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佛门高僧的抗日战争故事

合集下载

高僧守戒故事

高僧守戒故事

高僧守戒故事在一个古老的寺庙里,有一位高僧,他的名字叫做慧能。

慧能是寺庙的住持,他一生恪守佛门戒律,以身作则,引导众僧走向正道。

有一天,慧能正在庙门前扫地,突然看到一位施主将一只死鸟扔在了门口。

他走过去,拾起死鸟,深深地叹息道:“生命无常,今日不知明日事。

”这时,一位年轻的僧人走了过来,他名叫慧明。

慧明看了看死鸟,问道:“师父,你为何要感叹生命无常呢?”慧能回答说:“生命如朝露,短暂而脆弱。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明日之我非今日之我。

因此,我们要时刻警醒,守住佛门戒律,珍惜当下。

”慧明听后默然不语。

后来,慧能将一只死鸟挂在寺庙的墙上,告诫众僧:“人生如梦,这只死鸟就是我们的警醒。

我们不能沉迷于世俗的欲望和诱惑,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和纯净。

”众僧听后深受感动。

从此以后,他们在慧能的教导下,时刻警醒自己,坚守佛门戒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然而,有一天,一位名叫慧思的僧人违背了戒律。

他在夜里偷偷溜出寺庙,去了一家妓院。

第二天早上回来时,他发现自己的僧袍上挂着一个死鸟。

慧思深感惭愧和悔恨。

他向慧能忏悔道:“师父,我错了。

我从今以后一定改过自新,恪守戒律。

”慧能叹息一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只要你心中有佛,迷途知返,依然有救。

”从此以后,慧思时刻警醒自己,努力恪守戒律。

他在众僧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让其他僧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无常,我们要珍惜当下;人生如梦,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恪守戒律,才能走向正道。

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

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

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佛教传奇故事讲述的是佛教中的佛、菩萨、弟子,高僧大德等等的一些传奇故事,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篇一在隋朝的时候,包括隋唐,僧人的数量是严格控制的。

当了僧人国家是免除一切杂税劳作。

玄奘法师13岁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去考查。

一共只准许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4位僧人。

考你的佛学修养,在隋朝那个时候。

这个郑善果是以什么著名的呢?是以知士之鉴,就是这个人非常会看相,非常会鉴定一个人才,你到底是不是人才。

小玄奘那个时候才13岁,他就在这个考场的门口,这个是非常确切的历史记载,就在那里磨磨蹭蹭,一直就傍在门口不肯走。

郑善果考完了出来一看,这怎么有一个小孩?那么就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就是说问你子为谁家啊?玄奘就把自己的家报了。

然后就问他,你是不是想能够剃度出家为僧啊?玄奘说是,我愿意出家为僧。

但是,我是“习近业微,不蒙比预”。

什么意思呢?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也就学了几年,十三岁也就三年。

业微,这个“业”不是恶业的业,这个“业”也是一个梵文字,是功力的意思,我花的功力,我花的力气还很少,我的功力还很浅,学习的时间又很短。

不蒙比预,我没有资格去考试,因为当时考试是有年龄限制的。

郑善果当然一看这孩子就觉得不一般啊,就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呢?玄奘的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远绍如来,“绍”是继续、传承的意思,把这个佛教佛法,给继承下来,从远的讲继承如来的佛法;从近的讲呢,近光遗教,就是我要把释迦牟尼传下来的佛教把它发扬光大。

郑善果是以善于鉴别人才著名,又贤其相貌,于是就破格开了一个公开的后门,郑善果他有一个考试委员会,他周围很多人当然要抨击啦,他也没考,你就因为他几句话,看这个小孩长的漂亮,你就给了他这么一个非常珍贵的14个名额当中一个,整个洛阳才只有14个名额。

那么郑善果就讲了这么一段话:“诵业易成,风骨难得。

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因为过去考和尚或者科举考试分两种:一种,你能默写多少纸佛经,那个时候佛经论纸,还没有现在线装书这样一页一页的,它是卷轴,你能够默写多少纸佛经这是一个标准;第二个,看你能抄写多少卷佛经,也就是看你识字多少,看你到底是不是读得懂,佛经上的字你是不是都认得。

鉴真东渡故事

鉴真东渡故事

鉴真东渡故事
鉴真,唐代著名的高僧,他的一生事迹广为人知,尤其是他东
渡日本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鉴真东渡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勇气
和智慧,也成为中日友好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下面,我们一起来
了解一下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东渡的背景是在唐代,当时唐朝正值盛世,文化交流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日本的僧人们也向中国学习佛教,但是由于交
通不便,他们很难亲自前往中国,这就给了鉴真东渡的机会。

公元742年,鉴真应邀前往日本,开始了他的东渡之旅。

他历
经千辛万苦,终于于公元754年到达日本。

在日本,鉴真传播佛教,弘扬佛法,为日本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在日本修建
了许多寺庙,如东大寺、法隆寺等,这些寺庙至今仍然是日本的重
要佛教圣地。

鉴真东渡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佛教传播史,更是一段中日友好
交流史。

通过鉴真的东渡,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
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得到了深化。

鉴真东渡的事迹成为了
中日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鉴真东渡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气和智慧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鉴真在东渡的过程中,面对重重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地到达了日本,为佛教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鉴真东渡的故事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它不仅展现了鉴真的勇气和智慧,也成为了中日友好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传承鉴真的精神,继续推动中日友好交流,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太虚大师僧女救护队论文

太虚大师僧女救护队论文

太虚大师与僧女救护队摘要抗日战争中,太虚大师在重庆组织的僧侣救护队宣传抗日,参加救护的事迹。

关键词陪都重庆太虚大师僧侣救护队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暴发。

11月9日,经国防最高会议决定,迁都重庆。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暴发后,重庆既是中国战时的指挥中枢和领导核心,同时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远东地区的指挥中心。

日本把轰炸的重点放在重庆,对重庆进行了长时期的狂轰乱炸,重庆常处于一遍火海之中。

战时的陪都重庆,人们常见一支身着园领短袍,头印戒疤的和尚担架队,他们顶着日机的轰炸,冒着硝烟烈火,踏着滚烫的瓦砾,穿行在断垣残壁之间,从跨塌的房椽下,燃烧的房屋内,救出无以数计受伤的难民。

这支曾轰动一时,受到各界好评的和尚队伍,就是太虚大师在重庆北碚汉藏教理院培训和组织的“僧女救护队”。

太虚何许人也,也许老一辈和佛学界的人士都知晓,但作为晚辈和后辈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太虚(1889-1947)浙江崇德人,16岁出家当和尚。

24岁就有“佛教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豪情壮志。

1928年他宏法欧美、漫游法、英、德、美等国,向西方世界介绍佛教并准备在巴黎筹建世界佛学苑。

1932年8月在重庆北碚创建汉藏教理院,并亲自担任院长。

抗战爆发,太虚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吁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

并首先发表《电告日本佛教徒书》,要求日本佛教徒以佛教“和平止杀”的精神,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同时又通电全国佛教徒,播讲《佛教与护国》的论述动员组织“佛教青年护国团”,积极参加救护宣传抗日。

1939年,发起组织佛教“国际访问团”,远赴缅甸、印度、锡兰等地,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各地华侨、华人和广大佛教徒、佛教团体,积极支援祖国抗战。

在重庆组织了佛教整理会、缅印访问团、僧侣救护队、大雄中学及佛教医疗所等,积极支援前线抗战。

1937年11月,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召开院务会议,从“国难严重外患日丞、吾辈僧伽亦国民之一分子”,决定组织僧伽军事训练班,名为“汉藏教理院防护训练队”。

抗战时期的太虚大师

抗战时期的太虚大师

作者: 蔡爱玉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12-1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9期
主题词: 太虚大师;抗战时期;抗日救亡运动;世界和平;中国近现代;著书立说;倡导者;长安镇
摘要:中国近现代佛教运动倡导者、爱国高僧太虚大师出生于我们浙江海宁长安镇。

他虽是方外之人却是一生心系众生,尤其在外寇入侵、国家存亡的关头,他不遗余力地四处奔波。

发通电、作演讲、著书立说.组织僧众团体,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甚至走出国门,呼吁全国、全世界的僧人及信众一致起来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

高僧广照抗日传奇

高僧广照抗日传奇

高僧广照抗日传奇作者:周永章周永新来源:《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6年第01期引子2014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上午,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本岛腹地的临成街道中湾村高道山东南方上空,出现了罕见的奇异天象:原本乌云笼罩的天空,突然间彩云翻滚。

刹那间,天空出现了一座雄伟的寺院,一位酷似持手铃的老和尚和几个僧人立在寺院门前。

过了一会儿,老和尚又慢慢变成了手持净瓶的观音……这一奇异天象,前后持续了约8分钟后才消失。

附近一些村民见后纷纷称奇。

舟山群岛类似海市蜃楼的奇异天象,在春夏两季,人们偶然是可以看到的;但在深秋的10月,即使是上了年纪的村民,也从未见过。

也许是巧合,就在这天,位于高道山顶的千年古刹高云寺僧人在整理寺院的历史资料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秘密:抗战时期,时任高云寺方丈广照曾带领僧人奋不顾身掩护抗日游击队员,并杀死两名纵火烧寺的日军。

消息传开,刚开始不少人持怀疑态度。

因为过去媒体从未宣传过,就连查找定海区、舟山市档案馆(史志办)的历史档案资料,也无上述记载。

为了弄清历史事实真象,舟山市有关部门和一些热心人展开了深入调查。

这是一个尘封七十多年的传奇故事,这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

2015年3月18日上午,浙江舟山群岛细雨蒙蒙,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部分会员和新四军老战士冒雨来到临城街道中湾村高道山顶的高云寺进行实地考察时,高云寺现任住持安慧讲述了76年前时任方丈广照和尚,带领僧人奋不顾身掩护抗日游击队员、刀劈日军的传奇故事,愤怒控诉了日军纵火烧毁千年古寺的滔天罪行。

座谈时,八十多岁的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刘战说:“当年高云寺的方丈广照带领僧人奋不顾身掩护抗日游击队,为抗战作出贡献和牺牲。

广照等高云寺僧人,是舟山佛门子弟中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4月25日,中华文化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世界佛教论坛创始人李诗洋考察高云寺时,赞扬:“广照是爱国爱教的一代高僧。

”清明节期间,99岁高龄的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第一会长、原浙江省顾问委员会委员、舟山地委常委、舟山行署副专员王家恒,高度赞扬了当年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过贡献的高云寺方丈等僧人,并挥毫题词:“爱国高僧广照”。

揭秘-释虚云老和尚预言抗战说了什么?

揭秘-释虚云老和尚预言抗战说了什么?

揭秘:释虚云老和尚预言抗战说了什么?本文导读:虚云老和尚对抗日战争的惊人预言1943年,国民党政府在重庆慈云寺举办了“护国息灾法会”,104岁的虚云老和尚担任了显宗法坛的主持。

这次法会,蒋介石以及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林森等都亲自到场。

蒋介石还就唯物唯心、宇宙起源以基督教等问题与虚老和尚进行了探讨。

其后一天,戴季陶做生日,在华岩寺摆了一桌素席,蒋介石、虚云都参加了宴席。

席间,蒋与戴谈起了抗战,虚云老和尚也讲了个“三剪刀”的故事:这个故事源于香港,一个日本人问一位中国和尚未来战事的结局如何,和尚就拿起一张纸,折叠数下,横着剪了三刀,其中得出两个破碎的字,一个是“卍”字,一个是“日”字,预示德国和日本必将破败。

虚云虽然讲的是故事,但也表示了倾向,他是得道高僧,从不妄语,应是有感而发。

所以当蒋介石听到这番话后,面露得意之色。

如果这个故事是虚云的“戏言”,那他有没有明确的“预言”呢?有,怀西法师在《广东云门山大觉寺中兴的经过——为纪念师尊虚公老人上升兜率一周年而作》一文中曾记载过:当时是1945年春夏季节。

广东北边大部地区沦陷,通讯断绝,粮食不济,很多难民涌向了云门山寺院避难。

一天早粥后,虚云对僧众说道:“日寇必定失败,我昨晚上做了一个梦,看见日军跪地向我们政府投降了。

”过后不久,日军便宣布无条件投降。

虚云老和尚的大彻大悟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虚老五十六岁。

那一年,扬州高旻寺准备连续打十二个禅七。

虚老应众人之推举,前往高旻打七。

下山至大通荻港后,虚老沿江而行,忽遇江水暴涨,无法行走。

虚老准备乘船渡江,因身无分文,船夫竟鼓棹而去。

不得已,虚老只好继续勉强沿江而行。

后失足落水,随江流浮沉了一昼夜。

漂至采石矶附近,幸亏被渔民救起,抬到附近的宝积寺。

醒来之后,虚老口、鼻、大小便诸孔,皆流血不止。

静养了几天之后,因怕错过禅七,虚老又强打精神,径赴高旻寺。

在高旻寺,虚老丝毫不提自己落水和患病之事。

后来,知事僧遂令他代任禅堂职事,虚老因为体力不支,没有答应。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抗战爆发,正是而立之年的赵朴初怀着满腔的爱国情和慈悲心,积极投身上海抗日救亡事业,以其大智大勇,在上海佛教界和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积极救助难民,与日伪势力巧周旋,支援皖南的新四军,教养大批流浪儿童,写下了他人生中辉煌篇章。

孤胆救难民赵朴初1907年生于安徽安庆,1911年回祖居太湖县寺前河,在家乡接受了启蒙教育,1920年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住上海关家,表舅关之在租界当法官。

在关家的安排下,进入东吴大学附中,一直读到大学。

1926年,赵朴初因患肺结核,不得不结束大学生活,回到关家养病。

这时,表舅关之不在租界当法官了,举家迁往觉园。

作为一个佛教徒,关之全身心投身佛教事业,参与组织上海佛教居士林、上海佛教净业社、江浙佛教联合会、中国佛教协会。

赵朴初在关之带领下,走上了从事佛教工作的道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形势越来越紧张,由国民党官方出面,成立了一个主要由佛教人士参与的“上海市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简称“慈联会”,主席是许世英,副主席是屈映光、黄涵之、潘公展等人,赵朴初当时任常务委员,驻会办公,地点设在云南路的仁济堂。

上海社会局派来干部,掌管“慈联会”的人、物、财权,但这些人又不管事,能推则推,能拖则拖。

别人管的,赵朴初帮着出力,别人不管的,他则管起来,因此得到一个绰号,叫作“不管部部长”,忙得不亦乐乎。

“八一三”的前两天,“慈联会”租了10多辆卡车运送难民。

8月14日,由郊区进入租界的难民挤满了云南路。

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不时有炸弹落进租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卡车司机吓跑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哭成一片。

这时,赵朴初的朋友吴大琨来了,赵对吴说:“你来得正好,我们把难民安置起来。

”于是,他们各手执一面红十字小旗,对难民们说:“跟我们走,我们找地方安顿你们。

”率领成千上万的灾民脱离险境,叩开了宁波同乡会大楼、金城大剧院等处,将那些灾民安顿好。

这一夜,他们找到十多处安置难民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佛门高僧的抗日战争故事
导读:本文一位佛门高僧的抗日战争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静严,俗名陈炎,1907年5月3日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县一个农民家庭。

两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又成瞽目(瞎眼),他由长嫂抚养。

1914年,父亲迫于无奈,把年仅7岁的陈炎送到离家25里的都天庙去当小和尚。

虽说有碗饭吃,但种种折磨难以忍受,熬了两个月,他就逃回家。

然而,呆在家里无异是坐以待毙,父亲又搀着瘦小的他,送到东台县丁溪镇的福德寺。

福德寺的住持法名戒尘,是陈炎的娘舅。

在娘舅身边,陈炎过上几年舒心的日子,读了些书,初入佛门。

可惜好景不长,1917年,父亲和娘舅先后病逝,年方10岁的陈炎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为了生活下去,陈炎投奔长兄。

长兄是个穷教书先生,一家生计已经十分艰难,只好又把他送到丁溪镇西边的关帝庙。

1922年,15岁的他经人引荐,下江南,来到苏州西园寺,受戒剃度,改号静严。

1926年,慕名来到镇江焦山定慧寺,1928年又到设在镇江南郊竹林寺的佛学院学习,颇得佛学院师长青睐。

1929年,22岁的静严已有15年僧龄,又经正规学习,成为年轻和尚中的佼佼者,被焦山定慧寺看中,请他上山并授以监院之职。

焦山是个拥有15座寺院、固定僧人200余名、挂单和尚众多的大禅林,其中定慧寺规模。

能在定慧寺里谋得一席之位,是众多和尚
仰慕的事。

可是,静严深感自己才疏学浅,佛学功底还不够深厚,到职不久,便决定前往闽南佛学院深造。

闽南佛学院位于福建厦门岛上,是当时全国最负盛名的一所佛学院。

静严于1930年考入闽南佛学院后,刻苦攻读,学业出类拔萃。

两年后却因佛学院院长“*大宗图书经费”事件而中断学业。

闽南佛学院院长因*,引起广大僧侣的公愤。

静严闻之,拍案而起,登高一呼,率领众僧责询院长。

这个院长只好下台。

但下台后处处刁难静严,使他不得不中断学业,挥泪北上。

1933年,静严回到焦山,再次担任定慧寺监院。

1936年,静严就任定慧寺第七十六代方丈,兼焦山佛学院第二任院长,成为整个焦山禅林的一号人物,时年仅29岁。

1937年12月8日,日本侵略军攻占镇江城后,连续屠城10余日,烧毁民房1.4万余间,虐杀无辜居民上万人。

焦山虽作为佛教圣地,也未能幸免,岛上的海西庵、鹤寿堂、枕江阁、伊楼等处相继毁于炮火。

随后,日军乘10余艘汽艇攻占焦山,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抓到的人或枪杀,或刀劈,或浇上汽油活活烧死。

焦山的佛教精华建筑石肯堂、水晶庵、碧山庵、松寥庵等烈焰冲天,俄顷俱成废墟,焦山竟成“焦山”。

定慧寺山门
国难当头,静严懂得,虽然出家,但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决心奋起抗日。

1938年6月17日,粟裕司令员率新四军先遣支队在镇江城西18公里处的韦岗村附近成功地伏击了日军一支车队,击毁日军
车四辆、伤一辆,击毙土井少佐以下数十人。

十几天之后,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一营又在镇江城东南20多公里处的新丰火车站全歼日军数十名。

静严得悉新四军两大捷报,倍受鼓舞。

不久,得知新四军管文蔚部在新洲一带活动,立即选派亲信并携带一批物资,秘密送往新洲资助新四军。

1939年3月7日,连遭新四军痛击后的日军,纠集数千名步、骑兵,分成八路,突然包围了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的驻地——镇江南乡上下会。

奉命阻击的我军一营一连,从黎明*黄昏,击溃日军数十次冲锋,毙敌60余,掩护主力部队胜利突围。

血战之中,二团政治处主任肖国生,不幸壮烈牺牲。

战后,数千名群众在元庄、薛村两次集会追悼。

当地数十名和尚不要任何报酬,到会连做道场七日,为烈士超度英魂。

静严连声赞赏参与做道场的和尚,“此举做得对做得好”。

1941年10月,长工委成立。

长工委书记彭炎化名林逸樵,率领一批精干人员组成了我军南北交通线,其任务之一就是突破敌伪层层封锁,来往长江,为我军运送人员与支前物资,开展秘密交通。

和尚洲,是焦山以东约5华里江面上的一块冲积沙洲,后成荒岛。

焦山寺院买下这座小岛,在岛上修建了一座有几十间房子的庄房,四周挖有深沟,装上吊桥,委派和尚长驻,故名“和尚洲”。

焦山和尚为了保证其利益不受侵犯,抗战以来,在岛上组织了一支武装,对外称“和尚洲自卫团”,实际是一支为保卫焦山寺庙的武装。

由于和尚洲地理位置重要,又是我军南北交通线必经之路,争取
和尚洲自卫团,成了长江工委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

但是,和尚洲自卫团成员十分复杂。

团长陈安义,为人豪爽正直,与*的苏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韦永义有联系。

副团长赵成章与国民党顽固派暗中勾结,又与镇江的日伪特务机关有来往。

在这种情况下,林逸樵决定亲自带着韦永义的亲笔信上岛,和陈安义接上了关系。

经过一个多月艰苦细致的工作,将陈安义发展为*特别党员,并派中*员、武装干部徐盘荣(化名王大中)配合陈安义工作。

“和尚洲自卫团”逐步改造成为党基本控制的一支武装,和尚洲也成为长工委的一块活动基地。

然而,“和尚洲自卫团”毕竟隶属于焦山寺院,它的一切活动,包括抗日活动都受寺院支约。

考虑到焦山地理位置和可能起到的独特作用,长工委决定再派林逸樵到焦山争取静严法师。

1941年11月12日,林逸樵带着警卫员朱平,在陈安义的陪同下,乘船去了焦山。

静严很客气地接待。

之后,林逸樵就经常乘船去焦山,对静严晓之以民族大义,动之以爱国之情。

通过思想工作,静严也袒露自己忧国忧民心迹,对日寇的仇恨,对新四军的仰慕。

两人深交之后,志同道合,相见恨晚。

当林逸樵告诉他,在日伪封锁下,我茅山抗日根据地补给困难,战士缺少寒衣冬被时,静严当即拿出一包金器交给林逸樵,并诚挚地说:“这些,是香客们捐的,我留着也无用,给抗日将士们做些寒衣吧。

”林逸樵代表长工委表示感谢,又请高僧协助做件有意义的事。

也就是,请他每一两个星期去一趟南京,在汪伪上层人物中做应酬拜访,注意了解有关敌情动态。

静严慨然受命之后,以其独特的身份,屡屡直入汪伪部长、将军们的官邸寓所,通过讲经说法机会,与他们交谈和察言观色,了解有用情报,一俟回到焦山,便把所见所闻派心腹向林逸樵汇报。

这些情报,对当时长工委来说,十分及时有效。

由于长工委艰苦细致的工作,加之静严的热心辅助和影响,焦山和尚中支持新四军抗日的人数逐渐增加,壮大了抗日统一战线力量。

鉴于静严的积极表现和实际考察,长工委研究决定吸收静严为*秘密党员。

静严入党后,为长工委在焦山的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静严住在焦山后山,有三四间房子,是一般僧众不能涉足的密室,它便成了长工委的*、弹药和机密文件存放密室。

就这样,长工委终于在焦山站稳了脚跟。

1942年5月9日,*特别党员、和尚洲自卫团长陈安义突遭暗杀。

策划者是和尚洲自卫团副团长赵成章。

静严知道后,心如刀绞,判定其中必定有内鬼。

他冷静地考虑后,不动声色地稳住赵成章,要赵回和尚洲,妥善处理陈安义的殡殓事宜。

打发赵离去后,静严即亲自赶赴镇江向林逸樵报告整个事件。

是夜,林逸樵亲率孙晓梅和两位神枪手,在风急浪险中飞舟和尚洲,迅速而果断地逮捕并处决两名凶手,血祭陈安义烈士,并宣布由地下党员赵万和掌握自卫团。

幕后策划者赵成章乘隙逃跑,随后公开投敌。

和尚洲事件平息之后,静严返回焦山,派专人把陈安义烈士的老母、妻小接到焦山奉养,划出50亩芦滩作为烈士遗属的口粮田,又为安义烈士竖起牌位,焚香祭祷。

静严的义举得到了众僧的好评。

然而,敌人不甘心失败。

一个星期后,日伪军百余人由赵成章带
路,杀气腾腾地向和尚洲扑来。

为避开敌人锋芒,林逸樵带领自卫团,分乘5条木船,和敌人打起水上游击战。

留在焦山的静严法师,时刻关心着自卫团安危冷暖,不时派人秘密送去食品和补给,还将了解到的赵成章情况传递给游击队。

一天夜里,长工委成功地处决了罪大恶极的赵成章。

恼羞成怒的敌伪到处搜捕静严。

一天深夜,静严在镇江的住处落入敌手。

他面对敌人的刑讯,坚不吐实,不给敌人任何证据。

在友人出面斡旋下,静严得以释放,可是被敌人强行逐出焦山。

静严法师的佛德风范与抗日救国的精神一直为当地民众与广大僧侣所传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