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以刘震云小说为例分析新写实主义的特点

以刘震云小说《手机》为例分析新写实主义的特点一,引言刘震云是当代文坛里一位眼光独到的作家,也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一直都走在时代的前茅,他用自己朴实的文笔和客观的见解创作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
他善于用简练的白描手法描写历史,权位和百姓问题,是现代新写实主义中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创作的《塔铺》《新兵连》《官场》《一地鸡毛》等系列的小说,再到《手机》《一句顶一万句》等被搬上大银幕的作品都在社会里取得了阵阵好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之所以受人们喜爱,也源自于作者对于小说道路的不断追求和探寻,刘震云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也将新写实主义小说作品推向了另一个巅峰。
本文就将以他的小说《手机》为例,深入的剖析现代新写实主义的特点。
二,正文(一),慢叙事中的反讽思想刘震云的早期创作的作品以写实风格为主色调,兼而有之的是小说的严谨结构和缜密的逻辑。
但是《手机》这部作品却是一个没有严谨叙事结构的,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交汇在一起构成的作品,从他的章节标题可以看出,虽然小说的标题是“手机”但是每一章节的标题却是几个没有关联的女性名字,如第一章是吕桂花,第二章节是于文娟、沈雪,伍月等等。
且作者把许多表面没有联系的事件写在一起,如第一章第一节里严守一爹的故事,到第二节又描写了严守一的好友张小柱,第三节又没有预兆的加入了吕桂花的故事,让读者在一个故事和另一个故事之间没有准备的跳跃。
这些表面看着毫无逻辑的错乱的排列结构,实际上就是作者贯穿在整个故事的一条反讽的路线。
[1]尽管小说的章节结构和因果逻辑关系混乱,但是仔细分析每个故事就能发现事件之间都存在这某种关联,或者说是某种偶然。
如严守一的曾爷爷严肃托人带话给严白孩,而每个带话的人都遇到了各种的偶然事件,被传带的这句话在两年之久的时间里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话的内涵也经历了种种变化,内容完全变了样,一句严肃的话变得满目疮痍,又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
通过这些混乱的,无序的章节结构和交叉的因果关系,让读者感受到了隐藏在小说之中的反讽思想。
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一、伤痕小说1.伤痕小说:是指那些描写“文革”十年的政治斗争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小说,它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代表作家作品是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2.伤痕小说的特点:首先,伤痕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意识。
伤痕小说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其主题指向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林彪四人帮进行的政治批判。
其次,伤痕小说具有浓重的悲剧风格。
伤痕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普通善良的小人物。
如月兰《月兰》、许秀云《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他们本来与世无争,只想安安稳稳的工作、生活,但在这场触及灵魂的政治风暴面前,他们却无一例外地成了可忴的牺牲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再次,伤痕小说具有强烈的宣泄热情。
实质来说,是一次社会性的情绪大宣泄。
3.伤痕小说的意义:伤痕小说有着一种开拓性的意义。
(1)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
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守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道路。
(3)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二、反思小说1.反思小说:是指对建国30多年来的社会历史生活、尤其是重要政治事件重新审视的小说,它紧承伤痕小说,将笔伸向文革以前的社会生活,力图从更为久远的历史中,寻踪问迹,对历史的是是非非作出新的评价。
代表作家作品: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
2.反思小说的内容:一是对建国后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重新认识。
如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反思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及其给人带来的严重伤害。
二是对建国30年来极左路线和政策失误进行认真清理。
论池莉《烦恼人生》的新写实特点

论池莉《烦恼人生》的新写实特点【摘要】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在八十年代后期写了一系列写实主义作品,《烦恼人生》堪称是她的代表作,究其作品的写实特点来讲,主要是还原生活本来面貌、反对典型性原则、情感的零度介入、中外各种手法的融通以及都市平民语言。
【关键词】烦恼人生;新写实;特征在我国现代文学创作中,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迎来了新的文学创作之风。
一批小说家摒弃传统小说的创作方法,专注于重建世俗世界,着力表现凡人、凡俗的生活,再现生活的原本色相和人的原生状态。
从而形成了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所不同的文学载体,他们的作品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小说”。
池莉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下面就以池莉的《烦恼人生》为例来分析透视新写实小说的特征。
一、还原生活本来面貌自建国以来到70年代的文学作品大多被赋予了太多政治教化的东西,文学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而是在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文学的社会功能被无限夸大。
而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使得文学的描写对象大多是帝王将相、英雄伟人,很少去关注小人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民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成为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一个有影响的群体。
他们的生活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状况,文学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阶层。
关注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是文学发展的必要任务。
池莉最先认识到了这一点,她说:“我觉得我们从前所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似乎并不能描绘出真正的现实,我模模糊糊地感到自己受到了某种召唤某种激动。
我想我再写作时,我要写一种新的现实,我要写真正的生活。
”《烦恼人生》描绘了武汉的一名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琐碎生活。
文章以“早晨是从深夜开始的。
”流水账一般的叙述了印家厚半夜孩子跌下床的慌乱,晨起洗漱上厕所排队的无奈,带儿子挤月票的拥挤争吵,评奖金只得了个三等奖的恼怒,对徒弟雅丽一往情深表白的恍惚,食堂吃饭吃到青虫的愤懑,为父亲准备礼物的奔波,住房的拥挤,经济的拮据、、、、、、零零碎碎地写出了生活的本色,本色的生活,道出了我们这个社会一个微不足道的工人过日子的辛苦与无奈。
新写实小说——精选推荐

新写实小说一,新写实小说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新写实小说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是当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向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体经营者阶层逐渐兴起。
这个对生活采取极为实际功利态度的阶层的出现,对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疏离社会政治、消解理想主义、关注现实人生的世俗化倾向。
对物质利益和世俗生活的追求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新写实小说就是这一社会意识在文学上的体现,是文学世俗化倾向的发展。
从横向上看,它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马列主义反映论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融汇了各种新的哲学、历史、文化、心理等思想潮流的产物;从纵向上,它既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更是对过去那种虚假的理想化和英雄化的一种强烈反叛。
二,新写实小说“新”在何处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应方式。
它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成规的“革命性”因素最重要在于,否定和抛弃了传统的人物“典型化”方法,不再去追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对情节的重视让位于对日常生活的描摹和对生活细节的兴趣,不再追求对生活的提炼、加工、集中、提高和升华,而是致力于再现生活的原本色相和人生的原生状态,以及还原生活的写实手法再现当代人的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
三,“平民意识”和“生活流”的价值去取向和艺术特点1,新写实小说体现了一种“平民意识”,它主要表现的是普通人的世俗日常生活,表现他们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困顿,反映普通人生状态的本色真实,展现生存的真相和还原生活的本相。
新写实小说所描写的是底层人们的衣食住行、生儿育女、生老病死、家庭婚姻,是对人的物质生活和人的基本生理需求的肯定、关注与凝视。
新写实小说反映了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倾向,疏离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
它把注意力放在普通人的世俗生活的表现上,并且把视线降落到普通人的视点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6、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
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新写实小说

第十三讲新写实小说下次课阅读文本:莫言《红高粱》、苏童《妻妾成群》。
1980年代中后期社会转型,社会阶层各个成员的文化色调在重组,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淡化,一部分人认同普通市民立场,这是一个自觉的文化立场的选择,对日常生活采取近距离写实性的扫描。
一、概念新写实的概念出现于1989年第3期《钟山》的新写实主义小说联展。
它是继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现的又一面旗帜,它以一种放逐理想、解构崇高的“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现实的“原生态”,将生活的“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以求达到展示生活的“毛茸茸”的状态。
在题材上注重对凡俗生活的表现,大量平淡琐碎的生活场景和平庸世俗的小人物构成了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
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
二、背景1.话语转变国家话语——民间话语公共话语——个人话语1980年代后期,商业主义盛行和传媒行业的兴起,使中国现代文学所张扬的具有精英主义色彩的政治理想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遭遇空前的挑战,从思想文化层面入手来解决民族—国家问题的精英主义理想,在文学领域中不得不被摒弃。
因此,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文学实际上面临着一个由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向民间话语、由公共话语向个人话语转变的问题。
2.王朔现象这一转变的标志性文学事件,就是所谓的“王朔现象”:王朔小说的流行、大规模地进入影视传媒及对于王朔作品的争论。
王朔的现代性特征在于:立足于市民立场来把握社会历史,这为历史批判的精英主义传统划上了一个历史界线。
王朔的小说开启了一个抛弃政治意识形态,进行市民社会日常生活书写的审美旅程和言说方式。
这样的开端未免充满了过犹不及的极端色彩和快意宣泄,它所遭受的种种非议,正是来自于精英主义话语的抵抗。
但是,这种抵抗的无力感也是显而易见的。
1993年由王晓明、陈思和发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22576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6、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新写实小说审美特征论

关键词 : 新写实 ; 原生态书写; 零度情感
中图分类 号 :10 . 2 66
文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号 :1 0 1 28 (0 9 7 O3 一 O 2 5 9 2 0 )2 一 2 6 2 0
什么是“ 写实小说 ” 钟 山》 新 《 杂志 1 8 9年第 3期《 9 卷 首语》 中说 :所谓新写实小说 , “ 简单地说 , 就是不 同于历史 上已有的现实主义 , 也不 同于现 代主义的 ‘ 先锋派 ’ 文学 , 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 中出现的一种新 的文学倾 向。 这 些新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仍是 以写实为主要特征 , 但特别 注意生 活原 生形态的还原 , 真诚直 面现实 、 直面人生 …… 新写实 主义小说观察生活 把握 世界的另一个特 点就是不
展示的大多是发生在你我之 中的身边事 , 上班、 下班 、 打瞌
、
世 俗 生存 的原 生 态 书 写
睡 、 洋工 、 车子 、 妻子 , 磨 挤 谈 工作 的繁忙 , 奖金 的多少 , 单
位的远近 , 同事之 间明争 暗斗 , 领导之 间的争权夺利 、 尔虞 我诈 。
新 写 实 小说 的一 个 突 出特 征 就 是 注 重 表 现 世 俗 生 活 ,
对生活进行纯粹 的客观还原 , 以最大程度地接近生活 的真
实性。”
一Hale Waihona Puke 只是 司空见惯的 日常琐 事 , 恋爱结婚 、 怀孕打胎 、 生孩子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纪实文学的创作处于低落状态,这时,一批作家一改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以不同的题材取向、叙事方式、情感表达等创作手法创作了一系列小说作品。这批作家凭借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来观照社会人生,运用琐碎的手笔记录芸芸众生近乎平庸的日常生活,为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这批后起之秀的代表有池莉、刘震云等,他们所用的写作手法被评论界称做“新写实”。1989年《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一号专刊“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借助这期专刊,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青年作家开始被世人瞩目。然而,这次联展只显现了冰山一角,在此后纷至沓来的文学评论中,一部部成绩卓越的作品才逐渐被世人所认知、认可。如方方的《风景》、《黑洞》,池莉的《烦恼人生》、《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四条好汉》,刘震云的《官场》、《一地鸡毛》等。 新写实主义小说崛起于小说界相对疲软的转型时期,承担着过渡性角色。它的创作是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其创作方法上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以生动而冷静的笔触,展示社会下层中芸芸众生窘困的生存状态。虽然从总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小说创作手法,新写实在题材选择和叙述方法上为其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一 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的苦涩,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 首先,以哀婉的笔触传达平民生活的艰苦。许多新写实小说把视点投向底层人的生活,凸现了他们卑微的生活情况。家庭是小人物生活的主要天地。因此,关于家庭的描绘成为新写实小说最集中关注的场景之一。池莉的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都是围绕家庭做文章的。《烦恼人生》写的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底层工人印家厚四处碰壁,不断遭罪的生活。作者以家庭成员的身份来描绘他:工资被克扣;妻子对他的不满;女徒弟对他表示倾慕,而他却受制于对妻子的忠贞不渝;晨起的排队洗漱解手,上班坐车的拥挤,午饭吃到虫的愤懑等等。主人公印家厚苦苦地支撑着,努力维护家庭的完整,使一家老小生活有保障。他每天的经历都十分实际具体,但正是这些生活的细枝末节使他神经时刻绷紧。池莉的另外两部小说内容更是琐碎、细微,充分描绘了普通市民泼辣俚俗的日常生活。 《一腔废话》是刘震云新写实小说的开端。“因为《一腔废话》这样的东西更接近我们生活的原生态。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在物理时间里说的都是废话。我们生活中90%的时间里是在胡思乱想,嘴是在胡说八道。”小说的创作来源主要就来自日常生活,人物都是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下层劳动人民,修鞋的、开澡堂的、卖杂碎的、当三陪的、搓背的„„精神生活也是我们日常见到的,每天从电视里看到的,模仿秀、辩论赛、快乐总动员„„生活当中人民群众的创造是新写实作家们创作的源泉,群众的创造走在了作家们文学、文艺创作的前面。“我觉得我们日常在餐桌上说的话,比我们的文学创作高明多了,这种高明使得艺术的实现达到了一种荒谬的程度。” 方方作品中的底层人民艰难生活的状况更加令人触目惊心。《风景》中一家十一口蜗居在13平方米的空间中。兄妹之间相互倾轧、摧残,夫妻姐妹的亲情荡然无存。方方的另一部长篇《落日》由实际案例引出,反映家庭的不幸、老母畸形的心态。兄弟最原始的生存本能和欲望。悲剧的根源难以言说,促人思索。这些以平民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作品都反映了这样一个苦涩的事实:他们的生存境况窘困,然而他们在自怜自爱之后仍倔强的孜孜不倦的求生。 新写实小说中没有金戈铁马的浩然之气,没有生死离别的惊心动魄,有的只是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如恋爱、结婚、生孩子,经济拮据,住房拥挤,气候的冷暖,菜价的上涨,夫妻间的打打闹闹,争争吵吵,婆媳之间的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等等,似乎大多都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家庭琐事。即使走出家庭,所展示的也还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上班、下班、工作繁忙,同事之间的争风吃醋、明争暗斗,领导之间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林林总总,无外乎家庭中或单位里的凡人小事。从家庭到社会,新写实小说把琐碎的生活片段不加修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从中领悟到人生苦涩的境况,从见惯不惊的生活细节中感受到震撼。 其次,新写实小说由对个人的描述达到对社会全貌的扫描,从具体的现实生活跟踪到对人生哲学的阐述。作家揭示了凡夫俗子暗无天日的凝固般的生活,他们在生活大潮的冲击下不得不被动机械地完成这日复一日的生活过程。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方方在《风景》中借助七哥多次面对命运般的两条铁轨茫然思索隐含了作者对漫漫人生的思索。整部小说笼罩着灰暗的色调:生命如同树叶,所有的生长都是为了死亡。 新写实小说表现了我们所处的相对“平静”的时代:没有战争的厮杀、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斗争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更难以捉摸。它凝聚了作家对浩瀚苍生的怜惜之情。他们清醒、严格、深刻地记写现实,以真实的近乎报告的文学传达了平民的心声。
二 琐碎的鸡毛小事成为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创作素材 新写实主义是贴近百姓生活的世俗文学,可以说是对远离大众生活的先锋派小说的反拨。刘震云的《单位》写的是大学生小林进入单位后,在这个生活圈子里的日常生活,写小林由刚开始“跟个孩子似的对什么都不在乎”到给局长老张帮忙搬家。《一地鸡毛》则进一步写了小林夫妇家庭内部一连串的琐事。作品的着眼点都放在了为一斤馊豆腐吵架、孩子入托、与保姆不和吵架、搭班车等日常生活小事上。文学从关心革命、批判政治、呼唤革命转而面向对平民百姓日常生存状态的探索。
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也很突出: 首先,它消解了人物的典型性,还原生活、展示生活原生态。新写实采用的现实主义的笔调,却疏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论,消解了故事中的典型性格。《单位》、《一地鸡毛》中的主要人物像小林夫妇、老何、女小彭、老孙等,都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随便抓出来的。既没有加工改造,也没有赋予他们典型性格。如,小林夫妇为一斤馊豆腐而争吵不休;单位中的女老乔、女小彭为一筐烂梨而挑三拣四;以及小林帮熟人卖烧鸭赚外快。这些庸俗的生活小事(即原生态生活)就构成了作品的主要情节。 其次,它采用流水账的写作方式,却不失激情——争吵。平凡的生活中毫无大事,只有接踵而至、使人应接不暇的鸡毛小事。生活只是由一系列毫无刺激感的事件碎片组成,琐碎成为这种生活的主要特点。“起床上班、与保姆争吵、给孩子看病、孩子入托„„”这种被传统现实主义否定的生活现实一旦引入作品便毫无跌宕起伏可言。新写实主义者认为生活的原状并不是大起大落、激情不断的,而是近于一条没有多大曲折的直线。这些作品讲究的就是不讲究,流水账成了它的主要写作方式。但在如此平淡的叙述中有件事却是似乎有点激情的,那便是争吵。“女小彭与女老乔的争吵;小林与妻子的争吵;妻子与保姆的争吵”,争吵是无目的的和无必要的,争吵也是对生活的发泄。对生活这潭死水的搅和,使它有几分生气。新写实主义的争吵不像传统现实主义中的争论是为了大是大非、为了真理。它的争吵纯粹是为了相互伤害、相互宣泄以释放对平庸的不满。《一地鸡毛》中小林夫妇的争吵、《单位》中办公室内的争吵大多为此。 最后,新写实小说生活化的语言更加贴近大众。无论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的作品的语言大都要求书面化、陌生化、规范化,而新写实的语言则平民化、生活化、通俗化。单位中的事件就像是单位中的同事在讲述;《一地鸡毛》就像隔壁邻居在谈家务事;而《官场》则像是一名县委书记在讲他的官场见闻。新写实小说中无激情澎湃的感情抒发,也无诗一样的环境描写。更无长篇大论的人生哲理,有的只是对生活琐事的娓娓道来。 在新写实主义小说中,作品要求作家的“零度切入”,但实际上作品中难免有主观意识的存在。如刘震云的小说《塔铺》《新兵连》都以不动声色的叙述显示出官本位对于农民子弟的影响。在他的小说《单位》《一地鸡毛》中,作者用平淡的语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叙述开来。既不着意歌颂什么,也不讽刺某人物的某种行为,表现出一种客观冷峻的风格。看似作者是退出作品的,但“零度”情感的写作实际上仍有主观意识的存在。在作者冷眼旁观这一切的同时也渗入了个人的哲学思想。即“环境决定论”使个体生命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在《一地鸡毛》中便渗入了刘震云“鸡毛最重”的哲学思想。小林夫妇“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甚至连‘单位的局长处长’都不放在眼里,然而几年后不也很快‘淹没在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每日面对买豆腐看孩子等生活琐事,而且经过一番挣扎之后,“小林对老婆说‘其实世界上的事情也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蛮舒服’”。被平庸的生活完全同化了。传统现实主义将人物放在大风大浪、巨大灾难面前、枪林弹雨之中,人物变得崇高了。而新写实主义将人物放在日常生活的琐碎鸡毛中,人物却堕落了,变得庸俗了。现实主义者目光浅显,将轻重倒置了。事实上是“鸡毛最重”,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三 新写实主义者“不追求深度,本身就是一种深度” 首先,新写实主义作为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波,接受了反传统的观念。它不但不回避从前文艺作品中所忌讳的丑,反而放弃美、专攻丑。因此,在新写实主义的作品中环境是肮脏的、充满腐烂气息的。像《单位》中的厕所、老乔身上的狐臭。这些意象中的肮脏显然有别于《受戒》中金黄色的芦苇丛;《边城》中碧绿的江水。同时生存方式上的丑也得到了相应的表现,人物的心态举止不再有以前我们所希冀的美感。《一地鸡毛》中偷水的行为没有人会觉得美。 其次,新写实主义者也为他们对丑的独特偏爱找到了理由:他们要写的是平常人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如此平庸而碌碌无为的。方方的《黑洞》写了拆迁户陆建桥尴尬地寄居在姐姐的家里,做着早日搬进新房的美梦;刘震云的《塔铺》写落榜考生们参加复习班,拼足全力准备再考一次;而池莉的《你是一条河》写守寡的小女子努力求生存,含辛茹苦挣扎着带大七个孩子。 最后,新写实主义实表面看来是反对深度的、不写深度的,而且反复攻击“深度论”。然而他们的写作中的冷漠与激情、选材与构思却正是源于深埋在思维深处的“深度意识”。他们被批评家读者所在意、所研究正是由于他们对生活的深度见解。“不追求深度,本身就是一种深度”。刘震云的官场系列、生活系列小说不仅是通俗的,而且是能经得起哲学上的品味。 综上所述,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新写实主义在为中国当代文学赢得大量读者的同时,也大大拓宽了现实主义的表现领域、表现手法。作为现实主义在新时期发展形成的多元形式中的一元,新写实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学样式。相信这种在中国取得很大成功的文学样式也会在不远的将来走向世界,像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一样为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