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合集下载

东濮凹陷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东濮凹陷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14 9





21 0 1年 3密 ,L ) 孑 隙性差 , 主要 为原生 粒 问 孔 隙 、 内孔隙 . 屑颗 粒间 以点一 粒 碎 线式接 触 为主
2 储层 基质孑 隙 以微喉 为主 , ) L 排驱 压 力高 , 质渗 基 透 率较 低 , 喉道分 选 属 中一 较差 级别 , 喉道 半径 较 小 .
密 , 隙性 很差 。 孔
岩石 不 同方 向的渗透率 差异 大 ,垂 直方 向渗透 率 为 ( . 5 5 .) 1 I 平 均值 为 65  ̄ 0 m ; 00 — 5  ̄ 0 x , 0 0 m . 1 水 6 平 方 向最 大渗 透率 为 ( . 3 4 8  ̄ 0 m , 均值 为 06 ~ 0 ) 1 平 5
平 均 值 为 47 %, 透率 为 ( . 4 9 4  ̄ 0 m , . 0 渗 0 6 ~ . ) 1 平 4 2
示, 地层 的有效渗 透率 为 (.8 2 .) l I 0 ~9 xO , 。 0 2 z m
表 1 W7 — 7 4井 岩 心物 性 分 析 数 据
表 2 W7— 7 4井 全 直径 岩 心 孑 、 分 析数 据 L渗
3 储层 裂缝 、 裂缝 发育 , 缝性砂 岩储 层孔 隙 由 ) 微 裂 岩 石 基 质 孔 隙 与 裂 缝 两 部 分 组 成 , 裂缝 是 有 效 储 集 空
[ ] 李 存 贵 , 守余 . 9 徐 长期 注水 开 发 油 藏 的孔 隙 结 构 变 化 规 律 []石 油 J.
勘探 与 开 发 ,0 3 3 ( ) 9 — 6 2 0 , 0 2 :4 9 .




储层孔喉微观结构

储层孔喉微观结构

储层孔喉微观结构
储层孔喉微观结构是我们研究储层-流体产能与渗透率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不仅代表着储层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表征,更可以决定流体流动模式,从而影响到油气田的储量分布及产能。

一、宏观孔喉结构特征
1、残砂:残砂是沉积孔喉最重要的部分,可以通过薄片及横断面评价残砂的类型、成因及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层的储集性能的影响。

2、裂隙:裂隙的类型、成因以及分布规律是判断储层孔隙结构的重要参数,可以根据它们来估算孔隙结构影响的渗透率和产能。

3、气孔:储层气孔是沉积物中后期形成的新构造,其形态多样,受沉积物含气率,孔周体压力以及存在多种生物/物理/化学活动条件影响。

二、微观孔喉结构特征
1、残砂:微观层含量密度、残砂孔结构、残砂粒度以及残砂孔隙度等,这些都影响到了渗透性的表现。

2、裂隙:微观孔喉结构中的裂隙可以分为毛泊裂隙、通道裂隙和双重裂隙,这些裂隙的结构特征将影响储层渗透性的表现。

3、气孔:气孔的微观结构表现为微孔隙气雾覆盖,气孔形态多样,受孔周体压力、破坏代替作用等因素影响,当气孔处于不良地相时,渗透率会到达最小值,影响产能。

综上所述,储层孔喉结构由宏观孔喉结构特征及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共同组成,它们可以直接反映储层的物性表现,决定着油气田的产能分布,因此,深入了解储层孔喉微观结构对研究储层性质以及开发经济非常重要。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低渗透储层逐渐成为油气开采的重要领域。

低渗透储层具有孔隙度低、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对于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孔隙类型多样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包括溶洞、裂隙、粒间孔等,这些孔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

其中,粒间孔是低渗透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其形状、大小和连通性对储层的渗透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2. 孔喉半径小低渗透储层的孔喉半径较小,导致流体在孔隙中的流动受到限制。

这种小孔喉半径的特点使得储层的渗透率较低,进而影响油气的采收率。

3. 孔隙连通性差低渗透储层的孔隙连通性较差,使得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路径复杂。

这种复杂的流动路径增加了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阻力,进一步降低了油气的采收率。

三、研究方法为了深入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岩石薄片分析通过制备岩石薄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储层的矿物组成、颗粒大小、孔隙类型等微观特征。

2. 扫描电镜分析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储层的微观形貌,包括孔隙、裂隙的形态、大小及分布规律。

3. 压汞实验通过压汞实验测定储层的毛管压力曲线,分析储层的孔喉半径、连通性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四、应用领域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勘探通过研究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储层的含油气性,为地质勘探提供依据。

2. 开发方案设计根据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以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如优化井网布局、选择合适的采油方式等,以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3. 岩石物理性质研究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弹性、电性等,为岩石物理研究提供依据。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资源的日益紧缺,低渗透储层因其储量巨大而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低渗透储层由于其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给油气开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在油气开采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 孔隙类型多样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等。

这些孔隙在空间上相互连通,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

2. 孔隙尺寸小低渗透储层的孔隙尺寸较小,以纳米级和微米级为主。

这些小尺寸的孔隙使得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受到限制,导致渗透率较低。

3. 孔喉比大低渗透储层的孔喉比大,即孔隙与喉道之间的尺寸差异大。

这种结构特征使得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更加困难,进一步降低了渗透率。

4. 亲水性强低渗透储层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往往受到水的影响。

因此,了解储层的润湿性对于优化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三、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岩石薄片分析通过制备岩石薄片,利用显微镜观察孔隙的形态、大小和分布。

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了解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

2. 压汞实验压汞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方法。

通过施加压力将汞注入岩心样品中,根据汞的注入量与压力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孔隙的大小、形状和连通性。

3. 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检测岩石中的氢原子,从而反映储层中的孔隙分布和大小。

该方法具有非破坏性、高分辨率等优点。

4. 计算机模拟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模拟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过程,进一步了解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四、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在油气开采中的应用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优化开采方案,提高采收率。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a)
(b)
(c)
(d)
(e)
March 5, 2009
颗粒
杂基
微孔隙
喉道
孔隙
图 5-4 碎屑岩孔隙喉道的类型示意图(据罗蛰潭、王允诚,1986)
(a)喉道是孔隙的缩小部分;(b)可变断面收缩部分是喉道;(c)片状喉道; (d)弯片状喉道;(e)管束状喉道; 10
三、碳酸盐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Bill Yu
2.裂缝
①构造裂缝:②隐爆裂缝:③成岩裂缝: ④风化裂缝:⑤竖直节理:⑥柱状节理: 按成因火山岩的储集空间还可划分为原生储集空间和次生储集空间两类。
3.孔缝组合类型
各种储集空间多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呈某种组合形式出现。
March 5, 2009
15
March 5, 2009
表 5-2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据赵澄林,1997,以苏北阂桥地区火山岩为例)
括扩大的粒间孔、特大孔、粒内
孔隙。
March 5, 2009
4
二、碎屑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Bill Yu
z溶蚀粒内孔隙:指碎屑颗粒内部所含可溶矿物被溶,或沿颗粒解理等易溶 部位发生溶解而成的孔隙。 z溶蚀填隙物内孔隙:指填隙物受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孔隙。 z溶蚀裂缝孔隙:是流体沿岩石裂缝渗流,使缝面两侧岩石发生溶蚀所致。
250μm~0.1μm之间。流体在这种孔隙中,由于受毛细管力的作用,已不能在其
中自由流动,只有在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的情况下,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微裂
缝和一般砂岩中的孔隙多属这种类型。
(3)微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0.2μm,裂缝宽度<0.1μm。在通常温度
和压力条件下,流体在这种孔隙中不能流动;增加温度和压力,也只能引起流体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页岩储层具有不同于传统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多级孔隙结构:页岩储层具有多级孔隙结构,包括纳米级孔隙、亚
微米级孔隙和微米级孔隙等。

其中,纳米级孔隙是最主要的,其孔径在
1-100纳米之间,表面积极大,可导致高吸附和强吸附作用,是储层存储
和输出气体的主要通道。

2.次生孔隙:由于地层压实和自然作用,页岩储层中会产生次生孔隙,这些孔隙可能是裂缝、缝隙、微裂缝、微栓、解理缝等,其形态复杂,大
小和分布不均匀,对储层的渗透性和孔隙结构起着重要作用。

3.高孔隙度:页岩储层中孔隙度普遍较高,大约在2%-10%之间,孔
隙度高可提高储层的渗透性,但也容易导致相对较低的孔隙连通率,进而
影响输出能力。

4.多种孔隙类型:页岩储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孔隙,包括毛细管孔隙、微缝孔隙、孔洞孔隙等,这些孔隙类型的不同对储层的渗透性和输出能力
产生不同的影响。

综上所述,页岩储层中的微观孔隙结构非常复杂,其研究是深入理解
储层储存和输送天然气的关键。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在石油工程和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中,低渗透储层因其在开发过程中的独特性而备受关注。

这类储层往往由于孔隙度小、渗透率低,使得其内部的流体流动行为与常规储层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决定了流体的运动状态及开发效率,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透储层的孔隙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和微裂隙等类型。

这些孔隙的大小、形态及分布直接影响着储层的物性特征和流体的运移方式。

一般而言,这类储层的孔隙直径较小,多以微米级为主,且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常常呈现出复杂的三维网络结构。

2. 孔喉关系及连通性在低渗透储层中,孔喉关系对流体的运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有效的孔喉连接不仅确保了流体的顺利流通,而且影响其渗流特性。

研究显示,这些储层的孔喉半径小、弯曲度高,连通性相对较差,这也是造成低渗透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岩石的物理性质岩石的物理性质,如矿物的成分、粒度以及孔隙间的流体状态等,也是决定储层渗透特性的重要因素。

在低渗透储层中,岩石的矿物组成通常较为复杂,不同矿物间的硬度和密度差异可能导致孔隙结构的差异,进而影响其整体的渗透性能。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1. 实验技术手段针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常用的实验技术手段包括扫描电镜(SEM)观察、压汞实验、核磁共振等。

这些技术手段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测量储层内部的孔隙结构及流体分布情况,为后续的模型建立和开发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2. 数值模拟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技术在低渗透储层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建立精细的储层模型,结合流体流动的物理规律和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流体的运移行为和储层的开发效果。

四、应用领域及前景1. 石油工程领域在石油工程领域中,低渗透储层的研究成果对于油田的开发和增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4年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范文

《2024年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范文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因其丰富的资源潜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复杂,对储层的分类和评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为储层分类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样品选择本研究选取了国内某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钻井资料,选择了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特征的样品进行详细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主要包括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压汞实验、核磁共振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手段,获取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如孔隙度、喉道半径、连通性等。

四、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孔、溶洞等。

不同类型孔隙在储层中的分布不同,且孔隙度差异较大。

一般而言,粒间孔和晶间孔较为发育,而溶洞相对较少。

2. 喉道特征喉道是连接不同孔隙的通道,对储层的渗透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喉道半径较小,连通性较差,导致储层的渗透性能较低。

3. 孔隙连通性孔隙连通性是评价储层储集和渗流性能的重要参数。

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连通性较差,部分孔隙孤立存在,不利于油气的储集和运移。

五、储层分类研究根据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高孔隙度储层:该类储层孔隙度较高,主要以粒间孔和晶间孔为主,具有一定的储集和渗流能力。

2. 低孔隙度储层:该类储层孔隙度较低,主要以微孔和纳米孔为主,需要采取特殊的开发技术才能进行有效开发。

3. 裂缝型储层:该类储层具有发育的裂缝网络,可以有效地改善储层的渗透性能,提高油气采收率。

六、结论通过对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主;喉道半径较小,连通性较差;部分孔隙孤立存在,不利于油气的储集和运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储集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第二节 孔隙结构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孔隙结构参数的定量表征 第四节 孔隙结构的分类与评价 第五节 孔隙结构的应用
March 5, 2009
2
第一节 储集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Bill Yu
一、孔隙和喉道的概念
储集岩中的储集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立体孔隙网络系统.但这个复杂孔隙网 络系统中的所有孔隙(广义)可按其在流体储存和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 为孔隙(狭义孔隙或叫储孔)和孔隙喉道两个基本单元: z被骨架颗粒包围着并对流体储存起较大作用的相对膨大部分,称为孔隙. z另一些在扩大孔隙容积中所起作用不大, 但在沟通孔隙形成通道中却起着 关键作用的相对狭窄部分,则称为喉道.
(一)孔隙类型
1.成因及形态综合分类
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分为孔、洞、缝 z孔或粒间一晶间孔隙:主要为原 生孔隙,包括粒间、晶间、粒内生 物骨架等孔隙,空间的分布规则。 z洞或溶洞—溶解孔隙:主要为次 生孔隙,包括溶洞或晶洞,无充填 者为溶洞,有充填者叫晶洞。 z缝或裂缝一基质孔隙:是岩石受 应力作用而产生的裂缝。 孔、洞、缝三大类中,又各自包括 多种亚类(图5—5,表5—1)。
7
二、碎屑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Bill Yu
3.成因及孔隙几何形态分类 美国学者皮特门(E、D、Pittman)把孔隙分为下列四种类型:
(1)粒间孔隙:指在碎屑颗粒、基质及胶结物之间的孔隙空间。 (2)微孔隙:皮特门(1979)将孔径小于0、5μm的孔隙称微孔隙 。 (3)溶蚀孔隙:指由碎屑颗粒、基质、自生矿物胶结物或交代矿物 中的可溶组分(如碳酸盐、长石、硫酸盐等)被溶解形成的孔隙。 (4)裂缝:指在碎屑岩成岩过程中因岩石组分的收缩作用或构造力 作用而形成的裂缝。 粒间孔隙属原生成因;微孔隙属原生及次生混合成因;溶蚀孔隙及 裂缝均属次生成因。
250μm~0.1μm之间。流体在这种孔隙中,由于受毛细管力的作用,已不能在其
中自由流动,只有在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的情况下,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微裂
缝和一般砂岩中的孔隙多属这种类型。
(3)微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0.2μm,裂缝宽度<0.1μm。在通常温度
和压力条件下,流体在这种孔隙中不能流动;增加温度和压力,也只能引起流体
9
二、碎屑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Bill Yu
(二)喉道类型
在储集岩复杂的立体孔隙系统中,控制其渗流能力的主要是喉道及主流
喉道的形状与大小和孔隙连通的喉道数目。
在不同的接触类型和胶结类型中,常见有五种孔隙喉道类型(图5-4):
①孔隙缩小部分成为喉道②可变断面收缩部分成为喉道
③片状喉道④弯片状喉道⑤管束状喉道
(a)
(b)
(c)
(d)
(e)
March 5, 2009
颗粒
杂基
微孔隙
喉道
孔隙
图 5-4 碎屑岩孔隙喉道的类型示意图(据罗蛰潭、王允诚,1986)
(a)喉道是孔隙的缩小部分;(b)可变断面收缩部分是喉道;(c)片状喉道; (d)弯片状喉道;(e)管束状喉道; 10
三、碳酸盐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Bill Yu
表 5-3 变质岩储集体中常见的储集空间及其特征(据赵澄林,1997)
储集空间类型 变晶间孔隙 变余粒间孔隙
解理缝隙
构造裂隙 破碎粒间孔隙 风化裂隙 风化破碎 粒间孔隙 溶蚀孔隙
溶蚀缝隙
特征 变晶矿物间的孔隙,明显见于结晶程度较粗矿物间 在变质程度较低岩石中保留原生空隙,也见残余的原碎屑岩中的粒间孔 隙 沿矿物解理所形成的缝隙广泛见于各类有解理的矿物,受力或受风化作 用后更明显 在岩石内呈平面或曲面延伸,有的集中成带状或扇形 因受应力作用造成的岩石破碎,在矿物、岩石碎屑之间形成的孔隙 当岩石暴露于地表,因风化、剥蚀作用产生的裂隙 因温差、冰冻等物理因素造成岩石的破碎、崩解,在碎块之间形成的孔 隙 在前期形成的孔隙,诸如变晶间、变余粒间、矿物晶体内,经溶蚀作用 形成的孔隙 在前期形成的裂隙,由于溶蚀扩大,或充填的裂隙在再溶蚀,常见到的 有:解理溶蚀缝、构造溶蚀缝等
2.裂缝
①构造裂缝:②隐爆裂缝:③成岩裂缝: ④风化裂缝:⑤竖直节理:⑥柱状节理: 按成因火山岩的储集空间还可划分为原生储集空间和次生储集空间两类。
3.孔缝组合类型
各种储集空间多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呈某种组合形式出现。
March 5, 2009
15
March 5, 2009
表 5-2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据赵澄林,1997,以苏北阂桥地区火山岩为例)
Bill Yu
March 5, 2009
图 5-6 碳酸盐岩的孔隙喉道类型(据吴元燕,1996)
14
四、火成岩与变质岩
Bill Yu
(一)火成岩孔隙类型
火成岩油气储集空间分为两种类型,即孔隙和裂缝。
1.孔隙
①气孔:②斑晶间孔:③收缩孔:④微晶晶间孔:⑤玻晶间孔: ⑥晶内孔:⑦熔蚀孔:⑧胀裂孔:⑨塑流孔:
Bill Yu
(一)孔隙类型
1.成因分类
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一种分类,V、Schmidt
等的分类。
(1)原生孔隙(2)次生孔隙(3)混合孔隙
2.按孔隙产状及溶蚀作用分类
邸世祥(1991)按产状把孔隙分为四种基本类
型又按溶蚀作用分出了四种溶蚀类型:
z粒间孔隙:指储集岩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
z粒内孔隙:指碎屑颗粒内部不具溶蚀痕迹的孔隙
前四种基本类型孔隙并不都是原生孔隙,其中的自生粘土矿物填隙物内 晶间孔隙和裂缝孔隙等主要还是次生的。
后四种类型孔隙是在前四类孔隙受到溶蚀改造,并保留有溶蚀痕迹,严 格地说,它们不是完整的次生孔隙,只能是原生与次生孔隙的组合,属混 合孔隙。
从对渗流作用的物理意义出发,可将上述八类孔隙划分为三大类: ①粒间孔隙及溶蚀粒间孔隙大类; ②溶蚀粒内孔隙、填隙物内孔隙、溶蚀填隙物内孔隙及粒内孔隙大类; ③溶蚀裂缝孔隙及裂缝孔隙大类。
油气储层地质学
Hydrocarbon Reservoir Geology
March 5, 2009
于兴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石油教研室
Tel: 82320109或82321857 (O) Email: billyu@
Bill Yu
第五章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Bill Yu
布较均匀,似砂岩。

粒内孔隙
生物体腔内孔隙、孤立分布。

原地生长的造礁生物群软体部分分解后,其坚固骨架之间的孔隙。 隙 生物格架孔隙
分布有一定范围,多呈块状。
晶间孔隙) 次 生
晶间孔隙
晶体之间的孔隙,主要为白云岩化、重结晶作用形成的孔隙。分布 不均匀常与裂缝带共生,少数原生晶间小孔隙分布较均匀。
孔 构造角砾或沉积角砾之间的孔隙,前者分布有一定范围,后者较均
生孔 出
相连者含油性较好 部
角砾岩、具气孔的
岩屑角砾岩
晶 自 生 矿 物 的 半充填,含油性取决 孔隙较小,呈微孔,孔 杏仁状玄武岩、自 与构造缝相连
间 晶体间
于 与 缝 洞 相 连 的 情 径小于 0.05 微米
碎角砾熔岩


粒 原生、自生矿 半 充 填 , 与 缝 洞 相 韵律层的中上部
杏仁状玄武岩、火 与溶缝、洞相连
为0.5至0.25mm;细孔大小为0.25至0.1mm;很细孔大小为0.1至0.01mm;极细
孔小于0.01mm;也有分为两类:隐孔隙(孔径<0.01mm)和显孔隙(孔径>
0.01mm)。
(3)其它分类
美国学者阿尔奇提出的基质结构的分类(类型I致密结晶质;类型II白垩
质;类型III颗粒状或糖粒状)及其据孔隙直径大小分类(0.01、0.1、1mm)
呈分子或分子团状态扩散。粘土、致密页岩中的一些孔隙属此类型。
5.按孔隙对流体的渗流情况分类
(1)有效孔隙:指储集层中那些相互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其中
流体在地层压差下可流动。
(2)无效孔隙:指储集层中那些孤立的互不连通的死孔隙及微毛细管孔隙。其
中流体在地层压差下不能流动。
March 5, 2009
缘 溶蚀
含油性好
山碎屑岩
与溶蚀孔缝相


16
Bill Yu
四、火成岩与变质岩
Bill Yu
(二)变质岩孔隙类型
变质岩储 集体的储集 空间为孔隙 和裂隙,多 采用成因— 形态分类。 按成因或阶 段性划分为 变晶的、构 造的、物理 风化的和化 学淋溶的储 集空间。
成因类型 变晶成因 构造成因 物理风化成因 化学琳溶孔隙
隙 角砾孔隙 匀,似碎屑岩。
洞(溶解~
岩溶溶洞
与不整合面及古岩溶有关的溶蚀孔洞或缝。
溶蚀孔隙)
溶蚀孔隙
在孔、缝基础上溶蚀形成的孔洞往往与裂缝分布有一致性。
缝(裂缝 ~
基质孔隙)
构造缝 层间缝 成岩缝
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裂缝,有短而小的层间缝,也有大而长的穿 层缝。
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薄层相对运动形成的缝。呈层状分布,多发育 在构造轴部。
(a) 砂岩孔隙空间结构放大模型 (b) 储集岩立体孔隙网络系统
(c) 岩石孔隙结构示意图
March 5, 2009
图 5-1
注:P—孔隙 O—孔隙喉道
1.岩石颗粒;2.孔隙系统;3.胶结物
储集岩孔隙网络系统(a 据陈碧珏,19387;b 据邸世祥,1991;c 据陈作全,1987)
二、碎屑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March 5, 2009
5
二、碎屑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Bill Yu
a.
b.
c.
March 5, 2009
d.
e.
f.
图 5-3 碎屑岩孔隙类型示意图(据邸世祥,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