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E.Pound翻译家 庞德及 翻译理论 简介

Ezra Pound
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和评坛上无可非 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 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 几乎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庞德生于爱达荷洲,早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 习.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 了九种外语,22岁时在印第安纳的一所大学任教 授。由于他生活放荡,不久被解职,开始漂流他 乡。1908年来到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 W.B.叶芝。1912年他同几位青年诗人发起了意象 主义运动,成为英美新诗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作 为一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不但推动传播意象 技巧的新发明,而且还在探索盎格鲁-撒克逊,普 罗旺斯,汉语,日语及拉丁语诗歌并不断充实创 新,他的大多数杰作实际上是这些古老传统诗的 编译或再创作
Light rain is on the light dust. 渭城朝雨浥轻尘
庞德把握住了诗人诗歌语言中的图画性。 用“light”这个包含着清、轻、亮色含义的词
来点写出“雨”和“尘” 顿时就把原诗所要表达的语境刻画出来
“The willows of the inn-yard will be going greener and greener”
其中把“阳关”译成了“the gates of Go”
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 来一直是内地通向西域的交通要塞,在盛唐人心中,从军或出 使阳关,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壮举,“西出阳关”也因此而成为 中国文学一个常见文化意象,被人反复咏颂,具有了丰富的文 化意义。西出阳关在中国读者心中唤起的那种联想遥远、广裹、
二、 翻译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对庞德来说,除了“阐释性翻译”外,还有“另一种翻
译”。“有时‘译者’显然是在创作新诗”,走出旧的逻辑, 回到当代,通过译语文化的主流诗学或译者的诗学进行调试。 这样,翻译就被视作改写,译作独立于原作,在译语文化中赋 予了新的意义。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
由他创立的“意象派诗歌”开辟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先河。
时值本世纪初,人们对诗坛上从维多利亚时期以来的伤感情调和无病呻吟普遍感到不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庞德以其独特清新的诗歌风格引起了诗坛的广泛瞩目。
中国古典文学对庞德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始终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的始终。
关键词:意象;庞德;中国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03-02美国现代诗歌始自埃兹拉·庞德,但这位以勇于创新而闻名遐迩的现代诗人却与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古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2年他在伦敦率先提出了意象主义这个诗歌概念,兴起了意象主义运动。
1914年他又编辑了《意象派诗集》,扩大了意象主义的影响。
此后,他的创作一直走着一条崭新的道路——为现代英语诗歌开辟的一条崭新的道路。
庞德曾把“意象”定义为“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据他自述他这种创作方法正式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中国古典文学始终对他的创作起着重大的影响。
庞德最早接触到中国文学是在本世纪初,当时瞿理斯(herbert giles)的《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就引起了他很大兴趣,他对书中所录的刘彻的《落叶哀蝉曲》大为赞赏,不久就出现在他的诗集中。
对此,可以加以比较:刘彻:罗袂兮无声,玉樨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肩。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庞德:绸裙的,瑟再不复闻,灰尘飘落在宫苑里,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the rusting of silk is discontinued/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em,/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old.庞德改作的前两句是对原文的忠实翻译。
捍卫诗魂——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理雅各的译文为:The superior man is satisfied and com韦利的 译文为:Atrue man is calmand at ease.
开辟了 一个新的视野, 促使翻译工作者们以多元视角来认同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关健词 : 庞德 一、 引言 意象 语势 忠 实性 诗魂
. . 麟潺羹
2 06 8月 中 刊 0 年 号 旬 大教甘 落
捍
—
卫
诗
魂
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夏 婷 张 映先
(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
摘 要: 忠实性问题一直是诗歌翻译中争论不休的问题 , 如何处理原作中音美、形美和意美在翻译中的得失,尚无定 论。 本文着重分析庞德汉诗英译时的翻译原则和艺术性, 阐明
现“ 造成一种骤然解放的感觉; 一种从时空局限中获得 自由的 感觉;一种我们在伟大的艺术作品面前体验到的骤然成长的感
庞德译学观还 “ 建立在 ‘ 语势’ ("energy in language” 观 上。"(Gentzler,1993:19)o “ 语势” 指语言O anguage)之“ ("en势” ergy"), (word)之“ , 语词( 势”不仅仅指词语本身之涵义, 还包括词
动的图画立于纸上, 而书法雕刻中笔走龙蛇、 力透纸背的气势
更让他惊叹不已。这正是 日 后他一直强调着的物象和语势的 根源。 由此可见, 庞德的翻译理论总体上来说是以传递意象为 主心骨的, 这就决定了他检验译作的标准绝不是传统意义上 内容上或者风格上的忠实,而是译者与作者间诗歌情感的体 验程度, 心灵契合程度, 意即诗魂的传递程度。 因此, 结合庞德 的翻译理论和译作 ,下文就分别从意象与语势两方面来分析 评论其忠实性程度。 三、 庞德翻译方法论:再创造之忠实 3.1 意象之忠实 把握住了意象就把握住了诗魂,就等于把握住了原诗的 “ 和“ , 志” 意”怎能不忠呢? 庞德深知这就是中西文化的结合 点, 他正是以这种中西文学特有的相似— “ 意象” 的风格来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 如庞德翻译《 论roper man:sun rises over the land,level,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_马燕

工业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杨新生]
在,并努力感受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情绪,竭
On Pound 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1
2
MA Yan ,WANG Xian-jie
(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0, China;
2010 年 10 月 第 24 卷 第 5 期
●外国文学研究
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
Oct. 2010 Vol. 24 No. 5
马 燕1 ,王鲜杰2
( 1.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2. 河南教育学院 外事办,河南,郑州,450000)
的一些论文,便据此开始从事汉诗英译的翻译工作。 抽离出来的几个简单的词,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与模仿创作收集在他的
在这首诗中,原作用“烟花”、“孤帆远影”、“碧
《华夏集》中。庞德不懂汉语,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底 空”、“长江天际流”这些生动的意象来表明时节和
蕴也知之甚少,他是根据凡诺洛萨在日本研修多年 送友的背景,并借景抒情。用“烟花三月下扬州”写
的思维方式和感情方式进行浓缩提炼,再传达到英 辞”意为离开西方往东走,而庞德译为“goes west",
语中去。他翻译的不是词句,词句只不过将他引到 即向西去。他的理解和李白的意图正好截然相反。
the river-merchant’s wife赏析

the river-merchant’s wife赏析the river-merchant’s wife是庞德翻译李白的《长干行》的名称。
庞德是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翻译的李白《长干行》让唐诗走向世界。
这首五言情诗描绘了商妇的爱情和离别,展现了追求理想生活的追求。
庞德的翻译将这一艺术形象传达到世界,为唐诗在国际上的传播打开了一扇大门。
庞德翻译的《长干行》英文诗歌将李白的意境转译为:The River Merchant's Wife:A Letterby Ezra Pound当时我还留着刘海,无忧无虑地在家门前玩耍,拔下花朵。
你踩着竹高跷,扮演骑马的少年,绕过我的坐处,玩弄着蓝色梅花。
我们在长干村生活,两小无嫌猜,没有厌恶或猜忌。
十四岁时,我嫁给了你,我从未笑过,因为我害羞。
低头看着墙,被叫过千百次,却从未回过头。
十五岁时,我停止了皱眉,我希望我的尘埃永远与你混合在一起,永远永远。
为什么要攀登这个望夫台呢?十六岁时,你离开了,去了遥远的古都廓犁岸,那里有漩涡的河流,你已经离去五个月。
猴子在头顶发出悲伤的声音。
你走路时拖着脚步。
现在,大门前苔藓丛生,各种各样的苔藓,深得不能清理!这个秋天,叶子早早地飘落,随风飘扬。
西园的草地上,八月里蝴蝶翩翩起舞,两只相互飞舞。
这让我受伤了,我变老了。
如果你正从江河的狭窄处下来,事先告诉我,我会走出去迎接你,一直到达到长风沙。
庞德的翻译虽有不足,但成功将唐诗引入世界,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和喜爱我国古典诗词文化。
这不仅是对唐诗的一次成功翻译,更是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为中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铺平了道路。
尽管语言和文化存在隔阂,庞德的翻译成就斐然。
比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句,形容小时候的游乐玩耍,表达男孩与女孩间的童趣,庞德却未能完全理解。
翻译或许可以更为贴切:我拔了一束花,在大门前嬉戏。
你骑着竹马而来,绕着床弄弄青梅。
庞德的杰出翻译功绩,让世界看到了唐诗的卓越之美。
庞德----翻译理论论文

误读还是再创造:论庞德的汉诗英译-------马燕摘要: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
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诗歌翻译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大诗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史上毫无疑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人,庞德对现代诗歌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但自庞德出版《华夏集》以来,一部分人对他的诗歌翻译方法持反意见,认为他的翻译是对原诗词的误读。
艾略特曾说:“为了理解庞德的理论,有必要阅读他的诗歌,为了理解庞德的诗歌,有必要阅读他的理论。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理解庞德的翻译以及分析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一、背景埃兹拉庞德,著名的美国诗人。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了九种外语。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1908年定居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W.B.叶芝。
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了一场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80fe3721711cc7931b71620.png)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多年来,中外学者不仅在实践方面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理论提出了各自精辟的见解。
本文通过比较庞德和许渊冲的译诗,探讨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旨在为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为中国古诗英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庞德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1.引言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中国文学之精髓,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此,古诗英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早期,古诗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翟理斯为代表的意译法,庞德的创造性翻译法,以及亚瑟·韦利的直译法。
当代中国,翁显良和许渊冲则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前者倾向于归化翻译法,后者比较注重译诗的韵律。
不论何种翻译方法,这些学者都以自己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庞德和许渊冲所翻译的具体文本,对二者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
相同的文本,二者却创造出大相径庭的译文,而他们各自的译文在不同的时代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见,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及翻译目标,选择翻译策略,译出符合要求的译文,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2. 庞德、许渊冲翻译理论比较庞德是意象派的灵魂人物,他早年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推崇,是对中国诗歌最热情的美国现代诗人。
他认为文学爱好者不仅能从翻译实践中得到训练,而且能从语言本身得到益处。
他主张以自由诗体翻译中国古诗。
译诗应尽量准确、简洁,保留原诗中“不可破坏的”部分。
(pound, 1913: 707)笔者认为,庞德的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忠实的创造”。
所谓“忠实”,即翻译要在意义、风格及氛围上忠实原文。
所谓“创造”,即他认为“诗歌的内在思想既可以用韵律诗体也可以用无韵诗体展现出来”。
然而,这些“创造”是在他忠实的语言翻译的限度之内的。
庞德创译中国古诗中的中国传统情结

的创译 输入 了陌生化 的刺激 手段 。
关 键词 : 庞德 ; 创译 ; 国传统 ; 中 陌生化 ; 代性 现
Absr c : in e fAn l t a t Asa po e ro g o— Am e c n p ei u n fo n o —c a ss t d r im . r u d a— i r a o tct r r m e ls im o mo e s EzaPo n t n
魏 家 海
( 武汉理工大学 外语学 院英语系 , 湖北武汉 4 0 7 ) 3 0 0
摘
要: 庞德 作 为英 美诗歌 从 新 古典主 义向现代 主 义转 型的领 军人物 , 图通过 中国古诗 创译 吸收 试
中国诗 学传 统 以建构现代 主 义的新诗 学 , 抗 和批 判 西 方 文 学传 统 的局 限性—— 英 美诗 歌 中维 多 反
Vit ra e t e t l m n An l — Ame c n p e s t a rw — s a ne e inai n Am e c n p — co n s n i n a i i g o i m s i r a o m ,he n ro p n d r go l t i y i r a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作者:杨恕华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12期
【摘要】翻译是美国大诗人庞德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庞德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本文对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实践追溯其诗歌创作及译学观的理论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翻译理论
庞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翻译理论家。
这位文学巨匠的翻译活动充分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
他对中国古诗的译作《华夏集》成为以诗歌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作品。
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这形成了他非常具有东方“具象”思维的理论风格,而有别于传统的西方“抽象”思维的理论特点。
庞德翻译实践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1915年4月他出版了中国诗歌的译本《华夏集》。
T.S.艾略特称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
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丰富了英诗。
庞德翻译《华夏集》之后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吸收中国古诗的营养,同时也把中国古诗的影响带入了西方。
因为在庞德之前中国没有与她的名字相称的文学流行于说英语的国家。
一、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
庞德从中国古诗英译中发现传统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
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
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
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
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文学的伟大时代也许总是翻译的伟大时代,或者紧随着它。
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
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image)和语势(energy of language)。
他认为译文一定要洞察入微,巨细无遗,不要放过一个细节,一个物象。
同时译文还要善于捕捉语言之势。
如何用艺术手法惟妙惟肖的再现大千世界的纷纭物象是庞德是贯穿始终的理论追求。
因此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深深根植与中国传统诗学中。
西方社会步入20世纪之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出现了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
这种矛盾在20世纪初被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激化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矛盾和现实境况使得西方敏感的知识分子变得日益焦虑不安,使他们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产生了重大怀疑。
庞德正是这样一位焦虑者与批判者,在怀疑与批判的过程中他将西
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儒学进行了比较。
他认为孔子所提倡的“善”旨在社会与人之间建立秩序。
这种秩序或者和谐通过相互感染以及伦理来传播,而不是像基督教那样用惩罚来达到。
他把复兴欧洲文明的希望寄托在到中国,鉴于此他的文学生涯重要部分就是翻译《大学》,《中庸》,《论语》和《诗经》。
二、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意义
庞德提出了几条翻译的目标,其中最基本的有两:一是翻译要用鲜活的语言,忌用“翻译腔”;二是翻译要忠实于原文,不仅忠于原文的意义,还要忠于原文的意境。
这里所说的“意境”是指文本内与文本之外的联想意义,这个观点与庞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概念是相互呼应的。
他认为语言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无论民族多么不同,混合交织而成的词语可以将人们联结在一起。
语言犹如连接线上溯古代下接当今。
他的翻译理论直接体现在在他的创作中。
在他的代表作《诗章》中,语言的界线不再明显。
《诗章》中,英语、希腊语、中文、拉丁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交织使用。
在早期的意象主义运动时期,庞德在翻译上注意呈现细节、单个的词。
这些细节不单是印在纸上的黑白字体,而且是雕刻的意象。
这些词仿佛刻在石头上,这种对翻译的看法给了翻译家更大的自由。
他常常希望翻译或写作中所采用的拼合与并置的方法能创造出新诗的建构方式,让词语发出能量。
庞德的翻译思想还体现在对《华夏集》的翻译实践中。
庞德在翻译《华夏集》时并不强调对原文意义的忠实或是某些词意义的忠实再现。
他重视诗词的意象。
他不通中文,而且在费诺罗萨的笔记相当粗糙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创作,这给他探索自由诗的结构时以最大的自由。
结果《华夏集》的语言在他所有译文中最简朴,最不受古语影响。
换言之,大大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它的语言最具有时代感。
尽管在时间和文化上存在极大的差别,庞德的译文保留了原诗的古风和异国情调。
翻译给了庞德巨大的创作动力。
一位评论家认为庞德借助翻译展现了他三方面的才能:作为诗人,他能从语言与文体的角度来找到他本人与他正在翻译的诗人之间的共同点。
作为批评家,他能将好的翻译对他自己的作品影响公诸众人。
作为比较文学专家,他所提出的艺术和批评标准得益于他所翻译的作品。
此言确是精辟的概括。
翻译就是一种跨语际的文化交流实践,它自身具有的包容性兼容性使翻译海纳百川。
对于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现在我们的翻译活动除了依靠我们民族文化自身的理论实践,还可以借他山之石来丰富我们的翻译理论基石。
在这个层面上说,庞德的翻译理论对我们译学实践仍然具有明显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Mary Paterson Cheadle.Ezra Pound s Confucian Translation [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7.
[2]John J.Nolde.Ezra Pound and China[M].Maine: University of Main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