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的引进及其发展历程
越吃越多 罗非鱼占领全球

越吃越多罗非鱼占领全球作者:暂无来源:《环境与生活》 2015年第1期本刊主笔刘国伟这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鱼,为拉动多国经济发展、改善民众营养结构而无怨无悔地贡献生命;这是一种舐犊情深的鱼,为呵护下一代甚至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程度;这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鱼,强势到让远亲近邻难有立足之地。
它把诱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负面影响集于一身,它就是餐桌上备受青睐的罗非鱼。
殊不知,这种鲜嫩可口的盘中美食,正是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的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
广泛分布于现在的塞内加尔、冈比亚、尼日尔、乍得等国,它能够离开原产地非洲老家旅居世界各地,人类的引进是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如此喜爱它呢?以嘴孵卵几世同“塘”罗非鱼又称“福寿鱼”,是中小型热带鱼,它的外形大小与鲫鱼相似,但鳍条多荆,又像鳜鱼。
它们在低盐度海水和淡水中皆可生存。
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罗非鱼种类多达百种,已经扩散到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
追溯起来,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是它们共同的故乡,从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约始于3500年前)流传下来的象形文字里,人们仍然可以清晰地辨识出这种鱼的外形,这也说明罗非鱼3000多年来外形变化不大。
罗非鱼食性杂,水中各种植物和藻类吃嘛嘛香,生长迅速,6个月即达到性成熟。
这些鱼对环境适应性广,在水温变冷时,它们会潜入深水中藏匿起来,水温转暖后又迅速回到浅水处觅食。
它们产卵周期短,产卵量高达1000多颗。
有趣的是,雌鱼会将受精卵“一口闷”,在嘴里完成孵化过程,有效避免了鱼卵被天敌吃掉和遭遇环境灾害的风险。
四五天后小鱼孵出来,直到身上的卵黄囊消失并具备一定独立生存的能力时,才和母亲道别。
高产卵量和初生时期的尽心呵护,赋予了罗非鱼超强的繁殖力和成活率。
罗非鱼一年能繁殖好几代,有时候呈现几世同“塘”的局面。
优秀“蛋白质补充剂”用罗非鱼做菜有多种花样,红烧、清蒸、水煮皆可。
它们生长快、肉多刺少、肉质好、味道鲜,有“水中鸡肉”的美誉,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丰富的蛋白质,可谓“天赐良鱼”。
满河罗非鱼没人要美国急着进口刺少肉多为啥提不起国人食欲

满河罗非鱼没人要美国急着进口刺少肉多为啥提不起国人食欲答:满河罗非鱼没人要美国急着进口刺少肉多提不起国人食欲其实也不是不吃,只是因为种种偏见和认识不足,罗非鱼往往被冠以“垃圾鱼”的名号,被划到了廉价鱼类的范畴内,南方朋友见多了也不屑吃了,而北方花大价钱买条“垃圾鱼”确实说不过去,而罗非鱼的美味,只有尝一尝才能体会的到。
罗非鱼,是一种原产于非洲莫桑比克的口孵非鲫属鱼类,因为人类的干预已经被杂交成多个鱼种,由于体型和外貌有点类似于鲫鱼,所以又有“非洲鲫鱼”的别称,不过,罗非鱼属于鲈形目,而鲫鱼属于鲤形目,两种鱼类可是一点关系都扯不上。
早在1957年,罗非鱼从越南被引进到广东养殖,在此之后我国也分多批从国外引进不同品种的罗非鱼,从刚在我国扎根,罗非鱼就展现了超乎寻常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
罗非鱼的食性很杂,水底各种植物、藻类、有机碎屑,以及各种小动物,只要能入口的基本来者不拒,“能吃就能长”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罗非鱼身上,像鲫鱼基本一冬龄以上才能性成熟,但是罗非鱼只需要6个月就可以繁殖下一代。
当然,罗非鱼早熟的代价是它们的产卵数量并不多,一条大概100克的雌鱼一年只能产1000-1500枚卵,而这个数量级还不到鲫鱼的十分之一,但是罗非鱼有个秘密武器,雌鱼会将鱼卵含在嘴里孵化,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鱼卵的孵化率,完全弥补了数量的劣势,同时节省下来的能量继续长肉。
繁殖快长肉快,不管从哪个方面都决定了它是优秀的经济鱼种,上世纪罗非鱼在南方大热的时候,北方却因为寒冷的冬季只能眼红,于是一些电厂开发出在冷水塔中饲养罗非鱼,凉水塔是火电厂用来冷却做完功之后的热水的,完全解决了冬季加热鱼塘的问题,这也让北方人也吃上了肉多刺少的罗非鱼。
罗非鱼对于国人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争议最大的鱼类了。
其一,由于罗非鱼的无法在野外过冬,北方食用的罗非鱼基本靠南方长途运输,价格价格居高不下,某些超市鲜活罗非鱼的能买到每斤30元以上。
其二,罗非鱼作为最具入侵能力的外来物种,在南方水系攻城略地,成为绝对的优势鱼种,钓鱼佬可能一整天都只能钓到罗非鱼,不知道的还以为去了罗非鱼渔场,甚是头疼。
茂南罗非鱼产业

21 0 0年 6月 茂 名 市 被 授 予 “ 国罗 非 鱼 之 都 ” 中 的美称 ,而茂南 区是茂 名 罗非鱼 “ 三角 ”产 业基 地 金 的核 心 和广东省 罗非 鱼养 殖主产 区 ,是 目前全 国规 模 最大 的罗非 鱼生 产基 地之一 。上海海 洋大 学李 思发 教 授在茂 南作 报告 时称 : “ 球罗 非鱼 产业 看 中国 ,中 全 国的罗 非鱼 产业 看 广东 ,广 东 的罗 非 鱼产 业 看茂 名 , 茂名 的 罗非 鱼产 业 看茂 南 ! ”足 见茂 南 罗 非鱼 产 业举
“ 萌芽 阶段 ” 。六 十 年 代 中后 期 开始 茂南 有 了罗 非鱼 的养 殖 。 16 96年和 16 当地 分 别从 台湾 和越 97年 南引 入 了原 种 奥利 亚 罗非 鱼 和尼 罗 罗非 鱼 进行 养 殖 。
早 期 引入 的原种 没有 经过 改 良 ,以 自然繁 殖为 主 ,种
工程师江山率先杂交奥尼鱼成功,并将产品主推地区
定 在茂 名 。茂南 水产 部 门很 重 视引种 杂交 及 品种改 良 工 作 ,同时 积极 推广 奥尼鱼 ,从 而使 当地 的罗 非鱼 养
部分在本地市场上流通 ,极少供应外地市场。八十年 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 ,则以生产作为桂花鱼饵料鱼的 鲮鱼苗为主 , 当时珠三角桂花鱼养殖饵料鱼的供应 是
茂 南 区 的罗 非鱼 养殖 ,这 两年虽 然有 零 星发 生肝
殖 。罗 非鱼养殖早期 在茂南 以立体养 殖模式 为主 , “ 家庭 小场 园 ”模 式 曾是 全 省 典 型 。随 着 海外 市 场 的
开拓 ,对 罗非 鱼产 品质量 安全 要求 也越 来越 高 。茂 南 人未 雨绸缪 ,改进罗 非鱼 养殖 模式 ,以保证 产 品质 量
增 长 ,2 0 0 9年 茂 南 区罗 非 鱼 产 量 2 9 1吨 ,罗 非 鱼 06
罗非鱼和武昌鱼一样吗?

罗非鱼和武昌鱼一样吗?罗非鱼是我国引进的经济鱼类,别称非洲鲫鱼、吴郭鱼、福寿鱼等,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我国最早于1956年和1957年分别从泰国和越南引进,现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下面来看一看罗非鱼和武昌鱼一不一样吧!一、鱼种论述罗非鱼和武昌鱼是两种不同的鱼,其中罗非鱼是丽鱼科、罗非鱼属鱼类的统称,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我国最早于1956年和1957年分别从泰国和越南引进;而武昌鱼则是鲤科、鲂属淡水鱼类,学名团头鲂,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而中外闻名。
二、产地分布罗非鱼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因具有生长速度快、食性广、繁殖力强、病虫害少、肉质好、产量高等优点而广泛引种至世界各地,我国从1956年开始先后引进了莫桑比克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齐氏罗非鱼等品种,现长江以南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普遍都有养殖。
三、生活习性1、环境:罗非鱼是中下层鱼类,一般情况下都在水体中下层活动,耐低氧能力很强,窒息点0.07~0.23毫克/升,溶氧量1.6毫克/升仍时能生活,溶氧量3毫克/升以上生长不受影响。
2、食性: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自然条件下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摄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小型甲壳类、动物尸体等,人工养殖条件下多投喂植物性饲料、配合颗粒饲料等。
3、繁殖:罗非鱼是卵生型鱼类,产卵之前雄鱼挖掘底土筑成盆状的巢,然后雌鱼将卵产在巢中,待孵化后再由雌鱼将幼鱼含在口中保护,有些种类雌鱼直接将受精卵含在口中孵化。
四、代表物种1、奥利亚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是1981年从台湾省引入大陆的,而台湾省则是于1974年从以色列引进的,俗称蓝罗非鱼、紫金彩鲷等。
2、莫桑比克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是1957年我国从越南引进的,俗称越南鱼、爪哇罗非鱼、吴郭鱼等,最大个体普遍在1.5斤以内。
3、尼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是联合国推荐的优质水产养殖品种,1978年从苏丹首次引入,1985年、1992年、1994年又分别引进了一批。
云南省罗非鱼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
科技创新是推动罗非鱼产业发 展的关键,特别是在育种、养 殖技术、加工和保鲜等方面。
品牌建设对于提升罗非鱼产 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至关
重要。
通过打造知名品牌和实施品牌 战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 知度和信任度,进一步扩大市
场份额。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云 南省罗非鱼产业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对其发展历程和现状进 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02
云南省罗非鱼产业概述
罗非鱼的种类和分布
种类
罗非鱼属包括许多品种,如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红罗非鱼等。
分布
罗非鱼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非洲、亚洲、澳大利亚和美洲的许 多国家。
01
云南省罗非鱼产业在养殖技术 、加工技术、产品研发等方面 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02
与其他水产品相比,罗非鱼产 品的差异化程度低,难以在市 场上形成竞争优势。
03
缺乏科技支撑,制约了产业的 升级和转型。
品牌建设滞后,市场认知度低
01
02
03
云南省罗非鱼产业的品 牌建设滞后,缺乏具有 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和品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出口市场的拓展,云南省罗非鱼的出口量持续增长。
进口量逐渐减少
国内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进口量逐渐减少。
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出口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云南省罗非鱼产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进口量的减少则有助于稳定国内市场价格和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05
云南省罗非鱼产业面临的 问题与挑战
云南省罗非鱼产业现状
罗非鱼行业报告

罗非鱼行业报告引言。
罗非鱼,又称尼罗罗非鱼,是一种生长迅速、繁殖力强、适应性强的淡水鱼类,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
由于其优良的肉质和适应性,罗非鱼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养殖和捕捞,成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罗非鱼行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相关从业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一、全球罗非鱼产业概况。
1. 罗非鱼产业发展历史。
罗非鱼最早是在非洲地区被人类利用和养殖的。
20世纪80年代,罗非鱼开始被引入亚洲、美洲等地进行养殖,逐渐形成了全球化的产业格局。
2. 全球罗非鱼产量。
目前,全球罗非鱼产量主要集中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地区。
其中,尼日利亚、埃及、中国、印度、泰国等国家是全球罗非鱼产量最大的国家。
3. 全球罗非鱼贸易。
罗非鱼是全球重要的贸易鱼类之一,主要出口国包括尼日利亚、埃及、中国,主要进口国包括欧盟、美国、日本等。
二、罗非鱼养殖技术。
1. 罗非鱼养殖方式。
罗非鱼养殖主要有池塘养殖、笼网养殖和渔业养殖等方式。
不同的养殖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水域环境和养殖规模。
2. 罗非鱼养殖技术。
罗非鱼养殖技术主要包括种苗选育、饲料配制、养殖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
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能够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三、罗非鱼市场需求与前景。
1. 罗非鱼产品市场需求。
由于罗非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目前,罗非鱼产品主要以鲜活鱼、冷冻鱼、加工制品等形式出现在市场上。
2. 罗非鱼市场前景。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鱼类资源逐渐枯竭,罗非鱼作为一种高效的养殖鱼类,其市场前景广阔。
未来,罗非鱼产业有望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拓展国际市场。
四、罗非鱼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 疾病防控。
罗非鱼养殖过程中常常面临疾病的威胁,如传染性贫血症、细菌性病害等。
因此,加强养殖管理,提高饲料质量,加强疾病防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 环境污染。
大规模的罗非鱼养殖可能会导致水体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罗非鱼品种与育种

三、罗非鱼的育种现状
(一)育种方法 1选择育种 选择育种是最传统和有效的育种手段之一。
2杂交育种
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在许多杂交组合中能获 得全雄的组合仅有6个: 1)莫桑比克罗非鱼♀×霍诺鲁姆罗非鱼♂; 2)尼罗罗非鱼♀×霍诺鲁姆罗非鱼♂; 3)尼罗罗非鱼♀×巨鳍罗非鱼♂; 4)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此组合在我国得到 广泛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5)尼罗罗非鱼♀×易变罗非鱼♂; 6)黑罗非鱼♀×霍诺鲁姆罗非鱼♂。
(2)克隆
采用遗传失活精子刺激卵裂雌核发育鱼卵, 用热休克处理诱导保留第二极体获得了第一 代克隆雌鱼。成熟后,再用同样方法生产克隆 二代。研究表明,克隆系开口期的存活率显著 降低,全雌同源克隆系的体重变异系数显著降 低
6标记辅助育种
Kocher等发表了尼罗罗非鱼的第一张遗传 连锁图谱,并着手对重要经济性状进行定位。 Agresti等构建了一个3杂交的罗非鱼家系 [Om×(Oa×ROn)]的遗传图谱,为判别耐寒、 耐盐等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进行标记辅助育 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2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
尼罗罗非鱼原产地非洲约旦的坦噶尼喀湖, 197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引入。尼罗罗非鱼是 罗非鱼中最大型的品种,而且骨刺少,肉质 细嫩且富于弹性,味道鲜美,其风味可与海 洋鲷鱼、比目鱼媲美。每100 g肉中含蛋白质 20.5 g、脂肪6.93 g以及钙、磷、铁、维生素 等,营养价值亦高。
3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
奥利亚罗非鱼1981年由广州水产研究所和中国 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先后通过 香港从台湾引进试养。从1984年起,逐步向 全国推广养殖,较多的是作杂交亲本使用。
奥利亚罗非鱼体形侧扁,背部隆起;体色蓝
中国罗非鱼产业发展态势及市场结构分析

中国罗非鱼产业发展态势及市场结构分析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 因其食性杂、适应性强、繁殖快、耐低氧、抗病力强、苗种容易解决等优势, 养殖成本较低. 因此罗非鱼养殖作为食物安全保障的重要选项之一被世界所瞩目. 中国自1957年从越南引进罗非鱼开始, 并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罗非鱼规模性养殖, 现已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家.罗非鱼养殖行业发展历程1、罗非鱼生产情况90年以来, 国内经济增长带动国内消费的扩大, 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拉动了罗非鱼的海外出口, 中国罗非鱼养殖产量从1991年的11.99万吨增至2015年的177.95万吨. 近年来, 中国罗非鱼产业进入成熟阶段, 罗非鱼产量呈波动态势, 2019年中国罗非鱼产量为164.17万吨.中国27个省市有罗非鱼规模化养殖基地, 几乎遍及全国. 但受自然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 罗非鱼养殖行业区域性明显, 罗非鱼是喜好高温的鱼类. 养殖适宜水温带为20~35℃, 当养殖水温降到20℃时, 其成长明显停滞, 降到16℃及以下时就停止摄食, 降到14℃及以下时就会潜入水底而死亡. 因而, 罗非鱼更适宜养于南方省份, 而冬季水温低下的北方省份罗非鱼产量较小.显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5省占据了中国罗非鱼产量的97%. 2019年广东省罗非鱼产量达74.40万吨, 占全国罗非鱼产量的45.32%;海南省罗非鱼产量为31万吨, 占全国罗非鱼产量的18.88%;广西罗非鱼产量25.23万吨, 占全国罗非鱼产量的15.37%;云南罗非鱼产量为16.84万吨, 占比10.26%;福建罗非鱼产量11.96万吨, 占比7.29%.2、罗非鱼育苗情况2014-2018年罗非鱼鱼苗数量呈下降趋势, 2014年罗非鱼鱼苗数量为256.45亿尾;2018年下降至200.90亿尾;2019年中国罗非鱼鱼苗数量较2018年同比增长6.94%, 达到214.85亿尾.不同种类、品种、品系的罗非鱼生长区别显著, 且罗非鱼容易混杂退化. 最好和最差的种苗生长速度区别达70%以上. 因此, 良种鱼苗对罗非鱼养殖生产来说, 不单可以缩短养殖时间, 提高产品上市规格, 提升产量, 还可以节省饲料、水电、塘租、人工等的费用, 更有利于创造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罗非鱼鱼苗供应相对较为集中, 全国有14个省生产供应罗非鱼鱼苗. 其中广东省罗非鱼鱼苗产量达101.63亿尾, 占比47.3%;海南省罗非鱼鱼苗产量达57.3亿尾;云南省罗非鱼鱼苗产量达21.53亿尾;广西罗非鱼鱼苗产量达18.73亿尾.3、罗非鱼加工、出口情况中国罗非鱼加工业规模较大, 2014年中国罗非鱼加工量达到85.92万吨, 占罗非鱼产量的50.6%. 近几年罗非鱼加工量有所下降, 2019年罗非鱼加工量为55.99万吨.年罗非鱼年出口量达到40万吨以上, 2019年罗非鱼出口量出现大幅下降,为27.92万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非鱼的引进及其发展历程
一、罗非鱼的种类与养殖分布
1、地位
罗非鱼起源于非洲,属热带性鱼类,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是以水生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其食性广,对环境适应性强,抗病性能好,群体产量高,肉味鲜美,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种类之一,并已成为可替代逐年短缺的鳕鱼等海洋优质鱼的“白色三文鱼”。
2、种类
罗非鱼共有100多种(包括亚种和杂交种),目前,养殖的主要品种为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及其各种组合的杂交后代:福寿鱼(尼罗罗非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种)、奥尼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的杂交种)、吉富罗非鱼(八个来源地的尼罗罗非鱼亲种经家系选育的后代)、红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的一个变异品种)。
目前,中国养殖的主要品种有:吉富、新吉富、奥尼、吉奥、福寿鱼、红罗非等。
3、养殖分布
凡处于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养殖罗非鱼,现已遍及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国际上养殖最广泛的鱼类之一。
中国罗非鱼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等省份,湖北、浙江、江苏、河北、山东、新疆等地也有少量养殖。
二、中国罗非鱼的引进与发展历程
引进罗非鱼最早的是我国的台湾省,二战期间,台湾的吴根辉和郭启彰在新加坡坡饲养罗非鱼,1946年他们将养殖的莫桑比克罗非鱼带到台湾,由此,台湾水产界将罗非鱼又命名为“吴郭鱼”。
1966年,台湾省又引进了尼罗罗非鱼。
其后于1969年,台湾水产界用雄性尼罗罗非鱼与雌性莫桑比克罗非鱼进行杂交试验,最后得到的杂交品种称之为“福寿鱼”。
我国大陆最早于1956年和1957年分别从泰国和越南引进了莫桑比克罗非鱼。
因对莫桑比克罗非鱼的保种、选育工作未能跟上,养殖个体甚小,经济效益很差,未能在全国大规模推广。
1973年,我国大陆引入红罗非鱼,当时是由日本华裔赠送给我国,然后在珠江水产研究所进行试养。
1978年,珠江水产研究所从泰国引进了尼罗罗非鱼,并以它为父本与莫桑比克罗非鱼为母本
进行杂交试验,得到了杂交一代福寿鱼。
1981年,广州水产研究所从台湾引进奥利亚罗非鱼和红罗非鱼品种。
1983年由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中心(无锡)从美国引入了奥利亚罗非鱼,并通过与尼罗罗非鱼杂交育成了奥尼杂交品种。
1994年上海水产大学从菲律宾引进了第4代吉富罗非鱼品种,同年放在青岛罗非鱼良种场继续选育,并以引进的第4代吉富鱼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方法,在中国广东、青岛、河北三个基地进行选育,至2005年已选育了9代。
2001年,挪威吉诺玛公司将第10代吉富鱼品种引入中国,并在海南建场进行商业化生产。
但是,选育工作仍在菲律宾进行。
2004年,宝路水产公司从越南引进第14代吉富罗非鱼品种在广东台山基地进行选育。
三、目前中国罗非鱼养殖的主要品系介绍
1、吉富罗非鱼的由来与引进
自1988年开始,由当时设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ICLARM)选择以四个非洲品系(埃及、加纳、肯尼亚、塞内加尔)和四个亚洲养殖品系(以色列、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的尼罗罗非鱼为基础群,采用家系选育方法进行选育,该国际研究项目为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简称GIFT,中文译称为养殖罗非鱼的基因改良)。
此后从该中心引入到其它国家的亲本种源均为尼罗罗非鱼的改良品系,引入中国时取其项目的缩写名称“GIFT”的中译名“吉富”作为该品系的名称,由此一直沿用至今。
最初吉富品系罗非鱼引入中国源于1994年,上海水产大学李思发教授通过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ICLARM)从菲律宾引进了第4代吉富苗,然后与青岛罗非鱼良种场合作,保种并继续选育,于2002年产出第7代,形成了我国北方特有的吉富鱼分支,当时他承担了国家课题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因此吉富罗非鱼在国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那时在我国最大养殖区的南方影响力还很小。
2001年,挪威的GenoMar (吉诺玛)公司从世界银行取得了在全球范围内,对新一代吉富鱼苗进行商业化运作的独家经营权。
同年投资中国海南,引进第10代吉富鱼在中国杭州和珠海进行养殖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后在中国南方地区该品系在市场逐步推广开来。
因其生长速度具有明显优势,受到养殖户的青睐。
2、新吉富
该品种是上海水产大学李思发教授在1994年从菲律宾引进了第4代吉富罗非鱼品种的基础上,
自1996年起与青岛罗非鱼良种场合作,在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计划的支持下,以引进的吉富品系罗非鱼为基础群体(F0),通过群体选育和先进的生物技术的集成,在国内南(广东省罗非鱼良种场)、中(青岛罗非鱼良种场、北(河北中捷水产良种场)三个基地开展选育工作,每年产生一代,2005年产出至第9代。
2006年1月,经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确认为新品种,命名为“新吉富罗非鱼”。
3、奥尼
是以奥利亚罗非鱼为父本与尼罗罗非鱼为母本进行杂交而得的杂交子一代品种。
最早源于1985年,广州水产研究所江山先生等在中国率先用尼罗罗非鱼作母本与奥利亚罗非鱼作父本进行配对杂交生产出奥尼罗非鱼(俗称奥杂)。
广东番禺农科所在奥尼鱼品种生产方面具有代表性,该所与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在奥利亚与尼罗的亲本保种、选育方面做得比较细致。
几年来,生产的“禺山”牌奥尼鱼苗的品质比较稳定,客户评价较好。
茂名三高罗非鱼良种繁育场与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中心合作,引进美国奥本大学选育的产自尼罗河中下游的尼罗罗非鱼作母本与埃及的奥利亚罗非鱼作父本,生产“奥雄”牌奥尼罗非鱼苗。
另外,近几年来,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中心也向国内一些苗种生产企业提供奥利亚和尼罗亲本种源,但目前没有从事商业化鱼苗生产。
4、吉奥
是以奥利亚罗非鱼为父本与吉富罗非鱼为母本进行杂交而得的杂交子一代品种。
茂名伟业罗非鱼良种繁育场在上海水产大学李思发教授的指导下,于2008年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生产商品鱼苗。
5、超雄YY罗非鱼
是利用雌性激素性逆转雄鱼为基因型雌鱼(其生理表现为雌鱼),然后使用这种假雌鱼与正常的雄鱼交配,结果将会得到1/4基因型为YY的“超雄鱼”,再使用这种超雄鱼与正常的雌鱼交配就会得到全雄的后代。
鹭业水产公司自称已研究成功,并于2009年向市场推出。
6、红罗非鱼
是尼罗罗非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的一个变异种,台湾称之为“彩红鲷”。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称为“金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