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翻译理论论文

合集下载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作者:杨恕华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12期【摘要】翻译是美国大诗人庞德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庞德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本文对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实践追溯其诗歌创作及译学观的理论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翻译理论家。

这位文学巨匠的翻译活动充分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

他对中国古诗的译作《华夏集》成为以诗歌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作品。

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这形成了他非常具有东方“具象”思维的理论风格,而有别于传统的西方“抽象”思维的理论特点。

庞德翻译实践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1915年4月他出版了中国诗歌的译本《华夏集》。

T.S.艾略特称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

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丰富了英诗。

庞德翻译《华夏集》之后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吸收中国古诗的营养,同时也把中国古诗的影响带入了西方。

因为在庞德之前中国没有与她的名字相称的文学流行于说英语的国家。

一、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庞德从中国古诗英译中发现传统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

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

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

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

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文学的伟大时代也许总是翻译的伟大时代,或者紧随着它。

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

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image)和语势(energy of language)。

从阐释性翻译法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

从阐释性翻译法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

从阐释性翻译法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
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翻译时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翻译时比较难以兼顾。

而阐释性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获得原著的信息,因此译者要依据译文语言的习惯对文字进行必要的加工。

加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阐释性翻译”就是给译文添加词或短语的一种方法,还有转换法、减词法和正反表达法等,都可以称之为“阐释性翻译”。

庞德是美国的诗人,也是一名诗歌翻译家。

他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但其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和他的同事共同发起了意象派诗歌运动,成为了美国二十世纪意象派诗歌的先驱。

庞德所倡导的意象主义不仅体现在他所创作的诗歌中,更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翻译作品里。

本论文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阐述了阐释性翻译理论对全球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翻译的启示意义。

本文第一章是对全文的总体介绍;第二章简要论述了对庞德的汉诗英译以及阐释性翻译理论的一些研究;第三章详细介绍了阐释性翻译理论,包括来源、发展及应用现状;第四章介绍了庞德的诗歌及诗歌翻译,其中,重点放在了《诗章》和《神州集》等重要作品的赏析;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除了介绍了中国人翻译汉语诗歌的一般做法外,还运用阐释性翻译法对庞德的汉诗英译进行了详细分析;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庞德(Ezra Pound),这位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其译诗工作不仅丰富了英语诗歌的宝库,也为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的译诗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充满创造性地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诗歌精神融入英语语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翻译美学。

本文将深入探讨庞德译诗的特色,并从中总结出其对诗歌翻译的深刻启示。

一、庞德译诗的特色:超越字面,直达诗意庞德的翻译观与传统翻译方法截然不同。

他并非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注重捕捉原作的精神内核,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英语表达特色的诗歌。

他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创造”,是将原作的精髓以新的形式再现出来。

这体现了他对诗歌翻译的独特理解: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沟通和艺术的再创造。

庞德的译诗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他翻译的诗歌涵盖了多种语言和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歌、意大利诗歌、法国象征派诗歌等等。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他并没有采用逐字对译的方法,而是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进行大胆的改写和重构。

例如,他在翻译李白的《静夜思》时,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是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使之更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他的翻译策略并非简单的意译或信译,而是“意境翻译”。

他注重捕捉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英语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精髓,而不是机械地复制原文的字句。

这种“意境翻译”的方法,使得他的译诗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具有英语诗歌的特色,达到了“化境”。

此外,庞德还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他认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时必须注重保留原文的节奏和韵律。

他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英语诗歌的规范。

二、庞德译诗的文化视角: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和深入研究,使其译诗工作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

捍卫诗魂——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捍卫诗魂——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理雅各的译文为:The superior man is satisfied and com韦利的 译文为:Atrue man is calmand at ease.
开辟了 一个新的视野, 促使翻译工作者们以多元视角来认同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关健词 : 庞德 一、 引言 意象 语势 忠 实性 诗魂
. . 麟潺羹
2 06 8月 中 刊 0 年 号 旬 大教甘 落





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夏 婷 张 映先
(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
摘 要: 忠实性问题一直是诗歌翻译中争论不休的问题 , 如何处理原作中音美、形美和意美在翻译中的得失,尚无定 论。 本文着重分析庞德汉诗英译时的翻译原则和艺术性, 阐明
现“ 造成一种骤然解放的感觉; 一种从时空局限中获得 自由的 感觉;一种我们在伟大的艺术作品面前体验到的骤然成长的感
庞德译学观还 “ 建立在 ‘ 语势’ ("energy in language” 观 上。"(Gentzler,1993:19)o “ 语势” 指语言O anguage)之“ ("en势” ergy"), (word)之“ , 语词( 势”不仅仅指词语本身之涵义, 还包括词
动的图画立于纸上, 而书法雕刻中笔走龙蛇、 力透纸背的气势
更让他惊叹不已。这正是 日 后他一直强调着的物象和语势的 根源。 由此可见, 庞德的翻译理论总体上来说是以传递意象为 主心骨的, 这就决定了他检验译作的标准绝不是传统意义上 内容上或者风格上的忠实,而是译者与作者间诗歌情感的体 验程度, 心灵契合程度, 意即诗魂的传递程度。 因此, 结合庞德 的翻译理论和译作 ,下文就分别从意象与语势两方面来分析 评论其忠实性程度。 三、 庞德翻译方法论:再创造之忠实 3.1 意象之忠实 把握住了意象就把握住了诗魂,就等于把握住了原诗的 “ 和“ , 志” 意”怎能不忠呢? 庞德深知这就是中西文化的结合 点, 他正是以这种中西文学特有的相似— “ 意象” 的风格来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 如庞德翻译《 论roper man:sun rises over the land,level,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_马燕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_马燕

工业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杨新生]
在,并努力感受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情绪,竭
On Pound 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1
2
MA Yan ,WANG Xian-jie
(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0, China;
2010 年 10 月 第 24 卷 第 5 期
●外国文学研究
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
Oct. 2010 Vol. 24 No. 5
马 燕1 ,王鲜杰2
( 1.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2. 河南教育学院 外事办,河南,郑州,450000)
的一些论文,便据此开始从事汉诗英译的翻译工作。 抽离出来的几个简单的词,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与模仿创作收集在他的
在这首诗中,原作用“烟花”、“孤帆远影”、“碧
《华夏集》中。庞德不懂汉语,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底 空”、“长江天际流”这些生动的意象来表明时节和
蕴也知之甚少,他是根据凡诺洛萨在日本研修多年 送友的背景,并借景抒情。用“烟花三月下扬州”写
的思维方式和感情方式进行浓缩提炼,再传达到英 辞”意为离开西方往东走,而庞德译为“goes west",
语中去。他翻译的不是词句,词句只不过将他引到 即向西去。他的理解和李白的意图正好截然相反。

论庞德的创意翻译思想——以《华夏集》为例

论庞德的创意翻译思想——以《华夏集》为例
点参考 的文献 。
上 ,庞德 发现 了中 国诗歌 在 内容 和语言上 都与他 的意 向诗 有相似 之 处 ,中国诗注重 “ 音乐 ” 、 “ 象”与 “ 意 神韵 ” ,这与他 正在探 索
国 内 关 于 他 翻译 思 想 的研 究 以叶 维 廉 的 《 庞德 的神 州 集 》
(9 9为 代表 ,他认 为 《 州集 》是 创 造性 的翻译 作 品 ,诗篇 将 的新诗 方 向不 谋 而合 。 于是他 选取 了1 首 中国古 典 诗歌 ,主题 大 16 ) 神 9 所 有 细节 进 行 了再创 造 ,读 者可 以在 诗 歌里 发现 诗 “ 最本 质 的东 多数是反 映战乱 中 中国人 民的苦难 情仇 :亲人 的分 离 、浪子思 乡 、 西 ” 。此 外 ,众 多学者 ,如赵毅衡 、钱照 明 、郭建 中 、王 贵明等都 朋 友 的离 别 、黑 暗的政治 局面等 。中 国的诗 人用太 阳 比喻皇帝 ,浮 在 各 自的著作 中给予 了 《 夏集 》正面 的评 价 。但也 有反对 庞德 的 云 比喻黑 暗势力 ,用柳树抒 发离别 之情 ,月 光代表 思乡等 等 ,这些 华 中 国古诗 翻译 的学者 ,例如余光 中 ,罗新 璋等 。认 为庞德无 视 中国 富含隐 喻和感情 的文字 以及诗情 画意 的意境 正是庞 德 的灵 感来 源。 文化, “ 借李 白之 名抒发庞 德的感情 ” 。 ( 罗新 璋 ,18 ) 9 2
他 选择 了充满意象 、画面感 十足 的中 国古典 诗歌 ,这也正 是从根本
可见 ,近 一个世纪 以来 ,众 多学者都 在探讨 《 夏集 》是创作 上 动摇 了当时维多 利亚诗 歌的主导地 位 ,颠 覆 了它 所倡导 的文学规 华
还 是翻译作 品 ,而对于 庞德 翻译观 的研究缺 乏理论 的深度 和系统 的 范 ,帮助 欧美读者 获得 了新 的诗歌 概念 。可 见 ,选 材的创 新是庞德

从庞德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探析诗歌翻译的审美要求

从庞德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探析诗歌翻译的审美要求
… …
其 自觉或不 自觉 地趋 向审 美“ 受 心理 ” 翻译 的社会 文 接 和
化 规 律之 潜 在 事 实 本 质 。
( 庞德诗歌翻译 实践分析 二) 庞德对诗歌 翻译情 有独钟 , 的译 诗不仅 为 自身 的创 他
作提供 了可资借鉴 的模 范 , 而且这 些译 诗本身 也成 为西 方
在意 , 而十分重视“ 词语 、 措辞 和词汇 的动感 ” 。因此 , 根茨
勒将 庞 德 的 翻 译 理 论 概 括 为 “ 光 的 细 节 ” 1mn u e 闪 (u iosd — t l) 认 为 庞 德 刻 意 追 求 “ 节 、 个 词 语 , 及 个 别 意 象 ms , 细 单 以
言” 而且要 忠实于原文 的“ , 意义” 气氛 ” 由于他认为 与“ 。 意象表现为一刹那间理智 与情感 的复合 , 翻译 家只有 将注 意力集 中于形 式 、 片段 或细节 , 才能在一 瞥或一瞬 间“ 捕捉
到真 实 ” 所 以 庞 德 对 翻 译 文 本 个 别 词 语 的 意 义 并 不 十 分 ,
诗歌是世界上每 一个 民族 的文 学乃至 文化 最经典 、 精 粹 的载体 , 是思想性 、 形象性 、 音乐性等 多种要素 的组合 , 是 所有文学 体裁中最唯美的表现形式 。由于诗歌深刻 的文化
内涵 和独 具 的 审 美 特 性 , 得 诗 歌 的 翻 译 归 根 结 底 变 成 为 使


庞 德 诗 歌 翻 译 理 论 与 实践 审 美分 析
庞 德 ( z on ,8 5—17 ) Er Pu d 18 a 9 2 被誉 为 美 国现 代 诗 歌 的
开 山鼻祖 , 艾略特称其为“ 公认 ” 英 语 自由诗之父 ” 的“ 。庞 德 自觉反抗僵化 的文学 传统 , 借鉴外来文学 的积 极 因素 , 大

大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论庞德英译汉诗中意象的翻译 王萍

大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论庞德英译汉诗中意象的翻译   王萍

I. IntroductionPoetry, the most core part in culture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best ideas and comments, is created by the huma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has concise language, plentiful emotion, abundant imagination, deep meaning, exquisite rhythm and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Poetry hasn’t national boundary for cultures are melted with each other. Language becomes the tool for conversions of culture.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becomes very significant in cultural exchange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ad begun long time ago.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mutual exchanges and learning occur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poetry. In order to reform the former poem’s style in that time, the western poets in new era launched imagist poetry movement. Pond, as a theorist and organizer, contributed to the imagistic verse development and played a major role. He became one of the indisputable founders of modernism poetry. In addition, Pound was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Ezra Pound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poetry and made a special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poetry translation.Nowadays,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s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t present, researches on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re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literature. For example, Li Li’s Introduction to the Image Processing in Translating Tang Poetry into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Jiang Yi’s Observation on the Image Process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Angle of Knew Language and so on. However, it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to study image from the p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Most papers stress on the rhythm’s transfer of the tang poetry in a small nu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s translation. For instance, Yao Qiaomei’s Commen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 Xiao Y a”---- Example of Cai Wei from the R hythm’s Features of Poetry describes rhythm of poetry.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has made a variety of attempts and theories. But Pound's point of view is very unique and it is essential to thedevelopment of modern poetry. Through Ezra P ound’s analysis on the image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to explore Pound’s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poetry as well as the processing of image in Chinese poetry, which reflects Pound’s unique style in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From analyzing Pound’s translation of imagist poetry and exploring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special style of poetry,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reach two targets. Firstly, it aims to objectively strengthen the beauty of image between Chinese poetry and Western poetry in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opens up a broad road for the translation of imagery in Chinese poetry. Secondly, it aims to inspire the translator to obtain the best effect of imagery in poetic translation, which helps the reader to be affected by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romantic charm of poetry imagery.II. Imagism and Imagist Poetry2.1 Movement of Imagist PoetryWhitman’s death marks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romantic poetry, the poetr y bottomed out with his death.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 movement came into being to push forward poetry in the modern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 Under the backwash of the decadent mood, excessive wordy poetry and emotional catharsis appeared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 group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s combined the oriental art (e.g.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the Japanese haiku) with western empiricism. At the same time, they referenced to methods of modern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s well 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irth of imagist poetry.The imagist movement originated in London, then, sprea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Seven representatives emerged, four American poets (pound, H • D, Lowell, Fletcher) and three British poets (Al Paddington, F • S • Flint, D • H • Lawrence). Pound played a leading role among them. In 1908, "Poets club" in London published the Hume's poetry booklet---- For Christmas MDCCCCV Ⅲ, Autumn and A City Sunset were particularly remarkable and they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earliest imagist poetry. Then, Pound recommended the latest works of Al Paddington and H•Dto American Poetry Journal. They are models of written characters----“Imagist Poet”. In 1912, Pound published poetry anthology---- Ripostes and announced a few commandments in 1913. In 1914, he issued Imagist. Under the guidance of Ezra Pound, the imagist poetry movement was launched.Afterwards, Imagist poets all have mad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to different degrees, but they always didn’t le ave the core of image. Thus, imagist movement's influence on American poetry was extremely deep, which avoided many disadvantages. For example, most poetries are much too obscure, extremely educated and filled with excessive psychological activity. Through the imagist’s rendering of imagist, it was conducive tha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oetry under some basic principles took root in the United States field. Although the imagist poetry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on itself, its merits rest on initiating modernist school poetry. T • S • Eliot looked it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modern poetry in his work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merican Language.2.2 Imagery and Imagist Poetry of PoundEzra Pound (1885—1972) is a significant Modern American poet and critic. He is also the principal representative of Imagism. Ezra Pound is the "blaster" of American modern poetry. Talking about him, we must refer to his imagism and imagist poetry. The Poems of Imagist was published by Pound in 1914 and it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in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 And i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Britain and American modern poetry greatly. He proposed the famous "image theory"----"An image is a ration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during an instant period." (“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读还是再创造:论庞德的汉诗英译-------马燕摘要: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

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诗歌翻译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大诗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史上毫无疑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人,庞德对现代诗歌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但自庞德出版《华夏集》以来,一部分人对他的诗歌翻译方法持反意见,认为他的翻译是对原诗词的误读。

艾略特曾说:“为了理解庞德的理论,有必要阅读他的诗歌,为了理解庞德的诗歌,有必要阅读他的理论。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理解庞德的翻译以及分析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一、背景埃兹拉庞德,著名的美国诗人。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了九种外语。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1908年定居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W.B.叶芝。

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了一场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

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

1902年,庞德确定了意象派(imagism)这一名称,并成为英美新诗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庞德曾主编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TheEgoist),并于1913年编选了第一本意象派诗选。

作为一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不断推动并传播意象技巧的新发明。

二、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庞德的翻译观念与其现代诗学和文化观念密切相连,他否定传统的翻译原则,打破了翻译与创作之间的界限。

他的译学与其诗学同步发展,甚至不少学者认为庞德的诗学可谓翻译诗学。

这主要归因于他在翻译时,不仅不墨守成规,而且往往将其诗学革新的观念融入其翻译实践中,并由此产生了创意翻译法,丰富并扩充了翻译理论。

对庞德的创意翻译思想影响较大的首推17世纪的著名翻译家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

德莱顿曾在1680年《奥维德诗简》的英译本序言中提出了“直译”,“意译”和“仿译”三分法(Dryden, 1992:17),在翻译理论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而庞德的翻译观继承并发展了德莱顿的“意译”法,即灵活翻译。

尤尼阿帕特(Ronnie Apter)在其著作《挖宝:庞德之后的翻译》中提出,庞德的创意翻译“主要体现三个方面:1. 抛弃维多利亚时期那种矫揉造作、生僻古涩的翻译措辞;2.优秀的诗歌译作可以看做是具有自身独立意义的新诗作品;3.每篇译作都有必要看成是一定程度对原作的评鉴。

”(Apter,1987:3) 这就是庞德对翻译革新的三大主张。

从第一条原则我们不难看出,庞德极具创新精神。

19世纪初,在狄金森和惠特曼逝世以后,美国诗人竞相效仿英国维多利亚的诗风,过分“讲究措辞谋篇,矫揉造作,凄婉多情,有时甚至无病呻吟。

”(埃默里,1994:45)在此文风笼罩下的诗歌日渐衰落,并逐渐被读者所抛弃。

针对诗坛因循守旧,缺少创新的风气,庞德提倡诗歌创作“日日新”(make it new),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翻译语言观。

庞德决心,“将诗歌提高到散文水平。

”而要振兴诗歌,庞德认为,必须进行好的写作,在他看来,好的诗歌创作应该是远离废话,更加理性深刻,词语的力量蕴含在内部,是其自身的能被解读的能力,这种能力正式诗歌的力量所在。

不让无用的形容词影响它的力度,它应该是简朴、直接、能自如抒发感情的。

庞德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其诗歌翻译语言观。

“庞德的翻译理论强调的是闪光的细节,表现个别词语,表现单个,甚至是残缺的意象,他不像查兹那样在翻译过程中假设原作有一个统一的意义。

他的翻译理论建立在语言能量之上。

在庞德看来,卸载字里行间的语言和具体的细节并不仅仅是代表事物的黑白符号而已,它们还是作者刻意塑造出来的意象。

他把译者看成是艺术家、雕刻家、书法家以及文字的驾驭者,从而赋予了译者更多的自由,使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更多了可以发挥创造性。

(Gentzler, 2001: 15-16) 此外,庞德对于诗歌语言的理解影响深远。

他认为语言是有生命力的,并且还有适应历史和随着时间的变迁而进行自我变异的能力。

因此,“以动态理念来看,一个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语言的变化而进行自我变化”(Gentzler, 2001: 19) 在《怎样阅读》艺术的“语言”一节里,庞德罗列了“语言获取能量的种种方式。

这些方式包括:1.音韵(melopoeia);2.形象(phanopoeia);3思想.(logopoeia)。

庞德说,音韵性质难以解释,“一次最多只能翻译半行;视觉性质可以翻译,而思想性质则几乎不能翻译,或者不能照译,因为如果你真正搞清楚了原作者的思想状况,你可能就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翻译了。

(Pound, 1937:170-171)庞德与其他意象派诗人于1913年发表了“意象派宣言”,提出了意象派诗歌创作“三原则”:1.直接处理无论主管还是客观的事物2.绝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3.节奏方面,要用连续的音乐性语言,而不受节拍的束缚由此可以看出,意象派要求诗要具体,是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正如根茨勒所说那样,“庞德所要描写的都是真实存在的客体,比如一幅画,一种颜色,一块石头,甚至是石头上的雕刻,但绝不是抽象的概念”(Gentzler, 2001: 16);要用精炼的语言准确而直观的呈现事物,不加任何解释、说教与评论;要把诗人的感触和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的后面,诗人的感受不是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靠语言所凝聚的意象暗示给读者,并且要求格律上革命性的变革,反对可以按照固定的类似节拍器的节奏写诗,而提倡按照自然语言的节奏写诗。

此外,庞德提出了著名的“意象说”: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的和感情的复合体。

其中,感情指主观感觉,理智指原则,道理等直观之外的事物。

一个意象既非单纯的主观感受,又非单纯的客观真理,它是两者综合而成的综合物。

对于庞德来说,一位理想的诗人与一位理想的诗歌翻译家没有区别。

诗歌翻译家只有深入原诗作者的思想,钻进其灵魂深处,与其达到“神合”,才能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译出原诗的精神和效果。

庞德在译诗中抓住细节,突出意象。

不是推敲词句,而是使自己的感情进入原诗作者的角色,将原作中的思维方式和感情方式进行浓缩提炼,再传达到英语中去。

他翻译的不是词句;词句只不过将他引到词本身所表达的事物和感情中去。

三、庞德的汉诗英译庞德是中国文化的崇拜者,,中国古典诗学和诗歌极大地帮助并丰富了他对英美传统诗歌的革新、对新的诗歌形式和写作技巧的探索。

庞德对中国文化的认真研究始于1913年。

这一年他从美国汉学家厄内斯特凡诺洛萨的遗孀处获得一批用英语注译的中国文学资料及范诺洛萨的一些论文,便据此从事汉诗英译的翻译工作。

以后几十年,他不断翻译、研究中国文学和诗歌、探索儒学真谛。

形象表意的汉字和充满意象的中国古典诗学和诗歌对庞德的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庞德找到了他的诗学理论的某些依据和梦寐以求的诗歌意象。

庞德认为“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意象”,而汉字的组合往往能取得一副动画感的效果,这就使中国古典诗歌整个浸润于意象之中。

他说“正是由于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直接呈现出来,而不加以说教和评论,人们才不辞辛苦的翻译它。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与模仿创作收集在他的《华夏集》中,对东方圣贤的钦佩、对东方艺术的沉醉以及对东方诗歌的模仿是庞德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庞德不懂汉语,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底蕴也知之甚少,他是根据意大利著名东方学家菲诺洛萨在日本研修多年的研究笔记和手稿对李白诗歌的日文注释来理解原诗的,所以庞德的翻译和模仿实际上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再创造,或者是一种“故意误读”。

庞德对汉语的理解十分有限,要准确的把握他要翻译的中国古诗是很不现实的。

实际上庞德从1936年菜开始认真学习汉语,因此对于庞德而言很难达到通常意义上翻译要求的基本语言和文化素养。

幸运的是,意象派诗歌的原则决定了庞德的诗歌翻译并不要求字词传统意义上的忠实。

庞德所谓的“创意性翻译”注重的是“对国内文化形式的回应。

”以及“语言的能量”和意象并置的结构方式。

这种翻译策略的选择既不要求译者对原文由精细的理解,又给予译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自由。

这里以《华夏集》中庞德所翻译的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以期说明庞德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庞德所译的英文版本: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Over the river,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Pound, 2003,257)反译成汉语,即:在Kiang江边告别Ko-jin从ko-kaku-ro向西行,烟雾的花朵在江上迷迷茫茫。

他的孤帆在远方的天空留下斑点,而我现在只能看到江水,那长长的Kiang,接着长空。

李白的原诗为: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如果单从字面表现来看,庞德从标题起就错误百出。

“Kiang”是“江”的译音,庞德以为“长江”指的是“长长的叫作Kiang的江”。

“k o-jin”是“故人”的日文译音,而不是人名。

原诗中的“西辞”意为离开西方往东走,而庞德以为一如英文中的“leave for the west”,于是就成了老朋友西去了!此外,“烟花三月”本指三月里的暮春时节繁花似锦的景象,但庞德硬是把它翻译成了“smoke-flower"这种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