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历史人物—周瑜
对周瑜的评价怎么样

对周瑜的评价怎么样周瑜,著名将士,他的妻子小乔为其诞下三子,少年时与孙策交好,也因此与孙家结下世代因缘,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塑造诸葛亮的智慧过人的形象,对周瑜的形象难免有些言过其实了,或者说对他的说明并不是真正历史上的那个周瑜。
那对周瑜的评价是怎样子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周瑜的评价怎么样事实上周瑜其人胆识过人,学识渊博,司马光曾经在《资治通鉴》中对他的评价是极高的,再有关于三国的其它史书的记载中也没有关于周瑜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的描述。
周瑜不仅精通音律,而且文采超群,他戎马一生,征战披甲,有极大的抱负,关于待人接物方面他也是相当谦恭有礼的,对于他当时的好朋友的孩子孙权,即使他当时在军中没什么地位,不受其他的尊重,周瑜依然尊敬孙权完全按照君臣应尽的礼仪来对待。
这和厚实的小说家所描述的那个周瑜是截然不同的。
而关于曹操对周瑜的评价其实也不太好,因为曹操对于周瑜的评价其实不多,他的交流多是和孙权之间的。
唯一一次对周瑜的评价还带有蔑视的意思。
最后可以联系到历史的上下关系,也不排除曹操这只是在自己兵败之后的自我嘲讽罢了。
周瑜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没有人能准确的判断,一切只看自己的价值观如何了。
总之可以肯定的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有或多或少的不正确的评价。
在后人看来多少是有一些要把人引入歧途的意思了。
对周瑜的评价陈寿:“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
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策:“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吾得卿,谐也。
”孙权:“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周瑜人物形象分析

周瑜人物形象分析周瑜人物形象分析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人。
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
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官至太尉。
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周瑜人物形象分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周瑜人物形象分析篇1(一)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一周瑜,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
据陈寿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
历史上的周瑜年轻貌美,风流儒雅。
他为人宽宏大度,不计个人恩怨,很得部将和其他人的拥护。
他具有深远的政治眼光和杰出的军事才能。
周瑜曾指挥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这些战役的胜利,表现了他的杰出军事才能。
但最能体现的莫过于赤壁之战了。
当曹操率领近三十万水步兵而号称八十万要与孙权决战时,孙权的谋士张昭等人,被曹操的气势吓破了胆,极力主张投降曹操。
在这种紧急关头,周瑜与鲁肃力排众议,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从而坚定了孙权的抗曹信心。
接着,周瑜又亲统精兵五万,大破曹军于赤壁。
曹操逃回北方以后,一直无力再次南下。
这就使孙权的势力得以巩固和发展,并终成帝业。
赤壁之战的胜利充分说明了周瑜是一个政治上高-瞻远瞩,军事上有雄才大略的英雄。
这就是周瑜的主要特点。
(二)正像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样,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给他笔下的周瑜安排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让他在作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结构纽带作用。
赤壁之战是作者着力描写的规模宏大的重要战役。
这一次战役集合了曹、刘、孙三方的主要军事力量,实际上也就是集合了三方面众多的谋臣武将,使他们各施谋略、各显威风,展开了政治的、军事的、明的、暗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斗争,展示了宏伟壮观的奇特历史场面。
作者安排了周瑜这样一个具有纽带作用的人物,使各种矛盾都与周瑜发出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并通过周瑜把各种人物的行动贯穿起来,从而表现了每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推进情节的发展。
三国志 关于外貌描述

三国志关于外貌描述
摘要:
1.《三国志》中对周瑜的描述
2.周瑜的家庭背景和外貌特征
3.周瑜与孙策的关系及共同事迹
4.周瑜的军事才能和战功
5.周瑜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
正文:
《三国志》是一部描绘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220-280 年)政治、军事、外交和人物事迹的史书。
在这部史书中,周瑜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其形象和外貌特征如下: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
他的祖父周景和父亲周异都曾担任过汉朝的太尉,家族地位显赫。
周瑜的外貌被描述为“长状有姿貌”,即身材高大、相貌出众。
周瑜的家庭背景和外貌特征使他成为当时社会的精英人物。
孙坚兴义兵讨伐董卓时,周瑜的家族迁徙至舒。
孙坚的儿子孙策与周瑜同年,两人关系密切,友情深厚。
周瑜曾将自家的大宅让给孙策居住,并且升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关系十分亲密。
周瑜与孙策共同参与了多次战役,如攻打横江、当利等地,均取得了胜利。
后来,孙策准备东渡长江,周瑜带兵迎接并协助孙策作战。
在攻克秣陵、击败笮融和薛礼等战役中,周瑜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周瑜的形象与《三国志》中的描述略有不
同。
周瑜被描绘成一个英俊勇武、极具智慧和谋略的军事家。
他手执方天画戟,身披铠甲,形象威风凛凛。
在三国时期,周瑜与诸葛亮、曹操等历史人物共同演绎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虽然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并非完全基于史实,但这部小说的成功使得周瑜的形象深入人心。
三国历史人物-周瑜

三国演义中的 周瑜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经说,《三国演义》 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这当然是 就小说的整体而言,具体到周瑜身上, 这个比例可就严重失调了,罗贯中不 只将周瑜变得才短智拙,并且剥夺了 他赤壁之战的首功,还将周瑜描写成 了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小人形象, 以至于还让周瑜在临死前发出了“既 生瑜,何生亮”的悲怆感叹!
谢谢观看
行
万 里
thanks
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二乔。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 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 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 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 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 不觉自醉”(《三国志》),和他成 为好友。
正史《三国志》 对赤壁之战的 简述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 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 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 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 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 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 等在南岸。”
《三国演义》,反映了尊刘反 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从 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 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 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也影 响着人们对正史的误读。
既生 瑜
何生 亮
周瑜 打
黄盖
草船
相关典
借箭
万事俱 备
只欠东 风
草船借 箭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 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 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 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有关三国英雄周瑜品质与现实生活的作文

有关三国英雄周瑜品质与现实生活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三国英雄周瑜品质与现实生活同学们大家好啊!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谈谈我们从古代英雄身上学到了什么。
我决定写写关于三国时期的名将周瑜。
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呢!周瑜是个大才子,从小就机智过人。
他长得帅气挺拔,谈吐不凡,学识渊博,而且武艺高强,在水陆两军都是一把好手。
所以后来在三国战争中,他成了孙权的幕僚,统帅大军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瑜最出名的事迹就是赤壁之战了。
当时蜀汉和东吴联军被曹操的大军包围,陷入了绝境。
可是周瑜智勇双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就是在长江边等着东风吹来,放火攻燃曹军战船。
结果一场大火把曹军烧得精光,曹操率剩下的败兵狼狈撤退。
周瑜这个计策,不但救了蜀汉和东吴两股军队,也使曹魏大国元气大伤!真是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大胜仗啊!后来周瑜还击败了曹魏大将夏侯渊,攻打了合肥等地,使东吴国力一路看涨。
可惜他英年壮志尽绝,年仅不到四十就因病去世了。
若不然,东吴兴衰或许将会改写历史!我们从周瑜身上可以学到很多宝贵品德和人生哲理:首先是智慧和才华。
周瑜从小就聪明过人,学什么都事半功倍,而且擅长谋略,是个难得的军事天才。
在危急关头,他总能运筹帷幄,措置精当。
我们读书的孩子,也要像他那样发奋学习,日益精进,努力成为才德兼备的新一代。
其次是勇气和担当。
周瑜敢于挺身而出,敢作敢为,从不畏惧。
在赤壁之战时,他临危不惧,主动出谋划策,用计精神打败强敌。
可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智慧和勇气,一定能化危为机。
我们也要像周瑜一样,勇于面对挑战,勇敢地去追求梦想。
再者是忠诚与正义。
虽然周瑜也算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但他对东吴一心一意,百分之百效忠于孙权,从未做过违背君主的事。
这份忠心耿耿,值得我们学习。
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要对国家对人民忠诚,对自己的事业忠诚,时刻不忘做一个对得起良心的好公民。
最后还有周瑜高尚的情操。
在一个铁腕的乱世,他却总是怀柔待人,宽厚大度。
三国演义之周瑜的计谋与智慧

三国演义之周瑜的计谋与智慧在历史长河中,三国演义无疑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中,周瑜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以他的计谋和智慧闻名于世。
本文将围绕周瑜的计谋和智慧展开探讨,以探寻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卓越表现。
众所周知,周瑜以他的聪明才智赢得了无数的战役,其背后离不开他独特的计谋和智慧。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所使用的连环计可以说是他智慧的典范之一。
他利用火攻的策略,将曹军船只一网打尽,给了孙刘联军极大的胜利。
他善于观察敌方弱点,灵活运用火攻策略,用火攻瓦解曹操的数量优势,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周瑜的这一计谋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更彰显了他的智勇双全。
除了火攻之外,周瑜还有许多其他的计谋和智慧使他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瞩目人物。
在长坂坡之战中,张辽率领曹军追击刘备时,周瑜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筑起了一个“借刀杀人”的计谋。
他利用周瑜妹妹的美色,引诱张辽自愿投降,最终打乱了曹军的部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一计谋展示了周瑜的智慧和策略能力,使得曹军陷入了被动局面。
在周瑜的计谋和智慧中,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他对诸葛亮的判断和应对。
周瑜聪明地看出了诸葛亮的智慧,深知他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对手。
因此,在与刘备联军的战争中,周瑜主动与刘备结盟,进行外交斗争,以阻挠诸葛亮的行动。
他明白与刘备合作能够削弱对手实力,并且减少自身的风险。
这一决策不仅展示了周瑜的深思熟虑,更显示了他的智慧和策略。
总结而言,周瑜作为三国演义中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计谋和智慧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无论是火攻、借刀杀人还是处理与诸葛亮的关系,周瑜的聪明才智都体现了他在战争中的独特智慧。
他善于观察敌方的弱点,凭借分析和推断做出最佳决策。
周瑜的计谋和智慧不仅是三国演义的精彩内容,更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在三国演义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周瑜的计谋和智慧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历史和人性的机会。
通过研究和欣赏周瑜的计谋和智慧,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寻找灵感和启示。
评三国人物(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苏东坡只用廖寥数语,就将那个英姿勃发的周瑜描写的惟妙惟肖,好不令人痛快。
他,谋略过人。
二十岁的周瑜便跟随孙策转战南北,渡江击林陵,破笮融,转湖孰,入曲阿,进浔阳,战刘勋,讨江夏,定豫庐,镇巴丘,攻无不取,战无不克。
难怪孙策感叹道:“吾得卿,谐也。
”后孙权继位,曹操讨伐东吴,周瑜借东风之力,火烧赤壁,只此役便莫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纵观周瑜一生,竟无一败绩,不愧为当世之奇才也。
他,胆识超群。
曹操领百万之众来伐东吴,东吴一时人心惶惶,多数人都劝孙权莫要以卵击石,应投降为妙。
是时,周瑜挺身而出,仰天大笑:“言降者,当斩!”又言:“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在曹操势力正如日中天时,周瑜却敢大骂曹操为汉贼,又言曹军是来找死,而后周瑜之言又果真应验,实在是胆略无出其右。
他,骁健勇敢。
在攻打南郡的过程中,周瑜亲自上马,身先士卒,进攻敌阵,被乱箭射中了前胸,伤势极为严重,回营后便卧床不起。
守将曹仁听说后,便领兵前来劫营。
周瑜在危急关头,不顾自己安危,起身上马,激励将士,最终击败曹仁的进攻。
纵观公瑾一生,勇智集于一身,二十多岁就建功立业,威震华夏,人活至此,也就不杜此生了。
三国时期周瑜简介

三国时期周瑜简介周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典而复杂的人物形象,其形象的生成过程中不断摒弃着作为历史人物的独立特征。
下面是有三国时期周瑜简介,欢迎参阅。
三国时期周瑜简介周瑜(175—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西南)人。
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建安十四年领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病逝,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江左风流美丈夫”。
周瑜年轻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谦虚宽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还深得主上孙策、孙权的礼遇器重,他的妻子小乔也称国色,是后世不少人羡慕追思的英雄形象。
三国时期周瑜人物生平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汉太尉之职。
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
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
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人移居舒县。
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交好。
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1] 。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
周瑜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
正好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于是写信给周瑜。
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
孙策十分喜悦,说:“我得到你,太好了。
”于是,二人协同作战,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当利)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公元195年(汉献帝兴平二年),逼走刘繇(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
当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国历史人物——周瑜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论三国历史人物——周瑜》。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经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但具体到周瑜身上,这个比例可就严重失调了。
罗贯中不止将周瑜变得才短智拙,并且剥夺了他赤壁之战的首功。
还将周瑜描写成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小人形象。
而历史上的周瑜,真的会是这样吗?这一切的一切是真有其事?还是历史的误会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首先论相貌才华。
在《江表传》中有文:“周公瑾英俊异才”,说明公瑾出自书香门第,从小读过很多书,应该是各种史籍兵书都十分熟悉,这也为他以后成为一个优秀的统帅打下了基础。
另外一点,既然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根据正常的逻辑推断也说明公瑾琴棋书画无一不晓,诗词歌赋同样也应该很拿手。
二论心胸气度。
《资治通鉴》一书中可见他为人慷慨、心胸宽广。
话说三国演义里周瑜却是个心胸狭窄之人。
因而有了诸葛亮“三气周瑜”
一气周瑜:夺了南郡取荆州,后果:周瑜金疮迸裂
二气周瑜:将计就计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后果:金疮难愈了
最后,诸葛亮识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三气周瑜,最终让周瑜在临死前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怆感叹!
我来考考大家: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郎的“妙计”是什么?
(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
)
三论臣将功劳。
周瑜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江东始祖孙坚非常欣赏周瑜,把他带回军营,由此结识孙坚之子孙策,在江东人称“周郎孙郎”,孙策死后,周瑜又继续辅佐孙权治理江东。
三国志记载,周瑜通晓兵法,善于作战,顶江东,灭黄祖,破曹操,克曹仁。
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更是功不可没。
可惜英年早逝,没能帮助孙权完成霸业。
千古江山,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不过,英雄之外,亦有佳话相传千古,顾曲的周郎以轻灵的姿态从历史走向文化,在一页页泛黄诗笺中永恒凝立。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周瑜的歇后语吧!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周瑜病倒在芦花荡——气煞
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