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3首宋词浅谈宋代咏物词的发展
宋前咏物诗发展史

02
汉魏六朝咏物诗
汉魏六朝咏物诗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3
隋唐五代咏物诗
隋代咏物诗
继承与创新
隋代咏物诗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题材丰富多样
隋代咏物诗涉及的题材广泛,包括动物、植物、器物等,为后来的咏物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艺术成就突出
隋代咏物诗在艺术表现上有着较高的水平,诗人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使诗 歌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赋予象征意义
03
宋前咏物诗中的事物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诗人通过比
喻和暗示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
对后世的影响
开启咏物诗的传统
宋前的咏物诗为后世咏物诗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成为文学批评的参照
宋前咏物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成为了后世文学 批评的参照,为评价和赏析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依 据。
04
宋代咏物诗繁荣的原因
宋代文化背景
推崇儒家文化
宋代推崇儒家文化,强调文化修养和 道德伦理,这种文化氛围为咏物诗的 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文化的普及
宋代文化的普及程度很高,文人雅士 们热衷于用诗歌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咏物诗作为一种抒发情感和咏怀的方 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宋代社会环境
政治稳定
《春晓》与孟浩然
总结词:清新的田园 风光
详细描述
《春晓》是唐代诗人 孟浩然所作,描写了 作者在春天清晨的所 见所感。
诗歌以清新自然的语 言描绘了田园风光和 春天的气息。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 和景物刻画,展现了 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 对生活的感悟。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
许伯卿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可分为承袭期、反正期、高涨期和汇合期四个阶段.承袭期注重描绘物象的外在形态,风格冶艳;反正期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朝着敦煌、盛中唐原创期咏物词的康庄大道反正、回归;高涨期更多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并在时代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家国身世之恨的新主题;在汇合期,家国之恨已成为咏物词创作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且不同词派都注重谋篇布局、造语运典、依律合韵之法,表明南宋后期雅化、诗化已成为词体创作的共同蕲向.
【总页数】7页(P141-147)
【作者】许伯卿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中文系,江苏,苏州,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试论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 [J], 许伯卿;贺慧宇
2.咏物词的界定及宋代咏物词的渊源 [J], 许伯卿
3.王沂孙咏物词与宋代科举诗赋 [J], 李曙光
4.宋代咏物词兴盛原因综论 [J], 路成文
5.不滞于物:宋代咏物词的物象空间与意蕴空间 [J], 宋学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苏轼咏物诗词的思想内涵

浅析苏轼咏物诗词的思想内涵咏物词并非创始于苏轼,花间词人就已开始尝试。
最早写咏物词的可能是牛峤,有《梦江南》二首分别咏双燕、咏鸳鸯:衔泥燕,飞到画堂前。
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惟有主人怜。
堪羡好姻缘。
(其一)红绣被,两两间鸳鸯。
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
全胜薄情郎。
(其二)咏鸳鸯这里借咏双燕鸳鸯表达痴情女子对“薄情郎”的相思哀怨,重在情态而不描摩物象,堪称“咏物而不滞于物”。
至北宋,开其先声者要算柳永和张先。
柳永有《木兰花》三首,分咏杏花、海棠、柳枝。
张先有《汉宫春》一首咏腊梅。
但当时的“热门儿弦歌”只是男女艳情、伤离怨别,柳永张先的咏物词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后来章质夫作了一首咏杨花的《水龙吟》词,引起了苏轼的重视,他和了一首,一时传唱,咏物词于是被词人们开始“发现”而重视了起来,大家一方面比较章、苏二词的优劣,一方面开始摹拟写作,咏物词的风气从此开始形成。
咏杨花苏东坡的咏物词以“咏杨花”为其代表作品,其实,他还有一些咏物词也是写得很好的,主要有《算子》(缺月挂疏桐)咏孤鸿,《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咏石榴,《洞仙歌》江南腊尽)咏柳,《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咏梅,《定风波》好睡慵开)咏红梅,如此等等。
唐玲玲先生指出:东坡咏物词共有三十多首,她进一步分析说:“苏轼咏物词内容是广泛的,诸如咏季候、海潮、月色、雪、凌霄花、红棉花、鸿雁、红梅、青桔、琴、茶、荷、海棠……等等,所写的物景,从草木、花卉、禽鸟、天象,无所不包,词境空灵蕴藉,表现了他的胸襟见识、感情兴趣,托意高远,是《东坡乐府》中的优秀之作。
”红梅比之柳永、张先,东坡以词咏物更具有明确的自觉性,这是他把诗文革新的精神引入词域的一种尝试,也是他“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的实践。
对于诗的咏物,苏轼是有其明确看法的。
这在他元祐3年12月6日写给儿子苏过的一段话里表述得非常清楚,他说:诗人有写物之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

我对宋代咏物词发展的认识咏物词起初弥散着香艳气息,无法转入广阔而真实的社会人生。
而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一。
词人的审美趣味也不再仅仅限于对事物的外在描摹和刻画,而是把自然事物当作审美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分析:这首词先写杨花飞舞,而又抛落傍路,雨后化为片片碎萍。
作者的心绪也随之经历了惋惜,悲怨,痛苦的过程。
既写花,又写人;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
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对杨花实写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杨花不死的灵魂在我们身边飞舞,有三分化作美丽的春色随着春天的逝去而逝去,两分化作了滚滚红尘飞扬在大自然中,一分化作春水流淌在天地间。
而此词的魅力和韵味之处在于,杨花的境遇和词人的遭遇相契合了,不是单纯的借杨花落来表达自己心境,因而在景色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所以有别于一般的咏物词。
所以说,苏轼在咏物词方面承上启下,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
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把事物自身的物性和作者所赋予的人性很好的结合,给自然景物赋予各不相同的人格特征和真情实感,从而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使之合而为一,达到美好境界。
作为与苏轼前后相继的词坛领袖,周邦彦具有苏轼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贡献。
周邦彦创作时精心编撰,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
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最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由3首宋词浅谈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因为词是诗之后很久才出现的文学形式,所以我想要研究词还是要从诗的发展脉络一路顺下来才更容易理解。
以上讲的都是咏物的传统式怎样在诗中传承的。
到了中晚唐五代以后,词开始兴起了。
同诗歌一样,刚开始的词里也没有真正的咏物词,尽管与诗的兴发感动不同,词一开始就是写美女和爱情这些“实物”的,但是它们却不能被称为咏物词。
其原因正如上面所说,真正的咏物作品是要有托意的,要“吟志”“写志”,绝非仅仅描摹物态就可以的。
那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咏物词才真正出现呢?正是苏东坡之时。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东坡最有名的一篇咏物词。
我们的教材上说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一,而可惜的是他所作的咏物词不多,但我觉得能有这样一篇真正的咏物佳作也就够了。
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东坡“偶尔作歌”,即可“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这首词是一首和词,当时苏轼的朋友章质夫作了一首《水龙吟》,是咏杨花的,苏轼就也写了一首来和他的韵。
只要把他们俩人做的词一对比,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苏轼这首词的好处。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
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实则“有思”,而“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其想象之奇妙夸张之极度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这才是真正的咏物词啊!所以后人都说苏轼的咏杨花才真正掌握了杨花的精神,是“咏杨花而得其神理”,比起章质夫的只写杨花的外表形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苏轼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为中国诗词文化所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难以想象假如历史上没有他,那不知要少了多少名篇佳作,宋词很可能也不能在文学史上登峰造极,留下那样辉煌灿烂的一笔了。
继苏轼创造了真正的咏物佳作之后,中国文学的咏物传统才真正在词里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
不得不提到的是令一个备受推崇的词学家---周邦彦。
刘过《沁园春》艳体咏物词与南宋词学的发展

刘过《沁园春》艳体咏物词与南宋词学的发展刘过的《沁园春》以其婉转动人的艳体咏物词,为中国文学史上标志着一次飞跃的灵魂之作。
在艳体咏物词中,吟咏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春意,更是让读者心中的情感受到抚慰。
正如古典诗词学大师崔曙所言:“刘过的《沁园春》歌颂了一种即使伴随着消逝的春色也丝不掠地存活在心灵深处的美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这首诗的写作被认为是南宋词学的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使其后的词学更加深入和全面。
从技法上看,《沁园春》中记录了南宋词学发展中最新的进步。
首先,这首诗采用了式样押韵的方式,使整首诗变得更加清新脱俗,也让美的意境更加强烈:“满池芙蓉半成空,池水清浅映春风。
”其次,这首诗采用的是新押韵的方式,从而使用词更加丰富,原韵律也更加有力:“池水清浅映春风,得宜小山翠景空。
”同时,在押韵形式上,刘过也把元稹的绝句技法运用到诗歌中,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方式:“风清月朗空自明,梅小兰雅相映照”。
从内容上看,《沁园春》也标志着南宋词学发展的新纪元。
以往的词歌基本上围绕着皇室贵族生活的主题,而刘过的这首诗却是在这种虚荣的背景下,对自然的情景进行赞美,这标志着南宋词歌的从虚荣向自然的重新定位,从而丰富了文学词歌的内容。
同时,刘过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更加具体的比喻,更加细腻的描述,让抒情的音乐更加丰满,从而表达了一种绚丽绝伦的情感:“叶叶寒滋残芳香,谁家酒香衔芳草。
”从而,刘过的《沁园春》不仅标志着南宋词学在技法上的飞跃,也标志着南宋词学从虚荣向自然的重新定位。
它不仅可以给读者带来美的意境,更可以让读者从一种放荡自在的心境中体会到生活的真实,获得自我发掘和自我拓展的新思维。
至此,刘过的《沁园春》使南宋词学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精粹之作,也成为后世词学家的经典参考。
词艺录丨从诸家词及所论处谈“咏物”之境界

词艺录丨从诸家词及所论处谈“咏物”之境界前言宋词中以咏物而题者,北宋诸家鲜有规模,仅章质夫、苏轼《水龙吟》之咏杨花和唱;林逋、梅尧臣、欧阳修唱和之咏草词等寥寥数作,逮至北宋、南渡,咏物词则遂成可观。
北文院路成文引《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新一版)为据,统得北宋咏物词只百之十余,南宋咏物词则十之八九。
词本小技,至清代则托体日尊而上附风,雅,何也?假比兴之寄托而已,而言比兴寄托,又在咏物词中。
故词学之中,咏物词断不可放过。
关于此道,诸家又多有论及,笔者即略括兼收,试论诠评。
咏物词先要作画工咏物先是画工,笔下所咏先须使人知之为何物。
不论何种笔法,又惘论是何寄托,以某题咏而不知某,往下则休复与论。
今人咏物,极有工者,或起句点一处本题,后文全不知所踪;或眼中只有一面,反复匀涂,又面目全非,概皆不知何为描摹也。
画工之论,古人作词厚积而薄发,概人人知之,故此则少提;今人自逞聪明而底子极薄,则鲜有人知之,须当二曹教过。
以笔者论之,工物有两层面目:•侔色揣称为第一层面目南朝谢惠连《雪赋》云:“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侔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所谓侔色揣称者,即恰到好处,宋庠《尚书工部郎中太原王君诗序》曰:“夫绘藻之丽,遣辞之富,侔色揣称,感物造端”,然称量体物,第一在妥帖,未必在绘藻遣辞之富丽精工。
苏轼《西江月》梅花词以“ 倒挂绿毛幺凤”咏梅之形,别开生面又警动异常,此语岂在词辞富丽之处?又章楶《水龙吟》杨花词云: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⑽,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数句委曲深致,体杨花之弱袅而在眼,端是画工上手。
苏轼另有和词《水龙吟丨次章质夫韵》一首,许昂霄谓之各有轩轾,实言而已,不必特东坡之名尔。
宋前咏物诗发展史

宋前咏物诗发展史咏物诗是一种以自然物或人造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它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而宋前咏物诗,则是咏物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咏物诗主要以描写自然景物和动植物为主要内容。
其中,汉朝的班固、张衡等人的作品具有代表性。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咏物诗逐渐转向对自然现象和人文景观的双重描写,从而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隋唐五代时期,咏物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诗歌逐渐走向了繁荣和多样化,对物的描写也更加深入和精细。
例如,初唐诗人上官婉儿的《彩桑》描写了春日桑树下的美丽少女,以及少女们采桑的情景。
而中唐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则以琵琶声为引子,描写了一位才子佳人的故事。
此外,五代时期的花间派词人李煜、韦庄等也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咏物词。
两宋时期,咏物诗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
宋诗注重理趣,强调对生活、自然和人性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因此,宋前咏物诗在描写物的形象、特征以及与人的情感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例如,北宋诗人秦观的《青玉案·元夕》以“灯笼”为题,通过对灯笼的描写,表达了对元宵节欢乐气氛的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宋前咏物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这些咏物诗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思考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人性等多个维度的独特视角,也为我们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备受文人墨客的。
在众多描绘自然之美的文学形式中,山水咏物诗无疑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表达。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山水咏物诗,以其性灵说的自然旨趣,为后人展现了别具一格的自然之美。
袁枚,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批评家,他的诗文作品以清新自然、明快流畅、含蓄深沉的特点而著称。
他的山水咏物诗,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秀美景色,更为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其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壮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3首宋词浅谈宋代咏物词的发展
在中国的诗词史上,是有一个咏物的传统的。
我们知道最早的诗是《诗经》,但是《诗经》里并没有咏物的作品。
尽管有《关雎》《硕鼠》这样看似是写物的题目,但是它们并非咏物之作。
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只是以物为一个感发的起点,是由此物而想到其他的东西,所以其诗歌的重点不在物,而是诗人经由此物所感发出来的东西。
这正是我们常说的“比兴”了,以物为比,由物而兴,但“感物吟志”重点是“志”而非“物”。
到屈原宋玉的时代,“赋”发展起来了。
《文心雕龙》讲到“赋”的时候说,“赋”是“铺也”,是“铺采擒文,体物写志”,在赋的铺陈里面,物就成了真正的描写对象。
其后发展到建安时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是咏物的代表作者,他的咏物诗被分为两类:隐语和巧谈。
在我的理解当中,“隐语”即将自己想说的话隐藏起来,这种隐藏也许是被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迫,也许是自身乐意为之,总之被划为隐语一类的诗歌表面上看来是只“体物”而不“写志”,但读到的人可以体会到被作者“隐藏”起来的东西;而“巧谈”则是更多地是为了写物而写物了,因为我们知道自古文人有结团聚社创造作品的传统,所以大家聚到一起,共拟一个题目,通常是以某物为题,各人发挥尽力自己的才情来写之咏之,于是这里产生的咏物作品就往往是文人们铺张辞采,各逞巧谈的结果。
再往后到初唐的陈子昂,普遍认为是他把咏物诗从堕落的道路上解救出来,他一改“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咏物状态,提倡“体物寄志”,并亲身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从而使此后的唐人纷纷开始注重咏物之中的托意了。
历史再往后走,产生了一个更加伟大的诗人,是他在咏物诗中开创出一条更博大更富于感动力量的路途,他,就是杜甫。
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注重比还是注重兴的咏物诗,一定是贵在有托意,要有兴寄才能算是真正好的咏物诗。
因为词是诗之后很久才出现的文学形式,所以我想要研究词还是要从诗的发展脉络一路顺下来才更容易理解。
以上讲的都是咏物的传统式怎样在诗中传承的。
到了中晚唐五代以后,词开始兴起了。
同诗歌一样,刚开始的词里也没有真正的咏物词,尽管与诗的兴发感动不同,词一开始就是写美女和爱情这些“实物”的,但是它们却不能被称为咏物词。
其原因正如上面所说,真正的咏物作品是要有托意的,要“吟志”“写志”,绝非仅仅描摹物态就可以的。
那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咏物词才真正出现呢?正是苏东坡之时。
所以题目里的3首宋词的作者正是从苏东坡开始,而这3首词分别是苏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周邦彦的《六丑》以及王沂孙的《齐天乐·蝉》。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东坡最有名的一篇咏物词。
我们的教材上说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一,而可惜的是他所作的咏物词不多,但我觉得能有这样一篇真正的咏物佳作也就够了。
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东坡“偶尔作歌”,即可“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这首词是一首和词,当时苏轼的朋友章质夫作了一首《水龙吟》,是咏杨花的,苏轼就也写了一首来和他的韵。
只要把他们俩人做的词一对比,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苏轼这首词的好处。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
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实则“有思”,而“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其想象之奇妙夸张之极度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这才是真正的咏物词啊!所以后人都说苏轼的咏杨花才真正掌握了杨花的精神,是“咏杨花而得其神理”,比起章质夫的只写杨花的外表形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苏轼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为中国诗词文化所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难以想象假如历史上没有他,那不知要少了多少名篇佳作,宋词很可能也不能在文学史上登峰造极,留下那样辉煌灿烂的一笔了。
继苏轼创造了真正的咏物佳作之后,中国文学的咏物传统才真正在词里欣欣向荣地发展起
来。
不得不提到的是令一个备受推崇的词学家---周邦彦。
叶嘉莹先生有一首绝句论周邦彦词的,我觉得非常准确精要,特摘抄于此:
顾曲周郎赋笔新,惯于勾勒见清真。
不矜感发矜思力,结北开南是此人。
如果说苏东坡只是“偶然为之”,“新天下之耳目”,却让人无法效仿,那周邦彦的“不矜感发矜思力”,法度井然,使人有门径可依,故“作词者多效期体制”,才真正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路。
我们就来看他的《六丑》。
相传周邦彦与柳永一样,也善于自度曲。
“他新创、自度的曲调共五十多调,虽创作调之多不及柳永,但其所创之调皆声腔圆美,用字高雅,较之柳永所创的部分俗词俗调,更符合南宋雅士尤其是知音识律者的审美趣味,因而受到更广泛的遵从和效法。
”《六丑》正是他自创之调。
据说《六丑》曾唱给当时宋朝皇帝宋徽宗听,徽宗不明白为何此调要叫六丑,就问周邦彦,周邦彦说:“此曲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
”也就是说这个曲子是六个不同的调子结合在一起的,而且都是最难歌唱的曲调。
足可见他曲调之复杂,思力之精巧。
我们再来看这首词的内容。
上片写春归花落,一去无迹,感叹滞留他乡的漂泊之情,下片叙东园悼花,怜香惜玉,暗写自己的身世之痛。
所以他是借写落花以抒发伤春惜花之情,兼写身世之感。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咏物词了。
不仅咏物至于拟人,而且有托意有兴寄,表面写花实是写人,词面叹花悲花实则叹己悲己,这样的词才能给人以美感而至于感动。
我们的教材上说,周邦彦所做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正是非常准确的概括。
有了苏轼的开创和周邦彦的树典,宋代咏物词开始像夏花一样尽情开放了。
而写咏物词最多的就是下面这位作者了---王沂孙。
他总共只留下来六十几首词,其中四十几首都是咏物的。
如果说苏轼的咏物词一般来说还是感情的感发,真正以勾勒描绘的手法以思索安排来写咏物词的是周邦彦,到了王沂孙,因为亲身经历了亡国惨痛,他写出的咏物词则更多打入了身世之感,甚至被后人推崇为“忠爱缠绵”,把他比作屈原,比作杜子美。
从《蝉》来看,王沂孙是借咏秋蝉来托物寄意,所寄之意即国破家亡、末路穷途的无限哀思。
开篇化用“蝉是怨齐王”的典故,而“一襟”则表现了怨之深恨之切,“年年翠阴庭树”也是用了李商隐的咏蝉诗“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读不懂的人也许觉得这词毫无特别之处,能读懂的人则会被词面之内蕴藏的丰富联想而感动,就是叶嘉莹先生说的“联想轴”的作用。
“乍咽”是“凉树”,“还移”是“暗叶”,无论你怎样呜咽嘶鸣千移百转始终逃不过这样凄清孤寂的环境,这自然就让读者联想到词人自身的处境,想到他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境地之下伤痛荒凉的心境,我觉得这就是达到咏物词的最高境界了,仅仅是咏物,不着一字身世情感,而让人读之却晓之解之感之动之。
总之,全词以寒蝉的哀吟写亡国之恨,词人哀吟,正如如寒蝉悲鸣,既贴物写形、写声,又超物写意写情,不失为一首咏物佳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咏物词发展到王沂孙这里已经是很成熟了:于层层转折之中寄托了深远的悲慨,难怪王沂孙被编写了《宋四家词选》的周济赞为“思笔可谓双绝”。
周济还说:“咏物最争托意。
”我觉得可以用来总结一下我这篇文章了,宋代咏物词也正是沿着“争托意”这样一条路发展下来的,最终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参考书目: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