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_张阳德

合集下载

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羟氨苄
PBCA 14.3
Rolland
--------------------------------------------------------
如米托蒽醌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纳米粒 药物分子
载药纳米粒
图 米托蒽醌纳米粒的扫描电镜照片
米托蒽醌纳米粒Zeta电位与载药量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6年Birrenbach等人首先提出了纳米粒和纳米囊 的概念; 1977年Couvreur等人发现NP能够进入细胞,并具有 溶酶体趋向性; 1978年Kreuter等人用NP进行了疫苗载体的研究; 1979年Couvreur等人用NP进行抗癌药物载体的研究 ; 90年代NP的研究已成为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庆大霉素 PBCA 41.7 张强
两性霉素B PBCA 38.6 郭平
柔红霉素 PBCA 30.2 彭应旭
阿克拉霉素B LP 40.5 王章阳
万乃洛韦 PBCA 26.3 何勤
氟脲嘧啶 LP
36.5 于波涛
氟脲核苷 LP
48.9 王建新
---------------------------------------------------------------
纳米递药系统 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靶向药物及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张志荣
2009.9. 6于天津医科大学
+
目录
一、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发展 二、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 三、进入实用的可能性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思考 五、靶向递药系统的几个重要发展方向

创新性皮肤局部外用药物研发分析及对皮肤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创新性皮肤局部外用药物研发分析及对皮肤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2021年4月第11卷第7期·综 述·[基金项目] 广东省中医药局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52022)▲通讯作者创新性皮肤局部外用药物研发分析及对皮肤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黄雪梅1 高 强2▲1.广东百澳药业有限公司,广东开平 529339;2.纽斯葆广赛 (广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931[摘要] 人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直接反映药物在皮肤中的变化规律。

从而为药效的强度、作用量与靶点的关系和药效代谢规律提供直接数据的手段。

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剂量及间隔时间,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但目前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不足、不完整,是皮肤外用药物研发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为此本文探讨了新药研发与评价中可采用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及其优点与不足,通过对实例的综合分析评价,为该类药物的开发和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创新性皮肤;皮肤药代动力学;外用皮肤制剂;药物研发分析[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1)07-0052-05Research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innovative skin topical drugs for external use and its impact on skin pharmacokineticsHUANG Xuemei 1 GAO Qiang21.Guangdong BIO Pharmaceutical Co., Ltd., Guangdong, Kaiping 529339, China;2.Nuspower Greatsun (Guangdong) Bio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Guangzhou 510931, China[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pharmacokinetics of human skin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change rule of drugs in skin, so as to provide a direct way of dat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and dosage of action and target site, as well as the pharmacodynamic metabolism rule of the drug efficacy. It is helpful to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dosage and interval time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rational medica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skin pharmacokinetics is insufficient and incomplete, which is a common problem encountered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kin drugs for external use. Therefore, the detection techniques and methods, as well a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at can be adopt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new drug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Meanwhile,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examples, it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is kind of drug.[Key words] Innovative skin; Skin pharmacokinetics; Skin preparation for external use; Analysis of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皮肤药代动力学是研究皮肤外用药物及其代谢物在皮肤上的分布、吸收、消退和代谢的科学,在皮肤外用药物研究和评价方面有重要意义。

肿瘤磁致热疗的研究进展及其原理分析

肿瘤磁致热疗的研究进展及其原理分析
[2]
* 基金项目: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2028 )
收到稿件日期: 2007-05-25 通讯作者: 郝瑞参 作者简介:郝瑞参(1981 -) ,女,河北柏乡人,在读博士,师承李德才教授,主要研究磁性液体理论及应用。
1978




2007 年增刊(38)卷
在生物医药方面才刚刚开始起步。马明等研究了 Fe3 O4 纳米粒子与癌细胞相互作用。该研究为利用Fe3O 4 纳米 粒子的磁过滤热疗法治疗肿瘤提供了细胞层次的实验 和理论基础。 张阳德等进行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 研制,把Fe3 O4 纳米粉应用于靶向药物治疗。北京交通 大学李德才教授带领其研究室人员也在进行磁性液体 热疗方面的研究。总之,磁性纳米粉具有磁性稳定、靶 向性强、药物包含率高、释药速度可以控制的特点,为 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载药工具。 2005 年,Xuman Wang等人对交变磁场下的磁性液 体热疗作用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验证实了磁性颗粒可以 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热量以加热肿瘤组织,实现热疗作 用
[10] [ 8] [6] [5]
— — 微波、射频、 超声波、电磁场加热、 红外线等。重 点论述了用磁性液体进行热疗的原理,并根据 Rosensweig 理论对其电磁场产热率等进行了理论计算 及分析, 最后对肿瘤磁致热疗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肿瘤热疗; 优点; 磁性液体;方法;原理; 产热; 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 R454.1 文章编号: 1001-9731(2007) 增刊-1977-04
郝瑞参 等:肿瘤磁致热疗的研究进展及其原理分析
1977
肿瘤磁致热疗的研究进展及其原理分析 *

郝瑞参,李德才
( 北京交通大学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 摘 要: 介绍了肿瘤热疗的研究现状以及热疗的方法 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在肿瘤细胞内部的富集程度远大 于正常人体细胞。这样就可以初步实现治疗的靶向性, 即可以通过选择表面修饰的分子实现在肿瘤部位升温 到 43℃ 以上杀死癌细胞的同时,邻近的健康组织却不 受到明显影响[3] 。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 Shinkai小组也在进行磁过热治 疗的研究。 他们利用一种10nm 的 Fe 3O 4 阳离子脂质体 文献标识码:A (MCL) 作为磁过热的热介质, 并进行了动物的体内实 验。 在F344鼠的皮下长上神经胶质组织 ,注入 MCL进 行磁过热治疗,总的肿瘤抑制率大约是 90%,而且还产 生了对T-9神经胶质瘤的抗肿瘤免疫性。 1998 年初法国等就开始对磁性液体在生物医学上 的应用进行研究。 1999 年, 罗马尼亚 F.Sala 研究了水基磁性液体对植 物体的作用, 以及磁性液体的浓度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控 [4] 制等 。 A.Pavel 等人研究了生物兼容的磁性液体对染色 体等的影响 。 2001 年, Mariana Sincai等人研究了Co-Fe 基磁性液体在对抗肿瘤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狗的实验测 出了磁性液体对血液的各项指标的影响 。 同时 1999年,巴西cava等对老鼠体内注入磁 性液体,观察其体内血细胞的变化并对其进行了分析[7]。 德国Andreas Jordan 等人对具有生物兼容性的磁性液体 颗粒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对癌症的磁性液体热疗问题 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 美国 FeRx公司就其微细磁性材料在肿瘤治疗方面 的应用已开发出一些产品,包括一些治疗设备,除在美 国申请专利外,也在日本、瑞士等国申请了专利,并且 目前在我国有关地区已经申请进行临床实验。 2001 年,M.H. Sousa等人对具有生物兼容性的磁性 液体的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研究, 利用磁性颗粒表面可以 化学吸附冬氨酸和谷氨酸, 从而使被修饰过的纳米颗粒 与基载液形成一种p H值在5~ 8内的胶体溶液[9 ]。 2002 年 ,希腊 P.A.Voltairas 等研究了磁性液体用于 靶向药物的动力学分析 。 2004 年 , 韩 国 SangIm Park 等 通 过 沉 淀 法 得 到 了 Fe3O 4铁磁性颗粒,用光敏剂包裹铁磁性颗粒用于治疗 人体内的肿瘤, 研究了这种被包裹的磁性液体的热稳定 性[11]。 目前,国内刚刚兴起磁性液体技术的研究,尤其是

纳米科技哲学思考

纳米科技哲学思考

基于还原论的科学架构无法认识整个世界——纳米科技哲学思考摘要:纳米科技的发展赋予了基于还原论的科学架构更新、更深入的研究方法,它不光为其他学科提供了革命性的研究工具,同时对纳米科技本身理论的研究也为科技哲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基于还原论基础的现代科学体系,认为纳米科技提高了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并帮助我们解决自然界中的一系列难题,纳米科技的发展使还原论所谓的“基本元素”得到进一步的革新和确证。

但同时强调并非所有还原后的基本单位重新组合都能构建原先的整体。

因此发展纳米科技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整体架构的观察和研究。

只有将纳米科技放入整体运动的复杂系统中研究,科学才会取得更进一步的突破。

关键词:纳米科技;还原论;科学方向人类对世界本源和本质的思考诞生了理性和科学。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世界的组成形式归为金木水火土,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由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组成。

公元前470年的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物质是由最小的元素——原子构成。

他认为原子是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会移动的基本单位。

而到了现代,诺贝尔奖获得者Richard Feyneman所做《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时提出“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一个原子一个原子的制造物品的可能性”[1],纳米技术的发展正好印证了他的这种观点。

纳米技术是指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结合的产物。

纳米科学技术又派生出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例如纳米材料、纳米动力学、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纳米电子学等。

纳米科技的出现对科技哲学同时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从科学哲学史上来看,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最先提出了还原论的方法,即把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2]。

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性研究

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性研究

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性研究汤爱国;张阳德【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6(16)13【摘要】目的探讨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性.方法全部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A组:游离阿霉素组;B组:O-羧甲基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组;C组: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组;D组: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组;经舌静脉,按分组分别注射;取全血、心、肺、肝、脾、肾.全血制成血浆,器官组织制成匀浆,盐酸乙醇法提取阿霉素,用荧光光度计测量.结果静脉注射同等剂量、不同剂型的阿霉素药物后,半乳糖化修饰后纳米粒的肝靶向性明显增强,肝外器官的浓度明显降低.结论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对正常大鼠肝脏具有明显的靶向性.【总页数】3页(P1941-1943)【作者】汤爱国;张阳德【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相关文献】1.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培养的猪肝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作用 [J], 张春辉;陈钟;杨欣荣;戴新征;祝文彩2.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大鼠体内分布的研究[J], 张阳德;李玉坤;李浩;席浩;龚连生;潘一峰3.载肝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制备、表征及其对培养大鼠肝细胞活力的影响 [J], 李志峰;陈钟;常仁安;何友梅4.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对大鼠腹腔内猪肝细胞异种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 [J], 陈钟;蔡鸿宇;汤飞;官伟军5.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J], 汤爱国;张阳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炎药物载入

炎药物载入

炎药物载入,NDDS 后能提高炎症部位的分布,从而提高药物的抗炎活性[39]国内主要两种:MNP和INP。

MNP是依靠外加磁场作用将载药NDDS 主动定位于靶部位,常坐为抗癌药物的载体[40].INP 测是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导性结合,将肿瘤特导性抗体结合于NP上形成主动靶向性载体。

实验结果表明。

按有抗人肝癌单克抗体的阿霉素自弹自INP ,注射给药后在肿瘤部位的分布大大高于没有按抗体的NP,后者主要浓集于肝。

无结合导位肿瘤的特导行,前者抑瘤率也显高于后者[38]3.2提高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多类药物因受胃肠道ph值,酶,生物膜障及肝关作用的影响,口服基本无效,将多肽类药物制成NDDS ,不仅能保护药物活性免受胃肠道坏境的影响,还可以增加对的复性,在心肠部位的吸收,如SLN为载体,大鼠口服给药实验证实,其中一回肠段吸收最好,可能与回肠部位其有的淋巴结有关[41] .因此NDDS对多肽类药物实现口服给药有重要的意思。

难溶性药物因为溶出和吸收问题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很低,NDDS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还能增加对肠道,因而是改盖难溶性药物口服吸收的良好载体。

3.3 延缓药物的作用时间通过缓释药物可延缓药物的作用时间是NDDS的主要用之一,此外,缓释还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龙其对作用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NDDS缓释药物的机制因所用载体材料的不同而导,还与载药方式有关。

可性物降解合物NP与天然高分子材料,NP在体内随材料的降释而缓慢释放药物,释药时间可达几十小时以上[29]后者比前者释药时间要短一些,一般为十几小时到几十小时[10]MNP.INP 的主载体材料也是高分子材料。

释药机制与上述NP相同。

SLN的载体材料为长链饱和脂肪酸,在体内有固定的降解,体内释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释药速度非常缓慢[15].NE 体内因乳拉被坏而释放药物。

释药速度快。

2h 内大部分药物即被释放出来。

释药时间维持在10h左右[23]。

布替萘芬纳米胶束兔眼局部点眼药代动力学研究

布替萘芬纳米胶束兔眼局部点眼药代动力学研究

-实验研究-布替萘芬纳米胶束兔眼局部点眼药代动力学研究卢萍梁珍张振杨晶晶宋菲李景果周天洋张俊杰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大学人民医院,郑州450003通信作者:张俊杰,Email:zhang/66@【摘要】目的研究广谱抗真菌药物布替萘芬纳米胶束(BTF-NM)兔眼局部点眼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BTF-NM,利用纳米粒度-Feta电位分析仪测定BTF-NM的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和Zeta电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包封率。

取健康无眼疾新西兰白兔4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分为BTF-NM组和布替萘芬混悬剂(BTF-S)组,2个组均采用相应药物双眼结膜囊内点眼,单次点眼50“L分别于点眼后5、15、30、60、120、180和240min将直径7.5mm滤纸片置于兔眼结膜囊内,停留1min后取出,以收集泪液样品,然后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质量分数4%戊巴比妥钠溶液处死实验兔,抽取房水,剖取角膜组织,利用HPLC检测各样本组中布替萘芬(BTF)药物浓度。

结果BTF-NM的粒径为(15.65±0.04)nm,PDI为0.11±0.01,Zeta电位为(-0.29±0.36)mV,包封率为(98.38±0.29) %。

BTF-NM组单次点眼后泪液和角膜组织中药物达峰时间(T ms)均为5min,药物峰质量分数分别为(485.21±66,29)“y/g和(12.53±2.32)“g/g,分别是BTF-S组的5.6倍和78倍,在观察时间内,BTF-NM组泪液和角膜中各时间点的药物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应时间点BTF-S组的药物质量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BTF-NM组泪液和角膜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_”0mm分别为7488.90(“//)•min和829.01(“//)•min,分别是BTF-S组的7.2倍和52倍。

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杨梅,张景勍,李娜,罗见春,胡雪原*(重庆医科大学药物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重庆400016)[摘要] 目的研究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并与游离药物去甲氧基姜黄素混悬液进行比较, 评价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药代动力学特征。

方法口服灌胃给予制剂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和游离药物去甲氧基姜黄素混悬液后,于SD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采用HPLC方法测定血浆中去甲氧基姜黄素的浓度。

结果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AUC(0-∞)分别为(962.84±75.27)μg/(L·h)和(235.62±11.28)μg/(L·h);T1/2分别为(38.85±6.54)h和(8.23±2.92)h;MRT(0-∞)分别为(50.92±4.58)h和(8.46±2.61)h,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的AUC(0-∞)、T1/2、MRT(0-∞)分别为去甲氧基姜黄素的4.08、4.72和6.01倍;结论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相对于去甲氧基姜黄素而言,生物利用度有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药代动力学[中图法分类号][文献标志码] A Pharmacokinetics study of the deme-thoxycurcumin nanoemulsion in rats Yang Mei, Zhang Jingqing, Li Na, Luo Jianchun, Hu Xueyuan*(Medicin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deme-thoxycurcumin nanoemulsion in rats with time changed in comparision of the free deme-thoxycurcumin suspension, and estimate the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me-thoxycurcumin nanoemulsion. Methods Blood was collected from retinal venous plexus of SD rat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deme-thoxycurcumin nanoemulsion curcumin, and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was determined by HPLC.Results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 of deme-thoxycurcumin nanoemulsion and deme-thoxycurcumin were calculated as follows: AUC(0-72)(μg·h/L)were (962.84±75.27) μg/L·h and (235.62±11.28) μg/L·h; T1/2were (38.85±6.54) h and (8.23±2.92) h; MRT(0-∞)were (50.92±4.58) h and (8.46±2.61) h deme-thoxycurcumin nanoemulsion was increased 4.08 , 4.72 and6.01 times compared with deme-thoxycurcumin.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deme-thoxycurcumin, the bioavailability ofdeme-thoxycurcumin nanoemulsion was higher.[Key words] deme-thoxycurcumin; deme-thoxycurcumin nanoemulsion; pharmacokineticsCorresponding author: Hu Xueyuan, E-mail:xueyuanhu96@[通信作者] 胡雪原,E-mail: xueyuanhu96@姜黄色素(curcumin)是从姜科姜黄属植物(如姜黄、郁金及莪术)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