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历的天空下之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在农历的天空下-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教学设计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在农历的天空下: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教学设计篇一:二十四节气古诗主持稿富士康实验小学第三届臻美春晖读书节四、五年级二十四节气古诗诵读比赛主持稿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本届读书节中,我校四、五年级举行在“农历的天空下”二十四节气古诗诵读活动。
这是一个奇妙的历程,以24节气为线索,带着学生诵读古诗词,从立春开始,跨越春夏秋冬四季,到大寒结束,在这一年四季的诗词之旅中,师生吟诵学习了24首诗,我们学生从此真真切切地爱上了诗,爱上了诵读,爱上了中国文化,我们认识了陆游、杜牧、司马光、王安石、范仲庵…….。
我们体会了对自然的敏感,对生命的敬畏和惊喜,我们懂得了责任,懂得了担当,懂得了感恩……这是最有中国味的诵读历程,是最美丽的历程,这里有最爱学语文的学生,最聪明的孩子,最美好的教师,都是因为有了诗词诵读!每位老师都在想:如果我小时候能够有这样的历程,那该多么幸福!让我们重温这美好的历程吧!我宣布富士康实验小学第三届臻美春晖读书节-----二十四节气古诗诵读比赛现在开始请________班为我们诵读,班做好准备富士康实验小学第三届臻美春晖读书节-----二十四节气古诗诵读比赛到此结束,请各班有序退场篇二:在农历的天空下诗文集锦附件2:《农历的天空下》诗文集锦——佘家镇小学经典诗文诵读课程(一)冬至小至【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至后【唐】杜甫冬至之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二)小寒二十四番花信风: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侯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蜇一候桃花二候律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侯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小寒这天,我们开始了梅花诗词之旅,从背过的诗词里选了十首赠范晔【南北朝】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24节气及传统含义

24节气及传统含义24节气及传统含义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
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习俗、养生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公(阳)历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
二十四节气表解读古人智慧感知自然变化

二十四节气表解读古人智慧感知自然变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标志着自然界发生的重要变化。
这些节气不仅仅是农历中的时间节点,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变化的敏锐观察和对万物生命规律的探索。
解读二十四节气,可以洞察古人智慧,感悟自然万物的魅力。
立春——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立春是春季的开始,字面意思是冬天结束,春天开始。
在这一天,寒冬逐渐远去,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厚。
农谚有“立春一阳生,脱冬装气融”的形容。
寒冬中的冰雪开始融化,春花迎春而开,动物们都开始有了新生的迹象。
立春这一节气,告诉我们宇宙是万物生发的,也给予我们期望和希望。
雨水——寒意渐去,春雨润物雨水节气是冬季转向春季的过渡时期。
北方大地开始解冻,气温逐渐回升,冷空气与暖湿空气碰撞,形成雨水。
雨水滋润大地,为春耕播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居民们开始体验到天气回暖的感觉,人们在这个时候也会有春雷惊醒大地的美好寓意。
雨水这一节气,告诉我们即将迎来春雨润物,大地回春。
谷雨——种稻谷的大好时机谷雨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到了谷雨时节,大地上阴雨连绵,正是田间划得一道道的沟渠,奠定丰收的基础。
同时也是谷类作物的种植时机,所以古人有“春分有雨,谷雨浇田”的俗话。
谷雨这一节气,告诉我们应该抓紧时机,为收获做好准备。
小满——五谷丰收的标志小满是夏季的开始,意味着五谷丰收的时刻已经非常接近。
古人云:“一年四季,唯小满最重。
”小满节气正是田间作物欣欣向荣的时期,万物生机勃发。
春天草木葱笼,庄稼茁壮成长。
小满这一节气,提醒我们要珍惜时机,以迎接丰收的希望。
芒种——麦子渐成熟芒种是传统农谚中将麦子所到之时,为麦子长出芒须时节的称谓。
此时农田里的麦子已经渐渐长高,长出了许多芒须,麦穗也逐渐饱满,成熟日益临近。
芒种这一节气,告诉我们种植农作物的艰辛,也带给我们诸多美好的期盼。
背诵24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歌完整版口诀是什么)

背诵24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歌完整版口诀是什么)方日排行为您整理了背诵24节气歌,还有二十四节气歌完整版口诀是什么和24节气歌怎么背,下面一起来看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是什么吧。
24节气歌怎么背?二十四节气歌完整版口诀是如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6月21日,下半年是8月23日。
这首歌是为了方便记忆,按照人名规律编的。
前四句由每个节气中的一个字按顺序组成,是整个节气歌的主体,后四句是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规律。
气候类型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地理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二十四节气歌完整版口诀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歌完整版口诀如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有多种版本。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不仅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而且影响着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观念。
它巧妙地结合了天文学、自然节律和民俗,并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季节文化。
二十四节气歌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断,谷雨嫩茶玉伴;长夏桑果似樱桃,小满养蚕耕田。
芒果苗入宫前,夏至稻花香似白练;夏日微风催早熟豆,炎炎夏日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一年24个节气顺序

一年24个节气顺序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被划分成了一个个节气。
每个节气都有着特定的含义和象征,对于人们来说,它们不仅是标志着气候的变迁,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参照。
1. 立春立春标志着新的一年开始了,这一天是中国农历的春天的开始。
春节刚过,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刻。
在立春之后的日子里,阳光逐渐增长,温度也开始回升。
人们开始计划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获得更多的收获。
2. 雨水随着立春过去,气候逐渐转暖,雨水伴随而来。
这时候,大地开始回春,植物开始发芽。
雨水也是农民们翘首以盼的时节,因为它标志着春耕的开始。
人们在这个节气里逐渐恢复精力,准备着开展新一年的工作。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其意义是“惊醒冬眠的小动物”。
这个节气也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天气逐渐变暖。
人们开始感受到春天的真正气息,增加了户外活动的频率。
此时正是春游的好时机,也是人们细心打理自己的时候。
4. 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此时,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天空万物生气勃勃。
人们开始感受到春天的阳光,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
这个节气也是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时刻,很多人会开始进行户外运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5. 清明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渐升,天气变暖,同时也是扫墓祭祖的好时机。
人们会带着美食、烧纸祭奠逝去的亲人,同时也会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参与一些户外活动来锻炼身体。
6. 谷雨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它意味着雨水在大地上的充沛,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时值春季,作物开始进入一段快速生长期。
人们要在这个时候多加注意保护作物,同时自己也要有所收获。
谷雨也被认为是气候转暖的标志,人们开始享受春天的美丽景色。
7. 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开始,也是温度开始升高的时候。
此时,人们要开始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夏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人们可以参与到各种户外活动中,也可以享受到美食的享受。
大雪节气的传统民俗信仰与神祭仪式

大雪节气的传统民俗信仰与神祭仪式大雪节气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11月22日至12月6日之间。
对于中国人而言,大雪节气标志着冬天正式到来,天气逐渐寒冷,气温下降。
与此同时,大雪节气也伴随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信仰和神祭仪式,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帮助他们应对寒冷的冬季。
1. 雪神信仰在大雪节气这一时刻,人们常常会将目光投向天空中漫天飞舞的雪花,把雪视为大自然的馈赠。
因此,一些地区会有雪神信仰的存在。
雪神被认为是雪的主宰,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带来丰收和幸福。
在大雪节气的时候,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向雪神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2. 瑞雪祈福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大雪节气有着瑞雪祈福的习俗。
他们认为大雪节气下的降雪是天地相交的象征,能够带来吉祥和平安。
因此,他们会在大雪节气的时候祈求雪花带来好运和福气,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3. 冬祭活动大雪节气也是一些地区举行冬祭活动的时候。
冬祭是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以示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在大雪节气,人们会前往寺庙或神宫,献上祭品,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幸福。
这些冬祭活动常常伴随着舞蹈、音乐和传统表演,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祥和的氛围。
4. 冬至节庆冬至在大雪节气前后,也是中国重要的节日之一。
冬至是阳气最为衰退的时刻,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用来迎接阳气逐渐增长的到来。
人们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吃饺子和汤圆等象征团圆和圆满的食物,寄寓着家庭团聚的美好愿望。
5. 祈福祭拜大雪节气也是家庭祭拜祖先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整理祖先墓地,献上鲜花,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此外,大雪节气也是寺庙和道观举办庙会和庆典的时候,人们会前往参拜神像,祈求神明保佑家庭平安、健康和幸福。
总结:大雪节气的传统民俗信仰与神祭仪式,丰富了冬季的生活,并将人们的情感与大自然相结合。
雪神信仰、瑞雪祈福、冬祭活动、冬至节庆以及祈福祭拜等传统仪式,构成了大雪节气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农历的天空下-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教学设计.doc

在农历的天空下: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教学设计篇一:二十四节气古诗主持稿富士康实验小学第三届臻美春晖读书节四、五年级二十四节气古诗诵读比赛主持稿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本届读书节中,我校四、五年级举行在“农历的天空下”二十四节气古诗诵读活动。
这是一个奇妙的历程,以24节气为线索,带着学生诵读古诗词,从立春开始,跨越春夏秋冬四季,到大寒结束,在这一年四季的诗词之旅中,师生吟诵学习了24首诗,我们学生从此真真切切地爱上了诗,爱上了诵读,爱上了中国文化,我们认识了陆游、杜牧、司马光、王安石、范仲庵…….。
我们体会了对自然的敏感,对生命的敬畏和惊喜,我们懂得了责任,懂得了担当,懂得了感恩……这是最有中国味的诵读历程,是最美丽的历程,这里有最爱学语文的学生,最聪明的孩子,最美好的教师,都是因为有了诗词诵读!每位老师都在想:如果我小时候能够有这样的历程,那该多么幸福!让我们重温这美好的历程吧!我宣布富士康实验小学第三届臻美春晖读书节-----二十四节气古诗诵读比赛现在开始请________班为我们诵读,班做好准备富士康实验小学第三届臻美春晖读书节-----二十四节气古诗诵读比赛到此结束,请各班有序退场篇二:在农历的天空下诗文集锦附件2:《农历的天空下》诗文集锦——佘家镇小学经典诗文诵读课程(一)冬至小至【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至后【唐】杜甫冬至之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二)小寒二十四番花信风: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侯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蜇一候桃花二候律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侯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小寒这天,我们开始了梅花诗词之旅,从背过的诗词里选了十首赠范晔【南北朝】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二十四节气

一年中第四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 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 (约15.2天), 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 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 (或21日)。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 春分点系天文学名词,全球通用;但南半球的春分点指东经180°与赤道的交点,太阳在9月23日 (或24日)经过此点。中国文献中指的春分点,通常指黄经0°与赤道的交点。春分点的确定,始 于商代(约在公元前18一20世纪)。 古代的春分分为三候: “一候玄乌至,二候雷始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 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月令七十二候 集解》有:“二月中,分者 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半。”《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之篇》有:“春节者,阴阳相半 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好。”此日阳光直射赤道,几乎全球昼夜等长。其后阳光直射点位置北移,北 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则昼短而夜长。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春季开始。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 越冬 作物进入春 季生长 阶段。华中农谚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京地区,山桃、加 拿大杨、连翘、杏树、玉兰等树木相继开花。春分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春分时节,在中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 乍暖还寒。根据近几年来对沙尘这一地区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春分15天,正处在3月 底到4月初,在这些地区,大风 卷起的扬沙 、高空飘来的浮尘 ,特别是沙尘暴 对大气 造成的污 染,每每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
立夏节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 “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 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 况用红、蓝、绿、黄、白等特定颜色填充一朵梅 花。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曾提到:“日 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 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此则民间后来流行 的“九九消寒图”。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 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 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 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这 是宋代的冬至,是苏轼《冬至日独游吉祥寺》里的闲情逸致。想想,风萧萧雨霏霏, 枯草湿了,又不是赏花时节,可谁又有诗人这份独游寺庙的雅致呢。不过,他的胞弟 苏辙在他的《冬至日》里也自得其乐:“佳节萧条陋巷中,雪穿窗户有颜风。出迎过 客知非病,归对先师喜屡空。”一个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却不堪其忧、不改其乐, 把儒贤颜子当“先师”来景仰的人,那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如此兄弟俩,不都是在十 丈红尘里,守得一方自己的净土?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唐)戎昱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冬至展墓偶成 (宋 )杜范 至日冲寒扫墓墟,凄然一拜一欷嘘。 蓼莪恨与云无际,常棣愁催雪满裾。 误落世尘惊日月,谩牵吏鞅废诗书。 回头更看诸儿侄,门户支撑正要渠。
(四)诗词:
冬至宿杨梅馆 唐· 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 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 冷枕单床一病身。
(四)诗词:
小 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四)诗词:
辛酉冬至 宋· 陆游 今日日南至, 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 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 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 已绕镜湖边。
• (三)字源: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1) 会意字。甲骨文表示丝绳的终结,是“终”的本字。 金文将丝结简化为点;或另加义符日,表示一年时日 的终结,当然是冬季了。篆文省去日另加义符,表示 年末结冰的季节,以突出冬季。 冬,四时尽也。—《说文》无冬无夏。—《诗· 陈风》 (2) 最后,最终。
• (三)字源: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冬至日 (宋 )苏辙 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犹有髻珠常照物,坐看心火冷成灰。 酥煎陇坂经年在,柑摘吴江半月来。 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
冬至祀先有感 (宋 )赵仲修 井臼辛勤又一年,仗谁齎恨到重泉。 离骚空纪高阳后,蓝缕过如蚡冒前。 终亦有人分鼠璞,只今无俸置豚肩。 男儿七尺须如戟,独掩蓬蒿扫纸钱。
(1)指事字。从一,一犹地;从矢。指远处的箭落到 眼前的地上之状,表示到来。本义:到来,到达。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 劝学》 (2)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 。 至人无己。——《庄子· 逍遥游》 至友、至爱、至亲、至戚。
(四)诗词: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 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 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 劳累。 •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 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 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 5.随时观察和注意身体变化,防患于未然。
冬 至
日 南 至
• 以下备用:
冬 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 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热在 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现代天文科学测定,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北 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 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 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 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
•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 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这是杜甫《小至》里的冬至,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也是 “阳生春又来”,你看,室内宫女绣纹添线,玉管葭莩灰飞;室外柳枝舒展,梅花欲 放,阳气回升,春天很快就要来了。“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 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这是白居易笔下的《邯郸冬至夜》,可以想象,诗人身 处异乡,灯前抱膝独坐,想着家人此时在念叨漂泊在外的他。佳节倍思亲既是一种乡 愁,也是一种幸福。
• 冬至为何吃饺子 • 谚云:“十月一,冬至节,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 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著《伤寒杂 病论》,集医家之大成。张仲景有名言:“进则 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后毅然辞官 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 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 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于冬至那天在南阳 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 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 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 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 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 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 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 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
•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 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 腻和过咸食品。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 此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吃饭宜少量多餐。应 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 多,糖类、脂肪、盐少。
• 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 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 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鸡、 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 木耳、花生、核桃等。 • 冬季吃萝卜赛过小人参 萝卜中含有蛋白质、糖、维生素A、维生素C、尼 克酸,以及无素钙、磷、铁等。萝卜内含有的糖 化酵素和芥子油成分,对人体消化功能大有裨益。 原因是糖化酵素能分解食物中的淀粉、脂肪等成 分,使之为人体反充分吸收和利用;芥子油具有 辛淀粉、脂肪等成分,使之为人体所充公吸收和 利用;芥子油具有辛辣味,能促进胃肠蠕动、增 强食欲、帮助消化,萝卜的这种功能使它赢得了 “小人参”的美称。萝卜除了是人们喜欢食用的 大众化蔬菜外,其药用丛价值更令人刮目相看。 萝卜味甘辛、性凉,有下气定喘、止咳化痰消食 除胀、利大小便和清热解毒的功效。
那么,同时代的朱淑真又有怎样的《冬至》呢?且看:“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 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好一个喜庆热闹节日:击乐声声, 阳气回升,葵影移动,寒梅花开。可陆游的冬至却显得寂静清贫,“今日日南至,吾 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原被当作一个较大 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 冬至的习俗。人们认为:冬至昼夜均分,过了冬 至,白昼开始变长,阳气开始回升,是一个节气 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汉朝以 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 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 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 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 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 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 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 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 这天过节庆贺。
• (一)由来: •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节气,在每年12月21日至23 日之间。 •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是农 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 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 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 • 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 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吃饺子、南方有吃汤 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
•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 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 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 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 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 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最雅致的九九消 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 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 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 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每天填充笔划所用颜色根 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 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 (二)三侯: •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 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 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 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 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 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 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