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合集下载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FJ[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FJ[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正确答案】D2.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表现有()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B.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人能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C.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能能动地改造自然D.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正确答案】ABCD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BC)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4."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已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AC)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6.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A.主权在民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C.分权制衡D.自由.平等.博爱二、单选题7.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正确答案:D,8.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B.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D.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正确答案:B,9.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正确答案:B,10.哲学是A.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唯物辩证的世界观正确答案:B,1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C,12.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最直接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是A.道德B.哲学C.政治法律思想D.宗教正确答案:C,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1)--第一章第3课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1)--第一章第3课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下)3(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的两种基本情形:第一,在一个特定的参照系中,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第二,当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对立: 两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反对割裂运动与静止的两种极端观点一是要防止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二是要防止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人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3.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古人对时间、空间的探索“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过去、现在、将来为世,八方上下为界。

”(1)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是辩证唯物的时空观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三维性。

(2)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是唯物辩证的时空观其一,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A.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B.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首先,时空具体特性随物质形态不同而不同;其次,时空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

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 1916年完成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空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

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摘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文章从实践‎的科学含义‎,包括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实践是杜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等发面‎论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包括着‎人类全部社‎会生活。

关键词:实践概念; 人类社会; 亚里士多德‎正文: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后来人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抽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该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对于实践范‎畴的研究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在此借鉴‎前人的经验‎,从实践的本‎质上论述实‎践和人类社‎会生活关系‎。

一.实践的内涵‎一般来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来自于‎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即把实践理‎解为人们为‎满足一定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把生产活动‎看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此外还有阶‎级斗争、政治活动、科学试验、艺术、教育等多种‎形式;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人类的全部‎历史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社会实践即‎实践等等。

而西方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理解也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

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近现代‎西方学者对‎实践概念的‎不同使用。

由于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精神因素在‎各种社会生‎产、管理工作、教育和科研‎活动、艺术创作、交往行为以‎及新兴产业‎开发等实践‎领域中的作‎用加大,致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实践‎问题产生了‎种种的争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见下题)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

高中政治新教材部编版必修四课件:2.5.1 社会历史的本质(共26页PPT)

高中政治新教材部编版必修四课件:2.5.1 社会历史的本质(共26页PPT)

【归纳·释疑】 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1)人类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活动的结果事先已在人的观念中存在。 (2)人类劳动是人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通过劳动来支配自然界,并在自然界打下自己 意志的印记。 (3)人类劳动从制造工具开始,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人类劳动必然的、普遍的要素。 2.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同时也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是既成的、先 定的,它形成和存在于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之中。
“长征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丰碑,体现了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和伟大 情怀,“长征精神”产生于中国又影响世界,是崇尚正义、追求进步的人类的共同财 富。长征与“长征精神”是我国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软实力和世界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长征路线和长征文化的开发,对于让后人铭记历史、让世界了 解中国,都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课堂回眸】
议题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议题诱思:宋国有个农夫,见识很少,一生只是披着破麻袋片熬冬。有年春天,
他到东村干活,独自晒在太阳下,感到非常温暖。回家后便对妻子说:“太阳光 晒在背上这样温暖,别人大概还不知道,如果拿去献给国君,一定会得到重大的 奖赏。” 探究:(1)搜集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体会社会存在的重要性。 (2)与同学交流农夫产生这种想法的主观原因。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类别 地 位
区 别作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二者关系第一个方 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心主义的依据
对二者关系第一个方面的 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

第五讲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五讲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五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上一讲我们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懂得了客观世界是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物质性世界,对于这样的世界,我们可以认识它,但要改变它、利用它,就不得不付诸于实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来看,什么是实践?1、实践概念的来源在汉语中,《说文解字》:“实,富也。

”金文:“实”字从宀从田从贝,家中有田有贝,表示富有。

小篆:“实”字从宀从贯,贯指钱币,故也有富足之意。

所以,实的本义为富足、殷实;又指财富、财物;引申为充满,与“空虚”相对;又指真实,与“虚假”相对。

践,从足,戋(jiān)。

本义:踩,践踏,履行,实行,践行。

实践,实际上应为:“践实”,通过行动达到富足、充实。

在西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对实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认识:第一,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讨论的实践,大多数就属于这类范畴。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着自身而追求的知识是理论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这些属于思辨活动;第二类,为着行动而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政治学,这些属于实践活动;第三类,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技艺或创制知识,包括诗学、修辞学、辩证法,这些属于技艺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是最高的活动,实践次之,最低等的活动是技艺活动。

在他那里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实践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理论决定实践(思维决定存在),而不是实践决定理论(存在决定思维)。

第二,实践是一种实验、科学实践。

罗吉尔·培根(1214-1294年)英国人,在牛津任教。

两个培根,这个罗吉尔·培根,不是发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那个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但也非常了不起。

他是13世纪英国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实验科学的先驱。

他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又任教于该学府。

在宗教迷信统治一切,只许崇拜神的权威,不准发表任何新思想的历史条件下,他公然向教廷挑战,向权威挑战,强烈抨击僧侣的愚昧无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实践的基本特征: (1) 客观性
(2)能动性
(3) 社会历史性
4.实践的三个主要形式: (1) 生产实践。
(2)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3) 科学实验。
5.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 践的手段。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实践 对象
生产劳动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 础 (1)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 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的区分 (2)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 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3)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 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 然统-的关键
谢谢观看!
青藏铁路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 (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社会交往
国际交往
(2) 实践形成了社会 生活的基本领域。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 ,实践的动态过程和双 向效应: (1)自然的人化过程:人 类在适应自然环境的 同时,不断改造自然 环境,打上属于人的 价值烙印。 (2) 人的自然化过程:人 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 时,不断遵循生态规 律,营造绿色家园。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 的实践观,不仅揭示 了自然界和社会的 物质统一性,而且 阐述了实践在社会 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这是马克思主义社 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 , 定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 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 动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 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 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 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自-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自-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人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
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
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和社
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
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在马克思
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
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在后人读过马克思的这本书后,从中提出了“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且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这
一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
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
位。
实践具有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等基本特征。从古至今,人类的
物质生活在不断的改变着,人类通过实践不断的改造着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
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它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类的力量,借助
物质工具和手段来改造自然界以此来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使
人类的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更加的进步。例如,人类种植粮食,养殖牲畜,建造
房屋等,都属于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
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
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
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
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
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
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
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
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纵观历史人类的实践活动使得人
类社会不断的前进,从用兽皮保暖到布衣棉被,从野人到识字有道德知廉耻的文
明人,这些的根本原因和奥秘所在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通过物质生产人类自己
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等都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
而改变,因此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马克思认为,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实践,动
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第96页)与动物不
同,人类具有理性的思维,人类自觉地、能动的改造世界。动物的生产仅仅是根
据自己生存的需要,按照不同动物的特定的方式来“生产”,而只有人才具有无
限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
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
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
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
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
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
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
践活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
是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人类则是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
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成为社会的主体。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来看,
决定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根本原因是实践,即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既创
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
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行动来源于意识,而意识来
源于认知,认知又来源于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实践活动。从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现
象的关系来看,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都是由
社会实践构成的.所以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意识和行动的依据。实践是人所独有
的活动。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
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
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历史唯物主义以实践
的观点考察社会,揭示了各种社会形式的共同本质,得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这一科学结论,因为实践揭示了社会的起源和基础,指示了社会生活的本
质内容,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人通过实践活动
改变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
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实践规定包括了社
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构成了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
人,推动了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
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
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
的产物和过程。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