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网络影响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网络影响力“
2008年6月21日,由包括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在内三家机构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发布了《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二OO八)》,并为评价中国电视的影响力提出了“网络影响力”这一新的评价指标,打破了原来拿“收视率”当标准的陈规。

按照官方的说法,“网络影响力”主要包括:知名度、关注度和网络收视度三个指标。

“收视率”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电视节目黄金指标,也是所有电视节目制定广告价格的最高标准——收视率就是钱,这么多年来,这条行规一直是行业内的“铁律”。

而如今,“收视率”不再是唯一指标,网络影响力将成为评定一个电视节目价值高低的标准之一——是好事,但也任重而道远。

说它是好事,因为单从这一点上已经足以看出如今互联网力量只伟大以及网民意见力量只伟大。

四大传统媒体中的老大——电视媒体,也不得不像互联网“低头”,网络影响力纳入其评分指标。

其实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由来已久:
网络上大量泛滥着对某个电视节目的评论,甚至有专门讨论电视节目或者电视剧的论坛社区(比如“伊甸园”);
某些被网民热烈讨论的节目或者电视剧会成形成更广泛的知名度,而后成为更加热门的节目(比如“武林外传”);
许多访谈类或者新闻类节目会大量的采用网络上的数据作为依据,也会引用网民的话(比如前阵子汶川大地震时的诸多报道);
有很多电视节目会在网络上也开辟一个阵地,甚至会利用网络营销手段进行传播(比如“超级女声”);
网络已经在影响着电视,而且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中,如今终于有一份“标准”出台,对于互联网、对于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无意都是好事一件。

说这个标准任重而道远,理由很简单,这个标准是否全面和客观?
“收视率”靠的是抽样调查:庞大的样本量,成熟的计算方式——电视媒体的统计是方便实现的。

而“网络影响力”,一个听上去就挺抽象的词,是如何计算的?知名度、关注度、网络收视度,三个“度”如何把握?
简单的猜测一下:这三个名词解读到网络上,似乎都是和数量有关的。

“知名度”:将关键词(某个电视节目的名称)输入baidu或者google,然后回车,这样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获得的搜索结果数量,搜索结果应该可以直接体现出这个节目在网络上的“知名程度”。

“关注度”:可能讲的是网民议论,或者是网民自动传播部分。

以现在网民发言最活跃的BBS和BLOG为例,运用一些bbs或者blog搜索引擎,同样可以得到这些社会化媒体中的
相关言论数量。

“网络收视度”:可能是指视频网站上相关视频的点击量——这个统计起来可能有点麻烦了,视频网站那么多,某一个节目的相关视频也非常繁杂,是逐一挑选出来,然后做加法么?
“网络影响力”的三个“度”的指标基本上都指向了“量”,不论是搜索量还是点击量。

且不说统计结果是否可以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不论如何,数字还是在统计学里最常用到的),网络对于一个电视节目的影响力难道只是评论量和点击量的多与少么?
可能一个节目很烂很烂,网络上是骂声一片(网络上这种负面言论其实是更容易传播的),但是从统计果来看其“知名度”、“关注度”、“网络收视度”可能都非常高,那这个“网络影响力”指标是不是就该值得商榷一下了?
说到这儿其实就说到一个关于“语义判断”的问题。

人们对电视节目的有喜欢和不喜欢,对于品牌也是如此。

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重视网络上的言论,而针对某个品牌的网络舆论监测服务也因为需求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舆论监测属于“人员密集型”工作,不停的运用各种搜索技术进行搜索,然后人工的进行语义判断。

监测结果一般会是一份数据报告:多少条正面,多少条负面,多少条中性。

有的监测报告会进一步给出舆论分析:多少负面信息是高危的(比如处于门户网站的首页或者某个大型综合论坛的首页),什么事件已经具有了初步扩散趋势(转载量和评论量)……
许多舆论监测公司都在积极的研发软件以降低人力成本:或许是建立在搜索引擎上的皮肤,或许是植入一些关键词帮助减少人工搜索输入(其实有一些也已经投入了使用)。

但是不论如何,“语义判断”仍是不太好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国的语言文化太博大精深了,挖苦、讽刺、网络特殊语言、标题党现象……如果把这些都交给软件,那么所得出的结果是让人十分寒心的。

相信这能多少解释为什么电视“网络影响力”指标里并没有涉及“定性”的指标,三个指标全是“定量”的。

网络舆论监测中的“语义判断”问题,其实也是sonia最近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相信将来所有的品牌都会需要互联网舆论监测,而且要求会越来越高。

搜索引擎已经可以很好的解决“量”的问题,现阶段的某些软件可以帮助解决搜索频率以降低人工成本的问题。

但是“语义判断”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