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及其保护
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与保护方案

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与保护方案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也给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方案势在必行。
一、生态修复的必要性长江流域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导致长江流域的水质恶化,湿地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二、水质改善与水生态修复长江流域的水质问题已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改善水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污染源治理。
加大对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的监管力度,推动工业和农业污染的减排工作。
同时,建立健全污染源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污染事件。
2. 加强水资源管理。
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节约利用。
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3. 加强水污染治理技术研发。
加大对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水质治理的效果。
三、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护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调节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湿地保护政策。
建立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湿地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湿地保护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2. 加强湿地生态修复。
通过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湿地的水文条件和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的自净能力和抗洪能力。
3. 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生态补偿与生态经济发展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可以引入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
具体做法如下:1. 建立生态补偿基金。
通过征收环境税、资源税等方式,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支持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全球最长、中国最长、亚洲第一”的长江,是中国的大江之一。
长江从青藏高原发源,纵贯中国东部,最后汇入东海。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愈发突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为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
一、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1. 水污染长江流域是中国工业化最早、经济发展最快、污染最重的地区之一,污染物排放总量比较大。
长期以来,污水直接排放、无组织排放、废水处理设施运营不善等问题都在长江流域污染问题的形成、扩散和加剧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
2. 水土流失长江流域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土地资源利用压力大。
开垦、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出现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现象,这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丧失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长江流域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受了重大的干扰和破坏,一些濒危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例如江豚,作为长江的特有物种,其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
二、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为了防止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政府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
1. 加强环境规划我国政府制定了长江保护规划,规划内容包括了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和控制环境污染等,对整个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
2. 提高水污染治理能力根据长江流域中的地区发展情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制订了不同的治污方案,加强了水污染治理能力的建设,生态补偿等措施的推行,防止长江流域水质恶化。
3. 推广生态农业政府在长江流域地区推广和实施了生态农业项目,这种农业模式能够促进土地养分提升和小型化生产,从而缓和从农业阶段向工业化阶段的转变所带来的生态问题。
4. 开展市民环保行动为了让公众重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政府部门与企业、学校、社团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鼓励大家环保、低碳、绿色出行、低浪费等行为,切实减轻长江流域环境的压力。
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总结词:水域污染严重,需采取有效治理和生 态修复措施
长江下游水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业污染和生活 污水排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提高公众参与度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沿江居民和企业 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05
案例分析
长江上游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01
总结词: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02
详细描述
03
水电站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如影响鱼类洄游、改变水文情 势等。
04
治理措施包括优化水电站调度、建设过鱼设施、加强生态监测等,以 减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活污水对长江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03
推广生态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有效
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生态修复成效
退耕还林还草
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 草工程,增加长江流域植 被覆盖率,提高水土保持 能力。
水生态系统修复
采取鱼类增殖放流、水生 植被恢复等措施,修复水 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 性。
加强跨区域合作
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协调 和信息共享,共同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治理。
政策建议与展望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 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义
务。
加强科研支持
加大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科研的支持 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对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鼓 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投入 机制。
加强执法力度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对破坏 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 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长江生态保护工作总结报告

长江生态保护工作总结报告一、背景介绍长江是中国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承载着中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水域污染和过度开发利用等原因,长江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急需进行全面的生态保护工作。
为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状况,中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开展长江生态保护工作。
二、工作内容1. 污染治理针对长江水域的水污染问题,政府加大了水污染治理的力度。
淘汰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节能减排措施。
同时,加强了工业园区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废水处理效率,减少了入江排污量。
2. 生态补偿为了保护长江上下游的生态系统,政府出台了生态补偿政策。
采取经济手段,对上游地区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这有助于增强上游地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推动长江流域的整体生态环境改善。
3. 水资源管理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调度、限制非法采水、推广节水措施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平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生态保护区建设政府加大了对长江流域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力度。
修复退化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同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保护物种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三、工作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长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水质改善通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水环境治理等措施,长江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质浓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水质恢复了一定的生态功能。
2. 生态系统恢复生态保护区建设、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
湿地、森林等生态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所增加。
3. 水资源使用效率提高通过水资源管理措施,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非法采水得到遏制,节水意识普及,水资源利用更加科学合理。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与建议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与建议长江流域,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河流域,由七个省的部分地域组成,是中国重要的汇水区。
近十年来,在履行除污减排义务的基础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污染物排放大大减少。
随着各省市“排污权证明”制度的推进,水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排放总量约为2009年的历史最低水平的2/3,污水处理设施利用率超过90%,水质连续改善,湖泊、河流水体监测合格率超过90%。
其次,森林覆被率提高了。
各省加大绿化建设力度,实行了一系列举措,改善连片密集林资源恢复,荒漠变森林,城乡绿化等政策,激活植被覆盖率,总植被覆盖面积达到1768万公顷,森林覆被率达到44.07%,大大增加了长江流域的美观度。
此外,原住民和物种多样性得到保护。
在长江流域原住民保护方面,各省加大山区贫困县和乡村重建工作力度,加快原住民聚落供水、污水处理、山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原住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保障原住民合法权益。
低碳发展成果也表现出优异的环境绩效,各省实施种类优先和绿色发展带动了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发展,避免了野生动物的野外捕杀,使受保护物种种类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虽然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在污染物排放治理上,虽然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降低,但仍有部分污染物以小污染物排放到长江流域的关键水质管制区,严重影响水质。
此外,污泥处理、废水处理率及设施利用率仍较低,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还不够理想,保护的受灾场所、原住民社区等还不足,乡村产业还不够发达等。
为此,建议进一步完善排污权证明制度,推进污水处理厂运行,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利用率和处理水质,改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实施绿化建设,增加森林覆盖率,完善连片植被恢复规划,发展节能环保型工业、农林牧渔业,促进畜牧业转型,鼓励农村可持续发展,实施原住民聚落综合改造,完善水土保持的管理措施等。
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

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长、最重要的河流,也是全国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水域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江流域的水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长江流域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要解决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需要从源头上加强污染物排放治理。
面对不断增长的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必须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控制体系。
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更清洁、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其次,要加强长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对于全国的水资源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使用,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状况日益恶化。
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流域水资源的调控管理、推广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以及建立水资源权益划分和保护机制等,以实现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此外,长江流域的水域生态系统保护也是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向。
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导致水生生物种群的急剧减少,破坏水域的生物多样性。
因此,需要加强湿地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水生物保护,为各类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水域污染物的处理和减量,减少对水生态系统的污染和破坏。
最后,要实现长江流域水环境的全面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协调,畅通信息共享渠道,统筹协调各类治理措施的落实。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良好氛围,为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总之,长江流域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各方面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制定相应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推动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使长江这片美丽的水域得到更好地保护,为未来的世代留下更清洁、更美丽的长江。
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现状与加强建议-水资源论文-水利论文

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现状与加强建议-水资源论文-水利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论文第四篇: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现状与加强建议摘要:针对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大保护背景下面临的新要求,展开了专项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正确把握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及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协调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长江大保护的关键所在。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应当以水环境改善为突破点的长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水灾害等四水共治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管理与技术、经济与法律及文化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针对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保护; 水环境; 四水共治; 长江大保护; 保护对策; 长江经济带;Discussion on idea and countermeasure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Yangtze River water resources in new eraXU Jijun WU ZhiguangInstitute of Integrate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Key Laboratory of Basin Water Resource and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Hubei Province, 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Yangtze River and new requirem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Yangtze River protection in new era.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rrectly gras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water environment treat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Yangtze River prote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o-governance(water resources, water environment, water ecology and water disaster) and setting water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by combining management, technology, economy and law, culture are also proposed.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和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1]。
长江保护情况汇报

长江保护情况汇报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长江流域是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之一。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于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未来。
长江保护情况汇报。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长江流域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政府加大了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了工业和农业污水治理工作,使得长江水质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政府大力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湿地保护,保护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完整性。
再者,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也更加科学合理。
政府推动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加强了水资源的调度和保护,保证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安全。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长江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依然较为严重。
一些地方的排污企业治理不力,导致长江水质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其次,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破坏问题也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的湿地开发、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
再者,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些地方的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紧张局面依然存在。
为了更好地保护长江,我们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长江水质的持续改善。
其次,政府需要加大对生态保护工作的投入,推动湿地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工程的实施,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完整性。
再者,政府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确保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安全。
除了政府的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长江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减少污染,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
只有政府和全社会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保护长江,让长江成为我们永远的母亲河。
长江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及其保护薛蕾,徐承红(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1130)长江江苏镇江段的焦西滩湿地/CFP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共同主办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与会的湿地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表示,长江湿地的生态环境令人堪忧,长江中游地区占70%的湿地已经消失。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长江流域湿地整体面临着面积较少、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问题,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全流域的整体保护刻不容缓。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堪忧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个省(市、区),其人口及GDP总值占到了全国的40%左右,是我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实力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同时,长江经济带亦是我国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资源类型极为集中的区域,长江湿地资源极为丰富。
当前,长江湿地面积接近2500万公顷,占到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自然湿地接近900万公顷,被列入国际湿地重点保护名录的有17处,国家级与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了168处。
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整个流域分布了江豚、中华鲟、朱鹮、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WWF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研究”(14ZDA033)作者简介:薛蕾(1992~),男,山西晋中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徐承红(1966~),女,四川眉山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全球重点保护的35个优先生态区之一。
可以说,湿地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基础,也是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保障。
但是,当前整个流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加之长期无序的开发,导致了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在不断萎缩,生态功能日益退化、生物多样化日渐消失、污染严重等问题凸显。
在近日召开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多位专家对长江湿地保护现状表示了忧虑。
中国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雷光春教授说,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长江的现状令人揪心,全流域的整体保护刻不容缓。
相较于20世纪50年代,长江中游70%的湿地已经消失。
湿地保护虽然在局部地区成效显著,但是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有关机构在对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1031个保护区及候鸟栖息地的评估显示,我国的鄱阳湖湿地排名第一,贡献总分达1056分;排名前10位中,有4个来自长江流域。
这充分说明长江流域在全球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遗憾的是,世界水鸟种群下降的物种数超过了上升的物种数,尤其是亚洲的情况不容乐观。
生态学理论验证表明,如果只有10%的栖息地得到保护,将有50%的物种提前面临灭绝风险。
显然,通过开展区域性的保护,来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和改善全球生态系统的状况并不现实。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教授表示,过去十年间,长江流域生态退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长江全流域的33.2%。
长江流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昆教授也表示,目前长江源头湿地沼泽、湖泊萎缩盐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严重。
退化草地达到了草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10%的退化草场彻底沦为“黑土滩”。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副校长王超教授表示,长江流域局部江段水体污染严重,69%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尽管当前长江经济带的湿地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污染排放等导致的湿地生态受损不是一时能够恢复的。
上述专家的“把脉”可谓是十分准确,湿地实际生态环境的状况也印证了专家们的论断。
早在200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反复搜寻,没有发现白鳍豚。
科学家得出结论: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这实际上是白鳍豚灭绝前的“死亡通知书”。
当然,白鳍豚并不是个例,在长江流域370种鱼类中,近30%处于濒危状态,许多长江特有种面临绝迹的风险。
与之相对应的是这样一组数据,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面积由1949年的25 828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10 493平方公里。
其中,具有标志意义的洞庭湖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430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700平方公里,鄱阳湖面积由5053平方公里降为3283平方公里,江汉湖群面积已从8330平方公里下降到2270平方公里。
一个个物种的消亡、一块块湿地的消失,长江湿地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
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湿地保护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与风险。
如何更好地发挥湿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湿地,实现可持续的永续发展,是长江湿地保护必须面临的任务。
应为湿地保护划定生态红线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率仅为34.7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湖泊湿地较新中国成立初期萎缩了120万公顷。
2000~2010年,长江流域沼泽湿地丧失742.1平方公里,湖泊丧失220.7平方公里。
近十年来,长江湿地面积的萎缩率在不断提升,保持现有的湿地面积不再减少已经成为长江湿地保护的当务之急。
无疑,湿地、森林、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破坏湿地就是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科学编定生态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湿地保护措施,当前我国正在编订“十三五期间湿地保护规划”,长江经济带的各省市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长江流域的湿地生态红线体系纳入到国家的湿地保护规划中,并力争将这些保护规定具体化,尤其是在湿地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红线编订中,应该将长江流域所有重要湿地纳入其主体功能区域,严禁在这些区域进行开发、围猎、排污等行为。
2015年5月17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推进长江经济带开发中的湿地保护”问题进行协商议政,与会的全国政协委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在设定生态红线制度上,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赞同。
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建议,国家在编制“十三五湿地保护规划”中要强化落实措施,在重点湿地区域,尤其是长江中游湿地区域,应该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建设,逐步恢复湿地面积及其生态功能。
安徽省政协原主席杨多良表示,要像森林、草原、滩涂一样,将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地理类型,纳入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及用途管理制度中,对湿地及湿地开发进行登记管理,保证湿地开发及保护纳入到法律监督体系中。
对于长江流域湿地保护问题,应该与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连为一体,明确设定生态红线制度,只要纳入生态红线范围内的湿地区域,严禁任何理由的开发。
雷光春教授最近撰文表示,我国《土地管理法》中没有湿地这种土地类型,湿地被归为未利用地,成了占补平衡土地政策的牺牲品,少数人通过围垦湿地牺牲公众生态福利获取暴利。
“长江湿地生态系统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核心资本,希望国家采取措施,划定生态红线,切断湿地围垦的一切经济利益链条,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切实保护好生态家底,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通河湖阻隔建立湿地保护区长江水利委员会与国土资源部在对长江经济带542块重点湿地开展的综合调查显示,评价等级“差”的比例高达59%,远高于32%的全国平均水平。
受断流、污染和修建水库、水电站的影响,长江河道片断化、江湖阻隔和水环境恶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与退化。
白鳍豚已功能性灭绝,中华鲟、江豚、白头鹤等珍稀濒危物种群数量不断下降,湿地生态状况令人担忧。
中科院院士周成虎教授长期致力于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研究,他说,作为生态系统健康和功能的指示指标,濒危和珍稀物种种类和数量持续减少,这说明,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功能在快速退化,湿地健康正面临严重威胁。
为此,他建议,保护长江流域湿地,要采取类似于三江源保护的流域性整体保护的方法,启动及实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保护工程,采取多省市联动协同一致保护,范围涵盖从宜昌到长江口的长江中下游主要湿地,涉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6省市。
中科院院士王光谦教授最近在WWF组织的一次专家边会上,谈到了长江流域第一、第二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的生态状况。
他说,长江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减少了长江干流水量,改变了中下游河道的水文情势和水沙条件。
同时,清水下泄冲刷河床导致同流量水位降低,带来鄱阳湖、洞庭湖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生态环境和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为此,他建议,根据两湖的生态特点及水文条件,适当建设一些水利工程,按照“调枯不调洪”的原则,在汛期江湖联通,汛末拦洪蓄水,防止湖水被“拉空”,提高湖区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维护两湖湿地生态系统安全。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教授一直致力于长江水系水生生物生存状态的调查与研究,是WWF生物保护领域的首席专家。
在2015年3月份由WWF、福特资金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支持的“长江水系水生生物调查与湿地生态保护”的开题会议上,徐教授在发言中讲到,长江流域的江湖阻隔致使支流、干流失去自然涨落功能,这种功能的丧失不但破坏了水生植被的生长,也阻断了鱼类洄游的路线;而长江航运工程渠化,截弯取直,破坏了湿地生态,这是当前长江湿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建议,长江水利工程建设要更多征求生态学家的意见,要保证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协调一致,并着重围绕保持长江湿地的生态完整性为要求进行湿地保护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建设。
受到自然截弯的影响,在长江中游的荆江河道,就形成了类型独特、物种丰富的长江故道湿地群。
徐旭东教授建议,在长江荆江河道,就应该建立一个珍稀濒危物种及自然栖息地的湿地自然保护区,采取适当措施限制各大小洲滩和边滩人为活动,逐步恢复自然湿地植被,同时实施江湖联通工程,不断扩大故道湿地面积。
严格项目准入维护湿地健康2005~2013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从296.4亿吨增加到336.7亿吨,占全国比重由41.34%升至43.44%,严重危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以当前水质最好的鄱阳湖为例,20世纪80年代,鄱阳湖还以一、二类水为主,全年水质一、二类水占74.9%到92.3%,而现在主要以三类水质为主,全年几乎见不到一、二类水。
而巢湖、太湖等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更为严重。
长江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决不能再走不惜生态和环境代价的掘金路。
只有维护好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健康,才有可能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绿色化”。
因此,长江经济带建设,要严格环保评估,在建设项目环评过程中,要加重湿地生态环境影响及湿地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指标;要严格建设项目非“绿色”技术的控制,选择应用生态友好、环境有好的工程技术,不能再牺牲生态来降低建设成本损害公共利益;严格自然湿地用途控制,禁止将自然湿地作为未利用地开发和转换利用;严格生态修复技术路线控制,湿地生态修复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和生态系统管理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