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活着》中福贵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浅谈《活着》中福贵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浅谈《活着》中福贵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浅谈《活着》中福贵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摘要]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因其本身博大的内涵和福贵形象的塑造而蜚声中外。福贵一生是悲剧性的,苦难和他就像一对“双胞胎”,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样一位善良的农民。他在无奈中遭遇一次又一次无法回避的苦难,在不可改变的现实状态中被妥协,生命的沉重让他感到更为深刻的痛苦。痛苦让福贵得以成长,面对痛苦时福贵选择用坚忍承受命运给予他的苦难,这种坚忍让福贵拥有了将生命继续下去的勇气与力量。回忆,成了福贵消解苦难的良药。在不断的回忆中,锥心的苦难慢慢被冲淡,幸福在脑海中日渐鲜明。探究福贵悲剧命运的原因除了有他自身的原因,还有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因素。福贵的悲剧命运深刻地诠释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苦难和不被人关注的内心痛苦世界。

[关键词]福贵形象悲剧原因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因其本身博大的内涵和福贵形象的塑造而蜚声中外。福贵一生是悲剧性的,苦难和他就像一对“双胞胎”,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样一位善良的农民,他在无奈中遭遇苦难,在坚忍中承受苦难,在回忆中消解苦难。造成福贵的悲剧命运是多方面的,有福贵的自身原因,也有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因素。本文就福贵形象及其悲剧命运作如下探讨。

一、福贵一生苦难的悲剧命运

《活着》是一部具有强烈有悲剧意识的作品,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是苦难的,从遭遇苦难,到承受苦难,最后苦难得以被消解,他一生命运是有悲剧性的。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深刻地诠释了千百年

来中国农民的苦难和不被人关注的内心痛苦世界。

(一)在无奈中遭遇苦难

福贵的故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男人的故事。在中国,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的那几代人,他们承受了战争、饥饿、贫穷、十年浩劫,一切生命最残酷的方式都以他们的生命做了实验,这个实验使人的生存状态直达底线,那就是“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作为一个人,最大的使命就是活着。在最困难的时候,想到的不是死和放弃,而是希望。即使与命运相互仇恨,却也深深感激,无法离弃。福贵就是如此,在他的极度“清醒”之中,其实暗含着无奈之极,但他毅然抖起肩扛了下来。

在福贵的一生中,他一直是被动的,被迫的,即使有那么点主动,那么点力,也被那样的生活环境抹杀了。当福贵被拉了壮丁,被迫混入部队后,他一样挂念自己的娘,自己的妻子儿女,想过逃走,偷偷回家,和家里人团聚。这是福贵在那个时代,那样的战争环境对自己命运的抗争,但是当他看到一个出逃的人挨了枪子,被毙了后,他不得不放弃了,他只有无奈的待在了部队里,以求有一天活着回到家。得以和家人团聚,这是唯一的希望。在这样的希望下,福贵在不可改变的现实状态中妥协了,遭遇着一次一次无法回避的灾难。

在父母、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七个至亲的人都因自己,社会或不可抗拒的命运先于他相继离开人世,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的度过晚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他自己取名,和自己一样名字的老水牛。一个人在亲人一个个离去以后,自己亲手埋掉一个个亲人之后,还可以“苟且”活下来,与一头老水牛在田间自得其乐,这是福贵的无奈。作为一个农民,他没有充足的金钱,没有丝毫的权利,他无法在亲人有病的时候买得好药寻得良医,无法给家人舒适的生活, 让家人衣食无忧,但他并没有放弃为家人的努力。作为一个农民,他全部的希望是土地,土地是他的生存依据,作为一个农民的福贵在他的土地上辛勤的耕作,所以他是合格的,只是对命运的沉重感到无奈,也正

是这种无奈,让人们真正领悟了痛苦。

(二)在坚忍中承受苦难

余华在《活着》中,作者展现了鲜明的苦难意识。对福贵而言,痛苦和空气一样,时时包围着他, 让他不停的呼吸着,生存着。父亲因他赌钱输光家产气死之痛,母亲和妻子无钱医病离去之痛,丧子之痛,女儿女婿外孙意外离去之痛,这任何一种痛苦都足以让一个人放弃生命。当这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还活着,这样的坚忍足以让人震惊于生命的伟大。这是一种直面苦难的博大胸襟与生存勇气。

余华在韩文版序言中说:“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动的友情。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这是20世纪中国苦难历史下每个生命个体的痛苦与挣扎”。“坚忍”是对他们最真实的概括。这样的概括,既是人与命运之间的概括,也是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概括。

痛苦让福贵得以成长,面对痛苦时福贵选择用坚忍承受命运给予他的苦难,这种坚忍让福贵拥有了将生命继续下去的勇气与力量,同时也提醒脆弱的人们从绵延不断的苦难中凝聚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动力。

对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只有道禅思想中那种对生活的平静和超然。为什么会如此的超然和平静?答案也许就在苦难本身。福贵曾经拥有过财富地位和女人,他没有珍惜,后来他失去了这一切,但却得到了爱,他拥有他母亲对他无私的爱,拥有妻子对他的忠贞不二,拥有他的孩子、女婿对他的尊敬和孝顺。正因为他拥有这些并经历这些,所以在经受了如此大的打击,仍然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其实这里面已经包含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人性中的善、温情和朴素的生存哲学,这一切是卑微的生存变得有尊严,使苦难显得温暖,这就是人性的光辉。

(三)在回忆中消解苦难

福贵的一生有痛苦,也有幸福;他不仅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着痛苦,同样也享受着命运赐予的幸福。这痛苦与幸福的分量,我们很难去衡量孰轻孰重。因为这些在事过境迁被回忆时,都最终成为人物内心的体验,而内心却是无穷无尽、不可捉摸的。在小说中,作家通过一个民间采风者对福贵人生回忆的倾听来展开故事,回忆的口吻和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温情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苦难,突出了幸福。回忆,成了消解苦难的良药。

历尽沧桑的福贵,正是用回忆这种方式,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他的人生。在不断的回忆中,锥心的苦痛慢慢冲淡,被时间蒙上灰黄的色彩,而幸福的片段却在脑海里日渐鲜明。在这里,贫穷、饥饿、劳累都已随岁月流逝而褪色,因为伴着有与亲人的回忆而变得幸福。这就是凡俗者的幸福,“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只要一家人能天天在一起,这就是家珍所认定的幸福。,也许只有经历过分离之苦的人才真正懂得这种幸福。

二福贵悲剧命运的原因

纵观作品中福贵的悲剧命运,可以看出,造成福贵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福贵自身的原因及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因素。

(一)福贵自身的原因

探究福贵自身的原因之一是年轻时的福贵品性恶劣,行为荒唐造成的,还有一个原因是福贵难以逃脱的宿命,作品中三次出现“这就是命”,命在小说中被一双无形的手推到极端,冥冥之中,总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人的命运。从福贵的一生的轨迹来看,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宿命的痕迹。

1.品行恶劣,行为荒唐。

年轻时候的福贵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品性恶劣,行为荒唐,吃喝嫖赌什么都做过。作为乡下地主的儿子,又是独子,虽然不是说家里腰缠万贯,但最起码是衣食无忧。家里还有漂亮贤惠的妻子,可谓是人前人后羡慕的主子。可就是应了俗语饱暖思淫欲,福贵在进行自我

讲述的时候,讲起他年轻的这段时光时,不无得意的说:“我爱往妓院里钻,听那些风骚的女人整夜叽叽喳喳和哼哼哈哈,那些声音听上去像是在给我挠痒痒。”年轻时候的福贵仗着家里有点钱,在外面过着放荡不拘的生活。这个时候的他显然是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的,他就像锅里的油一样那么肤浅,根本不了解底层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没有经历过衣不蔽体饭不能饱的困苦,没有深切体会生活艰辛的人总是不知道珍惜眼前的东西。年轻时候的他没有珍惜过自己的家人,没有珍惜家里的财产,没有珍惜过每一个对自己好的人。

不仅如此,于子他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这点后来福贵始终不能忘了他亏欠凤霞和有庆的;于妻,他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温柔贤惠的家珍却是他挖苦打击的对象;于父母,他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反而是恶语相向,甚而至于动手。于家已是如此,那么他是否又会在老丈人家前面有所收敛呢?当然没有,简直就是变本加厉。以至于丈人一见到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福贵的丈人本来是城里米行的老板,可谓是家底殷实,文化教养也是可想而知。然而这样的小资的千金却嫁了一个纨绔子弟,叫丈人如何不丢脸。当初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婿竟然是这样一颗烂种子。福贵每次从妓院回来正好路过丈人的米行,就故意大喊:女婿给您请安了。吓得丈人赶紧叫他祖宗。就是这样的一个福贵,金玉全无,败絮其内。似乎纨绔子弟的所有恶劣品质他只多不少。

2.难以逃脱的宿命

《活着》中处处都有宿命的影子,只是这种宿命论在作品中更多的是展现一种巧合。冥冥之中,总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人的命运。从福贵的一生的轨迹来看,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宿命的痕迹。

主人公取名福贵,却既无福又无贵,大吉大利的名字和他心酸坎坷的身世相对照,“福贵”二字所蕴涵的全是难言的苦痛。作品中死亡反复出现,除了福贵的父亲、母亲、家珍的死有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无不出于偶然:儿子有庆死于献血,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

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输光家产,亲人接二连三无价值的死去,福贵从物质富有到物质赤贫,再从物质赤贫到精神肉体的彻底丧失,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一次次出现,生命被现实一次次击打、撕裂,一次次被劫难逼到死角,作品中三次出现“这就是命”,命在小说中被一双看不见的手推到了极端,这也是余华一直关注的主题。

土改的时候,要打到地主,枪毙龙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要不是我们徐家出了我爹和我两个败家子,今天枪毙的就是我了。他摸摸自己的身子还在,庆幸地和妻子说起这件事来。当初福贵输光家产之后,丈人将家珍接走后,福贵的母亲告慰福贵,家珍是你的人,别人抢也抢不走。其实潜台词就是家珍就是你的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都是命。后来家珍真的回来了,还带着有庆。数十年后,有庆被抽干血而死,几年后凤霞又在同一医院难产而死。所以,福贵一听说凤霞难产的那家医院就是当年有庆死去的那家医院,就大呼千万不能进那家医院,我们跟那家医院有仇。当凤霞惨死后,福贵哭着自言自语的说,我就说不要进这家医院。老实巴交的福贵当然不会想到冥冥之中上天制造了这出悲剧,他见证这一切,见证命运的力量。更加深了福贵的宿命感。

福贵只能在这个可怕的宿命里面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命运的起落浮沉。福贵的宿命论让他认为人生不会太美好,也不必太悲观,一切悲剧都是命运注定的。也正是福贵这种宿命感引领悲剧的到来。

(二)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因素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历史是一段充满伤痛的历史:国内革命战争、反右派、左倾思潮、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历史发展的混乱、时间发生的突然与偶然,不是一个小人物能承受得了的,小人物的命运更具有被动性和无对抗力。福贵是历史的见证人,他身上熔铸的也是半个世纪国民性中最普遍的东西,同时福贵成了一种符号,成了那些年代心酸苦难的代名词。作家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历史,

指向了社会,指向了使我们这个民族生活得如此苦涩的方方面面。作家对国内革命战争、大跃进、人民公社等事件中人物命运的变化,渗透着余华对历史的消解和颠覆。福贵的结局的悲剧性,如果说是来自无法避免的命运,不如更确切地说是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小人物一如穿过山洞的人面对呼啸而来的火车,你无法躲开,从小人物的角度来演绎历史无疑更具有客观性。

打土豪分田地,龙儿死了。龙儿没有主动权,他死了。成立人民公社时,村里的全部百姓没有主动权,田也交出去了,全都吃公粮。后来要炼钢了,锅也交出去了,再后来就饥荒了,死了几千万人,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当然这些都没有波及平静的村里,只是大家都饿的胖乎乎的,全身浮肿。当王喜和凤霞抢红薯时候,人性的丑恶是何等的丑陋。当然这些都无可厚非,毕竟都是被逼的。

小说了处处体现了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激烈冲突,处处闪现出个人无法冲破时代和命运这张网时,鲜血淋漓地疲惫躺下为止。如在抓壮丁时,即使富贵没有被这个连长抓去,也一定会被那个团长抓去。我们可以想见在那样的环境下,心中的那片田园是得不到安宁的,心中的那份牵挂是得不到任何保障的。福贵想过逃离连长的魔爪,但在连长之后是一个强大且蛮不讲理的时代,个人诉求是得不到实现的。又如文革时期,即使有庆不是死于医生抽血抽死,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和灾难降临的。福贵有抗争么,有,他愤怒地挥起拳头砸向那个他认为是造成他儿子的死的罪魁祸首,但被告知是县长时,是春生县长时,他又泄气了,像一个干瘪的气球。春生说:“怎么会是你的儿子。”医生说:“你怎么就一个儿子”。时代的荒谬总是将个人的生活逼向绝路。

福贵的家庭悲剧从1940年代一直延伸到1980年代,集中体现了半个世纪里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富贵的寿命超过了家里所有其他人,亲历了从国民党统治时期到中华民国、文化大革命以及邓小平经济改革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他反而称自己的生活是“一个普通人的

生活”。当福贵牵着那头老牛一步步踏在田间时, 他可以如此坦然、平静地面对遥远而清新的过往, 并以亲手埋葬了所有的亲人而感到安慰。这不是麻木, 而是深重的悲哀已然溶入血液, 泪水只是一种徒然, 活着成为唯一的理由,这是一种生存本位状态的忍耐与张力,给予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所有这一切,都指向“忍耐”二字,一种柔韧的品质。福贵就是这样的人,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在洞察一次次劫难后,在对苦难超乎寻常的承受中,寄托了作者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哲学思考:福贵用苦难参破了人的生死意义,提出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哲学文化命题:生,相对于死而言,生是一种永恒的强大,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永不屈服的精神,也是历史不断演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0年10月第2版

[2]赖大仁, 先锋浪潮中的余华.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决的问题》,谢有顺.选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3

[4]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余华作品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郜元宝.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文学评论 , 1994

一路走向凄凉

一路走向凄凉 --简析冷清秋、凤喜、月容的命运 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4班曾娴静学号:07 内容摘要:《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夜深沉》中的月容,是张恨水笔下三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她们的命运都非常凄凉,让人感叹不已。造成她们悲剧的原因,有社会大背景,也有她们生活圈的小背景。同时他们的悲剧,还与其自身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金钱与感情中,她们没有把握好其中的平衡度,最终陷入魔窟而不能自拔,使自己的一生一路走向凄凉。 关键词:凄凉;清高;情深意志薄;夜深沉;幸福 正文: 张恨水先生的三部传世精品《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夜深沉》为我们塑造了冷清秋、沈凤喜、月容这三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三个身上背负着一个共同的字眼——凄凉。清秋命薄,始嫁薄情郎,终是分离,带着孤儿清苦一生;凤喜命凄,始弃有情人,终是受虐,被逼成疯,红颜薄命;月容命凉,始跟负心汉,终是被骗,回不来原来的安定平和生活,逃不出虎狼之口。三人的命运,使读者暗生爱怜之心,催人泪下! 清秋:清高女士凄凉命 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一个典型的女学生形象,她的命运主线是恋爱-仓促结婚-逃离。她之悲哀,集中体现在与金燕西的婚姻中。冷清秋与金燕西结合,一方面是金燕西对冷清秋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却是冷清秋性格中尚未根除的一点虚荣心。清秋依恋于金燕西的甜言蜜语以及金家之财势。但是,清秋性格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清高,而金燕西纨绔子弟的本性,花钱如流水的习惯等使冷清秋在婚后生活中倍受委屈。 金家是有人喜欢清秋的,比如金铨、道之三姐妹。然而,金铨一语道破其命运主线。初见清秋照片,即曰:“可惜命薄了些。”仅是面相,就已被认为福浅。果不其然,豪门深似海,清秋在金家如屡薄冰。她在金家的小心翼翼,低调行事却换不来妯娌之间的和睦相处,反而不经意间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对丈夫的宽容与谅解,却换不回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反而纵容了金燕西的花天酒地、胡作非为。婚姻前期的容忍,让清秋身心疲惫,在后期,更是倍受煎熬。 夫妻间性格的迥异,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金燕西从小生活在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本无珍惜生活之心,更无为生活奔波之志,更倚仗其家庭背景,伙同胞兄,结交一群狐朋狗友,置新娶之妻清秋于不顾。金燕西的花费,自是极度奢侈,玩票、捧角等世家子弟该沾染的恶习,无一不精通。清秋之清高,却也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她不愿被人怜惜,她“觉得一个人生存现在的时代,只应该受人家的钦仰,不应该受人家的怜惜。人家怜惜我,就是说我无用”。【1】当纨绔子弟与清高女士相撞,清高女士自是伤痕累累。金燕西自是欣赏冷清秋的清纯,但他性喜热闹,又怎会放弃那灯红酒绿的场所,陪着冷清秋吟诗作对呢?因此,婚后不久,金燕西常深夜不归,冷清秋只能独守空房。偏又是满腹诗书的才女,因此那些个断肠诗词在此时就回荡于脑海中,更感自己命运的凄楚,只能独自垂泪,思索以后的生活道路。 金铨在世时,夫妻感情已是逐渐冷淡,金铨死后,金家破败,树倒猢狲散,一家人分崩离析。金燕西分得一笔财产,却不会算计过活,纨绔子弟的本性毫无收敛。而清秋,问不了管不着,只能眼睁睁看他把家财一点点散尽。在这样的环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城市个体劳动者——人力车夫祥子的典型形象。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一、黑暗的旧社会的逼迫、他人的影响也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客观原因。 祥子最初的形象是很完美的。不仅外貌“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有生气”,就连拉车的姿势也很漂亮。同时又有着淳朴善良,忠厚要强的农村农民的美德。按理说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能够安稳与独立地生活,但客观上却失败了。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只是一个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的乱兵、政府的侦探、车行的豪夺这样一个强大、罪恶、病态的社会,他不可能凭一个人的力量与这个社会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虎妞在祥子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虎妞对祥子的诱骗造成了他们两畸形的夫妻关系。“他第一得先伺候老婆,那个红袄虎牙的东西,吸人精血的东西,他已不是人,而是一块肉。他没了自己,只在她的手中挣扎着,像猫叼住的一只小老鼠。”祥子老老实实地把自己交给了刘氏父女,任听他们摆布。经济地位的悬殊导致了他们对婚姻的不同看法,同时也导致了婚后的不平等。虎妞与祥子虽然结了婚,但从本质上讲仍然是雇与被雇的关系、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当他知道小福子死后,他的希望就破灭了。于是,他就那么迷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去了。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去。” 除了虎妞和小福子,放高利贷的高妈,刻薄的杨太太,卑鄙的夏先生,潦倒不堪、充满兽性的二强子,等等,都在祥子悲剧人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二、祥子思想上的局限、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则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他乐观但盲目。祥子从乡间来到城市,对生活满怀热情和乐观态度,即便车丢了、钱被劫,依然不懈努力,有着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精神。但是他无法认清灾难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的努力比起社会沉重的压迫是多么微不足。 他勤快且保守。祥子为了再买新车,又不断埋头苦干,当钱攒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被特务敲诈了,假如祥子听高妈的话,把钱存进银行或者放高利贷,就不会遭此灾祸。天天把钱放在手心才觉得舒坦,正是小农保守的典型心理和性格特征。 他外刚却内软。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 他有较强的生活欲望却又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尽管丢车失财,加之和虎妞的不如意的结合,祥子仍然保持较为强烈的生活欲望,仍然没有放弃生活的愿望,但是祥子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也无法意识个人奋斗难以抗衡黑暗势力和摆脱生活穷困的真理。他将自己的生命和车连在一起。一旦拉车的理想破灭,他便陷入颓废的迷惘和痛苦的堕落,而福子的死更是将他仅存的一丝希望摧毁,要强的祥子终于变成一个苟活于世的行尸走肉。

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姓名:杨锐 学号:201330280219 班级:1332802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老师:熊进萍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摘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进入晚期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传统的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已大体上被资产阶级社会所占领,社会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寻找一条同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于是哈代将创作的重心放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在主题上更加广泛和深刻地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等重大社会问题,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性描写转入整个社会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故事内容: 在小说中女主角苔丝?德北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但由于家境贫寒,她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劝说,跑到地主的庄园去做工,后被地主的大儿子亚雷奸污。怀着身孕的她回到了家乡。孩子夭折后,她又到一家牛奶厂当挤奶工,在那里遇到了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两人产生了爱情。新婚之夜,苔丝出于一片忠诚,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失身的遭遇,想不到丈夫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独自到了巴西。苔丝被遗弃后,又跑到一家农场做苦工。恰在这时亚雷又突然出现,一再跑来纠缠苔丝。后来家庭发生变故,使得苔丝一家人沦落街头,而克莱尔又杳无音讯的情况下,苔丝只好舍身救家,答应与亚雷同居。谁知克莱尔经过一场磨难,终于回心转意,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悔恨交加,怒不可遏的刺死了亚历克。她在逃亡中与丈夫度过了几天幸福生活,最后被捕,并被判处绞刑使悲剧达到了项峰。 关键字: 苔丝、悲剧、社会、命运、性格

寻找悲剧中的不悲之美——解读《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

寻找悲剧中的不悲之美 ——解读《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 摘要:纵观整个文学艺术史,悲剧以恐怖的形式将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呈现出来,但这仅是表层意义上的悲剧,深层意义上的悲剧则是透过这种痛苦和毁灭看到隐藏于其后的一种精神自由,此时悲剧就已经被克服了,透射出来的就是一种没有悲哀的美。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就是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讲述的是于连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坎坷不平的个人奋斗历程,虽然最后走向的是死亡,但却通过这个死亡净化了自我,获得了解脱。所以,无论是从主人公的自我认同上,还是欣赏者的审美体验上,抑或是在人类长河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意义上来看,于连的悲剧命运在展尽它的痛苦和毁灭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不悲之美。 关键词:于连悲剧超越精神自由不悲之美 一、何为悲剧 究竟何为悲剧呢?西方的黑格尔将悲剧界定为“精神的自我分裂和自我耗损”。[1]中国的鲁迅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悲剧是对有生命东西的一种毁灭,并以恐怖的形式将这种毁灭展示在人的面前。因此提到悲剧时,人们不得不想到苦难和死亡,无论这种苦难和死亡是否显示出它强大的力量,就已经使人感到了它的可怕。的确,悲剧是可怕的,在悲剧的面前,人类总是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助。 然而,假如我们仅仅将悲剧理解为“对有生命东西的一种毁灭”,那我们就会陷入“唯悲剧”[3]的荒原上。如果把悲剧看作一个整体的话,悲剧实际上是分两个层次的,它表面上展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毁灭,而更深层次上展现的则是超越这个悲剧后折射出来的一种精神自由,这种精神自由是一种没有悲哀的美、一种深刻的美。因此悲剧简单的看就是不

悲——悲——不悲,经过第二次的转折,它最终又回到了不悲的境地上,但是这种“回归”不是通常所说的“返回”,而是更高一个台阶上的升华。所以如欲真正地理解悲剧,我们就要看到隐藏在悲剧之后的“精神自由”,就要剥掉“悲”的外壳,去探究它“不悲的美学秘密”。 二、剖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讲述了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人为追求飞黄腾达,而命运升降沉浮的一生。主人公于连出身卑微,但从小性格高傲。18岁到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却与市长夫人,即德·雷纳夫人发生恋爱关系。恋情被揭穿之际,于连被谢朗神甫推荐到了贝藏松神学院,后因教会内部教派纷争,彼拉尔神甫被排挤出神学院,他则随彼拉尔神甫来到巴黎,给德·拉摩尔侯爵作私人秘书。他的聪明才干得到了侯爵的赏识和信任。他则通过征服侯爵小姐,玛蒂尔德,让侯爵让步,致使侯爵给了他勋章、头衔、地产和骑士中尉的称号。正值人生辉煌时期,德·雷纳夫人给侯爵的一封信件毁了他美好的前程。情急之下,他向自己的老情人德雷纳夫人开了两枪,由此走向了通向死亡的道路上。 于连短暂的一生,是兴衰与荣辱共存的。他的奋斗历程既有身份和地位的一步步提高,又有不幸、痛苦和死亡轮番袭击。一路走来,他从身份低微的家庭教师到迎接国王的仪仗队员,从神学院一名普通的学员到《旧约》和《新约》的辅导老师,从侯爵的私人秘书到拥有勋章、地产、头衔的骑士中尉,这一切都是他与命运抗争得来的,是他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与外界力量斗争的结果。其间虽有一些昧良心的卑鄙手段,但也有他辛酸的付出,他在一步一步地向上流社会挤进,但上流社会是绝对不允许于连这样一个平民与他们平等的生活的,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最终于连在命运辉煌的顶峰跌到了毁灭的深渊,正是在这个毁灭的边缘,其悲剧性便体现了出来。所以在浅层次上理解,于连的悲剧命运就是一个顽强、鲜活生命的毁灭。 若深层次上理解于连的悲剧,我们就要从他对不幸、苦难和生命毁灭所持的态度进行审美的判断和评价。通过这种审美的判断和评价,隐藏于悲剧现象之后的某种不再是悲剧的东西便向我们呈现出来了。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来解释其为何悲而不悲,来剖析内在隐藏的“精神自由”。

论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前言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的人”。她的小说主要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几乎都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张爱玲以一种女性的细腻的观察角度,去洞察世间男女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妥协与堕落,她善于把时代、国家等一些大事情都淡化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就在这平凡而又琐碎的生活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她们的悲剧不能归责于具体的人或事,似乎是是一种命运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甚至于她们在承受自己悲剧的同时,也在缔造着别人的悲剧,周而复始,延续不断。 一、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一)女性的生存悲剧 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寄托了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中的生存寂寞与生存痛苦以及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悲伤的气氛,悲从中来。这种生存悲剧的实质便是个人欲望与他人存在利益的冲突。她于是用瑰丽的文字精雕细琢女人生命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压抑、伤痛、畸形和无聊。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借范柳原之口道出了“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1]白流苏一上场就展示了自己冷酷自私的婚姻观,为了逃离寄食娘家,遭人白眼的处境,为了求得经济上的依附,她抛弃了诗礼人家的矜持含蓄的姿态,以“快、准、狠”的方式从妹妹手中抢走了范柳原,她非常清醒的看到了自己已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再不搏一把将永无出头之日时,于是大胆的决定用残余的青春做最后一次的赌注。在白流苏那里,爱情早已扭曲,成为她获得赖以生存的婚姻工具,然而,面对最终成就的婚姻,白流苏心中反而升起了弥漫难散的惆怅与凄凉。一场倾城之恋,就这样向白流苏和人们昭示了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生命运的不可靠。 即使像葛薇龙这样的比一般“女结婚员”更独立的精神,受过新思想教育,对她所出身的家庭更有叛逆性,她甚至希望寻找到浪漫的爱的女性最终是同样的命运,没落世家的经济的贫穷,迫使她走进了她反感的姑妈的府邸,她之后的堕落,每一步都与虚荣心与贪图物欲密切相关,对优裕的物质生活的眷恋,对纨绔子弟的爱慕,使她完全成为了梁太太和乔琪乔的俘虏,灵魂已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她那一点点单纯,脆弱的理想已经完全被强大的物质欲所征服。她的希望、幻想只能像起泡一样一个个无情的破灭,挣扎纯属徒劳就死了心,退缩在命运永恒的框子里,丰满鲜活的生命被扭曲为干瘪,苍白,平庸的服服帖帖的工具,成了现实命运的牺牲品。 在物化爱情和男性传统樊笼中女性的生存是以压抑为前提的。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的性压抑的描写,在父权文化下的窒息和女性在社会环境的压抑下种种世相的描写,显示出了相当的深度。

张恨水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张恨水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引言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这一笔名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张恨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通俗文学大师,是二三十年代国内最走红的作家之一,“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这些在当时风靡全国的小说皆是张恨水的代表作品。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造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以作品多产出名,总字数近三千万言的数字,堪称著作等身。在他大量的小说创作中,各式各样的女性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众多女性当中,有《金粉世家》中的白秀珠及《啼笑因缘》中的何丽娜这样出身于富贵之家的时尚小姐,也有《金粉世家》中冷清秋这样饱读诗书的平民女性,有《啼笑因缘》中关秀姑这样充满侠气的传奇女子,也有《金粉世家》中白莲花姐妹这样出身低微的风月场女子。并且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往往和婚恋联系在一起,或是婚恋的当事人,或是婚恋的旁观者。爱情与婚姻是张恨水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张恨水的长篇小说中,他着力塑造各种阶层各种类型各种年龄的女性形象,关注她们的日常生活、婚姻和恋爱,从各个方面或直白或隐晦的描述她们的社会境遇。“张恨水的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男权社会的女性命运图。”我们知道,作家的作品与作家本身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带着作家自身对女性的认知、期待以及作家自身的婚姻观念、作家身处时代的社会影响。在这里,我以《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为例,浅析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以了解女性的生存状态。 一、张恨水笔下的“红颜”形象 张恨水少年时便熟读《红楼梦》,《红楼梦》对张恨水的创作影响不可谓不深刻。早在40年代,有人就称誉《金粉世家》是“民国红楼梦”。如同《红楼梦》中出场的众多女性人物一样,张恨水很擅长女性的刻画,在《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中塑造了大量身份性格各异的“红颜”。如同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出的年轻女孩儿是珍珠,光滑美丽惹人喜爱。张恨水笔下的女子,不论身份背景,不论社会地位,不论性格特征大都是青春的,美丽的,富有生命力的。我称这些美丽的女子为张恨水笔下的“红颜”。 (一)“不新不旧”的雅致女子冷清秋 《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就是一个集古典淑雅和现代清新于一身的美丽女性。“不新不旧的女性”这是文中金燕西追求冷清秋时对她的一段评价。冷清秋无疑是小说中美丽的女性之一。首先,她的名字就颇具古典诗词美,冷清秋是取自柳永的《雨霖铃》中“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还是李煜的《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呢?我个人偏向后者,清秋婚后并不幸福,她的人和幸福都被锁在了金家的深宅大院里,或者说是锁在了当时那个男权社会的牢笼里。无论是取自那种解释,冷清秋在名字上就被预示了其悲剧的命运。其次,我们再来看她的外貌。人如其名,冷清秋的出场和她的名字一样典雅清致。“只见那女子挽

探寻祥子悲剧的原因

探寻祥子悲剧的原因 沁园中学七(14)班李思彤 寒假里我拜读了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这部作品鲜明的刻画了一个努力追求幸福的人是如何一步步坠入深渊的。祥子本是农村人,后来到城市谋生。来到北京后,他选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最常见的职业——拉洋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老实,健壮,坚韧。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自己能养活自己,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但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祥子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自暴自弃、行尸走肉的一个社会青年。这一系列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读完全书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寻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原因: 一、黑暗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是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正当愿望在那样的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乱兵的抢夺、政府侦探的敲诈、车行老板的蛮横,这些人的存在就注定了下层劳动者被剥削的命运。处在这样一个病态的社会里,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与这个世界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这些事情事发突然,但是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却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他人的影响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另一个原因。 虎妞在祥子的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祥子被迫与虎妞结婚后,虎妞控制和占有了祥子。祥子并不爱她,却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她的“爱情”。他们的结合成了祥子个人奋斗过程中的一个新打击。 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所以他的理想就是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和属于他自己的女人,然后用自己强壮的身体去拉车挣钱来养活他的女人。然而,这种个人主义的理想在他兴高采烈地走进白房子,听说了小福子的死后就完全破灭了。他甚至恨二强子当初为什么不把小福子嫁给他,他更恨这可恶的、肮脏的白房子吞噬了他心爱的、原本很纯洁的小福子。于是,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 三、祥子自身的性格局限 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没地方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小组成员:蔡煌、周健、胡龙飞 论文撰写:蔡煌 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基本上仍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架构。因此,诸如“男尊女卑”(语出《周易》)、“男主外,女主内”(语见《大易通解》)、“女子以弱为美”(源自班昭《女诫》),与“女子无才便是德”(参见《易酌》)等说法,确实对中国的女性影响深远,也已发展成多数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极多女性的才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女性的处境与心声,透过一些优秀艺术品的诠释,如《红楼梦》、《西厢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才幸运地博得同情与关注。 中国古代有不少给女性的人身自由加以摧残和束缚的封建礼教和陋习,其中如“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妻四妾”、以缠足为美等。 商周二代是华夏制度文明确立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两个王朝的更迭完成了由父系制的高级阶段(商代)向父权制时代(以周礼确立为标志)的过渡。从此,为巩固和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便造出了一系列宗法伦理的信条,既以规范社会,更以桎梏女性。女性地位之全面低落,既肇因于这种宗法伦理所维护的男性统治,男性统治更藉这种宗法伦理而大行其道,世泽绵长。 一、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经济附庸。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旧时有“男称丁,女称口”之说,封建时代皆以一家中“丁”的数目分配土地和担负赋税,把女性排除在外。这“计丁受田”制度最典型说明女性毫无经济地位的事实。女性在家庭中也没有私有财产。《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有些女性出于家庭的原因被迫出外劳动,仍一样为男性所歧视,冠以“三姑六婆”之称。有时女性甚至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有卖为奴婢、卖为妻妾、卖为童养媳、卖为娼妓,陷入最悲惨的境地,这都是因为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造成的。泯灭女性的经济权力,令其成为男子的性奴隶与生育工具,已成为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二、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男主内,女主外……这种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那些成功者制造了自己的‘历史’,成为财富与权力,妻妇与奴隶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就的生活范围和既定的角色,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短见的偏见,从而妇女本身也就成了无史的沉默的群体。” 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甚至宠信妇人,使之预政便是祸患的传统理论。无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只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三、传统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故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在汉代以前,已出现了奴化女性的封建女教。女教轻视智育,认为“妇女只许初识柴米鱼肉数百字,

《悲惨命运》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悲惨命运[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时间一分接一分地过去了,到拜访者觉得自己真的该走了的时候,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呃,我想我……”紧接着主人就说:“噢,你这就要走吗?时间真的还早呢!”于是拜访者拿不定主意的尴尬就接踵而至了。在我所知的这类事情中,最悲惨的例子要数我可怜的朋友动三先生了。他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从所拜访的人家里脱身。他是那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他到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呃,我想我……”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动三先生,你真不能再多待一会儿吗?”动三从来都是说实话的。“噢,我能。”他说,“当然,我--呃--可以再待一会儿。”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来。“呃, “我还以为你可以留下来吃饭呢……”现在,我想我真的……”“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 “呃,是可以的。”动三说,“假如……”“那就留下来吧。我肯定我的丈夫会很高兴的。”“好吧,那就留下来吧。”他颓然回到椅子上,灌了一肚子的茶水,怪难受的。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饭。动三从头到尾都在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主人一家都在纳闷,不知动三到底是因呆笨而显得闷闷不乐呢,还是仅仅只是呆头呆脑的。吃完饭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拿出照片给他看。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到八点三十分的时候,动三已经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动三站起来:“现在告辞了。”他以恳求的口吻说。“告辞?”他们说,“才八点三十分,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没什么事。”他承认,然后苦笑了一下,接着又闷声闷气地坐下来。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的宝贝儿子--那个可爱的小调皮鬼把动三的帽子给藏起来了,因此,男主人说,动三先生非留下来不可了,于是就请动三一起抽烟聊天。动三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果断地离去,可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厌烦他了,就用反话挖苦他说:“动三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我们可以给你临时搭一个铺。”动三误解了他的意思,竟然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便为他安排了一个空房间,内心却狠狠地诅咒他。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进城上班了,留下动三和家里的宝贝儿子玩。动三一天一直在琢磨着回去,可他又左右为难。男主人傍晚下班回来了,他发现动三还在家里,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开个玩笑把动三支走,于是说:“我认为该向动三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一阵,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怪可怕的。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在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再来一杯茶,再拿照片来!哈!”在动三假期的最后一天,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动三去世了。人们说在他临终之际,他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选自《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描写人物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B.小说结尾描写“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主要目的是照应开头“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一句。C.小说以动三的悲惨命运为线索,以人物行踪为顺序,文脉清晰。作者自始至终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动三的同情和褒扬。D.女主人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但动三只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就站起来想走,这表明动三心不在焉,急着告辞回家。E.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动三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预付食宿费、被主人误解带来的思想折磨等。2.文章开头“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四川省泸洲市况场小学杜娟 [提纲]毕业论文 通过对葛薇龙人物的理解,提出对女人心——脆弱,虚荣,也多情,坚强。话题的讨论。 第一部分是引言,以散文的抒情形式道出女人心的范畴。 第二部分进入正文,首先阐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总体特征,给葛薇龙下 一个凄婉的定义,给女人心一个初步的背景。接下来从虚荣,嫉妒,脆弱,多情,坚强这几个方面分别阐述葛薇龙这一人物形象映射的女人心。 第三部分结尾,点明女性在时代中的弱势群体的地位, 中心思想: 本论文通过从葛薇龙身上抓捕的女人心来揭示女人的内心世界。并说明女性话题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女性的弱势与女性的可贵并存。其目的亦是为自古的女性个体在生存中谋取一席之地。同时也展现张爱玲对女性角色的透彻剖析。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内容提要】葛薇龙是一个处于没落时代的没落淑女,她的虚荣,她的嫉妒,她的脆弱,她的多情,如此种种无不演绎了她的悲剧命运。也正是这样的她映射了多少时代的女人心。 【关键词】葛薇龙女人心虚荣多情脆弱坚强 女人心,最是难懂,虚荣、脆弱,也多情、坚强。它是璀璨的钻石,坚硬无比,发着冷冷的光。它是飘渺的云,变幻莫测,却又高不可攀。它纯洁刚烈,既能默默相守也会永不回头,既能生死相随也能宁为玉碎!沉浸在爱恋中的女人心,最是柔肠百转,透着一种淡淡的幽怨和凄婉。 张爱玲出生于一个封建落寞的家庭,父母离异,与胡兰成的“荒凉”,造就了“她以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①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除曹七巧外,大多是生活在新旧时代夹缝里的没落淑女。无论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还是《留情》中的敦凤、无论是《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还是《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这些没落的淑女,大多都有美丽的外表,文化层次也很高,但是她们没有自立于现代社会的求生的本领,只能把嫁人当作自己一生的救命稻草……然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们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映射了恒久不变的女人心。

萧峰形象论

萧峰形象论 阿拉尔中学胡小波 摘要:萧峰是中国武侠小说史上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他武功盖世,才略非凡,人格高尚,情感美好。然而,他流着契丹人的血,却喝着汉人的奶水长大,这就造就了他的悲剧命运。萧峰虽是小说中虚构的形象,但这种形象却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所宣扬的思想和内涵永远值得我们深思:萧峰的美是一种绝世的、悲戚的、悲情的、悲壮的美。 关键词:萧峰武功智慧情感悲剧 金庸是武侠小说界公认的大师。他的武侠小说既是地摊上受读者青睐的读物,又是文学殿堂供人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有广泛的读者群,主要是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能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益匪浅。我读过他的几部作品,觉得最有韵味的就是《天龙八部》。它是部小说,更似一部禅书,如露如电,一切如梦幻泡影。 金庸的小说中有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忠厚老实的郭靖,嗜酒如命的令狐冲,处处留情却最是痴心不悔的杨过等。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曾无数次在这些英雄中筛选最令人心折的英雄,筛选出来的结果就是最具魅力的萧峰。本文就从武功和智慧、情感世界以及悲剧命运三个方面来分析独具魅力的萧峰形象。 1、萧峰的武功和智慧 萧峰自幼拜师于玄苦大师,修炼少林武功。那少林武功乃天下武学正宗,少林派为武林泰山北斗,以此雄厚资本,配以萧峰天生异禀,他的武功高深我们可以想象。后来他拜中原第一大帮丐帮帮主汪剑通为师,又得“降龙十八掌”等高深武功,再加上常年奔波劳碌实战的历练,其武功可以数一数二了。当然,在书中,我们可以这说:萧峰的内力肯定不是第一,比他内力高深的不下五人,如扫地僧等。萧峰的武功招数精妙也不是第一,也有不少人的招数比他更为繁复和精妙,比如逍遥派的天山折梅手和天山六阳掌等。可他的武功却为天下第一。武功天下第一,非以内力而论,非以招数而论,是以其运用之妙,以其神乎其技而论。萧峰对武功的运用之妙,肯定地说:天下第一。 萧峰的武功几乎没有痕迹可见,似乎完全是萧峰自己的威力,什么招数到了他手中都变得厉害无比。作者描写萧峰出招情况,也往往不提招式名称,总之这个人一举手、一投足,皆是无不如意、无不别具威力,能人所不能。金庸在书中这样说的:“他天生异禀,实是学武的奇才,授业师父玄苦大师和汪帮主武功已然甚高,萧峰却青出于蓝,更远远胜过了两位师父,任何一招平平无奇的招数到了他手中,自然而然发出巨大无比的威力。熟识他的人都说这等武学天赋实是与生俱来,非靠传授与苦学所能获致。萧峰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觉什么招数一学即会,一会即精,临敌之际,自然而然有诸般巧妙变化。他生平罕逢敌手,许多强敌内力比他深厚,招数比他巧妙,但一到交手,总是在最要紧的关头,以一招半式之差而败了下来,而且输得心服口服,自知终究无可匹敌,从来没人再去找他寻仇雪耻。” 我们可以看出,上文说的并不是萧峰的内力如何登峰造极,而是讲他对武功的运用之妙,当真是匪夷所思。若把《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请出,他的武功也断难达到萧峰的地步。从上述描写完全可以看出,萧峰虽然内力不是最深,招数亦不是最精,但他对武功的领悟力与运用之妙是任何人都无可匹敌的。他的这一个特点,在金庸全部的作品中只其一人而已。如此的武功,这样的英雄,实在令人心折神往。 当然,萧峰不仅武功高强,智慧也非同凡响。首先,看他在平息丐帮叛乱中的体现。叛首叫全冠清,外号“十方秀才”,为人足智多谋,武功高强,可他面对萧峰时,智谋、武功毫无用处。书中描写道:“全冠清武功之强,殊不输于四大长老,岂不知一招也无法还手,便被扣住。乔峰手上运气,内力从全冠清两处穴道中透将进去,循着经脉,直奔他膝关节的‘中委’、‘阳台’两穴。他膝间酸软,不由自主的跪倒在地。诸帮众无不失色,人人骇惶,不知如何是好。”

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内容摘要:冷清秋是张恨水推崇的一个典型完美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她是《金粉世家》中的女主人公,在她身上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的道德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其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常见的宁折不弯的精神,她还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体现了不同于旧式妇女的新思想。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浅析了冷清秋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金粉世家》冷清秋现代女性气质反抗意识悲剧色彩 张恨水先生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的作家,他寄身翰墨50年,笔耕不辍,创作了100多部长、中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作品富有传奇性而十分畅销,深受读者喜爱。著名的作家老舍曾发自内心地称誉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在《张爱玲传》一书中不难发现,张恨水是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十分熟悉旧中国的市民生活,对底层社会小人物的举手抬足、情趣追求描写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成功塑造了很多形象,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其《金粉世家》是他早期新闻生涯积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集中,是其社会言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创作于1926—1932年间,作品一经刊出,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自1927年2月中旬至1932年5月连载于《世界日报》副刊,这也是张恨水小说在报刊上连载时间最长、最为轰动的作品之一、更是一部以新闻学的写法精心构思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上自官僚政客,下至妇媪百姓,都觉得一睹而后快。特别深受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妇女的喜爱。 《金粉世家》以北洋军阀时期的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的兴盛衰败史为经,以平民女子冷清秋和金家七少爷金燕西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故事为纬,还描写了金铨及其妻妾、四子四女和儿媳女婿的精神面貌和寄生虫似的生活。通过家庭折射社会,又通过社会反映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作品成功地把爱情悲剧与声名显赫的贵族大家不可避免的衰败融合在一起表现,用全新的视角和手法,描绘了一幅封建大家族摧残爱情、毁灭人性的生活画卷,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鞭挞了腐朽的封建意识,讴歌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思想,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小说中的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的经典女性,在她身上聚集着传统女性的优良道德,也有现代女性自尊、自信的意识,追求自由、爱情平等,冷清秋的命运不仅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豪门之家金玉其外、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它塑造了“骆驼祥子”这个无产阶级形象。主人公祥子原本强壮有力、勤劳淳朴,以其最高生活理想“买一辆洋车”为集中体现。但这一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在经过了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全然落空。原本对生活充满期望的祥子也渐渐堕落下去,在唯一的依靠小福子去世后最终凄惨的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小说表现了这样一个拉车夫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使读者对祥子这个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思考。表面看起来,祥子身体健壮,实朴敦厚,有刘四爷的车厂可以依靠,也有虎妞这样能干泼辣的妻子,实际上祥子的命运是一个注定悲剧的结局。 虎妞通过引诱、骗婚等等手段,终于逼迫祥子与她成婚。而他们的婚姻从根本上存在尖锐矛盾。虎妞其实是导致祥子最终命运最直接的原因。虎妞是一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强悍女子,不甘心做一个车夫的妻子,因此希望祥子走上自己期望的生活轨道,做买卖、开工厂,像刘四爷一样做一个剥削别人的资本家。而祥子的愿望始终简单如一,买辆洋车,拉一辈子车。事实上虎妞对于祥子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关心和疼爱,而祥子心理的软弱让他不得不接受不敢反抗,渐渐使得祥子对虎妞的思念和眷恋转化为了恐惧和憎恨,也感觉到了虎妞对他的爱已经全然变为了捆绑和束缚。他觉得自己“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肉,他没有了自己,只在她的牙中

挣扎着,像被猫叼住的一个小老鼠”。最后对虎妞的感觉竟是“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白眼,把一切都掐死,而后自己抹脖子。”通过死这一强烈的想法表达出祥子精神上深深的绝望。 除虎妞对祥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迫外,注定的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仍是社会环境因素。正值军阀混乱,时局混乱,社会阴暗剥削压迫严重。作者从祥子的命运事实上映射出黑暗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的剥削,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的把人变成了鬼的罪恶,辛酸的笔触狠狠地抨击了罪恶的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同情。 虽然客观原因几乎对祥子的命运展开起到了根本的作用,但个人的命运仍由主观原因决定。祥子从农村来,带来了农村环境下善良淳朴、木讷老实的性格,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他对未来抱有盲目的信心,认为只要肯卖力气,一定可以过上好日子,而没有看清眼前这个社会的实质。他对于未来的希冀,只是一个虚幻缥缈、简单善良的梦想。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讲解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通过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分析了封建礼教,引出了社会的本质。【关键词】悲惨命运原因社会本质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祝福》中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祥林嫂时代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环境对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剧一生的足迹。 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先是丧夫,再改嫁,丧子,又被逐出鲁家,最终没有得到未庄人的谅解被逐出未庄而精神崩溃,她从未想过抗争,从未做任何改变,最终在绝望中离开。但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

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祥林嫂踯躅在这个冷漠无清的世界里,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同时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她吃苦耐劳,身体状态良好。但在旧社会她夫死后,被逼再嫁,儿子死后呗逐出家门,得不到人们的谅解而精神崩溃,最终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在《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具有一种中国封建传统妇女的性格。在当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妇女的地位是相当低的,妇女从一而终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一个寡妇,这种鄙视就更加强烈了,就连和她地位相当的柳妈也这样。然而,祥林嫂也就有反抗性,曾经试图反抗,但没有成功。尽管她对这种命运的抗争,正是祥林嫂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也完全符合普通人正常的心态,只是她无论怎样挣扎,她这个可怜的个体仍逃不脱社会的羁绊。她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

不可解的悲剧人生_浅析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表现与原因

大 众 文 艺 69 是首带有回旋因素的三部曲式,而有人则认为应该为插部领先的回旋曲式。无论是那种说法,这首乐曲都是由三个主题形象构成的。第一个主题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 、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中间段落则采用色彩明朗的降D大调与前后形成对比,伴奏声部与旋律形成交错的切分节奏,圆舞曲的强拍再一次的被细分,仿佛作曲家又回到了波兰。将这两个主题形象串联起来,虽然不似华丽圆舞曲的灿烂,却能让人听到“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的声音效果。不过梦幻终究会醒来,并承受着无奈和衰伤而渐渐消失,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 抒情类的圆舞曲要更慢于流行的舞曲伴奏的圆舞曲,是作者诗意的集中体现。这类圆舞曲与其说像维也纳的生活圆舞曲,还不如说更贴近肖邦所创作的夜曲的风格。 通过上面对肖邦几首代表性圆舞曲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肖邦圆舞曲的一些基本的艺术特征:华丽或典雅的钢琴织体;昂扬奋发的情绪或沁人肮脏的诗意;肖邦的两类圆舞曲都突破了圆舞曲自身的节律,而将波兰民间音乐的节律植入其中,赋予了圆舞曲以浓郁的民族色彩;肖邦的圆舞曲都不是为舞会伴奏而写的,它或是把实际舞蹈理想化的作品或是借用圆舞曲的形式而写成的抒 情音诗,但无论怎样的变化,肖邦都将圆舞曲写成了适合在音乐会欣赏的钢琴作品;还有就是旋律的声乐性和器乐性的交错融合等。从肖邦创作的圆舞曲中,可以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作曲家的丰富情感与生活经历。虽然,至今仍有许多的音乐评论家认为肖邦的圆舞曲是他爱国思想性较弱的一类作品,但是从对肖邦的两类圆舞曲的艺术特征的分析总结上看,他对祖的热爱,对波兰生活的怀念,成为肖邦的两类圆舞曲创作,乃至他的音乐创作的灵感的源泉,因为肖邦的圆舞曲的特点就是自觉的将波兰民间舞曲形式的波洛涅兹舞曲与玛祖卡舞曲融入到圆舞曲的创作中来,而波洛涅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正是肖邦的爱国性所在。因此,研究肖邦的圆舞曲的艺术特征也是帮助我们研究肖邦音乐中的爱国性和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参考文献 1《钢琴艺术博览》第347页 2 《肖邦的创作》第168页(A.索洛甫磋 著) 3 《世界著名通俗钢琴欣赏》第114页(孙维权 巢志珏 著) 4 《西方音乐同史》第240页(于润阳著) 摘要:作为一部凝聚着一代社会人生的严肃悲剧,《哈姆莱特》凝结着古希腊罗马文化、《圣经》文化及民间文化三重艺术的精华,是世界戏剧的典范。这部 “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的作品(1),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缩影。本文将分析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表现及原因,解读他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悲剧命运;时代;自觉 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的思想和言行都打上了文艺复兴的深刻烙印。他是时代的巨人,人文主义的思潮、先进的时代精神启发、发展了他;宫廷中卑鄙的争权夺利,国家间冷酷的战争较量,社会现实的阴暗又打击、压制了他。启发与扼制的两个方面在他的内心冲突挣扎。哈姆莱特又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青年,有着“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的浪漫理想,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噩梦一般囚牢了他,终让他迷茫而疲惫。 一、时代的悲剧人生 这个时代错乱而无常。当他从鬼魂那得知天神般的父王被阴险诡诈的叔父谋杀,他要担负起复仇责任时,抑郁的心境使他觉得“负载万物的大地,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安宁有序已不是宇宙万物的代名词。他又把矛头指向了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可在我看来,这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在对人类的称颂戛然而止的质疑声中,人不过是“为造化所玩弄的愚人”。哈姆莱特的厌世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对社会的厌恶不是对社会无所求的超越现实,也不是厌恶人类而与人类为敌,具体表现为对人类的否定。他心中想做的事与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说了自相矛盾的话,做了自相对立的事,这是他不情愿的无奈选择。 自我定位的茫然也是导致哈姆莱特厌世的原因。文艺复兴强调人的解放,然而当事物发展超过了应有限度时就会呈现出相反方面,蒙田为代表的“自我否定”意识席卷了当时的欧洲。一部分人文主义者承袭了朴素的二元论思想,认为人的灵魂有理、欲两部分且二者统一,人性无论从哪种意义讲都不作为第一性存在。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原有的人类中心说。依皮亚杰的说法,人类的自我认识是一个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重新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当前一“自我中心化”没有完全废止,后一“去自我中心化”没有完全建立,这一过程的转折点就会产生断层与分裂。这种断层与分裂表现为自我认识的迷惑,也就是自我定位的茫然。哈姆莱特就是人类认识自我过程中产生的断层与分裂的产物。 二、自觉与清醒的痛苦 哈姆莱特的痛苦在于他自觉而清醒地认识了社会的阴暗与自我的可悲。这里要强调哈姆莱特自觉与清醒的状态,如果一个人所谓的认知是被动、糊涂的,也许就不会感到痛苦,即使感受到也不会是哈姆莱特式的痛彻心扉。 他从叔父克劳狄斯看到人性的卑鄙,从大臣波洛涅斯看到人性的庸俗,从王后葛特露看到人性的脆弱。这位理想的王室女性,在丈夫去世短短两个月后“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哈姆莱特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统治者依靠的政治力量都是跟波洛涅斯一丘之貉的粗俗之徒,人民的幸福、社会的未来掌握在这些人手中,统治阶层的人性堕落势必会导致社会的解体与国家的衰败。 更为不幸的是哈姆莱特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一个不幸的人。他对霍拉旭人格的赞美实际上寄托了自我的人格理想,成为一个“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的人,这是斯多葛哲人式的人格(“明智的人应当不带任何激情和情绪波动”(2))。是超越有限生命,在命运的汹涌波涛中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成为一个自由无束的人。然而现实的地位与责任注定哈姆莱特的意志不属于个人。王子的血统和世俗的舆论限制了他的言行自由,使他不得不隐藏真实的本性,但他内心中又有一个成为无拘无束的人的理想追求。哈姆莱特就有了对立的双重身份,他的命运发生了分裂。他觉得人生应有所作为,但又向往果壳里的无限空间;想要有所抱负却又不放弃追逐内心的自由。他陷在两种命运选择之间不知所措,终成为一个不幸的人,这就是哈姆莱特的人生悲剧。 帕斯卡尔说:“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4),哈姆莱特就是一个清醒的自觉者,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倒霉的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微弱,意识到可怜的哈姆莱特的敌人就是自己的疯狂。他的悲剧命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不幸。然而对于命运的不幸他却没有办法给出合理解释,也不能做出坚定的人生选择,他悲剧的命运就成了不可解的人生难题。这个悲剧是心灵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参考文献: (1)《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2)(英)罗伯特?伯顿:《忧郁的解剖》(3)(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作者简介: 王嵩:女,1989-10,汉族,籍贯:陕西安康市;研究方向:汉语语文文学;学位:本科。 不可解的悲剧人生 ——浅析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表现与原因 王嵩 (湖南省中南大学文学院 410012) 文艺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