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对比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合集下载

中国古诗词英译本对比赏析之黛玉《葬花辞》

中国古诗词英译本对比赏析之黛玉《葬花辞》

中国古诗词英译本对比赏析之黛玉《葬花辞》摘要《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众多中外翻译家的青睐,杨宪益夫妇、许渊冲、大卫霍克斯及林语堂等大家都曾献上译作佳品,风格不一,各有千秋。

本文将选取杨宪益夫妇和林语堂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语言形式、文化内涵的角度分析,探讨译作中这两个方面的缺失和保留,以期提升自身翻译水平,进而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和对外传播做出贡献。

关键词黛玉《葬花辞》;对比;语言形式;文化内涵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每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其中以古诗词底蕴最为深厚,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更是人类文学史上的瑰宝,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缩影。

随着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这些经典艺术的英译本不断涌现,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 黛玉《葬花辞》红楼经典被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葬花辞》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黛玉一生哀音的合鸣,她以花自喻,表达自己在贾府这个封建泥沼中不甘沉沦却又无力改变的悲戚,诗赋灵气,字字珠玑,被传为经典,受到许多翻译大家的追捧。

2 《葬花辞》英译本对比赏析多年来众多翻译家贡献出多种风格的译本,各有千秋,但针对书中常见的古诗词,如何兼顾形式与内涵的双重对等始终是一大难题。

朱光潜先生强调在风味传达上中西方是个存在着巨大差异:“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

”这段话概括了中西诗歌的差异,也点明了诗歌英汉互译的困难。

[2]下面以杨宪益和林语堂《葬花辞》的部分译文为例分析说明:花谢花飞飞满天[3]杨译: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1]林译:Fly,fly,ye faded and broken dreams of fragrance中国古诗词用词凝练,言近旨远,回味无穷,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重“单音节”的审美取向,而西方人则更多关注行文的连贯性,追求段落感和完整性。

浅析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

浅析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

浅析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摘要:意象是诗人或作者运用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一首诗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

所谓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境;狭义的意象则是指诗中个别词语的意境。

如何处理这两种意象,直接影响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

这篇文章试图通过对意象派大师庞德(Ezra Pound)、弗莱彻(W.J.B. Fletcher)、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翟里斯(Herbert A. Giles)翻译李白《月下独酌》三种译文的意象再现情况加以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诗歌意象翻译意象处理一、诗歌中的意象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它以精炼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以及丰富的意象来表现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歌,语言尤为优美、意象极其丰富,以其独有的意象美和音韵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汉诗英译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传播中国思想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作用。

而好的诗歌译文既要忠实于原诗的意象,又要在最大程度上模拟出原诗的意境。

所以在汉诗英译中如何处理意象,直接影响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

“意象”的概念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它是中西文艺理论与诗学当中所共用的概念。

意象一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1、表象的一种。

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一般说来,在诗歌创作当中,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诗人构思出诗歌的主题思想后,需要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

所以,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一首诗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种: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

所谓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境;狭义的意象则是指诗中个别词语的意境。

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两种意象,直接影响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意象丰富、意境优美。

其原文如下: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中英诗歌意象对比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中英诗歌意象对比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中英诗歌意象对比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英诗歌中意象的内涵以及存在的差异,寻找意象产生差异的原因,了解中英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点,对汉语课堂中的诗歌教学提供启示,旨在帮助汉语学习者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

关键词:诗歌意象;汉语教学近些年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国文化教学也受到了极大的追捧,而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方面自然也得到了学习者的青睐。

诗歌语言凝练隽永,传达的意义却极其丰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诗歌意象凝结了许多内涵。

意象凝聚了中国人约定俗成的情感因素,诗人运用语言和意象投射情感以引起读者共鸣。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难以理解中文诗歌意象内涵,在根本上阻碍学生理解诗歌含义。

学习古典诗歌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难点。

如果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学习形成阻碍。

一、中英诗歌意象内涵差异1.文化传统受到不同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意象,或相同意象表达的感情不同。

中国农耕文化占主导地位,人们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古代许多事物名称与农业相关。

中国地域辽阔,山、河、湖泊众多,因而中国诗人常选择这类自然景观和事物去传达意象和抒发情感;英国地形较为平坦,四面环海,航海事业发达,因而诗人选择意象时更常用与海有关的意象而不是山、河一类的自然景物。

2.思维方式一个文化体系所包含的思维方式是该文化体系中最显著的标志,思维方式是一个文化体系的缩影。

例如中国人是曲线思维,喜欢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思维方式在古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反,西方人是直线思维,更直接地表达思想。

例如《西风颂》中有许多部分作者直接抒发内心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革命的信心。

诗中各章节均以感叹句结尾,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3.民族文化心理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因此民族文化心理有很大差异。

英吉利民族注重个体本位,强调个性发展。

英吉利民族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

科研论文: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

科研论文: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

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代表诗情的心,可谓三千宠爱于一身,意蕴十分丰富。

它常常作为永恒、孤独、离别和思念的化身,充满高洁、清怨、空灵之美。

然而,同是一轮明月照古今,月亮在西方文化中却备受冷落。

英语诗歌中咏月的篇章相对要少得多,而月的意象和意境也与中国诗歌相去甚远。

相对于中国人望月抒怀,以月寄情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方人似乎更倾向于将月亮看作独立行动的个体----亲密无间的伙伴、情人知己的化身,抑或令人癫狂的魔幻力量。

这种种意象主要是受西方神话传说的影响。

在西方神话中,月亮女神----狄阿娜常常作为“爱人、情人和知己”的象征;在西方传说中,狼人、巫婆在月圆之夜活动频繁;而在《圣经》的记载中,月亮更是耶稣受难的见证,所有这一切神话传说都给月亮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本文通过分析月亮在英语诗歌中的意象和成因,旨在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月亮在中西方文化中大相径庭的形象,并在追根溯源和相互对比中折射出中西方民族神话传说、价值取向、以及审美心理的不同。

1.月亮——亲密无间的伙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常常作为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宣泄内心悲苦的窗口。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传递着李白无法言说的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残月再现了杜甫颠沛漂泊的垂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落月承载着张继科举落第的悲伤;“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月魂描画出昭君远嫁边塞的苍凉。

相比之下,英语诗歌中的月亮形象要轻松、活泼、亲切得多.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鲍勃·图克的诗,《月亮,我的朋友》——My Friend, The MoonBob Tucker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It sneaks its light down through the trees,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在这首诗中,月亮被描绘成天真可爱而又淘气贪玩的小孩子,因为天空中太寂寞,无人陪伴,便悄悄从树梢上溜下,到地面上寻找伙伴。

英汉词汇差异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

英汉词汇差异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

英汉词汇差异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作者:王丽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8期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只有同时考虑到“语言形式”与“意象”,才能达到诗歌翻译的形美意美乃至音美。

鉴于词汇在诗歌翻译中的关键性地位,本文着重对比了英汉词汇结构和词汇承载意象两方面的差异,评析了其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并提出了诗歌词汇翻译做到“神形兼备”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对诗歌翻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词汇词汇结构意象一.比较英汉词汇差异的必要性Newmark(1981)认为翻译的描写单位可以构成以下一个层次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

他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后仲裁,句子是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而大部分的难题都集中在词汇单位。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英汉语言在语言表达,文化传统以及读者欣赏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造成的。

汉语是表意文字,一般被看作是重意合(parataxis)的语言。

它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没有显性的词类分别,汉语的词语意蕴丰富有余,配合制约不足,词语可以相对随意地碰撞组合,因此,汉语中不乏灵活多变或“残缺不全”的句子。

这种独特的汉语语言形式和英语中的对应表达方式形成强烈的对比。

英语是重形合(hypotaxis)的语言,它有较丰富的形态标志,有较鲜明的词类分别,句子及其成分以限定动词为中心铺陈开去。

汉语形式多变,不太讲究句法,而英语的词法、句法较为严谨刻板。

同时,意象虽然是建立在字词的基础上的,但其丰富性和抽象性却有着质的变化。

如果不借助于有效的理解与转化手段,诗歌经翻译后很难在异种文化背景下保持完整的意象,从而导致诗歌魅力和价值的削弱。

因而了解中英语言在词汇结构和意象承载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必要而且关键的。

二.英汉词汇差异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1.英汉词汇结构模式的比较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在结构上可完全不同。

以吕志鲁先生翻译的“A Complaint”为例。

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利用英语动词形态变化表达时间顺序和动作状态,用“过去的幸福”对照“现在的痛苦”,贴切地表达出诗人的哀怨之情。

浅谈中国古诗中意象的英译

浅谈中国古诗中意象的英译

浅谈中国古诗中意象的英译作者:赵彦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3期摘要: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

因此意象的翻译对于成功地翻译诗歌至关重要。

本文以唐诗《枫桥夜泊》的两个译本为例,通过分析不同译者对诗歌意象的解读,以总结出诗歌意象翻译的一般性原则。

关键词:中国古诗;意象;翻译[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3--01一、引言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古诗的关键。

本文从译者角度入手,以期通过对比不同译本,探讨典籍英译的规律和策略。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意象的内涵及特点;第二部分选取了《枫桥夜泊》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了意象翻译的策略。

二、意象的定义及中国古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庞德认为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理智和感情的综合体。

诗人余光中说:“所谓意象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

意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象则是表达内容的载体,是一种形式。

作者的主观情感借助于客观的外界事物表达出来。

中国意象多种多样,粗略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中国古诗中意象大多为静态意象,比起流动的意象,静态的事物给人的画面感更强,更适合抒发感慨思想。

静态的意象更注重瞬间的体验和感受。

像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一幅典型的静态意象。

其次,古诗中一些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感情基调和内涵意义。

像菊花代表高洁,竹子代表气节。

这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已有了特定的意义。

翻译时译者要对意象的内涵意义有所了解。

三、《枫桥夜泊》译本对比研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共28个字,其中有17个是对景物的描写,共出现7个意象,据统计目前该诗已有40多个英文版本,本论文选取了许渊冲,王守义的两个译本加以对比分析。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之形音意对比研究——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之形音意对比研究——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之形音意对比研究——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发布时间:2021-11-08T05:59:35.380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2期作者:王佳[导读] 典籍翻译是一种艺术传播,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典籍翻译是重要一环。

在典籍翻译研究领域,所有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和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都纳入了中国典籍的范畴。

本文以杨宪益和Father John Turner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形音义角度对比赏析其《水调歌头》的译文。

两位译者都努力传递宋词的古典美、意境美。

王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省南昌市 330031摘要:典籍翻译是一种艺术传播,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典籍翻译是重要一环。

在典籍翻译研究领域,所有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和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都纳入了中国典籍的范畴。

本文以杨宪益和Father John Turner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形音义角度对比赏析其《水调歌头》的译文。

两位译者都努力传递宋词的古典美、意境美。

关键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形音意一、作品介绍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浅析英汉词汇差异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

浅析英汉词汇差异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

浅析英汉词汇差异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2007年7月第24卷第7期湖北教育学院JournalofHubeiInstituteofEducationJu1.2o()7V01.24No.7浅析英汉词汇差异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刘丹王丽(1武汉科技学院外语学院,武汉439073;2武汉工程大学,武汉430073)摘要:意象必须依附语言形式得以表现,语言形式本身就具有潜在的表意功能.只有同时考虑到"语言形式"与"意象",才能达到诗歌翻译的形美意美乃至音美.鉴于词汇在诗歌翻译中的关键性地位,本文着重对比了英汉词汇结构和词汇承栽意象两方面的差异,评析了其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并提出了诗歌词汇翻译做到"神形兼备"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对诗歌翻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词汇;词汇结构;意象中图分类号:I-I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687(2007)07—0120—03翻译单位在过去的2O多年里一直是我国翻译界的热门话题,研究者们分别从语言,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视点,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翻译单位说.有以词素和词,句为单位,也有以话语为单位的小句翻译等.目前很多人认可意象为最小的翻译单位,鉴于诗歌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表意方法,他们认为意象才是诗歌的"诗眼"和灵魂,所以建议将意象作为诗歌翻译的基本单位.笔者认为单独地将意象割裂成一个具体的翻译单位是不可取的.译者必须首先理解原诗的表层意蕴,通晓原诗形式的表达特色,然后探索其深层意蕴,在此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原诗的意义,意境,神韵,风格等."形"和"神"就如"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诗人主要是通过词,句,语法,拼写,诗行及间隔等来营造意象的.偶尔也会借助非常规的排版,印刷,拼写,字体,标点等营造视觉,听觉,触觉各方面的艺术效果.离开了这些结构,试问意象又如何体现呢.笔者认为结构不单单只是结构,语言形式本身就具有潜在的表意功能,任何将形神分裂开来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鉴于词汇在诗歌翻译中的关键性地位,本文着重对比了英汉词汇结构和词汇承载意象两方面的差异,评析了其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并提出了诗歌词汇翻译做到"神形兼备"的方法和途径,试图寻找达到形神兼备的最佳途径.一,比较英汉词汇差异的必要性Newm~k(1981)认为翻译的描写单位可以构成下一个层次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他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后仲裁,句子是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而大部分的难题都集中在词汇单位".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英汉语言在语言表达,文化传统以及读者欣赏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造成的.当译作中可以找到与原作同义的对应物时,译者要做的绝对不是简单的意义照搬,还需要考虑译文语言层面的意义是否能够与源语诗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的意义和谐一致?当由于英汉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译语中存在着文化层面的语言空符号时,是否可以借助一定的手段尽可能的传达文化意蕴,使得另一民族理解,认同源语文化?这些都突出显示了在诗歌翻译中,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诗歌英译中,词汇翻译和选择的难点所在..120.汉语是表意文字,一般被看作是重意合(parataxis)的语言.它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没有显性的词类分别,汉语的词语意蕴丰富有余,配合制约不足,词语可以相对随意地碰撞组合,因此,汉语中不乏灵活多变或"残缺不全"的句子.这种独特的汉语语言形式和英语中的对应表达方式形成强烈的对比.英语是重形合(hypotaxis)的语言,它有较丰富的形态标志,有较鲜明的词类分别,句子及其成分以限定动词为中心铺陈开去.汉语形式多变,不太讲究句法,而英语的词法,句法较为严谨刻板.中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指出:"西洋的语言是法制的,中国的语言是人制的.~法制"即指有一整套显性的连接手段,而汉语的"人制"则指要靠人的领悟.因此,汉语言简意赅,形式灵活.同时,意象虽然是建立在字词的基础上的,但其丰富性和抽象性却有着质的变化.如果不借助于有效的理解与转化手段,诗歌经翻译后很难在异种文化背景下保持完整的意象,从而导致诗歌魅力和价值的削弱.因而了解中英语言在词汇结构和意象承载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必要而且关键的.二,英汉词汇差异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1.英汉词汇结构模式的比较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在结构上可完全不同.例如:表示"吃"的概念,英语的词有eat(吃),eats(他/它吃),eating(正在吃),ate(过去吃).其中eat表示某一特殊活动的意义,后面三者代表从基本概念发出的复合概念.所以英语词汇除包含一个基本概念即主体概念(eat)外,还包括另一些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关于人称,数,时,条件,功能的或者其中几个合并起来的概念.相反,汉语中的"吃",则一字多用,不论你吃,他吃,还是今天吃或明天吃,"吃"字始终字形如一,毫无变化.因为汉语字没有"根本成份(eat一)"和"语法成份(如一s,一ing,一ea)"之分,没有主体概念和附属概念之别,它们合而为一.比较而言,英语语义成份多而细,汉语则少而略.收稿日期:20o7—05一l9作者简介:刘丹(1979一),女,湖北武汉人,教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与测试.王丽(1979一),女,教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以吕志鲁先生翻译的"AComplaint"为例.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利用英语动词形态变化表达时问顺序和动作状态,用"过去的幸福"对照"现在的痛苦",贴切的表达出诗人的哀怨之情..汉语中没有对应语法手段,也不可能通过"was","is","did"明确地区分动作的时问和状态.鉴于英汉词语结构的差异,吕先生在翻译时,借助了"曾经","现在"等增词来表达,填补了汉语词汇在表达不同的时问和动作概念上的空缺.诗歌中的"What happymomentsdidIcount!/BlestWasIthenallblissabore!"吕译为"为这赐福我感谢上天,我曾经多么幸福美满!",同时也将"WhathaveI?shallIdaretOtell?Acomfortlessandhiddenwel1."译为"然而现在我无话可说,我得到一口暗井装满忧烦."如果不这样翻译,势必会造成译文时间上的模糊,并且原诗"哀怨"的意境也无法通过强烈的对比得以表现.2.英汉词汇承载的意象差异(1)中英诗歌词汇通过具体事物来表现不同的联想意义.汉语古诗中习惯用松,竹,梅,兰,菊,龙,秋,西楼,杨柳,浮云等相对较静的事物来承载意象;西方诗歌则习惯用风,雷,电,橄榄树, 玫瑰花,熊,狮,猫头鹰等词语来承载不同的联想意义.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具体事物所表现的意象就具备典型的中文古诗的特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最后两句可翻译为"Onancient roadinwesternbreeze,aleanhorsegoes./Westwarddeclinesasun,/Far,farfromhomeistheheart—brokenone.",这里的"西风"和雪莱《西风颂》里的"西风"意境就截然不同了.雪莱把西风当作革命力量的象征,它可横扫落叶,席卷残云,威力无比.西风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它一方面象巫师驱赶鬼魅一样扫荡地上的枯枝败叶;一方面吹送种子人土冬眠,迎来美好的春天.两首诗中同时出现了"西风",可是在中文古诗里面,它着重表现一种颓废,伤感的意境,丝毫没有气势磅礴,威力无比之感. 在汉诗中,特定联想意义的词语在某一语言单位存在,但在另一语言之中相对应的语言单位却很缺乏.这种词语由于特定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不同,在另一一语言中其字面对应意义虽然相同,但实际意义往往差距十分巨大,甚至相反,因此可被归为"文化不可译"因素.汉涛中的"倚楼","登高","折杨泖","涕泗","秋意","浮云"等文化负载意义极重的词语(cul- rurally—loadedwords)是难以传达的.但是在某些条件下,通过某些弥补手段,不可译性也可转化成可译性.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有"杨柳"这一意象,下面来看许渊冲对此的翻译处理:why~houldtheMongolflutecomplainnowillowsgrow?/BeyondthePass )fJadenovernalwindwillblow.该两行诗英译的关键在如何再现由富于联想意义的词语"羌笛","杨柳","春风"以及"玉门关"这一专名共同组成的一个隐喻场.在谙熟汉诗的中国读者心中, 杨柳"所引起的联想对英美读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古人折杨柳技以送别,如王维《阳关三叠》中便以"客舍青青柳色新"为送别均背景.考虑到英美读者难以理解到这一点,因而主张译诗采用"等化,浅化,深化"的"三化"方法的许渊冲将该诗二行进行了改写和"深化",译为"蒙古笛子为何埋怨柳树没生长在这儿?只因春风吹不过玉门关",这样改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译者必须假目的语读者这样推理:既然此处连杨柳都不生长,肯定是荒凉之地,然后,肯定是征战苦了.但是"春风"呢?它与"皇恩"惠及的关系在译文里无法体现,于是,原文征战苦的意思在这里就损失了.(2)具有文化色彩的人名,地名和古典构成的词汇意象差异.一些专名经由无数代诗人和读者的创作吟咏,已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江南"二字绝非"长江以南"这一简单的意义.它引起的遐思是丰富的:可能是繁华竟逐的江南;也可能是草长莺飞的江南;还可能是伤感的江南.正如福克纳笔下丰富复杂的南方一样,这种专名实际上在使用中已获得了比喻意义,其意象是隐喻性的.这样的词很多,如"塞北","辽西","故都","秦淮",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凸现不同的意象.在英译自居易的《忆江南》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时,"江南"一词的翻译便成了成败的关键.在处理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两行"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上叹零丁"带有双关意义的诗句时,黄新渠将"惶恐滩", "零丁洋"等地名略去,但加了一个长长的注,成了:Howpanic—stricken1wasretreatingbeforethetartars!/Beingacaptive,Ila- mentovermysolitaryconfinement.许渊冲试图保留原诗特有意象, 译成了:Thefrightf~lReefoncefrightenedustolooseourbreath;/ TheLonelyOceanmakesusfeellonelyandheavesighs.将"惶恐滩"译成"Thefri曲ffulReef";"零丁洋"译为"TheLonelyOcean";这样可以将"惶恐"与"零丁"的心情顺着语势译下去.这种处理方法是很好的.在中西诗歌里运用典故的例子比比皆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善用典故,美国诗人艾略特《荒原》中的用典都是出名的例子. 运用古典可以借古喻今,化前人经验为己用,还可使诗文同时兼具意象,比喻,象征等作用,增强表达力.如何将典故用目标语读者能够体味的语言表达出来,对泽者而言则是一种极大的挑战.(3)中英词语代表不同的风俗人情.西方风俗习惯与我国大相径庭,引起的联想也肯定不同.例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代有扫墓或郊游的风俗,这在西方文化中属于文化缺损的词项,有译者直接对"清明"进行音译加注,将其音译成"qing mlng",英语读者难以理解,即使加注,也不易使读者产生与阅读原诗一样的心理反应.看许渊冲所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Adrizzlingrainfallsliketearsonthe mourningday;/themourner'sheartisgoingtobreakonhisway.在译文中虽未出现"清明"这一节日,但字里行问却没有多大的信息丢失,明白晓畅,情感跃然纸上.这种"虚化"的译法,应是译者采纳的有效办法.三,英汉词汇差异对诗歌翻译的启示1.两种语言词汇存在对应关系时.当译入语与原始语言存在对应关系时,翻译就是一个在译入语的对应项中进行选择的问题.在这个"选择"过程中,笔者认为,译者自身的双语能力,学识修养,人生价值观等也决定着他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及其译本的"正偏离"风格.当译者的译本给目的语读者的感受类似源语文本给源语读者的感受,或者目的语读者通过译本认同了源语文本传达的异域文化时,翻译的目的及其承载的使命即达到.如黄龙翻译《红楼梦》的开篇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味"在汉语中的同义词包括:味道,滋味,心中之味,口中之味等,根据其语境汉语读者更能体会到"味"是"隐晦幽微"之寓意."味"在英语中的同义对应词包括:taste,gust,gusto,savor,flavor等,根据其寓意又有percep一】21?tion,indication,insight等.此时黄龙选择了imight从而译成an insightintohissubtleimplication.此时原诗之意蕴在译文中一览无余.再见吕志鲁先生的译作"LoveSong":Yourlittlehands,Y our littlefeet,Y ourlittlemouth一一一Oh,God,howsweet!/Y ourlit- tienose,Y ourlittleears,Y oureyes,thatsIledSuchlittletears!/Y ourlittlevoice,Sosoftandkind;Y ourlittlesoul,Y ourlittleHIind!吕译为:"你娇嫩的手,你娇小的脚,你娇艳的嘴,呵,上帝,百媚千娇!/你鼻子娇好,你耳朵娇巧,你泪水娇羞,你泪眼娇娆!/你娇滴滴的声音,多么温柔厚道;你娇痴的心灵,你娇憨的头脑!".塞缪尔?霍弗斯坦的"情歌"一诗中频频出现了"little"一词,用"little"修饰所有的名词,用以表达诗人对"她"的一切都饱含怜爱之意.汉译时吕先生用一个"娇"字巧对英诗中的"little".中文中"娇"一词蕴涵了很多的寓意,吕译对于"little"与各个名词的组合全用"娇"字来表达,可以说是以不变译万变;几乎穷尽由"娇"组成的各种形容词来凸现"little"的含义,可以说是以万变译不变.这种译法,应为其他译者借鉴.2.当两种语言词汇存在缺失现象时.两种语言词汇对应关系上的"空符号"主要是由于原诗当中存在的隐喻,成语,谚语, 双关,独创词,音韵词等引起的,它们往往承载着独特的源语文化.如果说两种语言之间有同义关系时,译者可采用模仿之法, 选择目的语与源语的同义手段再现原诗风格,意境,文化背景;当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出现"空档缺位"时,"转换"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译者可以利用目的语一种语言内的同义手段,巧妙地描绘出原诗的情景,意韵之美及其反映的文化背景,努力达到形式,音韵,神韵等方面的最大近似值.参考文献:[1]Newmark,Peter.ApproachestoTranslation[M].Pergamon Puss,1981.[2]程洪珍.英汉语言的差异与互译中的信息流失[J].山东外语教学,2002,(1).[3]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4]吕志鲁.英语爱情名诗选择[M].武汉出版社,2003.[5]魏家海.意象:诗歌翻译单位的"前景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3,(6).[6]昊钧陶.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湖南出版社,1997.[7]习华林.意象在英汉诗歌翻译中的地位[J].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8).[8]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9]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0]姚勇芳.论英汉语词汇和语篇的结构差异及其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J].中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0,(3).[11]叶洪.论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8,(1O).[12]张如贵.古典汉诗英译中意象的再现[J].渝西学院(社会科学版),2002,(4).[13]张滟."同义手段说"在汉诗英译中的应用——论词汇的创造性翻译[J].福建外语(季刊)2002,(2).[14]朱徽.中英比较诗艺[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郑诗锋TheLexicalDifferenceBetweenChineseandEnglishinthePoeticTranslation LIUDanW ANGLi(1.ForeignLanguage&LiteratureDepartment,Wuh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n eefing,Wuhan430073China;2.WuhanInstituteofTechnology,Wuhan430073,China)Abstract:Theimagehastodependontheconcretelanguageform,andmeanwhile,languagefo rmalsoCanloadthedeepconnotationofpoems.Therefore,anyargumentthattriestoseparatetheimagefromtheformis notscientific.Theauthor triestoovercomethelimitsoftranslatabilityofculturalfactorsrepresentedinpoemsandsearchfortherelevantstrategiesby comparingtheformationandimagesloadedinvocabularyinChineseandEnghsh. Keywords:vocabulary;vocabularyformation;image(上接第93页)参考文献:[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着.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2?[2][4]周韫玉.筒论自我教育[J].教育研究,2000,(2),[3]潘柳燕.现代自我教育探析[J].广西大学,2006,(8).[5][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责任编辑:胡栩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英汉对比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摘要:当今中外交流密切,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诗歌作为
华夏文明的瑰宝,成就辉煌,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诗歌意象的解读和翻译,对于传递中华文化内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
将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诗歌英译时的意象解读与处理,探讨影响意象英译的因
素以及可行的翻译方法。

一、诗歌意象
诗歌历经千年沉淀,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现代文明
的环境下品读古代诗词,更是让人们不禁感叹古人之文采斐然,智慧卓绝。诗歌
因其高度精炼的语言与节奏韵律的美感,被公认为最讲究语言的艺术, 常被称作
“文学中的文学”。[1]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创造无穷的意境离不开
意象的参与。对于“意象”一词的定义诸多,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意”是内在
的抽象的思想,“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象”相依相存,“意象”
是客观的事物和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产生联系的结合体。
意象理论在我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 ,文中提及“观物取象”、
“立象以尽意”之说。只不过此处的“象”指的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
组合符号,古人用其记录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后由诗学借用并引申,诗中之“象”
便用来指代具体可感的物象。中国古代诗歌和文学理论对诗歌意象的研究由来已
久。南朝梁代文论家、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篇中说:“独
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此处意象一词初现,
且其对创作文章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唐朝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搜求
于象,心人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意思是在意象中搜索探求,内心进入
意境,思想在物象上有所领会,凭借内心得到。诗歌需要具备的标准之一是意象组
合创造意境,让人有所感悟。唐朝诗评家司空图《诗品》中说:“意象欲出,造
化已奇”,可见意象在中国诗歌创作和鉴赏评价中的地位之重。
当然,西方文学理论同样重视意象的地位。二十世纪初,西方出现一个新的
文学流派:意象派。其代表诗人埃兹拉·庞德认为,“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
情的复合体”,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2] 英国
诗人艾略特强调“表情达意的唯一的艺术公式,就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
象、一个情景、一连串事件,这些都会是表达该特别情意的公式。如此一来,这
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出现时,该特别情意就马上给唤引出来。”这与中国
古代的理论有着相通之处。
二、诗歌意象的翻译与解读
尽管在理论上中外对于诗歌意象存在着相通的见解,但是由于文化传统、自
然环境、思维方式等差异,在中文诗歌翻译实践中将意象所要传达的语义与情感
准确投射到目的语环境是一大难点。下文将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分析译者在转
换中英两种语言时如何处理诗歌意象以及恰当与否。
首先,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经典诗歌《望庐山瀑布(其二)》为例。
原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一:
Cataract on Mount Lu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许渊冲)
译文二:
Watching the Lu Mountain Falls
Purple smoke rises from the mountaintop
The peak looks like an incense burner in the sunlight
Far away I see the valley stretching before me
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The torrent dropping three thousand feet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s (王守义 约翰•诺弗尔)
在中文原诗中人运用香炉、紫烟、瀑布这三个意象营造氛围,通过想象,神
思天外,展现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取得了情景
交融的艺术效果。
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紫烟”译作“a wreath of cloud”。“wreath”是
名词“花环”的意思,与“cloud”搭配,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读来让人感受
到山腰之上云雾缭绕,日照之下光彩绚丽,恍若仙境,生动而又形象。再看王守
义和约翰•诺弗尔的译文中,“紫烟”译作“purple smoke”,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虽然在形式上符合,却大大削弱了“紫烟”这一意象在目的语中应有的形象效果,
只剩下两个拼凑在一起的单调乏味的单词。出现如此对比差距的原因在于,“紫
烟”一词表意是指在太阳照射下显现的紫色薄雾,诗人借这一意象所要表达的是
香炉峰之上烟雾飘渺的朦胧之美以及东来紫气般的祥和之感。在英文语境里,如
果直译成“purple smoke”,由于缺少与汉语环境相同的文化熏陶,读者很难联
想到香炉峰上云雾缭绕的唯美情景;而“wreath”虽为名词,却有着“环绕”之
意,且“花环”这一意象在英语语言中象征圣洁美好,在此处的使用能将诗人赞
叹风景美好这一内心感想准确转达到目的语中,实为巧妙。
再看一例唐代诗人金昌绪的五言绝句《春怨》。
原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译文一:Fletcher
Oh, drive golden orioles,
From off our garden tree;
Their warbling broke dream wherein,
My lover smiled to me.
译文已披上了一层风花雪月的色彩。最后一句“我的情人对我微笑”是译者
试图避开“辽西”这一西方人不太熟悉的中国地名的一种努力,但原
文的含蓄已荡然无存。许渊冲先生对该译诗作了如下修改: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诗词英译漫谈》,载《中国翻译》1988年第3期)
许译虽未直接点明“辽西”这一地名,
但frontier一词所传递信息要远比Fletcher的译文忠实得多。
三、
四、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
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
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
情色彩。

[1] 高明阳. 浅谈英汉诗歌翻译中的意象转换[J]. 社科纵横, 2007(7).
[2] Pound, Ezra. Shih-ching: The Classic Anthology Defined by Confucius[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