测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 1 研究区域和数据 武汉市东湖位于武昌区东北部,水域面积为 27.9km2 ,平均水深约2.21m, 最深处达6m,湖中120多个岛渚星罗棋布,112km湖岸线曲折,环湖34座山峰绵延起伏,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泊。目前,最大的湖区是郭郑湖,面积12.34 km 2,是富营养化比较严重的湖区[4] 。笔者分别于2007年9月27日、2008年10 月16日、24日、2009年1月14日、2010年3月11日对武汉市东湖进行了5次观测,共获取了36 个站位的实测光谱数据和叶绿素a、悬浮泥沙浓度、黄色物质吸收系数等。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曹贵东 (山西福瑞沃农大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1)12-0002-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 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2]。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发 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小学程度占40%,还有30%为文盲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3]。 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一)农业发展市场化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农业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与实质则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发展的市场化,其一是要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合理调整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改变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产品总量短缺,部分产品不足,部分过剩,而优质产品不足的现状。大力发展饲料种植与加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种植质量好、营养丰富的农产品,淘汰质量差、营养低、有污染的农产品。其二,市场化还体现在农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农村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农工商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可提高生产效率,改变分散经营相对低的经济效益,减少盲目性,增加对市场的预见而获得更大经济利益。因此,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开展农业与农村制度创新,全面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从而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是推动农业生产力与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4]。 (二)农业发展科技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掀起了农业科技化的新浪潮。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潮流。中国要在耕地逐渐减少、人口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生产出充足的农产品,科技进步成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的关键。我国科技水平还不高,科技进步潜力很大,利 2

遥感卫星的发展现状

遥感卫星的发展现状 摘要:卫星遥感技术并不被普通人所熟知,本文阐述了现今遥感卫星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同时展望未来遥感卫星应用前景,由此引出遥感卫星商业化发展的问题,于是重点分析讨论了当前遥感卫星在商业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难,并且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促进遥感卫星商业化尽快实现的指导理念和主要措施以及预测遥感卫星商业化的可能发展趋势。 前言 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尽管各国在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在关注和重视科技进步上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是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决定兴衰的国际格局。一个在科学技术上无所作为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受到极大制约。 卫星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走过了多年艰苦探索与攀登的道路。如今,我们欣喜的看到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已经起步并正在走向成熟和辉煌。 近十年来全球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表明,卫星遥感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现在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这项技术,寄希望于卫星遥感技术能够给国家经济建设的飞跃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可靠的战略决策依据。这种希望给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如何发展,如何使卫星遥感技术真正成为实用化、产业化的技术,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当好先行,是当前业界人士关注的热门焦点。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 (一)、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首先,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十六颗返回式卫星,为资源、环境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图像数据,在我国国防建设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包括太阳和地球同步轨道在内的六颗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数据已在气象研究、天气形势分析和天气预报中广为使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一九九九年十月我国第一颗以陆地资源和环境为主要观测目标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传输型资源卫星的历史,已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方面实际应用,逐步发挥效益。我国还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为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其次,除了上述发射的遥感卫星外,我国还先后建立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国家级遥感应用机构。同时,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市地方纷纷建立了一百六十多个省市级遥感应用机构。这些遥感应用机构广泛的开展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遥感业务,并且与全球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定位导航卫星相配合,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这也为迎接21世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非常关键,必须要重点指出的是两大系统的建立完成。一是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第一个资源环境领域的大型空间信息系统,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一个空间信息系统的成功建立;二是国家级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建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国家级遥感信息服务体系的国家之一。 我国遥感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如下三方面: 1、对全国土地资源进行概查和详查; 2、对全国农作物的长势及其产量监测和估产; 3、对全国森林覆盖率的统计调查。 (二)、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前景 国际上卫星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在未来十五年把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由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协同,高、中、低分辨率相弥补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常见遥感卫星的基本参数大全

常见遥感卫星的基本参数大全 1. BERS-1 中巴资源卫星 CBERS-1 中巴资源卫星由中国与巴西于1999年10月14日合作发射,是我国的第一颗数字传输型资源卫星。 卫星参数: 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778公里,倾角:98.5o 重复周期:26天,平均降交点地方时为上午10:30 相邻轨道间隔时间为 4 天扫描带宽度:185公里星上搭载了CCD传感器、IRMSS红外扫描仪、广角成像仪,由于提供了从20米-256米分辨率的11个波段不同幅宽的遥感数据,成为资源卫星系列中有特色的一员。 红外多光谱扫描仪:波段数:4波谱范围:B6:0.50 –1.10(um)B7:1.55 –1.75(um)B8:2.08 –2.35(um)B9:10.4 –12.5(um)覆盖宽度:119.50公里空间分辨率:B6 –B8:77.8米B9:156米CCD相机:波段数:5波谱范围:B1:0.45 –0.52(um)B2:0.52 – 0.59(um)B3:0.63 –0.69(um)B4:0.77 –0.89(um)B5:0.51 –0.73(um)覆盖宽度:113公里空间分辨率:19.5米(天底点)侧视能力:-32 士32 广角成像仪:波段数:2波谱范围:B10:0.63 –0.69(um)B11:0.77 –0.89(um)覆盖宽度:890公里空间分辨率:256米 CBERS- 1卫星于1999年10月14日发射成功后,截止到2001年10月14日为止,它在太空中己运行2年,围绕地球旋转10475圈,向地面发送了大量的遥感图像数据,已存档218201景0级数据产品。CBERS-1卫星的设计寿命是2年,但据航天专家测定CBERS-1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正常。有效载荷除巴西研制的宽视场成像仪于2000年5月9日因电源系统故障失效外,其余均工作正常,而且目前星上的所有设备均工作在主份状态,备份设备还未启用,星上燃料绰绰有余。因此,虽然卫星设计寿命是2年,但航天专家设计时对各个器件都打有超期服役的余量,从CBERS-1卫星目前的运行情况来,其寿命肯定要远远大于2年。所以欢迎用户继续踊跃使用CBERS- 1的数据。2002年我国将发射CBERS-2 卫星,用户期望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空中双星运行的壮观将会实现。 2、法国SPOT卫星 法国SPOT-4卫星轨道参数: 轨道高度:832公里 轨道倾角:98.721o 圈/分101.469轨道周期: 重复周期:369圈/26天 降交点时间:上午10:30分 扫描带宽度:60 公里 两侧侧视:+/-27o 扫描带宽:950公里 波谱范围: 多光谱XI B1 0.50 –0.59um 20米分辨率B2 0.61 –0.68um B3 0.78 –0.89um SWIR 1.58 –1.75um

海洋遥感技术(2)实验教学大纲

海洋遥感技术(2)实验教学大纲 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 根据2006级海洋技术专业(遥感与信息处理)培养计划和海洋遥感技术(2)课程的教学大纲制订。 二、本实验课程的具体安排 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

备注:实验要求:填必修、选修。实验类型:填演示、验证、综合、设计。实验类别:基础、专业等 三、本实验课在该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海洋遥感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本实验课是课堂授课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作用是通过专业语言和专业软件的学习和编程,达到对本课程重要概念、遥感原理的掌握。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上,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与标准 1、对相应卫星传感器对应的软件如SeaDas、Beam、Bilko3等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能 熟悉基本操作,并进一步了解其原理; 2、以卫星数据的读取为例,掌握专业软件对科学数据的简单读取,并能进一步对科学 数据进行简单的编辑; 3、熟悉SeaWiFs、以及Envisat/ASAR、Envisat/MEIRS、Envisat/AATSR等的不同卫星 传感器的作用,并进一步掌握卫星数据格式以及卫星数据的接收、传输、输入、输 出、反演等基本过程; 4、通过对卫星数据的读取,能对海洋要素比如SST(海表温度)、海面风场的方向与风 速、内波、海浪方向谱、赤潮、海色、浅海地形等海洋现象,做基本的显示与反演 以及应用等。 五、讲授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实验一利用SeaDAS读取SeaWiFS卫星数据 1、实验的基本内容 (1)对SeaWiFS卫星数据做进一步介绍以及卫星数据的接收原理; (2)学会SeaDAS的基本使用; (3)让学生利用SeaDAS软件反演SeaWiFS卫星数据; (4)SeaDAS的反演原理,与分析/半分析算法做简单比较。 2、实验的基本要求 达到的实验技术要求,通过实例以及PPT的演示,在前两节课里让学生对SeaDAS 软件能有初步了解;熟悉并掌握SeaDAS软件,并利用SeaDAS读取SeaWiFS卫星数据,能进行基本的叶绿素、悬浮物等海色要素的反演。

简析国内绿色机场建设的发展趋势

简析国内绿色机场建设的发展趋势 摘要机场建设项目工程不仅投资较大,而且建设运营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建设绿色机场是我国机场建设的发展方向。部分欧美发达国家从20世纪末开始已经针对机场这一大型公共建筑予以节能等措施的改造。我国从近年来才进入到机场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需要正确处理节能减排和经济投入的关系,通过优化设计方案、积累经验、融合建设与运营直接的连接等措施推动我国绿色机场的大规模建设。 关键词绿色机场;工程造价;节能减排 1 我国开展建设绿色机场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和决策支持体系的搭建,建设绿色机场的理念已开始建立和完善。民航局在发布的《民航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中明确阐述了未来五年(2016-2020年)民航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重要任务。目前,机场的新建及改扩建项目都已遵循节能减排的理念建设绿色机场。但是由于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各级机场旅客量的不断攀升,已投入使用的机场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樞纽机场的节能环保改造工程也迫在眉睫。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高效和人性化是绿色机场建设的四个基本方面。 基于“绿色机场”的理念,建成后的机场将有效提高整体运营的体量、效率和质量,还能显著减少碳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污染。既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为广大公众提供更安全、准时、快捷舒适的航空服务,又能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做到民航业的可持续发展[1]。 2 国内外绿色机场的建设情况 2.1 国外绿色机场的建设情况 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民航业发展较早,近年来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机场新建情况,所以其绿色机场实践主要集中在优化运行管理和节能改造方面。 以英国伯明翰机场为例,该机场在2013年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后减少了7%的能源年支出。与很多其他机场一样,能源是伯明翰机场最大的可控成本之一。除此之外,决策层还实行问责制作为节能减排战略的一部分。伯明翰机场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各部门同时承担所分配的能源预算和减排指标。为此建立了由工程部门、飞行区、航站楼、停车楼、住宿、通信、IT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能源和碳减排小组。加之良好的沟通和定期汇报每个业务部门的能源消耗支出,并提出如何减排的建议。这增加了运营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并且有效降低了能源预算和减排指标。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论文题目: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多 样化的农业模式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多样化的农业模式 摘要:现代化农业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高效,但它遗留下的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让人们不断反思现代化农业的弊端。“绿色”“健康”“有机”等词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开来并被人们熟知。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趋势是要健康的、安全的、环保的农业。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各异,单一的农业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农业的发展,于是多样化的农业模式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多样化农业模式未来农业 在未来,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环境压力加大,土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来讲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以保证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未来的农业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农业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在各种农业模式中取长补短,加快发展。 1当代农业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生产力也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而让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在传统农业对现代化发展中不能满足其强大的后勤保障时,人们便开始使用以大量的化肥、农药、薄膜、灌溉、机械、设施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保证粮食的供应。石油农业便应运而生。高投入、高效益、高产出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生活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高污染的弊端也开始凸显出来。现代化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健康、安全和环保这方面的要求。于

是生态农业模式和循环农业模式的理念被大家所接受并大量应用于实践生产中。而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先锋,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运用到生活生产里。 2多样化的未来农业模式 2.1精准农业 未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精准农业就是这样高科技的产物。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1] 精准农业无疑在技术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有着其他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但是显然它的优点也变成了缺点。技术的高要求以及前期的高投入就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所以,精准农业一般在平原地区或者大规模机械化地区比较实用,它将覆盖中国所有的粮食主要产区。在面临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精准农业是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卫星海洋学复习题

简介 卫星海洋学(satellite oceanography)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和研究海洋的一门分支学科。卫星海洋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卫星技术、遥感技术、光电子技术、信息科学与海洋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笼统地讲,它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即卫星遥感的海洋学解释和卫星遥感的海洋学应用。卫星遥感的海洋学解释涉及到对各种海洋环境参量的反演机制和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卫星遥感的海洋学应用涉及到运用卫星遥感资料在海洋学各个领域的研究。 涉猎内容 (l)海洋遥感的原理和方法:包括遥感信息形成的机理、各种波段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和微波)在大气和海洋介质中传输的规律、以及海洋的波谱特征。 (2)海洋信息的提取:包括与海洋参数相关的物理模型、从遥感数据到海洋参数的反算法、遥感图像处理和海洋学解释、卫星遥感数据与常规海洋数据在各类海洋模式中的同化和融合。 (3)满足海洋学研究和应用的传感器的最佳设计和工作模式:包括光谱波段和微波频率的选择、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要求、观测周期和扫描方式的研究、以及传感器噪音水平的要求。 (4)反演的海洋参数在海洋学各领域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海洋数据具有观测区域大、时空同步、连续的特点,可以从整体上研究海洋。这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各种海洋过程的认识,引起了海洋学研究的一次深刻变革。卫星遥感资料和卫星海洋学的研究成果在海洋天气和海况预报、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岸带测绘、海洋工程建设、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监测等科学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原理 卫星在遥远距离通过放置在某一平台上的传感器对大气或者海洋以电磁波探测方 式获取大气或者海洋的有关信息,这个过程称为遥感。海面反射、散射或自发辐射的各个波段的电磁波携带着海表面温度、海平面高度、海表面粗糙度以及海水所含各种物质浓度的信息。传感器能够测量在各个不同波段的海面反射、散射或自发辐射的电磁波能量,通过对携带信息的电磁波能量的分析,人们可以反演某些海洋物理量。传感器的遥感精度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提高,目前正在接近、达到甚至超过现场观测数据的精度。 应用 海洋表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界面。海洋与大气的能量交换都是通过这个界面进行的;海洋内部的变化也会部分地透过这一表面表现出来。运用计算机三维数值模拟和卫星遥感数据同化技术,人们就可以通过获得的海洋表面遥感信息,了解海洋内部的海洋学特征和物理变化过程。遥感监测海面的空间分辨率与电磁波的波长有关,可见光与红外辐射计获得的遥感图像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虽然云的覆盖阻挡了可见光波段电磁波的透过,但是能够穿透云层的微波遥感弥补了不足。总之,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满足了人们对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监

中国海洋卫星的发展

中国海洋卫星的发展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在当今陆地资源减少、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高度关注,不断强化海洋发展战略,运用高科技进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美国、加拿大、欧共体、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国纷纷发展海洋卫星。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在没有海洋卫星的情况下,我国通过船舶、浮标、飞机、海洋观测站等常规手段对海洋进行监测。这些常规手段有诸多限制,不能有效地对我国管辖海域进行全时有效监管。大力发展海洋事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海洋的观测和了解,准确预报海洋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努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效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与权益,是广大海洋工作者和海洋管理部门的神圣使命和战略任务。国家海洋局从建局以来,就一直积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强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对海洋的持久观测能力,为海洋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当今世界,海洋观测已进入立体观测时代。利用卫星、飞机、船舶、浮标、水下自航器、海床基观测系统及岸基台站观测系统,从空间、海面、水中、海床、沿岸对海洋环境进行多平台多层次的长时序连续立体观测,显著提高了对全球海洋的观测能力,深刻改变和加深了人们对全球海洋的认识,有效地预报了海洋灾害,大大提高了海上生产作业、军事活动、旅游娱乐的海洋环境保障能力。海洋卫星观测和水下自航器的移动观测是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的主要手段。20世纪

70年代以海洋卫星SeaSat-A的发射为标志使海洋观测进入了现代空间遥感时代。海洋卫星和卫星遥感海洋应用已成为现代海洋观测的主要手段。 虽然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将卫星遥感应用于海洋研究和海洋环境预报,并憧憬着有中国自己的海洋卫星,但一直到本世纪初的2002年,中国人才真正圆了自己的梦。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A星在太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经过7次变轨,到达798公里的预定轨道。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星的成功发射和交付使用,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大大提高了我国的海洋监测能力。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HY-1A)的成功发射和运行,不仅是我国海洋卫星遥感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且在海洋系列卫星的研制、发射、控制、运行、管理及水色数据的应用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我国海洋卫星事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Y-1A卫星于2004年完成了它的使命后,海洋科技工作者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又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团结协作,奋力攻关,经过近三年的顽强拼搏,又研制成功了海洋一号B(HY-1B)卫星。这是中国海洋水色卫星系列中的第二颗星,它将接替HY-1A卫星去执行预定的海洋水色遥感观测使命。在HY-1B卫星即将发射之际,回顾中国海洋卫星事业艰难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展望中国海洋卫星事业光辉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激励广大海洋工作者献身祖国海洋事业的壮志豪情,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中国海洋卫星之梦

海洋水色及动力环境遥感研究进展

第19卷 第5期 中 国 水 运 Vol.19 No.5 2019年 5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May 2019 收稿日期:2019-01-03 作者简介:周敏锐(1996-),女,安徽安庆人,浙江海洋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海洋。 通讯作者:蔡丽娜(1976-),女,浙江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主要从事海洋遥感的研究。 项目基金: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科研项目及校级教改项目分组课题模式在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应用探索(编号:Y20 1840279);浙江省2016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20160084)。 海洋水色及动力环境遥感研究进展 周敏锐,蔡丽娜,孙静亚 (浙江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摘 要:海洋遥感主要包括海洋水色遥感、海洋动力环境及海洋地形遥感。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海洋水色及动力环境遥感的机理以及相关海洋要素的遥感反演方法。同时,通过对近十年海洋水色及动力环境遥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总结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遥感;海洋水色;动力环境 中图分类号:P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9)05-0161-03 一、前言 卫星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海洋环境要素观测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海洋动力及水文环境相关信息方面,卫星遥感可以监测海流、海浪、海面风场等海洋动力环境特性以及海面水色、水温等。海洋水色遥感主要接收水体中各种成分相关要素的光学信息,利用星载或机载传感器接收到离水辐射,并借助水体生物-光学模型,反演水色物质成分和其浓度[1]。海洋动力环境遥感主要对海洋力场引起的海洋潮汐、海流、海浪等的动力环境进行监测[2]。本文通过了解近十年海洋水色及动力环境遥感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一些展望。 二、海洋水色及动力遥感 1.悬浮泥沙的遥感监测 遥感技术具有大面积、多时效、连续观测的特点,这使得其在海洋监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海洋中悬浮泥沙浓度是影响海洋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遥感技术观测海洋中悬浮泥沙的分布,监测结果可以很好的反映海水中悬浮泥沙的状况。 反演模型的建立是悬浮泥沙浓度反演的关键,建立合适有效的反演模型首先要找到最佳遥感特征因子和敏感波段之间的联系[3]。经验模型涉及所选的悬浮泥沙浓度和遥感反演参数两个重要的反演因子,将二者进行回归分析[4],并利用二次多项式函数[5]、三次多项式函数[6]、线性函数[7]、指数函数[8]和幂函数[9]等对其进行拟合分析,利用测得的实验数据建立起水体光学性质与悬浮泥沙浓度的定量关系。理论模型是根据辐射传输模型和生物光学模型来建立的。建立理论模型的首要步骤是通过模拟可见光的传输特性找到悬浮泥沙相关反演关系式。理论模型有光谱混合分析模型[10](SMA)、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11]三种。王繁等[12]人利用MODIS 数据反演河口水体悬浮泥沙质量浓度,使用人工神 经网络(ANN)的方法建立表层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反演模型,发现利用BP 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遥感反演所得精度更高。半分析方法需要实际测得的光谱数据来建立水色反演模型,通过近似关系对模型进行简化,使各个未知量之间尽可能独立,利用多波段数据得到代数方程组,最后求解方程组得到水体组分浓度[13]。 2.叶绿素及黄色物质的遥感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对叶绿素及黄色物质含量其变化进行观测是监测海洋环境的有效方法[14]。经验方法、半分析方法[15]和分析方法[16]是目前常用的叶绿素及黄色物质浓度遥感反演方法。单波段法[17]、波段比值法和神经网络法[18]同属经验方法。 3.海流的遥感监测 海流运动会对海洋气候、海洋污染、渔业、海岸带开发、军事行动等产生影响。海流监测可以对海洋动力环境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将遥感技术应用在海流监测上,可以改善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备性[19]。早在1987年,Goldstein 和Zebker 等人就提出了利用顺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量高分辨率海表面流场的观点,应用并得到了很好的观测效果。遥感技术可以观测得到海流运动的方向、速度和尺度等信息,能及时反馈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情况[20]。 4.海洋观测相关遥感数据 (1)中低分辨率遥感数据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海洋进行大面积的连续性观测,因此在海洋监测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获得的遥感数据精度也越来越高。美国的Landsat 卫星数据[21]、Terra 和Aqua 卫星上的MODIS 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和RADARSAT 卫星数据都是中低分辨率数据。MODIS 足够宽的光谱范围能长时间的对陆地、大气和海洋进行观测[22]。加拿大雷达卫星(RADARSAT)携带的合成孔径雷达能主动向目标物体发射

常用遥感数据的遥感卫星基本参数大全

常用遥感数据的遥感卫星基本参数大全

常用遥感数据的遥感卫星基本参数大全 常用, 遥感数据, 遥感卫星, 基本参数, 大全 1、CBERS-1 中巴资源卫星 CBERS-1 中巴资源卫星由中国与巴西于1999年10月14日合作发射,是我国的第一颗数字传输型资源卫星 卫星参数: 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778公里,倾角:98.5o 重复周期:26天平均降交点地方时为上午10:30 相邻轨道间隔时间为 4 天扫描带宽度:185公里星上搭载了CCD传感器、IRMSS红外扫描仪、广角成像仪,由于提供了从20米-256米分辨率的11个波段不同幅宽的遥感数据,成为资源卫星系列中有特色的一员。 红外多光谱扫描仪:波段数: 4波谱范围:B6:0.50 –1.10(um)B7:1.55 –1.75(um)B8:2.08 – 2.35(um)B9:10.4 – 12.5(um)覆盖宽度:119.50公里空间分辨率:B6 – B8:77.8米B9:156米 CCD相机:波段数: 5波谱范围:B1:0.45 –0.52(um)B2:0.52 –0.59(um)B3:0.63 –0.69(um)B4:0.77 –0.89(um)B5:0.51 – 0.73(um)覆盖宽度:113公里空间分辨率:19.5米(天底点)侧视能力:-32 士32 广角成像仪:波段数: 2波谱范围:B10:0.63 –0.69(um)B11:0.77 –0.89(um)覆盖宽度:890公里空间分辨率:256米 CBERS-1卫星于1999年10月14日发射成功后,截止到2001年10月14日为止,它在太空中己运行2年,围绕地球旋转10475圈,向地面发送了大量的遥感图像数据,已存档218201景0级数据产品。 CBERS-1卫星的设计寿命是2年,但据航天专家测定CBERS-1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正常。有效载荷除巴西研制的宽视场成像仪于2000年5月9日因电源系统故障失效外,其余均工作正常,而且目前星上的所有设备均工作在主份状态,备份设备还未启用,星上燃料绰绰有余。因此,虽然卫星设计寿命是2年,但航天专家设计时对各个器件都打有超期服役的余量,从CBERS-1卫星目前的运行情况来,其寿命肯定要远远大于2年。所以欢迎用户继续踊跃使用CBERS-1的数据。 2002年我国将发射CBERS-2卫星,用户期望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空中双星运行的壮观将会实现。 2、法国SPOT卫星 法国SPOT-4卫星轨道参数: 轨道高度:832公里 轨道倾角:98.721o 轨道周期:101.469分/圈 重复周期:369圈/26天 降交点时间:上午10:30分 扫描带宽度: 60 公里 两侧侧视:+/-27o 扫描带宽:950公里 波谱范围:

中国近海水色遥感研究进展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世界生态学, 2017, 6(2), 82-92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f16304036.html,/journal/ije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f16304036.html,/10.12677/ije.2017.62010 文章引用: 高慧, 赵辉, 沈春燕. 中国近海水色遥感研究进展[J]. 世界生态学, 2017, 6(2): 82-92. Progress in Ocean Color Remote Sensing of Chinese Marginal Seas Hui Gao 1, Hui Zhao 1, Chunyan Shen 2 1 College of Oceanography and Meteorology,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2 Fisheries Colleg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Received: May 6th , 2017; accepted: May 23rd , 2017; published: May 27th , 2017 Abstract Ocean color remote sens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onitoring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observation frequency, wide spatial coverage and small influence by sea condition. In recent years, marine scientific researchers and marine monitoring branches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cean color sensor, summarizes and classifies the ocean color inversion algorithms, and further takes remote sensing of ocean color in Chinese coastal regions as an example, to show the present status,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ocean color in recent years. Keywords Chinese Marginal Seas, Ocean Color Remote Sensing Algorithm, Chlorophyll-A 中国近海水色遥感研究进展 高 慧1,赵 辉1,沈春燕2 1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广东 湛江 2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收稿日期:2017年5月6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23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27日 摘 要 海洋水色遥感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具有观测频率高、空间覆盖广以及受海况影响小的优点,近年来逐渐受到海洋科研工作者和海洋监测部门的重视。本文概述了水色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对水色反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