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摘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实践”的方式存续着,以深刻的批判视角揭示着“社会生活”中人类存在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展开探讨,在论述“社会生活”和“实践”二者内在逻辑相互的同时,得出这一命题在当代我国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生活;实践;逻辑关系;现实意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字面意思解读来看,就是说社会生活的本质基础是生产劳动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一切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由社会实践所决定【1】。
这句话表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的产生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超越于旧唯物主义的体现。
一、马克思语境下“社会生活”与“实践”概述(一)马克思语境下的“社会生活”概述在马克思语境中,“社会生活”可以划分为:社会物质条件下的生活,社会精神条件下的生活以及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生活。
其中,社会物质条件下的生活涵盖了一些具体的物质生活领域,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等,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内容;社会精神条件下的生活主要是指人类的社会意识层面,包括信仰、理想、哲学等精神领域。
物质条件下的生活和精神条件下的生活是互相渗透的,比如人类生活中的建筑设计、服装服饰等。
但二者的综合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社会生活内容,如社会制度体系就在二者之外。
社会制度体系与二者独立,又介于二者之间:社会制度依照相关准则和规范等社会意识进行执行,同时又借助物质设施和操作工具等社会物质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因此就其构成来看,我们不能把社会制度归并到二者之中的任一范畴,社会生活的领域划分的划分还包括社会制度。
(二)马克思语境下的“实践”概述实践,简言之就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之间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
实践主体具有主体能动性,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的本质力量被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进行认知和探索,将客体改造的过程中又是把客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自身,人类既是自己劳动的主体,又是自己劳动的结果。
人以改造自然和谋取生活资料活动把自己从动物界中提 升出来,开始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实践把人类同动物
界区别开来,又是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且是实 践决定和制约着人类的意识活动。因此,只有把实践当成 社会生活的本质,才能发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正关 系,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最终找到历史前进的动 力和社会运动的规律。
三、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56 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17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 219页。
是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全新的社会历
史观之初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命题。
二、问题的认识
(一)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
(二)实践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活动
(三)实践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四)实践也决定着人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
人与一般动物不同,他是社会动物。社会是由人组
成的,社会只能是人的社会。但地球上的人类并不是亘
(四)实践也决定着人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实践决定人脑的形成。意识是高度发展起来 的人脑的机能,但人脑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其次,实践决定着意识的发展。实践既是物与物的交 换活动,又是精神与物质的交错点。
再次,实践也决定耸立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其它意
1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0809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只靠科学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
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3.“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
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
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
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4.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后来人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抽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该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
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在具体阐述实践何以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辨别实践、劳动、生产三个范畴。
这是前提,否则在往后的论述中就会遇到困难。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的关键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基本上是把实践、劳动、生产看做同等序列的、同义的范畴。
马克思指出:“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这即是说,实践活动即劳动。
由于实践活动就是实践,所以,实践就是劳动。
马克思又指出:“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
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这是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全新的社会历史观之初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命题。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及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问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分别表现在什么方面。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3、联系实际,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精选4篇)

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精选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摘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文章从实践的科学含义,包括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实践是杜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等发面论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包括着人类全部社会生活。
关键词:实践概念; 人类社会; 亚里士多德正文: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后来人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抽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该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对于实践范畴的研究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在此借鉴前人的经验,从实践的本质上论述实践和人类社会生活关系。
一.实践的内涵一般来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来自于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即把实践理解为人们为满足一定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把生产活动看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此外还有阶级斗争、政治活动、科学试验、艺术、教育等多种形式;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人类的全部历史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社会实践即实践等等。
而西方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理解也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
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近现代西方学者对实践概念的不同使用。
由于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精神因素在各种社会生产、管理工作、教育和科研活动、艺术创作、交往行为以及新兴产业开发等实践领域中的作用加大,致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实践问题产生了种种的争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两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
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表现在: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成为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社会化的大生产;第二,企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强;第三,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生产的范围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一个国家,甚至扩展到全球,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密切地联结成一个整体。
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按照资本家个人的意愿来进行;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由资本家所占有,并按照他们的私利来进行交换和分配。
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在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后人读过马克思的这本书后,从中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且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这一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具有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等基本特征。
从古至今,人类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改变着,人类通过实践不断的改造着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它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类的力量,借助物质工具和手段来改造自然界以此来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更加的进步。
例如,人类种植粮食,养殖牲畜,建造房屋等,都属于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
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纵观历史人类的实践活动使得人类社会不断的前进,从用兽皮保暖到布衣棉被,从野人到识字有道德知廉耻的文明人,这些的根本原因和奥秘所在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通过物质生产人类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等都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实践,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第96页)与动物不同,人类具有理性的思维,人类自觉地、能动的改造世界。
动物的生产仅仅是根据自己生存的需要,按照不同动物的特定的方式来“生产”,而只有人才具有无限的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
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
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人类则是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成为社会的主体。
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来看,决定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根本原因是实践,即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既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行动来源于意识,而意识来源于认知,认知又来源于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实践活动。
从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来看,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都是由社会实践构成的.所以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意识和行动的依据。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以实践的观点考察社会,揭示了各种社会形式的共同本质,得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科学结论,因为实践揭示了社会的起源和基础,指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人通过实践活动改变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实践规定包括了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
构成了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推动了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