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工业园区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固化及资源化利用
上海市水务局等关于印发《关于规范中小河道整治疏浚底泥消纳处置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等关于印发《关于规范中小河道整治疏浚底泥消纳处置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公布日期】2018.10.19•【字号】沪水务〔2018〕1109号•【施行日期】2018.10.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上海市水务局等关于印发《关于规范中小河道整治疏浚底泥消纳处置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沪水务〔2018〕1109号各区人民政府:《关于规范中小河道整治疏浚底泥消纳处置的指导意见》已经2018年9月8日市河长办主任(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2018年10月19日关于规范中小河道整治疏浚底泥消纳处置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落实《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消除河道疏浚底泥消纳处置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风险隐患,确保本市中小河道整治顺利推进,实现全市2018年底河道全面消除黑臭、2020年力争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现对疏浚底泥消纳处置提出指导意见如下:一、指导思想河道疏浚底泥消纳处置应遵循“精细化管理、规范化处置”的指导思想,明确检测标准,科学编制方案,完善处置程序,加强过程监管,建立协调机制,消除风险隐患,实现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利用,保障本市中小河道整治顺利推进。
二、基本原则河道疏浚底泥消纳处置应坚持“精细管理、源头减量;远近结合、统筹安排;全面检测、分类处置;条线指导、属地负责;风险管控、安全利用”的原则。
三、处置方法(一)细化“一河一策”方案各区应根据整治河段的实际情况,细化“一河一策”方案。
对于河道整治过程中涉及清淤疏浚产生底泥的,应在“一河一策”整治方案编制过程中进行论证并充分考虑疏浚底泥的消纳处置;在编制项目工可之前(轮疏项目在轮疏计划下达前),应对需清淤的河道进行疏浚底泥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明确各相关河段疏浚底泥的消纳方式、途径和数量,制定疏浚底泥消纳处置的具体方案,一并纳入整治方案。
安徽河道疏浚底泥处理处置 技术指南

安徽河道疏浚底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安徽河道疏浚底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地区的水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理和处置问题尤为突出。
固化剂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稳定作用及其在河岸固化护坡中的应用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第28卷第10期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55抗压强度为1.9MPa;植物长势良好,未见萎蔫现象的发生,说明固化体能够满足这两种植物生长的需要。
图4整体固化工程实施后的河岸状况Figu咒4Riverbankaf【erimplementationofsoilsolidificationen舀neering土壤固化与植被构建相结合的技术充分体现了土壤工程和生物工程的交融,通过土壤硬化增强河岸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能够改善植物生长的外部环境,促进植物根系的形成进一步增强土体的抗剪强度,以达到系统结构稳定化、固岸效应多元化、效果长期化的目的。
3结论(1)水泥或固化剂的加入提高了土壤的碱性,当添加量为20%时,浸出液pH值接近7.0;添加量与浸出液pH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随着水泥或固化剂的增加,土壤中Cu、zn、Cr和Ni的可提取性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浸出液cu、zn和Ni浓度呈现下降趋势,添加量为20%时,浓度分别降低为对照样品的约1/3、1/7和1/7;而Cr则被活化。
(3)随着添加剂的增加,固化体的抗压强度也随之提高;低剂量时同化剂处理的固化体比水泥处理具有更大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而高剂量时则相反。
15%固化剂处理的土壤具有适中的抗压强度,适宜于植物根系的生长,有利于土壤生物工程的实施。
(4)利用固化剂对河岸实施整体固化能够显著减少土壤流失,固化体能够满足红花继木和金边黄杨生长的需要,生态护岸工程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l】Sun脚RajDS,Ap椰aC,RekhaP,eta1.Stabili盟tionandsolidincB—tiontechnologiesfbrtlIeremediation0fcontaminatedsoilsand∞di—ment6:Anover“ew【J】.£.c巩dCbn£Ⅱmi,lI耐JbnI田以RPc£硼删如n,2005,13(1):2348.【21GougarMLD,ScheetzBE,RoyDM.Et晡n画te叽dc—s—hportlandce—mentph棚forw勰teioniⅡu∞bili矩tion:Are“ew【J】.彤∞驰肘础【q萨一m,lt,1996,16(4):295—303.【3】张丽娟,汪益敏,陈页开,等.ISs土壤固化剂在渠道防渗中的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6(6):18—21.ZHANG“_ju柚,WANGYi—min,CHENYe—kai,eta1.E1perimentalstudyonthe印plic砒ionof“lBtabili跣rISSinc舯a1鸵epagecontmI【J】.戗iMRu以W眦rⅢ以嘶drop∞er,2004,6(6):18.21.【4】周启星,宋玉芳.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56—365.ZHOUQi一】【ing'SONGYu-fhg.Principl船柚dtechniqu朗0fremedia—tion0fc仰taIIIinatIed∞ils【M1.BeijirIg:scien穗P陀ss,2004:356_365.【5】MulliganCN,YongRN,GibbsBF.Remedia60ntechnolo画esformet—al—contaIIlinated吣ilsand伊_oundwater:Anevmu撕on【J】.Erlg妇e^7w&o‰∞2001,60(1_4):193—207.【6】McGmthSP'CuIl王i圩毫CH.A8implifiedInethodfortlleextmctionofthemetalsFe,Zn。
河道底泥修复与处理技术

技术应用TECHNOLOGYANDMARKETVol.28,No.1,2021河道底泥修复与处理技术林忠成,李久春,张道清(中国电建集团港航建设有限公司,天津300467)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河道的破坏和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河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底泥内部出现内源污染,河道底泥组成复杂,容易受到重金属、有机物和氮磷等物质的影响和污染。
现阶段,河道底泥修复与处理的方法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原位修复中使用的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点,异位修复是目前应用频率较高的处理技术。
主要分析河道底泥修复与处理技术,希望可以提高河道底泥处理水平,为河道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河道污染;河道底泥;修复技术;河道发展doi:10.3969/j.issn.1006-8554.2021.01.050 引言河道作为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改善城市自然环境,还可以提高观赏性,保持城市生态平衡。
近几年工业飞速发展,社会经济不断进步,污水排放时如果没有经过严格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对河道造成污染的同时,河道富营养化和河道黑臭等问题也会更加严重。
如果河道底泥中含有较多的污染物,还会重新进入到水体中,对地表水造成二次污染。
此外,水体中的污染物分解以后也会消耗更多的溶剂氧,水体因此而变成厌氧环境。
有机污染物在厌氧环境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会产生有害气体,进而形成黑臭水体。
这种情况不仅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水体富营养化提高,严重时还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河道污染对水质的影响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的重要部分,和河水进行物质交换的同时,还可以为水生物提供生活环境。
河道水质的好坏是由河道底泥直接决定的,大量污染物排放到河流中,底泥中的微生物会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有效降低河水污染程度,但大部分污染物会沉积在底泥中,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河道底泥中堆积较多的污染物,甚至高出河水中的污染物含量。
河道底泥标准

河道底泥标准河道底泥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底部沉积的淤泥,它们通常包含有机物质、无机物质、重金属等成分。
河道底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质。
因此,对河道底泥的标准制定至关重要。
一、河道底泥的监测与评估。
监测河道底泥的质量是制定标准的前提。
通过对沉积物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底泥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及分布情况,从而评估其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监测指标应包括有机物质、重金属、细菌等参数,以全面了解底泥的污染程度。
二、河道底泥标准的制定。
河道底泥标准应当根据监测结果以及水体环境质量目标进行制定。
标准应包括对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底泥的处理和利用规定、监测方法等内容。
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水体的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求,同时兼顾工业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实际情况。
三、河道底泥的处理与利用。
底泥处理与利用是保护水体环境的重要措施。
在底泥中存在的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应当得到有效处理,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同时,对于可利用的底泥资源,应当加以合理利用,例如作为建筑材料或者土壤改良剂,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河道底泥标准的执行与监督。
制定了标准之后,关键在于执行和监督。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底泥处理和利用过程的监督,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
同时,应当加强对水体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底泥污染事件,保障水体生态环境的健康。
五、河道底泥标准的修订与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河道底泥标准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调整标准的监测指标和限量要求,以适应不同水体环境的需求。
同时,应当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河道底泥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水体生态环境和保障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加强对底泥污染的防治工作,才能实现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共同推动河道底泥标准的实施,为美丽的河流和湖泊保驾护航。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道底泥是河流中淤积在河床上的泥沙、有机质等物质的总称,它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污染的不断加剧,河道底泥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地探讨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对水生生物以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由于底泥吸附能力强,有害物质容易积累在长期受到底泥污染的水体将无法恢复健康状态。
加强对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探索有效的处理和管理方法,对于净化水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和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环境影响、处理方法、保护与管理等相关内容,为进一步探讨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积聚的泥沙颗粒和有机物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水质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环境影响、处理方法、保护与管理等方面,探讨河道底泥对环境的影响及如何有效保护和管理河道底泥资源。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了解河道底泥的主要来源,探讨不同因素对底泥生成的影响;2.分析河道底泥的成分特点,揭示不同成分对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探讨河道底泥对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底泥对水体水质的影响;4.总结各种处理方法对河道底泥的有效性及环境影响;5.探讨如何科学保护和管理河道底泥资源,实现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河道底泥是河流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环境的影响十分直接和显著。
对河道底泥进行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研究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和环境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底泥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研究不同来源和成分的河道底泥对水质、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有助于科学地评估河道底泥对环境的潜在风险。
河道底泥危害及预防措施

生态破坏:底 泥污染可能导 致水生生物减 少,破坏水生 态系统平衡, 影响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和功
能。
水质污染:底 泥中的污染物 可能溶入水中, 导致水质恶化, 影响人类用水 和渔业生产等
活动。
河道淤积:底 泥中的污染物 可能加速河道 淤积,影响河 道的行洪能力 和水流的通畅 性,增加防洪
难度。
底泥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 污染水源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底泥处理技术:简要介绍底泥处理技术, 如脱水、干燥、粉碎等,以降低底泥的 含水率、提高其稳定性,便于运输和使 用。
底泥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应用:介绍底泥 作为土壤改良剂的使用方法,如掺入土 壤中、与土壤混合等,以及其对土壤理 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改善作用。
底泥烧制陶粒 底泥制作烧结砖 底泥制备水泥 底泥用于道路基础材料
底泥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 底泥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应用前景 底泥作为生物质能源的技术研究 底泥作为生物质能源的环保意义
经济效益:底泥资源化利用可以降低淤泥处理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节 约资源。
环境效益:底泥资源化利用可以减少淤泥对环境的污染,改善水体环境质 量。
社会效益:底泥资源化利用可以改善水体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 质量。
• 河道底泥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底泥中的污染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重 金属、有机物等。
• 河道底泥污染对农业的影响:底泥中的污染物可能对农业造成危害,如重金属污染 土壤,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河道底泥污染的危害不容忽视,需要采取 有效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 因此,河道底泥污染的危害不容忽视,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处理方案:采用河道清淤、 生态护岸等措施
河道清淤方法及淤泥固化技术的应用

河道清淤方法及淤泥固化技术的应用摘要:河道不仅是水资源的基本载体,还是改善水环境的基础,对于防洪、灌溉、排涝、供水和水资源调度等都有重要意义。
河道淤积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入变得愈加严重,加之人为的填堵行为导致河床不断抬高,河道的蓄水量逐渐减少,甚至影响了整个水环境质量、防洪排涝能力与航运能力。
因此以提高排灌、泄洪能力为目的加强河道清淤疏浚力度是当前各大水利工程需要刻不容缓做的事情。
本文针对河道清淤施工方法及淤泥固化进行技术层面上的探讨。
关键词:河道清淤;淤泥固化;方法;应用引言河道清淤施工是水利工程常见的工作内容之一。
河道清淤主要有排干清淤法和水下清淤法。
其中,排干清淤法是通过在河道段填筑临时围堰,将河道水排干后直接清除的方法。
水下清淤则是以船舶为平台,在其上安装清淤设备,在水面上对水下淤泥开挖,并通过管道输送系统输出。
在防洪、排涝及旅游、通航、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方面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淤泥固化目前主要采用淤泥脱水固化技术,已实现淤泥快速减量化和资源化。
1河道清淤疏浚的特点分析1.1 严格编制施工方案选择合适技术河道清淤疏浚工程较为复杂,在施工前,要根据河道情况做好现场调研,根据河道特点,做好方案的设定。
一般,河道在长期使用中,会有较多的沉积,同时表现出厚度不均的现象,河道底层地质复杂,常常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当我们进行河道清淤疏浚的时候,就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既要保证把河底薄厚不一的泥层挖除掉,同时,不能在清理时破坏底层结构,避免出现疏浚底泥时的超挖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底层稳定,结构合理。
1.2 挖掘时严格避免出现二次污染在施工期间,需要严格做好保护,特别是周边环境的保护需要细致缜密,因为清淤疏浚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泄漏、跑沙等问题,极易污染河道,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在对淤泥进行处理时,需要确保运输安全,不能出现泄漏现象。
这就在机械设备上对清淤疏浚工作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只有选择可靠的疏浚设备,才能有效避免出现二次污染,保证周边环境不被破坏,形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