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课 水下考古
从成果展一窥我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

文/图:兰维(广东省博物馆)从成果展一窥我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水下考古学是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它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
由于其调查和发掘等均位于环境十分复杂的水下,使得其对设备和相关学科及其技术的要求更高、更广泛,往往会使用许多专门技术。
梳理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可知,水下考古类发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
从致远舰、“南海Ⅰ号”到江口沉银遗址,越来越多的水下考古发掘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同时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许多水下考古发掘成果通过展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有的重要遗址甚至就地建设博物馆进行永久性展示和保护。
广东省博物馆近来举办的“大海道——‘南海I 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和即将举办的“沉银重现——四川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就是两大重要水下考古发掘成果的集中展现,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中国水下考古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技术进步。
年份 19932010201520172018 获奖项目辽宁绥中元代水下沉船遗址广东汕头“南澳I 号”明代沉船遗址辽宁“丹东I 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江口沉银)辽宁庄河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1990年以来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水下考古成果。
奖项多年来对推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和考古学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大海道”中展现的中国水下考古 “大海道——‘南海I 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是广东省博物馆策划的原创性展览。
该展览通过400余件“南海I 号”沉船出水文物及博物馆藏文物等相关展品,将南宋时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古人精湛技艺以及调查发掘和保护历程一一呈现。
展览还历时性地将“南海I 号”从发现、调查、试掘、整体打捞到异地正式发掘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展现,以图文展板、纪录片、动画、模型等多种形式呈现沉船本身的重要发现以及沉船调查和发掘中应用的新技术、新思路。
中国水下考古队介绍

中国水下考古队介绍水下考古国家队张威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讲起我国水下考古队的成立时语气有些激动。
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起步较晚。
2000年11月,德国内戈尔拍卖行在斯图加特拍卖清“泰兴”沉船上的35万件中国瓷器,引起了国内关注。
这艘沉船是英国探宝者麦克?哈彻第三次在南中国海打捞的珍宝了。
1984年,他就拍卖了从南中国海沉船上打捞出的3500件中国瓷器。
1985年他在南中国海打捞了一艘1752年沉没的装满中国瓷器及金银物品的东印度公司的沉船,次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公开拍卖15万件中国文物。
当时国家文物局派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耿宝昌和冯先铭先生去荷兰,想买回几件。
但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普遍欢迎,价格相当高,买不起。
从荷兰回国后,两位老先生心里放不下这件事,两人共同建议,必须建立水下考古队伍。
他们的建议报请中央,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并付诸实施。
把十几名考古专家送到国外去培训,从那时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水下考古队已经培养了20多位水下考古专家,承担了多次潜水科学考察、调查工作。
如辽宁绥中元代沉船、西沙水下文物调查并抢救性挖掘福建连江县宋元时代的白礁沉船、三峡遗址的水下勘测、广东沿海文物普查等,为保护中国古代水底文物做出了贡献。
神秘的南海一号神秘浩渺的南中国海域给考古人员留下了无限的探求空间。
据历史记载,中国鸦片战争以前有明确记载的沉船事件就有一百多宗。
广东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两千多年来的海上贸易长盛不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和必经地,不仅沿岸有相关的文化遗存,海底的文物资源更是丰富。
随着近年许多文物和古船被发现,广东沿海成为考古学界关注的黄金海岸。
1987年交通部广州救捞局和英国海探测打捞公司在广东一带海域调查一条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发现了一条载有中国瓷器的古沉船。
由于国内当时对深海考古调查的技术、经费和经验方面的不足未对其进行深入挖掘。
当时打捞出的古文物有仿龙泉刻花版、清白釉葫芦瓶等二百多件瓷器及金腰带和锡壶,经专家鉴定后认为上述文物应属我国南宋朝时期。
考古的教案

博物馆保护:将文物存 放在博物馆中,进行长
期保护
数字化保护:对文物进 行数字化处理,便于保
存和研究
考古保护的案例
秦始皇陵:对秦始 皇陵的考古发掘和 保护,揭示了秦朝 的历史和文化
兵马俑:对兵马俑 的考古发掘和保护, 展示了秦朝的军事 实力和艺术水平
敦煌莫高窟:对敦 煌莫高窟的考古发 掘和保护,揭示了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 流和艺术传承
重要性: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基础, 为考古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水下考古
01 水下考古的定义:水下考古 是指对水下遗址、沉船等水 下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发掘 和保护的考古学方法。
03 水下考古的方法:水下考古 通常采用水下摄影、水下声 呐、水下机器人等现代科技 手段进行调查和发掘。
02 水下考古的重要性:水下考 古有助于了解人类历史、文 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为研究人类文明提供重要的 实物资料。
汇报人姓名
0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考古案例, 让学生了解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05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 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考古教育的实践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考古遗址,
01
了解考古发掘过程
模拟考古: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模
02
拟考古,体验考古工作的乐趣
讲座与研讨会:邀请考古专家进行讲
考古与科技发展
01
考古发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如遥感、GPS等,提高考古效率 和准确性
03
考古研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技术,对考古资料进行深入 分析,揭示历史真相
02
文物保护:运用现代科技,如3D 扫描、激光清洗等,保护文物免 受损害
水中环境与考古潜水

6、水下有害生物与危险障碍物
1.无毒有刺鱼类
6、水下有害生物与危险障碍物
2. 有毒鱼类
6、水下有害生物与危险障碍物
3. 带刺动物
6、水下有害生物与危险障碍物
4. 蜇人动物
三、考古潜水与潜水计划
1.考古潜水及其常规装备
早在2800年前,阿兹里亚帝国的军队用羊皮袋冲气, 由水中攻击敌军。 距今1700年前的中国史书《魏志倭人传》中,有渔夫 在海里潜水捕鱼的场面描写。 到了1720年,一个英国人利用一只定做的木桶潜到水 下20公尺深的地方成功地进行海底打捞。 160年前英国的郭蒙贝西发明头盔式潜水。 1924年开始使用玻璃做潜水镜, “面罩式潜水器”。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了“空气罩潜水器” 。 二战末期,法国开发了开放式“空气潜水器”。
2 潜水组织与培训
潜
水
水
下
常
通
用
讯
手
手
势
段
3、考古潜水水计划
潜水计划: 对潜水工作在人员、深度、时间、
潜水间隔、减压站停留时间等方面的安 全而有效的安排。 潜水减压表 是制定潜水计划的根本依据。
3、考古潜水水计划
潜水减压方案是潜水员完成水下作业任务后上升减 压的依据,它直接关系着潜水员的安全与潜水作业效率, 因而各国都根据本国潜水员的身体条件以及所处海域、 海况特点,制订出各自的潜水减压表,而且每隔数年修 订颁布一次。
1.氧中毒、氮麻醉 常规潜水深度加深,致使氧、氮分压超过 一定限度,对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严 重的生化作用,2ATA的氧气对大脑有强烈 的烧伤作用,4ATA的氮气对神经系统有麻 醉作用。
2、考古潜水中的水深与压强
2. 氮气的饱和与减压病
小小考古学家主题活动

小小考古学家主题活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活动是“小小考古学家”。
我们将使用学校自编的《社会与文化》教材,以第五章“我们都是小小考古学家”为依据,进行实践活动。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考古学的定义、类型及方法;考古学家的工作内容;考古发掘与修复技术;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考古学的定义、类型及方法,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
2.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考古学的定义、类型及方法;考古学家的工作内容。
难点:考古发掘与修复技术;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教材、考古工具模型、实物标本等。
学具:笔记本、画笔、彩泥、积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展示实物标本,引导学生思考考古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教师利用PPT讲解考古学的定义、类型及方法,展示考古学家的工作内容。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考古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每组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收获与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考古学定义: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历史及其文化的学科。
类型:田野考古、水下考古、遥感考古等。
方法:发掘、修复、分析、对比等。
工作内容:寻找遗址、发掘文物、研究历史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考古学的认识。
答案:考古学是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历史及其文化的学科,通过发掘、修复、分析、对比等方法,寻找遗址、发掘文物、研究历史。
2. 请列举两种考古学方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案:发掘与修复方法。
发掘是指寻找和挖掘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和文物;修复是对发掘出的文物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原貌。
这两种方法有助于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考古学的定义、类型及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术兴趣。
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024年 第2期海洋开发与管理89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纪煌毅1,2,胡毅1,2,3(1.福州大学先进制造学院 泉州 362200;2.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3.福建省海洋物理与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 厦门 361005)收稿日期:2023-06-14;修订日期:2024-02-26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厦门湾外的全新世潮流沉积沙体研究 (2018J 01063);福建省科技计划引导性项目 海洋单道地震固态接收缆的研制与应用 (2022Y 0070).作者简介:纪煌毅,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通信作者:胡毅,教授,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摘要:水下文物遗址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凝聚历史㊁科学㊁经济和文化价值的无价瑰宝㊂拖网捕捞作为最为广泛的渔业活动,会威胁和影响水下文物遗址的保护,因而有必要研究水下文物遗址与拖网捕捞之间的影响和作用关系,以及寻求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利益之间的平衡㊂我国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包括水下文物遗址家底不清,拖网捕捞对水下文物遗址的影响研究亟须加强,相关保护管理有待完善等方面㊂通过注重教育㊁文旅协调㊁强化监管㊁夯实研究等措施,可为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㊂关键词:水下文物遗址;海洋渔业;拖网;文物保护中图分类号:K 87;S 97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4)02-0089-07P r o b l e m s 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o f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m e n t o fU n d e r w a t e r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 S i t e sP r o t e c t i o na n dT r a w l F i s h e r yJ IH u a n g yi 1,2,HU Y i 1,2,3(1.S c h o o l o fA d v a n c e d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F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Q u a n z h o u362200,C h i n a ;2.T h i r d I n s t i t u t e o fO c e a n o g r a p h y ,M i n i s t r y o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X i a m e n361005,C h i n a ;3.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i a l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M a r i n eP h y s i c a l a n dG e o l o g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X i a m e n36100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U n d e r w a t e r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s i t e sr e p r e s e n ts i g n i f i c a n tc o m p o n e n t so fh u m a n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e ,s e r v i n g a s i n v a l u a b l er e p o s i t o r i e so fh i s t o r i c a l ,s c i e n t if i c ,e c o n o m i c ,a n dc u l t u r a l s ig n i f i c a n c e .G i v e nth e p e r v a si v e i m p a c t o f t r a w l i n g a s a p r e d o m i n a n t f i s h i n gp r a c t i c e ,t h e r e e x i s t s a p r e s s i n g n e e d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i n t e r p l a y a n d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t r a w l i n g o n t h e p r e s e r v a t i o no f u n d e r w a t e r 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 s i t e s .I t i s i m -p e r a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i n t r i c a t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s e s i t e s a n d t r a w l i n g ac t i v i t i e s ,i n o rde r t o s t r i k e a h a r m o n i o u s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 p r o t e c t i o nu n d e r w a t e r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s i t e sa n ds u p p o r t i n g th ei n t e r e s t so f t r a w l i n g f i s h e r i e s .T h e i s s u e ss u r r o u n d i n g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o fu n d e r w a t e r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s i t e sa n dt r a w l i n gf i s h e r y i nC h i n a e n c o m p a s s a l a c ko f c l a r i t y r eg a r d i n g th e hi s t o r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u n d e r w a t e r 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 s i t e s ,a p r e s s i n g n e e d t o e n h a n c e 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t r a w l f i s h i n g o n s u c h s i t e s ,a n d an e c e s s i t yt o e n h a n c e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e f f o r t s .B yp r i o r i t i z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c o o r d i n a t i n g ef f o r t s b e t w e e n c u l -90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t u r a l a n d t o u r i s ms e c t o r s,i n t e n s i f y i n g o v e r s i g h t,c o n d u c t i n g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s e a r c h,a n d i m p l e m e n t i n g o t h e rm e a s u r e s,v a l u a b l e i n s i g h t s c a nb e g a i n e d t o g u i d e t h eh a r m o n i z e da d v a n c e m e n t o f u n d e r w a t e r c u l-t u r a l r e l i c s s i t e s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 t r a w l f i s h e r y.K e y w o r d s:U n d e r w a t e r 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 s i t e s,M a r i n e f i s h e r i e s,T r a w l,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 p r o t e c t i o n0引言水下文物遗址是联合国 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 计划的重要关注点之一[1],是人类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2],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㊂水下文物遗址作为稳定容纳水下文物的载体,不仅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适合的栖息环境,同时是鱼类聚居的理想场所,丰富的渔业资源使水下文物遗址周边的拖网渔业活动时有发生㊂研究拖网渔业活动与水下文物遗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完善拖网渔业活动背景下的水下文物遗址保护对策,对于拖网渔业与水下文物遗址保护协调发展㊁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㊂我国海域广布拖网捕捞区和拖网渔场[3],同时散落数量庞大的水下文物遗址,其中大部分至今未被知晓和发掘㊂拖网渔民前往鱼类资源丰富的海域捕鱼时,可能因缺乏完整和准确的水下文物遗址信息而误入水下文物遗址所在地㊂由于捕鱼作业使用的拖网具有刮擦海底的特性,随时可能遭遇出露的水下文物遗址,从而造成水下文物遗址的损坏,包括碰撞㊁拖拽㊁钩挂㊁拖捞㊁刻划㊁污染等,甚至导致水下文物遗址损毁㊂例如:在拖网的破坏下,黑海与爱琴海沉船遗址中古老的双耳瓶文物的损坏率最高达62.5%[4];已发现的大西洋中部海域69%的沉船遗址曾被废弃拖网缠绕[5]㊂如果捕捞区域内存在质地坚硬的水下文物遗址,会增加捕捞的复杂程度,同时给拖网渔船带来威胁㊂拖网渔船在作业时会产生巨大的拖曳力,如果拖网缠绕或钩挂到水下文物遗址,且缠绕或钩挂部位较为牢固,会造成拖网损坏,进而可能导致拖网渔船失去平衡甚至沉没㊂比利时和英国均发生过此类事故,因拖网缠绕水下文物遗址导致渔船倾覆且有船员丧生[6-7]㊂因此,在文物保护和拖网作业之间寻求利益平衡,对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政府政策㊁渔民合作㊁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寻找具体解决方案㊂通过采取必要措施减少拖网渔业对水下文物遗址的影响,有利于在保护水下文物遗址的同时促进拖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图1)㊂图1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协调发展F i g.1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u n d e r w a t e r 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 s i t e s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 t r a w l f i s h i n g1我国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1.1水下文物遗址家底不清我国海域辽阔,拥有庞大的水下文物遗址储量㊂根据国家博物馆考古研究中心统计,我国水下文物遗址总体数量庞大,沿海地区有3000余艘古代沉船[8],且仍有不计其数的水下文物遗址尚未得到系统调查和发掘㊂根据国家博物馆考古研究中心统计,我国已确认的古代沉船遗址有240余处,其中发现已知水下文物遗址最多的是西沙海域和福建海域,分别有106处[9]和40处[10]㊂据统计,英国领海内有约2800艘沉船[11],澳大利亚领海内有超过7500艘沉船[12],远超我国已知的水下文物遗址第2期纪煌毅,等: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91统计数量,这与我国悠久的航海历史以及广博的海域面积极不匹配㊂由于目前我国已掌握的水下文物遗址数量有限,尚不能对水下文物遗址进行系统区划和保护,其中水下文物遗址家底不清是重要 瓶颈 和制约因素㊂因此,当务之急是掌握我国水下文物遗址的类型㊁数量和位置[13],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㊂拖网捕捞是我国广泛应用的捕捞方式,根据‘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我国拖网渔船数量约占全国渔船总数的19%,拖网渔船渔获量约占全国总渔获量的48%㊂拖网渔船在拖网捕捞区和拖网渔场附近作业时,时常会意外地发现水下文物遗址㊂然而由于水下文物遗址家底不清,加之水下目标不明,拖网渔具往往会误触水下文物遗址等非目标物,极有可能对水下文物遗址造成实际的威胁㊂拖网渔具可能破坏水下文物遗址的整体架构,进而损毁遗址内部的文物;出露的水下文物遗址可能因拖网渔具的碰撞和摩擦而发生位移变形㊁断裂损坏㊁破碎散落㊁捕捞带离,严重威胁水下文物遗址的安全性和完整性㊂上述情况可能导致水下文物遗址的位置㊁范围和数量发生变化,增大我国对水下文物遗址家底的统计难度㊂综上所述,全面掌握水下文物遗址的类型㊁数量和位置对于文物保护和拖网渔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为此,文物管理部门可根据水下文物遗址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划定保护区域,规避拖网渔业活动对水下文物遗址以及文物本身可能造成的威胁和破坏㊂1.2拖网捕捞对水下文物遗址的影响研究亟须加强我国海域水下文物遗址的数量非常庞大,但目前对拖网捕捞等渔业活动对水下文物遗址的影响过程和机理研究还有不足之处,相关专业人才储备较为匮乏,需要综合各个领域的专业支持㊂鉴于拖网渔业活动背景下的水下文物遗址保护属于较新颖的研究领域,亟须开展长期的监测㊁调查和实验,才能深入了解拖网捕捞对水下文物遗址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㊂目前拖网捕捞对水下文物遗址影响的监测和调查鲜有报道,尚不完全了解拖网破坏水下文物遗址的全过程和受力情况,对各种破坏形式和破坏规律的归纳还不全面㊂在实验方面,拖网破坏水下文物遗址的实验分析和物理模型比较少见,尚不能模拟水下文物遗址被拖网破坏的全过程㊂此外,关于已发现水下文物遗址的保护措施相对薄弱,对于避免拖网接近水下文物遗址的预防措施有待完善[14]㊂考虑到原址保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首选保护方式,水下文物遗址应以原址保护为主㊂对于不可移动的水下文物遗址,对拖网这种最普遍的渔业生产方式进行影响作用和过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应通过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为水下文物遗址保护和拖网渔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㊂1.3相关保护管理有待完善在保护水下文物遗址的同时,应重视保障拖网渔业权益,并综合协调保护管理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㊂目前我国缺乏联合管理渔业与水下文物遗址的相关机制,导致拖网渔业活动背景下的水下文物遗址保护措施尚不完善㊂长期以来,我国文物遗址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陆地领域,在水下文物遗址保护方面投入不足且认知不充分㊂同时,我国对于拖网渔业与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尚待完善,在监管和协调方面尚有诸多改进空间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水下文物保护区内不得进行捕捞等活动㊂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海域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其中应包含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水下文物遗址㊂因此,任何与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相冲突的作业活动都是被禁止的㊂与此同时,我国渔业法律法规较少提及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的相关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仅规定对渔业资源保护㊁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捕捞作业工具㊁作业场所和生产经营等进行科学管理,应考虑补充相关条款,增加对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的相关规定㊂建立健全相关保护管理制度有利于减少拖网捕捞对水下文物遗址92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的损害,有利于在政策制度和法律框架下实现拖网渔业与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文物部门与渔业部门的协同管理㊂2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协调发展对策2.1注重教育教育在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㊂可通过开设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的培训机构,提供关于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的教育资源,加强对渔民的历史文化教育㊁爱国主义教育㊁水下文物保护教育,提高渔民对水下文物遗址的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㊂考虑到渔民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应制定适合不同渔民群体的水下文物遗址保护培训计划,确保培训达到预期效果㊂同时,积极组织水下文物遗址保护实践活动,让渔民亲身体验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的价值和乐趣,激发他们对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的热情和积极性,吸引渔民乃至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水下文物遗址保护㊂此外,可定期组织渔民参与水下文物遗址保护基础知识学习,邀请文物专家授课,并为成绩通过者颁发学习证明,以此认可渔民对于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的努力,同时深化渔民对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的责任意识㊂家庭氛围与社会氛围对水下文物遗址保护至关重要㊂向拖网渔民及其家属㊁在校学生等社会群体普及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知识㊂长期开展各种与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志愿活动㊁展览㊁讲座等,培养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的家庭意识和社会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文物㊁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㊂在学习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的相关知识后,渔民对水下文物遗址的保护意识将显著加强,在拖网作业时会尽可能避免对水下文物遗址造成破坏㊂同时,如果渔民偶然发现水下文物遗址,也不会将相关文物视为获利资源而私藏或出售㊂此外,渔民通常熟悉当地海域状况,具有较强的水下文物遗址信息获取能力,因此可培养当地渔民成为 考古线人 ,共同发现㊁保护和研究水下文物遗址㊂渔民既可配合考古专家调查水下文物遗址的位置,又可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对文物进行紧急打捞和抢救性发掘㊂2.2文旅协调为促进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协调发展,可在渔村积极发展水下文物遗址主题文旅,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体系,将水下文物遗址景观和渔风渔俗融为一体,促进观光度假和考察学习相结合㊂水下文物遗址通常远离城市,开展 坐渔船㊁潜遗址㊁赏文物㊁促保护 等水下文物遗址文旅活动能够满足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充分挖掘水下文物遗址的文化底蕴,提高旅游度假层次品位,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深入人心㊂新时代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工作须切实加大保护力度,让保护成果更广泛地惠及人民群众;合理适度开发利用文物资源,准确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志;充分发挥水下文物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㊁科研学术价值㊁社会审美价值以及时代创新价值,让文物保护成果赓续中华文明㊂与从书籍或视频中了解水下文物知识相比,现场观摩是更深入的认知方式,有助于游客发现历史真相,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获得感[15]㊂水下文物遗址与海洋生物构成的水下景观通常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能够吸引大量游客潜水游玩[16]㊂在渔村发展潜水娱乐活动不仅可给当地带来经济收益,而且能为水下文物遗址保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㊂考虑到水下文物遗址易受拖网捕捞等渔业活动的影响,可考虑建设水下博物馆,不仅具有保护和展示文物的功能,而且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㊂此外,可考虑将渔船改造为水下文物遗址观光船,配备侧扫声呐㊁摄像机和测距仪等专业设备;较大的观光船能够容纳更多的游客,提供更宽敞的观光空间;随船导游可结合水下文物遗址的历史以及相关渔业文化习俗,提供讲解㊁演示和引导游览等全方位服务,激发游客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传播水下文物知识㊂综上所述,水下文物遗址与渔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可让游客获得独特的旅游体验以及更好地了解渔业文化和历史知识,同时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㊂此外,发展水下文物遗址主题文旅有助于提高渔民收入水平,进而解决盗捕问题,使第2期纪煌毅,等: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93渔民成为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的重要参与者㊂2.3强化监管虽然拖网捕捞可能对水下文物遗址造成损害,但通过合理监管可使拖网捕捞的损害最小化㊂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完善法律制度以及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水下文物遗址的保护以及对拖网渔业活动的监管;另一方面,加大对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的经费投入,通过研制防拖网结构以及设置拖网限制区等方式,保障水下文物遗址免受拖网捕捞的影响㊂水下文物遗址常与拖网捕捞区和拖网渔场等区域重合,为有效避免拖网捕捞引起的水下文物盗捞㊁损坏等风险,世界海洋考古强国在相关监管方面采取很多措施㊂例如:‘爱沙尼亚遗产保护法“规定禁止在水下文物区域内进行拖网作业等海洋活动[17],相关部门应尽可能及时公布水下文物遗址的准确位置,避免渔民进入捕捞;英国海道测量局研发的沉船数据库[18]不仅可以提供沉船所在地的地图和航空照片,而且能够记录沉船的身份㊁位置㊁历史㊁调查等信息,且数据库信息不断更新[19]㊂上述措施避免渔民因误入水下文物遗址区域而受到法律制裁,同时有利于不断发掘水下文物遗址的经济和文化价值[20]㊂此外,发现水下文物遗址的同时意味着大片区域须进行严格监管,不可避免地导致渔民经济利益受损,而开展系统化的水下文物遗址监管有助于保障渔民经济利益㊂制定并实施水下文物遗址特别许可制度可能是有益的尝试,即在水下文物遗址附近进行拖网作业须持有特别许可证,根据拖网尺寸㊁作业范围㊁作业频率与时间㊁渔获种类与数量等因素综合判断拖网对水下文物遗址的威胁等级,并按照渔业管理计划规定的拖网类型㊁捕捞数量以及捕捞时间和范围进行捕捞[21]㊂近年来,随着我国拖网渔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多波束声呐等探测技术[22]可帮助渔民发现和规避水下文物遗址等难以辨识的海底障碍物,保障拖网渔船的航行和作业安全㊂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具有全天候㊁高精度的定位和通信能力[23],可利用该系统对拖网渔船进行监管,当拖网渔船进入水下文物遗址区域进行非法捕捞时,及时对渔船进行监控㊁警告㊁驱离㊂相关管理部门应有效展开对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的协调监管工作,规避监管工作中不规范㊁不科学的情况,保障水下文物遗址保护和拖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㊂2.4夯实研究拖网捕捞对水下文物遗址的破坏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全面了解这一过程须考虑多种因素㊂数值模拟分析可结合拖网运动速度㊁网板尺寸㊁钢索材料㊁网衣尺寸以及文物的形状和质地等多种参数,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进行分析,利用有限元方法求解N a v i e r-S t o k e s方程,预测拖网网板在环境荷载下的水动力响应,在不同条件下模拟水下文物遗址的动态荷载㊁受损程度㊁沉积物悬浮等情况[24-26]㊂此外,可运用有限元方法设计拖网与水下文物遗址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27],研究拖网和水下文物遗址之间的摩擦扰动㊁碰撞挤压㊁钩挂拖拽等过程及其损害,对水下文物遗址产生的变形和穿透进行建模[28],同时分析拖网对水下文物遗址产生的物理影响,并制定影响程度的量化指标[29]㊂与此同时,拖网渔业有助于水下文物遗址的探索和发现,进而为水下文物遗址保护提供科学依据㊂通过观察不同海域渔业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研究人员可获取海水深度㊁沉积物分布等与水下文物遗址相关的海域环境信息,确定水下文物遗址的现场情况并制定保护方案㊂尽管目前针对拖网与水下文物遗址全作用过程的研究较为少见,但深入研究二者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十分必要,有助于分析可能损害水下文物遗址的拖网捕捞行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拖网渔具技术指标的优化方法,从而有效保护水下文物遗址㊂3结语水下文物遗址是世界文化瑰宝,同时是文物考古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㊂拖网渔具与水下文物遗址的不当接触会使水下文物遗址遭受直接破坏,并对水下文物遗址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影响㊂随着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日益重视,在发展渔业活动的同时应保障水下文物遗址的安全,尽量减轻拖网对水下文物遗址的不利影响㊂通过注重教育㊁94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文旅协调㊁强化监管㊁夯实研究等方式,促进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的协调发展,创造拖网渔业活动背景下的水下文物遗址科学保护模式,书写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水下文物遗址保护新篇章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刘溢滂,胡毅.浅埋水下文物遗址的海洋地球物理声学探测展望:以沉船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23,38(1):99-109.L I U Y i p a n g,HU Y i.P r o s p e c t o fm a r i n e g e o p h y s i c a l a c o u s t i c d e t e c t i o no f b u r i e du n d e r w a t e r 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a c a s e s t u d y o f s h i p w r e c k s[J].A d v a n c e s i nE a r t hS c i e n c e,2023,38(1):99-109.[2]胡毅,丁见祥,房旭东,等.基于水下文物控制实验的海洋地球物理声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9,34(10):1081-1091.HU Y i,D I N G J i a n x i a n g,F A N G X u d o n g,e ta l.C o n t r o le x p e r i m e n t sf o ru n d e r w a t e r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s u r v e y b y m a r i n e g e o p h y s i c a lo fa c o u s t i c s[J].A d v a n c e s i nE a r t hS c i e n c e,2019,34(10):1081-1091.[3]李培志.我国海上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公安教育,2004(3):31-35.L IP e i z h i.P r o b l e m s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o f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a w e n f o r c e m e n ta ts e ai n C h i n a[J].P u b l i cS e c u r i t y E d u c a t i o n,2004(3): 31-35.[4] P R I N G L E H.T r o u b l e dw a t e r s f o r a n c i e n t s h i p w r e c k s[J].S c i e n c e,2013,340(6134):802-807.[5] S T E I NM E T ZJH.E x a m i n i n g m i d-a t l a n t i c o c e a n s h i p w r e c k s a n d c o mm e r c i a l f i s h t r a w l i n g&d r e d g i n g[M].G r e e n v i l l e:E a s tC a r o l i n aU n i-v e r s i t y,2010.[6] F I R T H A.M a n a g i n g s h i p w r e c k s[M].L o n d o n:H o n o rF r o s tF o u n d a t i o n,2018.[7] R O B E R T SSE.O c c u p a t i o n a lm o r t a l i t y i nB r i t i s h c o mm e r c i a l f i s h i n g,1976-1995[J].O c c u p a t i o n a l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e d i c i n e,2004,61(1):16-23.[8] L U B i n g b i n,Z H O US h i c h a o.C h i n a's s t a t e-l e dw o r k i n g m o d e l o n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u n d e r w a t e r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p r a c t i c e,c h a l l e n g e s,a n d p o s s i-b l e s o l u t i o n s[J].M a r i n eP o l ic y,2016,65:39-47.[9]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西沙海域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E B/O L].h t t p://w w w.u c h-c h i n a.c o m/c o n t e n t a c.t h t m l?c i d=249,2017-06-27.N a t i o n a l C e n t e r f o rA r c h a e o l o g y.U n d e r w a t e r a r c h a e o l o g y i nX i s h a s e a a r e a a n d t h eM a r i t i m e S i l kR o a d[E B/O L].h t t p://w w w.u c h-c h i-n a.c o m/c o n t e n t a c.t h t m l?c i d=249,2017-06-27.[10]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海域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E B/O L].h t t p://w w w.u c h-c h i n a.c o m/c o n t e n t a c.t h t m l?c i d=251,2017-07-10.N a t i o n a l C e n t e r f o rA r c h a e o l o g y.U n d e r w a t e r a r c h a e o l o g y i nF u j i a n s e a a r e a a n d t h eM a r i t i m e S i l kR o a d[E B/O L].h t t p://w w w.u c h-c h i-n a.c o m/c o n t e n t a c.t h t m l?c i d=251,2017-07-10.[11] R O B E R T S H.T h eB r i t i s hr a t i f i c a t i o no f t h eu n d e r w a t e rh e r i t a g ec o n v e n t i o n:p r o b l e m sa n d p r o s p e c t s[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m p a r a t i v eL a w Q u a r t e r l y,2018,67(4):833-865.[12] V E T H P,V I D U K A A,S T A N I F O R T H M,e ta l.T h eA u s t r a l i a nh i s t o r i cs h i p w r e c k p r o t e c t i o n p r o j e c t[A].MA R K S,J E N N I F E R C,S H E L D O NC,e t a l.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A s i a-P a c i f i c r e g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u n d e r w a t e r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C].M a n i l a:J e r i c o p i m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2011:8-12.[13]魏峻.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未来[J].国际博物馆,2008(4):100-105.W E I J u n.S t a t u s a n d f u t u r e o f u n d e r w a t e r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p r o t e c t i o n i nC h i n a[J].M u s e u m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2008(4):100-105. [14] F R I Z Z E L LTJ.I n-s i t u p r e s e r v a t i o no f d e e p-s e a s h i p w r e c k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b i o l o g i c a l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 s[D].T e x a s:T e x a sA&M U n i v e r s i t y,2020.[15]S C O T T-I R E T O N D A,M C K I N N O NJF.A s t h e s a n d s e t t l e s:e d u c a t i o na n d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t o u r i s mo nu n d e r w a t e r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J].P u b l i cA r c h a e o l o g y,2015,14(3):157-171.[16] K E N T E RJO,B R Y C ER,D A V I E SA,e t a l.T h e v a l u e o f p o t e n t i a lm a r i n e p r o t e c t e d a r e a s i n t h eU Kt od i v e r s a n d s e a a n g l e r s[R].C a m-b r i d g e:U N E P-W C M C,2013.[17] A L E J A N D R O VBO,K U J A L AP,H I R D A R I SS,e t a l.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e m i n a r o nS a f e t y a n dS e c u r i t y o fA u t o n o m o u sV e s s e l s(I S S A V)a n dE u r o p e a nS T AM P W o r k s h o p a n dC o n f e r e n c e(E S W C)2019[M].B e r l i n:D e G r u y t e r,2020.[18] V I D U K A A.I n n e sM c C a r t n e y:e c h o e s f r o mt h e d e e p:i n v e n t o r i s i n g s h i p w r e c k s a t t h e n a t i o n a l s c a l e b y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m a r i n e g e o p h y s-第2期纪煌毅,等:水下文物遗址保护与拖网渔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95i c s a n d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t e x t[M].L e i d e n:S i d e s t o n eP r e s s,2022.[19] D E L L I N O-MU S G R A V E V,G U I D E N N.M a r i n e d a t a,a c c e s s,a n d i n t e r o p e r a b i l i t y:t w o c a s e s t u d i e so fE n g l i s hn a t i o n a l r e c o r d s[J].C o n-s e r v a t i o n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o f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S i t e s,2013,15(3/4):298-328.[20] P A P A G E O R G I O U M.U n d e r w a t e r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f a c i n g m a r i t i m e s p a t i a l p l a n n i n g:l e g i s l a t i v e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i s s u e s[J].O c e a n&C o a s t a lM a n a g e m e n t,2018,165:195-202.[21]唐议,赵丽华.我国海洋渔业捕捞限额制度实施试点评析与完善建议[J].水产学报,2021,45(4):613-620.T A N G Y i,Z H A OL i h u a.R e v i e wo f t h e p i l o t o fm a r i n e f i s h e r i e sT A C s i nC h i n a a n d 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 t h e f u r t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J].J o u r n a l o fF i s h e r i e s o fC h i n a,2021,45(4):613-620.[22]李国栋,谌志新,汤涛林,等.多波束渔用声呐最优工作频点选取方法及探测性能分析[J].渔业现代化,2021,48(5):62-69.L IG u o d o n g,C H E NZ h i x i n,T A N G T a o l i n,e t a l.O p t i m a lw o r k i n g f r e q u e n c y s e l e c t i o n m e t h o da n d 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a l y s i so fm u l t i-b e a mf i s h e r y s o n a r[J].F i s h e r y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2021,48(5):62-69.[23]宁津生,姚宜斌,张小红.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发展综述[J].导航定位学报,2013,1(1):3-8.N I N GJ i n s h e n g,Y A O Y i b i n,Z H A N G X i a o h o n g.O v e r v i e w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g l o b a l n a v i g a t i o ns a t e l l i t e s y s t e m s[J].J o u r n a l o fN a v i-g a t i o na n dP o s i t i o n i n g,2013,1(1):3-8.[24] T A N G M i n g f u,D O N G G u o h a i,X U T i a o j i a n,e t a l.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o f t h e d r a g f o r c e o n t h e t r a w l n e t[J].T u r k i s h J o u r n a l o f F i s h e r-i e s&A q u a t i c S c i e n c e s,2017,17(6):1219-1230.[25] N S A N G U EBT N,T A N G H a o,X UL i u x i o n g,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 b e t w e e n p h y s i c a lm o d e l t e s t i n g a n d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u s i n g t w o-w a yf l u i d-s t r u c t u r e i n t e r a c t i o na p p r o a c ho f n e wt r a w l d e s ig n f o r c o a s t a l b o t t o mt r a w l n e t[J].O c e a nE n g i n e e r i n g,2021,233:109112.[26] WA N R o n g,G U A N Q i n g l o n g,HU A N G L i u y i,e t a l.E f f e c t so f o t t e rb o a r da n dc a b l e l e n g t ho nh y d r o d y n a m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A n t a r c t i ck r i l l t r a w l s y s t e m[J].O c e a nE n g i n e e r i n g,2021,236:109408.[27] G U A N Q i n g l o n g,Z HU W e n b i n,Z HO U A i z h o n g,e ta l.N u m e r i c a l a n de x p e r i m e n t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o nh y d r o d y n a m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an e w l y d e s i g n e dd e e p b o t t o mt r a w l[J].F r o n t i e r s i n M a r i n eS c i e n c e,2022,9:891046.[28]I V A N O V I CA,N E I L S O NRD,O'N E I L LFG.M o d e l l i n g t h e p h y s i c a l i m p a c t o f t r a w l c o m p o n e n t s o n t h e s e a b e d a n d 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 s e at r i a l s[J].O c e a nE n g i n e e r i n g,2011,38(7):925-933.[29] B R E N N A N M L,D A V I SD,B A L L A R DRD,e t a l.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b o t t o mt r a w l f i s h i n g d a m a g e t oa n c i e n t s h i p w r e c ks i t e s[J].M a r i n eG e o l o g y,2016,371:82-88.。
海洋考古学——精选推荐

海洋考古学是调查、发掘和研究古代人类从事海洋活动之文化遗存的考古学分支学科。
科学的海洋考古学产生的很晚,1944年,法国海军水下工作小组发明了自携式水下呼吸器(简称SCUBA ),即常规轻潜,为包括考古学在内的一切水下科学探索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1960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乔治?巴斯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海域的古典时代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开创性地在水下实践了考古学方法,标志着水下考古技术的诞生。
此后,乔治·巴斯的海洋考古队一直坚持地中海海域青铜时代海洋沉船的水下考古,他于1973年成立了德克萨斯A&M大学航海考古研究所,兼任人类学系海洋考古专业主任,出版了权威的《水下考古》一书。
英国成立了“航海考古学会”,也先后调查、发掘、打捞了大西洋海域的一系列古代沉船,该学会编辑出版《国际航海考古与水下探索杂志(前述IJNA)》,成为面向全世界的高水平的航海和水下考古学术交流平台。
在亚太海域,英国考古学者吉米?格林(在澳洲、泰国、菲律宾海域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的工作最具影响,1973年以来的沉船考古工作已经达到20多处。
在当今世界打捞沉船巨大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国际上活跃着一大批专门从事水下文物商业打捞的所谓"寻宝者",他们把目光纷纷投向南海(据统计,南海古沉船的数量超过2000艘)。
1999年,英国打捞专家迈克尔·哈彻在南中国海打捞清代沉船"泰兴号"时,为了便于运输和抬高价格,竟然敲碎了60多万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将剩下的35.6万件运往欧洲拍卖。
对于这些仅仅是冲着财富而来的打捞,他们给古沉船带来的不啻为一种灾难。
为捍卫国家领海主权和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安全,最近,我国政府克服资金等困难,下大决心涉足远海,实施了西沙沉船考古和"南海I号"打捞工程。
2007年3月开始,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对"华光礁I号"沉船进行抢救性挖掘。
尔雅通识课考古与人类答案

什么是考古学(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1考古的范围必须限定与什么有关系A、古生物B、建筑C、人D、史前动物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2下列关于考古学家应具备的素质的描述错误的是A、对考古学科发展历史有基本了解B、应是方法论专家C、具有发掘和整理的技术D、不用具备行政管理能力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3发掘品科学性强于传世品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0.0分4考古就是挖墓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考古文物的安保等级与文物挖掘的重要程度有关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0.0分什么是考古学(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1下列哪项不属于三大考古文物发现A、甲骨文B、十三陵C、敦煌莫高窟D、汉晋简牍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50.0分2三大文物的发现填补了文献记载缺失的不足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50.0分什么是考古学(三)已完成成绩:75.0分1人们在获取文物后要经过几个步骤,下列哪个不是?()A、断代C、定级D、修复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2 下列哪项不属于区别学科的标准A、研究方法B、研究对象C、研究意义D、研究目的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D 得分:0.0分3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已全部找回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考古学是通过科学发掘手段获取研究资料的一门学科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5.0分什么是考古学(四)已完成成绩:100.0分1下列不属于遗迹的是A、房子B、道路C、运河D、手镯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2下列不是考古学的功能的是A、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B、了解人与人的关系C、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D、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3历史时期与史前时期以有无文字来区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考古的发现的神圣目标不是珍贵的古代信息而是精美的器物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5.0分什么是考古学(五)已完成成绩:100.0分1 传统的考古学研究对象下限是什么B、元C、明D、清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16.7分2下列不属于遗物的是A、生产工具B、建筑物C、生活用品D、礼仪用具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16.7分3下列关于考古的对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水底下B、在土地下C、暴露在空气中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16.7分4考古学学科的核心结构不包括A、史前考古学B、田野考古学C、露天考古学D、历史考古学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16.7分5三代考古学属于史前考古学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6.7分6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标志是看打制石器还是磨制石器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6.7分什么是考古学(六)已完成成绩:100.0分1根据获取遗存的方法,考古学的学科结构和分支可以划分三类,下列哪个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马皇帝的两艘水上别墅
1832 年,第一部科学探讨水下遗物的著作问世, 即查理士· 莱伊尔Charles Lyell 在《地质学原理》第 16 章论述水下地层埋藏的人类遗骸及人类制造物。 1853 ~ 1854 年,瑞士的湖泊水位特别低,经过调 查、发掘,大量的木柱、陶器以及其他遗物呈现 在人们面前。 1863年,恩格哈特(C. Engelhart)在丹麦的斯列 斯威格(Schleswig)沼泽地中发现了4世纪的“尼 达姆(Nydam)”号沉船,并按陆地考古的方法 进行发掘和记录。 1904年,在丹麦的奥斯塔特(Aostad)等地的沼 泽地中也不断发现9 世纪北欧海盗的维京船 (Viking Ship)。
不久西班牙政府便发表声明称, 他们已经确认奥德赛公司打捞沉 船的身份,它是一艘西班牙军舰, 是装备有34门火炮的梅赛德斯号 快速帆船,它于1804年驶离秘鲁 横穿大西洋时被英国军舰击沉, 因此船上珍宝应属于西班牙所有, 奥德赛公司占有珍宝的行为是非 法的。 依照《国际法》和《国际海事法》 的相关规定,并参照《国际打捞 公约》,美国最高法勒令奥德赛 海洋探险公司归还,因为这是 “是西班牙的国家护卫舰,这属 于国家遗产 ” 《国际打捞公约》是保护打捞者 利益的,即商业沉船归打捞者。
瑞典卡摩尔港淤陆中发掘的13世纪 沉船
淤陆中的沉船考古-福建泉州宋元沉 船
海港考古
对古代港口、码头、栈桥、锚地等泊船设 施及相关的航标、疏港路网、港市建筑遗 迹的调查、发掘与研究。
海港遗址既存在于陆地上,也存于水下。 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黎巴嫩、突尼斯原 始港口遗迹,泉州、宁波、漳州等地的古 代码头及相关的遗迹都是陆地考古上发现 的重要港口遗址。
1900年,希腊潜水者在克里特岛与希腊大 陆之间的安迪基提腊岛附近水深60米的海 域,发现大批石质和青铜雕像,希腊政府 出动海军舰船进行了打捞。 1907年,伦敦文物协会组织专业潜水员对 肯特郡赫尔纳湾的一艘沉船进行调查。 1908年,苏格兰牧师布兰德尔潜入尼斯 (Loch Ness)湖底,调查人工岛及水上建筑 的遗迹,并绘制了人工岛的草图。
水下考古技术的诞生
1960年美国宾夕法尼 亚大学考古学教授乔 治巴斯(George Base) 带领他的学时,应邀 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 海域后青铜时代沉船 遗址进行调查,在水 中第一次实践了考古 学方法,标志着水下 考古技术的诞生。
船上私人物品表明,这 艘船只的主人应该是早 期的腓尼基人。 一些学者曾认为美锡尼 人主导着后青铜时代的 海上贸易,而腓尼基人 直到铁器时代才出现于 海上。
格里多亚角沉船上的考 古发现则让考古学家们 不得不重新思考后青铜 时代地中海地区海上贸 易的历史。
1961-1964年,巴斯率领他的考古队先后发掘 了土耳其海域的拜占庭时期沉船亚细.阿达 第一遗址; 1965 年,在戛纳召开了水下考古学国际会议 成立大会,主要探讨水下考古探查的技术和 方法。 1967-1969年,巴斯发掘了拜占庭亚细.阿达 第二遗址; 1967年,巴斯组织了考古技术培训班,并发 掘了塞浦路斯的卡伦尼亚沉船遗址,参与这 项工作的考古学者后来都成为各自国家水下 考古工作的带头人。
Nydam Boat
20 世纪初,在地中海发现的许多古代艺术品 吸引了对中世纪文物有兴趣的人们,大批的 青铜质和大理石质的雕像、罗马战船被发现。
南海与地中海、加勒比海并称世界“三大沉船坟墓”
二、20世纪水下考古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戴头盔的原始管供重潜技术出现。
由水面通过输气软管将压缩空气输送到潜水员头盔内使用, 因为这种装具较重,就称为重潜。
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发现元 军沉船遗骸,却发现了战舰碇 石和木锚二十余件。还发现一 些战舰上的用具:刻有八思巴 文铭的元军下级军官“管军总 把印”,侧面刻有汉字“至元十 四年(1277年)”以及“湖州 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铭的铜镜 (南宋典型代表,与《元史》 记载战事主力是江南渡海前来 的江南新附军(南宋军队)相 一致。
1970 年,水下考古学国际会议第四次会议和 水下考古学国际讨论会召开。同时,水下考 古的论述、专著亦纷纷问世,如《水下考古 学》、《船舶考古学》、《海洋考古学》, 水下考古已逐渐从海底探宝中脱离出来。 1973年,巴斯任德克萨斯A&M大学航海考古 研究所所长,并招收海洋考古的研究生。 夏鼐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 曾建议开展水下考古,但因种种原因而无法 实现。
水下考古的发展简史
一、水下考古在欧洲的萌芽 二、20世纪水下考古的产生与发展 三、水下考古技术西学东渐
一、水下考古在欧洲的萌芽
意大利东南内米湖中传说的两艘罗马时代 “沉船”的打捞。 ----1446年—建筑师阿伯蒂 ----1535年—德马基-木质面罩 ----1827年—弗斯科尼—潜水箱 ----20世纪初—墨索里尼—抽水
“海盗之都”——牙买加皇家港口
1692年6月7日早上,一场强大的地震将这座繁 华城市摧毁,整座城市66%的地区沉入海底。
“海盗之都”——牙买加皇家港 口
美国探宝家哈里· 利兹巴 克发现了海岛上的波得. 劳埃尔城,由于厚厚的 淤泥保护,古城保存完 好。 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 与牙买加国家遗址保护 组织的考古学家于1981 年到1990 年联合对这个 水下城市进行了考古挖 掘。
海洋性聚落考古
早期人类的聚落行为主要是大陆性的,海洋 性的聚落活动只是见于沿海地带,沿海岸线 活动,靠海洋为生。 沿海人群构成的海洋性聚落与海洋生产、生 活活动,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海洋文 化内涵。
福建沿海的史前贝丘遗址、福建泉州宋元时 期伊斯兰人聚族而居所遗留的墓葬和宗教建 筑等都是特征鲜明的海洋性聚落形态遗存。
二、水下考古的研究内容
历史上由于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 灾变,一些位于水边的居址、港口、墓葬 等沉没于水中;在一些古代航线下,还保 存有大量古代沉船和文物。
水下考古除发掘水下的古代遗址、打捞沉 船和水下文物外,还研究古代造船术、航 海术、海上交通和贸易等。
பைடு நூலகம்
水下考古的学术范围及其与陆地考 古的比较
2011年新发现—元军沉船
元军战船发射的炮弹残片
元军战船的龙骨部分
元军船只模型
中国水下考古的缘起
英国盗宝商人迈克尔.哈彻(Mike
Hatcher ) 1982 印尼斯特霖威夫司令礁: “中国帆船” 1985“吉特摩森”号 1999“泰兴”号
1982“中国帆船”
在南海南部距离印度尼西亚宾坦岛(Bintan) 约12海里的斯特霖威夫司令礁(Admiral Stelingwerf Reef)发现一艘“中国帆船” (Chinese Junk)的古代沉船。 打捞瓷器2.7万件,主要是景德镇德镇窑的 青花瓷器,以及福建漳州窑系的仿景德镇 青花瓷器,沉船事件1643年此后不久。
水下考古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蔡大伟
内容
一、什么是水下考古学? 二、水下考古的研究内容 三、水下考古发展简史 四、水下考古所需技术 ——水中环境与考古潜水 ——水下遗址的调查与定位 ——出水文物的分类保护
一、水下考古学
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 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 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 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 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 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 作用。
埋藏类别
沉船考古 海港考古 海洋性聚落考古
陆地
淤陆中的沉船及其 船货 港口、码头、锚地 及其附属遗迹
水下
海底沉船及其船货 因海陆变迁而沉入 水下的港口遗迹
大陆性文化考古
沿海地区史前贝丘、因海洋变迁而沉入 沙丘、洞穴遗址和 海底的海洋性聚落 历史城址 。。。。。。 内陆江河、湖泊中 埋藏的大陆性文化 遗存
现代常规潜水技术的发明
1940-1950年代,法国海军成 立了水下工作小组,由雅克 斯.库斯托负责,1944年发 明自携式水下呼吸器(Selfish Cottained Underwater Breathing Apparatus,简称SCUBA ), 常规轻潜技术诞生。 轻潜气瓶中装有12升约200个 大气压的压缩空气,相当于 常压下12×200=2400升气体, 是水下考古调查、发掘作业 中所选用的最方便的潜水方 式。
三、水下考古西学东渐
1970年以来,乔治巴斯的学生英国考古学 者吉米格林在澳洲、泰国、菲律宾海域以 及我国东南沿海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技 术研究,考古学技术逐步传播到亚太海域。 一系列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在西澳海域被 发现,格林开展了大量的发掘这工作。 东南亚海域的其他水下考古与探宝活动。 日韩水下考古的发展
日韩水下考古的发展
1975-1980年,日本对“开阳丸”号调查 小江庆雄著有《水中考古学》 1980-1995年,日本鹰岛海湾考古。 1976-1984年,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海域道德 岛 元代沉船。 1991年,全罗南道珍岛郡碧波里 南宋沉船。 ……
折戟黄海的元朝舰队
元朝军队曾经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试图征 服日本,但是先后都受到强台风的袭击, 而全军覆没。《元史》记载日本九州岛西 部的长崎鹰岛海湾是元军停泊处。元至十 八年(1281年)从宁波渡海前来的江南新附 军(南宋军队)在此次遭遇强台风而覆灭。 1980-1995年鹰岛町教育委员会先后组织了 三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调查。
西澳和东南亚海洋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