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庞德对古典文学的翻译 精品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作者:杨恕华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12期【摘要】翻译是美国大诗人庞德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庞德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本文对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实践追溯其诗歌创作及译学观的理论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翻译理论家。
这位文学巨匠的翻译活动充分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
他对中国古诗的译作《华夏集》成为以诗歌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作品。
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这形成了他非常具有东方“具象”思维的理论风格,而有别于传统的西方“抽象”思维的理论特点。
庞德翻译实践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1915年4月他出版了中国诗歌的译本《华夏集》。
T.S.艾略特称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
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丰富了英诗。
庞德翻译《华夏集》之后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吸收中国古诗的营养,同时也把中国古诗的影响带入了西方。
因为在庞德之前中国没有与她的名字相称的文学流行于说英语的国家。
一、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庞德从中国古诗英译中发现传统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
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
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
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
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文学的伟大时代也许总是翻译的伟大时代,或者紧随着它。
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
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image)和语势(energy of language)。
庞德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

庞德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
(最新版)
目录
1.庞德对汉诗的翻译工作
2.汉诗在英文世界中的影响
3.庞德对汉诗的评价
4.庞德对汉诗翻译的贡献
正文
庞德,美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翻译成英文,为英文世界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做出了巨大贡献。
庞德在翻译汉诗的过程中,尊重原文的意境和韵律,力求在英文中传达出汉诗的独特魅力。
这些汉诗在英文世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让更多的英文读者了解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丽。
庞德对汉诗的翻译,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还对英文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庞德曾高度评价汉诗,认为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将汉诗视为人类诗歌的瑰宝,对汉诗的翻译和传播充满了热情。
庞德对汉诗的翻译贡献不仅在于将大量的汉诗翻译成英文,还在于他对翻译过程的严谨态度和对翻译质量的严格要求。
他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避免过度的解读和篡改。
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对质量的追求,使得庞德翻译的汉诗在英文世界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庞德对汉诗的翻译工作,不仅丰富了英文世界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桥梁。
第1页共1页。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庞德(Ezra Pound),这位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其译诗工作不仅丰富了英语诗歌的宝库,也为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的译诗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充满创造性地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诗歌精神融入英语语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翻译美学。
本文将深入探讨庞德译诗的特色,并从中总结出其对诗歌翻译的深刻启示。
一、庞德译诗的特色:超越字面,直达诗意庞德的翻译观与传统翻译方法截然不同。
他并非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注重捕捉原作的精神内核,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英语表达特色的诗歌。
他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创造”,是将原作的精髓以新的形式再现出来。
这体现了他对诗歌翻译的独特理解: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沟通和艺术的再创造。
庞德的译诗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他翻译的诗歌涵盖了多种语言和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歌、意大利诗歌、法国象征派诗歌等等。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他并没有采用逐字对译的方法,而是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进行大胆的改写和重构。
例如,他在翻译李白的《静夜思》时,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是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使之更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他的翻译策略并非简单的意译或信译,而是“意境翻译”。
他注重捕捉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英语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精髓,而不是机械地复制原文的字句。
这种“意境翻译”的方法,使得他的译诗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具有英语诗歌的特色,达到了“化境”。
此外,庞德还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他认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时必须注重保留原文的节奏和韵律。
他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英语诗歌的规范。
二、庞德译诗的文化视角: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和深入研究,使其译诗工作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
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

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独到的见解。
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庞德结合自己意象派诗歌理论,把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探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庞德不仅独到的解读了中国古典诗歌,还创译了许多中国经典诗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大放光芒。
本文试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的解读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两个方面来探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阐释。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诗歌;创译;意象派一、庞德的意象派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交汇中国古典诗词理论对“意象”一词的理解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审美创造结晶,及情感意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
笼统地说,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而“意”处于主导地位,“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托来表达。
意在象中若隐若现,又仿佛呼之欲出,象却似有心似无意地一勾一画一点一染,而为意增彩而绽放。
所谓“意的暗示,象的契合”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总结,喻意之象的本质,就是一切可入作品的事景物象,与作者的主观情意、趣味、感悟相互融合的再创造、再表现。
庞德在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意象主义创作的三原则,从理论上肯定了意象主义在美国文学的地位:用精确的语言直接处理诗歌主题;使用简练语言,取消修饰的多余的词语;按照流畅的音乐节奏,而不是节拍节奏来安排诗的韵律。
后来,庞德的漩涡主义发展了意象理论,他认为意象就是一个漩涡,很多思想不断地从其中产生,穿过或者沉入其中。
从以上原则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
庞德----翻译理论论文

误读还是再创造:论庞德的汉诗英译-------马燕摘要: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
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诗歌翻译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大诗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史上毫无疑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人,庞德对现代诗歌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但自庞德出版《华夏集》以来,一部分人对他的诗歌翻译方法持反意见,认为他的翻译是对原诗词的误读。
艾略特曾说:“为了理解庞德的理论,有必要阅读他的诗歌,为了理解庞德的诗歌,有必要阅读他的理论。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理解庞德的翻译以及分析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一、背景埃兹拉庞德,著名的美国诗人。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了九种外语。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1908年定居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W.B.叶芝。
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了一场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80fe3721711cc7931b71620.png)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多年来,中外学者不仅在实践方面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理论提出了各自精辟的见解。
本文通过比较庞德和许渊冲的译诗,探讨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旨在为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为中国古诗英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庞德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1.引言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中国文学之精髓,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此,古诗英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早期,古诗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翟理斯为代表的意译法,庞德的创造性翻译法,以及亚瑟·韦利的直译法。
当代中国,翁显良和许渊冲则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前者倾向于归化翻译法,后者比较注重译诗的韵律。
不论何种翻译方法,这些学者都以自己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庞德和许渊冲所翻译的具体文本,对二者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
相同的文本,二者却创造出大相径庭的译文,而他们各自的译文在不同的时代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见,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及翻译目标,选择翻译策略,译出符合要求的译文,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2. 庞德、许渊冲翻译理论比较庞德是意象派的灵魂人物,他早年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推崇,是对中国诗歌最热情的美国现代诗人。
他认为文学爱好者不仅能从翻译实践中得到训练,而且能从语言本身得到益处。
他主张以自由诗体翻译中国古诗。
译诗应尽量准确、简洁,保留原诗中“不可破坏的”部分。
(pound, 1913: 707)笔者认为,庞德的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忠实的创造”。
所谓“忠实”,即翻译要在意义、风格及氛围上忠实原文。
所谓“创造”,即他认为“诗歌的内在思想既可以用韵律诗体也可以用无韵诗体展现出来”。
然而,这些“创造”是在他忠实的语言翻译的限度之内的。
庞德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

庞德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
庞德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涉及了许多著名的文人作品和诗人,包括:
1. 李白:庞德曾翻译了李白的多首诗歌作品,例如《静夜思》、《登金陵凤凰台》等。
2. 杜甫:庞德曾翻译了杜甫的一些著名诗歌,如《月夜忆舍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3. 陆游:庞德曾翻译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诗作。
4. 苏轼:庞德曾翻译了苏轼的一些著名诗作,如《江城子·密
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此外,庞德曾还翻译了其他一些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歌作品,如刘禹锡、王之涣、王维等。
他的翻译作品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许多重要的文人和作品,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
庞德华夏集【庞德《华夏集》翻译原则探源】

庞德华夏集【庞德《华夏集》翻译原则探源】关键词:庞德《华夏集》翻译取舍标准摘要:庞德是20世纪英美诗坛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发起人。
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喜爱,翻译了中国古典诗歌集――《华夏集》。
庞德面对众多中国古典诗歌材料进行翻译做出的取舍,与他所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而其所倡导的意象派理念则对取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取舍标准的研究,能加深研究者对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的了解与认识。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英美诗坛20世纪初叶现代诗歌最重要的代表。
1912年,庞德和几个英美诗人在伦敦发起了“意象派运动”,成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先驱。
庞德长期热衷于中国古典哲学和诗歌的研究。
中国古典文化对庞德诗学观点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收集在他的《华夏集》(Cathay)中。
所选内容包括从诗三百篇,汉乐府到盛唐前后的中国古典诗歌。
庞德从浩繁的材料中如何确定了他所选择的十九首诗歌?是何种原因使他确定取舍原则?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意象派诗歌和庞德诗学观点的了解与认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庞德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机缘,美国东方文化学者欧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曾长期旅居东京,对东亚文化有浓厚兴趣,用长达数年的时间向日本汉学家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死后留下大量的读书笔记。
费诺罗萨的妻子玛丽・费诺罗萨在丈夫去世后,一直在寻找能够理解和完成丈夫遗愿的西方学者。
当她读到庞德的象形文字诗歌后,感觉遇到了知音。
1912年,玛丽将丈夫的研究笔记和手稿交给了庞德,当他阅读完遗稿,爱不释手,如获至宝,并开始潜心研究。
1915年,庞德借鉴了费诺罗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必要的取舍再创作,出版了中国古典诗歌集――《华夏集》。
诗集发表后,很快赢得了英美诗坛的普遍赞扬,评论家认为它是庞德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是英语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德对古典文学的翻译
庞德,1965—1972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翻译理论家。
这位文学巨擘的翻译活动与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对中国古诗的译作《华夏集》成为以诗歌反映一战的重要作品。
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这使他形成了非常具有东方具象思维的理论风格,而有别于传统的西方抽象思维的理论特点。
本文从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的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时间的影响。
庞德翻译实践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1915年4月他出版了中国诗歌的译本《华夏集》。
艾略特称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
庞德的中国诗翻译丰富了英诗。
庞德翻译《华夏集》之后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吸收中国诗的营养,同时也把中国诗的影响带入了西方。
因为在庞德之前中国没有与她的名字相称的文学流行于说英语的国家。
1、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庞德从传统中主要发现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
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
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
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
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
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和语势。
他认为译文一定要洞察入微,巨细无遗,不要放过一个细节,一个物象。
同时译文还要善于捕捉语言之势。
如何用艺术手法惟妙惟肖的再现大千世界的纷纭物象是庞德是贯穿始终的理论追求。
因此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深深根植与中国传统诗学中。
西方社会步入20世纪之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出现了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
这些矛盾和现实境况使得西方敏感的知识分子变得日益焦虑不安迫,使他们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产生了重大怀疑。
庞德正是这样一位焦虑者与批判者,在怀疑与批判的过程中他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儒学进行了比较。
他认为孔子所提倡的善旨在社会与人之间建立秩序。
这种秩序或者和谐通过相互感染以及伦理来传播,而不是像基督教那样用惩罚来达到。
他把复兴欧洲文明的希望寄托在到中国。
鉴于此他的文学生涯重要部分就是翻译《大学》,《中庸》,《论语》和《诗经》。
2、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意义庞德提出了几条翻译的目标,其中最基本的有两条一是翻译要用鲜活的语言,忌用翻译腔;二是忠实于原文,不仅忠于原文的意义,还要忠于原文的意境。
这里所说的气氛是指文本内与文本之外的联想意义,这个观点与庞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概念是相互呼应的。
他认为语言的能量是不可分割的。
语言犹如连接线上溯古代下接当今。
他的翻译理论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作。
在他的代表作《诗章》中,语言的界线不再明显。
《诗章》中,英语、希腊语、中文、拉丁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交织使用。
关于诗歌翻译庞德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他将翻译看作诗人训练的必要部分。
庞德说翻译为诗歌艺术提供模式。
在早期的意象主义运动时期,庞德在翻译上注意呈现细节、单个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