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指南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指南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指南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指南

1、中药新药一般药理学研究 (2)

2、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基本要求 (2)

3、治疗胸痹心痛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4)

4、治疗高血压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5)

5、治疗外感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6)

6、治疗慢性咽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7)

7、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8)

8、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9)

9、治疗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0)

10、治疗泄泻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0)

11、治疗胃脘痛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1)

12、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2)

13、治疗吐血、黑便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3)

14、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4)

15、补肾壮阳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5)

16、治疗痛经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5)

17、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6)

18、治疗水肿证(急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7)

19、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7)

20、治疗外科疮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8)

21、治疗腰腿痛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9)

22、治疗痹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0)

23、治疗血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1)

24、抗疟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2)

25、治疗恶性肿瘤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2)

26、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4)

27、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5)

28、治疗中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6)

29、治疗风温肺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8)

30、治疗支气管哮喘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9)

31、治疗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9)

32、治疗肝郁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0)

33、治疗肝胃不和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1)

34、治疗胃热证、胃阴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1)

35、治疗痞满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2)

36、治疗肝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2)

37、治疗消渴证(糖尿病)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3)

38、安胎保婴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4)

39、调经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5)

40、治疗淋证(泌尿系感染)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6)

41、治疗慢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7)

42、治疗尿路结石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8)

43、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及骨质疏松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8)

44、治疗骨折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9)

45、治疗红斑性狼疮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40)

46、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41)

47、治疗痨证(肺结核病)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42)

48、延年益寿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42)

49、治疗痔疮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43)

1、中药新药一般药理学研究

中药新药一般药理研究是指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的研究。

一、动物

常用小鼠、大鼠、猫、狗等,性别不限,但在观察循环和呼吸系统时一般不宜用小鼠和兔。尽量采用清醒动物,也可以在麻醉动物上进行。

二、观察指标

(-)精神神经系统

1.直接观察给药后动物一般行为表现、姿势、步态,有无流诞、肌颤及瞳孔变化。对用药后动物的行为活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示有无兴奋或抑制作用。

2.如出现明显的兴奋或抑制现象,应根据不同药物,采用不同实验方法测定其对小鼠或大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二)心血管系统

1.测定并记录给药前后血压、心率,观察心电图的P、QRS、ST、T波,心率及心律的变化。2.在有效治疗剂量,出现明显的血压或心电图的改变时,应进行相应整体或离体分析性实验,例如血流动力学,离体心脏等,以确定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对主要治疗作用的影响。(三)呼吸系统

1.观察给药前后呼吸频率及深度的变化。

2.在有效治疗剂量出现明显的呼吸兴奋或抑制时,应进行相应整体或离体分析性试验,例如呼吸中枢抑制的实验法,肺溢流法,膈肌膈神经等实验方法,初步分析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四)其他系统

根据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可再适当观察其他系统的指标(具体要求见各病证药物的研究),创新药应尽最多观察一些指标。

三、药物

(一)给药方法应采用拟推荐临床应用的给药途径,如确有困难可采用其他给药途径,但应说明困难的原因和选用其他给药途径的理由。

(二)所试药物应选择产生主要药效作用的2~3个剂量,其中低剂量应参照在这种动物上产生主要药效的半数有效量(ED50)可一次或多次给药。

(三)除受试药物选择2~3个剂量组外,还应设相应的溶剂对照组。

2、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基本要求

中药新药的药效学研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制定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试验计划,根据新药的功用主治,选用或建立与中医"证"或"病"相符或相近似的动物模型和试验方法,对新药的有效性做出科学的评价。

一、基本要求

(一)试验主要负责人应具有医药卫生专业大专以上水平及资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操作能力。确保试验设计合理,结果判断准确,总结资料可靠。申报材料应有课题负责人签字及单位签章。

(二)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各种试剂及组织管理均应符合规范化要求。

(三)实验动物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等级动物要求,必要时可选用特定年龄,性别的动物或特殊模型动物。

(四)试验记录应详细准确,试验中出现的新问题或特殊现象均应详细写明情况。

(五)试验结果应经统计学处理,并以表格列出统计结果。

二、主要药效研究

(-)试验方法的选择

1.试验设计应考虑中医药特点,根据新药的主治(病或证),参考其功能,选择两种或多种试验方法,进行主要药效研究。同样的病,辩证分型可有不同;或同样的证,涉及的病种亦可不同,主要药效学试验的指标也不尽相同或同中有异,在试验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2.由于中药常具有多方面的药效或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等特点,应选择适当方法证实其药效。有时药效不够明显或仅见作用趋势,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或量效关系不明显,也应如实上报结果作为参考。

3.动物模型应首选符合中医病或证的模型,目前尚有困难的,可选用与其相近似的动物模型和方法进行试验,以整体动物体内试验为主,必要时配合体外试验,从不同层次证实其药效。

4.新药第一、二、三类的主要药效研究,应能充分证实其主要治疗作用,以及较重要的其他治疗作用。其中一、二类新药含杂质较少,可在更高的技术水平上,通过体内、体外多种试验方法,论证新药的药效。第四类可只选用两项(或多项)主要药效试验或提供详细文献资料,第五类新药只做新增病证的主要药效试验。中药材的人工制成品、新的药用部位、以人工方法在体内的制取物及引种药材的药效试验,均应与原药材作对比试验。

(二)观测指标

观测指标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现性好,客观、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进行观测。对实验方法应作详细叙述。

(三)实验动物

根据各种试验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动物,对其种属、品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态、饲养条件及动物来源等,应有详细记录。

(四)受试药物

1.应是处方固定,生产工艺及质量基本稳定,并与临床研究用药基本相同的剂型及质量标准。

2.在注射给药或离体试验时应注意药物中的杂质、不溶物质、无机离子及酸碱度等因素对试验的干扰。

(五)给药剂量及途径

1.各种试验至少应设两个剂量组,剂量选择应合理。其中一个剂量可相当于临床剂量的2一5倍(小鼠可为10~15倍),大动物(猴、狗等)或在特殊情况下,可仅设1个剂量组。药效试验剂量不应高于长期毒性试验剂量。

2.给药途径一般采用二种,其中一种应与临床相同,如确有困难,也可选用其他给药途径进行试验,并应说明原因。溶解性好的药物,可注射给药(要注意排除非特异性反应)。而粗制剂或溶解性差的药物,可仅用一种给药途径进行试验。

(六)阳性对照药

主要药效研究应设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正常及模型动物对照组,必要时应设溶媒对照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阳性对照药可选用药典收载、部颁标准或正式批准生产的中药或西药,选用的药物应力求与新药的主治相同,功能相似,剂型及给药途径相同者,根据需要可设一个或多个剂量组。

三、一般药理研究

一般药理研究,观察主要药效以外的其他作用,主要观察以下三方面:

(一)神经系统:观察给药后的活动情况和行为变化。

(二)心血管系统:观察给药后对心电图及血压等的影响。

(三)呼吸系统:观测给药后对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的影响。

四、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新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排泄。

中药材中提取的单一化学成分,可参照西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测定并计算各项参数。

3、治疗胸痹心痛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胸痹心痛多属本虚标实证,本虚者多为心肝脾肾等脏之气虚、阳虚或阴虚证;标实者常见气滞、血瘀、痰浊等证。治疗多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益气温阳,理气通脉等法。由于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问题较多,防治冠心病的途径、方法及药物亦甚复杂。主要药效学研究也需因药而异,应合理选择实验方法、观测指标,科学的评价其药效。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心肌缺血试验:

可供选择的试验方法如下。

(1)阻断冠状动脉:结扎法、气囊压迫法、血栓或栓塞法、逐渐缩窄法。

(2)药物法: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垂体后叶素或麦角新硷。增加心肌氧耗:异丙肾上腺素。(3)离体实验:离体心脏灌流:结扎冠状动脉,低氧或无氧灌流。高体心脏、心肌片或培养心肌细胞的缺血样损伤。

(4)再灌注损伤试验:整体试验,离体心脏,心肌片或培养心肌细胞试验。

(5)其他试验

上列各种试验方法中,以阻断大冠状动脉所致之局限性心肌缺血与临床相似,与中医理论"瘀血证"有一定联系,较为合理、实用,可以定位、定性、定量的观测缺血心肌的动态变化及药物影响,较为准确的评价药效。应作为新药主要药效学的首选试验。

动物选择:首选犬或小型猪,其他如猫、大鼠等亦可选用,不宜用兔。

观测指标:①生理指标;心电图、心外膜电图、体表标测心电图等。②生化指标: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乳酸、游离脂肪酸、钾、钙离子、自由基等。③形态学指标:大体标本及镜下或电子显微镜下的定量组织学观察,例如硝基四氮唑兰或双重染色显示梗塞区及缺血区等。一、二及三类新药观测指标至少应选用两类指标、综合判断药效,较为可靠。

试验选择:各类新药均应做一项阻断冠状动脉的心肌缺血试验。一类及二类新药另加一项其他试验。药物及给药途径:应与临床一致,本类试验消化道给药可作出阳性结果。凡须注射给药者,药物应符合要求,避免粗制剂注射后引起非特异性反应而干扰试验结果。

用犬或小型猪作试验,每组5-10只,应设空白对照,阳性药对照及新药大小剂量组,至少四组。其他动物应酌情增加动物数及组数。

2、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试验

胸痹心痛者,其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常发生病理性改变,而治疗药物也常产生多方面影响,因此,本类新药之主要药效学研究应包括本项试验。

试验可用犬、小型猪、猫或大鼠,不宜用免。观测指标应包括冠脉流量,心输出量、左室作功、左室内压、左室舒张末期压、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动脉血压、外周阻力等,进行连续动态观测。试验分组同前,每组3-5只犬、猪或猫,或10只大鼠、符合注射剂要求的新药,宜用静脉给药,粗制剂静脉给药常因非特异性反应而干扰结果,应改进制剂或改用其他给药途径,灌胃给药作不出结果者,可改用十二指肠给药、腹腔、皮下或肌肉注射。

一二类新药应做本项试验。三类新药因药物制剂及给药途径问题,无法进行本项试验者,可用其他试验间接说明其药效。

3、心肌耗氧量试验

心肌代谢、特别是氧的供需矛盾,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而多数中药常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新药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应列为必做项目。可供选择的试验方法如下

(1)直接测定:心肌耗氧量测定,心肌组织氧分压测定(可多部位、多层次测定),离体心脏、心肌片或心肌细胞耗氧量测定。

(2)间接测定:张力时间指数,心肌耗氧指数,正性肌力作用。

(3)耐缺氧试验:离体心脏或心肺灌流耐缺氧试验,心肌细胞培养耐缺氧试验及其他。

上列方法中,以犬在位心的心肌耗氧量测定较为常用,其他直接测定方法亦可酌情选用。间接方法只可选作辅助试验,作为参考。

一二三类新药应进行本项试验,对药物及给药途径的要求同前项试验,确有困难无法完成本试验者,可选用其他试验间接说明之。

4、其他

由于中药常具有多方面作用,或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治疗目的,除上述三项基本试验外,可根据新药特点,酌情选作以下试验,从不同方面证实其药效。

(l)冠脉循环试验:如大冠脉血流量,返流量、返流压、心肌区域血流量,冠脉造型、造影,或高体冠状动脉条,心肌营养血流量等试验。

(2)活血化瘀试验:如血小板、血栓、血凝、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试验等。

(3)与冠心病有关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血脂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等试验。(4)新药对各种离子通道、受体、酶等的影响。

(二)注意事项

1、犬心肌缺血试验、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量试验,为本类新药主要药效学研究的三项基本试验,一二类新药必需做,三五类新药也应尽量做,粗制剂确有困难者可免作心脏血流动力学试验。四类新药应作心肌缺血试验,并与原剂型对比。

2、新药给药途径应与临床相同,但有些试验消化道给药难于做出结果,可改用其他途径给药,制剂不合要求,干扰结果者,可酌情选作其他试验或免作。

3、为体现中药特点,应适当选作活血化瘀有关试验,并努力探索,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药效学研究方法。

4、新药常具有某些特色或优点,除进行上述三项基本试验外,应根据其作用特点,适当选作一些辅助试验加以证实。

4、治疗高血压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肝阳偏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及痰湿雍盛等证型多见,表现为头痛、眩晕、脉弦等,主要药效学包括新药对正常动物及阳亢动物的心血管系统(特别是血压)及有关证候的影响。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动脉狭窄高血压大鼠或犬,DOCA盐型高血压大鼠等模型动物的急性降压试验或慢性治疗实验。首选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观测指标包括血压、心电图等。

2、辨证分型的药效学研究:根据临床常见之证型,建立相似的动物模型,并选择相应的指标,观察药物的疗效。例如治疗肝阳偏亢型高血压的药物,除观察血压、心电图等指标外,并应观测垂体-肾上腺轴内分泌的变化,如儿茶酚胺、17羟皮质类固醇等;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药物,则应进行交感-β受体一环核苷酸系统功能水平的测定,必要时可测血内肾素、血管紧张素、cAMP/cGMP等。

3、心脏血流动力学试验:用麻醉犬、猫或大鼠,观察新药对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特别是血压、心电图等)的影响。

4、其他:重要内脏血管的血流量(心、脑、肾等),离体血管条试验,受体、离子通道及降压机制试验;与头痛,眩晕等症候有关的镇静、利尿及血容量测定等药效试验。

(二)注意事项

1、试验方法的选择:新药第一二类,可在前述1、

2、3项试验中选作二项试验,其他试验根据新药特点酌情选作。第三五类新药,在l、2两项试验中选作一项,其他试验酌情选作。第四类新药在1、2两项试验中任选一项,并与原剂型进行对比试验。

2、给药途径应与临床一致,口服药物应灌胃给药。中药粗制剂注射给药常因含有较多杂质、无机离子、助溶剂,或因酸碱度问题而引起非特异性降压反应,影响试验结果。在进行血流动力学等试验可采用十二指肠给药,若必须注射给药时,受试药应基本符合注射剂要求,并以溶媒(助溶剂等)作对照。宜采用皮下,肌肉注射给药。并注意干扰因素的影响。

3、大鼠尾动脉间接测压法可在无创伤条件下多次测压,但需注意室温。要注明加温的温度和时间,因这些因素会对血压产生较大影响。

4、操作要温和。粗暴的操作会影响体内儿茶酚胺的水平并出现其他应激反应,影响实验结果。

5、治疗外感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外感发热,系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邪正相争,营卫失和,阳盛于外所引起的症候,初起多属表证,常可分为风寒外感、风热外感。西医的感冒、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属本质范畴。治宜根据不同证候,祛邪、清热、散寒固表.治疗外感热证的中药,应能驱逐病邪,解除表证。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祛邪作用

(1)抗病毒作用

风为六淫之首,上感一般由呼吸道病毒所引起,应选择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的病毒(如鼻病毒、流感病毒或副流感病毒等),在动物体内或鸡胚或组织培养中,观察药物的抗病毒作用。

①动物体内实验性治疗(见治疗风温肺热病中药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②体外抗病毒试验(见治疗风温肺热病中药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2)抗细菌作用

上呼吸道在病毒感染后,时有继发细菌感染,出现风热型吐痰黄稠、咽部红肿等症状,应选择与上呼吸道继发感染有关的细菌(如金葡菌、肺炎球菌、链球菌或流感杆菌等)在动物体内或体外,观察药物的抗菌作用。

①动物体内实验性治疗(见治疗风温肺热病中药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②体外抗菌试验(见治疗风温肺热病中药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2、清热作用

(l)对菌苗或酵母等所致发热家兔或大鼠的退热作用。

(2)对其他致热原所致发热动物的退热作用。

3、发汗作用

以足跖评点法或汗液收集法、目测分级法或着色法,在感染动物或正常动物(大鼠、小鼠)上,观察所试药物对汗腺分泌的促进作用。

4、抗炎作用

在动物中,选择炎症过程的渗出或毛细血管通透性为指标,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

(1)对致炎剂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抑制作用。

(2)对致炎剂所致肿胀的抑制作用。

5、固表作用

(l)增强免疫作用

在感染动物或正常动物中,选择适当指标(如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细胞免疫、T、B 淋巴细胞计数、体液免疫或lgA等抗体效价测定等),观察药物增强免疫的作用。

(2)抗过敏作用

选择适当指标(如动物被动皮肤过敏试验、抗过敏介质试验或肥大细胞试验等),观察药物的抗过敏作用。

(二)注意事项

1、第一、二类新药可作祛邪作用和在清热、发汗、抗炎、固表作用等项中另选三项,每项中,选做一种指标;三类、五类新药可在上述五项作用中选作三项;四类新药可根据主要适应症,选择二项,同原剂型做对比试验。指标的选择,应体现所试新药理法方药的特点。

2、选做体外试验时,应考虑所试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发挥疗效的情况是否同体外试验的情况相吻合。以及血中可能达到的药物浓度。如属粗制剂口服途径给药,则不宜将原药物以纸片法直接与细菌相接触或将药液直接与病毒培育后进行体外试验。

3、鉴于治疗外感发热的药物较多,阳性对照药应选用药典收载、或已正式批准生产的同类中药或西药,同所试新药进行比较。

6、治疗慢性咽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慢性咽炎属"喉痹"范畴,是咽部常见病又是难治愈的慢性病,病程在三个月以上,常因受凉、感冒、疲劳等原因导致症状加重。辨证多见阴虚、气虚或痰热,时兼有风、热、痰、饮等,以清热解毒,养阴清肺、生津润燥、理气化痰等法为治。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清热解毒作用

(1)抗炎:以细胞增殖的亚急性、慢性炎症过程为主要试验指标,观察药物的作用。

①抑制肉芽肿形成试验:一般以棉球、纸片、塑料环、巴豆油或琼脂等埋入动物(常为大鼠)皮下,引起与炎症后期病理改变相似的肉芽增生,通过测定肉芽肿重量观察药物对亚急性、慢性炎症的影响。

大鼠棉球植入法:以灭菌棉球植入大鼠腹股构或腋窝皮下,术后给予所试药物,通过一周后观察受试药物对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大鼠巴豆油气囊法:给大鼠背部皮下注入空气,形成气囊,继向囊内注入巴豆油诱发炎症。根据新药的作用特点,于致炎前或后开始给予所试药物,连续一周,观察所试药物对囊内渗出液量,囊壁重量的影响。

琼脂皮下注射法:于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琼脂溶液致炎,致炎后十五天剥离肉芽肿琼脂块,观察所试药物对慢性肉芽肿块重量的影响。

②抑制炎性渗出、肿胀的影响(参见治疗急性烟炎中药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2)抑菌:选择慢性咽炎中常见的病苗,以体外试验或动物体内试验性治疗法,试验药物的抑菌作用(参见治疗急性咽炎中药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2、扶正固本作用

针对淋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酌情选做抑制过敏、调节免疫功能的试验,如对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等。

3、生津润燥作用

(1)促进唾液分泌;选用狗或其它动物,采用唾液收集法等,观察新药对唾液分泌的影响。(2)可以呼吸道的促分泌试验借以说明生津润燥作用.观察所试药物是否能增加痰液量,可选用小鼠酚红实验法。

4、理气化痰作用

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测定痰、呼吸道粘液或相应的粘液物质的稠度降低试验,或通过促纤维蛋白溶解试验等,借以说明化痰和清除咽后壁粘稠分泌物的作用.如痰液的粘度测定,痰液唾液酸的含量测定,优球蛋白溶解试验等。

(二)注意事项

1、本文所列的主要药效学研究,均为非特异性指标,除以抑制肉芽肿形成的抗炎症作用为重点外,还应适当辅以其他药效作用研究,综合评价。临床多见的阴虚型、气虚型或痰热型等辩证分型,视新药的功能主治,可针对中医证型选择适当的辅助指标,例如:阴虚型宜侧重在润燥化痰,气虚型侧重扶正固本,痰热型则侧重于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等试验。近来,有人试用烟雾反复刺激,在动物中复制慢性咽炎模型,用以观察药物的防治作用,尤佳。

2、一、二类新药可做清热解毒作用、扶正固本作用以及选择生津润燥、理气化痰中的1项指标;三、五类新药可做清热解毒作用以及根据新药的功能主治在其他作用中选择1项指标;四类新药可根据原剂型的药效特点,选做2项指标,并同原剂型进行比较。

7、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慢性支气管炎为临床常见疾患,常伴有喘息、肺气肿、甚至肺心病,可分为虚寒、肺燥、痰湿、痰热等证,临床表现以咳痰喘为主,主要药效学研究应包括扶正祛邪两方面。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止咳化痰:

(1)止咳、化痰、平喘试验:咳痰喘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三大症状,至少应各进行1项试验,首选整体试验。

(2)慢性支气管炎试验:可选用适当方法建立慢性支气管炎的动物模型(如二氧化硫或烟熏法等),进行多指标观察(形态、功能、生化等)。

2、扶正固本

(l)免疫试验:新药如通过调节免疫功能而达到扶正固本,应选择细胞及体液免疫各1-2项试验,必要时应作较系统的研究。

(2)应激试验:观察新药能否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如耐缺氧、耐疲劳、耐寒等试验。中国医药资讯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8815867.html,

3、清肺祛邪

(1)抑菌抗病毒试验:应选择常见呼吸道致病菌(至少5种)进行抑菌试验、必要时可进行支原体、病毒等病原体的抑制试验。

(2)抗炎试验:应选择急性及慢性增殖性炎症(如棉球或琼脂肉芽种)模型,进行各1项试验。

4、其他

慢性支气管炎病情复杂,治疗药物多样化,常具有多方面药效,应根据新药的功能主治,必要时可增作干扰素、抗过敏、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等试验。

(二)注意事项

1、本类新药若以治标为主,控制急性发作者,药效学研究应以祛邪为重点;新药若以治本为主,巩固疗效,根治为目的者,药效学研究应以扶正固本为主。不同药物应根据功能主治,区别对待,或两方面兼顾,或有所侧重,不宜强求一致。

2、新药的一、二类,可按上述原则,根据其主治和功能,采用体内、体外多种试验证实新药的药效;三及五类可选作扶正祛邪两方面各2项试验;4类新药在扶正祛邪两方面选1项试验。

8、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肺心病多为虚证或虚中挟实之证,与肺肾气虚,疾浊闭窍、痰热伤络,甚至元阳欲脱等证有关,常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其他胸肺疾患或肺血管病变,形成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或右心功能不全。主要药效学研究至少应包括心肺两方面。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心脏方面: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量等试验,可参照胸痹心痛及厥脱证药效学研究。适当选作2-3项试验。

2、肺脏方面:可参照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适当选作2-3项试验以了解新药对肺部原发疾患的影响。

3、肺心病有关试验:可供选择的试验如下:

(1)肺心病试验

兔耳静脉注入1%氧化铁或2%野百合碱或气管狭窄法,均可形成肺心病。

犬静脉注入野百合碱或主动脉与肺动脉吻合术,亦可形成犬的肺心病。

(2)肺动脉高压试验

犬或兔静脉注入凝血块、羊水、三氧化铁、微小玻璃球、收缩血管药(5-羟色胺)或空气,均可形成肺动脉高压症,进而形成肺心病。

慢性缺氧、或吸入低氧气体加去甲肾上腺素等方法亦可形成慢性或急性肺动脉高压。

(3)肺气肿试验

动物气管内注入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或胰蛋白酶等,可诱发肺气肿,增加肺循环阻力,肺动脉高压,进而形成肺心病。

(4)肺水肿试验

大鼠或小鼠静脉注入肾上腺素或大量生理盐水,气管内注入50%葡萄糖或博莱霉素,或吸入氧化氮、均可形成肺水肿,增加肺循环阻力及肺动脉压,进而诱发肺心病。

肺局部照射钴60亦可形成肺水肿。

(二)注意事项

1、肺心病治疗包括心肺两方面,不同药物可有不同侧重。因此,主要药效学研究应根据新药的功用、主治及特点,有针对性的合理选择试验,以证实新药的主要治疗作用及辅助治疗作用。

2、若新药侧重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者,药效学研究应重点观察新药的急救作用,特别是对心肺功能及急性感染的影响;若新药侧重治疗肺心病缓解期,研究重点应侧重在扶正固本方面,观察新药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3、各项试验应选用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较好的观测指标,包括生理(心电图、心血管功能、肺功能等)、清理及生化等方面。

4、新药一二三类,至少应选作肺心病及心、肺方面各1项试验,另选其他有关试验2-3项。四五类新药可在肺心病及心脏方面各选1项试验,另选其他试验1-2项。

9、治疗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证均为脾胃病常见证。寒湿困脾,中阳不运,常见有脘痞腹胀、纳呆、苔腻、大使溏稀或肌肉疼痛等.多以运脾除湿法治之。湿热蕴脾,湿热皤踞中焦,常有身热、自汗、头昏、头痛、脘痞、腹胀及大便溏稀等,多以清热除湿为主,辛开芳化为辅,兼而治之。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胃、肠功能试验

(1)胃运动试验法

(2)胃排空试验法

(3)胃液分析试验法

(4)小肠推进运动试验法

(5)在体或离体肠管平滑肌试验法

(6)胃肠平滑肌解痉试验法

2、止泻试验--小鼠湿粪记数法

3、镇痛试验

可应用小鼠或大鼠进行镇痛试验,如扭体法,考察受试药物的镇痛作用。

4.其他试验

根据受试药物的组成、作用性质及特点等,需要时可增做食欲、含量、抑菌试验,保肝试验或解热试验,以便从不同角度反映受试药物的药效。

(二)注意事项

一、二类新药的主要药效学试验,可做1的胃、肠功能各两项,从体内、体外试验多方面验证其药效,也可再从2~4中各选1项;三、五类新药可做1的胃肠功能各1项,2~4中各1项;四类新药可做1的胃、肠功能各1项,2~4中任选2项,并与原剂型对比进行试验。

10、治疗泄泻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泄泻可分为寒湿、湿热、食滞、脾虚等证,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溏便、清稀甚至水样便。治疗此证常以健脾渗湿,和胃除湿及消食导滞为主。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肠功能试验

(1)正常小肠推进运动试验:应用小鼠或大鼠进行肠内容物推进运动试验,观察受试药物对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

(2)对推进机能亢进的小肠运动试验:应用小鼠(口服或皮下给予新斯的明负荷)造成小肠推进机能亢进,再观察受试药物的抑制作用。必要时可增做大鼠或家兔的离体胃、肠平滑肌解痉试验。

(3)木糖吸收试验:观察受试药物对小肠吸收功能的影响。

2、止泻试验

常用小鼠,以药用蓖麻油、大黄粉或番泻叶等诱发小鼠腹泻,以在一定时间内各组动物排出的湿粪总粒数、重量或同时记录排湿粪动物数等为指标,观察受试药物的止泻作用。

3、抑菌及抗病毒试验(根据受试药物的作用选择,如无抗病毒性腹泻。则可不做抗病毒试验)。

进行体外及体内抑菌或抗病毒试验,重点选择肠道致病菌或致病性病毒,观察受试药物的作用。

4、镇痛解痉试验

腹泻常伴有腹痛,可选小鼠扭体试验观察受试药物的镇痛作用;或作体内、体外肠管解痉试验。

5、脾虚试验

如受试药物治疗脾虚证时,应参照"治疗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用"脾虚"模型小鼠进行2~3项健脾益气方面的试验。

6、其他试验

(1)根据受试药物的作用,可适当考虑增做对消化酶(胃蛋白酶、胰酶)的影响及抗炎试验,如选做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大鼠足跖肿或肉芽肿以及白细胞游走试验等。

(2)腹泻有时伴有发热,如需要可选做1~2项解热试验。

(二)注意事项

1、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均较复杂,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多有变化。因此,在进行主要药效学试验时,应依据受试药物的功能主治及作用特点,选择合理的试验方法,达到正确反映药效之目的。如湿热证可重点选择3、4两项试验;食滞证可重点选择5和对消化酶影响的试验;脾胃虚弱证可重点选择1、5两项试验;寒湿证可重点选择2和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试验;肾阳虚证可重点选择肾阳虚模型相关指标的治疗试验等。

2、一、二类新药的主要药效学宜采用多种试验,更全面地验证新药的药效;三、五类新药宜做1中两项,2~4中各1项;四类新药做1中两项;2、4中各1项,并与原剂型对比进行试验。

11、治疗胃脘痛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胃脘痛是指剑突以下、脐以上发生的经常性疼痛或突发性疼痛的胃脘部疾患。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胃粘膜脱垂及胃痉挛等。多由于病邪犯胃、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弱等引起,应以调理脾胃,行气止痛,清热疏肝为主要治疗原则。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抗消化性溃疡试验

(1)抗急性胃溃疡试验

①应激性胃溃疡动物模型。

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动物模型。

(2)抗慢性胃溃疡试验

①醋酸灼烧法造成胃壁损伤动物模型。

②热烙法造成胃壁损伤动物模型。

(3)抗药物诱发胃溃疡或胃粘膜损伤试验

①皮下注射利血平所致胃溃疡动物模型。

②口服乙醇胃粘膜损伤动物模型。

2、镇痛和解痉试验

小鼠扭体试验及平滑肌解痉试验,观察受试药物的止痛作用。

以上试验可参考"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胃肠功能试验

(1)胃排空试验

(2)胃液分析试验:进行胃液量和胃液酸度(包括游离酸及总酸度)测定及胃蛋白酶活性测定。

(3)小肠推进运动试验。

4、抗炎试验:可应用胃炎模型,或小鼠耳廓肿胀、大鼠足跖肿胀或棉球肉芽肿试验等,观察受试药物的抗炎作用。

以上试验可参考"治疗肝胃不和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二)注意事项

1、根据病因、病机及证型的不同,结合受试药物的功能主治和作用特点,选择合理的试验,以达到正确反映药效的目的。

2、一、二类新药的主要药效学试验可做1中(1)、(2)、(3)各1项,2、

3、4中各两项;三、五类新药可做1中两项,2、3、4中各1项;四类新药可做1、2、3中各1项,并与原剂型对比进行试验。

12、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属"胃脘痛"、"嘈杂"、"吞酸"范畴,多由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致使胃络损伤。故常用益胃健脾、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清泻肝热等法治之。(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抗消化性溃疡试验

(1)急性胃溃疡实验

①大鼠或小鼠应激性胃溃疡动物模型,观察受试药物的抗溃疡作用。

②大鼠(或小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动物模型,观察受试药物的抗溃疡作用。

(2)慢性胃溃疡实验

①大鼠乙酸烧灼型胃溃疡动物模型,观察受试药物的抗溃疡作用。

②大鼠烙伤胃底部的胃壁粘膜面(也可做烙伤胃的浆膜面),制造热烙型胃溃疡动物模型,观察受试药物的抗溃疡作用。

(3)药物诱发胃溃疡或粘膜损伤

①大鼠或小鼠,皮下注射利血平的方法,制造利血平型的胃溃疡动物模型,也可用阿斯匹林、消炎痛等药物诱发,观察受试药物的抗溃疡作用。

②大鼠口服乙醇、阿斯匹林或消炎痛的方法,制造胃粘膜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受试药物的抗溃疡作用。

2、生化药理学试验

(1)胃液量和胃液酸度的测定

(2)游离酸及总酸度测定

(3)胃蛋白酶活性测定

(4)胃粘液测定

(5)胃粘膜血流量测定

3、其它

近年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与发病有密切关系,可酌情增作抑菌试验。必要时可做止痛及止血试验,以观察受试药物的止痛、止血作用。

(二)注意事项

1、实验性胃溃疡动物模型的制造方法很多,但不同方法引起的溃疡病变、病情和病程则各有特点。因此,应根据受试药物的作用特性,选择相应的动物模型,才能正确反映药物的作用。

2、在制造各种动物模型时,造型结果的成功与否,均直接受动物禁食情况,浸水或热烙温度,乙酸留置时间,诱发溃疡药物的剂量及给药途径等条件的影响,故应严格掌握实验条件进行造型。

3、对要求禁食时间较长的动物,在禁食期间尽可能单笼饲养,应将笼子架起,使动物排使后不再接触粪便,以防止动物由于饥饿而相互吃毛和粪便影响造型结果。

4、一、二类新药的主要药效学试验可做1中(l)、(2)、(3)各1项,2中4项及3中l~2项;三、五类新药可做1中(l)、(2)、(3)各1项,2中3项;四类新药可做1中(l)、(2)各1项,并应与原剂型对比进行试验。

13、治疗吐血、黑便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吐血、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破坏了"血行脉中"的常态规律。祖国医学认为"血动之由,唯火唯气耳",火盛则迫血妄行,从而出现衄血、吐血、咯血、便血等血溢脉外的现象。此外,尚有肝不藏血的失血证,肝火灼胃的吐血,均表现为临床上的吐血、黑便。常以凉血止血、化瘀止血及清热止血等法治之。(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对消化性胃溃疡或胃粘膜损伤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

可参考"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从其1及2中各选1种方法进行试验,观察受试药物对模型动物的治疗作用。

2、止血试验

(1)出血时间测定:可用小鼠断尾法,测定出血时间。

(2)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纤溶酶活性等试验。

3、对血小板的影响

(l)血小板计数试验:可用大鼠或家兔,测定血小板数。

(2)血小板聚集试验:可用大鼠或家兔,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及贫血小板血浆(PPP),观察受试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4、镇痛试验

上消化道出血常伴有胃痛,可选扭体法、平滑肌解痉法等进行试验,观察受试药物的镇痛作用。

(二)注意事项

1、止血、凝血、血小板聚集试验等,受实验室、水浴温度的影响很大,故试验中必须严格控制上述温度,以保证试验条件的齐同,减少实验误差。

2、一、二类新药的主要药效学试验,可做l、2、

3、4中各两项;三、五类新药可做1中两项,2、3、4中各1项;四类新药可做1、2、4中各1项,并与原剂型对比进行试验。

14、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属于"黄疸"、"黄疸暴痛"、"胁痛"等证范畴,一般表现为上腹剧痛,发烧、恶心、呕吐或黄疸等症状,急则治其标,根据病因,病机、病情、辩证施治,以达治疗之目的。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体外溶石试验

胆石标本的制备:取人的胆固醇或胆色素结石若干块。每类胆石须取同一病例的多发结石,选择大小、形状相似、表面完整者,摄片、分析成分确定类型,经恒重后记其重量。

实验方法:将各胆石分别置入细孔尼龙网袋,浸入盛有受试药物(溶石液)的磨口带塞试管中,室温静置,每日或间隔一定时间更换溶石液;记录溶液有无碎石,并测溶液中胆固醇、胆红素及钙的含量,以结石的消失时间及(或)重量变化等为判定指标。实验至少设两个剂量组、阳性药(可用UDCA,CDCA等)和相同PH的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分析对比,观察受试药物的体外溶石作用。

2、体内溶石试验

(1)胆色素混合结石动物模型:应用大鼠在乙醚麻醉下行无菌开腹手术,暴露总胆管,行双道结扎,再以大肠杆菌菌液注入其中,一定时间后可诱发胆色素混合结石;如降低菌量或毒性,可作为胆道感染模型。

也可用家兔制备模型,方法可用如上菌液;也可用经双鲸蜡基26烷磷酸钠(dicefyl sodium phosphate)浸液,外敷赛咯芬(cellaphane)的细带,松松地结扎总胆管,均可诱发胆色素混合结石。

(2)将人的胆结石或蛔虫碎片以及其他异物植入兔或狗的胆囊中,经2-3个月后可形成胆色素混合结石。尚可用豚鼠,喂以含2%酪蛋白、猪油、纤维素;3%蔗糖;0.04%胆酸及0.1%胆固醇饲料,形成胆色素类结石。

(3)胆固醇结石动物模型:应用家兔喂以含1%双氢胆固醇饲料,2-4周间即可形成多发性胆结石。

也可用含1%双氢胆固醇的饲料喂养家兔,也能诱发胆固醇结石,但所需时间略长,约需1~1.5个月。

另用含胆固醇1%,胆盐0.5%的饲料喂养小鼠(4~8个月),也能成功地诱发胆固醇结石。

根据受试药物的功能主治、作用特点,选用相应的结石动物模型,进行治疗试验,观察受试药物对结石的影响。也可用预防给药的方法,观察受试药物的防石作用,或在给药同时制造模型,借以观察受试药物对结石形成的影响。

3、抗炎试验

(1)可用小鼠耳廊肿胀法,大同足跖肿胀法及棉球肉芽肿法进行抗炎试验,观察受试药物的抗炎作用。

(2)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可用小鼠或大鼠,致炎后进行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观察受试药物对急性炎症的影响。

(3)白细胞游走试验:可用大鼠或小鼠,致炎后,观察受试药物对炎性渗出液中白细胞游走及血浆蛋白的影响。

4、止痛试验:可用镇痛试验及/或平滑肌解痉试验观察受试药物的止痛作用。中国医药资讯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8815867.html,

5、解热试验:可用家兔或大鼠,制备各种致热动物模型(如用内毒素、酵母、菌苗、药物等),观察受试药物的解热作用。

6、利胆试验:可用大鼠或家兔进行胆汁流量的测定,观察受试药物的利胆作用。

7、其他试验;必要时可作抑菌试验及红、白细胞数、白细胞分类,尿素氮、尿胆素、胆红素、胆固醇及转氨酶等指标。

(二)注意事项

1、治疗胆石症一、二类新药的主要药效学,可做1及2中两项,3、4、5、6中各1项;三、五类新药可做1及2中l项。3、4、5中各l项;四类新药可做2中1项,从其余方法中任选两项,并与原剂型对比进行试验。

2.治疗胆囊炎新药,应重点进行3-7项试验,以3、4、6三项为重点,1一2两项可免作。而改作抑菌试验。

15、补肾壮阳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补肾壮阳药主治肾虚阳萎、早泄等性交功能障碍。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功能性疾患,仅有性交功能障碍,不伴有内分泌、性腺、生殖细胞等器质性疾患,治疗阳痿后可有正常生育能力;另一类则为器质性疾患,既有性交功能障碍,又有生育功能障碍,需要两方面兼治,才能恢复正常的性功能及生育能力。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壮阳试验:应用去势成年雄性大鼠进行试验,以电刺激或化学药物诱发阴茎勃起,观测新药对勃起的潜伏期、持续期等指标的影响,以判断新药对肾阳虚证动物的壮阳作用。

2、交配试验:观察新药对成年大鼠交配的影响,可观测捕捉潜伏期、捕捉率、交配潜伏期、交配率等指标,以判断新药对雄鼠性交能力的影响。

3、新药对肾阳虚证的影响,包括三类试验;①过度交配所致之肾阳虚证:②以考的松类药物造成小鼠肾阳虚证,观测新药对动物体重、体温、活动能力、一般状况、应激能力,以及内分泌、生殖系统等方面的影响;③观察新药对去势雄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如前列腺、精囊、包皮腺、提肛肌及雄性激素等方面的影响。

4、对正常或病态成年雄性动物生育能力的影响:观察新药对睾丸、精子(数量、质量、活动能力)及雄性激素的影响,亦可观察对幼年雄鼠睾丸等生殖器官发育的影响。

(二)注意事项

l、阳痿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壮阳药的核心试验是增强阴茎勃起及性交功能,其他试验可从不同方面说明其药效。伴有生殖系统器质性疾患之不育症,药效学研究则应两方兼顾,标本兼治。

2、仅治阳痿证的壮阳药:一二类新药可做上列试验1、2、3,其他试验可根据新药特点酌情选做;三五类新药可做1、2试验,其他试验可酌情选做;四类新药应与原剂型对比,在试验1或2中任选一项。

3、主治阳萎证及男性不育证的补肾壮阳药:一二类新药,可做上列试验1-4项;三四五类做两项试验(试验1、2中任选一项,及3、4各一项),其他试验酌情选做。

4、主治阳痿、早泄的壮阳药,可仅作急性及长期毒性试验。但影响睾丸、精子的补肾壮阳药,则应增做生殖毒性试验(①雄性动物的一般生殖毒性试验。②给药雄性动物与雌性动物交配后的致畸试验。③围产期毒性试验可免做)。

16、治疗痛经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可分为实证(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及虚证(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原发性痛经常见于未生育之青少年,继发性痛经则多继发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等。主要药效学研究应包括对于它的影响及抗炎、止痛等作用。

(一)主要药效学

1、新药对子宫的影响

(1)对未孕子宫(在体或离休)的影响。

(2)对催产素、麦角新硷或其他物质如前列腺素等诱发的子宫痉挛及痛经的影响。

2、止痛作用:可选作小鼠扭体试验或其他止痛试验。

3、抗炎作用:可选作2种抗炎试验,如小鼠耳肿、大鼠足跖肿及肉芽肿等试验。

4、新药对雌性幼鼠生殖器官发育的影响:如子宫、卵巢及雌激素等。

5、其他:血液流变学及镇静作用等。

(二)注意事项

1、新药治疗痛经,常包括原发性或继发性痛经,标本兼治,而首重治本,即新药对子宫、雌激素及炎症的影响,其次是治标作用如镇静、止痛等。特别应注意调经活血作用的研究。

2、上列试验项目中1、2为基本试验,其他试验应根据新药特点酌情选作,一二类新药可完成1至4试验;三及五类新药可完成上列1及2项试验,其他试验可根据新药特点酌情选作;四类新药应与原剂型对比,完成上列1及有关的一项试验,其他试验酌情选作。

3、常规毒理学研究如发现新药对生殖系统有不良反应,则应增作生殖毒性试验。

17、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与阴痒,带下、痛经及症瘕等有关,常由肝经湿热或肝肾阴虚等引起,包括外阴炎、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输卵管炎,以及某些妇产科手术后或宫内节育器感染等,主要药效学研究应包括治本及治标两个方面。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治本作用

(1)抑菌试验:选择妇科常见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必要时增作滴虫,霉菌或性病致病原的抑制试验。

(2)抗炎试验:由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可为急性、慢性或增殖性炎症,抗炎试验可选择小鼠耳肿,大鼠足跖肿及肉芽肿试验,以观察药物对不同类型炎症的治疗作用。

(3)输卵管炎及子宫内膜粘连试验:输卵管炎合并输卵管阻塞,可致不孕症。人工流产术后可致子宫内膜粘连,均较常见。必要时可选作有关试验,以证实药物的治疗作用。

2、治标作用

(1)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常有阴痒、疼痛、发热等症候,必要时可增作止痒、止痛、解热等有关试验。

(2)子宫及免疫试验:妇科用药常对子宫有一定影响,抗炎作用常与免疫(特别是细胞免疫作用)有关,必要时可增作有关试验。

(3)活血化瘀试验:可适当选作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有关试验。

(二)注意事项

1、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常为多部位、多种病症并存,情况较为复杂,而中药治疗也常异病同治,一药可治多证。因此,应根据中药的功能特点及主治范围,合理选择试验方法及观测指标。凡一药主治多种病证者,主要病证,可选作2项以上的有关试验,其他病证,亦可各选l-2项有关试验。以证实新药的多方面药效。

2、选择试验方法时,应以治本试验为主,治标试验为辅,合理搭配,综合评价其药效。

3、一二类新药可根据上述原则,选作上列各项有关的试验。以多种试验验证新药的药效。三五类新药可作必要的抑菌、抗炎试验,并适当作其他试验,主冶虚证的新药可选择免疫功能试验等有关指标。四类新药可选作治标及治本试验各1项,或2项治本试验,并与原剂型对比观察。

4、中药若为外用(洗剂,栓剂或阴道内给药),则应增作局部毒理学研究,如皮肤毒理或阴道毒理等有关试验。

18、治疗水肿证(急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出现头面、眼睑、腹背,甚至全身浮肿者,称为水肿,一般分阳水、阴水两大类。阳水常见于急性肾炎,阴水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水肿的治疗有发汗、利尿、燥湿、温化、逐水等六法。阳水宜宣、宜通,阴水宜温、宜补。本节主要介绍治疗阳水(急性肾炎)的主要药效学。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对实验性急性肾炎的治疗作用

选择近似人的肾小球肾炎的动物模型,观察新药在急性期对尿蛋白、血尿素氮、血清总蛋白等的作用(如兔C-BSA异种血清免疫复合型肾炎等,参见治疗慢性肾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以及病理形态之变化。

2、抗病原体作用

在体内外观察新药对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和其它与急性肾炎有关的细菌、病毒等的作用。

3、利尿作用

在水负荷动物(如大鼠或兔等)中,观察新药对排出尿量的影响。

4、其他作用

针对急性肾炎其他症状的治疗,如

(1)高血压:在急性肾炎或肾性高血压造型动物中,观察新药的降压作用;

(2)发热:在致热动物中,观察新药的解热作用;

(3)腰痛:在化学因子诱发的疼痛反应动物中,观察新药的镇痛作用;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新药对C3、总补体、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二)注意事项

1、由于尚无理想的水肿实验模型,本节仅就急性肾炎的症状表现,提出了相关的主要药效学指标,今后如能研制"风寒束肺、风水相搏"等阳水的动物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更能说明新药的功能。

2、目前已有的肾炎模型,不表现明显的水肿,且是一个时相的病理过程,观察药物对急性肾炎包括蛋白尿、血尿、肾功能等及病理变化的作用,宜在急性期进行。

3、一、二类新药宜做对实验性急性肾炎的治疗作用、抗病原体作用、利尿作用,并针对新药的功能,选做其它作用中的1项指标;三、五类新药宜在l至3项中选做2项,在第4

项中选做1项指标;四类新药应根据原剂型的药效特点,选做2项指标,并同原剂型比较。

19、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危急重症,属中医"癃闭"、"关格"、"肾风"等范畴,多由热毒侵袭和猝然气血亏损(如严重创伤、感染、中毒、休克及变态反应性肾病等)所引起,以致邪热传入营血,深入下焦,与瘀血相结,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急骤地发生少尿和与日俱增的氮质血症。因此,改善少尿、氮质血症和肾小管坏死是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中药药效学的主要内容。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对实验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动物的治疗作用

利用药物或化学物质造成动物急性肾中毒、肾出血、引起肾小管急性坏死或功能障碍,观察药物的作用。

(1)大鼠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以甘油肌肉注射,24小时后即有尿素氮升高,少尿或无尿,类似人的急性肾衰症状。

(2)大鼠变性血红蛋白急性肾衰:以变性血红蛋白静脉注入,6~48小时即有少尿,肾小管病变、血尿、生化改变、呕吐、出血等类似人的急性肾衰症状。

(3)狗去甲肾上腺素性急性肾衰:以适当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动脉连续滴注麻醉雄狗的一侧肾动脉,引起肾血流量急剧下降,同侧输尿管内尿量也显著减少。

(4)汞剂引起的动物急性肾小管坏死:以适当剂量的氯化汞或静脉注射家兔,或静脉或皮下注射给予大鼠,l~2天内,引起肾曲小管坏死,出现尿量等改变。

(5)其他动物实验性肾小管坏死:如幼年小鼠氯仿吸入、大量硝酸铀腹腔注射、家兔重铬酸钾皮下注射等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

治疗急性肾衰中药,应选上述模型,观察药物对尿量,血、尿中离子和代谢产物含量,组织病理学和死亡率等的变化。

2、辅助实验

对能反映解除主症有作用的其他实验,如药物的利尿作用,血管扩张作用,对高血钾、酸中毒的控制作用,以及药物对其他原因引起的氮质血症的影响,均可酌情选用。

(二)注意事项

1、急性肾功能衰竭,其症状、器官功能、生化、生理改变是一个进展快速的时相过程,一般表现有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在说明药物作用时,必须注意掌握和说明采样时间。

2、一、二类新药可做对大鼠血红蛋白尿性和变性血红蛋白尿性急性肾衰的治疗作用,并在其它急性肾衰、急性肾小管坏死实验中或在能反映解除主症有作用的辅助实验中选做1项;

三、五类新药可做对大鼠血红蛋白尿性急性肾衰的治疗作用,并在其它急性肾衰、急性肾小管坏死或辅助实验中选做1项;四类新药应根据原剂型的药效特点,选做1~2项指标,并同原剂型进行比较。

20、治疗外科疮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外科疮疡包括疖、痈、疔、疮、疽等多种体表化脓性疾患,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大类,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甚至久治不愈的溃疡,由于病因、病机、病程及病位等不同,又有各种不同的辨证分型。主要药效学研究应根据中药的功能、主治及特点,有针对性的合理选择试验方法及指标,从多方面评价其治疗作用。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清热解毒试验:

(l)抑菌试验:包括体外及体内抑菌试验,观察中药对外科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2)抗炎试验:根据中药主治急性或慢性疮疡,选作小鼠耳肿、大鼠足跖肿或肉芽肿,白细胞游走或毛细血管通透性等试验。

(3)解热试验:疮疡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应适当选作1~2项解热试验。

2、化腐生肌试验:

(1)疮疡试验:在动物固定部位,切开一定长度及深度的伤口,或用一定温度及接触时间,造成一定面积及深度的烫伤,并接种一定数量的化脓菌,形成急性或慢性开放性的感染性疮疡,用以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如疮面的炎症反应、渗出物、病原菌、组织新生、伤口愈合、组织张力等。

(2)疖肿试验:在动物固定部位,注入一定量的化脓菌,使之形成闭合性疖肿,观察药物对局部病变及病原菌的影响,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其治疗作用。

3、其他试验:

(1)扶正试验:扶正祛邪对慢性疮疡正虚邪实者十分重要,应选作1-2项细胞或体液免疫试验。

(2)活血试验:治疗疮疡的中药,常有活血作用。可适当选作一些与活血有关的试验,如局部温度,血液循环或微循环等试验。

(3)止痛试验:疮疡常伴有疼痛,可选作1-2项止痛试验。

(4)其他:某些周围血管病、血栓性疾患,如静脉曲张、动脉血栓或糖尿病等,可并发疮疡,除进行上述试验外,应增作药物对血小板、血栓、及血管等有关试验,以及对原发病的有关试验。

(二)注意事项

1、急性及慢性疮疡,中医治疗原则及理法方药不尽相同,治疗急性疮疡,以攻邪为主,重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治疗慢性疮疡,则扶正祛邪两方兼顾,攻补兼施,益气养血,化腐生肌。因此,在选择药效学试验方法时,也应各有侧重。

2、一二类新药可作清热解毒及化腐生肌各2项试验,并酌情选作其他试验2-3项。三五类新药,可选作2项清热解毒及1项化腐生肌试验,并选作其他试验l-2项。四类新药可从上列试验中酌选2~3项试验,并与原剂型对比观察。

3、外用中药在试验时应以外用给药为主,必要时可皮下注射给药,如有可能,应增作透皮吸收试验。

4、外用中药应增作皮肤毒性及致敏性试验。

21、治疗腰腿痛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外感、内伤及损伤均可引起腰腿痛,包括感染、肿瘤、风湿、劳损、畸形、退变、骨折、脱位、代谢、内分泌及多种疾患所引起的脊椎、关节、韧带、椎间盘、肌肉、筋膜等损伤或病变。本书以软组织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为主(包括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

(一)主要药效学试验

1、损伤模型试验:在动物固定部位造成损伤(如砸伤、压伤、打击伤),或用结扎、化学物质损伤坐骨神经,或进行皮下(或肌肉内)血肿等试验,可用以观察药物的消肿、止痛、恢复运动功能,血肿吸收及局部病变恢复等治疗作用。

2、止痛试验:腰腿痛的主要症状是痛,以及因痛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因此,止痛作用是本类药物的主要药效,可选用2种以上止痛试验观察药物的作用强度、起效及持续时间。

3、抗炎试验:减轻软组织肿胀,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可明显减轻症状,促进软组织病变的恢复。因此,应选作2种以上抗炎消肿试验,如小鼠耳肿、大鼠足肿或自芽肿、或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等。

4、活血试验:治疗腰腿痛的中药多具有舒筋活血或活血止痛作用,故应选作1-2项与活血有关的试验,如局部血液循环(或微循环)、或血液流变学试验等。

(二)注意事项

1、一二类新药可进行上列各项试验(每项选作1一2种试验);三五类新药可选作3项试验;四类新药则应选作2项试验,并与原剂型对照观察。

2、上列各项试验中,以损伤模型试验为主,抗炎消肿、活血止痛试验为辅,有针对性的合理选择试验方法,以综合评价其药效。

3、若为外用中药,应增作皮肤毒理试验(包括皮肤刺激性及致敏性试验)。如有可能,应作透皮吸收试验。

22、治疗痹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痹证是人体营卫气血失调,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热侵袭,气血经络为病邪闭阻而引起经脉、肌肤、关节、筋骨疼痛、酸楚麻木、着重、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僵直、畸形、肌肉萎缩,活动障碍,严重者影响脏腑,相似于现代医学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湿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常以祛风化湿、温经散寒、或清热通络等法治疗。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祛风除湿作用

(1)对实验性关节炎的治疗

①对佐剂性多发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

大鼠右后足垫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致炎,使之出现原发病变和继发病变。根据所试新药的主治功能,选择不同的给药时间和观察指标。

观察新药对原发病变的影响:在足垫内注射弗氏佐剂致炎前给药,主要观察致炎后18小时或不同间隔时间,佐剂注射侧足爪肿胀度。

观察新药对续发性病变的预防作用:于佐剂注射后一周开始给药,连续一周,观察佐剂注射对侧的足爪肿胀度、体重变化、前肢和尾部病变的发生率、结节数或严重度(可用五级评分法表示:0:无红肿;l:小趾关节稍肿;2:趾关节和足跖肿胀;3:踝关节以下足肿胀;4:包括踝关节在内全部足爪肿胀)。

观察新药对续发性病变的治疗作用:在佐剂注射后15~19天继发性病变全部形成后开始给药,观察佐剂注射对侧的足爪肿胀度、体重变化、前肢和尾部病变的严重程度。

②对其他实验性关节肿胀的抑制作用

根据新药的功能特点,选用适当致炎剂,如在注入后0.5~1.0小时肿胀达峰值的鸡蛋清、5-羟色胺、右旋糖酐等短效致炎剂,或在注入后2~4小时肿胀达峰值的角叉菜胶、琼脂等中效致炎剂,或在注入24小时后达峰值的甲醛、氮芥等长效致炎剂(一般选中、长效致炎剂为好),注入后肢足跖或足踝部皮下,造成足跖或关节肿胀,测定足跖容积或关节周长,观察新药的作用。

2、免疫调节作用:风湿痹证常与自身免疫有关,治疗痹证的药物应作免疫调节试验。(1)对淋巴细胞的作用

观察新药对T淋巴细胞亚型(辅助性和抑制性T细胞的数量和比值)的影响。

(2)对其他免疫、变态反应的影响

如观察新药对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屏障功能、Arthus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等试验,可酌情选做。

3、温经止痛作用

用后肢加压法、热板法、压尾法、电刺激法或化学刺激法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

4.活血通络作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 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 4. 阐明中医药理论 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 (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药效学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是新药有效性评价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最后判定,两者相辅相成,综合判断,才能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

附件1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 一、概述 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为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研究规律,继承传统,鼓励创新,进一步提高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水平与质量,推动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发展,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就是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提供一般性方法学指导。 本指导原则就是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基础上,基于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现状,结合近年来中医药学、现代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等的新进展,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导原则而制定。 本指导原则强调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需符合伦理学原则,充分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强调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就是以研究药物的临床价值为目标;强调在启动临床试验时,根据药物的潜在临床作用制定整体临床试验计划的重要性;强调临床试验过程应具有逻辑性,应重视早期探索性研究,不同阶段的各项临床试验应具有明确、具体的试验目的;强调临床试验过程中应重视获取的阶段性研究数据,不断地进行风险/受益评估,及时调整下一步研究计划,

以降低研发风险。 本指导原则强调客观地评价中药新药的临床疗效及其特点,确证性临床试验有效性应以临床结局指标或公认的替代指标进行评价。强调重视中药新药的安全性研究,修订了心、肝、肾重要脏器安全性评价的具体要求,对于长期治疗不危及生命疾病的药物需延长疗程进行安全性研究。明确了中药新药开展风险/受益评估的要求、风险/受益评估的原则以及临床价值在风险/受益评估中的重要性。 本指导原则强调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列出了需要关注的影响临床试验质量的常见因素,提出了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安慰剂研制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就是,本指导原则旨在提供一般性方法学指导,不排斥其她科学方法的合理应用。申请人如果能够以充分的证据说明本指导原则以外的方法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样可以获得认可。申请人还应关注疾病诊断、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的修订完善,在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伦理学及受试者的保护 尊重、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安全与健康就是临床试验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应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等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 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 4. 阐明中医药理论 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 (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

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药效学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是新药有效性评价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最后判定,两者相辅相成,综合判断,才能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第二节中药药效学特点 中药防治疾病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调节阴阳平衡。其基本药效与其他化学药物一样,都是通过调节机体功能,补充机体不足,或杀灭病原体而发挥作用。但是由于传统中药包括及其组成方剂的中药药效学研究有与一般化学药物研究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值得我们中药新药研究药效学时注意: 一.中药药效学研究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注意结合中药功效设计药理试验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4月5日).pdf

附件1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证候(简称证)是对疾病(泛指非健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特制定《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指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其正文内容中的每一个原则性要求都可以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更详实具体的技术标准。 一、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及基本要求 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应来源于临床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证候类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应有充分的人用历史证明性文献材料,包括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包括提供临床实践完善处方的演变过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相关内容。如拟开发的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来源于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对临床常见基本证候的,应提供相关证明;如是源于医案中对比分析研究所发现的相对成

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典型医案和系列医案;如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且有相应数据证明的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相关临床研究总结报告,该总结报告应明确具体中医证候、疗效特点和安全性信息;如是源于国家科技立项的临床研究成果,应提供临床研究部分的总结资料及相关的成果鉴定材料。 证候类中药新药立项开发时,应注意评估与已上市同类药品的临床价值差异,以明确其是否具备临床开发价值。 二、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定位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应定位于消除、改善或控制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一组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等,也可定位于通过证候改善达到疾病治疗等目的。 三、证候类中药新药的证候诊断 拟开发新药的中医证候确定应有与之相关的临床实践基础,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可以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等进行制定,如无适用的诊断标准,可自行制定并经专家论证达成共识。证候诊断构成要素可采用定性或半定量方式,或主次症的方法,鼓励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证候诊断量表,并可根据具体研究内容辅以客观诊断指标。 四、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基本研究思路及试验设计 (一)基本研究思路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可有多种模式,如单纯中医证候研究模式、中医病证结合研究模式或中医证统西医病的研究模式,

中药新药研发

中药新药研发-方法 2010-03-10 08:23 研究方法 中药新药开发主要采用“临床-实验室-临床”的模式。中药新药的立项选题应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进行两个调研查新,即学术领域和市场领域的调查。通过广泛搜寻文献资料、中药品种及医疗科技信息等,调查哪些病证临床上缺少有效药物,该病证近几年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中、西医对该病证的观点与常用药物,各种药物何优缺点,疗效有何评价,其品种、规格、价格方面的需求等内容。另外,该病证的发病是否属于多发病、常见病等也是决定中药新药研发成败的前期因素之一。 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涉及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和注册审评审批内容的部分,主要包括正文、附件一、附件四以及配套制定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等,此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强调了中药新药研发立题的基本要求。 立项选题瞄准国家急需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比如,心脑血管病、肿瘤、肝炎、艾滋病、调节功能紊乱、急性热病等。充分考虑其有效性、安全性及生产成本。与其他同类药物相对比,药效学要有自己的特点,药理活性强或者作用机制新,尽量选择低毒或无毒的药物,对于针对艾滋病或肿瘤的药物可选用毒性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新药最终要上市,最终对象是患者,如果患者经济上承受不了,厂家的效益避免受影响,因此,选择新药研发品种必定要考察生产的成本以及市场的大小,评估药品的销售价格及患者人群的大小,针对患者人数众多的如肝炎、糖尿病、肿瘤等疾病开发新药,市场和效益必定会好一些。正如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广州时每医药信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步泳26日在第八届科博会2005中国国际医药高峰论坛上所说,进行新药研发的市场筛选,就要做好待研发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分析、市场竞争力分析、主要竞争对手分析、广义消费者调查、新药研发的市场筛选策略。 新药开发要以解决临床需求为首要目的解决临床需求的考虑主要包括:明确拟解决的治疗问题,确定临床定位和具体适应证,就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并与现有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比较等。以临床为导向设计新药的整体研究包括处方、工艺的筛选确定,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以及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和实中药新药研发,要广泛引进各种新技术和方法。

中药新药药学部分研究知识—超全面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指南 1、中药新药一般药理学研究 (2) 2、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基本要求 (2) 3、治疗胸痹心痛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4) 4、治疗高血压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5) 5、治疗外感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6) 6、治疗慢性咽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7) 7、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8) 8、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9) 9、治疗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0) 10、治疗泄泻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0) 11、治疗胃脘痛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1) 12、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2) 13、治疗吐血、黑便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3) 14、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4) 15、补肾壮阳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5) 16、治疗痛经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5) 17、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6) 18、治疗水肿证(急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7) 19、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7) 20、治疗外科疮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8) 21、治疗腰腿痛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9) 22、治疗痹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0) 23、治疗血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1) 24、抗疟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2) 25、治疗恶性肿瘤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2) 26、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4) 27、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5) 28、治疗中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6) 29、治疗风温肺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8) 30、治疗支气管哮喘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9) 31、治疗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9) 32、治疗肝郁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0) 33、治疗肝胃不和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1) 34、治疗胃热证、胃阴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1) 35、治疗痞满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2) 36、治疗肝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2) 37、治疗消渴证(糖尿病)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3) 38、安胎保婴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4) 39、调经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5) 40、治疗淋证(泌尿系感染)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6) 41、治疗慢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7)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 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 4. 阐明中医药理论 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 (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药效学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是新药有效性评价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最后判定,两者相辅相成,综合判断,才能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第二节中药药效学特点 中药防治疾病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调节阴阳平衡。其基本药效与其他化学药物一样,都是通过调节机体功能,补充机体不足,或杀灭病原体而发挥作用。但是由于传统中药包括及其组成方剂的中药药效学研究有与一般化学药物研究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值得我们中药新药研究药效学时注意: 一.中药药效学研究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注意结合中药功效设计药理试验 中医药理论是医药工作者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总结出来指导临床的,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有效规律。用现代科学方法,结合中医药理论来研究中药,可以反映我国中医药学长期临床实践的真实成果,使中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与提高,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使中医药走向世界。但是,对于天然药物,或者从中药中提出单一化合物,

中药新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 中药新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临床特点是起病急,表现为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可有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可引起暴发或小流行。丙型流感病毒较稳定,常引起散发病例。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可全年流行,以冬春季和夏季为流行高发季节。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季节性甲型流感、乙型流感为主的药物研发和试验设计,对丙型流感也可参照实施。 根据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与中医学医籍中记载的“时行感冒”“风温”“时疫”等近似,病因以时邪疫毒为主,常挟有时令六淫之邪“合邪”为患;病机为邪袭卫表,肺失宣降。临 —1—

床上常见的证候类型有风热犯卫证、风寒束表证、表寒里热证、湿热壅滞证等。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中药新药治疗流感的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和总结中的一般性原则,不能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由于不同年份或地域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可能不同,流感病毒也可能出现变异,临床表现、证候类型、治则治法等各有不同。因此,临床试验应根据法规与技术要求,结合研究药物的临床背景情况、处方来源、立题依据、组方特点、临床定位以及非临床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目的,并在非临床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学科进展以及临床实际,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制定临床试验方案,以确保能够评价试验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中所指流感仅包括自然情况下发生的,病因未明确者不列入本指导原则范围。同时,研究者要提供证明研究期间属地发生流感流行的依据,如辖区地(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提供的能证实本地发生流感流行的证明性材料,材料应载明研究期间属地流感流行的强度与流感毒株类型构成,以说明受试者属地流感流行的真实性。 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只是药品监管部门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具有阶段性的特点;除了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要求中所规定的,不要求必须强制执行。采用本指导原则以外的方 —2—

简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

1、简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剂型选择的一般原则(10) 中药剂型的选择应全面考虑与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以及方便性等相关的各种因素。一般原则是“三效、三小、五方便”,即“高效、速效、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和“生产方便、运输方便、贮藏方便、携带方便、使用方便”。(1)根据医疗防治的需要(2)根据药物及其有效成分的性质(3)根据处方规定的日服剂量(4)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特征(5)根据工厂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 2、试述在中药复方制剂的新药研究中,制剂处方的设计与成型工艺研究(15) 制剂处方设计 制剂处方设计是根据半成品性质、剂型特点、临床要求、给药途径等筛选适宜的辅料及确定制剂处方的过程。原则上,应首先研究与制剂成型性、稳定性有关的原辅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在不同剂型中各辅料作用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有针对性地筛选辅料的种类与用量。制剂处方量应以1000个制剂单位(片、粒、克、毫升等)计,并写出辅料名称及用量,明确制剂分剂量与使用量确定的依据。最终应提供包括选择辅料的目的、试验方法、结果(数据)与结论等在内的研究资料。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制剂成型工艺是将半成品与辅料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剂型并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一般应根据物料特性,通过试验选用先进的成型工艺路线。处理好与制剂处方设计间的关系,筛选各工序合理的物料加工方法与方式,应用相应的先进成型设备,选用适宜的成品内包装材料。提供详细的成型工艺流程各工序技术条件试验依据等资料。 3、试述在中药复方制剂的新药研究中,提取工艺路线的选择及合理性(15) 复方药物的有效组分可能是大分子或是小分子,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制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技术条件的设计和优选。提取工艺的路线设计是根据处方的中医理论基础、功能主治和化学成分。设计中要注意处方的君臣佐使。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各异,组成复方并非药物简单相加,因此对复方中药一般应复方提取。在工艺设计前应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结合临床要求与新药类别、所含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及其理化性质;再根据提取原理与预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并应提供设计依据。 在提取工艺路线初步确定后,应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采用准确、简便、具代表性、可量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与方法,优选合理的提取工艺技术条件。在有成熟的相同技术条件可借鉴时,也可通过提供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制订合理的工艺技术条件的依据。合理的提取工艺,应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提供相应文献资料)。 4、论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剂型对功效的影响(30) 药物剂型是使用药物的必要形式,而药物又是通过其剂型发挥作用的。药物剂型多种多样,但无论是那一种剂型,不仅仅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用药部位来选用,而且还要考虑到对人体的安全、有效、稳定、准确、方便。目前各种新剂型不断涌现,如植入剂、贴剂、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的评价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的评价 关键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评价点击次数:发表于:2008-12-03 00:00 来源:中国临床试验与研究网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的评价 安红梅季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摘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复杂性要求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过程,以确认整个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的规范与质量,从而判断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在此过程中要重视中医药特色,体现中医药各学科差异,同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现有的研究、评价水平。 关键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评价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特点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与中医药学自身发展和特点是分不开的,中医临床实践经历了临床个案总结、经验总结、临床回顾总结、临床对照试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等发展过程,但由于中医临床研究起步较晚,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迟滞不前,其临床研究整体水平是不高的。虽然近年研究促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但涉及中医证侯疗效的客观评价方法没有全面建立,以及辨证论治、中药组方的灵活性及其组方内在组分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以及因制剂工艺不同而发生的作用变化等,使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复杂性增加。加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要求相对稳定,其一个固定不变的方药,很难切中临床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病证。中药治疗疾病不仅有量效关系,更注重证效关系,根据不同的兼证而加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都增大了中药临床试验有效性研究、评价的难度。 但临床疗效总归是衡量新药的金指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内容,其有效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药物临床试验结果是否真实可靠,是否确有疗效,其疗效的特色之处;产生此疗效临床试验方案、试验过程的各个方面是否科学、规范,以及此疗效评价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此试验对某一学科临床试验的规范和发展是否起到借鉴作用等。因而其研究和评价是相互关联的,贯穿在新药临床研究的每一个步骤中。 2.临床试验设计前的综合评价 中药新药研究选题来源一般是经验方、医院中药制剂或长期的科学实验方。其治疗所起左右因处方不同而异,对新药处方进行评价,以传统的理论及用药原则为标准,强调突出中医药特色,以发展创新为标准,抑制“同类方”及低水平重复,在理论标准(理法方药、君臣佐使、传统理论的发展等)的基础上结合既往的科学实验及临床研究等大量实践(如组方治则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内容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 制备工艺是中药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制备工艺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方剂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剂型选择、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技术条件筛选和中试等系列研究,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使制备工艺做到科学、合理、先进、可行,使研制的新药达到安全、有效、可控和稳定。制备工艺研究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以提高中药制剂研究水平。 一、剂型选择 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中药剂型的选择应根据临床需要、药物性质、用药对象与剂量等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和预试验予以确定。应充分发挥各类剂型的特点,尽可能选用新剂型,以达到疗效高、剂量小、毒副作用小,储运、携带、使用方便的目的。 二、提取工艺研究 由于中药新药的研制一般以中药材为起始原料,为了达到疗效高、剂量小的要求,除少数情况可直接使用药材粉末外,一般药材都需要经过提取。针对影响提取效果的多种因素,可从三方面进行提取工艺研究。 (一)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 中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是保障制剂质量的基础,投料前原药材必须经过鉴定,符合有关规定与处方要求者方能使用。此外,还应根据方剂对药性的要求,药材质地、特性和不同提取方法的需要,对药材进行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等

加工处理。凡需特殊炮制的药材,应说明炮制目的,提供方法依据。 (二)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 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各异,组成复方并非药物简单相加,因此对复方中药一般应复方提取。在工艺设计前应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结合临床要求与新药类别、所含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及其理化性质;再根据提取原理与预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并应提供设计依据。 (三)提取工艺技术条件的研究 在提取工艺路线初步确定后,应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采用准确、简便、具代表性、可量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与方法,优选合理的提取工艺技术条件。在有成熟的相同技术条件可借鉴时,也可通过提供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制订合理的工艺技术条件的依据。合理的提取工艺,应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提供相应文献资料)。 三、分离、纯化、浓缩与干燥工艺研究 (一)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 分离与纯化工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根据粗提取物的性质,选择相应的分离方法与条件,以得到药用提取物质。二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尽量保留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可采用各种净化、纯化、精制的方法,以为不同类别新药和剂型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新药类别、剂型、给药途径、处方量及与质量有关的提取成分的理化性质等方面的不同而异。应设计有针对性的试验,考察纯化精制方法各步骤的合理性及所测成分的保留率,提供纯化物含量指标及制订依据。对于新建立的方法,还应进行方法的可行性、可靠性、安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 来源:SFDA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包括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临床研究须符合我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的有关规定。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包括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临床研究须符合我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的有关规定。 一、临床试验 (一)I期临床试验 1.目的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在具有技术可行性时需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适应范围对于一、二类及《新药审批办法》规定的某些三、四、五类新药,应进行Ⅰ期临床试验。 3.试验设计试验方案由申办者和研究者共同商定。必须由有经验的合格的医师及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中医药理论,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设计。 (1)临床研究单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具有Ⅰ期临床试验条件的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2)受试对象选择健康志愿者,特殊病证可选择志愿轻型患者。 年龄:一般以18-50岁为宜。性别:一般男女例数最好相等。健康状况:必须经过健康检查,除一般体格检查外,并经血、尿、粪便常规化验和心、肝、肾功能检查,均属正常者。并注意排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者。妊娠期、哺乳期、月经期,及嗜烟、嗜酒者亦应除外。注意排除可能影响试验结果和试验对象健康的隐性传染病等。受试例数:20-30例。 (3)给药方案剂量确定应当慎重,以保证受试者安全为原则。应当充分考虑中医药特点将临床常用剂量或习惯用量作为主要依据。亦可参考动物试验剂量,制定出预测剂量。然后用其1/5量作为初试剂量;对动物有毒性反应的药物或注射剂的剂量,可取预测量的1/10~1/5量作为初试剂量。试验应事先规定最大剂量,可参照临床应用该类药物单次最大剂量设定。从初试起始量至最大量之间视药物的安全范围大小,应根据需要确定几个剂量级别,试验从低剂量至高剂量逐个剂量依次进行。如在剂量递增过程中出现了不良反应,虽未达到规定的最大剂量,亦应终止试验。在达到最大剂量时,虽无不良反应亦应终止试验。一个受试者只能接受一个剂量的试验。首先进行单次给药安全性考察,是否需要多次给药及给 药次数应依据该药特性和疗程等因素确定。 4.不良反应的判断与处理确定不良事件与药物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路与方法论文

摘要回顾了中药新药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从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古方、验方研究开发新药,加强有效部位的研究,尤其是对复方有效部位中主要药效物质或者主要药效物质群的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开发中药新药,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中药新药制剂工艺的现代化,以及中药新药新释药系统的研究等诸方面论述了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思路与方法。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一、现状美国辉瑞公司生产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伟哥”,一些乐观的预测甚至认为它年销售额能达到创纪录的110亿美元。伟哥自1998年3月获美国FDA批准以来,风靡世界,说明新药可获取几乎是无限的高额利润。即使深知一类创新药在发达国家耗时10~12年,耗资2亿美元以上,且高风险,世界各大跨国公司仍然投入其年营业额的15%~20%研究开发新药[1,2]。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2]。德国DrSchwabe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制剂Tebonine(促进脑血管循环)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银杏叶及其制剂仅在欧洲市场年销售额就达几亿美元;德国宝灵家大药厂则是新型植化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开发喜树碱系列、莨菪胺类和育享宾等产品;其它德国公司还在开发山梗菜碱(可帮助戒烟)以及一种可用于合成抗抑郁药和抗老年痴呆症新药的中间体“槟榔碱”。在东亚国家中印度植物中开发出若干种有药用价值的新成分,胡黄连中提取的“胡黄连素”,用于治疗漫性乙肝,以及来自巴戟天根的一种新型成分“bacoside”,作为增智药品,用于提高人的记忆力[3]。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4]。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1997年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中药新药50个品种以上。从野生植物黄花蒿分离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急性脑疟疗效较好,是新型结构的抗疟药;为提高抗疟效价,进行了大量结构改造工作,成功地研制出蒿甲醚、双氢青蒿素、青蒿烷酯等新型衍生物,此药被国际认可,引起了广泛注意。抗早孕药天花粉和男用避孕药棉酚也受到国内外重视。[!--empirenews.page--]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5],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二、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1.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中寻找一类新药1805年从阿片中分离出吗啡标志着单体化合物作为新药来源时期开始。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当算紫杉醇,1992年批准上市,作为治疗卵巢癌的首选药物。近70年来,我国先后研制出70余种高特新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两个举世公认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麻黄素和青蒿素,都是从我国常用中药发掘出来的。对天然药物进行深入的化学与生理活性的研究,从而发现临床上有用的原型药物,存在着极大的机遇,发现具有开发前景的新类型结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修饰和改造,寻找疗效更高、结构更为简单,并且便于大生产的、安全有效的候选化合物,再经临床验证判断这个化合物是否能成为新药而上市。据报道,现在临床用药一半来自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如吗啡研究发展了异喹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两方面

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两方面。 2.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和物理基础。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3.辛味药主入肝、脾、肺经,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 4.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含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5.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 6.中药复方研究的目的:阐明中医药理论;分析组方合理性;验证或揭示与其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7.中药配方的“七情”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8.苦味药中的苦寒药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 9.除抗病原体外,清热药的解毒作用、抗毒素、抗炎和影响免疫功能作用等也参与了抗感染。 10.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化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11.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主要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12.麻黄平喘的作用机理:(1)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cAMP 浓度,使平滑肌松弛;(2)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管壁通透性下降,减轻黏膜水肿;(3)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嗜鉻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4)阻止过敏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的释放。 13.大黄泻下作用的机理是:蒽醌有胆碱样作用,加快肠蠕动;抑制肠平滑肌上的Na+,K+-ATP 酶,抑制Na+向细胞内转移,使肠腔渗透压升高,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大部分结合型的蒽醌苷直抵大肠,水解成苷元,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的神经丛,促使肠蠕动;部分原形蒽醌苷自小肠吸收,经肝转化后,还原成苷元,出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而致泄。 14.三七对凝血过程的影响:三七止血作用较强,其活性成分为三七氨酸,可直接收缩血管。三七的止血作用与其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血小板功能及收缩局部血管,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含量有关。 15.常用止血药产生止血作用的环节是:(1)收缩局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2)促进凝血过程、缩短凝血时间。(3)促进血小板聚集。(4)抑制纤溶酶的活性。 16.附子抗休克的作用机制与其强心的有效成分有关,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升高血压。 17.温理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3)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影响。(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8.四性的现代化科学涵义:(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地影响。(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19.活血化瘀药抗血栓形成的机理作用:(1)改善血液流变学(2)改善血液流动学(3)改善微循环。 作用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减少血小板的黏着和聚集,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促进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20.甘草解毒的作用机制:(1)甘草次酸、葡萄糖醛酸与毒物结合,减少毒物吸收;(2)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吸附、沉淀毒物的吸收;(3)甘草次酸有皮质激素样抗应激作用,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力;(4)对肝药酶产生诱导作用,加速毒物的代谢。

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中药新药分类及申报资料项目 本文中的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本文中的天然药物是指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一、注册分类及说明 (一)注册分类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9、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 (二)说明 注册分类1~8的品种为新药,注册分类9的品种为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份及其制剂,其单一成份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是指未被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药材规范(统称“法定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是指替代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处方中的毒性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物质。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份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包括: 6.1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 6.2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6.3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路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路 古方、验方通常是千百年来临床经验总结,许多方剂疗效确切,这是我国的优势,是新药研 究的前提。从临床、药理证明青黛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当归芦荟丸”的有效单味药,从 中分得有效成分靛玉红,再经过结构改造合成了异靛甲,其疗效更高,毒性更小。陈竺教授 等对民间用于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癌等有效的验方(含砒霜、轻粉、蟾酥)逐一筛选,从复 方到单味中药砒霜,又到化学纯三氧化二砷,终于研制成功“以毒攻毒”的“癌灵一号”注射液,创造了白血病治疗的临床奇迹。 二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中寻找一类新药 1805年从阿片中分离出吗啡标志着单体化合物作为新药来源时期开始。近年来,从天然产 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当算紫杉醇,1992年批准上市,作为治疗卵巢癌的首 选药物。近70年来,我国先后研制出70余种高特新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两个举世公 认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麻黄素和青蒿素,都是从我国常用中药发掘出来的。对天然药物进行 深入的化学与生理活性的研究,从而发现临床上有用的原型药物,存在这极大的机遇,发现 具有开发前景的新类型结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修饰和改造,寻找疗效更高、结 构更为简单,并且便于大生产的、安全有效的候选化合物,再经临床用药一半来自天然产物 及其衍生物。如吗啡研究发展了异喹啉生物碱的研究,导致了镇痛药杜冷丁的发现。我国学 者从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归纳上升到理论:①生物同行基取代说。②活性成分相结合。③受体假说。④药物潜伏化。⑤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配位化学学说,并获得一些成果。总之,从以上多种途径拓展了由中草药有效成分创新的广阔领域,成功率高。它是当今摆脱 我国西药研究以仿制为主的被动局面的出路所在。此外,有关近代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理论 和技术,也应认真汲取,以开阔新药研制思路。 三新药的二次开发 对过去研究方面得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总结,选择有潜力的苗头进行 二次开发。从分离出混合组分作为药物的可以进一步把各个单体分开,分别检验其疗效,然 后或者单用,或者用化学单体组方。如抗感染的双黄连和抗风湿性关节炎的白芍总甙。又如 最近报道的常用中药黄芪通过系统成分分析,从黄芪总皂甙分离出21种成分,其中黄芪总 甙Ⅲ、Ⅳ、Ⅵ治疗心力衰竭有效,以黄芪皂甙Ⅳ疗效最佳,可能成为新型的非洋地黄类强心 药物。又据最近消息,美、韩从高丽参发现一种全新成分人参甙Rf,可能成为新型非成瘾性 高效止剂。 四将生物技术应用于中药新药的研究 应用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对于开发新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药化学成分代谢关键酶 的基因调控,可以大大增加有效成分的含量,在研制开发中药新药的过程中,对活性成分的 分离纯化,构效关系的研究,定向诱导有效活性成分的生成,新剂型、新工艺的研制等都可 以应用生物技术。 五加强中药有效部位研究,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 中药有效部位研究,可为相关学科的融合渗透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新领域,创造了有中国特色 的新中医药学。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它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体现 了中医治疗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辩证施治的法则,是多系统、多靶 点和多层次发挥全方位药效作用的治疗方法,所有这些都非单一成分所能概括达到的。根据 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开发中药复方的有效部位能较好地显示这种优势和特色。因为复方药 效不仅与药效物质或药效物质群有关,而且与辅助成分有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所 谓的多模式、多指标控制体系的研究工作。化学模式识别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用 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关联化学数据阵与药效数据阵,确定可用于复方质量控制的模式,并对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