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滨水空间利用与更新——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滨水空间利用与更新——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许晶晶;姜雷【摘要】京杭大运河自申遗成功以来,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文章以滨水空间为切入点,重点研究运河沿岸滨水空间的利用与更新,通过对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滨水空间发展现状调研,总结出基于景观生态学城市滨水空间利用与更新的营造目标与策略.【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2页(P124-125)【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滨水空间;保护;更新【作者】许晶晶;姜雷【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引言人类社会自进入农业生产以来,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就与水紧密相连。
人们利用河海进行物资运输,利用水力发电生产和生活,而水本身又作为良好的防御屏障,构成了城市重要的发展边界。
地球上自然湖泊、河流依地貌而形成,人工运河沟通了自然河湖,形成了城市的水系网络。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更是促进了滨水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而今,伴随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运河沿岸遗留的大量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也逐渐出现了特色缺失、活力衰退、环境恶化以及使用功能被取代等问题。
在申遗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扬州古运河主要景观带上的滨水空间得到了很好的整治,郁郁葱葱的绿地,红绿相间的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的沿河栈道、亲水平台,沿线东关古渡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和建设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所以,如何解决运河沿岸滨水空间环境的不断恶化,实现新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对运河滨水空间进行更新设计。
1 运河文化与滨水空间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1794公里,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北起通州,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汇成一片,是历史上商旅交通、水利灌溉、南粮北运和军资调配的重要水系。
在其形成、开凿和利用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孕育产生了丰富的运河文化,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精华荟萃之地。
探析“水文化”城市旅游展示模型的构建——以扬州水城形象策划为例

文化展现给旅游者 和当地居 民呢 , 这是值 得我们深思 的问题 。 简单 的实物展 示 已经 不再需要更多 的诠 释与创新 。 当今旅游的 主题 以互动式 的休 闲活动为主 , 我们应该 以静态的 “ 水文化 ”旅游过渡 到动态的参 与式 “ 水文化 ”旅 游。
维普资讯
探析 “ 水文化 ’ ’
二 “ 水文 化”旅游展示系统的核心性 开发
近几年 内,扬 州市 建成了 “ 扬州水文 化博 物馆” ,整 个博物馆从 “ 的历 史” 水 、 “ 的 文化 ” 水 的治 理 ” 水 的 利 用 ”等 水 、“ 、“ 四个 方 面 , 面 展 示 扬 州 与 水 生 生相 息 的 全 关系 。水博馆 内以实物展 出为主 ,展 馆的 8 %以上都 是实物 ,同时增 加了天宁寺模 0 型 、扬 州三把 刀和大量 与水相 关的模型 , 充分体现 了扬 州的古城特色。 此外 , 州 扬 顺利完成 了 “ 运河文化 公园”的建设 ,这 种专 题性 的 文化 公 园以 水上游 览 线为 中 心 , 穿扬 州市 区, 途经过五 台胜景 、 贯 沿 东 关古渡 、东门遗址 、古河新韵 、普哈丁墓 园、 吴道 台宅第 、 山园 、 氏盐商住宅 、 康 卢 何 园 等 2 个 已经 开 发和 尚 未 开 发 的 景 点 , 6 众多 的历 史遗 迹和古建小品掩映其 问,原 汁 原味地 展 现运 河历 史和 运 河文 化 。然 而 ,一些 问题 我们不容忽视 : 开发 中的瓶颈问题 : ( ) 一 、现有综合性 的水文化 博物馆以 “ 实物展示 ”为主 ,缺乏 “ 互动参与性 ” 。 ( ) 水博 物馆 具有科学性 、 二 、 艺术性 , 但往往 因缺乏普遍性 、观赏性 、休闲性和 趣 味性而导致 吸引力不 足。 ( 、人对 水的感情错综复杂 ,静态 三) 式展 览无法使 游客 表达对 水的讴歌 与激愤 之情 , 但休 闲模 式的单一化又使游客 或居 民对 城市 “ 水文化 ” 的深入 了解望而却步。 ( 、建设专题性 的水文化公 园,如 四) “ 河 文 化 公 园 ” 是 一 项 突破 性 的 举 措 , 运 , 但从 “ 文 化 ” 的 完 整 意 义 上 看 其 缺 乏 一 水
京杭大运河古镇:湾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作者: 朱晓明[1];龚 [2]
作者机构: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2]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02级本科生出版物刊名: 城市规划
页码: 97-98页
主题词: 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调研;古镇;生态旅游区;京杭运河;古运河
摘要:湾头镇位于扬州东北部,东与凤凰岛生态旅游区隔河相望,北接邵伯湖,是京杭运河和古运河的交汇处,也是沿运河东行通、海,北上淮、泗的必经之路。
湾头古名临湾坊,又叫茱萸湾。
因河水流入扬州要经过十三道湾的头道湾而得名。
此外,古运河沿壁虎坝滚滚西去,转而南下,绕了一个大弯,这也是湾头名称的由来。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董萍【摘要】分析了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背景下,淮安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合理规划,加强运河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注重创新,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提升品牌,加大运河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弘扬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措施加快淮安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自然社会与人文社会的和谐发展.【期刊名称】《市场周刊·理论研究》【年(卷),期】2017(000)011【总页数】2页(P47-48)【关键词】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对策【作者】董萍【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3中国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
大运河自北向南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在运河两千多年的开凿历史上,淮安是连接大运河的关键地段,史称“南北襟喉,江淮要冲”。
而淮安运河的开挖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中原,开凿从扬州到淮安的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成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
战国时魏国开凿了开封至沈邱的鸿沟,又沟通了黄河与淮河。
隋炀帝于605年,为了开凿了南北京杭大运河,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疏浚了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开创了淮安运河文化的繁荣,直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淮安成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粮食储运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盐榷税务中心,有“九省通衢、七省咽喉”之誉,淮安曾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岸“四大都市”。
漕船志记载“况长淮分天下之中,北达河、泗,南通大江,西接汝、蔡,东近沧溟,乃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
由此可见淮安是连接南北方和东西部各水道的重要枢纽。
”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京杭运河漕运的衰败,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运河两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大量的古迹遗址。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总目(1-13辑)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总目(1-13辑)赵昌智主编的《扬州文化研究论丛》创办于2008年9月,由广陵书社出版,每年出版两辑,主要栏目有:扬州学派研究、文选学研究、维扬艺文、邗城史探、扬州名人、扬州盐商、广陵琴派研究、书评等。
第一辑2008年9月赵昌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曹世潮:扬州文化的个性及其对世界的意义——兼论世界上的三种生活方式:伦敦、新德里、扬州余大庆:论扬州文化的性质及其现代意义郭志坤:写在《隋炀帝》播映前祁龙威:读前人清朴学史部分论著札记汤志钧:朴学研究和函札整理黄继林:徽商与扬州文化朱福烓:扬州佛教文化探微田汉云:论清代扬州学者的《荀子》考证戚学民:论阮元对戴震学术地位的贡献——读阮元撰《儒林传拟稿》札记之一陈文和:阮元的校勘学王章涛:扬州学派边缘人物与扬州学派研究———黄文旸对阮元、焦循、凌廷堪的影响郭院林:刘文淇书札四通曾圣益:郭院林《刘文淇书札四通》读后刘建臻:徐复试论郭明道:扬州学派的哲学思想与治学成就顾农:曹宪与李善——文选学的两位奠基人赵昌智:扬州与选学赵阳:在文学与学术之间——清乾隆年间“《文选》派”辨李保华:关于广陵潮兴起、消亡及地域之争论丁家桐:欧阳修扬州事迹七考韦明铧:好自口中来,春从手上生——耿氏儒医世家钱毅、钱宗武:北宋扬州诗人王令用韵研究王伟康:焦循戏剧观初探董国炎:论扬州评话王汉:王鋆与“怪以八名”张长明、孙卫华:螺钿妆成翡翠光——扬州漆器曹永森、王京:一剪之巧夺神工——扬州剪纸第二辑2008年9月祁龙威:由训诂以明义理——读刘台拱《论语骈枝》戚学民: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与阮元《儒林传稿》王章涛:双峰并峙两通儒——阮元与焦循的学术关系张其昀:论《广雅疏证》之撰成田汉云、陈晓东:论清代《墨子》考证的历程与成就刘建臻:《清史列传》中扬州学派史料刊误十六则伊藤正光著,钱剑锋译:《文选》李善注“善曰言”的解释和五臣注以及现代注释之间的关联度——以《文选》卷二十二谢灵运的诗的解释为中心胡耀震:曹宪事迹著述系年顾农:重读鲍照《芜城赋》孔祥军:李审言先生文选学述略来新夏:清代扬州的杂书陈文和:《扬州画舫录》校后记刘向东:匠心独运的金农雕版艺术——宋纸明墨印本祝竹:释读吴让之与赵之谦的印学交流韦明铧(辑注):陈汝衡书札曹明升:《散曲丛刊》的文献学价值童李君:清代弹词在扬州的传播汤志钧:《张謇日记笺注选存》读后李建明:历史是一种精神——读余大庆《鉴真传法东渡记》陈延嘉:扬州文选学研究的新收获——评顾农《文选论丛》沈秋农:为清史研究心心相印——记祁龙威与戴逸半个世纪的友情俞扬:徐铉谪居泰州年月考刘师培:邗故拾遗第三辑2009年8月祁龙威:清代“扬州学派”旧闻择抄汤志钧:从黄侃悼念刘师培谈起张寿安:龚自珍论乾嘉学派——从《阮尚书年谱第一序》谈起张其昀:论《广雅疏证》中的校勘戚学民:论阮元撰二卷本《国史儒林传》吴凯、周星莹、钱宗武:《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考述王章涛:阮元佚文两篇考辨朱家生:“通儒”焦循的数学研究明光:焦循戏剧理论新议王伟康:读焦循《易余龠录》曲论札记韩荣钧:书院教育与扬州学派顾农:陈琳新研二题——《文选论丛》补编黄进德、汪俊:论吴淇及其《六朝选诗定论》卞孝萱:陈含光手写所作诗文简述赵昌智:对复兴扬州评话的观察与思考王自立:为官入藏留佳作——清代扬州人吴廷伟与《定藏记程》黄继林:从盐说开去王华宝:扬州学派研究的重要成果——简评薛正兴先生著《王念孙王引之评传》冯春光:从文化的视角窥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评《扬州文化与旅游研究》况周颐著,曾学文整理:选巷丛谈第四辑2009年12月薛正兴:刘熙载论于广元:《经传释词》产生的原因张其昀《广雅疏证》对于古籍训诂谬误的纠正赵昌智:阮元建隋文选楼之动因考论朱福烓:白塔寺与李善注《文选》顾农:说《文选》诗二题赵俊玲:明末闵、凌刻《文选》评本述要戚学民:李善对《三礼》的引用与《文选李善注》的思想意义汪俊、王长香:第八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祁龙威:阮元遗事辑录(四则)张学锋:隋炀帝对扬州的经营及江都陪都地位的确立杨丽娟、葛星明:青溪旧屋的第五代文化传人刘葆儒卞孝萱:《龙父先生书画篆刻作品选》序汤志钧:阮元和《味经斋遗书》祝竹:一官百里江淮海三绝千秋书画诗——屠倬的生平和篆刻王汉:楼阁中的秘密——袁江界画楼阁的形式结构分析及其分期顾一平:辛汉清与《小游船诗》王自立:不谢之花——扬州通草花顾风、刘尚杰:申遗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扬州价值张益、谢青桐:文明的空间联系:大运河、新安江和徽杭古道构建的徽商文化线路王锷:《刘申叔遗书补遗》读后秋鸿:灵动的运河精致的名城——读《运河名城·扬州》刘梅先编注,赵昌智点校:阮文达公遗事杂咏第五辑2010年10月黄强:《百尺梧桐阁文集》及其焦循评阅本述考顾农:选本的力量——《文选》与《文心雕龙》、《诗品》之比较张亚新:论新变潮流中的《文选》与《玉台新咏》黄进德、方晓伟:关于江宁织造曹家的几件新材料王伟康:论《扬州画舫录》对中国古代小说史的贡献曹田:祭祀的理念与理念的祭祀——扬州纸扎技艺的考察与探讨汤志钧:刘师培的“留别扬州人士”及其投身革命明光:金兆燕与两淮盐官、盐商关系述论胡耀飞:“谁当立者?”——十世纪初杨吴政权延续危机张郁明:李鱓论顾一平:多才多艺的汪二丘祝竹、朱天曙:吴让之年表祁龙威:《〈周礼〉饮食制度研究》序蒋寅:一个有待于重新认识的刘师培——读万仕国编《刘申叔遗书补遗》沈秋农:潜心研究嘉惠士林——读《龙威读书录》有感赵昌智:一部赏心悦目的好书——《扬州艺术丛书印象》刘少椿:广陵琴学源流朱江:扬州琴史拾遗马维衡:斫琴艺术的审美价值韦明铧:辨“广陵散”——《广陵散》绝响了吗?清徐庭曾、汪桂森编著,曾学文整理:扬州历代疆域沿革第六辑2011年2月张其昀:对文证义与连文证义及其在《广雅疏证》中的运用黄强:汪懋麟诗集及其焦循评阅考论杨丽娟:新见扬州青溪旧屋刘氏藏书目录田丰:区域文化的转型与传承——试论王懋竑、朱泽沄与扬州学派之关系顾农:隋炀帝身边的文人学士韦明铧:一曲道情天地远——扬州道情研究黄继林:从“上苏州”说起——洪武移民和文化交流晏炳森:保护文物精心策划建好扬州学派纪念馆戈弘:关于扬州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之我见胡耀飞:“为国去贼,为民除害”——公元918年杨吴政权朱瑾政变事件剖析王伟康: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始末及其启示俞扬:柳敬亭籍贯辨明光、王丽娟:扬州“二马”生平续考——扬州二马研究之二高明峰:江藩生卒年岁考略王汉:袁江曾入宫廷考孙永如:三句至理名言,心间永铭记——追忆恩师卞孝萱先生赵昌智:道德文章式桑梓——卞孝萱先生对扬州文化的贡献朱福烓:说汪篯朱已泰、张文准:记篆刻艺术家蔡易庵先生祁龙威:修纂《清史·朴学志》日记汤志钧:《刘申叔遗书补遗》评曾学文:扬州文化研究的得力之作——《扬州文化丛谈》读后刘少椿:我对古琴的估价朱红梅:广陵古琴艺术的发展走向第七辑2011年6月钱宗武:段玉裁《尚书》研究的语言哲学观考述张连生:焦循与《孟子》考证学王章涛:从两篇序文谈阮元与段玉裁的关系赵阳:汪中诗歌创作对杜诗的接受顾农:两晋文学家“三张”略论——以《文选》所录作品为中心王志娟:《文选楼丛书》成书述略张郁明:罗聘绘画艺术论万仕国:何震年表曹永森:一盏灯和一把尺的启示董国炎:论扬州评话语言演变及其得失刘方明:郑板桥的艺术创新特质刘向东:活字印刷重要史料——《古籍刻印业务资料》释读华强:桑榆晚景又一春李保华:屈己全民命,捐躯表素怀——宝应忠烈词人成肇麟顾一平:冶春后社诗人谢无界俞扬:吴嘉纪与王士禛任中敏:与周笃文书赵昌智:“橵趟子撩在外”又一解陈文和:读任中敏《散曲丛刊》札记一则祁龙威:书《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后吴善中:介绍钱伟卿《扬州光复经过回忆录》冯春龙、居再宏:祁龙威教授谈《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殷定泉:辛亥扬州光复众生相第八辑2012年3月汤志钧:刘师培和《经学教科书》赵昌智:扬州园林与《文选》顾农:文选学研究札记三题杨化坤:《文选》嵇康《幽愤诗》主旨及归类辨析葛星明:新见扬州刘氏《青溪旧屋金石拓本集》编纂考略居再宏:从《邗江三百吟》看乾隆时期的扬州曲艺晏炳森:略说《黄氏逸书考》王永年:两晋之际广陵人事与江东政局张连生:扬州文津桥、文昌楼、文昌阁、汶河杂考王汉:清代前期扬州园林中的西方因素李尚全:鉴真东渡动机的政治学分析明光:《金瓶梅》传奇作者郑小白小考周茂仲:清代扬州学者杨大壮初考方晓伟:黄右原先生年表顾一平:竹西萧史胡显伯杨丽娟:顾廷龙、上海图书馆与扬州“青溪旧屋”刘氏往来考略朱已泰、刘丹彤:“长出自己的须眉”——记德艺双磬书画艺术家王板哉先生祁龙威:读《顾颉刚日记》随笔祝竹:读《沧浪诗话》札记——以一个印人的视角高明峰: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校点二种正误刘立人:也谈“今宵又见桃花扇”张立兵:评伍大福著《扬州才子李涵秋文学研究》黄继林:功纪南维——张怿伯在辛亥海军起义中的功绩第九辑2012年10月王章涛:阮元佚文考释两篇方晓伟:黄奭学术成就新探钱宗武、陆亚军:《汪容甫遗诗》题材析论田汉云、田丰:论龚自珍对《国朝汉学师承记》的批评——读《与江子屏笺》金永健:高邮王氏校释《左传》的学术思想与方法林宛萱:台北故宫所藏扬州画家作品叙录顾农:诗人薛道衡之死张郁明:写在闵贞被开除之时——兼论闵贞及闵贞的绘画艺术朱宗宙:扬州盐商发轫于唐代王伟康:从徽商记载谈《扬州画舫录》与徽学研究杨文昭:《扬州好佬》的“草根文化”现象之透析曾学文:苏东坡与扬州张其昀:“扬州”语源考索陈文和:《大明寺残碑》释读徐从法:邵伯镇古运河申遗点暨邵伯埭与古船闸考略刘向东:亲见陈彝诗文小考李保华:开元第一筝手扬州薛琼琼事迹考辨明光、顾春勇:马曰琯补考及著作述略——扬州二马研究之三顾一平:惜馀春主人高乃超刘勇刚:近代词人蒋鹿潭与扬州的乱世情缘汤志钧:许宾门日记祁龙威:读清代乾嘉“扬州学派”著作一得李金坤: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正解李凤云:张子谦先生古琴艺术初探王志娟、刘栋:《清宫扬州御档》中有关刻书档案张连生:《清宫扬州御档》中道光初年有关黄潆泰档案选读第十辑2012年12月赵昌智:个园琐议喻春龙:黄奭所处的时代及其辑佚活动郭国庆:清儒辑佚准备述考陈文和:略论惠栋至黄奭一系的辑佚学王章涛:黄奭编《端绮集》中阮元佚文解读——兼论阮、黄之交方晓伟:个园黄氏家世汇考张连生:个园主人黄潆泰在道光年间的沉浮——以《清宫扬州御档》为依据袁准:谈个园之地缘金川、沈学峰、陆萍:个园黄氏家族史料研究综述及展望王振忠:游艺中的盛清城市风情——古籍善本《扬州画舫纪游图》研究朱宗宙:扬州盐商与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明光:康熙朝扬州盐商文人程庭韦明铧:扬州盐商与台湾事变黄继林:盐业政策与扬州盐商商帮的形成张其昀:《读书杂志》据文例校勘述例张郁明、张岚蓓:试述郑板桥诗歌中的人格魅力顾农:《文选》里的陆云孙浩宇:《文选序》“戒”说曾学文:刘师培撰清代扬州人物传记第十一辑2013年6月李保华:关于汪中校书精法楼的三篇佚失碑记拓片及说明钱宗武、朱蓝凤:《说文》学第一公案徐李之争评议顾农:朱自清与鲁迅王汉:晚清邗上名士——汪砚山万平:《大宾许公墓志铭》与许明贤万仕国:《天义》秋瑾案资料王资鑫:晚清扬州武术流派朱福烓:隋炀帝的江都梦方亮:典试广西留佳作——论乔莱使粤诗文朱姝:“三风太守”女婿长次辨疑——就《吴绮年谱》之惑与汪超宏先生商榷顾风:横空出世——“唐宋元明清陶瓷极品展”序刘向东:扬州古籍书店抄本书小记顾一平:小玉茗堂主汤公亮明光:清代扬州盐商家族文人生卒年考祁龙威:题王仲荦教授赠诗手稿伍野春、阮荣:阮元研究论著索引(1799-2012)第十二辑2013年12月赵昌智:扬州学派对清代学术的贡献魏白蒂著,朱茜、刘丹彤译:从政之余的阮元——清中叶的学者及学术倡导者和赞助人顾农:文选学笔记二则王曾瑜、王茂华:古代扬州的城市变迁王章涛:阮元与北、南两万柳塘徐从法:邵伯镇古运河乃邗沟故道——对《甘棠小志》言及邗沟故道在邵伯镇之东的质疑张连生:爱民将军白云上事迹考顾一平:广陵琴家高治平方晓伟:旅居扬州的新安岑山渡程氏盐商家族明光:清初诗人孙枝蔚三论张郁明:金农的艺术观和禅宗哲学朱广盛:十年此地共论文——流落海外的《九月行庵文讌图》解读黄继林:柳敬亭与冒辟疆祁龙威:读台北傅斯年图书馆珍藏的《高邮王氏父子手稿》随笔陈文和:段玉裁校勘记引起阮校误读札记高明峰:《江湖集》编者陈起字“彦木”、“彦才”考伍野春、阮荣:汪中研究论著索引(1803-2012)第十三辑2014年5月林俞佑:阮元《儒林传稿》学术观钩沉魏白蒂著,刘丹彤、朱茜译:阮元的成长历程伍野春、阮荣:海外学者研究阮元述评(1904-2012)夏巍然:“一代名臣,学界泰斗”阮元也是科学家孔昊天、孔祥军:焦循《禹贡》地理学平议——以《禹贡郑注释》为考察中心王曾瑜、王茂华、王嘉川:古代扬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考述赵昌智:也谈“瘦西湖”的原名张连生:张云璈与《(嘉庆)两淮盐法志》方亮:晚清名臣王凯泰王资鑫:皮雕尤——记扬州近现代皮雕大师尤紫轩刘勇刚、吴雅楠:论秦少游的文张郁明:郑板桥艺术精神探源——纪念郑板桥诞辰320周年王伟康:焦循与李斗戏剧观同异略说黄继林:马年说马——扬州马地名所揭示的文化内涵顾农:读书札记二则曹明升:深造自得抒己见——读顾农先生新著《从孔融到陶渊明——汉末三国两晋文学史论衡》。
介绍扬州古运河的作文

介绍扬州古运河的作文一、引言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苏省中部。
古运河是扬州最著名的水运通道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古运河之一。
它连接了长江与黄河,曾是中国主要的内河水运通道之一。
本文将介绍扬州古运河的历史和特色。
二、历史沿革扬州古运河始建于隋唐时期,被称为大运河,全长约1200公里。
然而,由于运河的维护和筑堤成本较高且不易控制水位,后来大运河逐渐分为几段。
扬州的古运河是其中之一,全长约15公里。
古运河是按照当时的水运需求,通过扩充、改造和连接天泽、五泄湖和扬州的江河串起来的。
其目的是为了方便水运,促进商贸繁荣,并连接扬州与华东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运河逐渐成为扬州的重要交通枢纽,形成繁荣的沿河商业区,沿河建有很多码头和商铺。
它成为了水路货物运输和沿途城市交流的重要通道。
三、古运河的特色1. 文化景观扬州古运河沿岸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有:广陵博物馆、瘦西湖、个园、何园、大明寺、瘦西湖博物馆等等。
这些景点不仅展现了扬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还保留了古代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2. 沿岸休闲区古运河沿岸修建了一条漫步长廊,供游客散步和观光。
长廊两旁有悠闲舒适的公园,供人们休息和娱乐。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沿着古运河漫步,花坛中花开成片,绿草如茵,让人心旷神怡。
3. 悠久的历史古运河见证了扬州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
沿河各处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如老街区、城门、湖堤等等,都是历史的见证。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扬州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传统文化。
4. 美食街区扬州是中国的美食之都之一,而古运河沿岸的美食街区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
从传统的鸭血粉丝汤到创意的扬州炒饭,这里汇聚了各种各样的扬州特色小吃,让人流连忘返。
四、保护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古运河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水污染、河道淤塞等。
为了保护古运河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水质监测和治理工作,保持运河的水质清澈。
扬州古街区的开发与保护——以仁丰里、皮市街为例

老房子可以得到免费的修缮,这让居民们在居住条件方面有了极大改
相反,如仁丰里、皮市街这些尚未过度开发,在政府保护更新同
24 中华手工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时,保留了扬州的老味道,拥有独特古巷文化的巷子由于宣传力度不 融合起来,碰撞出新的艺术设计形式,从而达到符合大众审美又具有
够,知名度不高。一般初次去扬州的旅客乃至在扬州生活过几年的外 文化传播的艺术效果,比如设计出与巷道历史文化相关的公共文化长
地人都并不是太了解。但反而是这些尚未开发的古巷更加具有最真实、 廊,可以通过浮雕、壁画、砖雕等各种形式来表现。最后,扬州老城
最地道的扬州味,可以反映扬州的市井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 的公共文化标识系统设计,有利于解决扬州旅游业发展中路线不明晰
丰里为例,仁丰里中保存有纪念岳飞的旌忠寺,有隋唐时期中国文选 读书沙龙的地方;还有专注古城再构新生活的“奕见工坊”,是一间
学创始人曹宪、李善在此居住的曹李巷,有乾嘉经学泰斗阮元的住宅 古城保护工作室,内容包含雕版印刷、书法园艺等工艺;此外还有保
和家庙,有明代兵马司的衙署所在地,还有文选楼、陈六舟住宅双桂 护宣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杖头木偶的工作室等多家非遗
南与马军营四铺北,装备军马需要皮货,到了清代,发展成了皮货街
同样经过几年来的开发改造的皮市街,拥有着独特的创客文化,
市,分为南皮市和北皮市。清末民初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皮市街 已经成为了一条文艺范十足却又不失传统的古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上又渐渐开启了其他商店,比如天宝斋茶店、达仁医院、福昌酒店等 去参观体验,有着许多装修精致、小众的店,适合拍照打卡。如主打
的重要出行通道,一条巷子的主干道还连接了许多小巷,贯通南北。 城老街风貌。700 米长的皮市街两边还有了许多老店,保留了老扬州
扬州古运河游览导游词(2篇)

扬州古运河游览导游词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
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____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____公里。
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____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
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可谓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
作为“运河城”的扬州,在新的世纪,应对运河文化资源加以大力开发和利用,通过旅游让古老的运河文化为扬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扬州三湾,河道曲折,当初运河的开挖者为了消除地面高度差,使运河的水面保持平缓,便采取了延长河道以降低坡度的办法,所以就把这段运河开挖得弯弯曲曲。
这个方法是我国古代河工们的杰出创造。
以前所流传的弯弯曲曲是为了不破坏扬州风水的说法是不对的。
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古运河的三湾段因其弯道给人们以特殊的变化莫测的忽远忽近的视角空间,将是古运河旅游线上的一大卖点。
古运河扬州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____公里,沿岸有几十个景点,其旅游价值极高,它集长江和运河、天然和人工、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文化、新线和老线、城市和乡村于一体,构成一条色彩斑斓、风情万种、景色各异、内涵丰富的旅游线路。
更为令人称奇的是,作为一条新开发的旅游线,与长江风情旅游线相呼应、相连接,从长江与运河交界的古镇瓜洲上船,经过古运河到东关古渡换船,就能非常自然地与我市已经形成多年的乾隆水上游览线自然连接,这就完全做足了“水”的文章,突出了古城扬州历史上“车马少于船”的特色,使游客感受“水”的经济、“水”的文化、“水”的生活方式。
2:扬州古运河游览导游词“去古运河玩喽!去古运河玩喽!”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听说古运河畔已被整治成优美的风景区,我早就想去看看了,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不一会儿,我们就整装出发了。
刚到渡江桥,就发现桥上已经建起了仿古楼阁,楼阁在灯光的照射下,让人感受到了咱们扬州古代文化的意蕴。
桥下古运河碧波荡漾,两岸灯光自上而下,层次感很强,灯光五颜六色,河面波光粼粼,古运河被映照得更加妩媚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9期
总第418期 百家讲坛
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丁卫卫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扬州段运河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运河,加强对扬州古运河的开发是
我们的历史任务。旅游产业的发展既能够促进扬州经济的发展,对扬州古运河所代表的文化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产业。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苏州;文化旅游
一
、
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1.资源整合度低
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虽然很多,但是相对来说分布
比较分散,景区之问缺乏有效的沟通连续。这一方面是地理位
置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认
识不统一。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涉及文物部门、水务
部门等,还涉及跨行政区规划等问题,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
体,各利益主体都站在自己的局部利益之上考虑问题,利益矛
盾冲突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
发的整体规划。
2.景区整体给游客印象较差
运河两岸既分布着古城区又存在着城乡接合部,且不同
地区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市区功能区分散,集中程度低,
市中心并没有明显的标志,市区外沿岸用地更是复杂多样,居
民楼、工厂、仓库、码头用地穿插交错,并且距离河岸较近,影
响了游客对于运河的观赏,从而降低了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
的受欢迎度。
二、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与策略
1.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
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的保护与开发不能以单体的遗产或
景区为立足点,在考虑扬州古运河整体特点时,也要将各个单
体遗产的特性考虑其中,做到共性与个性的恰当结合。扬州古
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不是对所有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
而是对古运河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筛选与评价,再进行选
择和重点开发。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需要区域的合作、
政府的支持和景区质量的优化,其开发措施要针对扬州古运
河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围绕资源整合、文化内涵和景区质量
开展。总之,古运河文化旅游开发,要遵循廊道遗产人文、自然
与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理念和区域性、整体性的开发方法。
2.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在开发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仅靠扬州市是远
远不够的,扬州市应该紧密联系周边区域,对两岸区域进行总
体性规划,增强吸引游客能力,同时,能够使扬州古运河的旅
游业发展获得更加充足的资源,增强各地区之间的产业互补
性,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旅游资源共享信息库是区域旅游合作
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各地区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电子化
的旅游服务业务,还要完善旅游网站的建设和关联。随着各区
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跨区域旅游合作已然成为发展旅游
业的一个新兴途径。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历了三十几年,已
过渡到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新时代。
区域旅游合作是对旅游资源的纵向深度开发,更是保护
运河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扬州古运河是沿岸地区以及南北
方交流与沟通的有效纽带,记录着有关政治、经济、人文、地理
的重要事迹,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多方面力量加以保
护。扬州古运河邻近长三角地区,长三角资源丰富、交通便捷、
人们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具有旅游设施完
备、合作条件好、旅游开发较好、知名度较高等一系列优点,加
强与长三角地区的联合能够有效促进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的
发展。
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设
施正逐步完善,在运河上游要增加游船的数量,增强游船的功
能,保障并满足游客的需求,可以增加一些能够显示扬州特色
文化的各种主题设施;在设施建设过程中,餐饮、娱乐、交通、
文化、通讯各方面都可以与本地区特色文化相联系,基础设施
的建设应与本地区的特色或地势、地形相结合,突显环境与社
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是传播我国古代文化的有效手段,
因此,加强对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事业的研究对于扬州经济
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对于扬州古运河文
化旅游的开发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如扬州古运河传承的文化
并未被全部展示和开发,许多资源还没有被挖掘并打造成产
品,沿岸相关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度还不够高,形象鲜明的景区
地位还未确立。
如何继续纵向挖掘扬州古运河文化的可利用价值是今后
的主要方向。扬州市政府要根据地理学、市场学、系统学、工程
学等基础学科认清自身发展旅游事业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
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势,打造具有独特风格能够代表本地区文
化的旅游产品。现阶段扬州市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一方面更好地吸引游客,为游客服务,另一方面也是
适应体验导向型旅游开发模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梁胡琳,张捷.城市滨水区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苏
州市沿江地区为例Ⅱ】.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0):23—26.
[2】田道勇.浅谈旅游可持续发展Ⅱ].人文地理,1996(2):43—45.
・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