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教案讲解

《弹力》教案讲解
《弹力》教案讲解

第2节弹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弓(或弹弓)、钢尺(或废钢锯条)、弹簧、橡皮泥、橡皮筋、小车(带有弹簧)、拉力计、弹簧测力计、钩码、硬纸板等.

【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皮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

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

生: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性质.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

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高的撑竿等.它们有什

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进行新课】弹性和弹力

1.弹性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

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

2.弹力

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师刚才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表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板书:1.弹力: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2.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

3.塑性

师请大家捏、拉橡皮泥,并想一想,橡皮泥与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学生动手实验,并回答:橡皮泥用力捏(拉)后发生变形,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形.

师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塑性不同于弹性.

板书:塑性: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教师说明:(1)有些物体的形变是微小的,人眼不能观察到.任何物体在弹性限度内都能发生

弹性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不明显,不易直接观察到.

(2)物体发生形变时如果超出弹性限度,将发生塑性形变.例如:人在水泥地面上行走、汽车在水泥地面上行驶,都会使路面发生弹性形变.汽车如果超载就可能使路面的形变超过弹性限度,路面会发生塑性形变即路面被破坏.

4.弹力的性质

师请大家再次拉橡皮筋、弹簧,并思考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

学生思考、讨论: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像弹簧、橡皮筋等有弹性的物体.

师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演示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演示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

师请大家思考,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车受到力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小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由此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同时要发生形变.同时我们还看到,小车是向右运动,表明小车受到的力(弹力)是向右的,而弹簧是缩短的,是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演示4:将弹簧压缩得短些、更短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化,并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弹簧压缩得更短些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些,产生的弹力更大.由此得到结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师我们拉测力计时,弹簧拉得越长,我们感觉越吃力,就是这个道理.

师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吗?

学生举例:

①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笔筒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

②跳水运动中 1m板和 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

③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

④撑竿跳高运动员利用撑竿形变后产生的弹力把人弹得更高些.

⑤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

⑥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板书:

弹力的性质

①产生的原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②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要发生弹性形变.

③施力物体:弹簧、橡皮筋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④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发生弹性

形变的方向相反.

⑤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教师说明:(1)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发生形变,这是力的一种作用效果.

(2)弹力是一种效果力,通常情况下物体的形变往往难以察觉,故判断是否产生弹力可依据两点:①物体间是否接触;②接触处是否存在着相互挤压或拉伸(即是否发生了弹性形变).

例题1(多选)(用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B.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C.支持力、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D.坐在凳子上的人,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人的形变而产生的弹力

弹簧测力计

师我们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既然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那么就可以根据形变的大小来比较、确定弹力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通过改变弹簧伸长长度来表示出力的大小的仪器——弹簧测力计(如图,展示弹簧测力计).好,下面我们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1.制作弹簧测力计

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弹簧测力计,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制作的过程:

(1)将一块光滑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号“0”.

(2)将0.5 N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

(3)分别将1 N、1.5 N、2 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

(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师现在请大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可以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发现规律:弹簧伸长的长度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师为了使测量更精确些,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我们自制的弹簧

测力计就成功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了.由此可见,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并讲解.

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多媒体课件)

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板书:弹簧测力计测量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师如果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板书: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板、指针、外壳.

师请大家观察后思考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弹簧测力计,有什么不同?

教师拉动挂钩,引导学生观察,同时介绍: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上台给我们演示实验“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思考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哪些操作要求。

一位学生演示操作,其他学生分析讨论、回答:

1: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拉力的大小,以免拉力太大,损坏弹簧测力计;

2:拉弹簧测力计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

3:读数时视线应该正对刻度线.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讲解.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多媒体课件)

首先看清它的量程,即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认清它的分度值,以便读数时快速准确;

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若没有,则需要校零;

使用前,轻轻拉动它的挂钩几次,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

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确保测量准确;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面垂直.

板书:

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此时被测

拉力的大小是.

例题3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4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0N

B.2N

C.4N

D.8N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7.2弹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第七章 《7.2 弹力》教学设计 学校: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姓名:张姿 联系电话: 《7.2 弹力》教学案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张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使用弹簧测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和意识,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设计思路】 关于弹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认识,但远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对其性质和原理的认识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探究和测量的活动,使学生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同时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弹弓、弹簧、弹簧测力计。 学生:橡皮筋、弹簧、直尺、气球、橡皮泥、钩码、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上一节讲力时,提到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呢?生回答,进而引出物体发生形变会产生力吗? 二、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先展示2008年奥运会上的跳高视频,紧接着拿出在手中的弹弓让学生展示。 师:有没有同学玩过弹弓?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有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自己玩弹弓的本领? 一名学生表演玩弹弓,其余的学生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必要时可以相互讨论运动员借助什么样的力完成完美的跳高?为什么弹弓能把粉笔头弹出去? 学生思考讨论。 生:利用了弹力。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弹力 投影:学习目标 1、了解弹性、塑性; 2、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研究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4、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三、自学指导: 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的改变,叫做。 2.物体受力会发生,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 3.物体发形变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_________,它是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 5弹簧测力计制造原理:。 6.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7.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学生自己思考,总结。) 四、动手操作,感知弹力 1、弹性、塑性 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任意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要求设计尽量多的实验。 小组展示: 第一组: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直尺,用力压变弯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橡皮泥用力捏,扁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节能环保低碳生活》主题班会教案设计1

《节能环保 低碳生活》主题班会教案设计1 班会设计背景及思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持续恶化中,温室气体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最紧要的问题,"低碳生活"也逐渐为全球所关注。所以召开"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班会。 班会目的: 通过这次开展主题班会,将低碳、环保等理念与日常生活紧密连接,旨在倡导学生懂得节约,提高环保意识。同学们通过讨论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热门"话题,呼吁环保意识应贯穿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中。只有从点滴做起,人人做起,才能形成合力,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班会准备: (一)教师准备:深入学生,详细了解班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况,为班会教育作好充分准备工作。 (二)学生准备:查找关于低碳生活的资料。 (三)教室布置:教室前面黑板中间位置写班会主题,旁边配以图案。《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一、 引入班会主题 1、欣赏音乐《地球,你好吗?》 教师: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完毕)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地球,你好吗》,你们说现在的地球还好吗?(学生回答)如果不好,地球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教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持续恶化中,温室气体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最紧要的问题。 2、自由谈谈"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的不良现象,了解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 3、为什么称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了解二氧化碳的特性:吸热、隔热(吸热,它把从太阳吸收来的热量反射到地球上,但是,它有隔热的特性,它像一层厚厚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阻挡地表的热量发散到外层空间,所以,气温升高,气候变暖。) 4、了解:2010年中国地球日主题"低碳生活" 教师:在2010年4月22日即第41个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土资源部确定中国今年的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二、了解何谓"低碳" "低碳生活" 及在"低碳生活"中的做法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 ① 低碳(low carbon)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②低碳生活 (low-carbon life) 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② 教师: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减少碳排放。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小组自由讨论,学生各抒己见。 三、"低碳世博"知多少 师:低碳世博是上海世博会提出的一项口号。在世博活动场地和舞美方面,"低碳环保"的科技亮点处处闪现。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搜集,列举世博会上的有关低碳方面的做法。 四、行动:低碳生活,我倡议 教师:减碳是我们每个地球人的责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低碳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随时随地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环保的"低碳人"。 学生分组完成低碳生活的倡议书 五、课堂总结:

16弹力教案

课题:弹力 一、教材分析 ⒈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②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③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法,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⒉教学重点 1、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制作及其使用。 ⒊教学难点 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 ⒋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式的综合性教学法。㈠、复习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实验,请说出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物理学道理? (演示)用力捏水球,水球变形。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㈡、新授: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任意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要求设计尽量多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开始! 设计并操作实验。 请一个小组把他们设计的实验展示给大家。 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铝导线用力折弯,变弯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直尺,用力压变弯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

橡皮泥用力捏,扁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弹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一样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叫弹性。 一、弹性。 像橡皮泥,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在物理上,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弹性:蹦极、汽车减震、跳水跳板、弹弓、弓箭……。 塑性:揉面、折纸、捏泥人……。 第二节弹力 1、定零刻线:不挂物体时,记下指针所对位置即为零刻线。 2、在弹簧挂钩上挂钩码(50g),在指针对应的位置画对应的刻线(0.5N)。 3、量出从0~0.5N的长度,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0.1N并画出刻线。 4、按0.1N的长度依次画出刻线…… 师:你知道这位同学平均分格的理论根据吗? 生: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师:有无其它方案? 生:1、定零刻线:不挂物体时,记下指针所对位置即为零刻线。 2、定终刻线:挂4个钩码,记下指针所对位置即为2N。(统一要求量程 2N。) 3、根据最小刻度的要求,在0~2N之间平均分格,画出所有刻线。 师:还有其它方案吗? 生:用橡皮筋代替弹簧,其它方法与以上相同。 师:有无其它方案? 生:1、定零刻线:不挂物体时,记下指针所对位置即为零刻线。 2、将标准的弹簧测力计与要制作的弹簧测力计水平对拉,根据标准弹簧 测力计指针的示数,在新测力计指针对应位置上画出示数。 ……。 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制作方案,都很好。请用你们认为的最佳方案制作弹簧测力计。制作过程中请注意相互配合好。 生:制作弹簧测力计。 师:巡回指导。(实物投影)展示制作的弹簧测力计并做简单评价。 师:如何知道同学自己制作的弹簧测力计是否准确? 生:①用标准的弹簧测力计与不标准的弹簧测力计测同一物体重,看测量结果是否一样。 ②将它与标准的弹簧测力计对拉,对照俩测力计指针所对应的数值是否相 同,从而判断其正确性。 师:请同学们立即检验你们制作的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生:检验弹簧测力计的准确程度。 师:弹簧测力计有哪些缺点? 生:量程太小;不便于携带;用久了指针不指零……。 师:弹簧测力计肯定还有缺点,如何改进这些缺点?请大家课后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㈢、小结:

高一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

高一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 【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习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 平均速度计算 【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阅读】P15“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A级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表示,Δx的大小表示,Δx的正负表示 【思考与交流】1、汽车在沿x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x1=10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m处,则

Δx=,Δx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汽车沿x轴 负方向运动,Δx是正值还是负值? 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 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怎么表示? 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 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 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 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识点二:速度 【阅读】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 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 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 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 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 例说明. 1、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 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20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10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 A级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 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节能环保主题班会活动

节能环保主题班会活动 一、活动主题 节能、环保,爱我校园 二、活动目的和意义 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课,一方面希望同学们能从中真正领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另一方面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班会课氛围中学到与环保相关的知识。既能为让学生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从而践行环保提供了一个平台,又能配合学校更好地创建绿色学校出力。 三、主题班会具体流程: 主持人: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欢迎大家光临我们XX(XX)班“节能、环保,爱我校园”主题班会,让我们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主持人:我是今天的主题班会的主持人-----。下面由一段令人深思的环保短片,拉开我们今天主题班会的序幕。 (板块一)环保短片: 主持人:欣赏完了两个环保短片,不知道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又得到什么启示呢?(2到3个同学回答) 主持人:也许我们看到的是可怜的鸟儿和企鹅的家园都遭到了破坏,但是只要我们稍作思考,就知道这说明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很严重。那么原因在哪里呢?在于你、我、他,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如果我们人类没有这个意识,后果就会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们

每一个人都要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共同的家园。接下来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未来的地球是个怎样的世界,或许也能引起我们的思考。 (板块二)小品:最后一滴水 主持人:请欣赏小品“最后一滴水”。请演小品的同学上台表演。掌声欢迎。 故事发生在未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时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地球上能源紧缺,人们过着白天无水、晚上无光的日子。这天,由于缺水,地球母亲也已经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她的大儿子“节水”出去找水了,只有二儿子“节电”和三儿子“环保”留在家里照顾着地球妈妈------- 主持人:同学们,为了不让人类的眼泪变成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我们要不要节约用水? 全体师生(包括演员):要。主持人:对!我们不但要节约用水,还要节约用电和其他资源。也许企鹅的家离我们很遥远,未来的地球对于我们来说也陌生,那么对于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我们的校园又会存在怎样的问题呢?下面,让我们进入班会的讨论环节——反思校园里不节约、不环保的现象或行为 (板块三)讨论:反思校园里不节约、不环保的现象或行为 旁白 (学生1):现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地球的破坏和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下面,我们先看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吧! 主持人:场景一:在大街上场景二:在森林中场景三:在某工厂的总经理室

高中物理《电容器的电容(9)》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8 节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电容的观念,认识常见的电容器,通过实验感知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2.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式,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容概念,定义式,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公式。 难点:电容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课 1.播放视频《水球的爆炸过程》,提出问题:气球为什么会爆炸?引导“水压”。 2.往杯子里倒水,会有水压吗?“会!” 3.容器在储存水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水压,水压过大,容器会爆炸。 4.展示课题:电容器的电容 (二)电容器 1.了解电容器结构 (1)观察主板,展示电容实物。 (2)播放视频《拆解电容器》,了解电容器的内部结构。 (3)介绍平行板电容器结构。 2.电容器充放电 过渡:电容器作用是什么? 【演示实验】电容器接交流电源,直接引线短接,观察“电火花”。 充电时,有短暂的充电电流,电容器极板带电,有正极板和负极板。极板所带电荷量,称为电容器的带电量。充电后,正负极板电荷由于相互吸引而保存下来,极板间存在匀强电场。能量以电场的形式储存起来。 放电时,正负电荷相互中和,有短暂放电电流。放电后,不存在电场,电场能转化为电能。 【学生分组活动】体验二极管的充电、放电。

Q 过渡:容器储存水后会有水压,那么电容器储存了电荷后,会有? 【演示实验】测量电容器的电压,知道充电的电容器存在电势差。 3. 探究电容器电荷量与电压关系 猜测:电容器的电压和什么有关?对比水量与水压。 (1) 理论分析。电荷量越多,电场越强,根据 U=Ed ,两极板间电势差越大。 (2) 实验探究电荷量与电压关系。 问题:怎样知道电容器储存电荷的多少呢?若一个充电的电容器,连接完全相同不带电的电容器呢?电荷量应该等量平分,电荷量减少一半。如果电荷量与电压成正比,电压也应该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可以通过测量电压,间接论证。 方案:单刀双掷开关,先充电,后平分。 推广:利用等量平分原理,可以得到电荷量的 1/4、1/8,实现多次测量。 (三)电容 过渡:将电荷量与电压成正比写成等式,引入常数 C 。 1. 电荷量与电压比值的含义。单位电压储存的电荷量,反映了容纳电荷的本领。 2. 电容定义式, C = 。单位:法拉。 U 3. 对比水杯理解电容概念。单位水压时容纳的水量,类似于水量比高度,相当于杯底的底面积。 4. 讨论:容纳电荷的本领与储存的电荷。 5.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电容和电容器的说法正确是( ) A. 电容器简称电容 B. 电容器 A 的电容比电容器 B 的大,说明 A 带的电荷量比 B 的多 C. 电容在数值上等于使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 1V 时电容器需要带的电荷量 D. 由公式 C=Q/U 知,电容器的电容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成反比,与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成正比 答案 C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教案苏科版

力弹力 课题8.1力弹力(2) 课型新授课、习题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弹力及弹性势能。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 【情感与态度】: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弹簧弹簧测力计塑料尺铁丝橡皮筋(共5组)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第1课时)二次备课 一、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大家会鼓掌吗?请试一试。 师:若大家只用一只手,请鼓掌。 为什么听不到掌声呢?我们学习第八章以后大家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学生自学: (任务一)认识什么是力: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上P44的内容,重点观察图8-1真的四幅图片, 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具体的用力实例说明:什么是力?有力的作用至少要几个物 体?请解释“孤掌难鸣”。

2.请指出P44中图8-1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除课本上的用力的实例外,请你再举出2-3个用力的实例,并指 出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任务二)认识形变和弹力: 一。观察与实验:利用手边器材进行下列实验: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手弯铁丝。并仔细观察气球、弹簧、橡皮筋、铁丝有何变化。 分析与思考: 1.力作用在物体上,可能会对这个物体产生什么效果? 2. 气球、弹簧、橡皮筋和铁丝的形变撤去外力后能不能恢复原状? 探究结果:叫弹性形变。 二、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观察与实验:利用手边器材按照课本P45活动8.1的要求进行实验,用大小不同得力压塑料尺和拉弹簧,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与思考: 1.对比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并完成P45活动8.1的中的填空。 由此可见: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 2. 当你的手压塑料尺时,弯曲的塑料尺对你的手有力的作用吗?当你的手拉弹簧时,伸长的弹簧对你的手有力的作用吗? 3.什么是弹力?哪些力属于弹力? (任务三)认识弹簧测力计 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你手边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刻度盘,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主题班会教案

《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主题班会教案【班会时间】:【班主任】:冯涛 【班级】:艺设二年一班 【班会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2. 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3. 让学生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在生活中能养成环保的习惯,树立低碳意识,节能环保,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辅导重点:使孩子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节约习惯。 辅导难点:体会到人情比金钱更可贵,并从花零用钱的过程中建立价值观。 活动用具:多媒体设备、电脑课件。 活动方式与方法:讨论法。 时间安排:40分钟。 活动场地:教室。 【班会过程】: 第一环节引出班会主题 观看视频音乐《地球,你好吗?》 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完毕)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地球,你好吗》,你们说现在的地球还好吗?(学生回答)如果不好,地球存在什么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有什么联系?什么是低碳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怎样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呢?这是今天主题班会上我们一起学习了解的内容。 第二环节认清现状,介绍“低碳”及“低碳生活” 1.我们的现状。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 中国政府已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决定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跋涉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时代已如约而至,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什么是低碳? (出示幻灯片)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举一个例子,如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条件允许的话,以步代行。(教师解释:我们知道,汽车要燃烧汽油,而汽油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燃烧石油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产生了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 二氧化碳有什么特性呢? (出示幻灯片,讲解)二氧化碳吸热,它把从太阳吸收来的热量反射到地球上,但是,它有隔热的特性,它像一层厚厚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阻挡地表的热量发散到外层空间,所以,气温升高,气候变暖。 为什么现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空前增多呢?(出示幻灯片,讲解)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人类的发展消耗了大量含碳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同时,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行为,导致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所有这一切,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3. 介绍“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第三环节互动交流,发现感悟

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11.4、单摆教案 单位: 姓名: 电话:

11.4、单摆教案 引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弹簧振子,知道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那么:物体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答:物体做机械振动,受到的回复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机械振动——单摆的运动 1、 阅读课本第167页到168页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单摆? 答:一根细线上端固定,下端系着一个小球,如果悬挂小球的细线的伸长和质量可以忽略,细线的长度又比小球的直径大得多,这样的装置就叫单摆。 物体做机械振动,必然受到回复力的作用,弹簧振子的回复力由弹簧弹力提供,单摆同样做机械振动,思考:单摆的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如何表示? 梯度小问题:(1)平衡位置在哪儿? (2)回复力指向?(学生回答) (3)单摆受哪些力?(学生黑板展示) (4)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学生回答) 注意:数学上的近似必须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此处也能让学生单摆做简谐运动是有条件 1)平衡位置 当摆球静止在平衡位置O 点时, 细线竖直下垂,摆球所受重力G 和悬线的拉力F 平衡, O 点就是摆球的平衡位置。 2)回复力 单摆的回复力F 回=G1=mg sinθ,单 摆的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呢? 单摆受到的回复力F 回=mg sinθ,如图:虽然随着 单摆位移X 增大,sinθ也增大,但是回复力F 的大小 并不是和位移成正比,单摆的振动不是简谐运动。但是,在θ值较小的情况下(一般取θ≤10°),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近似的认为 sinθ=X/ L ,近似的有F= mg sinθ= ( mg /L )x = k x (k=mg/L ),又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O 点,与位移方向图2

《节能环保 低碳生活》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节能环保低碳生活》主题班会教案设计1 班会设计背景及思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持续恶化中,温室气体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最紧要的问题,“低碳生活”也逐渐为全球所关注。所以召开“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班会。 班会目的: 通过这次开展主题班会,将低碳、环保等理念与日常生活紧密连接,旨在倡导学生懂得节约,提高环保意识。同学们通过讨论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热门”话题,呼吁环保意识应贯穿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中。只有从点滴做起,人人做起,才能形成合力,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班会准备: (一)教师准备:深入学生,详细了解班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况,为班会教育作好充分准备工作。(二)学生准备:查找关于低碳生活的资料。 (三)教室布置:教室前面黑板中间位置写班会主题,旁边配以图案。《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一、引入班会主题 1、欣赏音乐《地球,你好吗?》

教师: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完毕)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地球,你好吗》,你们说现在的地球还好吗?(学生回答)如果不好,地球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教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持续恶化中,温室气体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最紧要的问题。 2、自由谈谈“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的不良现象,了解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 3、为什么称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了解二氧化碳的特性:吸热、隔热(吸热,它把从太阳吸收来的热量反射到地球上,但是,它有隔热的特性,它像一层厚厚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阻挡地表的热量发散到外层空间,所以,气温升高,气候变暖。) 4、了解:20XX年中国地球日主题“低碳生活” 教师:在2010年4月22日即第41个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土资源部确定中国今年的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二、了解何谓“低碳”“低碳生活”及在“低碳生活”中的做法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 ①低碳(low carbon)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 氧化碳为主)排放。②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 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弹力》教学设计正式版

《弹力》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教材文字叙述简洁,插图生动形象,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教师创设情景,提供平台让学生动手、动脑,并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教学设计特别强调对实验的挖掘。通过“弯弓射箭”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中若干个演示实验的设计,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树立创新的意识。尤其在研究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垂直时,让学生手掌轻推肥皂泡,观察肥皂泡离开手的较短距离内运动方向与手掌平面存在的关系,形成弹力方向的感性认识。在师生、生生互动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二、教材分析 《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牛顿力学的基础知识,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以后正确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条件、弹力方向和胡克定律,难点是弹力方向和胡克定律。教材用拉伸、压缩弹簧的事实让学生体会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重点,教科书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三、学情分析 通过本章第一节“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 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高中物理《电动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电动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4)了解电源内电阻和容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过程,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活中的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2)通过介绍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树立起保持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对电池进行分类处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动势的概念,对电动势的定义式的应用。

2、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学手段 各种型号的电池,手摇发电机,玩具轨道车,太阳能电池,钟表。 五、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进行课前实验,利用电池及充电后的电容器分别对钟表进行放电,观察现象,并说明两者的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池能够产生持续的电流。电容器只能够产生瞬间的电流。 教师:电流的产生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造成的,试分析两者电荷移动的区别(以正电荷的移动为例)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容器中正电荷由正极板移动至负极板而发生中和。电源中正电荷由电源正极经外电路到达负极后,再由内电路由负极返回正极。

教师:电源中电荷为何能够持续运动,内部具有怎样的结构?带着问题我们学习一下本节课电动势。 (二)进行新课 1、电容器内部结构 电容器正极板电荷经导线在电场力作用下由正极板运动到负极板,到达负极板后与负电荷发生中和,导致电荷量减少,电流减小。 2、电源内部结构 (1)问:电场的方向是怎样的? 答:外电路沿着导线由正极到负极。内电路由正极到负极。(2)问:正电荷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弹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弹力教学案 课题:力弹力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概念的建立。 导学过程: 一、力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人提包,人拉橡皮筋,人压弹簧,人推车四幅图片 有人认为力是由人肌肉紧张引起的。当人们提包、拉橡皮筋、压弹簧、推车时,常常会感到肌肉紧张。从而有人把力称为人体对物体的作用。这里作用的方式分别为:提、拉、压、推,作用的物体分别是:包、橡皮筋、弹簧、车。 是否只有人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幻灯片展示:马拉车、压路机压路、起重机提货物。 同样是拉、压、提这些作用方式,只不过这次换成了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可见人对物体的作用可以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来代替。 你能否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物体对物体可以产生类似推、拉、提、压等作用? 【板书】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能否仅用一个巴掌发出声音?如何才能发出声响?发出声音时,我们的左手对右手产生了力的作用.力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完成以下填空: 1.力是什么 (1)力是对的作用. (2)只要有力的作用发生,就一定会涉及到个物体. 2.指出以下几种情况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人推车向前走,人推车子的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 (2)桌上放着墨水瓶,瓶子压桌子的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 (3)磁铁吸引铁块,磁铁吸引铁的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 2. 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举例说明: (1)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 (2)两个物体接触,是否一定有力的作用? 二、形变和弹力 活动:请同学们手拉弹簧、手压橡皮、手撕纸、手压橡皮泥 观察实验现象,在外力的作用下,你们看到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形变:物体形状的改变 问题:实验中我们使用的都是比较柔软的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它们会发生形变。有人认为,坚硬的物体不会产生形变,只有有弹性的物体才会产生形变,如,手压桌子,桌子就不会形变。 实验:玻璃瓶的微小形变细玻璃管中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这里我们把微小的形变用实验放大,便于肉眼的直接观察。 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对橡皮筋和弹簧都施加了一个力从而使它们发生了形变,如果此时撤去作用于它们的外力,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撤去作用于橡皮泥上的外力,它也会发生变化吗? 归纳总结;我们把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后能够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称范性形变。 形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弹性形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性形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拉长橡皮筋和压缩弹簧、气球使它们发生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呢?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能够产生力 【板书】弹力:物理学上把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低碳环保主题班会教案

《节能环保低碳生活》主题班会教案设计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持续恶化中,温室气体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最紧要的问题,“低碳生活”也逐渐为全球所关注。所以召开“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班会。 班会目的: 通过这次开展主题班会,将低碳、环保等理念与日常生活紧密连接,旨在倡导学生懂得节约,提高环保意识。同学们通过讨论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热门”话题,呼吁环保意识应贯穿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中。只有从点滴做起,人人做起,才能形成合力,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班会准备: (一)教师准备:深入学生,详细了解班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况,为班会教育作好充分准备工作。 (二)学生准备:查找关于低碳生活的资料。 (三)教室布置:教室前面黑板中间位置写班会主题,旁边配以图案。《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 一、引入班会主题 1、欣赏音乐《地球,你好吗》 教师: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完毕)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地球,你好吗》,你们说现在的地球还好吗(学生回答)如果不好,地球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教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持续恶化中,温室气体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最紧要的问题。 2、自由谈谈“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的不良现象,了解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 3、为什么称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了解二氧化碳的特性:吸热、隔热(吸热,它把从太阳吸收来的热量反射到地球上,但是,它有隔热的特性,它像一层厚厚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阻挡地表的热量发散到外层空间,所以,气温升高,气候变暖。) 4、了解:2010年中国地球日主题“低碳生活” 教师:在2010年4月22日即第41个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土资源部确定中国今年的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 二、了解何谓“低碳”“低碳生活”及在“低碳生活”中的做法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 ①低碳(low carbon)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②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②教师: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减少碳排放。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小组自由讨论,学生各抒己见。 三、“低碳世博”知多少

7.2《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7.2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认知特点,关心学生的原有经验。 3.适当淡化知识点的传授,鼓励进行实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4.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教材地位分析】 本章是在前一章学过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力学中常见的弹力、重力和摩擦力,,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以杠杆、滑轮、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的.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本节通过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利用弹力的作用效果来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从而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情分析】 前面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及相互作用力、平衡力的特点,本节课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弹性形变是物体的一种特性,进而自主弹力概念,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制作弹簧测力计,归纳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线索是利用物质特性鉴别物质的种类,教学法的设计主要依据是物理新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体运用为: 1.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法;2.引导归纳,自主建构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弹簧伸长与受力大小的关系,难点是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说明】 1.实验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是物理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本节课的设计宗旨。实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对人类知识的浓厚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形成创造思维能力。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等多种方式,顺利得出了弹簧秤的制作原理。制作方案采用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相互提出建议,教师引导、点拨,给难点层层铺设台阶,使难点问题在探究中顺利解决。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目的:(1)、探究弹簧伸长与受力大小的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制作弹簧测力计 3.器材准备: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圆周运动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导语: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圆周运动呢?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教材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为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5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后,接触到的又一个美丽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章节的重要部分,主要要向学生介绍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

速度的概念;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③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④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具体情景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极限思维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去分析有关问题。 ②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进行爱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达关爱和赏识,如微笑着对学生说“非常好!”“你们真棒!”“分析得对!”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心情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节能环保主题班会

节能环保主题班会 一、活动主题 节能、环保,爱我校园 二、活动目的和意义 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课,一方面希望同学们能从中真正领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另一方面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班会课氛围中学到与环保相关的知识。既能为让学生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从而践行环保提供了一个平台,又能配合学校更好地创建绿色学校出力。 三、主题班会具体流程: 主持人: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欢迎大家光临我们XX(XX)班“节能、环保,爱我校园”主题班会,让我们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主持人:我是今天的主题班会的主持人-----。下面由一段令人深思的环保短片,拉开我们今天主题班会的序幕。 (板块一)环保短片: 主持人:欣赏完了两个环保短片,不知道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又得到什么启示呢?(2到3个同学回答) 主持人:也许我们看到的是可怜的鸟儿和企鹅的家园都遭到了破坏,但是只要我们稍作思考,就知道这说明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很严重。那么原因在哪里呢?在于你、我、他,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

任。如果我们人类没有这个意识,后果就会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共同的家园。接下来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未来的地球是个怎样的世界,或许也能引起我们的思考。 (板块二)小品:最后一滴水 主持人:请欣赏小品“最后一滴水”。请演小品的同学上台表演。掌声欢迎。 故事发生在未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时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地球上能源紧缺,人们过着白天无水、晚上无光的日子。这天,由于缺水,地球母亲也已经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她的大儿子“节水”出去找水了,只有二儿子“节电”和三儿子“环保”留在家里照顾着地球妈妈------- 主持人:同学们,为了不让人类的眼泪变成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我们要不要节约用水? 全体师生(包括演员):要。主持人:对!我们不但要节约用水,还要节约用电和其他资源。也许企鹅的家离我们很遥远,未来的地球对于我们来说也陌生,那么对于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我们的校园又会存在怎样的问题呢?下面,让我们进入班会的讨论环节——反思校园里不节约、不环保的现象或行为 (板块三)讨论:反思校园里不节约、不环保的现象或行为 旁白 (学生1):现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地球的破坏和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下面,我们先看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