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摘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实践”的方式存续着,以深刻的批判视角揭示着“社会生活”中人类存在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展开探讨,在论述“社会生活”和“实践”二者内在逻辑相互的同时,得出这一命题在当代我国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生活;实践;逻辑关系;现实意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字面意思解读来看,就是说社会生活的本质基础是生产劳动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一切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由社会实践所决定【1】。
这句话表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的产生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超越于旧唯物主义的体现。
一、马克思语境下“社会生活”与“实践”概述(一)马克思语境下的“社会生活”概述在马克思语境中,“社会生活”可以划分为:社会物质条件下的生活,社会精神条件下的生活以及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生活。
其中,社会物质条件下的生活涵盖了一些具体的物质生活领域,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等,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内容;社会精神条件下的生活主要是指人类的社会意识层面,包括信仰、理想、哲学等精神领域。
物质条件下的生活和精神条件下的生活是互相渗透的,比如人类生活中的建筑设计、服装服饰等。
但二者的综合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社会生活内容,如社会制度体系就在二者之外。
社会制度体系与二者独立,又介于二者之间:社会制度依照相关准则和规范等社会意识进行执行,同时又借助物质设施和操作工具等社会物质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因此就其构成来看,我们不能把社会制度归并到二者之中的任一范畴,社会生活的领域划分的划分还包括社会制度。
(二)马克思语境下的“实践”概述实践,简言之就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之间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
实践主体具有主体能动性,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的本质力量被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进行认知和探索,将客体改造的过程中又是把客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两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
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表现在: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成为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社会化的大生产;第二,企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强;第三,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生产的范围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一个国家,甚至扩展到全球,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密切地联结成一个整体。
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按照资本家个人的意愿来进行;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由资本家所占有,并按照他们的私利来进行交换和分配。
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摘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文章从实践的科学含义,包括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实践是杜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等发面论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包括着人类全部社会生活。
关键词:实践概念; 人类社会; 亚里士多德正文: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后来人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抽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该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对于实践范畴的研究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在此借鉴前人的经验,从实践的本质上论述实践和人类社会生活关系。
一.实践的内涵一般来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来自于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即把实践理解为人们为满足一定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把生产活动看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此外还有阶级斗争、政治活动、科学试验、艺术、教育等多种形式;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人类的全部历史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社会实践即实践等等。
而西方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理解也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
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近现代西方学者对实践概念的不同使用。
由于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精神因素在各种社会生产、管理工作、教育和科研活动、艺术创作、交往行为以及新兴产业开发等实践领域中的作用加大,致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实践问题产生了种种的争论。
因此,重新对“实践”概念的内涵作一考察,并把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当今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第五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五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上一讲我们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懂得了客观世界是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物质性世界,对于这样的世界,我们可以认识它,但要改变它、利用它,就不得不付诸于实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来看,什么是实践?1、实践概念的来源在汉语中,《说文解字》:“实,富也。
”金文:“实”字从宀从田从贝,家中有田有贝,表示富有。
小篆:“实”字从宀从贯,贯指钱币,故也有富足之意。
所以,实的本义为富足、殷实;又指财富、财物;引申为充满,与“空虚”相对;又指真实,与“虚假”相对。
践,从足,戋(jiān)。
本义:踩,践踏,履行,实行,践行。
实践,实际上应为:“践实”,通过行动达到富足、充实。
在西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对实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认识:第一,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讨论的实践,大多数就属于这类范畴。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着自身而追求的知识是理论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这些属于思辨活动;第二类,为着行动而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政治学,这些属于实践活动;第三类,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技艺或创制知识,包括诗学、修辞学、辩证法,这些属于技艺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是最高的活动,实践次之,最低等的活动是技艺活动。
在他那里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实践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理论决定实践(思维决定存在),而不是实践决定理论(存在决定思维)。
第二,实践是一种实验、科学实践。
罗吉尔·培根(1214-1294年)英国人,在牛津任教。
两个培根,这个罗吉尔·培根,不是发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那个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但也非常了不起。
他是13世纪英国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实验科学的先驱。
他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又任教于该学府。
在宗教迷信统治一切,只许崇拜神的权威,不准发表任何新思想的历史条件下,他公然向教廷挑战,向权威挑战,强烈抨击僧侣的愚昧无知。
自-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人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一、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就是说,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由各种实践活动形成的,没有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生活。
再次,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点。
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是生产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中最后分化出来,而产生了人类社会,是生产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人类社会就将灭亡。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页)生产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而为了促进生产的发展,就必须从事调整和改变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它被生产实践所决定,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通过阶级关系表现出来,因此,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既然,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所以离开社会实践,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旧唯物主义者,就是因为离开实践去观察社会生活,因而都陷入了唯心史观。
二、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属于意识形态,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都来源于实践。
不用说正确的理论是来自实践,就是那些错误的理论和神秘主义的理论也可以在实践中找到它们的根源。
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在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后人读过马克思的这本书后,从中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且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这一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具有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等基本特征。
从古至今,人类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改变着,人类通过实践不断的改造着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它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类的力量,借助物质工具和手段来改造自然界以此来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更加的进步。
例如,人类种植粮食,养殖牲畜,建造房屋等,都属于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
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是由数万年前的森林古猿——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类人猿原来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
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使林地减少,迫使类人猿到地面上活动和觅食j为了适应地面生活的需要,便把天然的树枝和现成的石块作为工具,用来获取食物、构筑巢穴、防御兽类侵袭。
这种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逐渐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学会自己制造劳动工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猿的手也就变成了人的手。
打造简单的石器用于采集果实或打猎,就标志着人手的产生。
人手产生以后,人才逐渐摸索出用石器钻木取火,大大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劳动还促使了人脑的形成,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劳动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人类的逐渐形成,人类的活动也由原来的动物性的自发的群体活动,逐渐变为自觉的生产劳动。
在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在生产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从事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后来人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抽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该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
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在具体阐述实践何以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辨别实践、劳动、生产三个范畴。
这是前提,否则在往后的论述中就会遇到困难。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的关键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基本上是把实践、劳动、生产看做同等序列的、同义的范畴。
马克思指出:“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这即是说,实践活动即劳动。
由于实践活动就是实践,所以,实践就是劳动。
马克思又指出:“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
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可见,劳动与生产也是同义的。
当然,这三个范畴又是有一定区别的。
劳动、生产有广义和狭义的用法,广义的用法是指一切劳动和生产,狭义的用法是指物质劳动、物质生产。
比如,当劳动、生产与实践相连用时,劳动实践、生产实践指的就是物质生产实践;再比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中的“生产”一般指的就是物质生产。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社会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包括行动和意识两个方面。
物质生活的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存在的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劳动发展的历史,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它制约着人类其他活动,如政治、艺术及宗教活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由各种实践活动形成的,没有人类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生活。
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的基础地位决定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它们有不同的特点。
自然规律是各种自然力盲目作用下形成的,社会规律是人在自觉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生作用的,是无数人在自觉活动中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表现为最终决定人们行为的力量。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
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看,实践是决定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根本原因,即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既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行动来源于意识,而意识来源于认知,认知又来源于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实践活动。
从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看,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都是由社会实践构成的.所以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意识和行动的依据。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
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正是在实践中创造和产生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和人类历史等全部社会关系。
人们为了适应自然和运用自然,以便长久和更好的的生活,必须要不断的发现和研究自然规律,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不断的去实践。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历史唯物主义以实践的观点考察社会,揭示了各种社会形式的共同本质,得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科学结论,因为实践揭示了社会的起源和基础,指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客观的东西,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实践不是主体、客体和本体。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从社会发展的过程看,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而社会基本矛盾是直接由生产实践引起的,且社会矛盾的解决也有赖于实践.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可见,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
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人们在运用规律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再次发现其不足的地方,使其更趋完美。
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一种适应自然、发现自然、运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这一切活动的过程中始终需要实践作为一切活动的基础。
否则就会很容易的违背自然规律。
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