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诗歌意象翻译
从意象翻译角度析古诗《落叶哀蝉曲》两英译本——以庞德和韦力的

( 浙 江广厦 建设职 业技 术 学院
古诗是 中华民族 的文化瑰宝 , 也是中华文化 的中流砥柱 。解读古诗 即是对古文化的传承 与发扬。本文通过
对汉武帝《 落叶哀蝉 曲》 两英译本的分析对 比, 来探讨庞德和 韦力对原诗的意象处理, 进而为 日后 能更好地理解英诗奠
定基础。
关键词
古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意象
英诗
中图分类号 : H3 1 5 . 9 ; 1 2 0 7 . 2 2
l 《 落叶哀蝉之曲》 原诗及英译本的背景 简介 据王嘉 的《 拾遗记》 记载 , “ 汉武帝思李夫人 , 因赋落 叶哀 蝉之曲” 。汉武帝的宠妾李夫人死后, 武帝悲伤不 己, 在触景 生情、 睹物 思人 的状态下 , 他写下了这首 以“ 蝉”自比的诗 , 来 表达对 李夫人 的思念之情 。这首颇具楚辞体味道的古诗,在 经历了几千年 的传承之后 ,己被不少 的欧美汉学研究者译介 至西方 , 目前据笔者所知 已有五个英译本。在 此, 笔者选 取庞 德和韦力的译本进行分析和 比较 , 从而更好地还原古诗 、 理解 古诗。原诗 内容如下: 罗袂兮无声, 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空 寂, 落 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女兮安得, 感余心之未宁。韦译本 为 L i u C h ’ e~ t 1 1 u r Wa l e y T h e s o u n d o f h e r s i l k s k i r t h a s
( 1 9 1 9 : 6 9 ) 庞译本为 L i F u - J e n -E z r a P o u n d T h e R u s t l i n go f t h e
s i k l i s d i s c o n t i n u e d, Du s t d r i f t s o v e r t h e c o u r t - y rd a ,T h e r e i s n o
埃兹拉·庞德及其意象派诗歌译作——《送孟浩然之广陵》简评

埃兹拉·庞德及其意象派诗歌译作——《送孟浩然之广陵》简评埃兹拉庞德(1899-1977)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现代诗人之一,他创作的诗歌构思丰富,内容多元,风格独特,他创作的诗歌被称为“意象派诗歌”,它以联想、抽象和夸张手法为主,拟喻、比兴、象征和联想并置,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使人们被其离奇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独特思考方式所引导,它充满了诗人的超现实的梦想,使人们在沉思中发现更多的新意义。
此外,埃兹拉庞德也是一位杰出的诗歌翻译家,他不仅探究和研究古典诗歌的译法,而且在古典诗歌的译作中也凸现出他的诗化风格。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对孟浩然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作,译者庞德以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孟浩然的古典诗歌准确地译成了现代诗歌,赋予了原诗特点的同时,突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庞德的译文落实了典型的意象派风格,他在译文中突出的是“联想”,并结合“抽象”和“夸张”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密密麻麻的联想,充分展示了诗人对事物的独特思考方式。
他将原诗中“山河收豆萁苗”翻译成“山形如山下向仙藤/河添河,长河收豆和苗。
”翻译时,庞德采用了逐句翻译,使用抽象和夸张同时,以极大的灵活性将它塑造为一幅图,将孟浩然的古典诗歌幻化出了现代的意味。
此外,庞德的译文也充满了超现实的梦想,他将原诗的主题思想放大、变形,隐喻地把“淡雅”改写成了“那空气如金,穹窿穿越/如拂尘轻落,淡雅滋润/空气中萤火虫灿烂之光/如醇酒滋润,淡雅滋润”,将“滋润”这一抽象概念以诗意的形式展现,让读者对“淡雅”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庞德的译文将原诗的思想内容表达的准确而精辟,最终将孟浩然的古典诗歌译成了精美的现代诗歌,让人们在沉思中发现更多的新意义,也将埃兹拉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完美的展现出来。
埃兹拉庞德不仅是20世纪最优秀的现代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诗歌翻译家,他对孟浩然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作凸现出他的诗化风格,它以联想、抽象和夸张手法为主,并置,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使人们被其离奇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独特思考方式所引导,它充满了诗人的超现实的梦想,使人们在沉思中发现更多的新意义。
庞德‘意象主义

庞德与意象主义“一个人与其在一生中写浩瀚的著作,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一个意象。
”这是庞德对“意象”这个概念的阐释。
这句话,虽然偏激,但却可以理解。
因为其实他本人也无法做到。
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
我的理解是,当“我”面对一个客体时,会产生“像什么”的冲动,然后跳出来一个词,构成一个比喻。
但比喻是有区分的,例如“美女像花”,那是通例的比喻,已经在语言体系里约定。
但大多数,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比喻,它在应用中是有独特针对性的。
例如,“美丽的西施,就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这里“西施”是个别的,相异于“美女”的泛指。
所以后面的比喻,不能简单地写“像花”,而需要修饰和限定,是“盛开的”,是“鲜花”。
但这也只是个别化的比喻,它不是“意象”。
“意象”是“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所以,还得加入说出这句话的人的“理智和情感”。
虽然说,他可能已经表达了他的欣赏和赞美,但我觉得,这句话情感不够强烈,不够鲜明。
一般人也许没有问题,但是作为诗人来讲,显然就欠缺了,因为缺乏诗人的创造性,没有表现出诗人高于普通人感受的情感。
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们是人群中最敏感最具激情的,所以,诗人应该会说“美丽的西施,就像是刚从枝头摘下的一朵鲜花”,那么这里“刚摘下的鲜花”,显然和西施的命运连结了起来,诗句就充满了一种穿透性,同时也将言外之意释放了出来。
这里的“鲜花”已经不同于前面充满欣赏和赞美的意思,更多的是借鲜花的美丽反衬出红颜薄命的悲情故事,以及诗人道德情感的抒发。
这种涵盖更广大更复杂的比喻,就有点接近庞德所说的“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
但是,庞德并没有把“意象”概念说死,他从来没有指出过哪个是意象是哪个不是,他只是指出了隐藏在我们文字世界里的一条不是很清楚的道路,他认为诗人寻找和经过这样一条道路或者捷径,就能直接抵达文学世界或者诗歌的核心。
正由于他的不确定,或者说,他把“意象”刻意地提高到一个神圣的位置,以强调“意象”对于诗歌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会感叹“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一个意象”。
捍卫诗魂——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理雅各的译文为:The superior man is satisfied and com韦利的 译文为:Atrue man is calmand at ease.
开辟了 一个新的视野, 促使翻译工作者们以多元视角来认同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关健词 : 庞德 一、 引言 意象 语势 忠 实性 诗魂
. . 麟潺羹
2 06 8月 中 刊 0 年 号 旬 大教甘 落
捍
—
卫
诗
魂
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夏 婷 张 映先
(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
摘 要: 忠实性问题一直是诗歌翻译中争论不休的问题 , 如何处理原作中音美、形美和意美在翻译中的得失,尚无定 论。 本文着重分析庞德汉诗英译时的翻译原则和艺术性, 阐明
现“ 造成一种骤然解放的感觉; 一种从时空局限中获得 自由的 感觉;一种我们在伟大的艺术作品面前体验到的骤然成长的感
庞德译学观还 “ 建立在 ‘ 语势’ ("energy in language” 观 上。"(Gentzler,1993:19)o “ 语势” 指语言O anguage)之“ ("en势” ergy"), (word)之“ , 语词( 势”不仅仅指词语本身之涵义, 还包括词
动的图画立于纸上, 而书法雕刻中笔走龙蛇、 力透纸背的气势
更让他惊叹不已。这正是 日 后他一直强调着的物象和语势的 根源。 由此可见, 庞德的翻译理论总体上来说是以传递意象为 主心骨的, 这就决定了他检验译作的标准绝不是传统意义上 内容上或者风格上的忠实,而是译者与作者间诗歌情感的体 验程度, 心灵契合程度, 意即诗魂的传递程度。 因此, 结合庞德 的翻译理论和译作 ,下文就分别从意象与语势两方面来分析 评论其忠实性程度。 三、 庞德翻译方法论:再创造之忠实 3.1 意象之忠实 把握住了意象就把握住了诗魂,就等于把握住了原诗的 “ 和“ , 志” 意”怎能不忠呢? 庞德深知这就是中西文化的结合 点, 他正是以这种中西文学特有的相似— “ 意象” 的风格来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 如庞德翻译《 论roper man:sun rises over the land,level,
多棱镜下的庞德英译《落叶哀蝉曲》中的树叶意象

多棱镜下的庞德英译?落叶哀蝉曲?中的树叶意象多棱镜下的庞德英译?落叶哀蝉曲?中的树叶意象庞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和理论家,是英美诗坛意象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诗歌、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的译介在欧美文学界掀起了引进和学习中国文学的高潮。
他的诗学理论、汉诗英译和诗歌创作,对英美现代诗歌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西方现代诗歌和诗学理论的开展。
据?拾遗记?,汉武帝在宠妃李夫人去世之后,整日郁郁寡欢。
一日,汉武帝泛舟于昆灵池上,见落叶萧萧,凉风激水,不胜伤感,赋就?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落叶哀蝉曲?实际上是一首悼亡诗,经过庞德的翻译而成为英美文学的经典之作,被选入多种权威的英美文学选集中。
下文,笔者将从多个视角分析庞德英译?落叶哀蝉曲?中树叶意象的深刻内涵,以期为诗歌创作和翻译中的意象呈现提供借鉴。
庞德的意象派诗学“意象派〞兴盛于20世纪初的英美诗坛,主要成员是一批青年诗人,活动时间虽然不长,却对英美现代派诗歌甚至世界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
“意象派〞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不少意象派诗人都曾译介中国诗。
他们努力用凝炼的意象传达情感,从译诗活动中汲取营养。
通过译介中国诗,丰富了自己的创作技巧,形成自己的诗学观念。
“意象派〞的领军人物庞德赞誉中国古典诗歌是一处宝藏,值得诗人长期探索。
中国诗对于英美新诗的重要意义,就像古希腊文明对于文艺复兴。
可以说,汉诗英译对意象派的勃兴有着重大意义。
1912年,?诗刊?刊发了庞德的“意象派宣言〞,提出著名“意象派〞三原那么:表现技巧上,直接呈现主、客观事物;不使用无益于表现的抽象词语;选择使用音乐性语言,摆脱节拍的束缚。
“意象派宣言〞清楚地说明了意象派的诗学观念,是对19世纪以来形成的题材陈腐、说教抽象、语言繁冗、因循守旧的传统诗风的宣战,预示了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活动的重大转折。
庞德将意象定义为“智识与情感的统一〞,将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作用强调到前无古人的高度,“与其著万卷书,不如成功呈现一个意象〞。
大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论庞德英译汉诗中意象的翻译 王萍

I. IntroductionPoetry, the most core part in culture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best ideas and comments, is created by the huma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has concise language, plentiful emotion, abundant imagination, deep meaning, exquisite rhythm and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Poetry hasn’t national boundary for cultures are melted with each other. Language becomes the tool for conversions of culture.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becomes very significant in cultural exchange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ad begun long time ago.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mutual exchanges and learning occur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poetry. In order to reform the former poem’s style in that time, the western poets in new era launched imagist poetry movement. Pond, as a theorist and organizer, contributed to the imagistic verse development and played a major role. He became one of the indisputable founders of modernism poetry. In addition, Pound was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Ezra Pound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poetry and made a special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poetry translation.Nowadays,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s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t present, researches on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re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literature. For example, Li Li’s Introduction to the Image Processing in Translating Tang Poetry into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Jiang Yi’s Observation on the Image Process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Angle of Knew Language and so on. However, it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to study image from the p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Most papers stress on the rhythm’s transfer of the tang poetry in a small nu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s translation. For instance, Yao Qiaomei’s Commen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 Xiao Y a”---- Example of Cai Wei from the R hythm’s Features of Poetry describes rhythm of poetry.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has made a variety of attempts and theories. But Pound's point of view is very unique and it is essential to thedevelopment of modern poetry. Through Ezra P ound’s analysis on the image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to explore Pound’s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poetry as well as the processing of image in Chinese poetry, which reflects Pound’s unique style in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From analyzing Pound’s translation of imagist poetry and exploring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special style of poetry,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reach two targets. Firstly, it aims to objectively strengthen the beauty of image between Chinese poetry and Western poetry in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opens up a broad road for the translation of imagery in Chinese poetry. Secondly, it aims to inspire the translator to obtain the best effect of imagery in poetic translation, which helps the reader to be affected by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romantic charm of poetry imagery.II. Imagism and Imagist Poetry2.1 Movement of Imagist PoetryWhitman’s death marks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romantic poetry, the poetr y bottomed out with his death.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 movement came into being to push forward poetry in the modern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 Under the backwash of the decadent mood, excessive wordy poetry and emotional catharsis appeared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 group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s combined the oriental art (e.g.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the Japanese haiku) with western empiricism. At the same time, they referenced to methods of modern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s well 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irth of imagist poetry.The imagist movement originated in London, then, sprea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Seven representatives emerged, four American poets (pound, H • D, Lowell, Fletcher) and three British poets (Al Paddington, F • S • Flint, D • H • Lawrence). Pound played a leading role among them. In 1908, "Poets club" in London published the Hume's poetry booklet---- For Christmas MDCCCCV Ⅲ, Autumn and A City Sunset were particularly remarkable and they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earliest imagist poetry. Then, Pound recommended the latest works of Al Paddington and H•Dto American Poetry Journal. They are models of written characters----“Imagist Poet”. In 1912, Pound published poetry anthology---- Ripostes and announced a few commandments in 1913. In 1914, he issued Imagist. Under the guidance of Ezra Pound, the imagist poetry movement was launched.Afterwards, Imagist poets all have mad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to different degrees, but they always didn’t le ave the core of image. Thus, imagist movement's influence on American poetry was extremely deep, which avoided many disadvantages. For example, most poetries are much too obscure, extremely educated and filled with excessive psychological activity. Through the imagist’s rendering of imagist, it was conducive tha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oetry under some basic principles took root in the United States field. Although the imagist poetry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on itself, its merits rest on initiating modernist school poetry. T • S • Eliot looked it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modern poetry in his work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merican Language.2.2 Imagery and Imagist Poetry of PoundEzra Pound (1885—1972) is a significant Modern American poet and critic. He is also the principal representative of Imagism. Ezra Pound is the "blaster" of American modern poetry. Talking about him, we must refer to his imagism and imagist poetry. The Poems of Imagist was published by Pound in 1914 and it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in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 And i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Britain and American modern poetry greatly. He proposed the famous "image theory"----"An image is a ration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during an instant period." (“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一些意象派诗歌及其翻译

地铁车站庞德人流中这几张脸魔幻般浮现;雨湿蒙蒙花瓣偎在乌黑树干。
原文: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by Ezra Pound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背景资料《关于庞德的一首小诗的讨论》):一、这是庞德(Pound)的一首意象诗(imagist poem). 除了标题,全诗仅两句。
第一意象是apparition,把突然看见的美丽面孔喻作梦境一般,奇妙而神密。
第二意象是petals, 这个词使一张张可爱的脸有了具体的形象,更富魅力。
二、IMAGISTS:A group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poets(c.1909—1917) who rebelled against the exuberance and sentimentality of 19th-cent. verse. Influenced by CLASSICISM, Chinese and Japanese poetry, and the French SYMBOLISTS,they advocated a hard, clear, concentrated poetry, free of artificialities and replete with specific physical analogies. The group included Ezra POUND, Richard ALDINGTON, Amy LOWELL, and Hilda DOOLITTLE.三、1.这首诗据Pound自己记载,是一个下雨的晚上,他走出巴黎的一个地铁站,突然看到许多女人和儿童漂亮的脸庞,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后来却发现可以用色彩表达感情。
开始他写了30行,不满意,半年后改为15行,又过了一年终于成了这首类似于日本俳句的2行诗。
从庞德中诗英译看其诗歌翻译特点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从庞德中诗英译看其诗歌翻译特点河北农业大学/刘丽宁【摘要】庞德作为意象派创始人,不仅发展了美国诗歌,而且翻译了许多中国古籍,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本文将从庞德所译的两首李白的诗词出发,分析其中诗英译的特点和风格,总结出他意象式翻译和改写式翻译的策略,来了解其诗歌翻译的特点,以期帮助读者理解庞德式翻译。
【关键词】庞德 诗歌翻译 意象 改写一、引言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英美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既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开创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诗人和翻译家。
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化情有独钟,他的《华夏集》便是对李白十多首诗词的翻译。
Eliot·Weinberger曾这样评价诗歌翻译,伟大的诗歌活在永久的蜕变,永久的翻译之中:诗歌死于它无处可去之时。
只有延续不断的翻译才能让诗歌永久地生存下去。
然而诗歌翻译实非易事,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翻译策略,想要翻译出和原作同意义、同意境的作品几乎不可能,译者只能是在某一方面使译作与原作达到一致。
二、庞德中诗英译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本在20世纪初美国诗歌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学者们纷纷开始关注中国古代诗歌文化。
国内许多学者对庞德的研究多集中于庞德与英美诗歌、庞德与中国文化关系,庞德中诗英译的“误译”等。
本文主要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策略,以其翻译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友人》为例,从意象式翻译和改写式翻译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其诗歌翻译的特点。
1.意象式翻译。
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诗人主张简洁、直接地描述对象,不人为创作韵律。
庞德认为人为地追求韵律,会导致多余的辞藻,让句子臃肿。
谈主张简洁、单纯、客观地呈现意象,不提倡添加装饰物。
他在翻译时并不追求英汉意义语义层次的对等,而是着重于意象的体现,寻求与原诗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相等。
下面就从其译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探究这一特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德语言能量观视域下汉诗英译策略摘要诗歌集中体现了在诗的意境和神韵。
如何对诗歌的意象进行翻译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从庞德的意象翻译观方法策略入手,提出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时应该进行“忠实性”和“叛逆性”的创造。
“创造性”的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因此,本文对诗歌意象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也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意象翻译;古典诗歌;译者主体性目录一文献综述二引言三庞德语言能量观汉诗英译意象策略理论概述四庞德语言能量观汉诗英译意象策略4.1庞德意象翻译的“忠实性”创造4.2庞德意象翻译的“叛逆性”创造4.3庞德意象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五.结论六.参考文献一文献综述著名意象派诗人、翻译家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以一种独特的翻译理念、自由的翻译方法以及对汉语诗歌结构和意象的独到理解再现汉语古诗的意象和神韵。
1912 年 9 月,庞德在一篇题为“漩涡主义”的文章中是这样阐释“意象”的:“意象并非一个概念。
它是一个能量辐射的中心或者集束——我只能称之为漩涡。
意不断地涌进、涌过、涌出这个漩涡”。
在这个定义,庞德特别强调意象的一个特点:即处于一种剧烈活动状态,并且他直接指出“意象是一个能量辐射的中心或者集束”。
《牛津英语词典》对意象的定义是:意象不是通过直接感知,而是通过记忆和想象对某事物(尤其是一个可视物体)的心理表征;一个心理图片或印象;一个想法,概念。
也可用描述形容词来修饰。
由任何感官(不仅仅是视觉)和器官感觉引起的心理表征[4]。
杜夫海纳(Dufrenne)认为“意象是处于物体感知与它成为概念思维之间的中介,物体在此阶段作为表征而出现”[5]。
我国学者夏之放认为:“意象是在大量表象基础上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的设计图象,其容偏向主体愿望和设想”。
研究庞德的汉诗翻译策略,以庞德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分析庞德汉诗英译时的翻译原则并阐释其注重忠实性的翻译策略。
庞德力求传译诗歌在的艺术境界——诗魂,从而为诗歌翻译的忠实性式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促使工作者们以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
“忠实”是翻译原则中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翻译者把它作为考量译作的标准。
从佛经翻译时期支谦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到古罗马时期贺拉斯提到的“忠实的译者”(faithful translator), 可见古今中外的翻译家们对忠实的原则都深信不疑,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这一翻译的最高理想。
然而究竟何为忠实,忠实到何种程度,这种忠实原则的式问题似乎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严复老先生有名言“译事三难:信、达、雅”;重德先生却提出了“信、达、切”;解构主义又认为:忠实只是一个翻译的神话。
笔者在本文中以著名意象派诗人兼翻译家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作为个案,通过对其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手法的探讨,力图挖掘汉诗英译的忠实性原则与意象传递的方法。
庞德高举着重现汉语诗歌意象的旗帜,以他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再现原文。
二引言诗歌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当中核心的部分,也是思想和言论好的表现形式。
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和丰富的文化涵大都体现在诗歌中。
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它们的语言高度浓缩,意境更加丰富。
中国古典诗歌透露出大量特定的、独有的意象,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就曾说道:“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庞德根据学者费诺罗萨(Earnest Fenollose)的一批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笔记整理、翻译的译诗集《华夏集》(Cathay, 1915),一经出版便引起哗然,给英美诗坛带来了一股“中国风”,推动了英美诗坛的发展。
正如庞德在 1915 年说过的,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希腊人那里寻找推动力”。
批评家福特·马道克斯·福特(Ford Madox Ford)著文称赞“《华夏集》译诗精美绝伦,堪称诗歌之典。
如果一股意象和技法的新鲜气息能对我们的诗歌有所裨益,那么这股新鲜气息就是这些诗带来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诗学主,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有意地凸现了“意象”的翻译。
本文围绕庞德的意象翻译观,从“忠实性”、“叛逆性”和“译者主体性”三方面探讨庞德如何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进行创造性翻译的。
三庞德语言能量观汉诗英译意象策略理论概述庞德,英美20世纪文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埃兹拉·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和儒家经典。
他的汉诗英译不但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文化,而且将中国诗学精髓运用于发展英语现代诗歌,同时通过创意翻译法传递语言能量。
庞德通过自由的翻译方与汉诗歌结构和意向的独到理解再现汉诗之美。
诗歌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当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思想和言论最好的表现形式。
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和丰富的文化涵大都体现在诗歌中。
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它们的语言高度浓缩,意境更加丰富。
中国古典诗歌透露出大量特定的、独有的意象,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就曾说道:“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诗学主。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集中地体现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
英国汉学家威亚瑟.韦利把意象视为诗歌的灵魂,因为意象积淀和折射出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意与象统一、情与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追求,在唐诗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诗即译意象,一首唐诗的英译过程,就是该诗的意象在英语中重组和再现的过程。
从意象转译的角度研究唐诗英译,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本文研究主要是庞德以汉诗英译为研究对象,探讨“意象’’在中西文化中的涵、演变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进而提出诗歌意象转译的原则与策略。
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有意地凸现了“意象”的翻译,主要包括意象的“忠实性”创造,“叛逆性”创造和译者主体性。
四庞德语言能量观汉诗英译意象策略4.1庞德意象翻译的“忠实性”创造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有其独特的诗学和翻译理论。
在对其如何进行翻译上,有许多不同的主。
翁显良主可以以散文译诗,只要译出其中的意境。
许渊冲主“意美”“音美”“形美”三美齐备。
庞德独辟蹊径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入手对其进行翻译,他“不把意象用于装饰”,认为“意象本身就是语言”。
在如何译诗方面,许渊冲教授指出:“ 《比录》(指吕叔湘先生《中诗英译比录》)旧本中的译者可以分为三派;第三派是根据原诗容进行创造性改写的译者,可以叫做“创造派”,代表人物是 Pound。
可见,在庞德看来,翻译是一项“创造性”活动。
诗歌翻译之难在于,不但要“传情达意”,还要再现原诗的特点,再现原诗的意象。
庞德认为译者与原诗作者达到神合。
庞德要求译诗既达意,又传情,又能感动,正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诗,庞德认为首先要弄清文字外壳下富有活力的容,同样重要的是要弄清哪些表达效果只在某一种语言中可以获得而无法完全翻译出来。
庞德非常“重视原作的能量和细节,并能使人顿悟”。
他的诗歌翻译在意义上和风格上都忠实于原作,在意象创造出的氛围上也忠实原作。
因此,庞德的翻译是一种忠实,即对原诗意象的忠实。
同时,中国古典诗歌对韵律的平仄和工整非常考究,如果用规则的韵律翻译中国诗歌,词语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庞德相信“诗歌的在思想意境既可用韵律诗形式也可以用无韵律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为了更好地表达原诗的意境,他将中国古典的韵律诗歌大多创造性地翻译成自由体的诗歌。
庞德的这种创造是在他忠实的语言翻译的限度之的。
因而他的意象翻译是一种忠实性创造。
4.2庞德意象翻译的“叛逆性”创造无论是雷克斯罗思译的《中国诗歌一百首》,还是艾斯库的《松花笺》,都仍存在一点“意象”上的不足,特别是文化意象的欠缺。
由于忽视了文化意象的意义,在翻译中,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有时会影响原作整体容的传达,严重者还会影响对原作意境、人物形象的把握。
如何弥补译诗的意象不足,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叛逆性”的意象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富含意象,其间并无逻辑推理的关联词语。
庞德在译诗中,着力模仿汉语句法,造成“陌生化”的诗歌美学效果。
同时,庞德经常有意识地偏离甚至违背英语语法规,省略部分句子成分,以便更靠近中国古典诗歌形式。
庞德称之为“化简诗学”。
化简在英文里,并不是随便切断就可以,译者必须掌握字组语群发射的能量和互相所构成的气象,这恰好与庞德定义的“意象”涵不谋而合。
庞德完全背离当时诗歌翻译的流行句式、诗体和语言规,在译诗中时常留有自己的诗学观的“踪迹”。
他希望借助翻译来丰富和创新美国诗歌,他将翻译与自身的文学使命结合起来,超越着主流的诗学观和传统的忠实观。
以彻的《落叶哀蝉曲》为例,原诗为: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庞德译为: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s, and the leaves / Scurryinto heaps and lie still.And she the rejoy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leaves):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 庞德翻译的这首诗实际上是原诗前四行的改写,自己重新写了一个结尾。
他没有亦步亦趋地寻求字当句对,而是摆脱原诗诗体的束缚,把握原诗最核心的意象,自己创作了一首新诗。
这充分显示了庞德的译诗不是简单的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移植,而是深层结构即原诗真实意境的再现。
这些“叛逆性”创造的中国古典诗歌“撒播”着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理念,重构了美的意境。
庞德对原诗中美学意象有意或无意的“存异”式而不是“求同”式解构和创新显然是在建构一种全新的意象主义诗歌理念。
庞德的诗歌翻译不是“临摹”而是“创造”,他打破原有的句式和语言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组装”,创作一个“相同或类似文本”。
庞德的译诗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叛逆性的创造”。
4.3庞德意象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常处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夹缝之中。
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接受原语文化,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文化的特征,还是出于对文本接受程度或其它的考虑,在译文中有意识地偏离原语文化,倾向译语文化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抉择。
这种抉择充分体现了其主体性。
庞德对传统英美诗坛充斥着腔烂调的抒情说教诗风甚为反感,认识到必须创立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为了革新传统诗歌,庞德努力以凝炼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形式来革新诗歌,他将目光投向中国,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理论依据和创作例。
庞德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充满了迷人的意象,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与简洁的特色,钦羡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