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研究主题:中药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摘要:中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然而其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相对滞后。
本论文旨在探讨和分析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为中药的科学使用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 研究问题及背景: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是中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活性成分、药效机制、药物代谢途径和动力学特性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本论文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2)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是什么?(3)如何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2.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实验研究、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等技术手段,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对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方案包括:(1)筛选并提取中药中的活性成分;(2)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探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3)开展代谢酶与药物互作研究,分析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4)应用数学建模方法分析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其中,我们发现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通过特定途径作用于靶位点,发挥药效。
同时,我们还发现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具有种类丰富、代谢途径多样以及个体差异较大等特点。
通过数学建模分析,我们进一步揭示出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与其药效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准确了解和掌握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有助于优化中药的剂型设计,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拓宽了对中药的认识,为中药的科学使用和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进展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是药物研究重要的两个方面,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定义、研究进展、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中的消除过程的学科,主要涉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研究该领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征、优化药物治疗方案、降低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等。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药物评价体系的建立,药物靶点、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等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发现,生物化学、分子细胞学等学科的发展,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都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目前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药物代谢酶和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代谢酶是人体中参与药物代谢最为关键的蛋白质。
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药物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系列酶、甲氧基化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
近年来,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开发,越来越多的酶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发现,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最重要的模拟工具之一。
其中,基于药物代谢酶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药物代谢酶的数量和活性可通过拟合药物剂量与体内药物浓度关系得到,进而用于研究药物的代谢及消除特性。
(三)药物代谢异常与个体化用药药物代谢异常是指由于药物代谢酶的基因缺陷或酶活性变化等导致的药物代谢变化。
药物代谢异常的个体化差异可引起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药效差异,严重时可能导致个体化用药失败。
因此,药物代谢异常的研究和检测工作已经启动,并逐步转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的一部分。
二、药效学的研究进展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产生效应的学科。
它涉及药物在生理机制、药理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的作用,主要用于评估药物对某一疾病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中药元胡的化学、药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元胡的化学、药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黄善定1,赵鸣2(1.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宁波315020;2. 浙江大学药学院,杭州310058.)摘要本文综述了中药元胡的化学成分、主要药理作用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元胡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元胡(延胡索);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物动力学Research progress of Rhizoma Corydalis on its chemicals,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pharmacokineticsHUANG Shan-ding1, ZHAO Ming2(1.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0201; 2. College of Phar m aceutic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The present paper reviewed the che m icals, phar m acological effects and phar m acokinetics of Rhiz om a Corydalis, which will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application of its preparation.K eywords:Rhiz om a Corydalis; che m ical c om ponent; phar m acodyne m ics; phar m acokinetics本项目由宁波市科技局(2006C100017)元胡,又名延胡索、玄胡,为罂粟科紫堇属植物延胡索C o r ydal i s yanhus uo W.T.Wang的干燥块茎,主产浙江缙云,东阳、磐安等县,是著名的“浙八味”之一。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是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是中药学与药代学的交叉学科。
本文将从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等方面,探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一、基本概念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过程,并研究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效应和药浓度之间的关系。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则是将药代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中,旨在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药物活性物质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二、研究方法1. 体外试验体外试验主要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液质联用技术、气质联用技术等手段,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样本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获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数据。
2. 体内试验体内试验是指将中药给予实验动物或志愿者,并通过监测药物的血浆和组织浓度、尿液和粪便排泄等指标,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中药的药物效应,验证其药效物质与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3.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动力学模型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中,可以预测中药在体内的药物浓度、代谢速率等参数,并优化给药方案,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意义与应用1. 指导临床用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在人体内的药物动态过程,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确定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和给药频次等,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2. 揭示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可以确定与药效相关的活性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3. 引导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
通过揭示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为中药的提取、纯化和制剂开发提供指导,推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进展药物的药动学研究是临床药学中的重要领域,它对于正确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指导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药学中,中药药物的药动学研究同样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临床药学中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意义中药药物的药动学研究在临床药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药药物往往是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方药物,其药物代谢过程更为复杂,药动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在体内的输送和代谢特征。
其次,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可以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通过了解药物的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信息,可以指导剂量的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制订。
第三,药动学研究对于评价中药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也至关重要,通过药物动力学指标的评估,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进展在临床药学中,中药药物的药动学研究主要包括体内药物代谢与药效评估两个方面。
1. 体内药物代谢研究体内药物代谢研究是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上,常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和GC(气相色谱法)等技术对药物代谢产物进行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涌现。
比如,质谱联用技术已经成为中药药物代谢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准确、快速地鉴定和分析中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NMR)和电喷雾质谱法(ESI-MS)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物的代谢研究中。
2. 药效评估研究药效评估研究是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另一重要方面。
通过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可以了解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药效评估主要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来完成。
其中,动物实验是中药药物药效评估的基础,通过构建动物模型,观察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探究药物的作用机制。
人体临床试验是药效评估的最终目标,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数据统计,评估中药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应用与未来展望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它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中药的生产和质量监控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中药临床药师能够掌握中药与西药、中药与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深入研究与创新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智能化技术应用
中药临床药师培养与教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中药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将 更加深入,有望发现新的药物 靶点和治疗策略,推动中药创 新药物的发展。
针对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解 答患者疑问,提高患者用药依 从性。
开展中药用药教育,向患者普 及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知 识,帮助患者理解中药治疗的 原理和注意事项。
参与新药研发及评价工作
参与中药新药的研发工作,利用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对新药进 行体内外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
结合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分析药物在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医生提供科 学依据,优化用药方案。
针对中药复方制剂,利用专业知识解析复方中各单 味药的相互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为医生提供复方 优化和精简建议。
监测患者用药过程并提供咨询服务
监测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 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 保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药代动力 学与药效学
目
CONTENCT
录
•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述 • 中药药效学概述 • 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关系 • 中药临床药师在中药药代动力学与
药效学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述
定义与研究内容
中药药代动力学定义
100%
个体差异显著
不同个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存在显著差异,增加 了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的难度。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一、背景介绍中药一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进步,中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成为其中一个热点领域。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中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受到的影响因素。
了解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应用中药、规范中药使用、提高中药安全性和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为了探究中药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研究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外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
1. 体外试验体外试验是研究药物代谢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用的体外试验方法主要包括酶切试验、微粒体外试验和细胞系实验。
其中酶切试验主要用于评价药物的代谢能力和药物与细胞色素P450等酶的互作性,微粒体外试验则是模拟肠道和肝脏的代谢作用,细胞系实验可以用于评价药物在特定组织的代谢情况。
2. 体内试验体内试验包括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两种。
动物试验是衡量新药效价和安全性的必要环节,可以通过对比药物在人体和动物体内的代谢情况,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影响因素。
人体试验可以直接评价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但由于涉及伦理和安全问题,需要严格监管和审核。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包括PCR、实时PCR、Norther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Northern dot blotting等。
这些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药物代谢酶的基因表达、酶的活性及其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等。
4. 代谢组学代谢组学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生物样本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和分析,揭示出样本内代谢途径和变化等信息。
代谢组学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从整体上评价中药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
三、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热点领域1. 中药与肝脏代谢肝脏是整个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也是中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
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传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在中药药物研究中存在许多限制,所以寻找新的方法和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涌现出一些新的方法,为中药药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以下将介绍几种运用现代技术的新方法。
一、体外血浆蛋白结合实验法该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的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中药药物往往具有复杂的化学组分和多种活性成分,它们在体内主要通过与血浆蛋白结合来发挥药效。
因此,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对于了解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非常重要。
二、细胞外液微透析技术细胞外液微透析技术主要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该技术通过植入微透析探头到动物的组织内,收集组织细胞外液,测定药物在细胞外液中的浓度变化。
该方法具有采样简便、无创伤、实时性强等优点,可用于研究中药药物的组织分布情况,进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三、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是一种直观、准确、敏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通过将药物标记上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追踪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行为和代谢过程。
这种方法对于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解决中药复方在体内的代谢问题。
四、分子对接技术分子对接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药物设计和研究方法。
该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预测药物和生物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作用方式。
对于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分子对接技术可以为药物的设计、筛选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这些新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药药物的特性和机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也需要明确指出,这些方法尚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者们在生物效应法和药物浓度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在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代标记物,指征药代动力学,方法学前言: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已经在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物治疗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中药学研究中,药代动力学被广泛的应用于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及设计优化的研究,并衍生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
中药药代动力学基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对其加以定量描述。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1.1生物效应法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动态变化。
生物效应法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更符合中医药理论。
该法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计法,微生物指标法。
1.1.1药理效应法药理效应法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
该法己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特别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及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肇丽梅[1]采用小鼠热板致痛模型,以镇痛效应为指标,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黄芩苷及清热合剂口服给药后体存药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中药复方清热合剂的达峰时间明显慢于单方黄芩苷。
李成洪[2]等以血清一氧化氮变化为药理效应指标,研究了中药复方制剂禽病康在免疫抑制雏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以时间标本存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禽病康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口服后吸收较快,分布也快,而消除较慢,体内存留时间长,药效维持时间长。
宋丽等[3]使用药理效应法通过测定痛阈值平均值与痛阈值提升率比较了口服花椒与青椒镇痛药效的差异。
杜婷等[4]使用血压值为药理效应指标,对参附注射液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研究。
1.1.2药物累积法药物累积法亦称急性死亡率法或LD50补量法,是将药代动力学多点测定的原理与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方法相结合,在首次用药后不同时间点对多组动物按相同剂量重复给药,求出不同时间点的体存百分率的动态变化,以此计算药动学参数的。
药物累积法,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测小鼠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药物体存量,估算表观药物动力学参数,由药动学参数可知热痹清片灌胃给药后易于吸收,分布快,消除较慢。
有人用寇氏法进行中药复方提取液的急性毒性试验,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研究表明该复方提取液在螂鱼体内代谢较快,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高,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主要分布在组织中。
1.1.3微生物指标法微生物法主要针对一些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药。
药物在含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形成抑菌环,在一定的浓度内,抑菌环的直径与药物的浓度成线性关系。
微生物法简单易行,测定的药代动力学指标直接反应药效。
以抑菌效应为指标进行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测定,川芎挥发油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
1.2药物浓度法药物浓度法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测定体液中中药一个或几个成分的浓度,并使用相关软件计算动力学参数,拟合药时曲线,确定药动学模型,反映中药中成分的体内行为与规律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药物浓度法是针对于有效成分明确的化药,而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其应用主要受限于中药复杂组分的不明确性,难以对未知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研究[5-8]。
Xie等在2008年银杏内酯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使用高效液相一串联质谱大气压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和液液萃取技术对大鼠血浆中银杏内脂A,B,C和白果内酯含量进行了同时检测,第一次对银杏内酯注射液中银杏内酯C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研究。
Liu等在2011年对人参皂普Re的代谢物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使用高效液相一串联质谱点喷雾多反应监测模式和固相萃取技术对人血浆和尿液中人参皂普Re,Rgl,Rg2,Rh2和原人参三醇的浓度进行了同时检测,分析方法仅耗时10min,最低定量限均低于20ng/mL,在尿液和血浆样品中均可以检测出人参皂普Re,Rgl,Rh1和原人参三醇,并发现尿液样品在人参皂普Re代谢产物研究中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为人参皂普Re的临床研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1.3药动/药效学结合模型(PK/PD结合模型)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是研究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定量关系的有效工具[9-10],Sheiner等人在1979年提出了药动/药效学模型,将体内药物动力学与药效量化指标的动力学过程进行有机整合,更科学地揭示药物剂量、作用时间与机体的效应关系,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药物效应随剂量(或浓度)及时间的变化规律。
常采用的方法有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结合模型和血药浓度与毒理效应结合模型。
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也将药动/药效学结合模型成功应用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国药科大学柳晓泉教授课题组于2012年在对丹参水溶性物质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A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时,选取丹参素A血浆药动学行为为药动学模型,选取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为药效学模型,建立了基于丹酚酸A对半胱氨酸调节作用机制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部分揭示了丹参的作用机制[11]。
2.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2.1基于中药指纹图谱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复方谱动学近几年,随着Michaelis-Menten模型、Scott比值法、Hill对数法、加权回归法等数学模型不断应用于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南大学贺福元等人与周宏灏院士于2009年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提出以药物代谢速度与效应,以累积效应与药物浓度幂次级数进行回归求得主要药效参数,再结合药物动力学、中药指纹图谱及总量统计矩算法,求得谱效动力学参数,建立了谱效动力学理论框架,用以研究中药复方作用的量-时-效关系[12]。
在此基础上,贺福元等还使用鱼腥草注射液验证该法,建立了总药效与代谢速度的线性关系式,对十三个成分的代谢速度进行总量统计矩处理并结合全方指纹图谱得到鱼腥草注射液的全成分平均效应半衰期为31.84h,72.55h内95%的药效成分被小鼠体内代谢完成[13]2.2基于中药药代动力学标志物/标记物群的研究方法与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不同,刘昌孝院士提出了“明确药代标志物”的研究新思路,研究者选取与药效作用相关的药物有效成分或代谢物,使用现代分析方法通过体现标记物浓度变化充分表征中药整体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和暴露程度[14]。
根据这种思路,上海药物所李川课题组,使用液质联用技术对三七提取物中16种人参皂苷进行同时检测,对其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研究,根据其中成分暴露水平与给药剂量之间的相关性,选取血浆中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人参皂苷Ra3、Rb1、d)暴露水平为三七提取物的药代动力学标志物;另外,李川课题组还使用类似方法选取了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素为药代动力学标志物。
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教授也于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上根据血塞通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提出了类似的中药药代动力学标志物群的概念[15]。
针对有效成分较为复杂甚至未知的中药复方制剂,选取药代动力学标志物/标志物群可以有效表征制剂的整体药代动力学性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2.3基于黑箱系统的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在PK/PD结合模型的基础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刘建勋课题组于2012年基于黑箱系统理论提出了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课题组将中药复方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为黑箱系统,以各组分药代动力学数据为该系统的输入,多指标的药效动力学产生相应变化的数据为输出,通过定量描述中药复方中成分或代谢产物及药效结合适当的数学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其间的关系和规律[16];并同样在2012年以中药复方双参通冠方为模型药物,使用LC-MS/MS技术同时检测其中3类15种成分,并同时监测24个经时药效学指标,对检测成分和药效的关系及规律进行分析,更进一步通过对药物药效指标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筛选“指征成分”。
试验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双参通冠方中人参皂苷Re,Rb1,Rd,Rc,Rb2-3,Rf,去氢紫堇碱,四氢巴马汀,盐酸小檗碱,丹酚酸B,紫草酸和迷迭香酸为“指征成分”[17]。
总结:中药及其复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由于中药及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起步较晚,再加上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中药及其复方的药动学研究难度很大,这就迫切要求工作者加强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特别应注重采用新技术,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方法,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建立合理的复方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以促进中药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1]肇丽梅,何晓静,邱枫.药理效应法测定黄答昔及清热合剂的药动学参数[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1):22-24.[2]李成洪,李英伦,周晓容.中药复方禽病康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9.(2):5-7.[3]宋丽,刘友平.花椒与青椒的镇痛效应和药动学比较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25(6):64-66.[4]杜婷,孙荣进,徐国良,等.药理效应法测定参附注射液药动学参数的研[5]唐斌,工磊.动力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380-1382.[6]杨翠翠,李林.中药有效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9(9):2006-008.[7]郑世瑞,李俊,宋钰.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新思路[J].安徽医药,2010.14(11):1243-245.[8]李螺,工文倩,郭辉.中药药动学—血药浓度法在方剂配伍合理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田.中草药,2012.43(11)2289-294.究[J].床药理学与治疗学[9]束云,李连达.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11):1405-1408.[10]曾洁,王素军,杨本坤,等.PK-PD模型的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2,28(4):461-464.[11]任欣怡,陈渊成,王琰,等.丹酚酸A对大鼠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调节作用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2,43(3):260-265[12]贺福元,罗杰英,邓凯文,等.中药及复方药效动力学:谱效动学数学模型的建立[C].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2009.[13]贺福元,邓凯文,石继连,等.鱼腥草注射剂的谱效动学研究[C].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2009.[14]彭珑,高晓燕,郭明星,等.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思路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15]王广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从PK标记物群的确认到临床合理用药[C].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0.[16]刘建勋,林力,张颖,等.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的深入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3):1562-1566.[17]林力,刘建勋,张颖,等.中药复方双参通冠方的PK/PD数据分析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