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诊疗方案

胃脘痛诊疗方案
胃脘痛诊疗方案

4.3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0年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K29.502)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范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二)证候诊断

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其次为胃气壅滞证。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浊毒内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胃气壅滞

症状: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

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理气和胃

方药:调胃1号方

香附20g 木香6g 枳实15g 川朴12g

柴胡12g 黄芩6g

临证加减运用: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

中药注射液:

2、湿浊中阻

症状:胃脘堵闷,胸满,口中粘腻无味,恶心,纳呆,大便溏或粘腻不爽,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湿化浊

方药:调胃2号方

茯苓15g 白术12g 石菖蒲20g 郁金12g

茵陈15g 白蔻仁6g

临证加减运用: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呕;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和中。

内镜下粘液湖混浊不清加蒲公英、败酱草;伴有胆汁反流加冬凌草、白花蛇舌草。

中成药:茵连和胃颗粒(本院制剂)砂连和胃胶囊

中药注射剂:

本证型为慢性胃炎最常见的证型,除独立存在外,还往往与其他证型兼夹出现,治疗中往往根据实际情况随证加减,不可拘泥。

临床上气滞与湿阻常同时并见,故本方多与调胃1号方加减运用,治疗湿浊的同时加用理气药,使气行湿运。

3、浊毒内蕴

症状:胃脘灼热痞闷,或伴隐痛、嘈杂,或口干喜冷饮,口臭,或牙龈肿痛,口舌生疮,或心烦不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或滑数。

治法:化浊解毒

方药:调胃3号方

佩兰12g 白蔻仁6g 黄芩6g 黄连6g

白花蛇舌草20g 蒲公英20g

临证加减运用:口苦、纳呆者加茵陈,佩兰,鸡内金清热化湿和胃;心烦者加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大便秘结者加瓜蒌、生地、大黄清热润燥通便;胃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白芍活血定痛;热盛阴伤者加天花粉、百合、沙参、生地清热养阴。

对毒重浊轻者应以解毒为主,但对热毒治疗又常依据毒之轻重而用药不同:毒轻者用绞股蓝、黄芩、黄连、黄柏、蒲公英、连翘;毒中者用半边莲、半枝

莲、白花蛇舌草、冬凌草;毒重者用白英、全蝎、栀子之属。

胃黏膜充血明显、伴糜烂者加地榆、仙鹤草、旱莲草;伴肠化者加白英、败酱草、莪术、冬凌草;伴不典型增生者加水红花子、山甲珠、全蝎、蜈蚣、水蛭、藤梨根、半边莲、白花蛇舌草。

中成药:口服茵连和胃颗粒(本院制剂)、六味能消胶囊。

中药注射液:蟾酥注射液、喜炎平、炎琥宁等清热解毒之品。

4、胃络瘀阻

症状:胃脘满闷或疼痛,痛有定处,拒按,或低热,或胃脘部有抽缩感、针刺感、刀割感,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调胃4号方

当归12g 川芎9g 蒲黄6g(包)五灵脂15g

三七粉2g(冲)元胡20g

临证加减运用:瘀血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瘀血兼血虚者加鸡血藤、女贞子、熟地、山萸肉养血活血;疼痛较甚者加九香虫、徐长卿、仙鹤草通络定痛。

伴肠上皮化生者加败酱草、木香、白英、蒲公英;伴异型增生者加莪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水红花子、全蝎、蜈蚣。

中成药:口服茵连和胃颗粒(本院制剂),血府逐瘀胶囊。

中药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血栓通等活血化瘀之品。

5、胃阴亏虚

症状:胃脘满闷不舒或伴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

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花剥,脉细或数。

治法:养阴和胃

方药:调胃5号方

百合20g 乌药12g 沙参15g 麦冬20g

女贞子20g 旱莲草20g

临证加减运用:兼气滞者加香橼、佛手、八月札理气消痞;兼郁热者加蒲公英、芦根清热生津;大便干结者加瓜蒌、玄参、生地养阴润燥通便。

胃酸缺乏者加石斛、山萸肉、乌梅酸甘化阴;肠上皮化生者加败酱草、木香、白英、蒲公英;伴不典型增生者加莪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水红花子、全蝎、蜈蚣。

中成药:胃炎康颗粒

中药注射液:参麦注射液。

6、脾胃虚弱

症状:胃脘胀满,餐后明显,或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疲倦乏力,寐差,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调胃6号方

党参20g 白术12g 山药20g 茯苓12g

陈皮9g 炙甘草6g

临证加减运用:脾阳不振、手足不温者加高良姜、桂枝以温阳通络;满闷较重者加木香、枳实、川朴行气除满;气血两亏、心悸气短者加太子参、五味子、红景天益气养血;大便不成形,1日多次,舌苔腻者为兼湿,加苍术、炒薏

苡仁,若口苦,舌苔转黄,属湿邪化热,寒热夹杂,宜佐黄连、凤尾草。

中成药:参苓白术胶囊

中药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益气复脉粉针。

(二)中医特色疗法

1、穴位敷贴

[取穴] 脾俞、胃俞、中脘、天枢、气海

[药物] 大黄、丁香各1份

[功能] 化浊解毒和胃

[主治] 浊毒犯胃所致的痞满、胃痛、腹痛、呕吐、嗳气等。

[用法] 研末醋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禁忌] 孕妇及对本药过敏者

2、水针疗法

[取穴] 足三里内关

[药物] 甲氧氯普胺维生素B6

[功能] 降逆止呕,调畅气机

[主治] 慢性胃炎症见痞满、嗳气、恶心、呕吐等

[用法] 甲氧氯普胺10mg或维生素B6 0.1单侧足三里或内关封闭,每日1-2次。

[禁忌] 孕妇、对本药过敏及肝性脑病等危重患者禁用。

三、难点分析

胃脘痛伴见顽固性不寐是治疗的难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