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骨折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业务学习:外踝骨折的局部解剖及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参加人员:

学习时间:2011-4-8

学习地点:在病区医生办公室

1)大隐静脉和隐神经:继续沿股前区解剖出的大隐静脉向下解剖并修洁大隐静脉至足背并保留。同时找出和大隐静脉伴行的隐神经。从足背静脉弓外侧端往上追踪,找出小隐静脉,可看到它通过外踝的后下方。同时可找到与小隐静脉伴行的腓肠神经。

2)腓浅神经:清除小腿浅筋膜时,注意在小腿外侧中、下1/3交界处,仔细找出腓浅神经的皮支,并追踪修洁至足背远端,然后保留。在第1、2趾蹼处切开浅筋膜,寻找腓深神经的终末支。为了避免损伤腓浅神经,腓骨中上段骨折宜从腓侧后肌间隙入路,腓骨下段骨折宜从腓侧前肌间隙入路。

3)足背浅筋膜内的结构:在足背的浅筋膜中找出足背静脉弓,从静脉弓的内侧端向上清理出大隐静脉及其伴行的隐神经。从外侧端清理出小隐静脉及伴行的腓肠神经终支,足背外侧皮神经。在足背正中部位清理出腓浅神经的两条终支,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详细观察筋膜各部不同的厚度。从胫骨外侧髁前方向下纵行切开深筋膜,可以看到小腿上部的深筋膜较厚,其深面为肌肉附着,因此,深筋膜与肌肉不易分离。深筋膜在小腿中部较薄,肌肉较易分离。在小腿下部,踝关节上方,深筋膜横行纤维增厚,即伸肌上支持带(又称小腿横韧带)。往下解剖,在踝关节的前下方靠近足背处深筋膜又显著增厚,呈横位的"Y"型,此即伸肌下支持带(又称小腿十字韧带),检查它们的境界及附着点。

4)小腿前群肌肉及血管、神经:于小腿下1/3处清理并检查通过小腿前方的所有结构,从内侧到外侧的顺序是:胫骨前肌、长伸肌、胫前动脉和二支伴行静脉、腓深神经、趾长伸肌(其外侧附有第三腓骨肌)。清理深筋膜时注意观察在伸肌上支持带深面经过的肌腱皆包以腱滑液鞘,其功能是保护肌腱,减少摩擦。

5)胫前动、静脉:分离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的上端,在两肌之间,骨间膜的前面,解剖出胫前动脉和它的伴行静脉(除去静脉保留动脉)。清理动脉时注意勿伤及附近的神经。向上剖开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在胫骨粗隆水平处横断胫骨前肌,切除胫骨前肌上份残端

的肌纤维,沿胫前动脉向上找出胫前返动脉(与胫前返神经伴行),两者向内上方均行于胫骨前肌的深面,紧贴着胫骨的外侧髁,分支分布于膝关节。找到上述结构后,在小腿下份腓骨的内侧切开伸肌上支持带,于第三腓骨肌的外侧,能找到腓动脉的穿支,该动脉有时粗大,可代替足背动脉。

6)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在腓骨颈之外侧找出腓总神经,它从腘窝的外侧角下降而来,看到它绕过腓骨颈的前面,穿人腓骨长肌深面,并分成3个分支:胫前返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解剖时先用尖头镊子沿着腓总神经的方向通向小腿的前方,按腓总神经的走行方向,切断腓骨长肌,上述3条神经就暴露无遗。胫前返神经与胫前返动脉伴行。腓浅神经走在腓骨长、短两肌之间,支配两肌。以后腓浅神经在小腿前外侧中、下1/3交界处穿出深筋膜,立即分为内、外两支:①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于跽趾,以及第2、3趾间隙的皮肤;②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布于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以及第3、4趾间隙皮肤。沿胫前动脉(位于小腿前群肌的深面),寻找和修洁伴行之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于足背处与足背动脉伴行,最终分布于第1、2趾的相对缘皮肤。

7)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并找出其深面的短伸肌、趾短伸肌。于足趾跟部切断阴长、短伸肌腱及趾长、短伸肌腱,翻向近侧。从踝关节前方找出腓深神经。再找出与腓深神经伴行的足背动脉,该动脉两侧有伴行静脉,至第1跖间隙近侧端,发出第1跖背动脉和足底深支。足底深支穿第1跖骨间隙行向足底,并与足底外侧动脉形成足底弓。

探讨踝关节骨折中外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6例有移位的外踝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应用改良的Baird和Jackson评分系统对疗效进行评定,将骨折类型、内固定方法、术后功能锻炼时间与关节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判断骨折类型和正确选择固定方法对于提高外踝骨折复位内固定质量,改善远期疗效十分重要。

治疗方法:受伤距手术时间2h-7d。连硬麻醉,选外踝外侧纵切口或后外侧切口长约8~10cm,保护腓浅神经显露骨折端,清除骨折端血肿及嵌入之软组织,复位骨折,应注意外踝10°-15°的外翻角。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5天。术后第2天行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2周伤口拆线,1个月后患肢部分负重,3个月后完全负重。

骨折愈合时间为10-12周,疗效评定根据改良的Baird-Jackson评分系统:包括疼痛、踝关节的稳定性、踝关节活动度与活动能力、X线测量距骨移位、踝穴间隙的变化。96-100分优;91-95分良;81-90分可;0-80分差。

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分类方法很多。Lauge-hansen[2]法对踝关节骨折脱位分型分度,并据此提出一定的治疗原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但Danis-Weber分型[1]更适用于外踝骨折的手术治疗分类。它主要以腓骨骨折的高度为依据把踝关节骨折分为A、B、C 3型:A型:外踝骨折线在踝关节和胫腓联台水平以下。可由内收应力引起的外踝的撕脱性骨折,旋后应力引起外踝的斜形骨折。此型骨折下胫胙联合和三角韧带未受损伤。如附有内踝骨折,骨折线几乎垂直。B型:外踝骨折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骨折以斜形骨折常见,骨折面常接近冠状面,下胫腓联台有损伤可能。可伴有内踝骨折线或三角韧带损伤。C型:腓骨骨折高于下胫胙联台水平,伴胫腓下联合损伤,内侧伴有三角韧带损伤或内踝骨折。其中Cl型主要由外展应力引起,腓骨骨折略高于下胫腓联合;C2型主要由外展、外旋联合应力引起腓骨骨折,骨折位置常位于腓骨中下1/3水平。特殊类型骨折线位于腓骨近端时称为Maisonneuve骨折,常易漏诊;因此踝关节骨折病人应当检查小腿全长。

近来的研究对外踝生物力学进行了观察,包括踝关节活动时接触面、测定关节内压力,以及直接观察踝关节三维活动,均未证明单独外踝骨折时踝关节负荷机构发生改变[3]。文献报道腓骨骨折所能接受的最大移位为6mm。Krist-ensen等[4]非手术治疗旋后外旋Ⅱ型骨折,随访20年尽管部分病例外踝移位3mm仍获得良好临床结果。Kellen〔5〕指出,骨折初期移位和骨折破碎程度并非是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决定因素,而关节面解剖复位的精确程度与创伤性关节炎是密切相关的。Burwell和Charnley统计复位不良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为100%〔6〕。因此外踝的精确复位及牢固内固定至关重要。术中必须恢复腓骨长度,矫正旋转移位使其位于结节间沟内,保持外踝正常的外翻角,从而恢复踝穴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于单纯外踝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符合AO坚强内固定原则,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所以单纯外踝骨折术中应加拍踝关节旋后外旋位应力X线片,以检查距骨有无移位,并了解内侧损伤情况。我们根据AO原则,对于外踝有移位者早期给于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骨折愈合率100%,无一例创伤性关节炎。

根据Yablon[5]实验及临床研究,在双踝骨折或合并内侧韧带断裂的病例,距骨随外踝向外移位一所以外踝必须解剖复位牢固固定。A型:外踝骨折线远端骨块用钢板固定至少要有两枚螺钉固定,如果不能钢板固定则宜选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比较稳定。髓内固定或纵向螺钉固定因抗旋转作用小而不宜使用。撕脱骨块仅仅是外踝尖,合并外侧副韧带断裂,在踝关节不稳定以及复位难以维持稳定者张力带钢丝加韧带修补较为合理。B型:外踝骨折以斜形骨折常见,骨折面常接近冠状面,由前下到后上,外踝通常向近端后方移位并外旋。复位注意清除卡人骨折线的韧带及脱入关节的软骨片。应用拉力螺钉由前向后垂直骨折线固定,须外加钢板保护。

锁定钢板较普通钢板能提供更大的稳定性、承载率和抗形变能力。它还可以有效保护骨折部位的血运,从而为接骨板固定创伤骨折(特别是邻近关节的干骺端骨折和骨质疏松患者)提供了理想的治疗方法[6],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解剖型锁定钢板有以下特点:(1)解剖设计合理,术中无需再折弯,从而避免了对钢板强度的损害,防止了钢板术后断裂的发生;(2)该型锁定板作为内固定支架使用时,其稳定性优于限制接触型加压接骨板(DCP)[7]。设计者为了加大镙钉在骨端或松质骨内的把持力,部分镙钉的轴线成一定角度而非平行,使其对骨骼的抓持面积增大不易退钉;(3)由于固定稳固,患者术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的发生。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打入镙钉时,必须于骨折上下端先行滑动孔普通皮镙钉(同材质)固定。如先行锁定钉固定,因骨折端无法加压,致骨折复位后分离移位内固定失效;(2)该板紧贴外踝,外踝下方紧贴踝穴。镙钉长度要选择精准,尽量避免因钉子太长而进入踝穴,导致关节运动受限及术后长期疼痛;(3)对于不稳定的骨折也可先行拉力镙钉或克氏针临时固定,待骨折固定牢靠后拔出克氏针。使用重建钢板固定注意外踝轴线与腓骨骨干有10°-15°的外翻角,必须恢复此角度,防止踝穴变窄。如外踝骨折复杂不宜拉力螺钉固定,可使用1/3管型钢板置于腓骨后外侧固定,对抗骨折的后方移位。可在近折端夹住钢板,然后在最靠近骨折线的近端螺孔拧入1枚螺钉,随着螺钉的拧紧,腓骨尖使用复位钳牵拉控制其短缩、旋转,然后拧入骨折线远端螺钉,松开复位钳,拧其他螺钉。复位后,摄正位片时,应将小腿内旋20°使通过踝关节的轴线与X线平行。在此踝关节正位片上,腓骨远端隐窝(腓骨肌腱所在处)与距骨外侧关节面的远端连续成

一弧线;踝关节间隙平行,间距相等;踝关节的“Shenton”线光滑无阶梯状。所谓“Shenton”线指胫骨下端关节面,其软骨下致密骨质的轮廓,通过下胫腓韧带联合间隙,和腓骨内侧的一小骨突起,成一连续弧形连线。腓骨上小突起,正对胫骨下关节面的软骨下骨质水平。此类骨折由于大部分病例下胫腓联合后韧带保护完整,可用“U”形钉或小的拉力螺钉在下胫腓联合前方加以固定。C型:复位成功的关键是腓骨长度和旋转纠正。短斜形或螺旋形同B 型内固定;对于粉碎性多块腓骨骨折,则需应用间接复位和桥接钢板固定。通过腓骨颈的近端骨折不需常规暴露,注意正位片胫骨远端关节面软骨下骨和外踝之间有否台阶,若有必须纠正。一般腓骨远1/2处以下骨折经准确对位、坚强内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即能随之复位,并能保持稳定,无须固定下胫腓联合。但当内侧结构损伤无法修复、固定不够牢固或内固定后检查下胫腓联台仍存在不稳定(外旋应力位X线内侧间隙>2mm)时,应考虑用1枚皮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作下胫腓联合内固定术。当骨折在腓骨近1/2时因下胫腓联合韧带、骨间韧带、骨间膜广泛损伤,腓骨即使固定后,胫腓下联合仍极不稳定,应使用2枚皮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固定胫腓下联合并避免早期负重,以防止螺钉折断。螺钉从腓骨向胫骨方向拧入,由后向前倾斜25°-30°平行于胫骨关节面,钉的位置于下胫腓骨关节面近端2cm,穿过腓骨双皮质和胫骨外侧皮质,胫骨和腓骨都必须用攻丝预攻,腓骨无需加压而保持与正常解剖位置即可。在作下胫腓联合固定时应将踝关节在背屈5°时固定,避免踝穴横径减小导致的活动障碍,也可避免踝穴过宽导致的踝关节不稳。

踝关节及足扭伤其受力机制大致相同,都是足内翻或外翻,暴力导致韧带牵拉,导致不同程度的撕脱骨折〔10〕。临床检查要全面,单纯性外踝骨折合并第5跖骨基底骨折并不十分少见,全面的体查是减少漏诊的必要手段。因踝关节外伤就诊且有第5跖骨疼痛的患者,临床要意识到外踝合并第5跖骨联合损伤的可能性,对受伤侧第5跖骨做局部触诊和纵轴挤压痛试验以便发现症状不明显的第5跖骨基底骨折。要有针对性的踝关节正侧位片、足背正斜位片已与准确诊断并指导手术治疗。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须知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须知 吴钢 四川营山县人民医院 637700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性骨科疾病当中非常常见的病症,踝关节出现严重骨折的情况下,需要通 过手术来进行治疗。在踝关节的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很多处理要点,如果处理不到很容易出 现创伤性关节炎,因此必须要对踝关节手术注意要点加以充分的重视。 一、把握手术时间 在针对踝关节手术时机的把握上,其中大部分的病人基本上都会选择在三小时到12天之间 来医院进行救治,通过医院骨科治疗经验总结和分析,其中6小时以内踝关节骨折患者达到 了80%以上,同时还有20%受伤的时间超过了12小时,由于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会存在比较明显的下肢水肿状况,同时由于时间过长踝关节会出现张力性水泡,进而在手术的时间 上会进一步推迟,最晚的推迟手术时间达到7天以上,因此在进行踝关节骨折手术过程中需 要保证最佳的手术时间。 二、手术方法需要科学精确 在踝关节骨折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手术方法进行准确的应用,在出现内脚踝骨折条件下需要通 过加压螺钉在内侧进行固定,而外侧踝骨骨折A型加压螺丝钉需要在内部进行固定,日行和 C型钢板螺丝钉在内侧固定,对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需要在下胫腓关节分离处使用螺钉或 者是加压螺钉来进行充分的固定。在踝关节骨折病情当中还存在后踝骨折问题。该踝骨的区 域位于下胫腓关节面的1/4区域左右。在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通过使用加压螺丝钉来对其 进行充分的固定,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手术部位存在的错位进行及时的恢复,在内脚踝一侧 切开一个重型口,并且外脚踝使用外中型切口,在跟腱外源区域来进行中型切口,然后依照 脚踝的内侧后侧以及外侧不同的顺序进行相应的手术固定操作。在手术完成之后需要在石膏 的两侧来进行两周以上的固定,拆除石膏之后患者可以在床上来进行踝关节的自由活动。通 过一段时间的康复之后患者可以进行非负重站立,在完成手术的6~8周之后,通过x射线显 示骨折线模糊,则可以进行负重行走康复训练。 三、关节内部骨折手术须知 如果踝关节出现骨折表现为关节内部骨折,那么通过外部手法的复位处理方式无法达到恢复 效果,因此需要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在踝关节手术过程中,需要保证外踝关节的纵轴和腓 骨干纵轴存在一定的外翻角度,并且在手术固定完成之后,需要对该角度进行及时的复位, 有效预防回血变窄问题,影响到后续康复之后的踝关节正常功能。在腓骨中下区域1/3处出 现骨折产生位移之后,踝关节会出现不良的畸形问题,同时还会伴有腓骨下踝关节韧带断裂,或者是手术复位之后骨折片存在不稳定性问题,影响到了患者后续的正常行走。如果踝关节 的胫腓下方区域关节出现不良的分离问题,那么在手术过程当中需要通过螺钉或者是使用松 质骨加压螺丝钉来起到良好的加固效果,保证颈椎韧带相互之间更加贴近,方便后续的关节 修复处理,有效保证踝关节手术完成之后的正常屈伸。在踝关节到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度时 固定,防止踝关节的踝穴出现狭窄现象,并且在手术完成8~10周之后,需要将内部的固体 及时取出,有效防止踝关节负重条件下出现不良的断裂问题。由于畸形手术完成之后并腓骨 持重均匀,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进行解剖复位,手术完成之后对踝关节的踝穴影响并不是非常 明显。通常情况下,内踝骨折使用加压螺钉的固定效果最好,使用加压螺钉固定小骨折片, 不用进行后续的手术,完成外踝关节的复位和固定之后,患者在手术康复之后可以保持正常 的行走,不会出现踝关节行走不稳定性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踝关节出现骨折之后,在手术过程当中必须要对手术过程当中的 相关注意要点加以充分的重视。在踝关节的手术治疗过程中,依照踝关节的受伤程度以及手 术的间隔时间的长短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案,有效避免对患者的踝关节正常功能产生不良的影响,保证踝关节手术完成之后可以恢复到正常的功能和状态,这也是踝关节手术过程中需要 重视的关键性问题。

踝关节骨折(脚、趾外伤)的护理常规

踝关节骨折(脚、趾外伤)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神志、面容、表情、精神状况及局部情况。 2、生命体征的变化。 3、伤口情况。 4、患肢血管神经功能。 二、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骨科手术前准备。 (2)完善术前辅助检查。 (3)训练床上使用便器。 (4)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戒烟。 (5)备皮。 2、术后护理: (1)同骨科术后护理。 (2)加强营养,合理安排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感觉、运动、肌力、温度、末梢血液循环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疼痛时给予镇痛剂。 (5)观察皮肤受压情况,定时局部减压,预防压疮发生。 (6)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为原

则。 (7)患肢制动,保持功能位,并将患肢抬高,以利减轻肿胀。 (8)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物颜色、性质、量,每日更换引流袋,并记录引流量。 (9)观察石膏内伤口渗血情况,如渗血多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三、健康教育要点 1、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 2、根据医嘱及伤口恢复情况逐渐指导患肢功能锻炼,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及被动运动。 四、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如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 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

踝关节骨折后康复

踝关节骨折后康复 踝关节骨折后康复 一、概述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其骨折、脱位是骨科常见的损伤,多由间接暴力引起踝部扭伤后发生。根据暴力方向、大小及受伤时足的位置的不同可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目前临床常用分类方法是Lange-Hansen分类法、Davis-Weber分类法和AO分类法。Lange-Hansen分类法于1950年提出,根据足在受伤时的位置和暴力的方向将骨折分为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旋前/外展型和旋前/外旋型四类,每一类又根据骨折程度及是否伴有韧带软组织损伤而分为不同的亚类。该分类对于踝关节不稳定骨折的闭合复位有指导意义。Davis-Weber分类法根据外踝骨折的位置,把踝关节骨折分为A、B、C三型,该分类以下胫腓联合为界将骨折分为下胫腓联合水平以下的损伤(A型)、经下胫腓联合的腓骨骨折(B型)以及下胫腓联合以上损伤(C型),较简单,使用方便,但却不能说明整个踝关节各种复杂改变。国际创伤学会(AO)进一步细化了Davis-Weber分类法,提出了AO分类法。 根据踝关节外侧损伤情况,进一步将Danis-Weber分类分为三个亚型

A型:韧带联合平面以下腓骨骨折(韧带联合下型) A1-单纯腓骨骨折A2-合并内踝骨折A3-合并后内侧骨折。 B型:韧带联合平面腓骨骨折(经韧带联合型)B1-单纯腓骨骨折 B2-合并内侧损伤(踝或韧带)B3-合并内侧损伤及胫骨后外侧骨折。 C型:韧带联合平面以上腓骨骨折(韧带联合上型)C1-单纯腓骨干骨折C2-复合性腓骨干骨折C3-近端腓骨骨折。 踝关节的稳定性是由骨性结构和韧带系统以及通过踝关节的肌肉的动力作用共同完成。 骨性的踝穴由三个结构骨组成:腓骨远端、胫骨远端和距骨。内、外踝与侧副韧带一起共同维持踝关节侧方的稳定。内踝韧带分为胫距前韧带、胫跟韧带和胫距后韧带。外踝韧带分为腓距前韧带、腓跟韧带和腓距后韧带。踝关节的运动主要是屈伸运动。 正常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约为60~70°,背伸活动约为20°,跖屈活动约为40 °~50°。 正常步态时踝关节背伸10°左右,跖屈15~20°左右,约30°活动范围。 下胫腓韧带又分为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带与下胫腓横韧带。

骨折内固定注意事项

骨折内固定注意事项 骨折内固定是目前治疗骨折的常见方法之一,通过手术将破碎的骨断端固定在一起,促进骨愈合。在进行骨折内固定手术后,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术后康复。 第一,术后休息和保持伤口清洁。手术后一段时间内,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并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行走。此外,患者应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干燥和无菌,避免感染的发生。 第二,注意术后的疼痛管理。骨折内固定手术后,患者常常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尤其是在手术创口和固定处。患者可以服用医生开具的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同时,冷敷也是减轻疼痛的有效方法。患者可以用冰袋轻轻敷在手术区域,每次15-20分钟,多次间隔。 第三,注意饮食调理。骨折后的患者通常需要更多的营养来促进骨骼的愈合。患者可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如鱼肉、禽肉和黄豆制品等。此外,维生素D和钙的补充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膳食或口服补充剂。 第四,注意术后的康复训练。骨折内固定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帮助恢复骨骼功能和肌肉力量。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肌肉强化和平衡训练等。患者应根据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进行相应的训练,并遵循逐

渐增加强度的原则。 第五,遵守医嘱和定期复查。患者需要遵守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和复查。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定期复查,以监测骨骼愈合的情况和手术效果。患者应及时复查,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 总之,骨折内固定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伤口清洁,进行疼痛管理,调整饮食,进行康复训练,并遵守医嘱和定期复查。只有充分重视这些注意事项,患者才能够更好地康复,并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最后,还应注意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康复的顺利进行。

左外踝骨折护理的讨论总结

左外踝骨折护理的讨论总结 骨折是指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部分断裂的情况。左外踝骨折是指脚踝外侧的骨骼发生断裂。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患者康复。以下是左外踝骨折护理的讨论总结: 1. 评估患者病情:在开始护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这包括观察疼痛程度、肿胀程度、皮肤完整性以及脉搏和感觉的状态。通过评估可以确定骨折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适的护理计划。 2. 疼痛管理:骨折常常伴随着剧烈的疼痛。我们需要提供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这包括口服或静脉给药的镇痛药物,如非处方的止痛药或处方的阿片类药物。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物理疗法,如冷敷或热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3. 管理肿胀:骨折后,患者常常会出现肿胀的情况。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轻肿胀,并促进康复。这包括提高患肢的位置,使用冷敷或压缩绷带等方法,以减少组织的肿胀。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抗炎药物来减轻炎症反应。 4. 固定和保护骨折部位:在治疗左外踝骨折时,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固定和保护骨折部位,以促进愈合。这通常包括使用石膏固定或外固定器来稳定骨骼。固定骨折部位有助于减轻疼痛,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并为骨骼愈合提供支持。

5. 动作和功能恢复:在康复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患者恢复受伤部位的动作和功能。这包括进行康复训练,如物理治疗或康复运动,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辅助装置,如助行器或矫形器,来帮助患者行走和恢复正常的功能。 6. 定期随访和复查:在治疗期间,我们需要定期随访患者,以监测康复进展和骨折愈合情况。这包括进行X射线检查,以确保骨折部位的愈合和稳定。定期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并发症或延迟康复的情况。 总的来说,左外踝骨折的护理涉及疼痛管理、肿胀管理、固定和保护骨折部位、动作和功能恢复以及定期随访和复查等方面。通过综合的护理措施,我们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并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包括踝、双踝、三踝骨折、踝上骨折和胫骨下关节面前缘骨折等。这些骨折都可以合并内、外侧副韧带、胫腓联合韧带断裂,还可以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或距骨脱位。踝关节骨折除踝上骨折外,均有关节内骨折,此外,踝关节的关节面比髋关节和膝关节小,但负重则大于髋、膝关节。因此,踝关节骨折如治疗不当,极易引起损伤性关节炎。由于上述原因,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要求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部位能经常受距骨体的模造,则骨折愈合后能更符合关节活动的要求。因此,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较能满足上述要求,可作为踝关节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手法复位石板和陈旧性骨折等仍需手术治疗。 【适应症】 1.内踝骨折,两骨折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入者。 2.双踝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 3.单踝或双踝骨折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闭合复位未成功 者。 4.三踝骨折,其后踝骨折超过胫骨下关节面的1/3者。 5.有移动的陈旧性骨折。 【术前准备】 1.骨折部位有明显肿胀者,应抬高患肢促肿胀消退。 2.骨折部位有擦伤或水泡者,应当用注射器将水泡抽瘪,

待擦伤完全愈合,水泡干瘪,表皮脱落后,方可手术。 3.踝关节骨折多用螺钉作内固定,术前应根据X线片选妥 长短合适的螺钉。 【麻醉】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步骤】 (一)内踝骨折 1.体位:仰卧位,患肢外旋;或侧卧于患侧,两膝间垫以 软枕,双足分开,使伤侧内踝向上。 2.切口、显露:沿内踝前外侧作弧形切口,长约4~5cm, 下行向后绕过内踝远端。切开皮下组织时,注意勿损伤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向后翻开皮瓣,即可显露骨折,骨折远端经常向前移位。分离内踝后侧时注意勿伤及胫后肌肉及其腱鞘。 3.复位:复位前,先用巾钳夹住骨折块稍加牵引,显露关 节腔,清楚腔内血肿和碎骨屑,仔细探查骨折端间有无软组织嵌入,如有软组织嵌入,应作分离后取出。复位时,助手牵引,术者用巾钳夹住骨折块帮助复位,并纵向夹住骨折两端保持复位。 4.内固定:较大的骨折块多用螺钉固定,小骨折块只可用 克氏针内固定。在骨折块中心先钻一孔,然后与胫骨纵轴成45度角,斜向对侧钻孔和拧入螺钉(或钻入克氏针);

骨科手术术中注意事项

骨科手术术中注意事项 骨科手术是一种具有一定风险的手术,术中的注意事项对手术的安全和成功至关重要。以下是骨科手术术中的注意事项: 1.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手术需求,并做好全面的术前评估。此外,术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术前准备,包括完成所有所需的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确保患者适合手术,并准备好可能需要的特殊设备和药物。 2. 麻醉管理:骨科手术需要使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因此术中必须有专业麻醉师的参与。麻醉师需要详细评估患者的麻醉风险,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在术中对麻醉的管理进行监测和调整,确保患者的手术过程安全和舒适。 3. 土壤准备:手术区域的准备也是术中的重要环节。手术区域必须经过适当的消毒和清洁,以防止感染的发生。医生和手术团队必须佩戴干净的手术衣、手套和面罩,并使用无菌器械和材料进行手术,以确保手术区域的无菌环境。 4. 手术技术:骨科手术的手术技术非常重要。医生必须在手术中准确地切开和处理组织,注意避免伤害到周围的结构,如神经和血管。在骨科手术中,医生还需要使用适当的骨科器械和技术来修复骨骼或关节问题,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5. 出血控制:骨科手术中会有一定程度的出血风险,医生必须在手术中控制出

血。他们可以使用电凝刀、止血带或血管夹等器械来控制出血,并在必要时进行输血。出血过多可能会导致手术的延迟和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医生需要仔细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6. 骨折稳定:在骨科手术中,医生需要对骨折或关节问题进行稳定。他们可以使用骨钉、钢板或螺钉等器械来固定骨骼,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功能。医生必须选择适当的器械和正确的技术来实现骨折的稳定,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和术后不适。 7. 术中监测:在骨科手术中,医生必须对患者进行密切的术中监测。监测项目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和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监测麻醉深度和液体平衡等。术中监测可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保障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 骨科手术术中的注意事项是保障手术安全和成功的重要环节。医生和手术团队必须严格遵守标准操作规范和术中注意事项,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康复。

骨折外固定术操作流程

骨折外固定术操作流程 骨折外固定术是一种常见的骨折治疗方法,它通过外科手术将骨折部位的骨片固定在一起,促进骨折愈合。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骨折外固定术的操作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1. 手术准备 在进行骨折外固定术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手术准备。首先,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病史、骨折类型和骨折部位。然后,医生会要求患者进行必要的预手术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等,以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手术。同时,手术室也需要准备好必要的手术器械和设备。 2. 麻醉 在手术开始之前,患者需要进行麻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部位,可以选择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脊髓麻醉。麻醉后,患者将进入无痛状态,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3. 清创与暴露 在完成麻醉后,医生会进行骨折部位的清创与暴露。首先,医生会用消毒液对手术区域进行清洗,以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然后,他们会用消毒布将周围的皮肤和组织覆盖起来,保持手术区域的无菌状态。接下来,医生会使用手术刀或电凝刀进行切口,将骨折部位暴露出来。

4. 骨折复位与固定 当骨折部位暴露后,医生会通过牵引或手法将骨折的骨片复位, 使其恢复正常位置。复位完成后,医生会选择合适的外固定器材,如 骨钉、骨板、钢丝等,将骨片固定在一起。外固定器材的选择通常根 据骨折类型、骨折位置和骨折稳定度来决定,旨在提供足够的稳定性,促进骨折的愈合。医生需要确保外固定器材的安全固定和正确位置, 以保证手术效果。 5. 术后处理 骨折外固定术完成后,医生会进行术后处理。首先,他们会对手 术切口进行缝合或贴合,并进行消毒处理。此外,医生会为患者进行 适当的止痛和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和减轻术后不适。最后,医生 会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监测术后病情恢复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相 应的康复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骨折外固定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过程,需要有经 验丰富的专业医生操作。患者在术前应充分了解手术风险与效果,并 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同时,术后患者应积极配 合康复训练,恢复骨折部位的功能。 总之,骨折外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骨折治疗方法。通过正确 的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恢复正常生活。大 家在面对骨折时,可以与医生积极沟通,共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使手术达到最佳效果。

踝部骨折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

踝部骨折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 【概述】踝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 骨折的3.92%,青壮年最易发生。 【诊断标准】 1、诊断依据 (1)外伤后局部肿胀、疼痛。 (2)功能障碍。 (3)X线检查显示骨折类型。 第(1)、(2)项拟诊,第(3)项确诊。 2、分类诊断踝部骨折,因为外力作用方向、作用力的大小和受伤时肢体姿势不同,可造成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 (1)Lanse-Hanson通过尸体实验研究,根据力学机制将骨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I型旋后内收型:即受伤时足处于旋后位,距骨在踝穴受到强力内收,踝关节外侧受到牵拉,内踝受到距骨的挤压外力所致。I度骨折为单纯外踝骨折或韧带断裂,II度为同时有内踝骨折。 2)I I型旋后外旋型:为受伤受伤时足部处于旋后位,距骨受

到外旋应力,以内侧为轴,发生向外后方的旋转移位,冲击外踝,使之向后外方脱位。I度为下胫腓韧带损伤,II度为同时有外踝骨折,III度为II度加后踝撕脱骨折,IV度为III度加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 3)III型旋前外展型:受伤时足处于外旋位,距骨受到强力外展或外翻应力,踝关节内侧结构受到强力牵拉,外踝受到挤压外力。I度为内踝撕脱骨折,II度为同时有下胫腓韧带损伤,III 度为II度加外踝骨折。 4)IV型为旋前.外旋型:受伤时足处于旋前位,踝骨受到外旋应力,以外侧为轴,向前方旋转,踝关节内侧结构受到牵拉破坏。I度为内踝撕脱骨折,II度为同时有下胫腓韧带损伤,III度为II度加外踝骨折,IV度为III度加后踝骨折。 5)V型垂直压缩型:为高处坠下等垂直办暴力所致的损伤,可根据受伤时足部处于跖屈或背伸位,分为跖屈型或背伸型,表现为前缘或后缘压缩骨折,单纯垂直位则为胫骨下端粉碎骨折。 (2)Denis,Weber为了适合AO学派的手术治疗,将踝关节骨折分为A、B、C三型。 1)A型:主要为旋后应力引起,外踝骨折低于胫距关节水平间隙,外踝为撕脱骨折或韧带断裂,有的合并内踝斜形骨折。

骨科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骨科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骨科手术后并不是说明疾病已经完全康复,术后需要注意很多事情,比如饮食、拆线、换药、石膏固定时间以及术后康复等。很多医生都会叮嘱病人要适当运动,及早进行康复锻炼,避免在骨头长好时,却遗留下疼痛、肌力差以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功能障碍。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骨科术后注意事项。 一、脊柱手术后 1、颈椎术后:①手术后第一天要进食流质食物,比如米汤和蔬菜汤等,术后三天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不要吃具有刺激性食物。②手术后可在床上进行简单的四肢活动,比如活动手指和脚趾,双手向上抬起或举过头顶等,也可适当进行耸肩运动等。③手术中安引流管通常在术后三天拔除,还要复查X线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下地活动时要戴着颈托,周围有人照顾,避免发生摔倒等危险,术后7天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可不需要人看管活动,通常术后1个月左右能够恢复正常运动。④拆线要在术后5-7天进行,术后3天要换伤口处敷药,术后一周可以洗澡,但做好伤口的保护。⑤术后不要做颈部按摩,可佩戴相应支具2-3个月,⑥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以及一年都要进行颈椎X线复查,必要时还应进行颈椎CT和MRI检查。 2、腰椎胸椎术后:①手术后饮食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要注意清淡,不要吃虾蟹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多吃高蛋白和纤维食物,促进创面愈合。②术后注意切口卫生,每三天换药一次,需要换药3-5次,术后15天可拆线,做好伤口护理,避免发炎或感染等。 ③术后需要全休三个月,第一个主要是卧床休息,可适当下床活动,但要戴好腰围或支具,至少要戴一个月。④术后要加强腰背和四肢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的康复项目,不要自己乱做,避免加重于腰部损伤。术后避免久坐或者弯腰活动。⑤术后三个

脚踝骨折打钢板后的康复训练

脚踝骨折打钢板后的康复训练 当我们遭遇脚踝骨折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并打上钢板。手术虽然能够修复骨折,但是术后的康复训练同样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恢复脚踝的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术后康复的重要性 脚踝骨折的手术治疗需要在手术后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脚踝的功能。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我们恢复脚踝的正常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没有进行康复训练,我们的脚踝可能会出现僵硬、疼痛、肌肉萎缩等问题,甚至可能导致脚踝关节的功能障碍。 二、术后康复的时间和步骤 术后康复时间一般为3-6个月,具体时间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在康复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1. 冰敷:手术后的脚踝会肿胀疼痛,我们需要及时进行冰敷,减轻疼痛和肿胀。 2. 着力:通过逐渐增加脚踝的负重,以恢复脚踝的力量和稳定性。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拐杖或者行走器来进行着力训练。 3. 柔韧性训练:通过进行柔韧性训练,以增加脚踝的活动范围,并减少僵硬的发生。 4. 肌肉力量训练:通过进行肌肉力量训练,以增强脚踝周围肌肉的力量,减少脚踝再次受伤的风险。 5. 平衡训练:通过进行平衡训练,以增强脚踝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减少摔倒的风险。

三、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术后康复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按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不要自行进行过度训练。 2. 避免过度负重:在进行着力训练时,要逐渐增加负重,避免过度负重导致再次受伤。 3. 避免长时间站立:在康复期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免加重脚踝的负担。 4. 注意保暖:在冬季或者寒冷天气中,要注意保暖,避免脚踝受冻。 5. 避免剧烈运动:在康复期间,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再次受伤。 四、结语 脚踝骨折打钢板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恢复脚踝的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注意医生的建议和个人情况,避免过度训练和再次受伤。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我们能够顺利恢复脚踝的功能,重返正常生活。

右踝多发性开放性骨折的术中护理配合

右踝多发性开放性骨折的术中护理配合 随着工业、交通等事业的发展,多发性损伤有日益增多的趋势,特别是我们靠山区的县市,交通事故更是多见,多发性骨折则成为常见的损伤。由于骨折部位及类型的不同,其手术方法也不同,该病例是右外踝多发性开放性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其手术过程复杂,所需器械和内固定器材种类繁多,护士应全面了解手术过程,熟悉各种器械的用途和各种操作方法,才能提高配合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0岁,建筑工人,于入院前1小时骑摩托车与另一辆摩托车相撞,当时无昏迷、呕吐,只说右下肢不能活动,右外踝有一活动性出血伤口,膝关节下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急来我院就诊,入院时神志清、面色苍白,呈急性痛苦面容,查T 37 ℃,P 96次/分,R 22次/分,BP 90/50 mmHg,X线提示:右胫骨平台骨折,右外踝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2 手术配合 2.1 巡回手术配合 2.1.1 麻醉准备:患者入手术室后先进行三查七对,配合麻醉医生摆好侧卧体位,按腰椎麻醉准备。给患者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立即用套管针建立3条通畅的外周静脉通路,配合麻醉医生进行麻醉,满意后将患者平卧,密切观察生命征等变化。 2.1.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该病例属多发性开放性骨折,常需先行清创处理,加之患者肢体功能异常,出血多,容易分散抢救人员的注意力,而忽视了病情的观察。我们的经验是患者入手术室后,应立即查看各种化验结果,判定各种器官的功能情况,估计失血量,及时备血、输血,术中严密心电监护,做好手术护理记录。 2.1.3 防止感染:感染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彻底清创则是预防手术感染的关键步骤。开放性骨折因伤口污染严重,失血较多,局部和全身抵抗力差容易

外踝骨折科普小常识

外踝骨折科普小常识 踝关节是人体重要负重关节,踝关节结构稳定包括韧带结构稳定与骨性结构 稳定。日常生活中,外踝骨折发病风险较高,多与扭转暴力有关,常伴韧带损伤,若未及时处理,可继发骨性关节炎,影响骨折愈合。那么外踝骨折诱因有哪些? 如何治疗呢?下面就外踝骨折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1. 什么是外踝骨折? 外踝骨折多与间接暴力有关,如内外翻、外旋等,由于暴力方向、大小、受 伤位置不同,可致骨折类型、程度不同。一般而言,踝关节骨折均为关节内骨折,若复位不佳,可致伤踝僵硬、疼痛,还可引发炎性病变,限制患者日常活动,且 外踝骨折多合并韧带损伤[1]。结合临床实践分析,外踝骨折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外力因素:此类骨折发生于距暴力作用较远位置,经暴力传导、旋转 或杠杆作用引发,如外踝骨折,大部分与走路摔倒有关,且暴力持续作用,距骨 体持续撞击外踝,极易发生双踝骨折。 (2)物理因素:若纵向挤压踝部,可致胫骨下端发生压缩性、粉碎性骨折,此时极易发生踝关节脱位,可能合并胫腓韧带受损,进一步破坏踝部解剖关节, 在踝关节失稳后,即可引发外踝骨折。 2.外踝骨折后遗症有哪些? (1)限制踝关节活动:外踝骨折患者不论选取何种治疗方案,均需固定治疗,去除固定物后,关节周围软组织可能发生挛缩、粘连,进而影响关节活动度。若踝关节活动度未得到良好恢复,即可影响外踝骨折患者走路姿态,增加患者内 心焦虑情绪。因此外踝骨折患者,去除外固定后,需尽早锻炼踝关节。

(2)遗留外踝循环障碍:发生外踝骨折后,常伴周围软组织损伤、毛细血 管损伤,进而影响踝关节功能。人体站立行走时,受重力影响,可致局部血运不畅,甚至下肢血液回流受阻,表现为患侧疼痛、肿胀。但此类症状无需特殊治疗,是创伤康复期间必需经历阶段。 (3)患肢感觉功能降低:踝关节周围存在众多感觉感受器,是大脑对肢体 控制系统。但踝关节发生创伤后,可损伤上述感受器,即骨裂愈合后,部分患者 走路仍一瘸一拐,甚至感觉走不快、跑不起来。因此骨裂基本愈合后,需指导患 者开展专业训练,以促进患肢功能康复。 (4)存在畏通心理:由于个体对创伤后疼痛耐受度不同,因此发生外踝骨 折后,患者会对患肢做出本能保护,如不敢活动伤肢。因此患者需克服恐惧心理,遵医嘱开展术后锻炼。 3.如何治疗外踝骨折? 对于未移位单纯外踝骨折,临床多建议石膏固定治疗,但相关学者研究中, 对不同患者开展石膏固定治疗与手术治疗,发现石膏固定治疗患者存在骨折延迟 愈合、骨折端对位不良等情况,且部分老年患者长期石膏固定,出现了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废用性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因此对于踝关节功能要求较高者,建议 手术治疗。近年来,钢板内固定治疗逐渐用于外踝骨折治疗中,钢板可放置在外 踝外侧、也可放置在外踝后方,但结合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放置在外踝后方更为 牢固,具有防滑作用。 1. 外踝骨折术后康复锻炼方案有哪些? 外踝骨折术后需尽早开展全方位关节康复锻炼,以规避术后踝关节僵硬风险。一般而言,外踝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不佳,主要与康复训练程度、训练方式等有关,若运动缺乏正确指导或运动不足,极易影响术后康复效果。 外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共分5期,锻炼时间共计12周。第一期,前2周, 从术后1-3d开始,主动或被动锻炼患侧足趾,开展屈伸运动,每次5min,每日

外踝骨折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业务学习:外踝骨折的局部解剖及手术治疗的注意 事项 参加人员: 学习时间:2011-4-8 学习地点:在病区医生办公室 1)大隐静脉和隐神经:继续沿股前区解剖出的大隐静脉向下解剖并修洁大隐静脉至足背并保留。同时找出和大隐静脉伴行的隐神经。从足背静脉弓外侧端往上追踪,找出小隐静脉,可看到它通过外踝的后下方。同时可找到与小隐静脉伴行的腓肠神经。 2)腓浅神经:清除小腿浅筋膜时,注意在小腿外侧中、下1/3交界处,仔细找出腓浅神经的皮支,并追踪修洁至足背远端,然后保留。在第1、2趾蹼处切开浅筋膜,寻找腓深神经的终末支。为了避免损伤腓浅神经,腓骨中上段骨折宜从腓侧后肌间隙入路,腓骨下段骨折宜从腓侧前肌间隙入路。 3)足背浅筋膜内的结构:在足背的浅筋膜中找出足背静脉弓,从静脉弓的内侧 端向上清理出大隐静脉及其伴行的隐神经。从外侧端清理出小隐静脉及伴行的腓肠神经终支,足背外侧皮神经。在足背正中部位清理出腓浅神经的两条终支,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详细观察筋膜各部不同的厚度。从胫骨外侧髁前方向下纵行切开深筋膜,可以看到小腿上部的深筋膜较厚,其深面为肌肉附着,因此,深筋膜与肌肉不易分离。深筋膜在小腿中部较薄,肌肉较易分离。在小腿下部,踝关节上方,深筋膜横行纤维增厚,即伸肌上支持带(又称小腿横韧带)。往下解剖,在踝关节的前下方靠近足背处深筋膜又显著增厚,呈横位的"Y"型,此即伸肌下支持带(又称小腿十字韧带),检查它们的境界及附着点。

4)小腿前群肌肉及血管、神经:于小腿下1/3处清理并检查通过小腿前方的所有结构,从内侧到外侧的顺序是:胫骨前肌、长伸肌、胫前动脉和二支伴行静脉、腓深神经、趾长伸肌(其外侧附有第三腓骨肌)。清理深筋膜时注意观察在伸肌上支持带深面经过的肌腱皆包以腱滑液鞘,其功能是保护肌腱,减少摩擦。 5)胫前动、静脉:分离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的上端,在两肌之间,骨间膜的前面,解剖出胫前动脉和它的伴行静脉(除去静脉保留动脉)。清理动脉时注意勿伤及附近的神经。向上剖开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在胫骨粗隆水平处横断胫骨前肌,切除胫骨前肌上份残端的肌纤维,沿胫前动脉向上找出胫前返动脉(与胫前返神经伴行),两者向内上方均行于胫骨前肌的深面,紧贴着胫骨的外侧髁,分支分布于膝关节。找到上述结构后,在小腿下份腓骨的内侧切开伸肌上支持带,于第三腓骨肌的外侧,能找到腓动脉的穿支,该动脉有时粗大,可代替足背动脉。 6)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在腓骨颈之外侧找出腓总神经,它从腘窝的外侧角下 降而来,看到它绕过腓骨颈的前面,穿人腓骨长肌深面,并分成3个分支:胫前返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解剖时先用尖头镊子沿着腓总神经的方向通向小腿的前方,按腓总神经的走行方向,切断腓骨长肌,上述3条神经就暴露无遗。胫前返神经与胫前返动脉伴行。腓浅神经走在腓骨长、短两肌之间,支配两肌。以后腓浅神经在小腿前外侧中、下1/3交界处穿出深筋膜,立即分为内、外两支:①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于跽趾,以及第2、3趾间隙的皮肤; ②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布于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以及第3、4趾间隙皮肤。沿胫前动脉(位于小腿前群肌的深面),寻找和修洁伴行之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于足背处与足背动脉伴行,最终分布于第1、2趾的相对缘皮肤。 7)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并找出其深面的短伸肌、趾短伸肌。于足趾跟部切断阴长、 短伸肌腱及趾长、短伸肌腱,翻向近侧。从踝关节前方找出腓深神经。再找出与腓深神经伴行的足背动脉,该动脉两侧有伴行静脉,至第1跖间隙近侧端,发出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