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水下考古
水下考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

水下考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是指通过潜水员或者潜水装备进入水下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的一项学科。
水下考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远古时期的海洋文化,并保护海底遗产资源。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水下考古的意义,技术应用以及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
一、水下考古的意义水下考古对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积,其中许多地区在古代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通过水下考古的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到远古时期的航海技术、贸易网络、文化交流等重要信息。
水下考古也能够填补陆地考古的空白,提供更全面的人类历史图景。
二、水下考古的技术应用水下考古需要使用特殊的技术工具和设备。
其中最基本的工具是潜水装备,使考古人员能够进入水下文化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
同时,还需要利用水下摄影和摄像技术记录遗址的信息,用于后期的研究和展示。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水下无人机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也为水下考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海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陆地文化遗产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独特的挑战。
首先,水下环境对于文物的保存有一定的威胁,如海洋生物的腐蚀和波浪的冲击等。
其次,水下文化遗址往往被海洋淤泥和沉积物覆盖,导致文物的损毁或埋藏。
最重要的是,海洋环境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构成了威胁,如沉船打捞、沿海建设等。
为了保护海洋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建立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同时,加强科研和教育培训,提高水下考古的技术水平。
此外,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也是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总结:水下考古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学科,通过研究水下文化遗址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水下考古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技术难题和保护措施的制定。
为了保护海洋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强意识宣传、加强管理机构建设、提高技术水平以及开展国际合作。
考古学在海洋考古中的应用揭示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

考古学在海洋考古中的应用揭示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学科,它通过对古代文物、遗址和考古现象的发掘、分析和研究,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种种奥秘。
在海洋考古方面,考古学的应用为研究古代的海上贸易以及海洋文明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将针对考古学在海洋考古中的应用,探讨其对揭示古代海上贸易繁荣的作用。
一、水下考古发掘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下考古发掘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潜水员配备先进的水下考古设备,如水下摄像机、水下探测器等,能够更加精确地探测和发掘水下遗址和文物。
此外,新型的非接触性测量装备和数字化处理技术,使得考古学家可以对海底遗迹进行三维重建和模拟,进一步提高考古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海上贸易航线的重要证据通过海底的考古发掘,考古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证据,证明了古代的海上贸易航线的存在。
这些证据包括沉船遗址、航线标记等,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线索。
比如,近年来发现的中国宋代文物萨木塔斯号沉船遗址,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海上贸易活动,证明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程度。
三、文物的发现和分析海底的考古发掘工作不仅能够发现古代文物,还可以对这些文物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更多关于古代海上贸易的信息。
通过对古代包括船只、瓷器、陶器等在内的文物的分析,考古学家可以了解各个时期的贸易规模、贸易方向以及贸易产品等重要信息,进一步揭示古代人类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
四、重建古代海上贸易网络通过对海洋考古发掘和文物的研究,考古学家们逐渐成功地重建了古代海上贸易网络。
他们利用考古资料和古代文献的对比,逐步揭示了不同海域和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进一步还原了古代贸易航线和商埠的分布。
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古代海上贸易的规模和范围,深入探讨古代商埠的地位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综上所述,考古学在海洋考古中的应用不仅仅揭示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海洋文明和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据。
水下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方法研究

水下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方法研究水下考古是一门独特而重要的学科,在保护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水下考古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与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为我们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一些当前流行并被证明有效的水下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方法。
一、水下考古遗址的勘探技术在进行水下考古遗址的保护之前,首先需要对遗址进行准确的勘探。
目前,多种勘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下考古领域。
其中,声纳和激光扫描等技术是最为常见的。
声纳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声波在水下的传播速度和反射强度,来获取遗址的精确位置和形态。
激光扫描技术则可以通过发射激光束,测量激光束返回的时间和强度,来生成遗址的三维图像,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和特征。
二、水下考古遗址的保护技术一旦水下考古遗址被发现,保护工作就变得至关重要。
水下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保护工作更加复杂和困难。
目前,有几种常用的保护技术被广泛采用。
1.环境保护水下遗址的环境保护是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建立水下保护区和采取合适的措施,可以有效保护遗址免受人为和自然的破坏。
例如,设立警戒线、设施监控设备、限制游客进入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遗址受到的破坏风险。
2.水下保护结构为了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建立适当的保护结构。
例如,在遗址周围建立防护墙、人工暗礁等结构,可以有效减少水流和海洋生物对遗址的损害。
此外,对特殊的遗址可以采取封堵或移动的方法,将其转移到更安全的地点,以确保其保存和研究价值。
三、水下文物的清理与保存除了保护遗址本身,水下考古文物的清理和保存同样重要。
水下文物受到水分、盐分和压力等因素的侵蚀和破坏,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清理和保存。
1.清理工作清理工作是为了清除水下文物表面的污垢和沉积物,恢复其原本的外貌和特征。
常用的清理方法包括刷洗、吹扫、砂轮抛光等。
清理的同时需要注意文物的材质和脆弱性,采取适当的清理方式,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
水下考古知识点总结高中

水下考古知识点总结高中1. 水下考古的意义水下考古是深入了解古代航海史、商业和货币史的重要途径。
另外,水下文物不同于陆上文物,它们往往保存得更好,因为水底对文物有天然的保护作用。
水下文物可以提供大量有关古代生活、文化和技术的信息,有助于人们对古代社会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2. 水下考古的技术和方法水下考古主要采用水下摄影、潜水调查、声纳探测、水下探测器等技术和方法。
其中,声纳探测在水下考古中应用广泛,可以对海底进行高分辨率的扫描,发现和记录海底的特殊地质结构和水下文物遗迹。
另外,潜水考古是水下考古的重要手段之一,潜水考古人员可以直接下潜到水下,通过观察和发掘,获取更为直观的考古资料。
3. 水下文物的分类水下文物主要包括沉船、古代港口、水下遗址、水下城市和水下古道等。
其中,沉船是水下考古的热点之一,因为它们通常保存得比较完整,可以为历史学家提供丰富的航海史和贸易史资料。
古代港口、水下城市和水下古道则可以为人们还原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流方式提供重要线索。
4. 水下考古的进展和成果近年来,随着水下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水下考古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
比如,考古学家们在地中海、东南亚和中国沿海等地区发现了多处水下城市和古代贸易港口遗址,为人们揭示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情景。
另外,近年来陆续有多个重要沉船遗址被发现和发掘,例如中国世界海运史上最悠久的勾连号沉船遗址、北宋至元代的南海真武庙沉船遗址等,这些考古成果为研究古代航海和贸易史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5. 水下考古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水下考古虽然有着丰厚的历史遗产,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海底动荡的水流和潮汐、水下文物的腐蚀破损等都给水下考古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因此,未来水下考古需要更多投入和创新,例如亟待发展更为高效的水下勘探和挖掘技术、更为完备的水下考古保护制度等。
另外,水下考古研究还需要更多交叉学科的融合,比如地质学、海洋学、物理学等,以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研究手段和视角。
水下考古保护海洋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

水下考古保护海洋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同时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水下考古是研究和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实现水下考古与海洋生态的共存。
一、水下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1.1 历史意义与价值水下考古是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海洋中,保存了大量古代船只、建筑物、器物等,这些遗迹见证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2 考古调查与发掘技术水下考古需要运用特殊的设备与技术进行考察与发掘,如声纳、潜水器、遥感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得考古工作变得更加准确和高效。
1.3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通过水下考古的工作,可以探索和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将其进行科学研究与保护,并通过展览和解说传播给更多的人,使得这些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二、水下考古与生态环境保护2.1 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海洋生态环境是维系生物多样性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海洋生物的生存与繁衍,促进生态平衡。
2.2 防止破坏与研究技术水下考古工作需要谨慎操作,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
同时,科学合理的调查与发掘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性,提高考古研究的效果。
2.3 环境监测与评估在水下考古工作中,需要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估,了解考古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与保护,使得考古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水下考古与生态保护的挑战3.1 人为破坏与盗掘水下考古遗址往往面临着潜水员的破坏与文物盗掘的威胁,这对于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都是极大的伤害。
因此,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禁违法行为。
3.2 水下保护技术的限制目前水下保护技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保护材料的耐水性、防锈性等。
需要加大科研和技术创新力度,改进水下保护技术,提高文物的保存效果。
3.3 高昂的成本与人力投入水下考古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水下考古的科学方法

水下考古的科学方法水下考古是一门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来探索水下遗址并研究相关文化遗产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水下考古学家们可以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来开展水下考古工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水下考古科学方法。
一、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水下考古中一项重要的科学方法。
借助遥感技术,考古学家们可以通过对水下地形和水下文化遗址的高分辨率图像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可能存在的遗址、文物和其他有价值的水下资源。
常用的遥感技术包括声纳技术(如侧扫声纳和多波束声纳)、磁力测量和地形测量等。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水下考古学家们可以获得大量的地形、地貌和遗址分布等数据,为进一步的水下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二、潜水考古潜水考古是水下考古学家们直接进入水下进行考古工作的方法。
在进行潜水考古之前,科考人员需要通过专业的潜水训练,获得必要的潜水技能和经验。
在潜水考古中,科考人员通过潜水装备和水下探测工具,对水下遗址进行现场勘探、测量和挖掘。
同时,潜水考古学家们还可以进行水下摄影、录像和采样等工作,以获取更多的证据和文物。
三、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水下考古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通过对水下出土的文物、残留物和环境进行化学分析,可以揭示出这些文物的年代、生产工艺、材质和使用方式等信息。
常用的化学分析技术包括碳14测年法、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水下考古学家们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文物的年代,推测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交流网络等重要信息。
四、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水下考古学中不可或缺的科学方法之一。
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史书和地方志等资料,水下考古学家们可以对水下遗址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
借助文献研究,考古学家们可以对水下遗址进行初步的研判,并进行进一步的水下勘探和调查。
五、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近年来在水下考古中兴起的一种科学方法。
借助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水下考古学家们可以模拟古代环境、古代船只的行驶路径、沉船的沉没过程等,从而推导出更多的水下遗址和文物信息。
水下考古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

水下考古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保护和传承海洋文明的宝贵财富。
水下考古学家和保护者不仅需要应对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还需要保护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海洋文化遗产,以便让后代受益和鉴赏。
第一节:水下考古保护的背景水下考古保护的需求根源于人类对过去文明的好奇和追求。
人类历史的大部分发生在沿海地区,因此海洋中存在着无数珍贵的古代文物和遗迹。
从沉没的船只到古城遗址,这些水下文物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然而,由于水下环境的特殊性,这些文物面临着风化、损毁和盗掘的威胁。
第二节:水下考古保护的挑战水下考古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水下环境复杂多变,物理条件和化学反应对文物保存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其次,考古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
设备的购买和维护,以及考古学家和保护者的培训和研究,都需要巨大的投入。
此外,水下文物的保护工作需要与当地政府、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合作,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
第三节:水下考古保护的方法与技术水下考古保护既需要传统的考古学方法,也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
在水下考古学中,潜水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潜水探测和水下挖掘的方式,发现和保护水下文物。
此外,还有一些先进的技术被应用于水下考古保护,如声纳技术、激光扫描技术和三维建模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水下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更加高效和准确。
第四节: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海洋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对于学术研究和历史追溯有着重要意义,还对于社会教育和文化旅游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保护海洋文化遗产,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历史,增加文化自信,并向他人展示我们的独特魅力。
第五节: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与共识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间的广泛合作与共识。
各国政府应加强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建立起有效的保护机制。
水下考古保护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水下考古保护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水下考古保护是保护和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过去的文明的兴趣日益增加,水下考古保护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下考古保护的意义、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水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海洋是人类活动和文明的起源之地之一,因此水下文化遗产对于理解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下考古发掘可以揭示古代航海、贸易和交流的历史,帮助我们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遗产。
例如,水下考古发现的沉船、古代城市遗址和文物等可以提供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资料,为我们研究和欣赏过去的文明做出贡献。
二、水下考古保护的挑战然而,水下考古保护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水下文化遗产通常位于深海或远离岸边的地方,获取和保护这些遗产需要技术和资源的支持。
其次,水下环境的恶劣条件,如海水侵蚀、物理破坏和生物侵蚀等,对文物的保存产生极大的威胁。
最后,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包括考古学家、海洋学家、技术专家和政府机构等的共同努力。
三、水下考古保护的解决方案为应对水下考古保护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解决方案。
首先,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为水下考古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
例如,无人机、潜水器和潜水设备的使用使得考古工作能够深入水下环境进行,同时对文物进行拍摄和记录。
其次,加强海洋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关键。
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此外,国际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也是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各国学者、机构和政府应该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保护计划和行动。
四、结语水下考古保护对于保护和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可以揭示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还能够提供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资料。
然而,水下考古保护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借助技术的支持和跨学科的合作来解决。
通过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保护水下文化遗产,使其为人类所共享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水下考古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考古学中的水下考古,它是不同于陆地考古的另一分支。
如今海洋权益的争夺备受关注,海下考古也会在这个大背景下蓬勃发展。
文中涉及水下考古的人文历史、发展过程、考古实例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水下考古,南海一号,考古学,考古价值,沉船。
众所周知,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实物,是人类生活的遗存。
这些遗物,遍布在人类生活的各个地方。
通常映入我们的眼帘的,是陆地上的考古发掘工作。
看着考古学家辛勤工作在工地,细心挖掘每一个土方,未免对他们的工作心生敬仰。
最近,国家发生着两个重大新闻,一是神州九号飞天成功,其次是蛟龙号潜水器在南海下潜到7000米的新深度。
人们的视线被天上地下来回带动。
不禁使我思考,对于断断续续映入我们生活的水下考古,其前世今生是如何发展,又取得了如何的成绩?我国是个陆地大国,又是个海洋大国。
从拥有海洋资源的绝对数量来看,的确可以这样说: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
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陆地上的考古学发展得有声有色,而这么长的海岸线和如此大的领海,其间,必然暗藏着巨大地可待开发的考古资源。
因为西部面临喜马拉雅山脉的天然阻隔,历史上与外界交流最为有名的便是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海路。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
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
明代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明代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
他更早狄亚士57年远赴非洲。
海路中的郑和下西洋只是与外国海上交流的一个特例,历史上还有无数次这样大大小小的来往交流,所以,沉船是不可避免的,船上的瓷器、陶器、玉石等等,也随之沉眠千年于海底。
一、发展历程西方成熟发展的海洋考古技术传入我国的80年代中期以前,在沿海地区淤积成陆的古海湾、古河道以及沿海地中发现了一批古代沉船遗存,成为环中国海洋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重要基础。
这些工作有,1956年,山东梁山县宋金河故道发现一艘明代兵船;同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南京三汊河郑和造船故址上发现了一件古船的舵杆遗存;1958年,浙江温州发现4艘东晋时期的独木舟;同年,江苏武进战国淹城遗址的护城河中先后发现3艘独木舟。
1960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在江苏扬州施桥的河道疏浚工程中发现一艘唐宋时期的木板船和独木舟。
1972年,广东珠海三灶草堂湾浅水区发现一艘清代沉没的缝合船……这些古代沉船使用了陆地考古的方法进行发掘,它们的发现初步展示了中国古代海洋社会经济与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并带动了造船史、航海技术史、海交史等相关专题学术研究的开展。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西方海洋沉船考古专业技术的引入,古代沉船的考古发现进入了新的时期,古代沉船的发现由近海淤陆的偶然发现,转向海底沉船的主动调查与发掘阶段。
国内外的水下考古都进入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
二、著名实例然而地处深海,在水面很难探测到海底的遗存,很多沉船的发现多是出于偶然,而其后的考古打捞工作更是艰苦万分。
例如,著名的“南海一号”的打捞。
“南海一号”是于1987年夏天发现的南宋时期的一艘商船,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其船舱里保存文物总数估计超过6万件,考古价值堪比兵马俑,满载瓷器的价值估计高达3000亿美元!历经20多年,直到2007年12月22日,深藏于海底800余年的南宋古船“南海一号”,才在万众瞩目中被整体打捞出水。
此次打捞,从技术和工艺上来讲,都是史无前例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而“南海一号”的发现,纯属意外。
远在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荷兰图书馆和航海图书馆中,查到一条古沉船,属东印度公司。
当年8月,中国救捞总公司决定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打捞这艘外国沉船。
经过细致的海底探测和查找,这艘外国船只并未找到,然而,水下工作人员却意外地发现了另一艘古代沉船,并当即打捞出一些珍贵文物,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其中以中国生产的瓷器为主。
“南海一号”被发现的20年,也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20年。
其实,更为有趣和无奈的是,中国水下考古是被英国人哈彻逼出来的。
因为在1985年,哈彻在中国南海发现一艘沉船,他用10周将船上货物打捞出水,包括15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和一些金锭!这些珍宝在荷兰被拍卖,成交额高达2000多万美元!1999年,哈彻再次在中国南海打捞出一艘大型清代沉船,其上有多达100万件德化青白瓷和牙白瓷。
为了提高价格,他竟然敲碎了60多万件成色普通的瓷器!把剩下的35.6万件运往德国拍卖,成交额高达3000多万美元。
如此多的珍贵文化遗产被外国人这样分毫不花地拿去,令人心疼惋惜,也为国内的水下考古叹息扼腕。
“南海一号”的打捞历经千辛万苦,整体打捞花费有7000多万。
打捞分为4步:一是定位;二是沉井下水,即用一个巨型钢体箱罩住沉船及其周围淤泥;三是穿船底,从沉井底部两侧穿引36根方形钢梁,形成一个封底的钢箱;四是起吊。
最困难的是第三部,底梁穿完就得花上一个多月。
打捞难,保护也难。
沉船的木质疏松,如何保证其不散架,如何保证船上的丝绸不腐烂,都是难题。
有苦,当然也有乐。
“南海一号”有着极高的价值,体现在:一、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二、中国第一艘完整挖掘沉船,是水下考古的典范;三、此次整体打捞的成功,在国际上绝无仅有。
“南海一号”可以填补和复原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可以和“甲骨”带来甲骨学、“敦煌”带来敦煌学的伟大成就相媲美,它极可能带来“海上丝路学”的发展和蓬勃。
除了已经完全打捞的“南海一号”,还有现在正在打捞之中的“南澳一号”和象山“小白礁Ⅰ号”。
2007年,有渔民潜入南澳岛东南三点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的海底作业时,无意间发现了一艘满载瓷器的古沉船,历经数年,“南澳一号”已经进行了两次打捞,第三次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至今出水文物已达4000多件,当然,有价值的不只是船上物品,“南澳一号”还是至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
对于它沉没当初,是去向何处,又为何沉没,仍有一大堆谜团有待考究,这也是水下考古的重大使命。
象山“小白礁Ⅰ号”的沉船的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渔山列岛海域,于2008年发现。
此沉船是一艘以龙骨为主要纵横构架的尖(圆)底木质中等规模商贸海船,约下沉于清朝道光年间。
沉船船体残长约20.35米,残宽约7.85米,沉船遗址位于水下24米处海域。
截至目前,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已发掘出水各类文物554件,其中65件为今年新出水文物。
据了解,截至6月27日,考古队共派员潜水工作251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12000分钟,基本完成了“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遗址南部和中部约140平方米范围的揭露清理。
三艘沉船的打捞各不相同,“南海一号”采用了整体打捞,将一个复杂的环境拿到陆地上考古,“南澳一号”是原址保护,而“小白礁”,是在水下直接进行遗址的考古发掘。
三、价值意义中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和管理海域,中国海洋文明历史悠久,海底沉船、文物众多,水下文化遗产丰富。
据专家估计,中国海域的故沉船应有2000艘之多。
按照文物考古的方针,水下文物保护的理想状态是原址保护。
然而由于人类的贪欲,水下沉船常常被盗捞,文物遭到破坏,于是对水下文物的保护迫在眉睫,水下考古多成为抢救性发掘。
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较晚,2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近海到远海,从资金欠缺到整体打捞,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已经初具规模,正在逐步缩小同世界的差距。
一系列的水下考古都取得很大进展。
陆地上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进入了很成熟的时期,文物发掘终有一日会枯竭,而水下考古起步晚,发展空间还很大。
且不论出水的各类文物有多少预估金钱,就单它们的文化底蕴,就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未来展望现在国人的海洋意识日益增强,海洋权益的保护深入人心。
即在最近,海南文物部门正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在西沙建立海上监管平台,加强管理力度。
同时将在西沙北礁、华光礁、玉琢礁、永乐环礁等划定四大水下文物遗产保护区。
三沙市建立后,海南文物局作为地方文物管理机构,将承担起更多的水下文物遗产保护重任。
可见人们对水下考古的重视,和蛟龙号一样,也到达新的深度。
我国海域辽阔,在未知的海底,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此次蛟龙号下潜7000米,作为一个契机,昭示着我国的科技水平到新的高度,水下考古将有着强大的技术保障,将来的发展,也会一片辉煌。
参考文献:【1】张澜“南海一号”的时空之旅【2】厦门晚报打捞南海沉船兵马俑【3】吴春明张威海洋考古学:西方兴起与学术东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张力华中国水下考古意义非凡【5】央视《考古中国》西沙水下考古【6】网页新闻,各类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