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和太平天国革命 马克思

农民起义和太平天国革命 马克思

农民起义和太平天国革命

马克思

最后,再谈一件由著名的德国传教士郭士立从中国带回来的有代表性的新鲜奇闻。这个国家的缓慢地但不断地增加的过剩人口,早已使它的社会状况变得为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所难以忍受。后来英国人来了,夺得在五个口岸自由通商的权利。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往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英国和美国用机器生产的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牢固的中华帝国遭受了社会危机。不再有税金收入,国家濒于破产,大批居民落得一贫如洗,这些居民起国家现在已经接近灭亡,已经面临一场大规模革命的威胁。但更糟糕的是,在造反的平民当中有人指出了一部分人贫穷和另一部分人富有的现象,要求重新分配财产,甚至要求完全消灭私有制而且至今还在要求。当郭士立先生离开20年之后又回到文明人和欧洲人中间来的时候,他听到人们在谈论社会主义,于是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别人向他解释以后,他便惊叫起来:

“这么说来,我岂不到哪几也躲不开这个害人的学说了吗?这正是中国许多暴民近来所宣传的那一套啊!”当然,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之于黑格尔哲学一样。但是有一个事实毕竟是令人欣慰的,即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被英国资产者的印花布带到了一场必将对文明产生极其重要结果的社会变革的前夕。当我们的欧洲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在亚洲逃难,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的时候,他们说不定会看见上面写着: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国际述评(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7卷第264-265页

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综述风云变幻的80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B商业经济C工业经济D个体经济 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A封建宗法制度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C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封建等级制度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虎门条约》 4、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30年代B19世纪四五十年代C19世纪六七十年代D19世纪80年代 5、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的目的是() A帮助落后国家发展经济B保证东方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 C让东方国家成为自己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庸D进行探险 二、多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 A争取民族独立B争取人民解放C实现工业化D实现人民富裕E实现国家富强 2、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 A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B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C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D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魏源B龚自珍C林则徐D黄爵滋 2、鸦片战争前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是() A地主经济B皇权经济C自然经济D手工业经济 3、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 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清政府的屈服求和B军事指挥的失误 C战争准备的不充分D腐朽的封建主义同新兴的资本主义相对抗 5、《马关条约》的签订对欧美列强最直接的影响是() A改变了列强的侵华方式B改变了列强在华力量的对比 C加强了列强联合对日的决心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6、由私人投资创办的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 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清末“新政”期间 7、清政府在19世纪设立的办理外交、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外务部B洋务局C总理衙门D同文馆 8、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根本的变化是()

太平天国的负面影响

尽管太平天国后期尽毁古书之事有所收敛,但洪秀全唯洪氏教义独尊、大搞蒙昧主义的政策并无改变,删书衙的成立便是明证。 然而,不少论者不同程度地承认太平天国此种违反人性、摧残文化的专制蒙昧政策,但又常常从这里引申出所谓太平天国政权的反封建性、革命性。由太平天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我们看到太平天国政治上并非人人平等,实行的是等级森严的制度;经济上亦无平均主义,实行的是官僚特权和农民“照旧缴租纳粮”;文化上是消灭传统文化,唯洪氏教义独尊。“酝酿大起义的时候,洪秀全可以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平等思想作为发动群众的武器;可是,做了天王以后,他又要用…三纲?思想作为维护自己政权的武器。”(注:茅家琦、方之光、童光华:《太平天国兴亡史》,第15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盛名之下的太平天国,不少民众和下层将士们由原先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转变成了对腐朽、骄奢的天国新贵们的怨尤。 第三,太平天国的负面影响不容否认 谈到太平天国的历史影响或历史意义,人们总是习惯于使用诸如“太平天国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大大削弱了清朝统治势力”,“它揭开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一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促进了人民大众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等等评语。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造反运动,太平天国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清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影响了晚清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但是无视太平天国运动实质上仍是一场旧式的以改朝换代为指归的农民战争的历史事实,坚持认为太平天国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人民大众的觉醒,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这是很难令人信服的。马克思在1862年深入了解了太平天国的真相后,曾深刻地指出:“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他们所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就在于用奇形怪状的破坏,用全无建设工作萌芽的破坏来和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注:马克思:《中国事件》,《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第1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马克思在这里给太平天国一个准确的定位,那就是毫无建设性的破坏。如果硬要说洪秀全们具有建设性的话,那么这种建设性仅仅表现为对偶像的置换——由敬中国的孔子变为拜西方的上帝,由拜多神变为只拜一神。太平天国运动有着冲击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但是,它使整个社会付出的历史代价却又是惊人的。它的破坏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文化的摧残无须赘述,单是人口的罹难、土地的荒芜就让人触目惊心。在太平军与清军的旷日持久的争战中,无数生灵惨遭涂炭。由于太平天国战争的主要战场正是中国人口最为稠密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五省,导致五省直接死于这场战争的人口竟达5400多万,另外因饥荒或瘟疫而间接死于这场战争的人口数也达数千万之巨。(注:葛剑雄等:《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第109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东南富庶之地一时哀鸿遍野,道馑相望,这种惨绝人寰的劫难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即使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空前的。不妨让我们看看相对中立的外国观察者对战后浙江和皖南的考察见闻:“尽管土壤肥沃,河谷地带已完全荒芜”,“不时可见到临时搭凑的小屋,暂为一些可怜的穷人的栖身之处”,“无论是河谷中的田地,还是山坡上的梯田,都已为荒草覆盖,显然没有什么作物能在这枯竭的土地上繁衍”,“很难想象对生命财产的破坏有比这个地方更可怕的,可是这些地方只不过是遭遇同样命运的广大地区中很小的一部分。看过像这样的地方,人们才能了解东亚的种族在感情极度冲动的时候,是能够摧残破坏到什么地步”,“在太平天国叛乱中幸存的人口的百分比,一般说每百人中仅有三人幸存。西天目山庙中以前有四百和尚,乱后仅三十名幸存,但乡村和城市中幸存的比例更低。大多数人是在逃往深山后死于饥饿的,但死于太平军之手的男女及儿童数量也极大。”(注:葛剑雄等:《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第97-98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对于这场战争的浩劫,自然争战的双方都有责任,我们更不能将战争的灾

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引出的几点思考

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引出的几点思考 一、忠诚与背叛 太平天国后期的将军陈玉成,在被捕后,因为临死前的大义凛然,用悲壮的牺牲成就了忠诚的美名;而李秀成却因为向曾国藩写了所谓的“供状”背负了背叛的恶名。两位天国后期的天才英雄同途异归,仿佛因为在临死前的一不小心的抉择使他们在历史上有了不同的定位。 陈玉成是“忠诚”的,但这种“忠诚”与其说是对洪秀全天国的忠诚,不如说是对他自己命运的“忠诚”。因为陈玉成14岁就参加了天平天国运动,他是生在大清朝,长在天国里。从这个角度说陈玉成可以不去思考也不必思考,洪秀全是怎样的,天国到底是怎样的。既然他为天国而生,自然应该为天国也死。或者说天国使他生了,也可以使他死去。用个比喻就好像是女人嫁人,嫁鸡随鸡就是忠诚了,不管这个男人是武大还是武二。这是他的命!以此推之,自刎乌江的项羽无疑也是“忠诚”的! 我们在来李秀成所谓的背叛,我们姑且不去考证李秀成的“供状”的是是非非,李秀成在天国已经成为历史,自己也命悬一线的时候,竟没有忘记对自己一生所从事的事业的终结,没有把所谓的名节放在第一位,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李秀成的这种“供状”与其说是一种背叛不如说是一种挣扎,一种抗挣,一种与命运的周旋。 因此,那种过分对忠诚的鼓吹,对背叛的践踏,是对人性的抹杀或是对人性光亮的蔑视。是为了某种精神需求或是为的某种精神创伤的,甚至是为了某种政治,经济目的的。那都是人性的异化! 二、救世主和救世 洪秀全为了发动革命,在世人面前理论构建了一个“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即《天朝田亩制度》中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救天下人于苦海之中。无疑洪秀全是这个理想天国的领袖,是天下人的救世主。他自称是上帝的次子,要带领人们将“天上天国”变为“人间天国”。可当为数众多的人民跟着他想要实现“人间天国”时,等来的仍是等级森严的传统统治的另一种翻版而已。如果有所谓的人间天国的实现的话,那它也仅存于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的王宫里。而天下为数众多的老百姓还是那老百姓。 救世主本来是来救世的,但到头来他除了他自己谁也没救了,反而使为数众多的家庭消失、生命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历史上真正能称为救世主的也许只有一个人,他就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酥。因为在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他没有号召他的门徒“为……”而奋斗、而牺牲、而忠诚,而是默默的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即使在临死前也没有说“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或者高呼“打倒……;……万岁!”而是对杀他的人祈祷“上帝,原谅他们吧!”。 因此,我想凡是宣称要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人;要拯救人民于水火的人;要成为人民的救星的人。最终,得救的一定与世无关。

近代史纲要论文 论太平天国在历史中的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其创始人洪秀全以西方基督教为依据创拜上帝教,自称天父。以对上帝的信仰束缚百姓的思想从而使百姓拥护太平天国。 积极:是百姓团结共同拥护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运动的发展,从而有力的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消极:没有摆脱农民起义的阶级性,利用崇拜思想,束缚百姓思想,大搞个人崇拜。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者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并以其教民为基础发动的起义,这里,洪秀全利用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发动起义的。但这种宗教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和蛊惑色彩,并不是真正劝人为善的宗教,没有自己的教义,只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而且,利用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对人进行控制。在定都之后,这种宗教的缺点日益显著,为了争夺精神领袖权的位置,高级将领中自相残杀,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势力,为其后来的覆灭埋下了伏笔。而且,其领导人要求其手下对其绝对的服从,也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导致了其灭亡。还有就是,严重曲解基督教教义,使得基督教国家对其非常仇视,联合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进行围剿。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它的斗争锋芒直指国内封建统治者,同时也打击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达到了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由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未产生,新兴的政治力量尚未形成,因此担负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依然是农民阶级。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刚刚侵入,还被限制在五口通商的东南沿海地区,尚未深入内地,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侵略,还处在开始阶段,矛盾尚未激化。因此,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进行反封建斗争,也打击外国侵略势力,从而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太平天国运动是过去任何农民战争不能比拟的。它具有过去农民战争所没有的特点。 首先,它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斗争之激烈,在农民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其次,它具有较为明确而系统的理论和纲领。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千百年来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剥削,迫切要求土地的愿望,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变成系统的、明确的纲领,达到了历史上农民战争前所未有的最高水平。后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是农民阶级中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分子,企图用模糊的资本主义理想来代替农业社会主义的理想 一、发动和组织太平天国运动始终的指导理论——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是一种落后的、不科学的理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利用宗教来发动农民起义并不是洪秀全的发明。早在东汉末年张角就是利用太平道教来发动黄巾大起义的。宗教思想原本只是统治阶级用来愚弄和麻醉劳动人民的工具,但宗教之所以也受到劳动人民的欢迎,只因为其中有一些原始平等思想和能够帮助劳动人民解脱残酷现实的美丽言辞,因此这一点往往会成为发动和组织农民起义的有力工具和思想武器。但宗教并非科学的理论,利用它发动起义或革命,只能使起义或革命取得暂时的成功,而不能把起义或革命引向胜利。

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一)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秩序。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消灭了百万清军,促使了清王朝中央集权向汉族地方势力分化,对地方控制的能力削弱。战争也促使土地回归农民,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反抗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捍卫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和禁止鸦片走私,并与之勇敢作战,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势力和坚决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的决心和勇气,表现出农民不仅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也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瓦解了封建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二)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历时14年,转战18省。 1.《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渴望。 2.《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试图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努力。 (三)对日后的反帝反封建的启迪和鼓舞。 1.在19世纪中叶的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一道,有力地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了作用。 2.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启示和激励。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赞扬和宣传太平天国的斗争精神,决心武力反清。 失败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的一面,导致享乐主义、腐败、分裂甚至自相残杀。 2.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一是没有科学彻底的革命理论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希望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以平均分配的关系,达到大同世界的幻想,把整个社会改造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空想。《资政新篇》提出的按资本主义模式发展国家,但是脱离了领袖们的阶级实际,也缺乏实现的土壤和环境,不可能由农民阶级变成现实。 二是没有正确的革命政策方针。农民阶级无法抵御封建思想的侵蚀,革命政权日益封建化,等级、特权观念日益膨胀,内部的宗派争端造成了太平天国的严重内耗,导致了严重的军事政治和思想危机;未能联合其他农民起义力量;在夺取天京后,忙于建设政权和贪图享受,未能抓住时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三是太平天国后期拜上帝会等宗教迷信的危害。拜上帝会虽然在初期起到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但是它从根本上说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思想和风俗习惯相抵触,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袖的实践活动与他们的理论相悖而行,导致革命队伍的思想混乱和人心涣散。 3.未能明确地反对封建主义:一是经济上,早期坚决镇压、打击地主官僚,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而后期则“照旧交粮纳税”,变相承认了地主的合法地位。二是政治上任人唯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这个“最高峰”体现在哪呢? 它建立了政权(永安建制初建政权),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控制了半壁江山,规模和影响力之大,为历代农民战争所不及。然而,所谓“最高峰”决非单纯从时空意义上理解的,就是说,仅仅从农民战争时间的长短、范围的大小说它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不正确的。 我们应该从更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即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两大矛盾是什么?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个新时代必然赋予太平大国运动新的内容和意义,从而使它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 (1)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看它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原本十分尖锐的中国社会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所引起的; (2)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太平天国保持中立的态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最终撕下了“中立”的伪装,正式公开地与清政府勾结起来,太平天国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从而成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从太平天国的斗争艺术和水平来看,它有着历代农民运动所无法比拟的拜上帝会这样一个比较健全的反封建斗争的组织,有着《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有着《天朝田亩制度》这样一个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度为核心内容的革命纲领,从而使这场斗争达到历代农民战争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4)《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先进的施政纲领,虽局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未能付诸实施,但它具有浓厚的新时代气息,集中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形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 因为太平天国开创自己制度(对推翻封建制度打击很大和深远影响)/法律等。对后期新民主革命起到重大作用,尽然最终失败,但是他是站在巅峰、爆发于1851年1月11日的金田起义,揭开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这是一场由我国农民阶级发起的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它和历史上以往的农民运动有一个最大的不同,这就是历史背景.此时的中国,是受到封建阶级压迫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双重困难.再者,《资政新篇》提出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在历史上是极为进步的. 太平天国运动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但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其历史意义重大.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不足为错.!!! 因为他们创制了制度,法律,是以前的农民起义所没有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它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建立了政权控制了半壁江山。然而所谓“最高峰”决非单纯从时空意义上理解的,仅仅从农民战争时间的长短、范围的大小作比较是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即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矛盾的时代。这个新时代必然赋予太平大国运动新的内容和意义,从而使它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1)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看它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原本十分尖锐的中国社会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所引起的;(2)从太平天国运动的任务和性质来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最终撕下了“中立”的伪装,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正式公开地与清政府勾结起来,太平天国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从而成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3)从太平天国的斗争艺术和发展水平来看它有着历代农民运动所无法比拟的拜上帝

马克思论太平天国

马克思论太平天国 曹志君袁蓉 最近,有报刊发表关于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评价问题的文章,引用了马克思1862年撰写的《中国记事》一文,以此来全面否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我们认为,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又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认识的局限性等息息相关。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必须对当时历史背景进行具体的全面分析。一 太平天国革命前夕的中国,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此的,远在欧洲的马克思也时刻关注着东方这个古老国度里所发生的一切。1850年,他根据德国传教士居茨拉夫从中国带来的消息,对中国的局势作出预测:“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马克思对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充满了信心,他还认为,在“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中国即将到来的革命满怀激情,而对清王朝顽固、守旧、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深恶痛绝,并期待着世界的东方“变革”的来临和“中华共和国”的新生。 1853年6月14日,即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南京)后不久,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社论,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背景进行了剖析:“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而到1840年就在英国大炮的轰击之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马克思大胆断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马克思又把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作为国际政治运动的一部分,称之为“强大的革命”,充分予以肯定和评价。1857年,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说:“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而太平天国的天王在南京似乎不会受到清廷军队的危害(如果不受自己人阴谋危害的话),正如同清帝在北京不会受到起义者的危害一样。……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1862年6月,马克思根据夏福礼给英国公使普鲁斯的信的内容撰写了《中国记事》,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文章认为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文章接着还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这类魔

论太平天国运动的两重性

2008年3月 第26卷第2期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fei Teachers College Mar.2008 Vol.26No.2  [收稿日期]2007-12-25 [作者简介]徐修宜(1949-),男,安徽金寨人,阜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凌卫(1958-),女,安徽和县人,安徽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 院助理研究员。 论太平天国运动的两重性 徐修宜1,凌 卫2 (1.阜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阜阳236041;2.安徽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摘 要]不能简单地肯定或简单地否定太平天国运动,应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一分为二地采取阶段论方法,以1856 年的天京变乱为标志,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评价。前期运动代表农民阶级利益,必须给予充分肯定。后期运动抛弃了农民阶级利益,实行洪氏家族的封建统治,必须给予否定。总体评价,太平天国功大于过。 [关键词]太平天国;评价原则;一分为二;肯定前期;否定后期 [中图分类号]K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273(2008)022******* 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阶级举行的一 次伟大的反清革命运动,它坚持斗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其势之猛,席卷了全国,震撼了世界,把中国农民运动推向了高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思想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所以自辛亥革命那时起,它便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历史话题。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学者们对其研究的热情仍未降低。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以其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去见仁见智地对这一段历史进行研究,从而使太平天国运动史的研究成果居于中国近代史其它事件研究成果的首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那些阻碍学术研究的条条框框彻底打破,学术界对太平天国运动历史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对这一历史运动的肯定与否是两种不同观点也就更加旗帜鲜明。对此,笔者认为,作为中国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受历史条件和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的影响,很难以一个简单的是或非的标准去对其进行评价,即那种简单地肯定或简单地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学术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必须看到农民阶级的两重性特点在这场农民运动中的充分反映,不应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去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对其分析和评价,这样,我们对其评价的结论才是客观公正的。 根据太平天国运动22年(1843-1864年)历史的特点,我们以1856年9月的天京变乱作为其标志,采取“阶段性”的评价方法,将其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进行评论。 二 洪秀全自始至终地领导了太平天国的反清斗争,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对太平天国反清运动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这位生活在农村中的农民知识分子,饱受着清朝统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因此,他与封建知识分子相比,则是少了一些儒家的忠君思想,多了一些反抗君王的革命思想。在他1843年第4次参加科考落第以后,仕途被堵,使他失去了跳出低下处境的信心,苦闷中他拿出藏匿7年之久的宣传西方基督教义的小册《劝世良言》进行仔细的阅读。他终于发现书中关于上帝是唯一真神和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对团结贫困百姓起来反抗清政府的统治十分有利。在这种思想原则的指导下,他与冯云山、洪仁∴一起建立起秘密的反清革命团体———拜上帝会。并规定拜上帝会的宗旨是推翻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建立起“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农民政权。可见,洪秀全自产生革命思想的那天起,就将斗争的矛头直指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 为了使农民阶级的反清斗争有一个理论的基础,洪秀全于1847年至1848年间撰写了《原道觉世训》一文,在文中他将世间的社会力量分为两大营垒,一是善、正,他的代表是农民,其领袖是上帝的次 5 3

史纲 太平天国 讲稿

分享PPT时间:15min 1.概述: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 模的农民战争。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 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太平天国终结。,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2.背景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南 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为了支付高达2800万元的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弥补由于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平均每年流出白银1000万元),加紧横征暴敛,增加税收一至三倍以上。兼之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 3.背景2:民族矛盾的加剧促进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饥寒交迫, 纷纷揭竿而起,鸦片战争后十年间,各族人民自发的反清起义达100多次。4.背景3: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清朝统治者对广大少数民族的民族压迫和阶 级剥削十分严酷;又加以天灾人祸,广大农民苦不堪言,反抗斗争此伏彼起,终于在道光三十年末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5.战争经过:虽然骁勇善战,但是在战术上犯了很多错误,比如北伐时孤军深入等等。天 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但分散在长江南北各个战场上的数十万太平军,仍英勇顽强地抗击清军的进攻。战争的具体细节我们就不再多说了。 6.原因:(1)腐败从根本上动摇了太平天国政权的根基,尽管洪秀全曾经提出平等思想, 但是没有付诸实践,只能按照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即《太平礼制》所规定的等级来规定自己所应该享受的待遇和特权。(2)(改造了基督教,创立上帝教,宗教和政治是结合的)神权(杨秀清)左右皇权(洪秀全)导致核心矛盾。一般建立了农民政权之后,领导者都专心进行夺取政权或发展革命势力的斗争,而洪秀全则在建都南京之后,仍然依赖拜上帝教,教权就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过会儿我们会细讲)(3)中外政府联合绞杀。1861年,慈禧太后授权曾国藩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这样,对付太平军的前线清军,全部归曾国藩统一指挥。加上湘军实力日益强大,太平天国最终无力抵抗。 (4)农民阶级有先天局限。太平天国起义带有旧式农民战争的烙印。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眼光短浅等毛病,在太平军中都有突出表现。许多太平军将士参加革命都是出于生活所迫,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地位。(5)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丧失斗志和指挥失误,建都太早…. 7.评价:(1)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一般认为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社 会根源,即外国侵略者的掠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鉴于持此类观点的文章多是发表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不能不说依然带有某种时代的烙印。(2)持此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既往对太平天国的“赞歌不乏虚美之词,有许多失实之处”。统治者明争暗夺,互相猜忌,并且日益腐败,脱离群众,陋习重重,如“女性天灯”等等,导致太平天国最终走向灭亡。(3)持此种观点的研究者如曹志君、袁蓉《马克思为何对太平天国评价前后迥异》认为“马克思在1850年至1862年间对太平天国的认识有一个从同情赞许到批评指责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息息相关”。 8.简单说说制度建设: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农民阶级意图推翻 压迫其上的封建统治阶级,建立一个基于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绝对平等、平均的社会。 太平天国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

简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1、阶级矛盾尖锐——主要原因(引申出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反封建) 2、外国的入侵战争赔款、经济入侵(引申出太平天国反帝性质) 3、自然灾害两广地区严重(太平天国爆发于广西的直接原因) 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的社会矛盾发展了,危机加深了,从而导致了以太平天国为中心、以反封建为主的全国人民大起义。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二、酝酿 1、洪秀全创拜上帝教(思想发动) (1)思想来源:西方基督教、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引出思想特点) (2)著作:《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 (3)教义: ①“皇上帝”唯一真神论 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③打倒“阎罗妖” 注意比较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从而分析其反封建性。 2、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准备) 三、兴起 1、金田起义1851年 2、永安建制(点出太平天国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3、攻占武昌 4、定都天京(正式与清朝对峙) 四、高潮 1、《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 ①土地:不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②产品:圣库 ③评价: A、积极: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斗争的思想结晶。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局限:太平天国追求的是一种落后的小农生产。平均主义不切实际,是一种空想。平均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在革命初期,农民无田无粮,平均主义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在革命初步成功后,农民分得部分田地,它又易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2、军事全盛 (1)北伐: (2)西征:鄱阳湖口大捷 (3)东征:攻破江北、江南大营 小结: 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不堪压迫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这次农民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1)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帝国主义的任务,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具备的。由于其反帝又反封,所以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十月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于不疑处有疑” ——以一位伟人的一段名言为例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这是一位伟人的一段名言。长期以来,国人大多耳熟能详,且对其概述的史事一直深信不疑。 宋人张载是主张“于不疑处有疑”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方是进矣”。我国的一位伟大的女政治家,是否受过张载的影响,老朽不敢妄肆揣测,而她却在“文化大革命”已经发动的时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公开地对那段史事表示“有疑”。 宋庆龄话中有话 近代史家黎澍为《宋庆龄传》写的“序言”里说:“宋庆龄是近代中国最有个人特点的政治家。她在斗争的每个重要关头都以远见卓识做出了独立的判断。”“她独立于国民党,……指出…国民党以反共为名来掩饰它对革命的背叛,并继续进行反动活动。在中央政府中,国民党党员力争高位肥缺,形成私人派系,以巩固他们的地位;在地方上,他们同样剥削群众,以满足个人的贪欲。他们和一个又一个的军阀互相勾结,因而得以跃登党和政府中的高位?”;“她也独立于共产党。她曾经长时期是共产党的忠诚的朋友,但不是党员。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初期,她曾经以极大的热情歌颂革命的胜利,歌颂革命带来了群众的幸福生活。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她的态度显然是有保留的。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紧跟政治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更是沉默不语,保留态度更显著了。这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态度。我们往往听到有人这样说,他违心地做了一些什么事。宋庆龄不是这样,她默默地从事她的工作,决不随声附和,做些什么违心的事。她坚持这个态度,一直到她停止呼吸”〔1〕。黎澍的这番话,很有历史的分寸感。宋庆龄在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证实了她是独立于共产党及其领袖的。她说:

论太平天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论太平天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摘要:中国妇女受封建礼教的迫害长达两千年之久,然而爆发于1851年1月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妇女解放政策,使妇女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各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太平天国时期的妇女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成为太平天国运动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太平天国”;“妇女解放政策”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妇女一直都属于从属地位,她们毫无自主权可言。长期受各种剥削压迫,“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压在她们身上的重重大山。她们是封建礼教最直接、最广大的受害者。然而,最悲哀的是长期处于压迫状态下的广大妇女已经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逆来顺受成为她们的代名词。1851年1月,一场史无前例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它不仅沉重打击了腐朽落后的清王朝,而且还把妇女解放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历程。罗尔纲先生在著述的《太平天国史》中对太平天国耳朵妇女地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国封建社会要把妇女关在家里,太平天国却把她们解放出来,解放缠足,参加社会劳动,使她们也同男子一样都能各尽所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一件大事在中国妇女解放史上,是应该大书特书的。”【1】关于太平天国妇女问题在很长时间内都成为妇女解放运动史所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近年来史学界异军突起,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不是一场妇女解放运动,然而这并没有动摇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妇女解放运动性质。 一、经济上拥有同男子一样的权利和义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人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经济实力所决定的,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政策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经济上的变化。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京就颁布了革命的基本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其中明确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凡男妇每一人至十六岁以上受田”【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赋予了女子同男子一样的权利,为女子的生存提供了物质保障。土地问题一直以来是农民起义的最直接原因,唐末黄巢以“均平“为口号发动了农民起义;北宋的王小波、李顺领导农民起义的纲领是“均贫富”;明末李自成则打着“均田免粮”的旗帜。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显而易见,太平天国明确地提出男女平均分配土地的思想主张是前人所不能及的。她们也同男子一样参加劳动,履行相应的义务,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开天辟地,史无前例的。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妇女重新回到社会劳动中去。妇女的解放只有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数的功夫时才有可能。”【3】

试论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试论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摘要:天平天国运动堪称中国历史之最的农民起义,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动摇了清政府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的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但是就在革命进行的最高潮的时候,以洪秀全为代表的领导集团的腐败开始滋长。定都后,洪秀全就急着大兴土木,收集天下所有美女,开始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其他的各王也纷纷效仿。洪秀全还不分青红皂白地大肆封王,引起官官相斗,争权夺势,矛盾日益激化,最后只能以悲剧收场。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对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太平天国腐败失败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革命高潮,各路豪杰在天王洪秀全的带领下不畏强暴,英勇善战,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从1851年1月开始,到1864年7月结束,历时14年之久,他们的势力发展到18个省份。他们不但给清政府予致命的打击,还对列强侵略者及其走狗进行顽强的反抗。其间,他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声势之强、规模之大、经历时间之长、经过之复杂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然而,当天空刚亮起一道黎明曙光之时,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却失败了。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内因起决定作用的。太平天国领导层的极端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政权灭亡的重要原因。 自从太平军攻占水城后,洪秀全就急着称王。与历代封建皇帝一样,洪秀全以“朕”自称,自比“太阳”、“日头”,经常告诫臣民“天下万国朕无二”,“朕乃天赋上帝真命子”,臣民们见到他都要呼“天王万岁万岁万万岁”。洪秀全不仅自封为天王,还首封了“五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1853年3月,天平军攻占了南京,并定为国都,改名天京。此后洪秀全有一明太祖后嗣自居,大封将士,王分4等,侯为5

太平天国血腥镇压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血腥镇压农民起义 浙江诸暨包村,地处县城东北七十里,风景迤逦,枫溪带其前,白塔湖环于后,林深箐密,包姓于此聚族而居。这里原本是一个声名不著、平静祥和的村落,却因清代咸丰同治之交发生的一场历时九个月、死伤数万人的悲烈战事而被推到历史的风口浪尖。 包“神仙”的独立王 包立身,又作“立生”、“立胜”,年二十余,普通农家子,世居包村,识字无多。相传立身曾遇一白首老翁(白鹤真人,另有“白玉蟾”、“白吼精”之说),传授他兵法及遁甲诸术,言天将降大任于立身,若汉代之黄石公故事。立身自称受仙得道,常焚香默坐,预言吉凶,乡民称之“包神仙”。 其实,包立身“神仙”之说,当时就有很多非议。左宗棠奉命调查包立身事迹,声称:“传闻异词,未敢遽信其真可倚任。”时任诸暨县令许瑶光也指出:“其中固有阴为之主持而驱策者也。”包立身实际上只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但有野心的普通人,其成事必有谋士指点。 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大军兵进浙江,破绍兴、诸暨,来王陆顺德在绍兴主政,先后命余天安李、洽天义余防守诸暨县城,并出榜安民,设立乡官,征收贡赋。 在太平军大兵压境之时,包立身树旗起事,建号“东安义军”,以东、安、忠、义四字分四大营,设立文案、支应等局,以包姓亲族为各营总制。他下令东安义军戎装服饰皆用白色,相约剃发,严格区别于太平军的服饰、发式,对抗之意明显。在防御建设方面,村中垒土为外城,编篱为内城,广储军械,制造枪炮,包村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太平军作战图(一) 此外,包立身还建立了与太平天国拜上帝教对立的宗教体系。立身本人,持斋归教,尊奉其师为教主,宣称神仙托梦与他,将建大功勋于乱世。这与洪秀全所梦上帝令其下凡斩邪留正的神话如出一辙,真可谓出于邪而制于邪。与拜上帝教相比,包氏之教纯属土生土长的民间宗教,以师承关

太平天国读书报告例文

从国家合法性的角度试论太平天国覆灭的部分原因 ——史景迁《太平天国》读后感 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中写道:“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从“其举兵西粤,开国南京,长风扬艔,大江波立,石头城郭披发啸歌……”到后来一日亡国,曾国荃一把大火焚毁天王宫殿,一场“天国”空梦背后的满目疮痍之态才愈发醒目。 太平天国十年,生灵涂炭,军政之才,金陵一城富庶之财力几乎尽耗于此。史景迁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热情时,也在思索一个问题——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极少计算后果,而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大苦痛?史景迁还是用一贯的叙述故事一般的笔法,试图通过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从而追索他的行为逻辑。在这一点,我认为从主要当事人逻辑入手是个很好的历史政治观察点。另一方面,关于太平天国,从民国开始就有大量的争论。无论它是一场“旷世浩劫”还是一次所谓的“革命”,我却始终觉得它的存在本身带着几分历史的戏谑感。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稽的一个神权政权,在当时又为何能发展的如此声势浩大,而其如昙花一现的存在,倏忽间就烟消云散的原因,是否可以从国家权力来源的合理性、合法性的角度得到一些线索呢? 关于国家权力来源的合理性、合法性,我国古代的《尚书》中就有“天命”观、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陆贾的“马上能打天下,却不能治天下”、董仲舒的“君者, 民之心也;民者, 君之体也。心之所为,体必安之;君之所好, 民必从之。”必《为人者天》)、王船山的“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昉也”,这些理论或多或少反映了古人有关国家权力合理、合法性的认识随时代的改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所说的国家权力的合理性是指在默认一定前提下,一个国家对于其权力的解释能在绝大多数方面达到逻辑层面自洽,而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则体现为国家统治的依据问题[1]。然而,目前所知的绝大多数的国家中,统治者掌握着被统治者所没有的、带有强制性的权力,但他们在人数上相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却永远处于绝对少数。为了达到国家政权长久存在的目的,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强化国家权力合法性。因此,下面我将从太平天国神授君权的本征合理合法性,以及太平天国统治者后期举措对于国家权力合理、合法性的影响来具体分析。 1.太平天国神授君权本征合理性 对应于人类政治活动发展历史的不同阶段,迄今有三大关于权力来源的主流学说, 即神授君权学说、契约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学说。显然,与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国家权力合理性逻辑相恰合的是第一种。神授君权学说可推溯到公元前2500 年,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文献便充满这种思想[2]。英国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指出:“这种文献所表达的思想,种文献所所记录的事迹不是人类的活动; 而是神明的活动。神是依照人间君主进行类推而设想出来的,神指挥着国王和领袖的行动, 就像国王和领袖指挥着他们的人间下属一样; 政府的等级制度是以一种外化作用而在向上推的。这种顺序并不是: 臣民、下级官吏、高级官吏、国王,而是: 臣民、下级官吏、高级官吏、国王、神。无论国王和神是如何截然被区分开来, 从而把神设想为社会的真正首脑, 而国王则是他的仆人; 或者国王和神多少是被等同起来,国王被设想为神的化身,或无论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是神明的而不仅仅是人间的, 论如结果都将是政府是以神权来构想的”[3]。为了更好地论述神权政治的合理性,我建立了“重影模型”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