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它研究的是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对于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疗效、副作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该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1. 代谢途径的研究药物代谢途径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经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多种化学反应途径,形成亲水性的代谢产物,从而转化为更易于排泄的分子结构。
近年来,对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成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已经明确了大量药物的代谢途径,并分析了药物代谢的生化机理。
2. 代谢酶的研究药物代谢酶是指在人体内催化药物代谢反应的蛋白质,主要分为细胞色素P450酶、酯酶、醛脱氢酶等多种类型。
代表P450酶的CYP1A2、CYP2D6、CYP3A4、CYP2C9等多种酶类通过催化一系列反应,促使药物代谢产物的形成并在人体内释放。
3. 药物药效学的研究药物药效学是指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药力学和药效学等方面的学科,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对药物作用机理的不断深入研究,药物药效学研究已经成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临床应用1. 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机制,为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结论,可以制定合理的剂量方案和治疗方案,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2. 药物副作用的评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不仅可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也可以评估其副作用。
通过对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分析,可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 药物个体化治疗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发展为药物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结论,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剂量方案,有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生物化学中的新药研发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生物化学中的新药研发和药物代谢动力学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物被开发出来,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其中,生物化学在新药研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命体内的化学变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生命功能的影响,因此在药物研发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新药研发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两个方面来探讨生物化学在药物领域的应用。
一、新药研发新药研发是医药行业的核心之一,也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机遇的领域。
研制新药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大量的投资,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前期的药物发现和研究。
生物化学在新药研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生物化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基础知识。
其次,生物化学技术可以用来筛选和优化化合物库,寻找具有治疗潜力的化合物。
最后,生物化学流程也是新药研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包括药物特性研究、药物制剂研发以及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等。
例如,现在广泛使用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就是由英国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对古柯碱的结构改造而开发出来的。
二甲双胍具有低血糖作用,对糖尿病治疗非常有效。
这个例子说明了生物化学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通过小分子药物的设计与开发,生物化学在药物研发领域上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以及代谢产物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性、药物易感性和不良药物反应等多个方面。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分析需要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药物的代谢酶种类以及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生物化学技术进行获得。
首先,药物在体内是通过代谢途径进行清除的。
如果一个药物的代谢途径不同,药物的清除速度也就不同,可能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性。
其次,药物的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也会影响药效。
代谢产物有时可以是活性物质,有时也可以是不活性物质。
人参皂苷Rg1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284
学 报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第 38 卷
1 人参皂苷 Rg1 的主要药理作用
111 Rg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Rg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主要集中在对神经元
的营养 、保护[2] ,延缓神经元的凋亡 ,故用于治疗脑部疾病 的研究 。研究主要采用细胞模型 ,通过生化分析和分子生 物学手段进行检测 。 11111 治疗帕金森病 ( Parkinson′s Disease , PD) 多巴胺能 神经元的退化丢失是 PD 的发病机制之一 。为了模拟这一 机制 ,目前以 12甲基242苯基21 ,2 ,3 ,62四氢吡啶 (12methyl242 phenyl21 ,2 ,3 ,62tetrahydropyridine ,MPTP) 、多巴胺 、谷氨酸等 作为诱导物建立了多种 PD 病理模型[3- 5] 。在对上述病理 模型的研究中发现 ,Rg1 可以减少 、延缓神经元的凋亡 。其 机理主要是 Rg1 通过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 Bcl22 基因的表达 (Bcl22 蛋白可以去除活性氧基团 、阻断 caspase2 3 的产生和活化) ,以去除活性氧 ,从而达到抗氧化 、阻断 c2 Jun 氨基末端激酶 (c2jun N2terminal kinase ,JNK) 信号通路 、阻 断活化的 caspase23 的产生 ,以及阻断 Ca2 + 内流 ,最终延缓 神经元的凋亡 ,达到保护神经的作用[3 ,5- 7] 。 11112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rmer′s Disease ,AD) AD 是常见的脑部疾病之一 ,在其众多的发病机制中 ,最被广泛 接受的是β淀粉样蛋白 (β2amyloid ,Aβ) 的大量沉淀聚集导 致了 AD。而 Rg1 可 降 低 脑 内 Aβ 含 量[8] , 这 可 能 是 由 于 Rg1 可以提高脑啡肽酶的表达 ,脑啡肽酶是脑内 Aβ的主要 降解酶 ,AD 病人脑内脑啡肽酶含量降低 ,因此该酶是治疗 AD 的靶点 ,对治疗 AD 有积极意义[9] 。在活体小鼠病理模 型上研究发现 ,Rg1 还可以提高胆碱合成所需的胆碱乙酰 转移酶的活性 ,并抑制胆碱灭活所需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 性 ,提高脑内胆碱含量 ,从另一角度治疗 AD[10] 。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目的是深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变化规律和代谢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传统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主要依靠药物浓度的测定和分析,但这种方法存在不少局限性,如药物浓度的采集难度大、数据分析复杂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领域也涌现出了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新方法1.1 代谢组学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相结合,全面探究机体内代谢产物的组成和变化规律。
通过代谢组学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药物代谢过程中所涉及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的生成和消失规律等信息。
代谢组学技术不仅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展示出极大的潜力。
1.2 精准医学精准医学是指通过对患者的基因、基因组、治疗记录和生活习惯等多个维度信息的系统分析,制定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精准医学可以为药物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减少不良反应和治疗失败的发生。
例如,个体化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在制定临床用药计划时非常有帮助,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1.3 网络药理学网络药理学是一种以网络分析、系统生物学为基础的新兴研究领域,它将生物学、药学、信息学等学科相融合,对各种化合物与蛋白质、基因、代谢途径等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性研究和分析。
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网络药理学可以通过构建药物-靶点-代谢途径-药物相互作用等网络图,深入挖掘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关信息,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代谢途径,为药物研发和药物临床治疗提供支持。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新技术2.1 体内成像技术体内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对人体进行无创成像,观察并分析机体内药物分布和代谢变化的新技术。
如今,各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体内成像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核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规律。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被统称为药代动力学。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药物的研发、合理用药以及个体化医疗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过去,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
动物实验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体的生理环境,但由于种属差异的存在,其结果往往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
体外实验则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全面地评估药物在复杂生物体内的动态变化。
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药物浓度的检测更加灵敏和准确。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精度,还为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提供了可能。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时间曲线,从而减少实验次数,缩短研究周期,降低研究成本。
例如,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可以将人体的生理参数、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转运和代谢过程整合到一个模型中,更加真实地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也为药代动力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从大量的药代动力学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规律和模式,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决策支持。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体化药代动力学成为可能。
许多药物的代谢过程受到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例如细胞色素 P450(CYP)酶系的基因多态性会导致药物代谢速率的差异。
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类型,可以预测其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给药方案,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例如,对于CYP2D6 慢代谢型的患者,使用经 CYP2D6 代谢的药物(如美托洛尔)时,需要适当降低剂量,以避免药物蓄积引起的不良反应。
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药物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也一直是药学界持续探索的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地革新和完善。
本文将着重探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以往,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通过体外的方法进行,主要包括药物的化学分析、动力学参数的计算以及体内数据的评估等。
但这种方法不能模拟人体代谢的真实情况,误差较大。
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药物研究已经从基于药物分子平面的化学靶点转向了生物学上更广泛的作用机制。
为了更准确地获取药物的动力学数据,研究人员开始考虑如何使用生物实验动物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二、生物实验动物的使用生物实验动物是指在药理学研究中使用的各种动物,如小鼠、大鼠、犬等。
这些动物可以通过检测其代谢产物,更准确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传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通常采用非常规检测方法,例如收集动物的尿液、粪便或血液等,通过化学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以及数据评估等方法,来研究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排泄情况。
然而,这种方法的局限性非常大,主要原因是动物与人之间的代谢差异。
生物实验动物无法完全模拟人体的代谢情况,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及药效评价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体外模型的使用为了克服生物实验动物研究的局限性,研究人员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体外检测模型,来更加精准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目前,已经发展出了不少的体外模型研究方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体外肝脏模型(in vitro liver model),该模型主要通过收集动物或人体的肝脏组织,建立器官水平的模型,来使科学家更深入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机制。
通过体外模型方法,研究人员还可以评估各种药物反应并研究各种药物的代谢机制,以获得更准确的动力学参数。
除些之外,研究人员也可以利用三维细胞培养体系,模拟药物在体内各种复杂的分布和代谢情况,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药效。
反义寡核苷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2] Mamiya K,Ieiro I ,Shimam oto J ,et al .The effects of ge 2netic polym orphisms of CY P2C9and CY P2C19on phenytoin metabolism in Japanese adult patients with epilepsy :studies in stereoselective hydroxylation and population pharmacoki 2netics[J ].Epilepsia ,1998,39(12):1317-1323.[13] K irchheiner J ,Brockm oller J ,Meineke I ,et al .Impact ofCY P2C9amino acid polym orphisms on glyburide kinetics and on the insulin and glucose response in healthy v olunteers[J ].Clin Pharmcol Ther ,2002,71(4);286-296.[14] Leger F ,Seronie 2Vivien S ,Makdessi J ,et al .Impact ofthe biochemical assay for serum creatinine measurement on the individual carboplatin dosing :a prospective study[J ].Eur J Cancer ,2002,38(1):52-56.[15] Frame B ,Miller R ,Lalonde R L.Evaluation of mixturem odeling with count data using NONME M[J ].J Pharma 2cokinet Pharmacodyn ,2003,30(3):167-184.反义寡核苷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尚明美综述 刘秀文,汤仲明,陈惠鹏审校(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850)摘要:反义药物在经历了20年后,又迎来了一个蓬勃的发展阶段。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进展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是药物研究重要的两个方面,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定义、研究进展、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中的消除过程的学科,主要涉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研究该领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征、优化药物治疗方案、降低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等。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药物评价体系的建立,药物靶点、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等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发现,生物化学、分子细胞学等学科的发展,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都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目前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药物代谢酶和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代谢酶是人体中参与药物代谢最为关键的蛋白质。
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药物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系列酶、甲氧基化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
近年来,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开发,越来越多的酶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发现,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最重要的模拟工具之一。
其中,基于药物代谢酶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药物代谢酶的数量和活性可通过拟合药物剂量与体内药物浓度关系得到,进而用于研究药物的代谢及消除特性。
(三)药物代谢异常与个体化用药药物代谢异常是指由于药物代谢酶的基因缺陷或酶活性变化等导致的药物代谢变化。
药物代谢异常的个体化差异可引起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药效差异,严重时可能导致个体化用药失败。
因此,药物代谢异常的研究和检测工作已经启动,并逐步转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的一部分。
二、药效学的研究进展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产生效应的学科。
它涉及药物在生理机制、药理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的作用,主要用于评估药物对某一疾病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和基本机制,概述了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方法学1.简介近年来,生物技术药物飞速发展,为了正确评价各种生物制品在人体内的疗效及安全性,必须研究生物因子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而与传统的药物相比生物技术药物具有种族特异性、免疫原性和非预期的多向活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蛋白多肽类药物因其生理活性强、疗效高,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于蛋白质类药物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这类药物蛋白质与内源性的蛋白质结构相似,由共同的氨基酸组成,微量的需要被测定的生物因子及蛋白质存在于大量的内源性蛋白质中。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动学有其特征,吸收方面来看,一般而言,小分子肽的吸收是由被动扩散或载体转运完成的,脂溶性多肽可通过膜脂扩散,高度亲脂性的药物则能通过淋巴系统被吸收;水溶性分子则可通过水合孔和/或细胞间隙扩散,通过内吞或胞饮过程摄取入细胞,还有一些细胞转运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可通过非耗能途径穿过真核细胞的质膜,这些多肽已被成功地用于在细胞内转运比自身的相对分子质量大许多倍的大分子物质。
由于大多数蛋白多肽类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和水溶性的特点,若无主动的转运或消除机制,它们大多保留在细胞间隙。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多肽酶使其失活。
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案、体内蛋白结合、种属特异性、内源性物质等对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体内药物动力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 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选择正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和可靠的测定方法至关重要。
2.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2.1 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是通过目标蛋白质多肽上标记同位素,从而鉴别目标蛋白质和内源性多肽的方法。
所使用的同位素有H3、C14、S32、I125等,I125其因比放射性高、半衰期适宜、标记制备简单而最为常用。
标记方法有两种,一是内标法,即把含有同位素的氨基酸加入生长细胞或合成体系,该法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可能较小,但由于制备复杂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二是外标法,常用的化学方法如氯胺T或Lodogen法将I125连接于大分子上,其标记的样品比放射性高,制备容易半衰期短,成为现在最常用的生物技术药物标记物。
姚文兵等运用同位素示踪法I125标记来研究聚已二醇修饰干扰素а2b的药代动力学,赵宁等用碘标法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都证明了同位素示踪法的灵敏度高,省时省力的特点,特别是对研究基因工程产品在动物体内的组织分布具有与其它方法相比有不可比的优越性。
关于标记位点的选择,理论上任何部位均可被标记,但需考虑是否存在标记氨基酸被机体再利用合成新的蛋白质而影响检测结果的问题。
当然,如果生物技术药物含有非天然氨基酸(如D氨基酸),标记位点的选择就不必再担心这样的问题了。
在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中放射性标记法是一个有效方法,但该方法存在标记同位素的脱离、标记氨基酸的生物再利用等问题,研究者应该在实验设计阶段给予充分注意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大量资料表明药理剂量的外源性标记生物技术药物注射后由于在体内迅速降解或被机体重新利用,导致样品的总放射性并不代表原形标记物的浓度,因此用总放射性表示药代动力学过程往往是不恰当的。
为了准确分析生物技术药物必须分离并分别测定血浆或尿中标记的原形物和其降解物、代谢产物的放射活性。
可选择的用来分离标记生物技术药物的方法有:分子筛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酸沉淀法等。
常用的酸沉淀和免疫技术只是能够粗略地区分标记重组蛋白质药物与小片段蛋白质或游离标记核素。
因此,酸沉淀后测得的放射性只是被用来近似代表原形重组蛋白质药物。
但是,如果标记核素被重利用而合成别的蛋白质或产生分子量大(>1~3kD)的蛋白质片段或代谢产物,酸沉淀法的准确性将降低。
对标记不均匀的重组蛋白质药物来说,不含有标记氨基酸的任何降解产物将不能被检测到。
由于存在这些问题,所以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的描述不能仅仅依赖于放射性标记法的研究结果,还应该结合其它分析方法的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2.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利用生物技术药物抗原决定簇部位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的识别被检测药物,再以放射计数,比色等方法予以定量。
即将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配以灵敏度检测的方法。
常用的有三种。
2.2.1 放射免疫法(RIA)该法是最敏感的免疫标记分析方法,精确度高且易规格化和自动化,也经常被用于生物技术药物的测定。
其基本原理是用已知的标记抗原与标本中可能存在的抗原竞争一定量的已知抗体,分别形成标记的和无标记的抗原抗体结合物。
再经某种途径分离结合的(B)与游离的(F)标记物,并根据测得的放射性强度,算出结合率[B(B+F)],此与标本中抗原的量成反比。
Venturini等用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RIA两种方法测定51名志愿者体内的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hormone),对两种方法测定值的比较表明,单克隆方法测定的激素值更接近临床结果。
2.2.2 免疫放射定量法(RMA)该法中被测药物依然是抗原,它先与固定相上的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与标记抗体I-Ab结合,形成Ab:Ag:I-Ab夹心状。
由于Ag需要有两个Ab来识别,这就大大增加了方法的特异性,是一灵敏而低变异的方法,只是对标记抗体的纯度要求很高。
试验时受检抗原与过量的标记抗体反应,然后加入固相的抗原免疫吸附剂,以结合游离的标记抗体,经离心后测定上清液中放射性强度,从而推算出标本中抗原的含量。
2.2.3 酶联免疫法(ELISA)ELISA法是最常用的免疫分析方法,主要是因为它具有高灵敏度、重复性较好、自动化、非放射性、高效性和适合批量测定等优点。
双抗体夹心法能够选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甚至两者可以同时使用。
Aoki等用ELISA法研究了滤过性毒菌白介素6(viralinterleukin6,vIL6)的受体结合特性,曾衍霖等用ELISA法对重组新型人白细胞介素2(125Ala)进行了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White等首次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了20名健康志愿者血浆和血清中内源性杀菌渗透-增强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 increasing protein, BPI)的正常水平。
刘秀文等用ELISA法研究猴静脉推注加滴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后的药代动力学,取得成功,得到药物代谢的基本数据。
陈琨等制备和纯化聚甘古酯(911)单克隆抗体,用还原胺化法,制备911BSA和911HSA复合物,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生成,为911药代动力学的免疫学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
免疫方法的缺点在于它测定的是蛋白质多肽的免疫活性而不是生物活性,不能同时测定代谢物,具有抗原决定簇的代谢片断可能增加结果误差。
不同来源的抗体与相同蛋白多肽反应可能有较大的差别,还可能受到内源物质的干扰。
近来柴彪新等研究免疫学方法可部分反映生物学活性。
2.3 生物检定法依据生物技术药物具有生物活性如抗菌、抗肿瘤、降压、凝血等药理学作用,就可将其作为生物分析法的观察指标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
生物检定法的基本原理是在体内和体外组织或细胞对被测生物技术药物的某种特异反应,通过剂量(或浓度)效应曲线对目标生物技术药物定量分析(绝对量或比活性单位)。
整体生物分析法测定过程对实验条件的要求较严格,操作程序较多,如体内实验要建立动物模型,对设定的观察指标需建立相应的检查方法,耗时数周才能完成,价格昂贵又费时,增加了研究费用,并且观察终点受主观因素影响。
细胞生物分析法常以细胞增值、变异和细胞毒为观察终点。
汤仲明等曾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采用TNFα敏感细胞株L929测定给药后血清中rhTNFα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并证实了该重组因子的抗肿瘤作用。
汤仲明认为该法的特异性、重复性和精密度较差,观察终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与免疫分析法相似,生物分析法也受到活性代谢产物、生物基质、血清中抑制因子的干扰以及种属特异性的限制,也不能提供关于分析药物体内降解过程的信息。
应用生物分析法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时应对上述情况的发生严格加以控制。
2.4 色谱和质谱法色谱法对混合物分离鉴定的良好性能在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显示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优势在于高度的特异性、精确的定量以及能够同时测定多种受试分析药等方面。
色谱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其原理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入气相色谱的理论和实验方法,采用了高效固定相,高压输送流动相和在线检测技术发展而成的分离分析方法。
HPLC法具有分离效率高、分离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可对生物技术药物进行有效的分离鉴定而不影响受试物的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等优点。
因此我国新药审批实验指导中明确规定:新药在进行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实验时分析方法应首选高效液相色谱法。
王玉万等用荧光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血浆中的阿维菌素(A VM)检测结果显示本方法灵敏度高,干扰少,重复性好。
另外还有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它是以离子或电荷粒子为电场驱动力,在毛细管中按其浓度和分配系数不同进行高效,快速分离的新技术,它以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分析时间短,样品量少及操作简单等诸多优点而成为蛋白质多肽生物分子分离分析的重要手段。
质谱分析对生物技术药物的鉴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生物制品的处理过程和生物样品中分析物的含量太少已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和普及。
质谱最新的改进使它能够分析分子量大于100kDa的蛋白质,甚至更复杂的混合物。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选择性、灵敏度、分子量测定和提供结构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同时获得可靠的定性定量结果。
因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的研究。
(包括代谢物的结构确定及定量)。
如Ferraiolo等在给实验对象大剂量(0.5~1.0mg/kg)静脉注射松弛激素后,用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分离得到外源性人松弛激素后再用快速原子轰击质谱进行分析。
LC-MS已逐渐成为新药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2.5 电泳法电泳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常和其它方法如放射性标记法、整体自显影法或免疫印迹法联合应用于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广泛应用的方法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oly acryl 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
本法的分析能力和灵敏度都很高。
例如Ferraiolo等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或整体自显影法测定血浆样品中125I标记的重组人干扰素γ[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