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篇: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绪论(一)绪论教学时数(1 学时)(二)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1、土壤、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3、土壤学的任务(三)教学重点 1、土壤的作用、土壤与土壤肥力的概念 3、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功能(四)相应的实习、实验内容:田间认地与田间认土(五)推荐参考书籍、文献1.《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高教出版社; 2.《土壤学》,仲跻秀主,1992,9 ; 3.《土壤地理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4.《土壤学》,朱祖祥主编,农业出版社,1983,5 ;《土壤肥料学》,关连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5 ;(六)讲授的主要内容:•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土壤是重要的生产资料1、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土壤为基础 2、人类的其他生产活动离不开农业生产活动(二)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土壤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来说,总不能满足需要•土壤与土壤肥力土壤的概念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功能(1)有机质:占干物质总重的 5% 为微生物提供营养、能量,调理土壤性质,提供植物营养(2)矿物质:占物质总重的 95%,为植物提供养分(3)土壤水分:含各种溶质,供生物部分利用(4)土壤空气:水汽饱和,通气供根系呼吸,土壤动物、微生物利用(5)微生物:微生物的大本营,一亩肥沃的土壤,150CM 深的表土中有300 公斤以上。

分解有机质,为植物提供养分;产生抗生素,预防植物病害发生;产生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合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指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连续的、协调的供应植物水、肥、气、热及其他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四因子:水分、养分、空气、热量* 土壤肥力四因子不可替代,自然肥力----没有受人为活动干扰,自然土壤所具有的肥力。

土壤与肥料大纲

土壤与肥料大纲

《土壤与肥料》教学大纲基础部分一、说明1.课程性质与内容土壤与肥料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土壤与肥料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壤与肥料科学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加强土壤与肥料课程内容与涉农教育学生生活的经验和实际的联系,充分关注和培养涉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涉农学生发展所必备的土壤与肥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知识技能在涉农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土壤与肥料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土壤与肥料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

(2)能力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本门课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土壤与肥料课程的问题,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勤奋、坚毅、合作、崇尚科学等优良品德。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土壤与肥料课程的教学目的,研究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水平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创建探究教学的情境,以期能从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

土壤肥料学基础教案

土壤肥料学基础教案

土壤肥料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肥料的种类、特性和合理使用方法,理解肥料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土壤肥料相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2)常见肥料的种类、成分和作用。

(3)土壤肥力的评价和保持方法。

(4)合理施肥的原则和技术。

2、难点(1)土壤胶体的性质和土壤保肥供肥机制。

(2)肥料的化学反应和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3)根据土壤和作物特点制定施肥方案。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图示和案例分析,系统传授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实验教学:安排学生进行土壤和肥料的分析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4、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农田或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观察,加深学生对土壤肥料应用的直观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土壤和肥料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土地肥沃,能长出茂盛的庄稼,而有的土地贫瘠,作物生长不良?”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土壤矿物质讲解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种类(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2、土壤有机质介绍土壤有机质的成分(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等)、作用(如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养分等)以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3、土壤水分阐述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及其对作物生长的意义。

4、土壤空气分析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以及与大气的交换过程,强调其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作物根系呼吸的重要性。

5、土壤结构讲解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如块状、柱状、片状、团粒状等)及其形成机制,重点介绍团粒结构的优点(如通气性好、保水性强等)。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Soil and Fertilizer【课程学时】:16【适用专业】:农学、园艺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1、提高学生在土壤肥料学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2、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土壤肥料学》的理论内容,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提高学生的分析测试方面的实验技能,使学生能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

【要求】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方面:1、理解实验内容、过程和方法。

2、学生必须亲自动手,亲自操作。

3、实验过程中,针对不同问题,有一定处理的能力;并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土壤肥料学实验》是以《土壤肥料学》为基础,为农学、园艺专业学生学习——《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生产与管理》、《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花卉学》及《农业生态学》等专业课奠定基础。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本实验课程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实验一岩石、矿物标本的认识,土样的制备【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主要成土矿物和岩石,能认识土壤中的主要矿物和岩石类型,学会制作土壤分析样品以及土壤水分的快速测定方法。

【内容】矿物标本主要从颜色、形状、光泽、解理、硬度、断口、条痕、石灰反应等几个方面去认识。

主要成土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灰石及铁矿等。

岩石的认识借助于放大镜、小刀等,从其矿物组成和结构上加以认识,主要成土岩石有: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方法】土样的制备:分析样品制备方法。

水分测定:用烘干法或酒精燃烧法。

【时间】本实验需要2学时实验二土壤颗粒分析【目的要求】通过实验测定土壤的颗粒组成,确定土壤的质地类型。

掌握比重计测定土壤的颗粒组成的方法。

【内容】土壤用分散剂处理,定容、搅拌,根据液温确定时间,利用比重计读数加以计算得出土壤质地类型。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类型、性质和特点2、了解复肥料的合理施用技术措施教学重点:1、土壤、肥料的概念和特点;2、各类土壤、肥料的优缺点;3、肥料的合理杀灭。

教学难点:复混肥的合理杀灭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1、启发式教学;2、板书居多师生互动:回答学时分配:60课时绪论一、土壤就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1.土壤就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

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

3.土壤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和环境。

二、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1.土壤:地球陆地上能生产植物斩获物的结石表层。

土壤本质属性具备肥力。

2.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产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水肥气热。

(1)肥力并使土壤具备再造能力即为能够不断产生植物产品。

(2)肥力高低与四因素协调状况、本身组成有关,也有人类活动有关。

(3)肥力与生产力不是一个概念。

3.生产力:二、肥料的概念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促进作用:1.肥料:是指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改良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2.肥料的分类(1)按肥料来源分:有机肥(农家肥)、化肥(无机肥)和生物肥料(含有益微生物的菌剂,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所接种的微生物的繁殖、调整作物与微生物相互间的关系,利用后者的活动或代谢产物,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或抑制病害,从而获得增产)。

(2)按肥料的促进作用分后:直接肥料(杀灭肥料能够轻易供应作物生长所须要的养分,例如氮、磷、钾肥和微肥)和间接肥料(杀灭肥料能够提升外界环境条件,特别就是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推动作物的生长)。

(3)按营养成分:单质肥料(仅含有一种营养元素)、复合肥料(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完全肥料(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所有营养元素)。

3.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促进作用: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和改进土壤,提升土壤肥力。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
2.3 肥料的概念、分类及基本特性
3. 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3.1 我国近代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3.2 世界近代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4 .土壤肥料工作的任务
主要参考资料
•林成谷 . 土壤学 . (北方本),第二版 .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6
•朱祖祥 . 土壤学 .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3
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自主思维,增加学生的能动性
内容:
一、主要成土矿物导入:
提出问题:为什么土壤矿物质土粒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1 .矿物的概念
土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统称土壤矿物质。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种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土壤矿物质按重量计,一般占土壤的 95% 以上,因此,矿物质成为土体的 “ 骨架 ‘ ,也是植物矿物营养的源泉,是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确定性因素2 .矿物的类型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纯粹
的自然肥力只有在原始林地和未开垦的荒地(自然土壤)上才能见到。
人为肥力:自然土壤经过开垦耕种以后,在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下创造出来的肥力称为人为肥力。
土壤肥力按其发挥程度可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是指在农业生产(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果的那部分肥力。
1.3 土壤矿物质土粒的组成与特性
重点:粒径对矿质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的影响及掌握不同质地土壤的肥
力特点和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
难点: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和质地分类的关系。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辅助手段)
1 . 土壤矿物质土粒
1.1 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学时分配:30 分钟

土壤肥料学教案范文

土壤肥料学教案范文

土壤肥料学教案范文教案主题:土壤肥料学教案目标:1.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和组成。

2.理解肥料的种类和作用。

3.掌握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培养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5分钟)1.老师通过举例和幻灯片等方式介绍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素材,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二、理论讲解(30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基本特性,包括颗粒级别、质地、pH值等。

2.老师讲解土壤的组成,包括有机质、无机物质、微生物等。

3.老师向学生介绍肥料的种类和功能,包括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等。

三、实验演示(45分钟)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品收集和分析实验。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土壤的肥力和特点。

3.老师示范如何正确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并讲解施用的时机和方法。

四、讨论和总结(3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土壤肥料学的应用场景和问题。

2.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作业(15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实验演示的内容,撰写一份关于肥料对土壤肥力改良的报告。

2.鼓励学生参考相关文献和科研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和建议。

教学资源:1.幻灯片和视频素材:用于导入和讲解的辅助工具。

2.土壤样品和实验设备:用于实验演示和分析的工具。

3.相关文献和报告:供学生参考和撰写课堂作业。

教学评估:1.学生在实验演示中的表现:根据实验数据和结论,评估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报告:评估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情况。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增加对土壤肥料学的了解和研究。

2.组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的认识和体验。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讨论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对土壤和肥料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研究报告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实验及实习大纲(修订)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实验及实习大纲(修订)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与任务《土壤肥料学通论》是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生命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土壤肥料学通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植物营养及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生解决今后在实际工作遇到的土壤及肥料方面的问题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2.教学目的与要求(1)基本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的发生、分布、分类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概述和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特性及改良利用方向。

了解土壤的培肥、土壤的污染和治理、土壤生态及保护。

(2)了解植物营养发展的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

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固体废弃物的性质与合理施用,施肥对环境及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3)通过实验和实习使学生掌握并熟练土壤、植物及肥料的基本分析技术和土壤类型的调查及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适用专业《土壤肥料学通论》适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植物保护、园林、园艺、蔬菜、森林保护、草业科学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和生命科学专业类专业。

4.前期相关课程要求前期要求具有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及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般知识,并与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课程相衔接,从而系统地构成植物生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

5.教学方式、主要环节与学时分配教学方式本着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实习教学为辅的原则,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和讨论等环节,计划教学总时数86-90学时,其中讲课68-70学时、实验18-20学时、实习半周。

6.考试考核办法以期中和期末考试为主,考核采取闭卷笔试,另外要求计算实验、实习及平时成绩。

二、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土壤肥料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沈其荣主编参考书目:《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朱祖祥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黄昌勇主编《植物营养与肥料》农业出版社出版,浙江农业大学主编《植物营养学》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何文寿主编《宁夏土壤》,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宁夏农业勘察设计院主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营养与施肥》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肥料是提高植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合理利用土壤、肥料资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保证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壤营养与施肥》就是研究土壤中物质运动规律和植物的营养规律以揭示土壤肥力的本质、土壤和植物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提出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肥料的合理施用技术等,为提高植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提供理论依据的科学。 《壤营养与施肥》是农艺教育专业及植物种植类各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 《壤营养与施肥》的基本任务就是把《壤营养与施肥》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技能及其最新成果和实用的高新理论与技术等, 简明、清楚、准确、系统地介绍给同学们,使同学们掌握《壤营养与施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今后学习、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学好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也为学习其他种类植物的栽培提供帮助。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土壤和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理论与原理,能够具备土壤农化测试新技术、土壤评价新技术、土壤利用改良规划新技术、植物营养诊断技术、肥料合理使用技术等多种技能,为学好植物生产、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农业生产、管理与发展服务。 三、学时分配

章节 课程内容 学时 1 绪论,我国土壤现状 2 2 土壤的形成 2 3 土壤矿物质 2 4 土壤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2 5 土壤胶体和土壤的吸收性能 2 6 土壤溶液、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2 7 土壤水分、空气、热量状况及调节 2 8 土壤营养与施肥原理 2 9 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 2 10 植物的磷素营养与磷肥 2 11 植物的钾素营养与钾肥 2 12 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与微肥 2 13 复混肥料 2 14 有机肥料 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辅助授课。 五、教学内容

绪论 1、基本内容 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基本概念,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土壤肥料学发展概况等。 2、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通过讲授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基本概念,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发展概况,加深学生对土壤和肥料的内涵及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作用的深刻理解,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状况,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土壤的有效管理和肥料的合理施用,达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产量、土壤肥力持续提高之目的。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土壤与肥料的基本概念。 难 点: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土壤矿质土粒 1、基本内容 主要成土矿物、岩石及其基本特性;矿物岩石至形成母质的过程中,各种风化过程的作用;不同粒径矿质土粒在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及元素组成上的变化规律,矿质土粒的粒级分类,质地分类,不同粒级与质地类型土壤的肥力性状及生产特性,不良质地土壤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粒径对矿质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的影响及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了解不良质地土壤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为利用改良不良质地土壤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自学了解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形成土壤母质的主要成土矿物、各种风化过程的作用结果。粒径对矿质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的影响及掌握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

难点:主要矿物、岩石风化特点、产物;怎样区别不同类型的母质;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和质地分类的关系。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1、基本内容 土壤有机质来源、类型、组成以及分解与转化以及影响因素,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管理。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土壤有机质组成、分解与转化以及影响因素,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管理等内容。重点掌握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管理。让学生认识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及影响其转化的因素,土壤腐殖质特征,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原理及途径。 难点:腐殖质形成的生物化学过程,腐殖质的分离,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原理及途径。

第三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1、基本内容 土壤孔性、结构性、土壤容重、比重及土壤孔隙、结构的概念;土壤结构类型及对土壤肥力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团粒结构的肥力特征及创造机理;物理机械性的概念及与耕性的关系,土壤物理性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土壤比重、容重的概念、土壤孔隙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了解土壤中结构的概念、类型及对土壤肥力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重点介绍土壤容重的作用,孔隙的概念、类型;土壤结构性的评价尤其是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对粘结性、粘着性及可塑性的理解;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的关系。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土壤结构性的评价尤其是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对粘结性、粘着性及可塑性的理解;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的关系。 难点:各级孔隙的计算及土壤比重和容重的区别;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机制;土壤水分对土壤粘结性和可塑性的影响。

第四章 土壤水 1、基本内容 水资源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土壤水的形态学和能态学观点以及土壤含水量等基础知识:土壤水分的分布、运动规律以及田间水分的平衡。 2、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通过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特点的分析概述,了解水资源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土壤水的形态学和能态学观点以及土壤含水量等基础知识:阐明土壤水分的分布、运动规律以及田间水分的平衡。通过本章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土壤水的类型、性质以及土壤水的运动特点,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水分运移的基本规律及调节措施,以便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及区别;土壤水分的形态学;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运移的基本规律及调节措施。 难点:水分常数;液态水的有效性;土壤水分的能态学。

第五章 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 1、基本内容 土壤空气的组成的特点、土壤空气的更新过程及其机制;土壤热来源、热性质、土壤的热平衡和温度变化的规律以及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对作物生长、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的调节。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次课学习,目的让学生了解土壤热来源、热性质、土壤的热平衡和温度变化的规律以及土壤温度对作物生长、土壤肥力的影响。掌握土壤空气的组成的特点、土壤空气的更新过程及其机制。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的调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土壤空气组成特点及土壤的通气性;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对土壤热量状况的影响及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的调节。

难点:土壤的通气性,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对土壤热量状况的影响。

第六章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1、基本内容 土壤供肥性和保肥性的概念、含义及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胶体及其特性,土壤吸附保肥作用及影响土壤供肥性化学条件。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影响土壤供肥性化学条件,掌握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的概念及与土壤养分的缓冲容量的关系;掌握土壤胶体及性质;掌握土壤吸附保肥性及阳离子的交换作用;掌握土壤酸碱性及氧化还原状况的概念及调解;土壤供肥性的调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的概念及与土壤养分的缓冲容量的关系;掌握土壤胶体及性质;掌握土壤吸附保肥性及阳离子的交换作用;土壤酸碱性及氧化还原状况的概念及调解;土壤供肥性的调节。 难点:土壤胶体的电荷来源;专性吸附的概念;土壤水解性酸;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1、基本内容 土壤形成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发生学层次及土体构造;土壤分类原则及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土壤形成因素与成土过程,土壤分类原则及分类体系,理解我国土壤分布的规律性,使学生对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有总体掌握。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掌握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及土壤主要的成土过程。 难点:土壤主要的成土过程。

第八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1、基本内容 植物的营养成分及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种类;植物对根系养分的吸收机制;叶面营养及其作用;影响植物养分吸收的环境条件;植物营养的特性与合理施肥的原理。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讲授植物的营养成分及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种类;植物对根系养分的吸收机制;叶面营养及其作用;影响植物养分吸收的环境条件,使学生掌握植物营养的特性与合理施肥的原理,为指导施肥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标准;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及叶部吸收的作用;光照、温度、水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主要掌握营养临界期、最大效率期两个重要的施肥时期;重点掌握合理施肥基本原理的内容及施肥量的估算方法

难点:根系吸收、运输离子态养分的机制。

第九章 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 1、基本内容 氮素在植物体中的含量、分布及生理功能;氮缺乏与过量的不良影响;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各类氮肥的性质、施入土壤后的转化和有效施用技术;氮肥合理施用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的措施。 2、教学基本要求 氮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极大,被认为是“生命元素”。本节通过讲授氮的生理功能;各类氮肥的性质、施入土壤后的转化和有效施用技术;氮缺乏与过量的不良影响,掌握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技术,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掌握氮的生理功能;氮素营养失调的症状。难点为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同化;各类氮肥(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尿素)的性质及施用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