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

合集下载

《白鹿原》的新历史精神初探《白鹿

《白鹿原》的新历史精神初探《白鹿

《白鹿原》的新历史精神初探摘要:《白鹿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诠释了历史。

从小说主题到思想内容,从叙事方式到人物格调,《白鹿原》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白鹿原》也正是在新历史精神的指引下,开辟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因此,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发现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白鹿原》;新历史精神;主题;家族寓言;叙事角度;人物格调新历史精神,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

旧历史主义小说“严格地按照历史本来的情况出发加以创作的小说”(1)P27,“特指当代那些受到特定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影响限定的历史小说”(2),旨在突出“善与恶、进步与反动、革命与反革命的简单二元对立”(2)新历史主义小说撇开了历史文本,抛弃了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观念,彻底实现了“让历史的差异性以自身的本来形态发言”(1)P26。

《白鹿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巨著,它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话语,重新审视历史,体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创造了一个魅力无穷的神话。

下面我们就从《白鹿原》的主题、思想对象、叙事角度、人物格调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它所体现的新历史精神。

新历史精神小说主题强调从正史到野史,强调主题的多元性倾向。

《白鹿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白鹿原》在描写对象上界定了四种势力:以鹿兆鹏为代表的共产党势力,以岳维山、田福贤为代表的国民党势力,以黑娃、白狼为代表的土匪势力,以及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宗族势力。

对于这四种势力,《白鹿原》在描述时把他们放到了自然的原生态去认识,让人物以自身的行为发言。

《白鹿原》跳出了正史框束,淡化了革命主题,把大量的笔墨泼在了党史、革命史以外的野史上,如黑娃的土匪生涯,白鹿两家的家族秘史、白狼小翠的轶闻野趣,白鹿精灵的神秘传说以及小娥的风流人生等。

小说所关注所大量描写的,不是他们的阶级觉醒和政治斗争,而是他们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是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活特点。

试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

试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

试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作者:殷伟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将立足于新历史主义视角,对《白鹿原》进行简要分析评述,希望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白鹿原》这一优秀作品的理解与认知。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视角;《白鹿原》;历史气息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61-01与以往其他传统历史小说不同的是,新历史主义小说摒弃了一直以来对我国灿烂辉煌的悠久历史以及典型英雄人物的描绘,反而将目光放置在家族、村落的兴衰历史上,用以展现人们真实的生活风貌,反映民间真实的风土人情。

其对于我国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批判方法。

本文正是基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以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例展开分析与评论。

一、新历史主义的简要概述新历史主义是一种用于对文学文本中的历史以及文化内涵等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和批评的方法,因此也被人们称作是“文化诗学”[1]。

在新历史主义之风的盛行之下,我国文坛上也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思潮即新历史主义创作思潮,在这一思潮之下诞生的一系列优秀小说,譬如陈忠实的《白鹿原》等均以政治题材为主,并且着眼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透过普通人物的视角完成对历史的客观描绘。

二、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分析(一)历史虚构。

在《白鹿原》一书的扉页上,陈忠实为此书写下了题记即“小说是被认为一个民族的秘史”,这也反映在《白鹿原》当中。

作家所描绘和刻画的各种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情节等并非是对真实历史的全部还原,而是基于真实历史的一种虚构。

作者在结合清末民初历史的基础之上,虚构了白家与鹿家两大家族,并刻画了两个家族在社会以及自然变化当中,将近五十年的挣扎与奋斗史,并一一展现了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自然本性同社会道德产生的矛盾、文化遗产以及革命之间的冲突[2]。

以虚构出的“仁义白鹿村”在当时社会历史中的起起伏伏,再现了抗战和解放前后中国的社会以及历史情况,使得读者能够根据白鹿村发生的变迁进而感受到当时真实的社会历史环境。

回不去的历史,触不到的未来——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蜮下的《白鹿原》

回不去的历史,触不到的未来——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蜮下的《白鹿原》

回不去的历史,触不到的未来——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蜮下的《白鹿原》作者:陈景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2期摘要:出版于20 世纪90 年代的《白鹿原》至今热度不减,因其横跨近半个世纪的叙事架构被冠以“史诗”的头衔,过誉的评论也伴随着诸多争议。

本文试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从《白鹿原》产生的历史语境、立意构思、模糊的叙事呈现出发,揭示小说文本存在的诸多“断裂”,进而解读夹藏在文本裂隙中的话语,在“新”历史的视野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关键词:陈忠实《白鹿原》新历史主义中国当代文学一切的过去和现在都曾经是未来/一切的未来都会成为现在和过去a——T.S. 艾略特一、引言《白鹿原》自出版发行以来,就与“删减”两字有着不解之缘,20 世纪90 年代末该小说在申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时,根据评委会“应适当廓清易引起误解的政治斗争描写”、“修改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性描写”等建议删减了数千字。

2012 年的电影版《白鹿原》经改档后,最终公映版本删减了54 分钟;2017 年4 月16 日电视剧版《白鹿原》首播,却在播出一集后停播,历经近一个月的断档,“尺度问题”“炒作”“市场收益”等猜测纷至沓来。

小说、影视、历史在某种层面上呈现出命运的相似性,“删减”造成“断裂”,不再是表面意义上的减少,而是历史永远无法还原的本原。

在小说《白鹿原》的扉页上,陈忠实以巴尔扎克的一句“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引,有意导入一段边缘于正史的家族史,由此被冠以“新历史主义小说”之名。

新历史主义“假定人不存在普遍的、超历史的人性的本质”b,历史所呈现的不过是一个个断裂的碎片,构成历史碎片的个体在喧嚣世代中浮沉、虚无而迷茫,回顾宏伟的历史架构时更感其空洞无所依。

历史的完整性被打破,残留下的碎片却如绝地重生般带来个体性的彰显,拼凑出更具人性关怀、关乎每个个体灵魂的历史,这是新历史主义“新”之所在,也是借以解析出文本新意的关键。

基于《白鹿原》存在的“经典性”争议,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的深度介入对思考这一部小说的文学价值有切实的意义。

秘史的探寻:《白鹿原》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秘史的探寻:《白鹿原》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归历史 的叙 事手法 ,品味其蕴含 的浓厚历史 文化 意蕴 , 从 而实现对于 民族秘史 的探 寻与揭示 。
的苦难命运与隐蔽的生活状况。在 《 白 鹿原》的卷首,
作者便 引用 巴尔扎克 的一句名 言 , “ 小说 被认为是一个
民族秘史” … 。 “ 秘史”是隐蔽在一个 民族风起云涌
顺 德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 1 5卷
革命斗争历史转为对历史存在的主观叙述 ,文本成为
塑造历史 的能动力量 ,具 有特定 的社会历史性 。
治 化倾 向 ,而 张扬 非 意识形 态 的人 性化 倾 向” [ 7 J ,作
品尽管涉及 了大量的历史事件 , 但却并没有多少正面描 写革命斗争场面,不再以复现革命历史真实作为创作 目
这种特定视角来回归历史 、审视历史 , 又通过对过去主
流意识形态史 、革命斗 争史 的消解而探寻复杂化 的民族
逸 闻秘史 ,表现出强烈 的新历史主义精神。所谓 “ 新
历史 主义” , “ 它是一种 阐释文学文本的历史 、文化 内
包括批评家所研究 的文本 和我们处 身其中研究其他文本
的文本—— 的历史具体性和社会物质性 内容;因此,
中图分 类 号 :I 2 0 7 . 4 2 文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6 1 3 8 ( 2 0 1 7 ) 0 3 — 0 0 5 7 — 0 4
D ol :1 0 . 3 9 6 9 6 . i s s n . 1 6 7 2 ~ 6 1 3 8 . 2 0 1 7 . 0 3 . 0 1 3
它在 2 0 世纪 8 0 年代兴盛于美国,之后流传甚广,但仍 是 “ 一个没有确切指涉的措辞” _ 3 j 。蒙特罗斯将其概

《2024年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范文

《2024年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范文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篇一一、引言《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重要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和历史背景,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新历史主义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

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白鹿原》中文化、权力与命运的多重交织。

二、新历史主义与《白鹿原》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和多元性,认为历史是由人的行为和思想构成的,而不仅仅是客观事件的记录。

在《白鹿原》中,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体现。

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们的命运起伏。

家族、村落、国家等多个层面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三、文化与权力的博弈在《白鹿原》中,文化与权力的博弈贯穿始终。

一方面,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家族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新的价值观和权力结构也在不断涌现。

这种文化与权力的博弈导致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四、命运的多重交织《白鹿原》中的人物命运各不相同,他们或悲或喜,或苦或甜,但都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着种种磨难和考验。

通过他们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在新的历史主义视角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物的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选择等。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人物命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五、结论通过对《白鹿原》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文化、权力与命运的多重交织。

小说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追求,以及他们对于命运的无力和无奈。

然而,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才更加珍惜生命、追求真理和美好。

因此,《白鹿原》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品。

《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

《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

15神州文化《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李思琪郏县第一高级中学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历史主义的小说开始在中国文坛上出现。

新历史主义小说抛弃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以历史本来的形态来讲述历史,这代表着文学界的革命性转变。

《白鹿原》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历史,体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

本文在讲述新历史主义的基础上,从《白鹿原》的主题内容、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和语言表征出发,分析了《白鹿原》的新历史精神,以加深人们对新历史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白鹿原》;新历史主义;新历史小说;新历史精神一、新历史主义与新历史小说新历史主义,也就是新历史精神,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

旧历史主义的小说是完全遵照历史的真实情况而创作的小说,受到当时政治与意识形态所影响,旨在突出“善与恶”、“进步与反动”和“革命与反革命”的二元对立。

新历史主义的小说,抛弃了旧历史主义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利用全新的虚构的话语来讲述历史,在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显出来的同时,注重历史的反思,塑造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

二、《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白鹿原》是一部与以往小说有诸多不同的长篇历史巨著,它以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话语来重新审视历史,远离政治与意识形态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民族命运与心理加以反思。

因此,《白鹿原》不论是从主题内容、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还是语言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新历史主义精神。

(一)主题内容《白鹿原》跳出正史的框束,注重对文本呈现出来的历史的描述,强调了主题的多元化倾向。

这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主题是一致的。

《白鹿原》的历史涵盖了清末民初、抗战和解放前后期等诸多历史阶段,可以说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看,有以鹿兆鹏为代表的共产党势力;以岳维山、田福贤为代表的国民党势力和以黑娃、白狼为代表的土匪武装力量。

从民间文化传统角度来看,有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和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

论作为_新历史主义_小说的_白鹿原_王晓平

论作为_新历史主义_小说的_白鹿原_王晓平

论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白鹿原》王晓平内容提要:《白鹿原》的成败得失需要将其文本放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时代思潮中进行审视。

它在描述乡土治理与儒家传统在现代中国的命运,即礼教传统下的主奴关系构成的宗法制总体,以及现代性带来的欲望闸门的开启、体制内外的反叛者上,都比先前的各种历史小说更忠实地呈现了更为复杂的画面,但对于乡土中国的裂解,在对现代中国三股政治势力的书写上,却是极不完全的呈现。

这与传统文化残存的心理结构有关,也与现代历史的未完成性有紧密关联。

关键词:《白鹿原》 新历史主义 乡土中国 现代性DOI:10.16287/11-2589/i.2015.04.002一 乡土治理与儒家传统(伦理)在现代中国的呈现五四以降的家族小说中,传统的保守知识分子是思想迂腐、僵化的典型。

但自上世纪80年代“寻根小说”以后,在传统(尤其是儒家传统)中寻找民族复兴的灵感,随着据说以儒家思想治国而勃兴的“亚洲四小龙”的意识形态魅惑,渐渐成为时尚。

于是,《白鹿原》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一个标志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在关中大儒朱先生身上得以体现。

他是小说中的“圣人”,种种情节意在显示他不仅重视文化的传承,还致力于精神价值体系的建构工作。

儒学伦理道德学说是伴随着中国特有的宗法家族制度产生并不断成熟化、完善化的体系。

在历史上,由孔子及后代儒家学士设立的“仁义”价值及“和谐”理想原来是为了限制统治者之间对于利益的倾轧争夺,维护社会秩序和封建统治而提出。

它既逐渐被统治者接纳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那些真心实意遵循它的人又被普通民众所崇敬,但内在于“仁义”的“忠孝一体”的伦理道德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一体”体制,以及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观。

但这一似乎非历史的“普世”价值及其化身在现代中国却遭遇坎坷,它脱离转变了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人际关系而导致的无效给人以迂阔之感:朱“圣人”始终局限在封建的传统文化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4期识体系中,坚持小农经济,宣传仁义思想,想以此来矫正时弊匡正世风。

_白鹿原_中的新历史主义锋芒

_白鹿原_中的新历史主义锋芒

即争斗、矛盾冲突,是对永恒秩序的破坏,是对安宁祥和的否定, 作者显然是在借朱先生之口传达出一些意味深长的东西。 书中对 于鹿兆谦(黑娃)带领农会的“革命者”砸烂祠堂中的刻有“乡约” 的石碑也是持明显的否定态度, 后来白嘉轩接受朱先生的建议, 没有重新刻碑,而是把砸碎的石碑重新拼凑后立起来,则寓示着 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延续的倔强与面对日益陷入混乱的时局时 的无奈。 无论是过去的白嘉轩、朱先生,还是现在的陈忠实,要为 一度被全部视为腐朽没落的封建糟粕的儒家思想正名,都必须对 抗强大的政治压力。
宗法制度是封建时代帝王家族政治的产物,延伸到民间就成 为维系家族统治的基本线索并具有约定俗成的凝聚力。 白嘉轩做 为一族之长, 具有宗法家族制度所赋予的有形无形的至高权力。 这种浸润了传统儒家“家天下”文化意味的无形的宗法力量维系 着小农经济下的封建秩序。 小说展示出白嘉轩以一种超出常人的 意志力与使命感坚守白家的社会地位。 做为族长,他在竭力以身 作则并尽量公正地维护宗法制度、家族利益的同时,又与现实政 治势力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对他认为的肤浅荒谬的政治争斗采取 审慎的敬而远之的态度。 这种描绘与以往历史或者小说中将族权 与腐朽统治阶级刻画为沆瀣一气的情况不同,带有还原历史真实 面貌的巨大勇气。 在白鹿原上所谓的“阶级”之间的搏斗白热化之
参考文献 〔1〕 “文化研究网”吴戈《新历史主义的崛起与承诺》。 〔2〕 孙春旻教授 《文学的返璞归真》,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47 页。 〔3〕 福 柯 《真 理 与 权 力 》,见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出 版 社 1981 年 版
《法国社会科学》第 293 页。 〔4〕 孙春旻教授 《文学的返璞归真》,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
其他新历史主义小说, 并作为一座里程碑屹立在二十世纪末的 中国文坛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
作者:李思琪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10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历史主义的小说开始在中国文坛上出现。

新历史主义小说抛弃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以历史本来的形态来讲述历史,这代表着文学界的革命性转变。

《白鹿原》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历史,体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

本文在讲述新历史主义的基础上,从《白鹿原》的主题内容、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和语言表征出发,分析了《白鹿原》的新历史精神,以加深人们对新历史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白鹿原》;新历史主义;新历史小说;新历史精神
一、新历史主义与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主义,也就是新历史精神,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

旧历史主义的小说是完全遵照历史的真实情况而创作的小说,受到当时政治与意识形态所影响,旨在突出“善与恶”、“进步与反动”和“革命与反革命”的二元对立。

新历史主义的小说,抛弃了旧历史主义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利用全新的虚构的话语来讲述历史,在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显出来的同时,注重历史的反思,塑造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

二、《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
《白鹿原》是一部与以往小说有诸多不同的长篇历史巨著,它以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话语来重新审视历史,远离政治与意识形态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民族命运与心理加以反思。

因此,《白鹿原》不论是从主题内容、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还是语言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新历史主义精神。

(一)主题内容
《白鹿原》跳出正史的框束,注重对文本呈现出来的历史的描述,强调了主题的多元化倾向。

这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主题是一致的。

《白鹿原》的历史涵盖了清末民初、抗战和解放前后期等诸多历史阶段,可以说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看,有以鹿兆鹏为代表的共产党势力;以岳维山、田福贤为代表的国民党势力和以黑娃、白狼为代表的土匪武装力量。

从民间文化传统角度来看,有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和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

各个家族之间的纷争、利欲与情欲之间的抗争和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构成了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既然是秘史,小说中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历史思考和见解,着力从历史文化的情境中揭示民族和文化的命运,这与正史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白鹿原这片充满变化的土地上,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纠葛、土匪的洗劫、对宗法礼教的反抗和男女之间的爱情等反映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存在,他们拥有自然人的性格和性情,也构成了白鹿原的历史,折射出白鹿原的社会生活。

(二)叙事方式
在新历史小说,历史真相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在历史的叙说中,向人传达出一种历史情绪。

而《白鹿原》利用大量的虚构和想象来进行历史的描述,采用联想、魔幻等叙事方式来升华基于历史上的不同的深刻性。

《白鹿原》以“白鹿精灵”这样一个虚幻的点作为故事的背景,从一开始就努力渲染着“白鹿精灵”的神秘色彩。

《白鹿原》中总共描述了三场大雪,在第一场大雪中,白嘉轩发现了白鹿这块风水宝地,白家从此发达;第二场大雪中,积年的瘟疫被雪送走,“白鹿乱世”的局面也就此结束;第三场大雪中,“白鹿精灵”的形象化身为朱先生的升天,白家孝文有了仕途上的进展。

这三场大雪亦是小说情节的索引,白露显灵的过程中总伴随着雪的到来,美好的景象与虚幻的东西相互交映,也使白鹿这片土地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让人有所憧憬。

《白鹿原》与旧历史小说中针对历史必然性的描述是有所不同的,它是通过设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或者是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将具体的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相结合,从而使历史具有了灵动性。

比如鹿兆海、白灵通过投掷硬币来决定各自的前途大事。

另外,《白鹿原》喜欢就事物本身的荒诞性进行细致性的描述,比如从朱先生口中得出活人愚昧是因为前世死时脸上被蒙上蒙脸纸。

(三)人物塑造
人类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而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任务。

与旧历史小说不同的还有《白鹿原》对人物的塑造。

《白鹿原》以白嘉轩作为叙事的核心人物,他德高望重,意志坚强,而且深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但是在白嘉轩身上,我们看不到革命的身影,他展示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在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男人,与阶级和阶层无关。

《白鹿原》中表现的是各个人物作为人:男人或者是女人的一些人性特点,没有明显的阶级倾向,充满世俗化、民间化,这就是新历史小说具有的不同的人格魅力。

(四)语言
从语言表征上来看,《白鹿原》更多的是采用粗俗的、世俗化的且具有日常口语甚至是调侃的充满悲喜色彩的农村化语言来表现事情发展的流程和历史的真相。

从叙事语言上来看,《白鹿原》没有用规整、严谨的语句,而是一些松散零碎的日常语言的整合,特别突出人物的特点与地域的特色,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亲切,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三、总结
《白鹿原》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它突破了旧历史小说的局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过去的历史事件,从主题内容、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和语言等方面展现了历史生活的面貌和人性的特点,以达到卷首所引用的巴尔扎克“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的目的,让人关注已被遗弃的人性,加深对政治、历史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董长江,《白鹿原》中的新历史主义锋芒[J],文学界(理论版)2011(1):88-89
[3]罗克凌,《白鹿原》历史感的创获与缺失[J],绥化学院学报2012(1):101-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