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

合集下载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作者:杨恕华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12期【摘要】翻译是美国大诗人庞德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庞德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本文对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实践追溯其诗歌创作及译学观的理论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翻译理论家。

这位文学巨匠的翻译活动充分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

他对中国古诗的译作《华夏集》成为以诗歌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作品。

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这形成了他非常具有东方“具象”思维的理论风格,而有别于传统的西方“抽象”思维的理论特点。

庞德翻译实践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1915年4月他出版了中国诗歌的译本《华夏集》。

T.S.艾略特称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

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丰富了英诗。

庞德翻译《华夏集》之后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吸收中国古诗的营养,同时也把中国古诗的影响带入了西方。

因为在庞德之前中国没有与她的名字相称的文学流行于说英语的国家。

一、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庞德从中国古诗英译中发现传统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

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

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

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

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文学的伟大时代也许总是翻译的伟大时代,或者紧随着它。

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

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image)和语势(energy of language)。

庞德《诗章》中古典文化的中国.

庞德《诗章》中古典文化的中国.

庞德《诗章》中古典文化的中国.【摘要】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杰弗逊民主主义一起,构成了庞德社会理想的三大来源。

他在儒学里看到一种充满和谐与秩序的美,这种美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简朴的理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也是他不满意西方现代社会的现实,而回归传统的一个取向。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中国古典文学《诗章》【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一、庞德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宿命埃兹拉•庞德是一位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

庞德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

他从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相互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庞德和中国文化有特别的情分,这是因为在庞德这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跨国际的诗人身上,终其一生中国的文化和诗歌都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那成了他自己所称的“宿命”。

庞德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开始于他在威尼斯稍作逗留转来伦敦之后。

当时英国的汉学研究在西方处于领先地位。

他先是受知名的东方学者劳伦斯•尼用影响,接触了中国和日本的绘画艺术,后来读到了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思的《中国文学史》。

作为第一部为西方读者写的此类著作,翟理思这本书包含了许多文学名著或片断的英译文,相当适合中文不错的庞德。

在伦敦新结识的诗友爱伦•厄普沃特把这本书介绍给他,两人于1913-1912 年间相识。

由这里,庞德迈出了朝拜中国的第一步。

1913年,就在庞德几首新诗问世和“意象主义者”这个新奇名称浮出水而后不久,他有机会得到了东方学家费诺罗萨教授的全部遗稿。

费诺罗萨是西班牙裔美国人,曾在日本东京大学任哲学教授,在研究日本文化艺术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文化在其中的影响,进而研究中国哲学和文学,写有大量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笔记,及从日文转译的中国古典诗的泽稿。

恰逢费诺罗萨夫人偶然间读到了庞德发表在《诗刊》上的诗作,觉得甚有东方风味,是继承她亡夫遗志的最佳人选,于是慨然以所有文稿和笔记相赠。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

由他创立的“意象派诗歌”开辟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先河。

时值本世纪初,人们对诗坛上从维多利亚时期以来的伤感情调和无病呻吟普遍感到不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庞德以其独特清新的诗歌风格引起了诗坛的广泛瞩目。

中国古典文学对庞德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始终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的始终。

关键词:意象;庞德;中国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03-02美国现代诗歌始自埃兹拉·庞德,但这位以勇于创新而闻名遐迩的现代诗人却与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古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2年他在伦敦率先提出了意象主义这个诗歌概念,兴起了意象主义运动。

1914年他又编辑了《意象派诗集》,扩大了意象主义的影响。

此后,他的创作一直走着一条崭新的道路——为现代英语诗歌开辟的一条崭新的道路。

庞德曾把“意象”定义为“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据他自述他这种创作方法正式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中国古典文学始终对他的创作起着重大的影响。

庞德最早接触到中国文学是在本世纪初,当时瞿理斯(herbert giles)的《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就引起了他很大兴趣,他对书中所录的刘彻的《落叶哀蝉曲》大为赞赏,不久就出现在他的诗集中。

对此,可以加以比较:刘彻:罗袂兮无声,玉樨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肩。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庞德:绸裙的,瑟再不复闻,灰尘飘落在宫苑里,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the rusting of silk is discontinued/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em,/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old.庞德改作的前两句是对原文的忠实翻译。

从解构主义角度看艾兹拉·庞德的汉诗英译

从解构主义角度看艾兹拉·庞德的汉诗英译
3 . 从 解 构 主 义 角 度 看 庞 德 的翻 译
解 构 主义 理论 认 为 文 本 意 义 不 是 死 的 而 是 开 放 式 的 ,在 翻
译 中, 译 者根据 自己对原文意义的理解进行解读和翻译。作 为一 名译者 ,庞德基于 自己对诗 歌的理解去解读 和翻译 中国古典诗
歌 。因此 , 在他 的译 诗集《 华 夏集 》 中出现的如上 译文 , 并不能简
个意象“ 荒城” , “ 天 空” 和“ 大漠” 。也许是庞 德对原句 有误读 , 但
这 种 误 读 也 是 受 其 诗 学 原 则 所 影 响 。 他 强 调 要 用 简 明 的话 语 描
述意象 , 因此他倾 向于将 原句 中的“ 空” 也理 解为一个 意象 , 并根 据 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 。从解构 主义 的观点来看 , 庞德 的翻译绝 不是误译或错译 , 而是基 于 自己对原作 的理解 , 对原作进 行 的重 写和重构建 。这样 的改写将原句译为 个并列 的意象 , 反而成功 地 向译语读者描绘 了一 幅形象逼真 的画面 。
4 . 结语
义者认 为世界上 只有一 个 中心 , 占有绝对 的优势地位 , 而解 构主
义者认为这是一个 没有等级之分的 、 多样 化 的世 界 。
瓦尔 特 ・ 本杰 明被认为是解构 主义 的第 一人 , 他认 为语 言并 没有 固定 的意义 。解构 主义对逻各斯 中心主义提 出的语 言和文 本具 有绝对意义表 示挑战和解构 。德 里达是解构 主义 的代 表人 物之一 , 他认为语言和其所指 之间并没有 固定 的关 系 , 他也 否认 在翻译 中原文 的意义是 固定 的。他认 为文章 的意义取决 于读者 对文章中语言符 号的理解 。也就是说 , 解构主义认为原文 的意义 并不 是神圣永恒的 , 而是 多元化 的 , 取决于译者对其 的理解 。 因此 , 文本意义 的不确定性 就是解构 主义 的主张 , 该 主张给 了译 者更多 的 自南 。解构主义认 为是译者来 决定翻译什 么和如 何 翻译 , 同时也决定在译 文中保 留什么 , 去除什么 。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借鉴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借鉴
自然韵律含蓄地展现 出来。他 的意象派诗歌 中渗透 着 中国古典诗歌 的神韵 , 有着凝练 的语 言、 充沛的情
现代 诗歌 的 巨匠,为世界 文学宝库 留下了大量令人 称颂 的诗篇 ; 同时积极 翻译 了大量 的中国古典诗歌 , 把诗歌创作 的疆 界推 向更遥 远的时空 ,认 真研读并 大量借 鉴中国古典诗人创 作诗歌 的技 巧 ,寻求新 的 诗歌源泉 , 并创造性地融 入 自己的诗 歌创作 中, 以全 新 的理念创 立了美国意象派 ,开辟 了美 国现代 新诗 之路 , 创立了一 种新的独特 的诗学理论 。
分” 。
这 首诗再现 了诗人 走出 巴黎 阴湿 繁忙的地铁站 时见到的情境 , 忠实地体现 了意 象派的创作 原则 , 诗
中直接描 写了脸庞 、 人群 、 花瓣 和树 枝 , 其清 晰意象 客观 而有力地展现在读者 眼前 ,突 出了压 抑背景 中
■基 金项 目: 中央高 校基本 科研 业务 费专 项资 金 资助 。 项 目名 称 : 美国 意象 派诗 人庞 德对 中 国文化 的多元 借鉴 与 吸收 。
黎明特 有的意境 细腻地 描绘 出来 , 所以T . S . 艾略特称
学资料 ,正苦 于为苍 白无 味的英美诗歌寻 求出路 的
庞德 , 发现 中 国古 典诗 歌语言 简洁 、 意 象丰 富 , 感受
到 了中国诗学清 新之风扑 面而来 ,开始借鉴 中国古 典诗学思想 。中国古代诗人擅 长使用意象 , “ 物各 自
二、 对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借鉴
庞德认真研读 中国古典诗歌 , 其 中的意象美 、 简 洁美和韵律 美对 意象派诗歌 的影响 巨大 。庞德 把 中 国古诗 视为宝库 , 正如美 国当代 著名诗 人 w. s . 默 温 所言 , “ 到如今 , 不考虑 中国古诗 的影 响 , 美 国诗 就不 可想 象 ,这种 影 响 已成 为美 国诗 自己传 统 的一 部

谈庞德对古诗《长干行》翻译

谈庞德对古诗《长干行》翻译

谈庞德对古诗《长干行》的翻译摘要:李白的《长干行》是一首被人们广为流传的乐府诗。

埃兹拉·庞德运用意象的方法对《长干行》做了翻译,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美译诗。

庞德并没有完全遵从原诗,而是在形式和意义上对原诗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处理,本文分析了《长干行》英文翻译与原诗的差异,并从语言及文化等方面进行解释,最后从历史的角度对庞德的英文翻译版本做出总结。

关键词:《长干行》庞德翻译中西差异李白的《长干行》是一首被人们广为流传的乐府诗,这首诗描写了商妇的爱情和离别。

诗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

不仅因为其鲜明的节奏感,更是因为诗中描写的美好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是西方“意象主义”运动的发起人,他主张尝试不同的诗体,注重用简洁凝练的语句以及意象来表达内容。

他对《长干行》的翻译不拘泥于诗歌的外在形式,运用了各种意象对原诗进行了创造性地翻译,实现了诗歌的再创作。

意象派触发起现代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持久不衰的热情,推动英美诗歌朝现代派方向转变。

在庞德看来,翻译不应该是字对字的文法翻译,因为如果这样,文学作品就会丧失原语作品本身的时间、地点与当代相关联所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相反,翻译应该是一种阐释,译者通过阐释创造新的诗歌。

庞德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遵从原诗,所以译诗与原诗在意义方面有一些差异。

1、译诗对原诗在文化因素上的改动首先,庞德将译诗的题目写为the river-merchant. s wife: a letter,他将原诗理解为河商妻子为了表达思念之情给丈夫写的一封信。

而对古诗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是多情少妇的内心独白,中国这样的古诗并不少见。

中国人历来感情含蓄,古代女子尤其如此。

并且在古代由于礼教的约束,女子是不会向丈夫倾吐如此露骨的相思之情的。

因此,“a letter”用在此处并不恰当。

诗的第二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庞德由于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不了解把竹竿当作马骑是男孩子通常玩的游戏。

诗歌翻译的“忠实性创造”——论埃兹拉·庞德诗歌翻译的原则

诗歌翻译的“忠实性创造”——论埃兹拉·庞德诗歌翻译的原则

诗歌翻译的“忠实性创造”——论埃兹拉庞德诗歌翻译的原

赵传递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9)4
【摘要】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仅不忠实于原文,而且有许多"误译"和"叛逆"。

重新审视庞德的翻译及其误译,其实有些是对原作的忠实性创造。

体现了庞德的诗歌理想,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手段。

【总页数】2页(P394-395)
【关键词】庞德;误译;忠实性创造
【作者】赵传递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大学外语教研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巧妙的"叛逆"——谈创造性叛逆之埃兹拉·庞德的翻译观 [J], 石婧
2.从一首英文诗的翻译来谈诗歌翻译中的"忠实性"原则 [J], 张淑芬
3.现代主义诗歌的起点 --试论埃兹拉·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 [J], 王玉
4.今韵古风——论埃兹拉·庞德诗歌翻译和创作中的仿古倾向 [J], 王贵明;刘佳
5.译作乃是新作——论埃兹拉·庞德诗歌翻译的原则和艺术性 [J], 王贵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先驱,是英美现代诗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诗豪。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赋予了庞氏诗歌创作的灵感,拓宽了其诗歌创作的视野,而且还丰富了其诗歌创作的理论。

因此,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意图发掘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古典诗歌;庞德;诗歌创作;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02一、中国古典诗歌赋予庞氏诗歌创作的灵感(一)“意象理论”赋予庞氏诗歌创作的灵感“意象”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经》中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

此处的“象”,本指《易经》中的卦象,是外在表象的呈现态,即客观物质世界;“意”本指《易经》所涵盖的“道”,是内在意义的体现,即人的主观思想观念。

通过“象”去表达“意”,从而达到两方面的和谐一致,这是一种关于世界的认识观。

刘勰首次将“意象”这一概念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力主“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此后,“意象”一词逐渐运用于诗歌创作与批评中,并不断丰富深化其蕴含之意。

古诗注重意象的创造,意境辽远,意象丰富,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其中的“意象”在于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人生微妙的刹那”(叶绪民等,2004:291)。

中国古诗惯于将多个意象同时并置,呈现在读者面前,颇有利用蒙太奇手法产生的效果。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将十二个意象并置叠加,呈现出一幅带有悲凉色彩的画面,刻画出一个在黄昏时分漂泊于西风古道上的游子形象。

庞氏诗歌创作之中大量意象的并置,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理论”赋予其诗歌创作的灵感的。

(二)中国古典诗风赋予西方意象派诗歌创作的灵感西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独到的见解。

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庞德结合自己意象派诗歌理论,把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探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庞德不仅独到的解读了中国古典诗歌,还创译了许多中国经典诗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大放光芒。

本文试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的解读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两个方面来探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阐释。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诗歌;创译;意象派一、庞德的意象派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交汇中国古典诗词理论对“意象”一词的理解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审美创造结晶,及情感意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

笼统地说,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而“意”处于主导地位,“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托来表达。

意在象中若隐若现,又仿佛呼之欲出,象却似有心似无意地一勾一画一点一染,而为意增彩而绽放。

所谓“意的暗示,象的契合”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总结,喻意之象的本质,就是一切可入作品的事景物象,与作者的主观情意、趣味、感悟相互融合的再创造、再表现。

庞德在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意象主义创作的三原则,从理论上肯定了意象主义在美国文学的地位:用精确的语言直接处理诗歌主题;使用简练语言,取消修饰的多余的词语;按照流畅的音乐节奏,而不是节拍节奏来安排诗的韵律。

后来,庞德的漩涡主义发展了意象理论,他认为意象就是一个漩涡,很多思想不断地从其中产生,穿过或者沉入其中。

从以上原则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

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

因此意象派诗歌短小、简练、形象鲜明。

往往一首诗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

意象派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在意象派诗人的眼中,中国诗是组合的图画。

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作为意象派诗人庞德的代表作《在地铁的出口处》(In aStation of the Metro)最初由庞德写成时竟有上百行。

站在地铁出处的庞德面对着黑压压的人群,的确有太多的感叹。

诗人眼前闪过的是大自然中的一枝树条和依附在树条上的花朵。

这花朵并不灿烂,也不耀眼。

被雨水打败了的花朵如同扑面而来的无数张脸庞,麻木而毫无灵性。

这大概就是20 世纪西方众人真实的写照。

但百行的诗句,反而搞乱了诗人所刻意要表达的本意。

此时,诗人脑海中闪过了简约而传神的中国诗歌的风韵。

于是,百行的诗句被他简约成了二行: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译文: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初读这诗句,的确与中国的诗歌有灵性上的相通之处。

简约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绪。

但细细品来,与中国的诗歌味却又有所不同。

中国古典诗人王维就是一位善于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诗人,在他的诗中,诗人用多个意象的组合与重叠来表达同一情感。

而庞德却是只用一个意象,来表达了他复杂的情绪,这或许就是两者形同而意不同之处。

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内涵的解读以庞德多次提到的李白的《玉阶冤》为例: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是一首写“冤”的诗作,但是整首诗歌没有出现一个诗作题目中提到的“冤”。

庞德很是提倡这种不夹杂诗人个人评论的写法,他指出:“意象主义的要点是,它不把意象当作装饰物,意象本身就是语言。

”再以杜甫的《旅夜书怀》举例: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出现了一下意象:细草、危墙、独舟、星空、涌江、沙鸥等,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夜色阑珊,河边的青草沐浴着微风的抚触,波涛翻腾的江面上有一小舟随波逐流,沙鸥掠过江面。

尤其是最后四句诗,将诗人四海为家的漂泊心绪展现无遗。

读者仿佛可以触碰到夜色,闻到青草的香气,看到沙鸥的翱翔,这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诗词可以称作是意象派诗歌的鼻祖。

庞德还总结出了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意象,例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诗歌写的是没有自由,被剥夺了人身权利的少女,孤苦伶仃地独坐寂寞深宫,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开头的“梧桐”这一意象,就决定了这首诗歌的凄凉基调,“梧桐”在中国古诗词中代表的是“忧郁”、“凄凉”。

除此之外,庞德还总结出很多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比如黄叶代表凋零,成熟,美人迟暮;绿叶代表生命力,希望,活力;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竹意指气节,积极向上;柳,谐音为“留”,意思是送别,留恋,伤感,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由此可见庞德对中国古典诗词解读功力之深。

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庞德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译过程中,主要以其创造性的自主翻译为指导原则。

他是第一个提出自主性翻译的翻译家。

庞德认为只有译者才能发现原文的精髓,进而结合自己的思路和情感向读者展现原文的风采。

庞德的自主翻译理论包括两大内容。

第一,译文可以是对原文的“解释”,也可以看作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文的评鉴,而这种“评鉴”应是对原文的内容及形式有选择有目的的翻译。

译作可以附在原作的旁边,让读者从措词与韵律节奏等方面来欣赏原文的韵味。

第二,译文是对原文的再次创新。

他认为除了自主能动性,译者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重新创作出新的作品。

我们可以从下面庞德对李白的一首诗的翻译中体会一下他的自主翻译理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译文中,“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出现了三个意象:烟花,扬州,江河。

怎么处理三个意象的关系呢?庞德此时运用了意象派的意象迭加原则,将诗词译成了“The smoke-flowers areblurred over the river”。

原诗作中的“烟花”指的不是烟雾做成的花,但是庞德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铺展想象力,将其译成了smoke flowers,这里成功运用了意象迭加的原则。

这样一来,“江”与“烟花”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而且与全诗的“Ko-kaku-ro”,“lone sail”,“far sky”,“River Kiang”构成组图,表现出送别友人的不舍与别离。

在对这首诗歌的翻译中,庞德成功的创译出以下几处:一是用“smoke ———flower”意象迭加法译出“烟花”,二是用“blur”一词连接“smoke ———flower”和“the river”,从而传达出此情此景中朋友离别时的哀愁和悲伤。

此外,用“blot”作动词连接“lone sail”和“far sky”,巧夺天工的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中国古典山水画作。

细细品读过庞德的这首译诗,中国古诗词里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特点也随之跃然纸上。

换句话说,与其说庞德是在进行翻译,不如说他是在对诗歌进行再创造。

他在创译过程中,紧紧抓住那些闪光点,结合自己丰富的联想能力,使两种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下的词语产生的意义在自己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下得以涅槃。

庞德在翻译时,领悟原文的内容,体会诗词的意义所在,并努力感受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情绪,竭力在译文中重建那种氛围和背景。

庞德曾指出,自己之所以重视创作性翻译,是因为他个人觉得优秀的译文是具有自身独立意义的新作品。

在庞德的自主性翻译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庞德主张创造性的自主翻译原则,译者可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意地增加美的艺术效果。

庞德的汉诗译作突破了语言和素材方面的局限,捕捉到汉诗原有的精神实质,既重视了原作者的哲理思想,又重视了原诗的形式美。

综上所述,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庞德意象派诗歌的足迹。

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受到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主义的启发,如果不是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积极的推动,意象派诗歌理论不可能会被推向巅峰,在文学史上也不可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而庞德的自主性翻译理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英译,无疑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输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积极探索西方意象派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意象诗歌的交汇也对中西方文化的互相传播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1]曾忠禄,郑子红,邓建标译.M.H.阿伯拉姆.简明外国文学词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