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培养高校创新人才[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培养高校创新人才
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实践的人才才是未来的栋梁之
才,因此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高校就应加强大学生的知识管理,特
别是隐性知识的管理。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
性,提出了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大学生隐性知识创
新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基础之上
的,其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及其创新能力的竞争,其中关键就在于
是否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实践的人才。为适应新的形势
的需求,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知识管理,对来自大学内部的各个
成员以及大学外部的信息进行提炼,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为大学生
所共享,特别是发挥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
体系,并促使知识流动,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
一、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的认识
1.对隐性知识的认识
隐性知识的定义最早起源于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
michael polanyi,他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通常被称作知
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只是其中的
一种类型。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
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后者称为隐性
知识。而管理大师p.f.durcker则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隐性
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
的存在,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并认为隐性知识
来源于经验和技能。所以,综合而言,隐性知识就是指以个人技术
诀窍、技能、经验和阅历、判断力和洞察力、团队的默契等形式存
在于人际沟通、群体交往及社会文化的延续过程中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和内容。人类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
述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都依赖于隐性知识的存在,都必须有隐性
知识的支撑。波兰尼认为”没有人会相信一个他所不能理解的证
明”,也就是说一个我们不理解的数学证明不能增加我们的数学知
识,只有当我们信服了这个数学证明,我们才能掌握这个用语言或
者公式“言明”的数学知识。可以说,在许多情境中,隐性知识是
人类知识的内核和内容,而显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达
的外形。
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角。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人的隐性知识
在挖掘显性知识的价值中扮演了主角。对显性知识做出的选择、甄
别、过滤和分析,依赖于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所做出的
预见和判断,是使信息展示其价值的关键,也是使信息为决策、为
解决问题服务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分析中投入的隐性知识越多,经
过加工的信息与用户的需求就越贴近,信息的增值幅度就越大。
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知识存储于人们的头脑中,在知识创新
的过程中,人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人所掌握的知识——尤其是隐
性知识,决定了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隐性知识
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此外,从知识的价值链的角度上看,经验、判
断力、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
2.加强隐性知识管理对大学生的影响
有效的隐性知识管理,有助于大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减少认知负
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隐性特点及隐性知识的
学习。它认为知识是个体主观建构的,隐性知识的管理让学习者能
更有效地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沉淀,让新旧知识或者经验之间具有更
好的关联。
有效的隐性知识管理,能够让大学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有效的
隐性知识管理,能够促进大学生个体与外部世界(他人、人工制品、
环境)之间的知识流动、循环,从而让知识升值。大学生在外部环
境信息的刺激中,可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对自身隐性
知识的认知,提高学习力及核心竞争力。这同时也是个体隐性知识
成长的目的。
二、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阻碍因素
1.隐性知识特性的阻碍
一方面,隐性知识本身不能被知识个体全部认识,这部分知识像
“黑箱”,基本不可能管理;而那些能够被认识到的隐性知识,因
为本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很难编码表达并传播。另
一方面,隐性知识的个体性、私有性决定了隐性知识管理的社会心
理障碍,没有一定的动机激发,隐性知识难以传播共享。
2.大学生隐性知识的生成环境单一,长期的学校生活使得隐性
知识来源简单化。大学生隐性知识表现出专业性强,但跨学科性
弱的特点,这是其隐性知识管理的又一阻碍。1977年国内恢复高考
制度,高中文理分科正式开始。大学生从中等教育开始,就遭到了
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大学生的思维
能力以及心智模式呈现出这种割裂倾向的后遗症,这也正是中国少
出“大家”可能的原因之一。
3.大学生的学习集中于学校,缺乏社会实践,隐性知识的沉默
性较社会从业人员或专家更强。他们对于自身隐性知识的认知经
验不足,难以认识到隐性知识的存在。学校常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
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以往的学习
更强,但长期的传统学习方式让大学生对“灌输式”教学形成了强
烈的依赖性,自我管理能力作为隐性知识的一个方面其本身就表现
出很大的不足。同时,学校教育对自主学习的引导不足,大学生缺
乏隐性知识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工具。
三、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一)将隐性知识最大程度的显性化
1.叙事策略,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知识载体的经验、技巧、
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过程用口头的方式表述出来或者是记录下来
以便交流。学习者可以通过他人的经验故事识别出隐性知识载体的
认知模式。
2.思维表达策略,如比喻、象征、模型、比较、归纳、概括等思
维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直觉和灵感。隐性知识主体,如大学生对自
己建构的观点进行加工处理、编码,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通
过这些策略以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在隐性知识持续不断显性化的
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3.知识可视化,即为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知识动画、知识地
图等图形、图像的方式展现知识主体思维过程、心智模式及知识关
联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图形图像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能有
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加快认知活动的进程。
4.反思策略,利用电子学档、blog等反思工具促进隐性知识显性
化。大学生处于半封闭的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知识很多都是惰性
知识,处于沉默状态。利用反思工具,记录思维中一闪而过的灵感
碎片,将这种灵感知识显性化,进一步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前后关联。
(二)抓好三个中心,有效加强隐性知识的管理
1.以问题为中心,一方面,在真实环境中发起事件或者利用发生
的事件,提出问题,吸引大学生个体参与,建构以问题热点为中心
的兴趣团体,展开活动,促进隐性知识管理。如开展大学生自主创
业设计比赛,邀请具备实战经验的专家对创业设计进行评价,在小
范围内实现隐性知识流动。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可以将上述活
动进一步扩展,形成学习圈,让更多专家的支持和在职人员及其他
大学生等参与其中,充分展现群体智慧的魅力,通过论坛、即时对
话的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2.以项目为中心,在协作式环境中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大
学生可以通过与项目相关人的连接了解不违反(下转第38页)
道德法规的项目操作方面的隐性知识。同时,在自己所能及的范
围内,大学生在协作式学习模式下,利用协作平台,可以有效的实
现隐性知识的生成与共享。
3.以案例学习为中心,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案例教学对
案例的分析常常包含三个环节即:情景再现、事实分析、理论提炼。
案例学习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生通过案例的讨论,与
同伴学习互动,解决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做到事前借鉴、事中沉淀、
事后总结。
(三)构建利于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的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最为主要的学习场所,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环境的单
纯性使得大学生知识结构存在着复杂度和跨学科性弱等严重的不
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只有发生在特定情境的知识
才是有意义的知识。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环境的创建对其个人隐性
知识成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注重真实环境中大学生学习实践环境的创设。学校可以为大学
生提供实践场所,如大学生科技园、实习基地等,也可以为企业和
大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桥梁,供学习者在真实的环境中与之交互,打
破学校单纯的学习环境所造成的思维狭隘、经验匮乏的局面,而不
是提供简单的勤工助学这样的重复性劳动职位。在制度上,实行导
师制,鼓励导师带队或者引导大学生参与实验室研究和社会实践。
在这样的环境中,将有助于拓展隐性知识原始传播的层面。
2.建立有利于隐性知识管理的虚拟社区、数据库并创建分布式协
作平台,使其成为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的支撑平台。web2.0技术为
隐性知识管理型虚拟环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大学生在利用这
样的虚拟环境时,通过反思沉淀、挖掘他人隐性知识、社区贡献、
分享他人经验、获取隐性知识激发因子等方式进行知识管理。天河
部落、畅享网、维基百科等都是较好的代表。
3.创建并利用有效的隐性知识管理工具。如rss、blog、wiki、
微博客(micro-bloging)、qq、msn等。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工具
记录自己的知识成长过程、与学习同伴共同完成任务挖掘不同的经
验技巧、与专家交流对话激发并促进自身隐性知识的生成。
参考文献:
[1]王颖.隐性知识升华与大学知识的创新.中国高教研究,2008,
(5).
[2]简世德.论高校隐性知识管理.当代教育论坛,20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