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产业转移

高中地理 产业转移
高中地理 产业转移

5.2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

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a 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

b 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

c 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

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 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 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3

.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

a 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

b 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

c 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图5.8给出了这类产业随时间推移而在东亚转移的轨迹。

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试解释其原因。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

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

;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⑴概念: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⑵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①总原则: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②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吸引发达国家

的投资

⑶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1.出口加工区一般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或良好的工业基础。这样的区位对于降低企业生产内部交易成本有什么作用?

2.从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来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吸引国际产业转移,除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外,还应做哪些工作?

3.市场因素

企业发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发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资、建厂等形式向具有市场优势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而变化。

1.目前,汽车的全球化生产已经形成,为什么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

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

2.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对吸引国际产业转移有何作用?

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通过本材料的阅读需要理解以下观点: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能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甚至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说明该地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热潮,并持续至今。在日本国内,由于传统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使国内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日本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1.自1955~1969年,日本用了15年的时间建立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重化工工业对原料、燃料的消耗量大。20世纪70年代,国际能源市场出现了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日本产品的竞争力有什么影响?

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从而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1985年,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升值了1倍多)。日元大幅度升值对日本产业向海外转移有什么推动作用?

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

3.至80年代,日本传统工业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际市场面临着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竞争。这种市场形势对日本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国际市场上亚洲发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所以,日本企业在其国内发展的空间很小。

4.日本劳动力一方面价格很高,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劳动力的数量下降。日本劳动力特点对国内企业生产有何影响?

而劳动力数量又满足不了企业进一步扩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日本从事传统产业的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价格和数量的双重制约。

5.日本工业高度密集于太干洋沿岸地带。这一地带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这种状况对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有什么影响?

6.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工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这种政策对日本传统工业企业在国内生产有什么影响?

要大量的投资),要么转向海外。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原因: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创新和新产业往往在一个或少数国家最先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增长往往率先从某个区域发生。产业转移则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典例:

由日本向其他国家或地区逐级、分阶段的产业转移,推动东亚地区保持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

3.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对发达国家或地区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历了两次工业结构调整,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工业结构调整(图5.12)。每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的转换,同时伴随着原来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例如,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发展重化工业,至80年代初,已基

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①无论是产业的发展阶段还是产品的生产环节,产业转移都促进了区域或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一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有些产业处于开发和增长期,如信息产业;有些产业处于成熟或衰退期,如纺织工业。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图5.13),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图5.14)。

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处于哪些发展阶段的产业和产品的哪些生产环节。

1.按照图5.13所示规律,如果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成第一级至第四级,从国际分工角度看,处于不同级别的国家应重点发展哪一发展阶段的产业?联系东亚,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依次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从东亚来看,按此规律,依次是日本—韩国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我国大陆、朝鲜、蒙古。2.按照图5.14,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产品的一般加工环节,为什么?

3.按照图5.13和图5.14所示的规律,发展中国家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1985年韩国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对此你作何评价?

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5.13和图5.14的阅读及思考,应使学生明确产业转移所形成的产业国际分工和合作,在促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往往是不利的。发达国家总是把处于成熟期、衰退期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外转移,而把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以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发展中国家在接受产业转移时就要注意这一点,最好能引进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以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①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

例如,产业转移使东亚的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

②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例如,重化工业生产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还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环境。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并且危害长久。这些环境污染事件是重化工业环境污染严重

爆发的结果。日本将重化工业向国外转移,也就是把环境污染向国外转移。在日本国内,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为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理想的环境条件。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图5.15)。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1.阅读图5.16,说明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

5.16直观的显示了产业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

2.尽管重化工业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但是却能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成为发达工业的象征。日本、韩国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由轻工业(劳动密集型)到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到高科技工业(技术密集型)的阶段。

(1

)为什么日本、韩国在重点发展重化工业之前,要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另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有利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的优势,积累资金和造就产业工人。所以,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往往从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

(2)目前,有人提出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浙江省要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对此,提出你的看

法。

有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经济基础,而东北地区则有发展重化工业的工业基础。但是,重化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严格的环境评价,避免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本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讨论,不必强求答案一致。

小结:略

板书设计

5.2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一、产业转移

1.概念:

2.分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⑴概念: ⑵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⑶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3.市场因素

高中地理(新教材)《工业区位因素》导学案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结合实例,说明 工业的区位因 素。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指出 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水平2:根据地理资料,说明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水平3:结合地理资料,分析 影响区域工业的主要区位因 素。 水平4:结合区域地理资料,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 区域工业发展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工业区位因 素,合理布局工业,减轻工业 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综合思维: 结合资料,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及其变化。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分析工 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 响。 地理实践力:调查学校所在地 主要工厂的布局特点及其主要 影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工业及其发展变化 1.工业的概念 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采集和对□01原材料或半成品进行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2.工业发展阶段 经历了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和□02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 1.判断正误。 (1)工业发展经过了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和新兴工业三个阶段。(×) (2)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最主要的是自然因素。(×)

二、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发展的早期□01原材料和□02市场需求是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原材料和产品到市场的□03运输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 (2)随着工业的发展,劳动力□04素质和□05成本也成为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3)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后,□06环境因素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区位因素。2.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3)罐头厂、啤酒厂等食品加工类工厂应布局在市场地。(×) (4)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5)随着城市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所有工厂都应迁出城区。(×) 2.影响啤酒厂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原料B.技术 C.市场D.交通运输 答案 C 解析啤酒运输成本较高,布局时应靠近市场。 3.目前,我国部分服装厂由沿海向内地转移,主要目的是() A.接近原料产地,降低生产成本 B.接近消费市场,降低交易费用 C.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方,降低生产成本 D.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获得技术支持 答案 C 解析服装厂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地经济落后地区转移,主要是为了利用内地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从而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4.家用电器装配厂进行布局时,应首先考虑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提示廉价劳动力是否充足。 5.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等省利于吸引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建厂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等省是著名的侨乡,又邻近港澳台,区位条件优越,故有利于吸引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建厂。 02、任务探究区 思维探究实践运用 任务探究工业区位因素 长兴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其南岸的水深12~16米,水情稳定。隶属于中国船舶工

高中地理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7年成立于深圳,目前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象征。近几年华为的终端(平板电脑、路由器、手机等)及产品供应链搬至东莞松山湖。为了迎合终端设备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华为在国外已经建立了16个研究所。下图为珠三角地区图,据此回答1—2题。 1.与深圳相比,东莞吸引华为的终端生产线转移的主要优势 A.技术水平高B.劳动力丰富 C.土地租金低D.交通运输便捷 2.华为公司在海外建立16个研究所的主要目的 A.培训当地熟练工人B.及时掌握市场需求 C.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D.提升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 【答案】1.C 2.B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是影响企业跨国转移的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如下图)。 因素原因影响 劳动力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且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质量、价 格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 力 资源国家和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 地 内部 交易成本 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高, 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善投资环境 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 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国内市场 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就会开辟国际 市场;一国产品销往另一国往往受到多 方面的限制 企业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 厂; 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随市场的变化而 变化。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练习题

中国地理 一、选择题 (2014·安徽)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B.Ⅰ、Ⅲ、Ⅱ C.Ⅱ、Ⅲ、ⅠD.Ⅲ、Ⅰ、Ⅱ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了土地利用方式。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突出,主要分布山地等区域,因此图中Ⅲ为生态功能区;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用地比重较小,农业用地比重较大,故图中Ⅰ为城市化地区,Ⅱ为农产品主产区,选项D正确。 2.三类区域中( )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发展状况。安徽城市化速度较快,人口主要由农村迁入城市,即由Ⅱ区迁往Ⅰ区,选项A正确。铁路建设在山区成本较高,平原地区成本较低,故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小于Ⅲ区,选项B错误;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小于平原,农村小于城市,因此Ⅲ区商业网点一般小于Ⅰ区,选项C错误;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是城市地区,即Ⅰ区,选项D错误。 (2014·安徽)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3~4题。 3.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 C.季风D.海陆外置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了气候分布及影响因素。我国34°N以南、104°E以西大部分为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地势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因此导致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小,选项B正确。 4.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

传统工业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并了解相关的区位条件。 2.对比分析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发展等有何异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对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都知道德国在二战初期战无不胜,除了德国将领先进的闪电战的战术,还有一个条件,使德国横扫欧洲战场,那就是德国的工业,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素有“德国工业的心脏”之称的鲁尔区,并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工业地域,是新产生的?还是历史比较悠久了。(播放视频,城市的远见—鲁尔工业区

的蜕变节选)同学们迅速阅读教材P65页课文第一段,结合视频,回答什么是传统工业区?传统工业区有什么特征呢?一、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的概念是什么?请同学们在书本上划出来(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 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从它的概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1、传统工业区的概念 2、特征:区位因素:一般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工业部门:以纺织、钢铁、机械、煤炭、化工为主生产规模:大型化 工业分布:高度集中以降低运费和能耗 3、课件展示“世界工业分布图”,找出传统工业的代表性地区。(德国的 鲁尔工业区和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 二、德国鲁尔工业区 刚才分析的概念是传统工业区的一般特征。现在我们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了解一下传统工业区的个别特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案例三的第一段,找出 鲁尔工业区的位置和地位。同学们看图4.9的右边这幅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德 国的位置在哪里?德国的邻国众多,而且在西欧的中部,加上丰富的水路运输条件,使得它四通八达。因此德国也被称为欧洲大陆上的十字路口。 【投影图片】阅读案例3“德国鲁尔工业区”,了解并思考:请结合工业 的区位因素和传统工业区的工业部门,想一想,主要从那些方面分析传统工业区 的区位优势?鲁尔区具备哪些区位优势? 从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思考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投影图片】教师讲解,并依次展示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的幻灯片。 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鲁尔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1、区位优 势(板书) (1)煤炭资源丰富(板书):我们看图4.9,鲁尔区的主要矿产是什么? (煤矿)。数量呢?(丰富)。这就是鲁尔区的第一个区位优势,煤炭资源丰富。 鲁尔区煤炭占全国总储量的3/4,经济可开采量占全国的90% 。同学们看图4.10,鲁尔煤田的煤层分布有什么特点?(煤层埋藏浅,鲁尔河流域是露天煤田)。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高中地理——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4.3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概念,主要特点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2. 了解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及综合整治措施。 3.了解新工业区的概念及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发展模式。 4.了解高技产业的主要特点及刺激美国“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 【重点难点】 1.鲁尔区的形成,衰落及综合整治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特点与美国“硅谷”崛起的主要因素 【学法指导】 案例学习法 【知识链接】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区:德国____________、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________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工业基础:丰富的_______资源。 3.主要工业部门:______、______、机械、化工、纺织工业等传统工业。 4.特征:以______工业企业为核心。 5.问题:原料和能源_______、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1)概况: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位于德国______,地处欧洲十字路口。 (2)区位优势:矿产丰富(______煤田,靠近法国洛林铁矿)、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3)衰落原因 ①生产局限于_________部门。 ②_____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下降。 ③_____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及其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 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________、交通拥挤等。 (4)整治措施:调整工业__________、发展_____产业、优化_____等。 二、新工业区 1.兴起时间:20世纪_______之后。 2.特征:________企业为主。 3.分布地区:意大利____________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_______等。 4.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高中地理工业区位专题

主要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等. 选址原则: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工业导向类型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经济技术因素:由于交通和科技的发展,原料、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力减弱,市场、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2.环境因素: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 3.社会因素: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等成为重要工业区位因素之一. 现代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经历了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及其原因 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是钢铁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主要原因. 钢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反映出:原料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力在减弱,而市场、交通、科技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工业区位评价就是对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进行评价,以分析某工业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区位因素的评价性语言表解如下: 区位分析的基本要求 (1)全面分析: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2)对比分析: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3)主导因素分析:全面分析比较,找出决定性因素,从有利因素中找出主导因素,从不利因素中找出限制性因素. 易混易错的工业导向型判断 (1)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属劳动力导向型,而微电子(集成电路)、高级时装则属技术导向型. (2)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原料导向型,但是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广东发展石化工业除接近市场外,还利用其海运优势运输原料和产品. (3)铜矿石品位低,运输量最大,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精解铜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需要靠近火电或水电基地,而铜制品厂则要接近市场. (4)瓶装饮料厂一般要接近消费市场,但从长远来看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5)普通家具厂因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接近市场,但在林区建立的家具厂则属于原料导向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沿海设立高档家具厂则是为了利用廉价土地、劳动力,降低成本,占领市场. (6)乳品生产基地属原料导向型,而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的落成则是为了接近市场. (7)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而上海地区的棉纺织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

高中地理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计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 考纲点击 1.我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的优缺点。2.我国主要的邻国、临海及主要的半岛、岛屿及其自然地理特征。3.我国的行政区划分布、全称、简称及其地理特征。1.位置优越 (1)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国土辽阔 (1)疆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2)四至点:最北端(530N);最南端(40N);最东端(1350N);最西端(730N) (2)邻国众多: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 (3)海域广袤: ①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②临海多: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自北而南濒临的海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渤海和琼州海峡为内海。 ③岛屿众多: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其次是台湾岛。自北向南主要半岛依次为台湾岛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 3、34个省级行政区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乡(民族乡、镇)。2.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位置和范围 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跨经度最广的省区:内蒙古自治区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高中地理《工业区位》教案 中图版必修2

工业区位 一)课标要求与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课标解读: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际,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判别某地区采用何种工业布局最为合理和哪种产业分布在何地是合理的 3、读图分析能力培养:运用有关图表,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4、比较分析:对不同的工业区进行比较分析并给以评价。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图片和材料分析讨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得出各种指向性工业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通过工业与环境的学习,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3、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影响工业的各个区位因素,尤其是类似工业区位的比较。 四)教学难点 影响工业的各个区位因素,尤其是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案例探究等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学案 七)教学过程

进行探究: 1、20世纪70年代香港从事那个行业的人口比较多? 2、通过所给材料分析,你觉得此类行业属于什么指向型的工业? 3、东莞号称世界工厂,其中虎门的电缆加工业、虎门的富彩集团彩色印刷业、厚街的旅 游鞋加工业、厚街的家俱制造业、清溪的收音机组装工业、塘厦的鼠标生产工厂、桥头的珠江啤酒厂、长安的嘉洲盐焗鸡加工厂是不是都属于这种指向型的工业? [讲解]这类工业企业需要的劳动力素质不要求高,但要有很大数量,尽量减少成本,我们称之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板书]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承转]劳动力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我们刚才所讲的廉价劳动力,还有一类劳动力的素质较高,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正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我们来看,这是一张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分布,你发现这些高科技企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和高等院校、科研机

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课标要求与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课标解读:了解工业的概念以及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联系实际理解影响工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社会、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材分析】 第四章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是并列的关系,分别从工业和农业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其概念、特点、形成与发展。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二者共同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其内容设置上也存在了前后铺垫和过度的关系。 本小节探讨了工业生产活动以及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工业相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为了使知识通俗化,教材使用了大量的事例,引用大量地图和资料内容,联系实际,结合不同地域的工业生产活动,通过事例分析引证理论内容,通过理论指导今后的生产、发展,使理论和实践得到统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在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渗透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活动,树立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结合大量活动设计、图表展示以及典型案例,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及工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针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特别关注工业地域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工业区位的概念以及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3.理解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材料信息和图表归纳,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进一步提高材料分析能力和图表归纳能力。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概况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组 在一个热门帖吧中,点击率和跟帖数非常高的一个帖子是这样的:“湖南人说他名胜古迹多,北京人就笑了;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甲人”就笑了;“甲人”说他民族多,“乙人”就笑了;“乙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台湾人说陈水扁想独立,全国人民都笑了。”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人”笑了,甲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 A. a B. b C. c D. d 2.“乙人”笑了,乙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 A. a B. b C. c D. d “黑河一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从1953年到2010年期间( ) A. 东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B. 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C. 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 D. 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东南半壁 4.历经80多年,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有( ) ①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没变②城市主要位于东南半壁的格局没变③人口分布重心逐渐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④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东南半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下列措施有助于破解胡焕庸线的是( ) A. 西部地区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 B. 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C. 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入到东部地区 D. 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人口增加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四省中,地处内陆且不与邻国接壤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四省中,春分日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Word版

第三节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 自然、人文科学中有关地域性的特点。 2、了解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及其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的方式。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提高学生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心和参与程度;强 化科学的区位观;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的途径 三、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自制图 四、课时安排: 计划课时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分析法、图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共同特点:(1)一般是有煤、铁资源基础。(煤铁复合体型) (2)以传统工业部门(如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为主,以大型骨干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3)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许多大型企 业通过工业之间投入产出的联系高度集中(由繁荣→衰落→改造→……)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从教材(图5.32)可看出鲁尔河附近 多为露天煤田,可自南(鲁尔河附近)向北(利珀河附近)逐渐开采。 2、离铁矿区较近。本区铁矿资源贫乏,但离法国东北著名的落林洛林铁矿区近。(鲁尔区 的铁矿最初来自法国,后来则来自瑞典等国。主要经荷兰鹿特丹港通过内河运入。

高中地理-2018届高三地理产业转移 最新

产业转移 【考纲解读】 1、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的影响 2、以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考查学生地理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并侧重考查产业转移的方向、原因及转移后对转入转出区的影响。 【例题】 诺基亚手机工厂,将生产任务移至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等国。下图为芬兰诺基亚手机在全球生产厂家分布图。回答1—3题。 1.手机芯片生产的区位选择属于 A.原料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 2.该公司在中国北京和广东投资手机 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①丰富的原材料②庞大的市场 ③廉价的劳动力④先进的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该公司第一次从芬兰转移到德国生 产,德国手机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 件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手机工业生产的快速稳定发展 B.钢化塑料工业发展迅速为手机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C.电子工业、通讯业发展迅速和市场前景广阔为手机工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D.地处欧洲交通中心,交通十分发达,便于产品的对外运输 下图是某跨国公司某电子工业产品发展的三个阶段和甲、乙国家或地区的产销情况图,回答4-6题。 4.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代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乙图代表发达国家或地区 B.Ⅰ阶段中,甲地处于生产阶段,乙地处于研制阶段 C.Ⅱ阶段中,甲地进口产品,乙地出口产品 D.Ⅲ阶段中,乙地生产和消费的增长速度都大于甲地 5.图中第Ⅲ阶段,反映了 A.生产重心一直在甲地B.乙地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消费重心随生产重心转移D.标准化产品的生产使该产品生产的地域范围扩大 6.在产品进行标准化装配生产的阶段,跨国公司选择在欠发达国家投资生产,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 A.有较丰富的廉价劳动力B.有较便宜的地价C.有便利的交通D.有较丰富的原燃料供应【课堂限时训练】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建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回答7— 8题。 7.三家企业在中国内地投资建厂的共同原因是 A.环境效益的需要B.新产品开发的需求 C.扩大占有中国市场D.追求更高的利润 8.图示外资与港资企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有利于 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②引进国外与香港地区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③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④安置劳动力,扩大就业机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图7),回答9-10题。 9.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10.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总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下图是某跨国企业产品在A、B、C、D四国产量与消费量比值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1~13题 11.该企业的产品最有可能是: A 飞机 B 运动鞋 C 计算机 D 精密仪器 12.关于该产品的生产,下列叙述正确的: A .该企业在D国设厂的主要原因是该国 技术力量雄厚 B. A国始终大量输出该产品 C.该企业付给B、D两国工人相同的工资 D.该企业的产品在C国经经历了“进口-出口-进口”的过程

高中生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越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2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朝鲜俄国和蒙古,哈吉塔阿富汗, 印度尼不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略)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基数大;增长快;总量大,人口超过13亿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 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word完整版)B高中地理工业区位知识梳理

考点1.工业生产的收入一支出 (1)工业投入要素: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能源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资金等。 (2)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及工业三废,另外,部分工业三废经回收后可作为投入要素重新参与工业生产。 (3)与农业相比,工业除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因素一般不要求更多的投入,这使得工业生产在地域上比农业生产灵活得多,并且,除极少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外,绝大部分的工业可在任何季节连续生产。 考点2 工业分类 (1)按劳动对象分: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2)按产品用途分:轻工业和重工业。 (3)按投入分: 考点3.世界工业的发展 (1)近代工业的起源:18世纪中期的英国。 (2)现阶段的工业发展概况: ①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已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努力向工业化推进。 ②工业仍表现出集中分布的特点。就世界而言,工业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或地区。 (3)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4)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的投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 ②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少,但对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 (5)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 原因: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 变化:工业生产方式逐渐从标准化产品向定制产品生产转变。

考点4 工业联系 (1)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 (2)为了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或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而产生的空间联系。 (3)信息联系:如计算机联网。 考点5. (1) 工业集聚好处: ① 相关产业集中,便于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② 降低运输成本及能源消耗 ③ 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缺点: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2)工业分散好处: ①各种零部件工厂能选择最优区位布局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②环境污染小。 缺点: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考点3 工业地域 (1)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①自发形成: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自发在地理上相互接近(传统工业区)。 ②规划建成: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新兴技术开发区)。 (3)类型: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面积较小,发育程度较低,发展潜力小,多为原料加工型。②发育 程度高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发育程度高,发展潜力大,多为综合型。 世界主要工业区有:欧洲西部工业区、北美工业区、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中国—日本工业区。

高中地理《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教案2(湘教版必修2)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从容说课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继农业之后,就是工业,它不单是一场生产的变革,而且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所以人们称现今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为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出现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速度之快、扩散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工业生产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或者微生物变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来说,只要具备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设备等即可进行工业生产。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了工业内部的联系,工业联系又为工业区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影响工业发展的各个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如资源的日趋枯竭,使开采成本提高,“三废”的排放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某种产品出现世界性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价格下跌等等,都会导致工业转移,在新的合适地区产生集聚,这种集聚往往是同类产业的大汇总,为了降低成本,开发新技术,形成了专业化产业区,又为了共同生存,加强环保,所以着力改善整治周边环境。 教学重点 1.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联系。 教学难点工业联系。 教具准备工业区、居民区布局与风频图,工业联系和产业链、某大企业景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 2.从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看工业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和师生共同学习,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联系当地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理解工业联系的必要性。 3.学会应用列表、循环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使用辩证的、全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拥有了世界上80%的工业和90%的财富,人口却只占20%,而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仅拥有20%的工业,10%的财富。这种差距还在拉大,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受控制地位,必须优先发展现代工业,尽快过渡到工业社会,实现强国富民。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正是为这一目的而服务的,要想发展工业必须首先了解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板书: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一、工业区位因素 推进新课

高中地理——产业转移 教案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读图思考:读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点拨:三例的加工地都在我国,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b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点拨: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点拨: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第一课时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分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图5.8给出了这类产业随时间推移而在东亚转移的轨迹。 思考 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试解释其原因。 点拨:工业化之初,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劳动力价格较低。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点拨: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 点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 点拨: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其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庞大的打工族(包括农民工);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传统工业区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传统工业区 一、知识讲解 1.读德国鲁尔工业区图,归纳总结 3.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借鉴

二、经典高考题 1.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下图。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D.美国本土 (2)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解析第(1)题,20世纪之前,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这些工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其生产原料和产品主要与当地农业相联系,选A项。第(2)题,从图中煤炭和铁矿石的分布可知,芝加哥是利用了便利的运输条件,从周围运来铁矿石和煤炭,发展了钢铁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因此便捷的交通是其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选B项。 答案(1)A(2)B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而工业区位选择是多种区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以下世界著名工业区中,钢铁、冶金企业主要依靠进口原料、燃料的是() A.德国鲁尔工业区B.中国京津唐工业区 C.日本阪神工业区D.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2)曾经的杨浦“工业锈带”上,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锈带铮亮”反映了某些区位要素的影响力越来越强,这些要素主要是() A.能源与原材料B.技术与人文环境 C.物流与市场D.劳动力与土地价格 解析第(1)题,德国鲁尔工业区是在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进口法国的铁矿;中国京津唐工业区靠近煤、铁资源产地;日本阪神工业区煤、铁资源都是依赖进口;美国东北部工业区靠近铁矿和煤矿产地。C正确。第(2)题,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是高新技术产业,它的发展是依靠技术,优美的地理环境及便利的交通运输发展,反映了科技与人文环境要素的影响力越来越强。B正确。答案(1)C(2)B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1.6%,占全国产量的23.9%。钢铁产业成为河北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唐山和张家口分别占全省产量近50%和4%。 材料二下图为河北省煤铁资源分布与水系图。

【地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产业转移

【关键字】地理 5.2产业转移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明白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 2、使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重大意义,看到产业转移给东亚地区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会从资料、图像、数据中提取信息,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了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产业转移道路是曲折的,但是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休息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2、日本产业转移原因分析。 3、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教学难点 1、汽车工业、休息密集型工业等茶叶转移等案例分析,他是学生理解产业转移原因的关键。 2、正确理解产业转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及如何避免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 3、各种材料、数据分析。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3.最活跃的地区:东亚(包括哪些国家?) (过渡)为什么日本、韩国要到国外建厂呢?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成为了他们的目的地呢? (板书)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原因: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各个企业渴望怎么的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东亚地区是如何转移的?为什么? 〖活动点拨〗 1.工业化之初,资金、技术水平有限,只能依靠众多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回答是否定的,其一,中西部地区有大量劳动力资源;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思考: 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如何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活动点拨〗 1.优越的区位条件方便交通,良好的工业基础便于工业联系,都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从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优惠条件等方面。 3.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是如何影响产业转移的? 〖活动点拨〗 1.汽车的生产虽然已经实行了全球化,但是由于整车运输不便,并且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2.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有利于推动汽车销售,使我国的汽车市场具有广阔的潜力,对跨国汽车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教师设疑:鼓励汽车进入家庭会不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呢?(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其实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以日本产业向国外转移为例分析。 〖活动点拨〗 1.国家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提高。例如,同样的日本产品,如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