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鞋破钵的生命悲歌——浅析苏曼殊的人生际遇及文学成就

合集下载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出自清代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选二》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1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赏析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

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

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

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

人间草木太匆匆-苏曼殊与李叔同(精)

人间草木太匆匆-苏曼殊与李叔同(精)

人间草木太匆匆——苏曼殊与李叔同(2008-05-09 00:56:24) 标签:杂谈 90年前的5月,一个俗名叫苏曼殊的和尚死了;几乎同时,另一个著名的和尚出家了。

他就是李叔同,也就是后来被尊为十一世祖的弘一法师;也是在这个月的15日,鲁迅写下了《狂人日记》。

活着,大凡有三种状态,是为伦理人生、审美人生、宗教人生。

比照来看,鲁迅可以算作伦理人生的典范,苏曼殊则是审美人生的例子,而李叔同在后半生体验了宗教人生的况味。

苏曼殊1918年5月2日逝于广慈医院,4月30日时蒋介石曾亲自去看望过他,而5月4日给他治丧的则是汪精卫。

一个文人,一个“和尚”,何以得到如此看觑?这与苏曼殊传奇的人生,落拓的个性密不可分。

苏曼殊是一个缺乏现实感、自我诗化的人。

去过很多地方,但却不属于任何地方;做过很多事情,结果却是“一事无成”;认识很多朋友,却终身没有同道…… 苏曼殊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30年的生命里,一如断鸿零雁,日本、香山、斯里兰卡、印尼、杭州、芜湖、上海、苏州、香港、长沙、泰国、新加坡……他在逃离,直到生命的终结。

没有谁知道他想止歇在怎样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永远在寻找母亲的行走的姿态,是失重的人生,是对生命意义极限性体验的放纵。

苏曼殊告别人世的日子里,李叔同在做什么呢?他在准备给学生考试,他想好了,等待考试一结束,他也将遁入空门。

人世有生活、生死两种境界,40岁以前,人在最世俗的生活中,40岁以后,就应该具有生死的眼界了。

李叔同愿意出家,愿意活着跨跃生死。

李叔同是一个绝情的人,非其绝情,不能舍家,不能弃妇别雏,不能得大自在。

他的三重境界便是弃绝、持戒、圆觉。

由缘而生、因缘而灭的人生、精神贵族的安详,使得享年63的弘一法师得其所哉。

舍才能得,舍不得就不得。

活着跨跃生死的出家,在苏曼殊和李叔同不同的轨迹面前,划出了审美人生和宗教人生非终极却深刻的两个方向…… 又是一个63年过去了,两个轮回也只是转瞬的事情。

糖僧苏曼殊-诗僧苏曼殊

糖僧苏曼殊-诗僧苏曼殊

糖僧苏曼殊_诗僧苏曼殊糖僧苏曼殊_诗僧苏曼殊▲▲刺客不见得武艺高强,他们的高招是不怕死。

食客未必是美食家,他们的强项是喜欢吃。

太史公著《史记》,有《刺客列传》,沈爷编《天下美食》之余,发愿著《食记》,我建议他一定要设《食客列传》。

刺客不见得武艺高强,他们的高招是不怕死。

食客未必是美食家,他们的强项是喜欢吃。

食客就是馋痨胚,他们好吃,见到对味的食品(对味不一定对胃,很可能伤胃),就像色鬼见到美女,美女见到名牌,就像贪官见到美元,纪委见到贪官,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必须拿下而后快。

为求一快,不算账,不惜身,甚至可以搭上性命。

中国食客第一人当推苏曼殊。

他在食客中的地位,相当于秦始皇在暴君中的地位,陈良宇在贪官中的地位,章子怡在明星中的地位。

他是诗人,小说家,又是出家人,曼殊是他的法号,后人尊称曼殊上人。

他1844年生于日本东京,东京当时叫江户。

他的身世至今不能完全确定,他至少有一半日本人的血统。

他5岁时随父亲回到中国,12岁在广州长寿寺(一说慧龙寺)出家。

13岁时奉师命返日省母。

苏曼殊自小十分聪慧,4岁初学绘画,9岁从西班牙牧师学习欧洲文字和西方文学,13岁就读东京上野美术学校,两年后进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学,后来又在日本的军校学习军事。

他一生漂流,从少年时开始就多次往返中日两国,曾游历东南亚诸国,还到过印度。

苏曼殊通英文、日文、梵文,雨果的《悲惨世界》由他首译成中文(从英译本转译,书名译为《惨社会》)。

不过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言情小说,29岁时写成的《断鸿零雁记》风靡中国半个世纪,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读。

他写言情小说有不少新招。

譬如写到男女情种生离死别情话绵绵伤心欲绝肝肠寸断之时,他会配上日月无光狂风怒号暴雨倾盆惊涛拍岸的场景,为情景交融之说别开生面。

当然,现在的读者见得多了,再看到这么做作的描写会倒胃口。

但是在一百年以前,中国人可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故事,那时候有多少人为断鸿零雁疯狂。

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青年生活的一大贡献是教授恋爱,当时青年恋爱读本不是胡适写的,也不是鲁迅写的,就是这位和新文化运动没什么关系的曼殊和尚写的。

恨不相逢未剃时——全才苏曼殊

恨不相逢未剃时——全才苏曼殊
他:一位近代美术开放转型的先驱画家,一位哀婉的诗人,一位末世逸才和勇往直前的勇士,一位袈裟裹体的大和尚,一位以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闻名于世的传奇人物。
他的人生镜像多面而分裂,他的文学、绘画及佛学成就斐然。
他英年早逝,匆匆的来匆匆的去,来世三十五载,留下迷一般的人生。
生死契阔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据说这首诗便是他一生的写照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张籍那首《节妇吟》: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感觉是从中此诗中得启发而来。
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怨亦无嗔。
人间花草太匆匆, 春未残时花已空。
知否去年人去后,枕函红泪至今流。
生憎花发柳含烟,东海飘蓬二十年。
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芳草天涯人似梦,碧桃花下月如烟。
可怜罗带秋光薄,珍重萧郎解玉钿。
芳草天涯人似梦,碧桃花下月如烟。
可怜罗带秋光薄,珍重萧郎解玉钿。
白落梅言:是否多情之人,总是将生命挥霍的太快,诗鬼李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半僧半俗的苏曼殊,他们都是在红尘匆匆游历一回,迫不及待的离去。还有许多薄命红颜,命如桃花,用青春作献祭,将领取的,收获的都归还给泥土,归还给江河。
苏曼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出生就带着一个大疑问而在他在世的短短三十五年更给后人留下理不清说还乱的众多迷团他多情自赏流连花丛青楼贪恋口腹之欲不守清规戒律却拒绝走出空门甘愿为僧
恨不相逢未剃时——全才苏曼殊
.
这两天抽得一点空闲在读《苏曼殊》的诗词,连同也读了白落梅诠释的《恨不相逢未剃时:情僧苏曼殊的红尘游历》和逸舟红尘,第二影子著的《还卿一钵无情泪:苏曼殊诗传》,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却又说不出个什么。借着我的一些图片录点我所喜欢的他的诗,也算是纪念一下这个人。

行云流水一孤僧

行云流水一孤僧

行云流水一孤僧——观苏曼殊悲苦孤独的一生东莞市第五高级中学黄莉瑜读《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罢,百感交集。

世间悲苦孤独者,曼殊是也。

曼殊,原名戬,后更名为玄瑛(又名元瑛),字子谷,号曼殊,生于日本横滨。

曼殊六岁离开日本,随苏杰生发妻黄氏回沥溪苏家,而后多次东渡日本,或读书,或探母,或谋生,或治病。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是曼殊行于日本街头若松町时有感而发,写予陈独秀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字字句句无不表露出诗人悲苦、孤独、绝望的内心感受,使读者为之悲伤。

一、“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诗经·邶风·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句,是相恋男女交往时立下的誓言。

他们相约“生同居,死同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而曼殊引“死生契阔”,化作“契阔生死君莫问”,悲凉感跃然纸上。

曼殊虽剃度为僧,但未脱红尘,依旧多情。

多情曼殊,异乡独行,怎不会寂寞,怎不会祈盼一红颜相伴左右,誓天涯?中华女子众,曼殊就难觅一红颜吗?不是的。

曼殊好吃花酒,与众多风尘女子相识、相知,花雪梅、张娟娟等堪称曼殊的红颜知己。

但曼殊总是“还卿一钵无情泪”,只因“恨不相逢未剃时”。

恋红尘与遁空门是不可共存的两方面,但却共存于曼殊心中,因此亦僧亦俗的曼殊比僧人痛苦、比俗人孤独。

曼殊的一生很短,仅三十五年。

而短短三十五载,曼殊居无定所,常在路途。

曼殊以“行云流水一孤僧”自称,恰到好处。

曼殊生于日本横滨;六岁随嫡母黄氏返沥溪老家;十三岁随姑母彩屏至上海;十五岁随表兄林紫垣赴日本横滨、后与同学至东京;二十岁归国,并奔波于上海、苏州、香港、惠州等地;二十一岁返香港,重至上海,而后周历暹罗、锡兰等地,归国后至长沙;二十二岁至三十五岁年间,曼殊先后至国内外多地,至死才停下行走的脚步。

曼殊的生活,就像“行云流水”那般,漂浮不定。

曼殊的“出走”,缘何?谋生是其一,其二或因“孤”而“行云流水”。

生于特殊时代背景下,身上流着一半日本人血液的曼殊,虽为男丁,但在苏家却得不到应有的宠爱,反屡遭虐待。

平常人物传记5000字

平常人物传记5000字

平常人物传记5000字亦僧亦俗的革命和尚——苏曼殊摘要苏曼殊在世人眼中是一个才情卓著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传奇与矛盾色彩的人。

他是天性敏感、诗画兼工的浪漫诗人;他是反清队伍中的“革命和尚”。

他亦僧非僧,亦俗非俗。

他厌倦尘世曾数次剃度,但是身披袈裟的他内心却没有皈依佛门,他不遵守佛门戒律,放荡不羁,向往自由,追求爱情,投身近代进程的革命事业中。

苏曼殊的心中隐藏着多少复杂难解的革命情怀,他的革命路程呈现怎样曲折离奇、变幻莫测的神秘轨迹。

关键词苏曼殊;非僧非俗;革命和尚苏曼殊(1884—1918),原名苏戬,字子谷,学名元瑛。

广东香山人,近代作家、诗人、画家、翻译家。

精通日文、法文、英文、梵文等多国文字,可谓多才多艺。

苏曼殊的父亲苏杰生是中国广东人,长年在日本经营茶叶生意,明娶的是河合仙,但为他生孩子的却是河合仙的妹妹,名若子。

1889年随父归粤。

由于出生于异域,苏曼殊的童年可以说是凄惨的,他经常遭受家人的冷眼,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甚至生病以后还被扔到柴房。

身世之痛,童年的凄苦惨痛经历像一只无形的手,将他推向漫长的消极之旅,最终陷于颓唐而不能自拔。

1898年,他十五岁那年,得到其表兄苏紫垣的资助,到日本留学。

在求学期间,他的生活很清苦,据冯自由先生回忆,苏曼殊在东京上学时,他住的是最低劣的“下宿屋”,吃的是掺了石灰的米饭,晚上不点灯。

尽管如此,他仍心系革命,胸怀民族。

他先后参加了青年会和光复会。

1903年,又参加了拒俄义勇队。

他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中,或者这是唯一可以慰藉他受伤心灵的途径。

但遭到了保皇派的表兄林紫垣的极力反对。

最后他被强送回国。

1903年9月,苏曼殊临行前,他做了《以诗并留别汤国顿》,这两首诗慷慨激昂,其决计为革命牺牲之执志溢于言表。

兹录如下:蹈海鲁连不带秦,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最终苏曼殊到了上海,并投奔在《人民日日报》社。

苏曼殊

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

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文学成就。

残红褪遍尽凄凉——论苏曼殊小说的女子悲剧原因及背后的颓丧性

残红褪遍尽凄凉——论苏曼殊小说的女子悲剧原因及背后的颓丧性

我们可 以将小 说 中的女子 大致分 为三类 : 第一, 爱情无
果 的女 子 : 雪梅 、 静子 、 秋云 、 五姑 、 玉鸾、 阿兰、 灵芳、 莲佩、 薇
( 《 焚 剑记 》 ) ; 灵芳 、 莲佩 ( 《 碎 簪记 》 ) ; 薇香 、 凤娴 ( 《 非梦 记》 ) 。 毋 庸置 疑 , 苏 曼殊笔 下 的女子都 是美 的 : 一方 面是其 外 表的
性, 浸润着 鲜 明的时代 特色 。 反 映 了社 会 上 对 女 性 看 法 的 转
率 真地表达 出来 。当爱情受 到封 建家长 的阻碍 , 她们 不再唯 命 是从 , 而是极力 反抗 , 甚至 比男子还要 大胆 。如秋 云 , 即使
梦 珠逃避 了她 的爱 , 她也 坚决地 反抗 , 不 愿 意 嫁 给 巨绅 。 五
么 又 为 何 会 亲 手 将 笔 下 女 子 推 向悲 剧 的 深 渊 ?


苏 曼 殊 小 说 中 的 女 性 之 美
苏曼殊 的小说 中主要 刻 画了这几 位女 性 :雪梅 、静子 ( 《 断鸿 零 雁记 》 ) ; 秋云、 五姑 、 玉鸾 ( 《 绛 纱记 》 ) ; 阿兰 、 阿蕙
的秋 云“ 容仪绰约 ” “ 出于世表 ” 。另一方 面则 在于其 性格 . 作
者将 这种 美视 为众美之 首 。小 说 中的女 子性格 往往 刚柔 兼 具, 对 于钟情 的男子 , 她们 柔情 似水 , 爱慕 深切 , 甚至 热情 大 胆 。秋 云“ 解所 佩琼琚 , 于怀 中探 绛纱 , 裹 以授瑛 。” ② 麦 五姑 的表 白热情 , 举止大 胆 : “ ‘ 今有一 言 , 愿 君倾 听 ! 吾 实誓此心 ,
二、 造 成 女 子 不 幸 的 原 因 这 些 兼 具 阴柔 与 热 烈 .娴 淑 与 学 识 的 美 好 女 性 又 为 何 被毁灭 了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 短暂的人 生充 满 了离奇 的经历 . 尤其是 信仰与 情感之 间的抉择 与纠结 , 引发人 们深 长的 思索. . 而他的
诗 歌 与 小说 创 作 . 具 有 不 可 忽 略 的 文 学 意 义 . 也 .
关键词 : 坎坷 身世
情 感纠 葛 传奇 色彩 文学成就
苏 曼殊 , 巾吲近 代史 上 的一大 奇才 , 诗人 、 集 嘶 他当作 “ 异类 ” 称作 “ , 杂种 ”苏 曼殊备 受各种各 样 的 ,
第 _ 出家 , 二次 是他在 革命 热情 受挫 之后 。富有 的悲 凉诗 歌, 久久不 能忘怀 。 是后 人对曼殊 令人 ”这 爱 国心 和正 义感 的苏曼殊 , 曾满腔 热情 地投 身救亡 文学 创作 的总评 价 。他 的作 品不 管 是诗 歌 还 是小 图存 的活动 。为探求 真理 , 他赴 日留学 , 并参加 '留 说 , 是清新 流丽 , 广 都 俊逸 潇洒 , 有神无 物 。同时 , 由于
庭 , 罩的族 人 、 这_ 家人都 出 于一种 “ 统 ” 正 的观念 , 把 殊 人生 巾 的另 一种温 暖 , 烫 了曼殊那 颗孤 独 冷寂 熨
39
的心 。但 因广 东家 里 的强烈反 对 , 加上 良子 父母 对
如此 奇特 的人 生经历 与人生感悟 ,自然要通 过
这 段感情 的阻止 ' 0 冈 刚萌 发的爱 情始 终无 法修成 正 艺术 创造 的形 式传递 出来 。“ 苏曼 殊 以哀 感顽 艳 的
氏飘 洋过 海 , 同到 了广 东 香 山老 家 , 在村 塾 中读 书 小 的曼 殊沉 重的 扪‘ , 击 以至 他小小 年纪 竟然 看破 红
开蒙, 人读 乡塾 , 体质 的孱弱 , 身世 的不清 , 得他 平 尘 , 去 广 州 长 寿 寺 出 _ , 发 为 僧 , 是 曼 殊 在 使 而 r家 削 这
果 , 来痴情 的 良子为 他殉 情 而跳 海 自杀 , 殊那 文风在 近代文学史 上 自成一 家 。他的作 品充溢着 如 后 曼 颗 孤寂 的心再 次受 到 了重 创 。回到 广州后 , 便去 怨如 慕 、 泣如 诉 、 叶哀 蝉般 感伤 的情 调 , 如膏 他 如 落 那
蒲 涧寺 出 了家 。 自煎 、 玉碎珠 沉 的哀情 , 说 , J 那缥 缈迷 离 、 、 雕肝 镂肺

繁丞
芒鞋破钵的生命悲歌
浅析苏曼 殊 的人 生际遇及 文学成 就
● 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技学院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 蒋杭 希
李松 岳

要 : 曼殊是 中国近代 史上 的一大 奇才 , 诗 人 、 家、 苏 集 画 小说 家 、 译 家 、 人 、 命 者 于 一 身 。 翻 僧 革
自己所 寿 :思 维身世 ,有难言 之痛 ’ ’ ‘ ,每一念 及 , 伤 这使 得 曼殊 的归 属感严 雨丧 失 , 括人 生归属 感 的 包

悲 悯 的 身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苏曼殊 的童年 , 是极 为 幸 的童年 , 是他一 生巾 心无 极 ’ 。童年 留给 曼殊 的 宵一种感 觉 :抛弃 : 难 以抹 去 的心 结 苏曼殊 的 父亲是 广东 香 山人 . 为继 承 父 亲的遗 丧失 和社 会 属 感 的丧失 。Ⅲ 他 既找小到 自己生 为 ” 产到 }本 经商 。 由于 深请 经 商做生 意 的诀 窍 , 家 人子 的幸 福 ,也 找不 到 自己在 人群 之 中的位 置 , { 故 这
想起远 方的母 亲 , 法取得联 系 , 无 直到 2 4岁 , 才得 以 缘 , 只身东 渡扶桑 寻母
与河合 氏再次相 见
第二 次出家 则是 为感情 的失落 j 曼殊 l 岁 留 7
苏 曼 殊生 长 的 家庭 是 一个 “ 宗 法 ” 重 的封 建 家 学 的时候 , f了 H本 女子 良子 , 种感 情 给 了曼 爱 : 这
资一度 颇为丰 厚。
生与河 合仙 的胞 妹河 合若 私通 , r苏曼殊 这 个不 有 幸的混 血儿 。几个 月后 , 于家族 内部错 综 复杂 的 由
使得 曼殊 敏感 的 内心从 小便 有 了一种 悲悯 、 怨 的 愁
苏曼殊 的生母 是一 位 日本女子 , 叫若 子 , 名 苏杰 情 感 ,f 奠定 他一 生思想 与情 感 的基渊 。
二 、 与 理 的 纠 结 情
苏曼殊 一生有 次 出家的经历 :
矛 盾, 合若 被迫弁予 返 乡。 四岁 时 , 河 苏曼殊 随河 合
第一次 出家是在 他 l 2岁那年 ,他在重病 之后 ,
fJ 住东 京 , 岁时 , J I 暂 六 已改 名 为戬 的曼 殊 随嫡 母 黄 好 不 容易 活 下来 , 活 的辛 酸 与家族 的 冷漠 , 幼 生 纷
佛 教信 仰 与情感 纠结 , 他难 以抉 择 ……这 些难 舍 弱 一 使 的矛盾 。构成 了他独 特 而又 富有 戏剧性 的 人生 , 增
添了他人 生的传 奇色彩 。

曼殊天性 敏感 , 加上 周边环境 的排挤 和冷落 , 他 内心 的悲愤 无处 诉说 , 这种 伤痛 深藏 内心 , 如他 将 “
婶婶 的自眼 , 庶母的 莳刻 . 姐姐 的欺 凌 , 至在 甚 家 、 说家 、 小 翻译家 、 僧人 、 革命 者于一 身 。他 不憎不 折 磨 :
俗, 亦衫亦履 , 的人生有 如鸾漂风泊 , 日本 , 他 渡 下南 他重病 之 时被抬 进 柴房 待毙 ……种 种残 忍 的行 为, 心境 处 于极度 的 洋, 四海飘零 , 艘痕处 处。他 短暂的人生 充满 了离奇 使他幼 小 的心灵 受 到严 重的摧 残 , 他 身 的经历 , 的身世 与血统 之谜 , 他备 受煎 熬 , 他 使 他的 压抑状 态 , 的性 格 变得 更 加孤 僻 , 体 也更 加 虚
日受 尽 族 中弟 子 的 奚 落 和 排 斥 。
少年 时期 所做 的第一 次重大抉 择 但生性 不受拘束
几岁时 , 苏杰生 因生意场 上的失意 而返 归故里 , 的他 , 出 家不 久后 收 到 养母 河 合 fJ 在 I的来 信 , f 世俗
便将河合 f1 l留在横 滨 。故曼殊 在此后 的 E子 里时常 的大 门似 乎 I 微微 开启 。他 思母 心 切 , 断尘 I t 他 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