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之黑海发掘
水下考古与海洋探险的工作流程

水下考古与海洋探险的工作流程水下考古与海洋探险是一项充满冒险和刺激的工作,通过海底的勘探和发掘,揭示出人类历史的片段,让我们更加了解过去的文明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水下考古与海洋探险的工作流程,带您一窥这个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领域。
1. 项目筹备阶段在进行水下考古与海洋探险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筹备工作。
首先,确定研究目标和区域,明确要调查的海域和遗址。
同时,制定项目计划和时间表,包括调查和发掘的时间、预算和资源等。
此外,组建一个高效的团队至关重要,包括考古学家、潜水员、工程师和科学家等。
2. 海洋调查在水下考古与海洋探险之前,需要进行海洋调查。
通过使用声纳、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对海底地形进行精确勘测,确定潜水点位和可能的目标。
同时,通过收集历史文献、地图和其他相关资料,确定考古遗址的位置和可能的遗物。
这些调查工作是确保考古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3. 潜水勘察潜水勘察是水下考古与海洋探险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潜水员潜入水下,使用潜水器和观测设备对目标进行勘查。
潜水员通过拍摄照片和视频,记录海底环境和潜在的考古遗址。
同时,他们还会使用金属探测器等工具,寻找可能埋藏的文物和遗迹。
这些勘查工作将为后续的发掘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4. 考古发掘根据前期的调查和潜水勘察结果,确定了具体的考古遗址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考古发掘。
这需要专业的考古学家、工程师和潜水员的合作。
首先,需要清理和标记发掘区域,确保安全和有效进行工作。
然后,采用手工或机械设备进行陆地和水下的抢救性发掘,小心地挖掘并记录遗址中的文物和遗迹。
同时,需要进行样本采集和实地分析,以进一步研究和解读出土文物。
5. 文物保护在进行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尤为重要。
考古学家和科学家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已发现的文物和遗址,防止其受到破坏和污染。
这包括进行文物清理、复原和保管工作,以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保存。
6. 数据分析与研究在完成考古发掘后,需要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海底考古新发现

海底考古新发现
赵叶
【期刊名称】《科学24小时》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 海底埋葬着无数古代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古老的城市、村落、港口、巨轮乃至帝王陵墓深沉于海底.1692年6月7日清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中牙买加岛上的皇家港,这座17世纪著名的海盗城在接连三次强烈地震的袭击下,沉没海底.因此,各国的考古学家都开始把触角伸向这片炙手可热的海域.他们认定:现代考古学家将从海底考古学者中诞生出来.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赵叶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海底考古新发现 [J], 赵向明
2.黔北夜郎考古的新发现——綦江鳛文化考古调查记 [J], 王德埙;王长城;周麟
3.六大考古成果令人瞩目景德镇南窑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J], 吴巨龙;邹宝盆
4.海底金字塔考古新发现 [J], 胡连荣
5.闽江口海洋社会经济史的考古新发现——《福建连江定海湾沉船考古》读后 [J], 王新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趣谈黑海发现沉船墓地 出土大量千年古沉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黑海发现沉船墓地出土大量千年古沉船
导语:古时人们苍苍飘扬过海进行交易,海上商船虽然利润大,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风险,近日,考古学家在黑海发现一个巨大“沉船墓地”,他们在这里
古时人们苍苍飘扬过海进行交易,海上商船虽然利润大,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风险,近日,考古学家在黑海发现一个巨大“沉船墓地”,他们在这里发现了40多艘古沉船,这些古沉船多来自中世纪。
综合外媒报道,考古学家一直认为黑海部分区域埋藏着众多沉船,可谓是沉船墓地。
果不其然,近日,一支绘图探测队无意中发现了超过40艘中世纪船只残骸,证实了考古学家的猜测。
此次发现的残骸位于海下150米深处,据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乔恩-亚当斯(Jon Adams)教授称:“发现这些沉船完全是意惊喜。
”
此次发现的沉船历史可追溯到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3年)和拜占庭帝国时期(约330年–1453年)。
沉船残骸的类型和造型与史料记载的高度吻合,可为历史学家提供当时居住在黑海沿岸社群的新信息。
据悉,古希腊、古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很多殖民和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黑海。
自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以来,黑海及附近区域便与对外贸易紧紧联系在一起。
乔恩教授称:“由于沉船处于缺氧的环境,没有经受过多侵蚀,因此残骸保存状况良好。
我们使用最新的3D录像技术,能够在不损坏海床的前提下捕捉到令人惊讶的图像。
”
他补充道:“我相信尚未有人能在如此深的海底构建这么完整的模型,换句话说,现在还没有人可以超越我们。
”
生活常识分享。
水下考古: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

水下考古: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
祁永泉
【期刊名称】《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正>同学们,读过了上一期《致远舰的前世今生》后,一项神秘的工作——水下考古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你是不是想了解关于水下考古更多的秘密?就请持续关注我们精彩呈现的系列文章吧!水下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
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
与陆地考古相比,人类开始水下考古的历史要短得多,很大程度是受科学水平所限。
当欧洲的商船开始抱着雄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祁永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4.6
【相关文献】
1.方兴未艾的辽宁省少儿图书馆事业:辽宁省少儿图书馆事业发展简史 [J], 杜文余
2.抗衰老事业是一项新兴事业——记潘贵玉在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的发言 [J], ;
3.全面推进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
任冀祥德 [J], 高生记;
4.一项新型的中国社会扶贫事业一项体现中国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的事业 [J], 李穹
5.美国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废干电池的回收利用 [J], 马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没海底的古城

沉没海底的古城
赵叶
【期刊名称】《下一代》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每当城市华灯初上,霓虹映醉繁华的街道,超市人流如潮时,你怎么也无法想象,要是有一天这个城市被埋在深海里,会是怎样的情形。
然而,考古学家们通过扑朔迷离的海底考查工作,发现中世纪或远古时期消失的城市,深藏在海底之中。
在那湛蓝色或深黑的海底,当人们拨开厚厚的水草,映入眼帘的竟是远古时代城市的遗址时,该是多么富有魅力与神奇之感啊!
【总页数】4页(P62-65)
【作者】赵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6
【相关文献】
1.海底打捞捞起“沉没的声音”
2.捞起“沉没的声音”海底打捞
3.沉没海底的古船
4.沉没海底的古船
5.泗州古城的历史兴衰与沉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一号”:中国水下考古之巨作

“南海一号”:中国水下考古之巨作
赵敏哲;夏千惠
【期刊名称】《科学24小时》
【年(卷),期】2022()3
【摘要】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
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
勘测和发掘,将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
有的作用。
“南海一号”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标志之一,它的发现与中国水下考
古的发展密切相关。
【总页数】3页(P36-38)
【关键词】南海一号;水下文化遗产;田野考古;水下考古;考古学;发掘;分支学科
【作者】赵敏哲;夏千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南海一号"的时空之旅——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魏峻、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
2.“南海一号”的打捞与我国水下考古的现状
3.中国考古专
家开始对南海一号进行探摸4.“南海一号”:中国最大的海洋考古项目5.中国水
下考古从无到有,直道超车“南海一号”: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阅读《飞机“不喝油”也能飞》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飞机“不喝油”也能飞王远①“阳光动力2号”正在进行为期5个月的环球之旅。
这架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飞机自3月初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启航以来,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
②这架“不喝油”的飞机完全由太阳能提供动力,零燃料消耗。
它拥有72米宽的翼展,比波音747飞机多出了近4米,重量只有2.3吨,仅相当于一辆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的重量。
这架太阳能飞机的“动力之源”是机身上的1.7万多块太阳能电池,这也是“阳光动力2号”的最大亮点所在。
这些太阳能电池直接平铺在巨大的机翼上,每一块电池板的厚度是135微米,仅相当于人类发丝的宽度,由其储存的电量可供“阳光动力2号”昼夜飞行,不需要一滴燃料。
③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将其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却仅有300年历史。
1974年,第一架太阳能飞机“太阳高升”号进行了一次短暂飞行,首次实现了用太阳能给飞机提供动力的梦想。
此后40余年间,各种太阳能飞机不断出现,但始终没有同时满足使用太阳能动力做载人、昼夜、长距离的飞行,“阳光动力2号”的出现,可谓刷新了人类飞行史上的纪录。
④光电转换是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之一。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它的基本装置是太阳能电池,“阳光动力2号”的动力即来源于太阳能光伏发电。
对太阳能电池而言,最重要的参数是光电转换效率。
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大约在30%,通常需要采用并联与电池储存方式,才能达到增强续航里程和功率的效果。
⑤“阳光动力2号”环球之旅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商业价值。
这架太阳能飞机从理念的萌发到由图纸变为现实历经12年时间。
飞行总监雷德·克拉克认为,相比搭载乘客的普通飞机,它有着更艰巨的使命,那就是向世人传播“未来可以属于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信息和理念。
放眼未来,这场长达3.5万公里的环球之旅恐怕还只是人类开辟未来探险的一小步,“光之翼”的无限潜能,昭示着清洁能源的美好明天。
历史趣谈揭秘水下考古 深海中的神秘宝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揭秘水下考古深海中的神秘宝藏
导语:水下考古自1960年考古学家第一次利用水中呼吸机尝试水下探索以来,水下考古为考古学家开辟了一片新的考古领域,当然也从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水下考古自1960年考古学家第一次利用水中呼吸机尝试水下探索以来,水下考古为考古学家开辟了一片新的考古领域,当然也从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水下考古发现沈海中的六大神秘宝藏。
1. 美国奥西拉河古印地安人遗址
1995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考古学家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佛罗里达州西北部的奥西拉河(AucillaRiver)流域发现了数个沉入水下的古印地安人遗址。
从此以后,这支考古队共发现了75处遗址。
在更新世时期,当地的气候是干旱少雨,因此河流成为了当时动物和人类的生活重心。
在遗址上,考古学家挖掘出了燧石、壁炉、动物骸骨以及一些人类的坟墓。
这些发现以前所未有的清晰画面展现了古印地安人当时的生活状态。
在某处遗址的地面上,有三根木头桩仍然保持着竖立的姿势。
这表明当时人们是生活在简易的帐篷里或临时搭建的单坡小斜屋里。
这项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早期的人类生活状态,还在于考古学家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更新世晚期时的物种进化情况。
2. 美国温多佛池塘史前遗址
在佛罗里达州的泰图斯维尔附近地区,一位锄耕机操作员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处史前遗址,他最初只是在一个名为温多佛的池塘边发现了一些尸骨残骸。
后来该遗址经过系统的考古挖掘后,考古学家才发现这里原来是一片墓地,其中共埋葬了至少167人,这些远古人被埋葬的时间从6900年到8100年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下考古之黑海发掘黑海是座船只坟场,但是沉落在海底的船只在这里基本不会腐烂,或许甚至人类的尸骨都不曾历时变化,这是一块可以保存历史的地方。
2000年9月,鲍勃·巴拉德考古小组在三周远征行动接近尾声,探险家罗伯鲍勃·巴拉德率领小组在黑海海底意外获得惊人发现,考古学家珍妮佛薛德尔史密斯当时在船上,他们在深海寻找到一艘沉船。
木制品在海床上竖立,船的桅杆高高耸立。
从桅杆顶的绳结到龙骨肋材,这艘1500年前的拜占庭帆船保存的完美无缺,此前从未发现保存如此完整的古船,这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发现。
此前没有先进的工具能进行这类文物的挖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7年后,2007年已经具备了先进的挖掘工具——水下机器人系统。
鲍勃·巴拉德与其团队携带先进科技设备,在黑海开始着手准备挖掘工作,目标是挖出沉船,了解船只状态,进入船上。
此次远征计划时间为2周,预算有限,计划停靠两站,先在浅海区挖掘一艘新沉船,再进入七年前发现的深海遗址进行发掘。
黑海的特色在于一片浓稠的无氧死水,这层死水覆盖黑海的下半部,如同一层防腐剂。
这层死水或许出现在黑海形成初期。
有种理论推测在7500年前,黑海是一片广大的内陆淡水湖,但自从最后一次冰河期末期,海平面开始上升,地中海的海水淹没了博斯普鲁斯的狭长内陆,流入淡水湖,让湖面扩大了近50%。
较重的海水逐渐下沉,失去了通常由海流供给的氧气,这层死水制造出副产物硫化氢,这样就形成了这个防腐层。
这层无氧死水位于约183米的深度,在这里几乎没有生物能够存活,包括那些爱吃沉船的物种。
有种叫鉴船虫的食木性软体动物,他们就像是海里的白蚁,被鲍勃·巴拉德博士发现的沉入海底泰坦尼克号的甲板和主楼梯都是被这种软体动物给吃光的,泰坦尼克号的甲板布满了这种动物的尸体。
这不免有些悲哀,伟大的历史被这些食木性动物给啃光了。
鲍勃·巴拉德及其团队抵达了第一站,被其称为克森尼索A的沉船遗址。
这片遗址位于现今乌克兰外海无氧死水层上方的浅海。
小组成员放机器人下水,确认机器人运行正常。
名为“联盟号”的母船作为水下考古学家的深海作业基地。
第一项任务是勘测1999年发现的新沉船,拜占庭时期的900年历史的商船。
拜占庭帝国虽然统治千年,却不如后来取而代之的古罗马帝国声名远播。
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建立以自己命名的新首都,之后数百年间,君士坦丁堡取代罗马成为西方世界最强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的虔诚信仰协助基督教扩展至欧洲之外。
拜占庭自认为是对抗东方伊斯兰教的堡垒,君士坦丁堡也成为十字军东征的起源地,为了在帝国内传递理念、财富和货物,拜占庭必须仰赖船只,当时地中海和黑海是很繁忙的海域,随时都在运送无数的货物。
通过合适的沉船,可以得到大量的知识,了解当时的日常生活、贸易、人和商品交易等。
鲍勃·巴拉德团队必须通过远程无人载具抵达122米水下的遗址勘探确认,这是否是一艘合适的沉船。
为了此次远征,鲍勃·巴拉德召集了一组考古学家,他们也很了解海洋,要进行深海考古,必须知道如何进入地球的另一面——海底。
布莉姬巴克斯顿博士是团队的主任考古学家。
团队成员密切注视着最新无人载具“海克力斯”接近沉船,“海克力斯”上的摄像机拍摄到了沉船上剩余的货物。
那是拜占庭人用来存放货物的数十个瓶状罐子这些罐子很令人意外,考古学家布莉姬巴克斯顿对眼前所见大为惊讶,这些罐子看起来跟新的一样,好像上周才出厂,而不是上千年前。
通常在死水层上方发现的陶器表面都会覆满藤壶或者其它海洋生物,而这些罐子仿佛刚出窑。
机器人清扫掉上面的砂石后,露出了美丽的桔红色,这些罐子保存完好。
这些罐子处在浅水区,应该表面覆满了多层海洋生物,但事实上并没有,这证明黑海比鲍勃·巴拉德预料中更神秘。
小组计划让保存完好的几个罐子出水,为取回罐子,要放下一座水下升降机,一个能正好放下两个罐子的加重笼。
当罐子被送上海面,首先要由文物保护员丹尼斯毕欧塔处理,防止文物氧化损毁。
水下机器人通过7自由度液压力反馈机械手夹持特殊的工具,小心地抓起文物。
当碰到东西时,机械手会给操控员力反馈,也可以让操控员了解抓起的文物的重量。
水下机器人抓起文物后,会把抓起的文物放到升降机中固定好,然后通过水下升降机送到海面。
每只陶罐重约十一公斤,没人知道这些陶罐在黑海中那么久到底有多脆弱,操作必须小心,不能出现失误,能远程操控水下机器人在水底进行这样的精细化操作,得益于技术的发展。
两个文物已经被放入升降机中,下一步的工作是将升降机从海床上放开,让它浮出水面,水下机器人将固定升降机的绳索松开,并且要避免绳子缠住任何东西从深海出水的陶罐暴露中空气中,很容易氧化,几分钟内就会改变颜色,这也会导致海水结晶和陶土收缩,陶罐有可能会出现裂纹,要等到文物保护专家处理后才能确认。
巴克斯顿从一份中世纪手稿中发现了这些罐子用途的线索,上面画着一名僧侣拿着类似的单把陶罐,站在地窖的酒桶旁装酒,显然他是下去僧院地窖偷酒。
用陶罐装酒,这是目前判断这些陶罐用途的主要证据。
这些陶罐内层含有松香这通常是装酒容器的最后加工步骤,这似乎证实了布莉姬的直觉。
罐子被文物保护专家处理后,放入运输箱,将会被送往乌克兰一家博物馆。
正在挖掘遗址的水下机器人“海克力斯”号这就是理论上给海洋生物啃光的木头。
鲍勃·巴拉德小组发现了一堆陶罐,还发现了2009年未发现的木头,从海底伸出来,木头一根根并排,以同样的间隔放置,这表明沉船还在这里,它并未消失,剩余船身似乎还埋在层层砂石和淤泥下面,但这应该是不可能的,比较已经900多年,还是处在浅海区,也就是这艘船处在无氧死水区上方,按理应该早被海洋生物啃光了。
鲍勃·巴拉德认为沉船的意外保存,可能跟黑海冬季强烈风暴有关。
答案或许是风暴卷起大浪带着毒素到接近海平面处,任何接触到的生物都被毒死了。
如果鲍勃·巴拉德的猜测正确,对考古学家确实是个好消息,因为在浅海发掘比深海容易许多,黑海将是远超任何人想象的宝库。
专家通过考古得知900年前贸易兴盛,有许多商业和贸易活动在进行,如果将已知沉船数乘上年份,就表示有数百万艘沉船,考古学家才刚展开挖掘。
在20世纪大半时间里,这里都属于苏联控制,与外界断绝联系,但从苏联垮台,情势发生了改变,考古学家可以进入这里。
这是鲍勃·巴拉德自冷战结束后第四次远征黑海,这层挖掘已有丰硕成果。
在克森尼索A的发掘扩大了小组的野心,却也耗时一周的时间,小组的下一站是在2000年发现现称为西诺普D的沉船。
探险小组通过穿越黑海,前往土耳其北部港口城市西诺普的深海区,一如千年前的水手,他们必须横越大海,远离陆地,深入以风暴闻名的海洋。
在1500年前,拜占庭帝国领土从南部延伸至亚洲,商业和海上贸易让黑海沿岸繁荣兴盛,但商船航经的这片海洋处处危机,黑海绝非风平浪静,因为除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外,黑海是一片内陆海,所以面临各种气候压力,这里有风暴和反方向的海流,当风和海浪方向相反会形成汹涌碎浪,导致船只沉没或翻覆。
熟知这座海的人都知道危险性也会小心行事,在所有关于海上行船的文献中,都清楚指出当时的人不会轻率出海,否则很有可能会送命。
即使是风平浪静“联盟号”也需要航行12小时穿越黑海,而古时拜占庭人驾驶木质帆船如果幸运没发生海难的话则需要好几天的航程。
这里到处是风暴中沉没的船只,这些船通常吃水太多,导致进水沉船,接着就逐渐下沉。
落地海床的海泥上,历史学家曾认为拜占庭水手是沿着海岸线航行,但现在相信,他们应该是航向深海,诱因是航程更短,获利更丰。
考古学家找出这些古代航线,然后循线航行,就会有所发现。
考古小组到达指定地点,开始剩下1周时间的文物挖掘出水。
沉船在水面下305米处,幸亏有水下机器人的协助,不然凭潜水是无法到达这样的深度的。
水下机器人前端工作区配备了一台高解析度的摄像机,还安装有很多灯,用于水下辅助照明安装的多个摄像机方便操作人多角度观察,扩大视野,另外还有声呐设备。
此导向摄像机可旋转180度。
去沙器,用来吹走沉积物吸尘器,安装有吸盘也是喷口,可在文物周围小心喷气,同时吸走悬浮的沉积物。
作业前端还安装有几种作业工具,油漆刷,刮刀等,工具上安装有磁铁,可直接吸附到不锈钢盘上。
特意设计的软球,方便机械手拿取工具。
一台5自由度机械臂,用来做起重工作。
一台7自由度力反馈机械臂,用于进行精细化操作作业。
机械手的操控非常精准操控一定要纯熟,因为碰触到的文物沉在海底1千年或2千年,状态非常脆弱,所以这种机械臂的最大优势就是能精确操控水下机器人下水……“阿格斯”号水下观测机器下水“阿格斯”号和“海克力斯”号被放下水,他们都安装有辅助灯光,能通过尾灯和机尾摄像机看见彼此。
等到抵达海底,就让“海克力斯”号钻入“阿格斯”号下方,两套载具缓缓驶向目标。
可见距离大约只有10米在2000年首度发现西诺普D时,考古学家根据当时可见的部分制作了沉船模型,这是拜占庭时期常见的单桅帆船,长约18米,能用船帆或者船桨推进。
在约1500年后的现在,所有外露的木材都看似不受时间的影响,船被埋在一层淤泥中,要想看清楚船的一些特征,就要吸掉淤泥。
通过高解析摄像机,能清楚的看到木纹,还能看到横梁上的木工痕迹,也看到了上次发掘看到的酒罐。
这种船在古代主要作为贸易船,用来联络拜占庭帝国全境,水下机器人操控员操控机器人开始清理工作,基地船由于设备故障无法固定(有个推进器由于使用过度导致卡住了,船艄推进器能让基地船在遗址上方保持定位,通过精密软件抵挡风势和海浪),给本次的发掘带来一定风险。
“海克力斯”号水下机器人重大数吨,基地船稍有晃动就难以在305米的海底控制它。
在此不利条件下,发掘继续进行……随着清理的进行,控制室的组员不敢置信保存状况如此完好。
通过这根肋材,可以看出船身上方制作精良。
从吃水线往上到桅杆顶端都保存下来,整艘船都在,木料有稍微泡涨,但还是能看到工具痕迹和制作痕迹,还有切割方式和肋材形状,在地中海或爱琴海不可能有这种发现,在任何温暖海域都不可能。
虽然工作环境不佳,“海克力斯”和“阿格斯”仍然精确执行任务,就像是考古学家在水下工作,“海克力斯”的创新在于高精准度,得益于7自由度的力反馈液压机械臂Predator。
此机械臂有重现精确动作的能力,机械手有触感,可以有感觉,带高保真力反馈功能。
此次发掘极具挑战性,幸亏有极佳的设备,考古小组在没有动力定位的情况下挖掘,幸运的是天气还不错,不然无法完成。
如果船不能迅速修好,将无法按计划发掘沉船。
风暴在远方酝酿,发掘小组必须赶在起风前快速进行挖掘。
水下机器人在彻夜赶工收集泥土,黑海的海床不同于其他,这里一片死寂,但对考古学家来说,这里是绝佳之地。
“海克力斯”正在收集失踪船员的线索,钻穿沉船周围的泥土挖出8根沉积物样本,研究这些泥土或许能找出沉船何以能保存如此完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