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阐释性翻译法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
从解构主义角度看艾兹拉·庞德的汉诗英译

解 构 主义 理论 认 为 文 本 意 义 不 是 死 的 而 是 开 放 式 的 ,在 翻
译 中, 译 者根据 自己对原文意义的理解进行解读和翻译。作 为一 名译者 ,庞德基于 自己对诗 歌的理解去解读 和翻译 中国古典诗
歌 。因此 , 在他 的译 诗集《 华 夏集 》 中出现的如上 译文 , 并不能简
个意象“ 荒城” , “ 天 空” 和“ 大漠” 。也许是庞 德对原句 有误读 , 但
这 种 误 读 也 是 受 其 诗 学 原 则 所 影 响 。 他 强 调 要 用 简 明 的话 语 描
述意象 , 因此他倾 向于将 原句 中的“ 空” 也理 解为一个 意象 , 并根 据 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 。从解构 主义 的观点来看 , 庞德 的翻译绝 不是误译或错译 , 而是基 于 自己对原作 的理解 , 对原作进 行 的重 写和重构建 。这样 的改写将原句译为 个并列 的意象 , 反而成功 地 向译语读者描绘 了一 幅形象逼真 的画面 。
4 . 结语
义者认 为世界上 只有一 个 中心 , 占有绝对 的优势地位 , 而解 构主
义者认为这是一个 没有等级之分的 、 多样 化 的世 界 。
瓦尔 特 ・ 本杰 明被认为是解构 主义 的第 一人 , 他认 为语 言并 没有 固定 的意义 。解构 主义对逻各斯 中心主义提 出的语 言和文 本具 有绝对意义表 示挑战和解构 。德 里达是解构 主义 的代 表人 物之一 , 他认为语言和其所指 之间并没有 固定 的关 系 , 他也 否认 在翻译 中原文 的意义是 固定 的。他认 为文章 的意义取决 于读者 对文章中语言符 号的理解 。也就是说 , 解构主义认为原文 的意义 并不 是神圣永恒的 , 而是 多元化 的 , 取决于译者对其 的理解 。 因此 , 文本意义 的不确定性 就是解构 主义 的主张 , 该 主张给 了译 者更多 的 自南 。解构主义认 为是译者来 决定翻译什 么和如 何 翻译 , 同时也决定在译 文中保 留什么 , 去除什么 。
翻译改写理论视角下庞德诗歌翻译的探析和思考

翻译改写理论视角下庞德诗歌翻译的探析和思考作者:武嘉澍来源:《卷宗》2019年第19期摘要:埃兹拉.庞德是美国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建立的“意象派”对美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庞德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情有独钟,在其多元创作素材中,中国元素一直是其作品的核心和支柱。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都收录于《华夏集》一书,受到美国读者的广泛欢迎。
美国诗人T.S.艾略特称他为“中国诗歌的发明者”。
然而,庞德本人却并不懂得汉语,他自己“翻译”的诗歌有很多对原文意思的“创造性误读”之处。
本文通过对庞德所“翻译”的诗歌进行分析,结合操纵派旗手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探讨庞德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希望能够对庞德所译汉语诗歌深受欢迎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庞德;华夏集;创造性误读;“改写”理论1 引言20世纪90年代,随着翻译理论范式讨论的逐渐深入,翻译理论家、著名学者巴斯奈特,与勒弗维尔合作共同提出了翻译发展中的“文化转向”理论。
“文化转向”理论是在传统对等理论、交际翻译理论、目的论等语义文本视角的升华,也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时至今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文化转向”理论依然具有很大影响力。
勒弗维尔在其后期的理论著作中对“三要素”理论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阐释。
由于受到“操纵学派”的熏陶,勒弗维尔提出翻译行为本身是一种对源语文本的改写过程,他的观点极大地改变并丰富了学界对翻译的视角和认识,也为翻译学的理论探讨开拓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2 翻译改写理论的内涵勒弗维尔其著作《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明确指出:“翻译是对原作内容的一种改写”。
翻译的内容如果不能真实表征原作的面貌和风格,主要归结于翻译思考过程受到三种因素的巨大影响,即诗学风格,赞助人、意识形态等。
勒弗维尔认为,诗学风格主要涉及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当代社会所使用的美学手法、艺术规律、环境认知、文本类型、题材风格等;另一方面是指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环境等社会因素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代指文学对社会革新所起到的作用,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捍卫诗魂——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理雅各的译文为:The superior man is satisfied and com韦利的 译文为:Atrue man is calmand at ease.
开辟了 一个新的视野, 促使翻译工作者们以多元视角来认同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关健词 : 庞德 一、 引言 意象 语势 忠 实性 诗魂
. . 麟潺羹
2 06 8月 中 刊 0 年 号 旬 大教甘 落
捍
—
卫
诗
魂
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夏 婷 张 映先
(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
摘 要: 忠实性问题一直是诗歌翻译中争论不休的问题 , 如何处理原作中音美、形美和意美在翻译中的得失,尚无定 论。 本文着重分析庞德汉诗英译时的翻译原则和艺术性, 阐明
现“ 造成一种骤然解放的感觉; 一种从时空局限中获得 自由的 感觉;一种我们在伟大的艺术作品面前体验到的骤然成长的感
庞德译学观还 “ 建立在 ‘ 语势’ ("energy in language” 观 上。"(Gentzler,1993:19)o “ 语势” 指语言O anguage)之“ ("en势” ergy"), (word)之“ , 语词( 势”不仅仅指词语本身之涵义, 还包括词
动的图画立于纸上, 而书法雕刻中笔走龙蛇、 力透纸背的气势
更让他惊叹不已。这正是 日 后他一直强调着的物象和语势的 根源。 由此可见, 庞德的翻译理论总体上来说是以传递意象为 主心骨的, 这就决定了他检验译作的标准绝不是传统意义上 内容上或者风格上的忠实,而是译者与作者间诗歌情感的体 验程度, 心灵契合程度, 意即诗魂的传递程度。 因此, 结合庞德 的翻译理论和译作 ,下文就分别从意象与语势两方面来分析 评论其忠实性程度。 三、 庞德翻译方法论:再创造之忠实 3.1 意象之忠实 把握住了意象就把握住了诗魂,就等于把握住了原诗的 “ 和“ , 志” 意”怎能不忠呢? 庞德深知这就是中西文化的结合 点, 他正是以这种中西文学特有的相似— “ 意象” 的风格来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 如庞德翻译《 论roper man:sun rises over the land,level,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_马燕

工业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杨新生]
在,并努力感受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情绪,竭
On Pound 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1
2
MA Yan ,WANG Xian-jie
(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0, China;
2010 年 10 月 第 24 卷 第 5 期
●外国文学研究
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
Oct. 2010 Vol. 24 No. 5
马 燕1 ,王鲜杰2
( 1.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2. 河南教育学院 外事办,河南,郑州,450000)
的一些论文,便据此开始从事汉诗英译的翻译工作。 抽离出来的几个简单的词,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与模仿创作收集在他的
在这首诗中,原作用“烟花”、“孤帆远影”、“碧
《华夏集》中。庞德不懂汉语,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底 空”、“长江天际流”这些生动的意象来表明时节和
蕴也知之甚少,他是根据凡诺洛萨在日本研修多年 送友的背景,并借景抒情。用“烟花三月下扬州”写
的思维方式和感情方式进行浓缩提炼,再传达到英 辞”意为离开西方往东走,而庞德译为“goes west",
语中去。他翻译的不是词句,词句只不过将他引到 即向西去。他的理解和李白的意图正好截然相反。
东学西渐语境下论庞德汉诗英译

东学西渐语境下论庞德汉诗英译内容摘要:通过翻译、改写与创作,庞德从汉语古典诗歌中吸取异质养分,既做媒婆又做处女,历史地成为崭新时代东学西渐的先行者。
他的翻译思想激励并提升了他的诗歌创作,为诗歌翻译的本质和理想重新下了定义,“中国诗歌之发明者”庞德如愿以偿地将“东方杏花”带到了西方,使中国诗歌成为激发现代派诗人创作灵感的源泉,促进了英语诗歌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做出了对英语诗歌的最持久的贡献。
关键词:东学西渐庞德汉诗英译创造性一庞德主张诗歌当以凝练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表征诗人的理性和感情,诗人应当不断地创造意象,把直观留给诗歌,并借助意象的“叠加”(superposition)和“并置”(juxtaposition)等艺术手段,将读者当作诗歌诠释的主体融入诗歌的解读,完成诗歌意义的建构。
在庞德看来,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意象,精炼直接,包含着深邃的东方古典哲学思想,给意象主义者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范例,对美国现代诗歌来说,“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
”通过研读费诺罗萨的遗稿,庞德发现,中国诗歌所注重的“意象”、“神韵”、“简洁”、“音乐”等主张与他领导的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诗学观不谋而合,尤其在读到遗稿中的“汉字乃绘画之速写,一行中国诗就是一行速写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意象(animage),一首诗就是一串意象”时,顿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并视其为“宝贵财富”,随后便投入到中国诗的翻译之中。
庞德主张,诗歌翻译不应过于强调字词直译,而应更多地再现这一人类感情的方程式背隐的情愫。
“字面翻译无法再现原词语中的美。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翻译词和精神,并且要有“认同感”,“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认同和意识到古人的精神内容,并从他们的思想与言语中吸取某些时髦的东西。
”庞德的翻译作品中运用了移译、引用和析字法,求的是喻象,借汉语文字形象构造来表明其意象主义诗歌的创作理念:诗应该富含意象。
《华夏集》的翻译与诗歌创作实践表明,庞德十分清楚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他声称“文学的伟大时代通常都是翻译的伟大时代”,翻译常常带来“文学的创新”。
庞德翻译汉诗中体现的哲学阐释学思想

影响。他着力诠释诗学的真谛 ,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点,从 而为文本的解释创设前提 ,达到现时 和历 时的视 觉 融合 效果 。本 文从 他 的 富有个 性化 的翻 译 来论 述他 的 阐释 学思 维特征 。
【 词】 意 象 ;文 本 ; 阐释 ;利科 尔 ;创造 性 关键
【 中图分类 号] 0 . H1 62 【 文献标 识码 】 A 【 编号 ] 7 - 6 2 2 1 0 - 13 0 文章 1 4 3 5 ( 0 0) 5 0 2 - 4 6
的 ‘ 被抛 人 ’的 ‘ 划 ’”【 然 ,在 改 写 中国诗 筹 。 2 显
f 简介】 作者 颜健生 ( 98 ) 1 6 - ,男,江西吉安人 ,贺州学院外语 系讲师 ,主要从事 美国文学研 究。
l4 2
口 长 江师 范 学院 学报
时庞德 超越 了文字表 面所 承载 的意义 ,建造 出一 座
伊斯 和刘易斯等 。虽然极端的思想曾一度 左右他 的行为 ,但他无可争辩 的诗 学成就使他在 欧美现
代 诗 歌 流 派 中 占有 不 可 忽视 的地 位 。怀 着 对 西 方 文 明的 质 疑态 度 ,他 深 入 研 究 中 国诗 歌 ,并 从 中 国诗 中获得 灵 感 ,成 为意 象 派代 表 之 一 。他 认 为 中诗 是底 蕴 丰 厚 、意 象 深 沉 ,实 为 诗 之 圭 臬 。他 虽不懂 中文 ,但他 翻译 的中国诗 《 华夏集 》在西 方 获 得赞 誉 之 声 。探 究 其 翻 译 过 程 ,其 中不 乏 有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 u a fYa gz r ] iest o r lo n teNoma Unv ri n y
第2 6卷 第 5期
V0 .6 1 2 No5 .
从庞德中诗英译看其诗歌翻译特点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从庞德中诗英译看其诗歌翻译特点河北农业大学/刘丽宁【摘要】庞德作为意象派创始人,不仅发展了美国诗歌,而且翻译了许多中国古籍,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本文将从庞德所译的两首李白的诗词出发,分析其中诗英译的特点和风格,总结出他意象式翻译和改写式翻译的策略,来了解其诗歌翻译的特点,以期帮助读者理解庞德式翻译。
【关键词】庞德 诗歌翻译 意象 改写一、引言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英美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既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开创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诗人和翻译家。
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化情有独钟,他的《华夏集》便是对李白十多首诗词的翻译。
Eliot·Weinberger曾这样评价诗歌翻译,伟大的诗歌活在永久的蜕变,永久的翻译之中:诗歌死于它无处可去之时。
只有延续不断的翻译才能让诗歌永久地生存下去。
然而诗歌翻译实非易事,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翻译策略,想要翻译出和原作同意义、同意境的作品几乎不可能,译者只能是在某一方面使译作与原作达到一致。
二、庞德中诗英译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本在20世纪初美国诗歌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学者们纷纷开始关注中国古代诗歌文化。
国内许多学者对庞德的研究多集中于庞德与英美诗歌、庞德与中国文化关系,庞德中诗英译的“误译”等。
本文主要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策略,以其翻译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友人》为例,从意象式翻译和改写式翻译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其诗歌翻译的特点。
1.意象式翻译。
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诗人主张简洁、直接地描述对象,不人为创作韵律。
庞德认为人为地追求韵律,会导致多余的辞藻,让句子臃肿。
谈主张简洁、单纯、客观地呈现意象,不提倡添加装饰物。
他在翻译时并不追求英汉意义语义层次的对等,而是着重于意象的体现,寻求与原诗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相等。
下面就从其译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探究这一特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从,“译者隐身”看庞德在中国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处理手法】诗歌大全100首

【从,“译者隐身”看庞德在中国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处理手法】诗歌大全100首诗歌的翻译归根结底是文化和审美的翻译,诗歌翻译必须满足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读者的期待心理。
不论是形式、体裁、修辞、表达都需要创新,只有通过这些创造性的阐释,才能以情动人、以境感人。
目前国内对于庞德翻译的研究主要从翻译的目的论、互文性、现代性、顺应论、阐释学、功能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东方主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韦努蒂的“译者隐身”,本文主要从翻译策略的选择角度,来浅析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所追求的审美理念。
庞德是20世纪英美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诗人和批评家,还是一位翻译家。
庞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寻觅到灵感之源,他广泛借鉴中国古诗凝练的叙事语言和生动的叠加意象,以中国式的诗学表达方式翻译中国古典诗歌。
随着对中国古典诗歌描写客观动态意象手法认识的加深,他从中发现了如何运用意象来达到对事物的客观动态呈现。
通过对意象阐释性的再创造达到真实地表达原诗歌的完美意境。
强调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目的语所处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具体包括语言表达方式、传统习俗惯例等等。
二、韦努蒂的“译者隐身”翻译理论“译者的隐身”是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英美文化中,基于“种族中心主义”的翻译理念和方法,所产生的译文虽然“明细流畅”,却因掩盖甚至抹杀原著中的异国成分,是主流话语对非主流话语的侵略。
因此韦努蒂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一种透明的,流畅通顺的翻译策略,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是就像是在阅读本土文化创作的作品一般,在阅读过程中,完全看不出译者的存在。
“译者的隐身”要求译者将再现原作和原作文化的精神实质作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此时,译者必须摒弃自我,在自我摒弃的同时,译者的主体意识逐步消失,进入了隐形层面。
三、从译者隐身看庞德翻译的意象处理庞德在中国古典诗歌影响下使用鲜明、质感、凝练的意象试图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找到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阐释性翻译法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
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翻译时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翻译时比较难以兼顾。
而阐释性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获得原著的信息,因此译者要依据译文语言的习惯对文字进行必要的加工。
加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阐释性翻译”就是给译文添加词或短语的一种方法,还有转换法、减词法和正反表达法等,都可以称之为“阐释性翻译”。
庞德是美国的诗人,也是一名诗歌翻译家。
他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但其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和他的同事共同发起了意象派诗歌运动,成为了美国二十世纪意象派诗歌的先驱。
庞德所倡导的意象主义不仅体现在他所创作的诗歌中,更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翻译作品里。
本论文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阐述了阐释性翻译理论对全球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翻译的启示意义。
本文第一章是对全文的总体介绍;第二章简要论述了对庞德的汉诗英译以及阐释性翻译理论的一些研究;第三章详细介绍了阐释性翻译理论,包括来源、发展及应用现状;第四章介绍了庞德的诗歌及诗歌翻译,其中,重点放在了《诗章》和《神州集》等重要作品的赏析;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除了介绍了中国人翻译汉语诗歌的一般做法外,还运用阐释性翻译法对庞德的汉诗英译进行了详细分析;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