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华夏集》翻译研究
从目的论视角看庞德的《华夏集》

从目的论视角看庞德的《华夏集》作者:吴雨缙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31期摘要:作为意象派代表诗人和翻译家的庞德于1915年出版了轰动西方文坛的《华夏集》。
本文将翻译目的论作为研究视角,对庞德《华夏集》中的选材、编排和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庞德的《华夏集》是结合时代背景,为了改革当时诗歌风格的译作。
关键词:美国诗人庞德《华夏集》目的论1.引言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意象派代表人物之一。
由于深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的影响,庞德翻译精心选取了15首中国古诗录入于1915年出版的轰动西方文坛的《华夏集》。
在这本译作中,庞德采用了大胆创新的翻译方法,成功实现了宣传意象派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练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融入诗行中这一主张。
2.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德国三位功能翻译学家赖斯、弗米尔和诺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基于翻译行为的目的出发提出的翻译理论。
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做一种行为。
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的。
[1]P15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准则。
根据目的准则,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
[1]P15可以理解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此目的就是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为了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又可以采用完全改写的方法,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
[1]P35由此可见,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翻译目的论是对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的突破,提出了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且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的交流,从而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
目的论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意译和直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灵活译法和饱受译法等让人进退两难的问题。
[1]P373.选材的目的性庞德的《华夏集》一共收录了15首中国古典诗歌,这些诗歌是由以战争、亲人朋友离别、自然景色、日常事物这几类题材组成的,庞德在选材时可谓用心良苦。
论庞德的创意翻译思想——以《华夏集》为例

上 ,庞德 发现 了中 国诗歌 在 内容 和语言上 都与他 的意 向诗 有相似 之 处 ,中国诗注重 “ 音乐 ” 、 “ 象”与 “ 意 神韵 ” ,这与他 正在探 索
国 内 关 于 他 翻译 思 想 的研 究 以叶 维 廉 的 《 庞德 的神 州 集 》
(9 9为 代表 ,他认 为 《 州集 》是 创 造性 的翻译 作 品 ,诗篇 将 的新诗 方 向不 谋 而合 。 于是他 选取 了1 首 中国古 典 诗歌 ,主题 大 16 ) 神 9 所 有 细节 进 行 了再创 造 ,读 者可 以在 诗 歌里 发现 诗 “ 最本 质 的东 多数是反 映战乱 中 中国人 民的苦难 情仇 :亲人 的分 离 、浪子思 乡 、 西 ” 。此 外 ,众 多学者 ,如赵毅衡 、钱照 明 、郭建 中 、王 贵明等都 朋 友 的离 别 、黑 暗的政治 局面等 。中 国的诗 人用太 阳 比喻皇帝 ,浮 在 各 自的著作 中给予 了 《 夏集 》正面 的评 价 。但也 有反对 庞德 的 云 比喻黑 暗势力 ,用柳树抒 发离别 之情 ,月 光代表 思乡等 等 ,这些 华 中 国古诗 翻译 的学者 ,例如余光 中 ,罗新 璋等 。认 为庞德无 视 中国 富含隐 喻和感情 的文字 以及诗情 画意 的意境 正是庞 德 的灵 感来 源。 文化, “ 借李 白之 名抒发庞 德的感情 ” 。 ( 罗新 璋 ,18 ) 9 2
他 选择 了充满意象 、画面感 十足 的中 国古典 诗歌 ,这也正 是从根本
可见 ,近 一个世纪 以来 ,众 多学者都 在探讨 《 夏集 》是创作 上 动摇 了当时维多 利亚诗 歌的主导地 位 ,颠 覆 了它 所倡导 的文学规 华
还 是翻译作 品 ,而对于 庞德 翻译观 的研究缺 乏理论 的深度 和系统 的 范 ,帮助 欧美读者 获得 了新 的诗歌 概念 。可 见 ,选 材的创 新是庞德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庞德----翻译理论论文

误读还是再创造:论庞德的汉诗英译-------马燕摘要: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
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诗歌翻译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大诗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史上毫无疑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人,庞德对现代诗歌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但自庞德出版《华夏集》以来,一部分人对他的诗歌翻译方法持反意见,认为他的翻译是对原诗词的误读。
艾略特曾说:“为了理解庞德的理论,有必要阅读他的诗歌,为了理解庞德的诗歌,有必要阅读他的理论。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理解庞德的翻译以及分析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一、背景埃兹拉庞德,著名的美国诗人。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了九种外语。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1908年定居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W.B.叶芝。
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了一场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
庞德译作《华夏集》研究中的“东方主义”视角述评

义》 ) , 作者在该书中指出中国对英美文学的现代
主义 思 潮产 生 了实 质性 的影 响 , 不论 是 对 现 代 主 义 的 主要原则 还 是 其重 要 代 表人 物 都 是 如 此 , 不
过 这种 影 响在很 大 程度 上 被 忽 略 了。翌 年 , 另 一
位美 国学者 罗 伯 特 ・ 柯恩 ( R o b e r t K e n) r 发 表 了 《 东 方 主义 、 现 代 主 义 和 美 国诗 歌 》 一书, 试 图 揭 示 中 国成 为 包 括 庞 德 在 内 的多 位 美 国诗 人 诗 歌 创作 催化 剂 的原 因 。
文化 和政 治 上 的贡 献 。东 方 主义 概 念 出 现 在 研
他 自身与中国的关系却言之甚少 , 因此从东方主 义的角度谈论庞德似乎有很大 的不便 。于是钱 兆明与柯 恩都不 约而同地选择 了现代 主义的另
一
位 执 牛耳 的人 物— —T . s .艾 略特 。以探 讨 现 这样 的选 择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依 赖 于艾 略特 对
探究这些诗在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 仅
仅 是庞 德诗 艺 所 显 示 的 进 步 ] ( , 随着 大 量 实
证 研究 的 开 展 以及 新 的 理 论 武 器— —东 方 主 义
译中国古代诗歌 出版《 华夏集》 以印证其 意象 主
义 诗学 ; 晚些 时候 他 将 对 中国汉 字 和 哲 学 的兴趣
的出现 , 更 由于 中 国 国力 日益 增 强 , 庞 德 与 中 国
研 究得 以进 一 步推进 。
融人 自己的诗歌创作 中, 翻译 出版 了包括《 论语》
在 内 的一 系列孔 子 著作 , 直 至 晚年 旅 居 意 大 利 时 期, 中国始终 是 庞德 反 思 西方 文 化 本 质 的一个 参 照系 , 为他提 面 的原 因 , 庞 德 研 究是 2 0世 纪 8 0年 代 才 开 始 向纵深 方 面发 展 , 但 更 多 的还 是 集 中在 庞 德 的诗 学 与 中 国古 代 诗 学 的关 系 以及 对 庞 德 翻 译 中 国古 诗 的 得 失 评 价 方
庞德诗学与_华夏集_翻译策略_董晓华

代、各具特色的文学中汲取养分, 努力构建现 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 人们深受战乱之苦, 翻译《华夏集》时, 会毅然摒弃传统的翻译标代诗学, 探索英语诗歌的现代表现方式, 提出 妇女们饱受离别之苦。士兵们在保卫世界民主 准和方法, 竭力体现原作中最为闪光的特质,了意象派诗歌创作原则, 从而奠定了现代诗歌 和自由的崇高目标的号召的激励下走向战场, 并采取与之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 达到情的创作理念, 开创了一代诗风, 他所领导的意 可他们目睹的更多的战争的残酷, 经受的是与 感共鸣, 引导读者充分感受原语诗歌元素中特象派为英语诗歌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庞德不 亲人的生死离别。另外, 新诗诗人们对第一次 质之美的目的。以诗歌形式为例: 《华夏集》仅将其构建的诗学思想贯穿在自己的创作中, 世界大战大都持反战的立场。庞德在战争刚刚 中所选篇目均为中国古典诗歌, 均为格律诗,也体现在他的诗歌翻译中。他独特的诗学思想 爆发时就明确表达了对其反对意见: “这可能 语言为古代汉语。在以前的汉诗英译的文本决定了他迥异与时人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是两个同样令人憎恶的势力之间的冲突”。(3) 中, 以英语格律诗的来对译汉语格律的比较普《华夏集》正是他诗学思想已初成体系时的力 《华夏集》的19首作品中, 其中有三首是战争 遍, 有些译本用比较古雅的英语来体现这些诗作, 成为他诗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题材: 《诗经・小雅・采薇》、李白的《古风・胡 篇的古雅之意。但是也有用自由体来汉语格律
()
重合, 这是一个奇特的事实。“ 庞德以他渊博 庞德在一百多首诗歌中挑选翻译篇目的题材标 以贴切传达诗歌情感为目的。“字面的模仿没的学识和卓而不凡的洞察力, 在这东西汇通, 准正是他的诗学历史观的反映。翻译的目的是 有多大用处, 除非这种模仿是为了通过模仿产古今碰撞的历史结合点上, 辨正地看待历史传 为了古今精神的共通, 译本乃是古今精神聚会 生的效果研究某种原作的力量或者为了更好地统。他以世界文学眼光, 通过翻译, 从各个时 之所。仅以战争题材为例: 当时西方国家正处 观照原文”。这一诗学思想决定了庞德在着手(6)
翻译的文化转向

论翻译的文化转向摘要:庞德《华夏集》译作对英美诗歌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华夏集》的翻译及艺术造诣争议也是不可否认的。
传统的翻译研究已经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产生。
因此,笔者以《华夏集》为例,探讨了当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从比较文学角度进行《华夏集》翻译研究的合理性。
关键词: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比较文学;《华夏集》《华夏集》,一部被誉为“英文诗之经典”“英美现代派诗歌的主要作品之一”的译作,摒弃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浮夸之风,掀起了“意象主义”革命。
然而,正是这样一部力作,在享有众多赞誉的同时也招致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诟病。
不少学者认为《华夏集》的翻译存在许多误译漏译甚至是创译的地方,与其称之为“译作”,不如称之为作者本人的“创作”。
尽管存在诸多争议,《华夏集》仍然在英美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艾兹拉.庞德,一个不懂中国汉字的外国翻译家,仅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东方学者弗诺罗萨的笔记,就译出了这部译作。
它的成功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探讨翻译的原则以及翻译研究的方向。
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活动就是在以一种语言为主导的基础上的两种语言间的转换。
因此,译者所遵循的最根本准则就是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将原文流畅地使用目标语表达出来。
而翻译研究也自然而然地侧重原文与译文一致性的对比上。
对于《华夏集》的翻译研究,有不少专家学者只关注文本间文字层面的对应,认为庞德的译文不忠于原文,存在许多误译漏译,甚至是创译的地方,为此否认庞德译作所取得的成绩。
然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谢天振在谈到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国外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一直是深受国内翻译界推崇的中译英经典译作,但是,由谢天振指导的一位博士生在对一百七十多年来十几种《红楼梦》英译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到美国大学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数据后发现,与英国汉学家霍克思和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相比,杨译本在读者借阅数、研究者引用数,以及发行量、再版数等方面,都远逊于霍译本(王研,2002)。
中国古诗词英语翻译研究综述

中国古诗词英语翻译研究综述作者:杨姝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2期摘要:中国古诗词是具有高度审美性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形式、音韵三方面的特色融合成独特的魅力,经过翻译的中国古诗词也必须具备其原有的艺术美感,本文通过对古诗词翻译的问题提出和古诗词特点分析,比较全面的对中国古诗词英语翻译做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英语翻译;研究综述一、中国古诗词翻译问题提出动静结合、意境顿生便是古诗词的一大美学特色,对这一特色的再现在翻译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尚需有全面、系统的研究。
翻译活动充满复杂性,而中国古代诗歌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更为翻译增添了困难障碍。
针对中国古诗词业已存在的翻译文本是对诗歌可译性的有效证明,但由于诗歌本身的独特性造成的翻译的变形使得译作总是无法让人十分满意。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它的歌词源于古典诗词和近代以来的古体诗词,文词优美、声韵和谐是它独有的艺术特点。
翻译作为沟通英汉两种语言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文化的交流是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更是文学翻译领域的重中之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大的一部分作品中包含了对话成分,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话语统称为引述部分,它们对增添诗词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针对这一部分的翻译研究却并不多见。
二、古代诗词特点中国古代诗词每句都字数相等,两句一组,其中常常嵌入对仗的组句。
对仗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形式特征,上下两句对应的字或词在意义、词性和结构上都严格对称。
对仗不仅使句子看起来更加平衡,也让诗词更加朗朗上口,并能上下呼应,起到强调的作用。
我国古代诗词中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感受性语义特征都具有模糊性,具有“主观的”感受性语义特征。
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无限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提供了联想想象的充分条件,提供了审美的广阔空间。
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精确美、含蓄美、幽默美以及形象美,价值无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德《华夏集》翻译研究
作者:杨瑞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2016年第01期
摘要: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最著名的是《华夏集》。
他翻译的目的是创造出现代主义意象派新诗,其翻译策略是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再创作。
作者试分析庞德《华夏集》中所译的两首汉诗,提出我们不必去纠缠他的译作是否忠实与等效,指出他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实践对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庞德;诗歌翻译;忠实;等效
埃兹拉.庞德,美国现代著名诗人,评论家,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
他是第一个将中国的古诗译为“自由诗”体的西方人。
他想借鉴中国诗歌的创作手法,摒弃维多利亚时期过分注重形式的诗风,他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塑造堪称典范。
一、《华夏集》的问世
T.S.艾略特谈到意象派诗歌创始人庞德时,曾称他“为我们时代发明了中国诗歌的人”。
这里的“中国诗歌”是指庞德的《华夏集》。
1915年4月庞德出版了根据美国东方学者厄内斯特.费诺洛萨的遗稿翻译的中国古诗英译本《华夏集》。
没有证据表明费诺洛萨的汉语水平。
费氏曾两次较长时间居于日本。
并向日本学者森槐南学习汉诗,作了详细的笔记,并对所学汉诗注以日本读音,或加逐字英译,不过没有全篇英译,并记了两本厚厚的笔记。
所注诗歌共有49首,大部分为李白所作。
这些笔记随同费氏其他遗稿送到庞德手中。
庞德对这些汉译作了自己的选择,从中选了19首(其中有12首是李白诗),题名为《华夏集》。
在费氏的素材里,中诗原文并不存在,只有他在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和注释,所以庞德的翻译是通过“理解的理解”或“影子的影子”来揣摩原文。
这一特点,是庞德的《华夏集》一开始就注定有原创性。
二、庞德《华夏集》翻译的忠实性和等效性问题
下面作者分析《华夏集》中的两首不同题材的汉古诗,试说明庞德翻译的忠实和等效问题: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
譯文完整保留了汉诗原作所蕴涵的诗情画意,表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诗中有画(黄鹤楼、孤帆、碧空、长江),“画”中有情。
在措辞上,译文有几处创意表现:
第一:用汉字“烟花”二字直译,突出“烟花”带给读者的感受,照应到了原诗的意象特征;第二:用“blur”一词连接“烟花”和“长江”,意象清晰,同时在情感表达上,“blur”一词暗示了此情此景中离人之情;第三:用“blot”作动词连接“lone sail”和“far sky”,巧妙地为西方读者引喻了一幅生动的中国山水画,庞德在此译文中强化了动词的翻译。
(二)《古风》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译文:
By the north gate, the wind blows full of sand,
Lone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ime until now!
Trees fall, the grass goes yellow with autumn,
I climb the towers and towers to watch out the barbarous land: 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
There is no wall left to this village.
Bones white with a thousand frosts,
High heaps, covered with trees and grass;
Who brought this to pass?
Who was brought the flaming imperial anger?
Who has brought the army with drums and with kettle-drums? Barbarous kings.
A gracious spring, turned to blood-ravenous autumn,
A turmoil of wars-men, spread over the middle kingdom,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thousand,
And sorrow, sorrow like rain.
Sorrow to go, and sorrow, sorrow returning.
Desolate, desolate fields,
And no children of warfare upon them,
“荒城空大漠”,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此句中“空”是动词,表示“荒城徒然屹立在大漠之中”,译文中没有英语常见的主谓结构,仅用名词和名词短语,虽不合语法,却更加突出了意象并置,体现了中国古诗的真正意境和独特风格。
“鼙鼓”是古代中国在战争中用的骑鼓,庞德在这运用了归化方法,将其译为了英国读者常见的kettle-drums(定音鼓)。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意为“就要去远方打仗了,家里的农活谁来干?”“Sorrow to go, and sorrow, sorrow returning.Desolate, desolate fields,And no children of warfare upon them.”此译文虽与原句有差,但“sorrow,desolate”的重复使用,却更渲染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悲苦凄凉,家破人亡之境,給西方读者以情感共鸣。
三、结论
庞德的《华夏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作品,是作者基于费诺洛萨理论及其不完整的笔记和注释创作出来的,反映和阐释意象主义观点的中国诗集,其原创性是不容置疑的,从以上对庞德翻译的两首中国古典诗歌的分析看来,庞德在翻译时并不追求英汉语言层次的对等,而是着重于意象的体现,寻求与原诗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相等。
庞德对《华夏集》的再创作,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成功地把中国的古典诗歌介绍给英美读者,从而也将中国的古典文化传播到世界。
参考文献:
[1]Pound, Ezra. Cathay[M]. London: E. Mathews, 1915.
[2]Pound, Ezra. Poems and Translation[M]. New York: The Library of America, 2003.
[3]Wilson, Peter. A Preface to Ezra Pound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蒋洪新.庞德的《华夏集》探源[J].中国翻译, 2001(1): 56-59.
[5]蒋洪新.庞德的翻译理论研究[J].外国语, 2001(4):77-80.
[6]彭予.二十世纪美国诗歌---从庞德到罗伯特.布莱[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
[7]吴其尧.庞德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8]吴雨缙.论庞德《华夏集》中译者的显性[J].文教资料, 2013(13),20-21.
[9]王贵明.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J].中国翻译, 2005(6),20-26.
[10]张蕾.翻译目的论为庞德误读的辩护[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4(7),46-48.
[11]周平.庞德《华夏集》的意象主义重构[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8(2),19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