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
分析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相关问题并总结

*
二、不同分类与临床设计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特点
临床研究需要回答: 复方制剂:验证中医理论指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有效部位制剂:人体耐受性;剂量研究;有效性的探索和确证;安全性 有效成分制剂:人体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规律;耐受性;剂量研究;有效性的探索和确证;安全性;必要时进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特点
一、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
*
一、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
因此,虽然有中医理论指导: 仍需要必要的临床前研究,尤其是安全性评估; 仍需要临床研究以验证其疗效,尤其是以现代医学疾病为研究对象者; 仍需要足够样本量,以观察群体、长期用药的安全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特点
*
哪些属于中医理论指导的新药?
*
三、符合中医特点的疗效评价
----对于一些目前不能治愈的疾病,观察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中医疗效特点之一。 采用公认的QOL量表 结合中医治疗疾病特点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特点
*
关于有效性
临床设计中主要问题及分析
关于安全性
关于试验目的
*
一、关于试验目的
试验目的不明确。 未按不同的临床定位设计不同的方案 临床设计中主要问题及分析
小结
中医理论研究对于研发中药新药有重要意义 临床设计时需考虑中医理论和人用经验提供的信息 应重视理论研究及文献资料的撰写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特点
*
二、不同分类与临床设计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特点
中药按注册分类分为11类,新药按物质基础不同分为中药复方制剂、有效部位制剂、有效成分制剂三大类
不同的物质基础,中医理论对其支持作用程度不同,需要通过临床研究中回答的问题也不同,因此其临床设计思路不同
中药复方新药研发中的质量标准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药复方新药研发中的质量标准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摘要:一直以来,中药复方新药都是中药研究中的重点,复方新药的研究要依据中医药理论开展,其质量标准研究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内容。
近些年,我国在中药复方新药上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依旧在复方新药的药学研究中针对质量标准的建立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本文就深入研究中药复方新药在药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来达到保障中药复方新药要评质量提高的目标,让中药复方新药的质量标准能够日趋完善、科学。
关键词:中药复方;质量标准;新药研发中药复方新药作为中医学中新药研究的主体,对中药复方新药的研究要结合中医药的理论,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因此其药学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在中药复方新药的研究中,相关的质量标准研究也是其进行药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新药药学评价的关键。
近些年,我国在中药复方新药中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由此发现了一些复方新药标准研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并且解决这些共性问题对于中药复方新药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1 关于质量标准研究中含量测定指标选择的问题1.1 含量测定指标未关注与临床适应症的关系中药复方新药在质量控制指标上的选择应该充分结合其在临床适应症上的测定指标,否则进行质量控制指标的测定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临床上的疗效测定是关键。
特别是一些中药复方新药中很多药物的相应作用是有特定使用区别的,因此更需要从临床效果上去反应产品的作用。
比如清热通便的某种复方新药,其中大黄在处方中测定的游离蒽醌的含量是没有办法跟临床效果相挂钩的,含量测定的指标要结合临床效果才能够反应出大黄在结合游离蒽醌之后在复方新药中的泻下作用等。
1.2 含量测定指标未关注与产品安全性的关系中药复方新药在针对有毒性药材的选择上需要测定相关毒株的安全性,要依据毒株安全性的限量指标或者是含量测定指标去反应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比如某种含毒性药材的复方新药,对于它的质量标准检测要在充分考虑处方中是否含有剧毒或者是大毒药材,采取内服或者还是外用的方法去研究相应毒性成分的含量,采取的是限量检测法或者是含量测定法,这样做可以更好的确保药剂在不同使用方式下的安全性。
(医疗药品)中药新药申报资料中常见问题的分析

中药新药申报资料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一、药学方面的常见问题(一)、制备工艺及研究资料5,6号资料1、剂型选择的依据(1)未充分了解所选剂型的特点和局限性,盲目求“新”或赶时髦而选择某些新剂型,如蛇胆川贝含片、××皂甙软胶囊。
(2)未考虑临床对所选剂型是否需要,或所选剂型的给药途径是否适于临床适应症。
如生脉滴丸,保心包贴膜用于手术创口;(3)未从处方药物成分的理化性质(如溶解性、酸碱性、极性、解离度、稳定性等)方面,考虑所选剂型是否会影响制剂中药物的释放、吸收或稳定性。
如牛黄不宜做成口服液,水溶性较差,在成品中较难鉴别检查出来。
(4)用药对象选择不合理,治疗牙痛的药制成××香口胶。
(5)用药剂量偏多。
胶囊一次服用6粒以上,偏多;若一次服用量为15克生药,出膏率为10%,1.5克浸膏,若加辅料为2.0克,装0号胶囊,5粒,基本认可。
若一次服用量为50克生药,制成胶囊剂偏多,制成颗粒剂则不会偏多。
若是50克生药,作成胶囊偏多,作成颗粒剂则不偏多,但服用不如胶囊方便,应综合考虑。
(6)同一品种已有多个剂型,但剂改所选剂型并无先进性。
如双黄连栓,用于治疗成人感冒。
2、工艺路线设计(1)设计依据:①未提供;②阐述不够清楚,未从处方药味所含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有关药材提取物的现代药理报道、中医临床用药情况及剂型要求等方面阐述设计思路,以说明处方中各药味的处理方法(如水提、醇提、打粉等)及所采用的成型工艺路线;③设计的理论依据不够充分时,未设计多条工艺路线进行实验对比。
(2)打粉入药:①选择过多药味以生粉入药,造成服用量偏大或卫生学指标难以控制;②未说明药材生粉入药的理由,或提供的依据不够充分。
(3)挥发油的提取与包合:①未提供某些含挥发油药材不提挥发油的依据;②挥发油与制剂的疗效有关,但未考虑提油;③固体制剂中,挥发油未设计对其包合,以增加其稳定性。
(4)醇提与水煎:①对方中药味所含有效成分的性质未加分析,就盲目沿袭传统用药习惯而设计将全方药材用水煎提;如青皮、大黄等②对某些既含水溶性又含醇溶性有效成分的药材,未说明理由而设计单用水提或单用醇提,如丹参、五味子等。
中药复方新药研发中质量标准研究需关注的问题

中药复方新药研发中质量标准研究需关注的问题中药复方新药是中药新药研究的主体,体现中医药理论特色。
复方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是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新药药学评价的重点内容。
尽管近年来中药复方新药的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笔者在审评过程中发现复方新药质量标准研究资料中仍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该文通过分析目前中药复方新药质量标准研究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含量测定指标的选择、含量范围的确定、质量标准设计理念等方面阐述了研发者需关注的问题。
中药复方新药的质量不是仅质量标准本身就可以解决的,但质量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产品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质量标准的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指导下,中药复方新药质量标准系将日臻科学、系统和完善。
标签:中药复方;质量标准;新药研发中药复方新药是中药新药研究的主体,体现中医药理论特色。
复方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是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新药药学评价的重点内容。
尽管近年来中药复方新药的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笔者在审评过程中发现复方新药质量标准研究资料中仍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本文拟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关个人建议,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 关于质量标准研究中含量测定指标选择的问题1.1 含量测定指标未关注与临床适应症的关系中药复方新药质量控制指标应选择与临床适应症相关的有效成分作为含量测定指标,否则,质量控制的意义不大,难以反映临床疗效。
如某拟用于清热通便的复方新药,大黄为处方中君药,若采用测定游离蒽醌含量,不能反映产品的临床效果,这是因为游离蒽醌相应的活性为消炎作用,而大黄中的结合蒽醌才具有泻下的活性。
因此,含量测定指标应选择结合蒽醌才能反映大黄在复方新药中的泻下作用。
1.2 含量测定指标未关注与产品安全性的关系中药复方新药中若含有毒性药材应选择与安全性相关的毒性成分作为限量指标或含量测定指标,否则,质量控制的针对性不强,无法反映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创新药临床前研究 提取纯化质量标准

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药物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研究也逐渐走向临床前研究阶段,其中包括中药创新药的开发和提取纯化质量标准的设立。
本文将就此主题展开探讨,分析中药创新药临床前研究和提取纯化质量标准的重要性,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一、中药创新药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中药创新药的定义及特点中药创新药是以中药资源为原料,经现代科技手段提取并改良后,具有一定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的新药物。
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中药创新药具有来源广泛、成分多样、作用机制复杂等特点。
2.中药创新药研究的背景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药创新药研究成为医药领域的热点,也是国家医药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发中药创新药,可以充分发挥中药资源的优势,提高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促进中医药传统优势与现代制药技术的结合。
3.中药创新药研究的意义中药创新药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中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还能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积累临床数据和经验。
开展中药创新药研究对于完善中医药产业链、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创新药临床前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临床前研究内容中药创新药临床前研究主要包括中药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和鉴定、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等内容。
这些研究内容是评价中药创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2.临床前研究方法中药创新药临床前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外试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组织培养实验、动物实验等多种科学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价中药创新药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代动力学特性等指标。
三、中药创新药提取纯化质量标准的建立1.提取纯化质量标准的重要性中药创新药的提取纯化质量标准是保证中药创新药质量和疗效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建立科学严谨的提取纯化质量标准,才能确保中药创新药的稳定性、纯度和活性成分含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2.提取纯化质量标准的内容中药创新药提取纯化质量标准主要包括质量标准原理、提取工艺流程、纯化方法、纯度评价标准、检测方法等内容。
中药新药研制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中药新药研制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分析1制备工艺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新药在制备工艺上都存在问题,有些甚至有严重错误,即使是申请生产的亦不例外。
众所周知,制备工艺是新药研制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的改动甚至可以动摇新药的根基。
因此,必须要从试验设计抓起,尽可能避免发生错误。
从分析的品种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剂型选择欠合理:申报单位未充分考虑到药物的性质或临床用药的特点,选择了不合适的剂型。
如:不适合制成软胶囊的却偏偏选择了该剂型;以口服用胶囊剂作为阴道内用药等。
1.2缺少工艺研究资料1.2.1药材前处理不当:未根据提取方式正确地将药材加工成饮片或颗粒,导致提取不完全或过滤困难;有的虽药材处理得当,但存在出粉率偏低等问题;有的则缺少必要的说明,如药材的粉碎程度、出粉率等。
1.2.2未充分考虑挥发油的利用:对有确切药理作用的挥发油未进行提取,或虽提取,却未对提取时间、出油量等进行考察;对如何保证挥发油的稳定性研究不够,如是否需经环糊精包结、包结的技术条件如何等。
1.2.3缺少提取工艺的研究;药材以生粉入药的量过多;未说明同一药材部分提取,部分生粉入药的理由。
此外,正交试验中的错误较多:设计欠合理,将提取与除杂、成型等工艺混为一谈;试验排列错误,水平安排不当;仅以总固体量作为评价指标;评分标准欠合理;缺少结果分析;结果计算错误;确定的最终工艺与试验所得的最佳工艺不符,而又未对两者作必要的比较。
1.2.4缺少除杂工艺的研究:以沿袭传统工艺为理由,未做任何除杂处理;对除杂前后成分的变化本做考察;未说明除杂过程中使用的树脂型号、用量、处理方法等;对醇沉时药液的相对体积质量、乙醇浓度本做优选。
1.2.5缺少成型工艺的研究:未对辅料品种、用量做优选,以致加入辅料过多,特别是有时加入蔗糖过多,不利于临床应用;未认真考虑以某些药材生粉取代辅料;未详细说明工艺的技术条件,如浓缩的温度,清膏的相对体积质量、喷雾干燥的温度、药粉混合的方法等。
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概况

中药材质量检查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中药以复方的形式应用于临床,复方是由配伍组分饮片构成,即饮片是真正的中药原料。
现行国家中药标准中共收载了药材及其饮片551种,其中饮片只有127种,且绝大多数的标准不完善。
药材来自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按照传统的药用品种规定采集这些生物的药用部位和矿物,再经过加工、炮制使之达到符合临床用药的要求(制成饮片),再经过配伍、制剂才能在临床使用。
那么,中药标准应该收载饮片及其复方、制剂的标准。
中药材作为饮片的原料,其标准应该单独制定。
由于现行中药质量标准主要是中药材的标准,导致中药在使用中多数用药材的标准控制中药的质量,尤其使用单一化合物的含量测定为指标,造成了药材的某种成分含量标准永远不可能与饮片及其复方制剂中该成分的含量相符合的事实,制造商们在中药生产过程中却必须紧紧盯住药材中某成分含量这一量化指标,质量不合格便成了中药的普遍现象。
中药产品合格与否,主要的依据是某种成分的含量,要使中药合格的惟一办法,只能是调整化学对照品的含量了。
然而,含有相同成分的中药或天然生物甚多,中药的质量控制自然进入了微妙状态。
现在的问题不是对某种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是否适用,而是测定的成分是否有标识中药的作用。
1.存在的主要问题1.1用化学单体来标定或控制中药的质量是明显的错误中药是由药效组分和天然辅料构成,不是单一化合物。
经统计证实:国家现行标准中多数为药材标准。
在这些药材的标准中,有148种药材用单一化合物来定性、44种药材用2个化合物来定性;有177种药材用1个化合物来定量,有35种药材用2个化合物来定量。
在标准中还出现了用一种化学物质标定多种药材的现象,如对桑寄生、萹蓄、地锦草、侧柏叶、罗布麻叶、金钱草等药材进行定性鉴别化合物均是槲皮素。
一个成分也好,两个成分也罢,本质上都是化学单体,均不能评价某种中药,这些化学单体也不具备中药的疗效特征。
此外,用药材中不能代表中药的物质评价或标化中药,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
我国中药新药研发中的问题与思考

我国中药新药研发中的问题与思考
一、中药新药研发存在的问题1、药效确证难:中药新药开发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实验确定药效,耗费时间和费用比较大。
2、材料来源不稳定:中药的原料材料的品质、供应量和价格等,会对中药新药研发的成功
率产生很大的影响3、检测难度大: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经常涉及微量成
分组分构成,微量成分的检测费时费力;4、临床研究难度大:中药新药
研发过程中,由于临床意义不明确、证据不充分、多中心难以实现等问题,导致相关的临床研究难度较大。
5、安全性较低:由于中药新药的研发过
程中不清楚其安全性,容易造成药物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患者的安全。
二、思考1、延伸材料来源:应加大对中药新药原料材料种类的拓展,延长供
应来源,保证药品材料的供应量和品质。
2、提高检测质量:运用遗传工程、组学等新技术,提高检测精度,准确检测中药中的微量成分。
3、提
高临床研究质量:应加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管理,开展多中心合作的临
床研究,改善实验室环境,确保研究质量。
4、重视安全性:加强对中药
新药安全性的研究,分析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降
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关键词】?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含量测定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研究是新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新药是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中药,主要包含新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以及复方制剂等。
其中,有效成分新药的药用物质基本清楚;与化学药类似,不同点是:中药有效成分中的杂质大多为主成分的结构类似物,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大多相似,故对限度控制的要求相对较低;有效部位新药的原料药中一般至少含有5%以上相同结构类型的有效成分,其余部分的成分大多不清楚,而中药复方制剂是由多个原料经提取加工制成的,其中有效成分大多不明确,且所含成分的种类多、含量低,在对相关成分进行分析时,分离难、干扰大。
这些使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研究具有与化学药不同的特点。
1 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1.1 探索性1.1.1 相关基础研究如需明确特定中药中大致含有哪些成分或哪些结构类型的成分、该药品中什么成分是可能的活性成分、什么分析技术和方法适合于中药的成分分析等,这些工作属新药研究中基础性研究的范畴,也是探索性的工作。
有了充分的相关基础研究的支撑,才能建立起可控性较强的质量标准。
回顾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是基础研究建立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指标推动着中药质量标准的水平不断提高。
1.1.2 质控指标的选择选择质控指标时需考虑以下问题:哪些成分与药品的安全性或有效性相关?拟分析成分是否具有代表性和专属性?对照品是否能够获得、现有技术条件是否适合?需尽可能将质控指标与中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关联起来,不断探索新的质控指标。
如妇科腔道用固体制剂,可在质量标准中建立pH检查项,避免因药物的酸碱性偏离正常生理状态过多而产生不良影响。
拟采用苷元类成分为质控指标的,需考察因苷类成分的不稳定而带来的影响。
1.1.3 分析方法的研究质量标准中分析方法的研究也是探索性的工作。
中药所含成分较复杂,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研究,尽可能排除干扰,建立具专属性的分析方法。
从历年来新药转正标准所收载的分析方法看,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等不断减少,而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法不断增加,中药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及准确性增强。
同时,一些新的方法也在中药分析中得到应用,如用于多糖类成分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检查、用于注射剂的指纹图谱等。
1.1.4 生物学方法研究近年来,为提高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的可控性,有人参考药物活性筛选、体外药理学实验等方法,在生物效价用于中药的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如有人采用对感染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的细胞保护作用等为指标,对中药的生物效价进行了考察[1-2]。
杨氏等[3]采用缩宫素作为对照,以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幅度为指标,建立了益母草制剂的生物检定方法。
此外,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TLC-Bioautography)法是一种将薄层色谱分离和生物活性测定相结合的药物筛选方法,也有人尝试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4]。
1.2 阶段性1.2.1 药物发现阶段需要参考相关文献,根据中药中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为工艺路线、工艺参数的选择等提供初步的定量分析指标和方法,此时的分析方法不要求非常准确,一般不需进行方法学验证。
1.2.2 临床前研究阶段需研究建立完整的临床研究用药品质量标准,用于临床用药的质量检验及初步稳定性考察。
此时,应进行必要的方法学验证,并关注药材质量、工艺参数的变化对制剂质控指标的影响,关注药效及毒理研究用样品在质控指标上的差异,关注多批次中试样品检验结果的差异。
质量标准中某些小的缺陷可以放在临床研究期间完成,如某些药材的鉴别方法研究等。
1.2.3 临床试验阶段需在临床试验用药品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根据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进展,对新发现的有效成分、毒性成分等进行研究,并将其质控方法补充到质量标准中。
此时,应关注临床试验用样品与药效及毒理研究用样品在质控指标上的差异,并注意观察药品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质控指标的相关性。
1.2.4 批准生产上市后应关注Ⅳ期临床试验中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质控指标的相关性;关注药材质量的波动对制剂质量的影响;关注大规模生产后生产工艺参数及设备等的波动对质控指标的影响;必要时应结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及工艺验证工作,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并在质量标准中增加质控指标,以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
此外,还需要结合现代研究的进展,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指标,不断完善质量标准。
1.3 针对性1.3.1 有效成分中药有效成分新药是从动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的单一成分,其含量大于提取物的9%。
此类中药质量研究的重点在于:有关物质、异构体、晶型(不同晶型的溶出行为、吸收程度等可能不同,溶解度低的成分需重点考察)等,口服固体制剂还需对溶出度等进行考察。
1.3.2 有效部位中药有效部位是从单一动植物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其有效部位的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以上。
建议对提取物中构成有效部位的成分进行研究,如采用液-质联用技术等方法,说明提取物中有效的一类或数类结构类型的成分含量之和大于5%。
此外,还需对共存杂质成分的性质进行研究,避免其对有效部位含量测定的干扰。
1.3.3 复方制剂中药复方制剂所含成分复杂,且有效成分不够明确,难以通过终点的质量检验来全面反映产品的质量,需要研究建立药材、中间体、制剂的质量标准,从影响药品质量的各关键环节入手,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质量标准研究中应采用多种质控指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药品的质量。
除对单一成分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对多成分进行整体的质量控制(如指纹图谱、生物学方法等),并尽可能选择与有效性、安全性相关联的指标。
1.4 关联性1.4.1 与药材的关联药材的质量与制剂密切相关,只有采用质量稳定的药材投料,才能保证不同批次中药制剂质量的稳定。
在中药新药的研究中,建议固定药材产地、采收期及质量要求等,并完善药材质量标准。
如当制剂质量标准中建立某成分的质控项目时,需在相关药材质量标准中增加相应的项目。
1.4.2 与工艺的关联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密切相关,如采用水提工艺的制剂,其质量标准中应以水溶性成分为含量测定指标,若以脂溶性成分为指标会使提取的目标物与质控对象错位,使质控失去意义。
复方中药制剂采用多个工艺路线的,应分别建立质控指标。
如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工艺,需要在质量标准中建立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查方法。
1.4.3 与有效性的关联对于中药有效成分以及有效部位新药,应在质量标准中建立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含量测定项,并规定其合理的含量范围,以保证制剂的有效性。
对于有效成分不明确的中药复方制剂,可在质量标准中建立指标成分的质控方法,以保证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药品有效性的相对稳定。
1.4.4 与安全性的关联对于含明确毒性成分的中药,应在质量标准中建立毒性成分的质控方法,并规定其合理的限度,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对于既有毒又有效的成分,需在质量标准中规定其合理的含量范围,使其在发挥药效的同时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 质控指标的选择质量标准中质控指标选择的常见问题是:质控指标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脱钩;质控指标的专属性较差。
质量控制应尽量选择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的指标。
若有效成分或毒性成分明确,并具备检测条件的,可在质量标准中建立相应成分的质控方法,如士的宁、乌头碱、芍药苷、黄芩苷等;若有效成分或毒性成分明确,但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可将理化性质相似的指标成分作为质控指标,如风湿定胶囊处方中八角枫所含毒黎碱难以获得对照品,可测定总生物碱含量;若有效成分及毒性成分均不明确,可考虑结合工艺、处方药味等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成分为质控指标,如水提工艺的可选择极性大的指标成分,醇提工艺的可选择极性小的指标成分,同时应考虑优先测定君臣药所含成分。
此外,还可以采取其他的质控方法,如治疗胃溃疡胃酸过多的中药,可以将制酸力检查列入质量标准,将药品制酸的作用大小与体外消耗盐酸的量关联起来。
质量控制指标也可采用与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的生物学方法。
质量控制指标应具有专属性。
如绿原酸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据不完全统计,有2多种药材含有绿原酸,如吴茱萸、金银花、贯叶连翘、乌骨藤、菊花、杜仲、忍冬藤、蒲公英、桑叶、石韦、茵陈、小蓟、白茅根、红毛五加、乌梅、杏香兔耳风等。
如果在含有以上药材的中药质量标准中都以绿原酸为质控指标,不考虑绿原酸与适应症的关联,就很可能使质控指标偏离药品的有效性,并降低质控的专属性。
需根据品种的特点进行研究,如百令胶囊的质量标准中,建立了对照药材、腺苷、尿苷同时对照的色谱鉴别方法,提高了质控的专属性。
2.2 含量测定限度的确定中药质量标准含量测定限度确定的常见问题有:限度确定考虑的因素不全面、限度确定不合理、限度表述不规范等。
中药质量标准中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含量限度的确定,一般需考虑以下因素:临床用药的要求、确定工艺条件下的转移率、药材中的含量、成分的稳定性、多批中试产品的实际含测数据等。
对于生物活性较强的成分,建议规定其合理的含量范围,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确定的工艺条件下,中药成分的转移率应基本稳定。
药材中相应成分的含量状况直接影响到制剂的含量高低,需在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产地、采收期、质量要求等,并采用与大生产要求相同的药材进行中试研究,以此为确定限度的参考。
对于稳定性相对较差的成分,应关注拟定包装材料及贮存条件下的稳定性考察结果。
如丹参酚酸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丹参素,若在质量标准中仅规定丹参素含量的低限,难以真实反映药品的稳定性,所以,应规定丹参素的合理含量范围。
目前,大多数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的含量测定项下,仅规定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含量低限,若能够在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中规定其含量的上下限,将有利于保证不同批次药品质量的相对稳定。
当然,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含量限度范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采用加强药材质量控制、药材混批勾兑投料、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等方式,减少不同批次药品质量的波动。
2.3 分析方法研究2.3.1 鉴别试验鉴别研究的常见问题是鉴别药味数少,鉴别方法的专属性较低。
研究中有的未严格按制法制备阴性样品,难以排除处方中其他药味的干扰;有的显微鉴别特征不明显。
此外,大多未对与鉴别药味相同科属的其他药材或混淆品进行比较研究,建立的鉴别方法难以对处方药味与同科属药材或混淆品进行区分,建议进行比较研究,找出特定药味的特征,提高鉴别的专属性。
2.3.2 含量测定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含量测定研究时,需对待测成分的峰纯度进行检查,以避免可能的干扰。
分光光度法目前多用于有效部位中大类成分的含量测定,该方法应用中应加强样品的前处理,合理选择阴性样品,尽可能排除其他成分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