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陈经纶中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特色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总结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2013年7月

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特色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总结

北京陈经纶中学

2011年1月,朝阳区启动《朝阳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陈经纶中学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研究,项目确定三大研究目标:①建立具陈经纶中学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输送目标;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软实力;③建立优秀科技教师培训制度。项目确定四大研究内容:①科技英才班科学实践课程的基础培训;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包括科学思想的形成、对科学方法的探索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实际参与科学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用科学文献检索和撰写研究报告能力的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锤炼、科研小论文的设计、撰写和感受等留个内容;③优秀科技教师队伍培训;④陈经纶特色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项目至2014年7月结束,历时三年半,至今已实验两年,先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背景

十八大关于对教育阐述明确提出,要坚持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创新人才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基本方向和框架》中指出,首都基础教育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需求,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建立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创新人才除人格外,应该有四个基本素养:一是身体、二是科技、三是艺术、四是思维。为此,陈经纶中学与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在实践中共同创办“科技英才班”,探讨具有陈经纶中学特色的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和运行方式,实现陈经纶中学“建设个性化学校、成就个性化教师、培养个性化学生”的办学目标。

二、项目重点推进内容及做法

(一)通过实验项目,明确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追求一个优秀,具备三个素养,做到四个学会,感受五种经历”

学校通过科学施教、因材施教、快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追求一个

优秀,具备三个素养,做到四个学会,感受五种经历”的拔尖创新人才。具体包括:

一个优秀:成为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高中毕业生,且成绩优秀,为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个素养:在高中阶段,在体育、文学、艺术等方面有自己的长项:至少掌握一项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选修特色)、至少要有一个自己喜爱的名家及名著、至少学会欣赏一种艺术作品(音乐或美术)。

四个学会:作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后备人才必须学会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学会文献的检索和资料的收集、学会基本的英语会话、会收集、阅读并理解应用英文资料(学校将通过ESL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为将来的科学交流打下基础。)、学会科学报告的撰写。

五种经历:在高中阶段至少要有一次做合格学生干部的经历(培养组织能力和领袖才能)、至少要有一次主持课题研究的经历、每学年至少要有一次野外科学考察或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经历、至少要有一次主讲“经纶论坛”的经历、创新性学习成果至少要有一次获得区级或区级以上奖励的经历。

(二)通过实验项目,建立了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课程设计我校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不变和负担不加重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自主开发科技英语、国学、应用物理、数学逻辑、创意设计和信息网络课程;引进脑思维课程和科技实践课程,重新设计并调整作息时间和课程安排,既要保证国家课程和科技课程的双实施,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增加野外科学考察等课程,加强学生在专家和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品质,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养能力。

在新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尽可能体现三个经纶特点:在国家课程和科技课程中,尽量拓展学生知识和思维的空间;在校本自主选修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尽量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在科技专修课程中,尽可能释放空间,以自主性来支持并保证对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程实施遵循“科技课程分阶段实施、国家课程深度落实”的原则。科技课程的特点有两个特点:第一,贴近高中课程,操作性强;第二,既有显性成果(科技创新比赛、研学报告等),又有隐性成果(科学素养、学习和研究的严谨习惯、思维品质等)。因此,强调科技课程的阶段性和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是科技课程开设和管理的核心。

国家课程要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前瞻性是指教学的站位,超前性是指教学的进度和程度,简单说就是“双超原则”:超前学习、超量训练。在设计国家课程实施和思考管理的时候,课程的前瞻性和超前性是我们进行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三)通过实验项目,探索出“双目标、双轨制、双基地、双导师”的拔尖创新人才“四双”培养模式。

双目标: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都必须为自己制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即高考目标(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和科研目标(尝试科研,成果能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双轨制: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三年的学习分为科学知识学习和科学实践研究两部分,这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分别由学校教师和中科院专家来负责,学校负责统筹协调,双轨同时进行,相互协调。

双基地: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三年内分别在学校和中科院完成国家课程的学习和科学实践研究,双基地既是指学校和中科院,也是指课堂和实验室,从而完成两种不同的学习。

双导师: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同学,既有知识学习导师,还有科研导师,分别对学生的国家课程学习和科研任务负责。

(四)通过实验项目,探索青少年“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陈经纶中学学习模式。

我们与中科院正式签署了《关于中国科学院与陈经纶中学开展”经纶科技人才班”项目的战略合作协议》,力图将基础教育与国家高端科技教育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探索符合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并通过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讲授课程;立足于实践体验的科考课程;基于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的思维创新课程;国家课程与科技相结合的拓展课程的整合,有效调整现有的课程和课堂学习方式,适应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1.科研基地探究模式:

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走进中科院,深入实验室动手实验,在中科院科研导师指导下,完成科学实践研究,尝试科研,落实科研目标,力争成果能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目前在中科院13位专家教授指导下,34名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18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全部完成开题的基础上,开展实验,逐步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必将收获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学校导师和中科院导师的合作之下,改变科技创新大赛培养模式,使更多同学参与科技创新大赛,并取得成果和奖励。

2. 创新人才成长探索营学习模式:

创新人才成长探索营以数学翱翔计划为基础,通过“翱翔计划”项目,创新设计一些精品课程,探索出“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而拓展到物理、电子、机器人等学科领域。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