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资料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资料

问题:许多人相信媒体中的暴力增加了现实生活中的侵犯行为。你认为媒体增加了侵犯行为吗?为什么?假如一个富有攻击性的孩子,你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来调整孩子的行为?

解答: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大众传媒对受众产生着重要影响。在100多年前,“近代犯罪学之父”切萨雷·龙勃罗梭在解释传媒与犯罪之间的“恶性规律”时就描述道:“报刊对犯罪的报道扩大了他们的发行量,而报刊发行量的扩大,又使更多的人进行犯罪模仿,导致更多的犯罪的产生;不断的模仿最终会导致一种成熟的价值观的形成,受众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原本属于媒介人物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意识,自觉不自觉地用这种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实验也证明;媒体中的暴力场景会使青少年和心智不健全、不成熟的成年人,受到诱导和示范,增加了实施暴力行为的倾向,增加了现实生活中的侵犯行为。我也认同这一观点。我认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出于不稳定、不健全、不成熟的阶段,认识问题片面、直观,充满矛盾,缺乏分析、判断、辨别能力;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好感情用事;意志力不强,缺乏自制力,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个性结构不稳定,更容易接受传媒暴力的诱导和示范作用。一是媒体暴力宣传正向

强化了社会认知中的暴力倾向。媒体中过多的暴力现象使人们倾向于认为,身处其中的社会缺乏安全感,加重了受众的心理负担,弱化受众的心理反弹,使受众滋生不安和恐慌倾向。受制于单纯的生活经历和单一的生活空间的青少年更会顺理成章的把暴力与社会联系起来,错误的认知社会,容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调、情绪失控;二是暴力的感知疲劳弱化了攻击性的抑制功能。传媒中的暴力会带来感官上的刺激,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这些感性的刺激非常敏感,而缺乏对这些刺激的理性思考,容易对其所传递的暴力模式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这些刺激的短期影响会涉及到唤醒水平的增强,当攻击性唤醒水平占优势时,就会激起攻击性反应,攻击性反应的多次反复只会更加强化攻击性。传媒中反复呈现的暴力情形本身会产生脱敏作用,减弱个人对攻击的抑制作用。对于社会化程度不高的青少年而言,在引导其思维和行为方面,反复接触的暴力情形所传达的观念比社会主流价值的作用更为突出,社会主流价值对攻击性的抑制显得更加无力;三是暴力崇拜支配了问题解决的方式。青少年是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暴力现象不仅意味着一种行为,同时也包含了一种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往往是反社会倾向的。媒介在呈现暴力时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其中的价值观,即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传媒暴力可能树立一种普遍的规范:暴力是一种与他人交往时可以被接受的

方式。此外,传媒暴力向青少年暗示一种英雄感。现在的影视节目过多地刻画黑社会老大、帮派首领一掷千金、吃喝玩乐的“豪气”,专横跋扈、以强凌弱的流氓气,不可一世的土匪气,容易使一些崇拜心理尚未真正定型的青少年误认为他们就是英雄而盲目崇拜、仿效,学习他们利用拳头解决问题。这导致并促长了青少年暴力崇拜的心理;四是传媒暴力的示范效应。对于鉴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的青少年来说,媒介文化的示范效应更为强烈,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与影视节目或图书所描述的情节有许多相似。一些有攻击倾向的青少年在观看暴力节目时,往往对节目中的攻击和侵略的方法很感兴趣,当他们想要采取攻击行为时,便自然会运用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那些暴力节目中的方法。而现在的影视节目等为了追求情节合理,也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往往对犯罪过程、犯罪环境、反侦查手段、甚至是犯罪分子的心理都进行全面详尽的描述,这在客观上给青少年以诱导、“指南”作用。传媒暴力的冲击不仅刺激暴力行为的发生,更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思维、行为方式也进行渗透,使青少年逐渐偏离正常的轨道。

孩子富有攻击性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因素、心理因素、教育因素和模仿学习因素。因此,一要从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入手。自尊心是个人在群体中希望受到别人尊重并取得合格成员资格与地位的一种意识表现。自尊心人皆有

之,而学生自尊心更强,他们总希望自己受到别人的注意,取得成绩时希望别人给予较高的评价;犯了错误时,又希望别人予以理解。他们受到尊重,自尊心就会进一步增强,从而更加努力。反之,他们受到歧视时,自尊心受到打击,就可能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在这种情况下,情绪容易激动,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因此,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当他们犯了错误时,不姑息,不放任,要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心悦诚服。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有损于他们人格的话,不要做有损于他们人格的事;就应该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对不合理要求,要作耐心的解释,不能冷漠拒之。二是加强家庭教育,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孩子的攻击行为与其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有直接关系,如家庭暴力、生硬的教育方法,都能导致学生的攻击行为。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孩子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不和、父母离异,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暴力更是滋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温床。孩子失去亲情,幼小的心灵伤痕累累,就会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懑,攻击弱者、破坏纪律……消除家庭暴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是矫治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良方。此外,气质为胆汁质、性格为外倾型的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较高。这些孩子多动、性急、暴

躁、倔强、情绪易激动,对自己的不良行为难以控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教育他们学会用转移、克制、自我暗示、自我提醒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对待孩子的错误,不能简单生硬,如;罚跪、禁食、打骂、关禁闭,这些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认真分析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心理以及行为动机,才能对症下药,消除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疏导和宣泄情绪。少年儿童由于生长加速期兴奋与抑制两大神经系统失衡,容易引起过分冲动,从而发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学认为情绪不能压抑,应疏导、释放,否则将有害于身心健康。所以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教会学生疏导和宣泄情绪的方法。四是净化文化环境,营造健康成长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好坏,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言行,有些学生就是在模仿社会上那些不务正业、到处打打杀杀的青年的行为,甚至,以他们为榜样或靠山在学校里逞强。大众传播媒体中某些不良的误导和违法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可引起学生的攻击行为。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与社区联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和法治宣传,教育他们自觉遵守“纲要”条例和国家法律,增加抵抗外界不良影响的免疫力。

总之,对于存在攻击倾向的学生,我们不能听之任之,不能包庇纵容,但也不能采用简单粗暴斥责、打骂的不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