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考试卷 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考试卷 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考试卷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

1.3~6世纪,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

①曹魏②东晋③前秦④北魏⑤北齐⑥北周

A.①②③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④⑤⑥

3.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使农民获得了一些土地

C.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4.208年左右东汉三分天下的军事集团主要是

A.袁、曹、刘集团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D.孙、袁、曹集团

5.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其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是

A.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加速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6.南北朝时,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维护士族特权地位B.维护士族高贵血统

C.防止土族门第混乱D.士族是惟—掌握文化的特权阶层

7.北魏实行均田制与租调制的作用有

①限制豪强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农业生产发展

④政府收入增加⑤促进鲜卑贵族封建化⑥扩大谷场、桑棉种植

A.②③④⑤B.③④⑤C.①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

8.东晋时期士族制度得以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士族广占土地,经济实力强人B.东晋政权依靠士族的支持

C.江南经济的开发主要依靠士族D.士族是惟一掌握文化的特权阶层

9.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秦统治不稳,不具备统一全国的军事力量

B.江南经济发展,南方具备与北方相抗衡的能力

C.南北方对峙、并存的格局逐渐形成

D.南北民族矛盾尖锐,统一条件尚未成熟

10.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统治者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其根本目的是A.保持三国之间的经济平衡B.壮大实力以求生存和发展

C.改变东汉末年经济残破的状况D.为统—全国奠定经济基础

学年七年级(上)历史单元测试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含答案)

学年七年级(上)历史单元测试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含答案) 学年七年级(上)历史单元测试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含答案) 学年七年级(上)历史单元测试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一、选择题 1.如下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空格内应填入( ) A.三国五代 B.隋五代 C.隋元 D.三国元 2.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3.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下列政权中,曾实现过短暂统一的是( )

A.东晋 B.西晋 C.北魏 D.前秦 4.“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5.“江南之为国盛也……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6.“……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 A.商鞅变法 B.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图2所示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其反映了( ) A.民族交融 B.江南开发 C.中外交往 D.权权分立 8.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 ) A.北方文化比南方先进 B.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C.生产技术相互影响 D.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9.“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孝文帝决定( ) A.地方建立县制 B.实施汉化政策 C.创立科举制度 D.册封鲜卑贵族 10.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练习题之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及科技与文化2019预测 考向考查主干知识 [高频点:魏晋政权的基本史实;以少胜多的战役、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科技文化] 1.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A) A.孙权B.刘备C.曹操D.曹丕 2.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D)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3.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 (A) 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颁布均田令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④颁布“推恩令”⑤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4.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C) A.阿基米德B.张衡C.祖冲之D.宋应星 5.下图中的历史人物被后人称为“书圣”,他集书法之大成,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该图中的作品反映了他使用的哪种书法字体(D) A.篆书B.隶书C.楷书D.行书 考向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 [高频点:魏晋时期政权的形成、人口的迁移] 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D) 7.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B)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女真族 8.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C)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口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住中原 考向对材料的综合分析和史料的结合 [高频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9.“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D) A.手工业发展情况B.商业发展情况 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D.农业发展情况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西晋时期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二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鲜卑族、氐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对北方的统治。

2019湖南省邵阳市中考历史提分训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解析版)语文

2019年中考历史提分训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选择题 1.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 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 北方经济发达 D. 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在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相互交融是主流。以下史实中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是()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文成公主入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如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A. 推动经济发展 B. 促进民族交融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实现南北统一 4.下列图示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形式的是() A. B. C. D. 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6.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 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 北方民族大量迁住中原 7.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A. 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 B. 重农抑商,推行县制 C.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D.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餐桌上除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 南方人口增多 9.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 A. 都孝顺长辈 B. 都坚持自己鲜卑族身份 C. 都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 都将鲜卑姓改为了汉姓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一位数学家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这位数学家是() A.祖冲之 B.贾思勰 C.刘徽 D.宋应星 11.《资治通鉴》中记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段话反映的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改用汉姓 D.禁穿胡服 12.某位同学为更好地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特绘制了下面的年代尺,图中①—⑤分别应该填写的是() A.魏、蜀、吴、西晋、东晋 B.魏、蜀、吴、东晋、西晋 C.吴、蜀、魏、西晋、东晋 D.蜀、魏、吴、东晋、西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综合与测试姓名: 班级: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A B C D 2.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4.《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 5.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3世纪初期B.公元3世纪20年代99 C.公元2世纪初期D.公元2世纪20年代 6.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7.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的落后状态。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纸币“交子”的出现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筒车的广泛应用 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9.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10.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11.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 B.祖冲之 C.司马迁 D.贾思勰 12.《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 A.天文学著作 B.医学著作 C.农学著作 D.数学著作 13.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更迭”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应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4.小李在一次知识竞赛中,遇到一个难题,是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请你帮他作答 A.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之间的战争 B.东晋政权势力强盛,因此打败前秦 C.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分裂 D.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 15.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目的是 A.恢复北方生产 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C.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D.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16.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 17.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 18.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绘画 (编者按:三国时期的绘画与后来的两晋南北朝通常是做为一个绘画历史中的整体出现的,而我们本次专题为了可以达到详尽的效果,为了可以以绘画来展现每个统治时代的风采,因此我们单独列出,三国绘画的发展背景是与两晋南北朝为一体的,因此我们的三国绘画发展背景采用绘画史上惯用的背景作为资料,还希望朋友们阅读的时候可以作为参考) 中国从三国鼎峙开始至隋王朝建国为止的绘画艺术。这一时期,上起三国曹魏,中历西晋、东晋、十六国,下迄南北朝至隋统一,历时369年。此间的绘画,在整个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这一时期大部时间陷于战乱,国土长期分裂,朝代频繁更迭,世族地主的统治极端腐朽,生产力不断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于深重苦难之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但另一方面,儒家名教失去它原有的维系人心的力量,玄学思想风靡一时,外来的佛教在中国土地上获得广泛传播和狂热信仰,因此又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思想活跃的时代。处在纷争不息、动荡不安的社会之中的士人阶层,不论他们出身于世族或寒门,由于普遍对现实世界

感到绝望,而竞相崇尚放达,追求享乐。他们寻求各种精神寄托,或则清谈玄学,或则寄情山水,或则企慕神仙,或则恣意声色。还有一部分人则喜欢染指于艺术的创作、鉴赏和品评等活动。多种多样的精神享乐,无拘无束的个性发展,无疑会给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空前发展造成有利条件。 绘画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绘画的主流,仍沿着两汉时期强调绘画的“鉴戒”作用,三国时曹植认为:“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历代名画记》);何晏说:“图像古昔,以当箴规”(《景福殿赋》)。齐梁时谢赫主张“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画品》)。这些关于绘画社会功能的论断,与东汉时“图像之设,以昭劝戒”,“图像百城,以励风俗”(均见《后汉书》)的主张完全一脉相承。当时的壁画和卷轴画,以古圣先贤、忠臣烈女为题材者不胜枚举。例如三国时魏国的几处宫殿之内,或则画“历象贤圣”的壁画(《魏都赋》),或则画姜后、孟母、樊姬、钟离春、班婕妤等列女故事的壁画(《景福殿赋》)。两晋及南北朝时,西凉李□于敦煌靖恭堂画“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晋书》);北魏太和(477~499)年间于平城皇信堂画“古圣、忠臣、烈士之容”(《水经注》)。此外像《列女图》、《孝经图》、《孔子十弟子图》之类,一直是当时极其流行的题材。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佛教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得到了一批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提倡,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的作用,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同步练习卷: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选择题 1.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冲之最突出的数学成就是() A.编制《大明历》B.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 C.编制《太初历》D.《缀术》被列入算经十书 【答案】B 2.贾思勰潜心研究农学,著成了《齐民要术》,主要总结了() ①北方农牧生产经验①食品加工与贮藏①野生植物利用①商贾之事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答案】A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B.华佗──“麻沸散” C.贾思勰──《齐民要术》D.祖冲之──造纸术 【答案】D 4.祖冲之和贾思勰能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有() ①注重实践①吸收前人的文化成就①书香门第的熏陶①天资聪颖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答案】A 5.王羲之的《兰亭序》所运用的书法艺术形式是() A.隶书B.草书C.楷书D.行书 【答案】D 6.“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的评价( ) A.柳公权B.米芾C.赵孟頫D.王羲之 【答案】D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A.王羲之B.陶渊明C.吴道子D.顾恺之 【答案】D 8.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是() A.胡昭B.贾思勰 C.祖冲之D.刘徽 【答案】C

9.他是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的是()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 C.《水经注》 D.《清明上河图》 【答案】B 10.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此字体是由谁独创的() A.胡昭 B.锺繇 C.王羲之 D.顾恺之 【答案】B 11.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灿烂的人文景观,如“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书圣”的一段段佳话与传奇。“书圣”的代表作品是() A.《离骚》 B.《水经注》 C.《兰亭集序》 D.《洛神赋图》 【答案】C 12.“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出自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A.《缀术》 B.《九章算术》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祖冲之使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即古人所说的“算筹”。他计算圆周率,必须用算筹对九位的数字进行130次以上的计算,这其中包括开方,运算异常艰巨。 材料二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是由我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期末测试题[1](1)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世英雄曹操》日前在象山开机。那么在下列给出的选项中,哪一句话最有可能出现在这部电视剧中() A.惟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B.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C.这次兴师动众,非同小可。若一事无成,如何向后人交代?不如就将迁都洛阳的大事办了。 D.只有鼎足江东,静观天下之变。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哪位人物所作() A.刘备 B.曹操 C.孙权 D.诸葛亮 3.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哪位著名首领采取攻心战略,七擒七纵,恩威并济() A.孟获 B.卫温 C.周瑜 D.拓跋宏 4.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公元二世纪、三世纪之交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时段,在这个不长的时段里,涌现出众多的风云人物,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下列哪部著作能映射这些历史的片段() A B C D 5.南京是中国的著名古都之一,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都曾在这里定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南京几次更名,下列给出的几个名字中,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A.建业 B.建邺 C.建康 D.健康 6.六朝时期,我国南方逐渐形成哪三个可与北方相媲美的先进农业经济区() ①巴蜀②江汉③江浙④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六朝时期,我国海上贸易兴盛,曾与当时的哪些国家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①高句丽②百济③新罗④日本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8.面条、油炸饼、馅饼等面食是北方人喜欢的食物,这些北方风味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那么下面哪本书中可以查阅到这些食物的做法() A.《天工开物》 B.《齐民要术》 C.《金刚经》 D.《出师表》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最为生动的事例是下列哪一个() A.胡人汉服 B.汉人胡食 C.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D.少数民族改汉姓 10.南北方对峙时期,战争状态与和平状态相互交替,在北魏政权稳固后,南北之间活动频繁,其中商品交易的形式是下列哪一种() A.互市 B.市场 C.闹市 D.交市

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史前美术 一、简释题 1.红山文化雕塑 2.良渚文化玉琮 3.龙山文化黑陶 二、论述题 1.简述造型艺术的起源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美术的形态。 造型艺术的起源由多方面因素促成,劳动是其中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因,人类的劳动实践,尤其是制造和使用石质工具的实践,在审美发生和造型艺术起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作为工具的石器造型上,只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了少量装饰物和刻纹制品。 2.什么是彩陶?简析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色。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而瓷上作品相当于纸上作品,更具张力,彩陶艺术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有多姿多彩的珍品。 仰:半坡类型彩陶和庙底沟类型彩陶 半坡类型器物造型主要为圆底和平底盆装饰图案绘于器表显眼部位或器物内部图案以黑彩为主。庙底沟类型器物以盆,钵为主,多用黑彩绘制,纹样全部绘于器物表面,未见内壁施彩过。 马:石岭下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石岭下型构图疏朗,风格简洁明快。后三种装饰面大,构图繁密,纹样灵动,色彩热烈。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 一、简释题 1.三星堆铜塑 2.金沙石雕 3.楚漆木雕 4.商甲骨文 5.西周金文 二、论述题 1.简述先秦青铜器造型与装饰风格的演变。 随着青铜器技术的不断发展,青铜器的造型从功能上分为:礼器、实用器具、装饰品和雕塑。从功能和种类上分:炊具器、饮食器、水器、酒器、工具、乐器、

兵器、车马器及其他杂器。 风格:神异动物纹、仿生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画像故事纹,锥刻、刻画、嵌铜、错金银、鎏金等新手法。 2.试论商周青铜礼器的社会功能及象征意义。 礼器就是体现礼治的器物,用于祭祀鬼神和祖先的祭祀工具,久放于王侯贵族宗庙中的祭器。 礼治的核心是通过尊崇王权和明辨等级,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秩序。因而青铜器也就成为了王权和等级的一种特定的标志和具体象征。 3.简析楚帛画的性质、造型特点与艺术成就。 楚帛画具有肖像画性质。人物位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正侧面姿势,人物面部描绘具体,男子威武潇洒,女子端庄虔诚,显示出对象的年龄的情态。人物的服饰,龙的造型仍带有一定的装饰性。作品的丝帛质地用毛笔绘制,以墨线立骨,平涂施色并略加渲染,显现出传统中国画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 第三章:秦汉美术 一、简释题 1.汉代陶俑 2.摇钱树 3.贮贝器 4.汉画像砖 5.汉碑 6.博山炉 7.汉长安城 8.汉瓦当 二、论述题 1.简述秦始皇陵园大型雕塑的艺术风格及思想内涵。 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气势憾人,主题鲜明,人物表情丰富,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展现了秦军威武雄壮,所向披靡的气概,洋溢着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 2.试述霍去病墓石雕的雕造手法、艺术风格及思想性。 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战马昂首屹立,庄重威严,充满自信和高傲,匈奴将领则蜷缩于战马胯下,一副惊惧惶恐,狼狈不堪之像。通过胜败两者之间的鲜明对比,赋予作品丰富而含蓄的想象空间,体现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统一。 3.试分析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的图像理路及内在观念。 自下而上营造了阴府、人间、昆仑、天庭四个虚拟空间,通过灵魂复苏,宗庙祭享,乘龙飞天,天使接引等一系列过场,展现了墓主人从死到成仙不死的,直至其灵魂进入太一天庭,最终回归“道”,即“一”为代表的宇宙自然之本体的全部过程。凸显引魂升天的主题,并传达出永生的丧葬信仰。 4.举例分析汉墓壁画图像与风格的发展演变。

全国中考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专题练习(选择题,含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2016?烟台)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论的开辟 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考点】官渡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辨析能力. 【解答】据所学知,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秦国进行的一场变法运动,使秦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故A项的推论是正确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故B项的推论是正确的.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丝绸之路的开辟,故C项的推论是正确的.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项这个推论是错误的. 故选D. 2、(2016?聊城)“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州之战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解答】从题干“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可知是公元前208年孙刘联军采取火攻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故选B. 3、(2016?菏泽)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5万--20万(号称80万) 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解答】据题干框表关键信息“周瑜--曹操”“5万--20万”“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可知是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 故选C 4、(2016?海南)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 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 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2020高考历史复习刷题首秧 通史篇训练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练习

训练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 C 解析材料表明,魏晋以后官修史书由专门的史官负责,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参与,官修史书体现了朝廷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修史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A、B、D三项结论。 2.(2019·安徽蚌埠二模)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察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实行并未“克服”察举制的弊端,排除B项;察举制选官标准并未改变,排除C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排除D项。 3.(2019·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受到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的影响。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和尊卑有序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项正确。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美术史复习题总结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题库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一、填空题 1、劳动创造了人,艺术起源于人类劳动。 2、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制作石器工具开始的。 3、原始时器的时期,它不仅是人类劳动技能的测量器,也是人类造型能力的指示物。 4、北京猿人大约生存于四、五十万年以前。 5、丁村人大约生存与二十多万年以前。 6、丁村人制作的尖状器上有对称和均衡的感觉。 7、距今2、3万年前的美术遗物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8、半坡彩陶遗址在西安半坡村。 9、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说明了人类劳动时间中形成了美的观念。 10、半山类型彩陶一直在甘肃省和政县。 11、原始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是附属于制陶工艺的。 12、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的创造。 13、庙底沟彩陶距今五千年左右。 14、庙底沟类型彩陶遗址是河南陕县庙底沟。 15、半坡彩陶距今六千年左右。 16、马家窑彩陶出土于甘肃临洮马家窑。 17、马家窑彩陶距今四千五百年。 18、出土于甘肃的彩陶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彩陶。 19、北京猿人的石器类型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 20、半坡类型彩陶装饰纹样有人面纹、鱼纹、蛙纹、鹿纹。 21、人面鱼纹盆的装饰纹样有人面、鱼纹。 22、山顶洞人装饰品的目的增加自身美感,引起人们的好感,有助于民族之间的感情关系,加强征服自然的威力。 23、河姆渡出土于的陶猪,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猪形鬲,显然都是久已驯化了的家猪模样。 24、山东宁阳和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狗形淘规狗的形象生动有趣。 25、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的在陶盆口沿下堆塑的人面像,是男性形象。 26、甘肃泰安县出土的人头形器陶瓶,是一青年女性形象。 27、甘肃天水蔡家坪出土的人面陶塑,可能是陶器上的立体装饰。 28、甘肃临洮出土的人头形盖状物,是目前雕塑史上雕绘相结合最早的作品。 归纳 1、半坡类型彩陶:西安半坡村,距今6000年左右,鱼纹、鹿纹、蛙纹,以鱼纹为主,圆底或平底盆,朴实厚重。《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 2、庙底沟类型彩陶:河南陕县庙底沟距今5000年左右,二方连续,挺秀饱满,新颖稳重。《大口小底曲腹盆》 3、马家窑类型彩陶:甘肃临洮马家窑,距今4500年左右,波纹、漩涡纹,千回百转往复无穷。《旋纹尖底瓶》《漩涡纹蓊》 4、半山类型彩陶:甘肃和政县半山类型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线纹锯齿纹,装饰精致富丽,《长颈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 5、马厂类型彩陶:青海民和县马厂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直线,粗犷质朴。

人教版中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专项练习

人教版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期专项练习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将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 A. 元 B. 穆 C. 陆 D. 贺 2.赤壁之战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它发生在() A. 三国时期 B. 春秋时期 C. 东汉末年 D. 隋朝末年 3.龙门石窟中的佛像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征||,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是()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4.现在的食品安全令人堪忧||,于是一些城里人||,利用周末时间去农村亲自种地||,这就是“城市农夫”一族||,但是他们缺乏科学种地的知识||,你给他们推荐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它是() A. 《齐民要术》 B. 《兰亭序》 C. 《伤寒杂病论》 D. 《九章算术》 5.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 迁都洛阳 B. 改用汉姓 C. 该穿汉服 D. 学说汉语 6.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 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②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③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④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北方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7.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中不包括() A.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 造船业发达 C.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D. 丝织业兴旺 8.右图直接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 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9.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 人口大量南迁 B. 孝文帝改革 C. 张骞通西域 D. 江南的开发 10.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 A. 钟繇 B. 司马迁 C. 顾恺之 D. 王羲之 1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 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B.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 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 解除对匈奴族的威胁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地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三国两晋南北朝自测题

第三部分三国两晋南北朝 1. 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有() ①普遍实行麦稻兼作②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③发明了灌钢法④大量湖田开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人口达百万,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是() A、杭州 B、扬州 C、建康 D、开封 3.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时期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①国家产生②民族融合③国家统一④政权分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 下面关于佛教和道教说法,不正确的是()A、佛教在西汉初传入我国 B、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民间 C、道教宣扬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D、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5.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争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6.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7.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人民南迁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8.“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下列一现象? ( ) A.对外交流的频繁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民族融合的发展 D.南方经济的发展 9.史书记载:“(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秦朝B.西汉 C.西晋后期D.东晋南朝 10.下列著名战役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淝水之战②赤壁之战③官渡之战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11.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相对位置的图示,正确的一幅是( ) 1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 )①曹魏②西晋③北魏④东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右图涉及的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迁都洛阳减少阻力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最高统治者支持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14.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畜牧经验。这突出地反映当时社会() A、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B、畜牧业居于主导地位 C、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D、此时南北政权统一

初中历史七年级三国南北朝练习题

初中历史七年级三国南北朝练习题 一、单选题(共19题;共38分) 1. 以下示意图中①②的时代特征是() A .社会动荡与变革 B .大一统局面的开创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 宋曹,明末清初盐城县人,大书法家。下列历史名人与其钻研领城相近的处() A .司马迁 B .王羲之 C .李时珍 D .曹雪芹 3.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 .洛阳 B .平城 C .成都 D .北京 4.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张() A .改穿汉服 B .使用汉语

C .改用汉姓 D .与汉人通婚 5. 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记忆,是历史伟大的丰碑。下列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遗产的是() A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B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C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D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6.下列关于祖冲之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北魏杰出科学家 B .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C .制造了指南车、千里船等 D .撰写有数学名著《缀术》 7. 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魏灭蜀 ②东晋建立 ③西晋灭吴 ④西晋建立 A .③①②④ B .④①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①④②③ 8.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其中,曹操争霸北方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A .周瑜 B .孙权 C .刘备 D .袁绍 9.如图是我国某历史时期的政权并立形势图。下列对此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图中的A、B、C分别是辽、北宋、西夏 ②图中的A、B、C分别是魏、蜀、吴三国 ③奠定这一局面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 ④三个政权中最早建立的是A政权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0. 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但是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导致西晋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 .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朽 B .封王争权夺利,爆发“八王之乱” C .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 .匈奴起兵,攻灭西晋 11. 以下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自编的历史剧,内容是关于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历史,其中符合史实的是:年龄28岁的鲜卑族官员() A .在都城长安觐见孝文帝 B .上朝时穿鲜卑族服装 C .用汉语向孝文帝汇报工作 D .因为娶汉女为妻而遭罢官 12. 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近三个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 ①国家产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第2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 ——诗歌的发展和艺术的大放光彩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吴家哲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①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和王粲;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②南北方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③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④大画家顾恺之;⑤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3.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教学,培养学生从文学艺术中了解历史,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请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了《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导入新课 这一课继续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3.讲授新课 一、建安诗人和陶渊明 (1)建安诗人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使用的一个年号。建安年间(公元196—220

年),曹操实际掌握着东汉政权。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自立。“建安文学”即指汉末到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 建安时代的前期,社会动乱不止。曹操统一北方后,社会比较安定,曹操父子都是文学家,提倡文学,爱护文人,为文人自由创作提供了条件。 建安诗人最著名的是三曹、七子。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他们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其中曹操、曹植的文学成就较高。七子是指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幹、陈琳、应玚。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建安文学以诗为主,有不少作品从汉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的风格。这些诗篇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这是因为建安诗人,大都经历过汉末长期战乱,比如曹操本人就是乱世英雄,他大半生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对社会的情状了如指掌;曹植长期随父转战,从小生活在军队中;七子中的许多人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都目睹过广阔的社会画面,才会写出风格悲凉慷慨的诗篇,写出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植在《送应氏》中写了“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王粲的《七哀诗》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读了这些诗篇,令人毛骨悚然。正如诗人当时说的:“见此崩五内”,“气结不能言”“喟然伤心肝”。我们应当把这些名句看作史诗。不过,我们不能把建安诗人仅仅看作是时代的悲歌者,还应当看到他们是国家统一的热烈追求者,他们哀其不幸,怒而奋争。曹操的《龟虽寿》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最能表达他的心志。曹植在《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青年战士的高尚精神,他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妻与子。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两句可以说是曹植本人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曹丕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从内容上看,是描写一个女子在深秋月夜怀念远出不归的丈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征发徭役、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女诗人蔡文姬 蔡文姬,原名琰。文学家蔡邕之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才,是著名女诗人,又有音乐才能。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东汉末年大乱,她被匈奴人所虏,嫁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曹操与蔡邕相好,就派遣使者以金璧赎回。蔡琰回归之后,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叙述了她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愿望,她写道:“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 蔡文姬的不幸命运,代表了当时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她的诗同样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3)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原名潜(365—427),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他曾三次出仕,三次归隐。这是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看不惯门阀制度的霸道。比如他最后当彭泽县令时,一位督察官要到该县,事先通知他要做好各种迎接准备。陶渊明知道这是督察官要求他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他不堪忍受这种人格的侮辱,愤然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