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美国一种文化批评理论,旨在破除旧有历史观的局限,探究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重点关注边缘化历史群体和他们的文化经验。
这一理论强调文本和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文本不仅是社会历史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是历史与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文本的研究需要结合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历史现象的背景,以全面了解历史的多重维度。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反抗主流正统历史观的文化批评理论,主张关注被历史学界忽视的边缘文化,尤其是在语言表达、想象力和权力关系上反映的文明表现。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较少关注文本的内在美学特征,而更注重文本如何反映出作家自己的时代,以及作品如何与社会和政治权力关系相互作用。
新历史主义对美国文学史的传统分类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要求重审历史文本,并深入挖掘隐含的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1.强调历史背景:新历史主义强调文本的阅读必须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文本在历史时期内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文本、历史事件、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分析,新历史主义可以探讨文本背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义,揭示文本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和建构。
2.文本分析:新历史主义强调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并且关注文本中的话语和意义形成过程。
通过文本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深入挖掘隐含的社会和政治想象,并探究作家的文学风格和意识形态。
3.关注边缘文化:新历史主义主张关注边缘化的文化群体和他们的文化经验。
他们在历史和社会中的经历和表达方式,反映出历史象征和文化价值的多样性。
4.阐释权力关系:新历史主义对文本和社会中不同的权力结构和关系进行反思和阐释。
通过对权力结构的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隐含的权力罗曼史,从而推断文本所存在的社会制度和方式。
5.认为历史是主观建构的过程: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不仅仅是客观的记录,而是一种主观建构的过程。
新历史小说名词解释

新历史小说名词解释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背景的小说体裁,同时也将现实中的历史与小说中的虚构情节相结合,以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为主线展开故事。
在新历史小说中,有很多特定的名词需要进行解释。
1. 历史事件:指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如战争、政治动荡、宗教改革等。
这些事件为小说提供了背景和时间线索,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与这些事件相互交织。
2. 历史人物:指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可以是国家领导人、军事将领、文化名人等。
新历史小说常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虚构塑造,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
3. 虚构人物:指小说中创造的不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
这些人物常常被置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中,通过他们的视角和经历,展现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后的人性。
4. 国家命运:指国家的兴衰荣辱、政治动荡或统一分裂等历史命运。
新历史小说中,常常通过人物的故事来体现国家的命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对于国家的影响。
5. 欲望和情感:指人物内心的欲望和情感,如爱情、友情、权力欲望等。
这些欲望和情感的冲突和交织,是新历史小说中常常描写的重要元素。
6. 历史背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环境,如古代、现代、战争时期等。
历史背景为故事提供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7. 时代风貌:指历史背景中的社会风尚、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
新历史小说通过对时代风貌的描写,情景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力度。
8. 政治权力:指国家政治体制中的权力集中和权力斗争。
新历史小说中常常通过对政治权力的描写,展现了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欲望。
9. 阶级矛盾:指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对立等。
新历史小说通常通过对阶级矛盾的描写,体现历史时期社会的不公正和动荡性。
10. 历史意义:指历史事件对于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新历史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人物命运的描写,深化了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并且使读者能够从历史中寻找到对现实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当代文学: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并不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作为叙述话语,它是主 观的,具有虚构性、想像性、创造性和权力性,服从话语的逻辑规则。
因此,对历史氛围的虚构、对正统的宏大历史叙事的倾覆、对蕴含在传统历 史叙事中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是新历史主义的小说的突出特色。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 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 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 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 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 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 精神却崩溃了。它以博大的温情 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 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 求生的欲望。
苏童
苏童,原名童忠贵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 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江 苏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包括《园艺》、 《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 《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 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 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
《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重要作品, 分为两部: 《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出版 于2009年,描述了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 和友情观。被称中国版《百年孤独》,是刘震 云的一个成熟、大气之作。
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 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 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 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 他不得不走出延津。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概观
中国文学中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出现,是文学创作实践中自然发展的结果,也与 整个世界性的后现代文化氛围有关。
新中国史的简单概括

新中国史的简单概括新中国是1949年10月1日宣布成立的,建国后的新中国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时期、1978年到21世纪初的改革开放时期以及21世纪以来的新时代。
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主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脱离封建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到迎接新中国成立30周年等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土改和剥削阶级的专政,实现了土地国有化,解决了绝大部分人民的温饱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无数的解放思想,从而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奠定了基础。
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大跃进”运动,追求农村集体化、速成工业化,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农民的大规模死亡,这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一个灾难性事件。
1966年,毛泽东推出了文化大革命,号召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从而最终演变成了无数的暴力斗争和极左政治斗争。
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文化大革命的高潮逐渐退去。
1978年以后,新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时期,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发展。
在政治方面,中国逐渐走向“三个代表”的思想,人民代表大会系一切权力机关和领导干部队伍的补充必经之路,创造了党的两个决定和三重一大重要历史和制度经验。
在经济方面,中国采取了有计划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工业体系,享受了高速经济增长,特别是在1978年到1989年这一阶段,中国的GDP提高了近6倍,这是新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在文化方面,中国大力推动了各种文化事业的发展,包括教育、科技、文娱等等。
文艺的繁荣也是整个中国民族和文化的繁荣,新中国创造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在社会方面,中国真正成为了世界上强大的力量和国家,跟随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
中国政府也大力推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为广大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这一面目模糊的创作思潮自 80 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 文坛后,被某些论者称为“1989 年——1992年这段时期,最值 得文学史记忆的文学现象”,“形成近十年一种令人瞩目的小 说创作趋向”,并出现了一大批被广为关注的作品,如《白鹿 原》《丰乳肥臀》《夜泊秦淮》系列、《妻妾成群》等。
新历史主义小说则主要指一批接受西方新潮理论的新锐作家所 写的“反映了一种具有‘新历史主义’倾向的历史观”的历史 小说。
五、作品解析
陈忠实《白鹿原》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紧紧抓住白鹿原上“白鹿”家族,紧紧抓住这一家族的族长 ──白嘉轩,并赋予了他宗法家族那种强大的道德力量,让他 与鹿子霖、黑娃、白孝文等人在矛盾冲突中,一同走过改朝换 代、军阀混战、农民运动、国共分裂、年馑与瘟疫、抗日战争 和解放战争,从而表现出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让人自觉地认 识到无论宗法社会所蕴含的道德力量有多么强大,它都必然走 向崩溃。
3.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
传统历史观把历史看成是独立于认识评价的客观存在,新历史 主义改变了这种观念,强调了“历史”的“诗性”,即虚构性、 想象性、创造性和权力性(比如现在的中国人们对大唐帝国, 对武则天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等人物、事件及情感的叙述就是一 种虚构)。这些因素造成了历史的“主观性”。 这一切在话语运作过程中体现出来,历史话语经常采用过去时 态,但“在简单过去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造物主,这就是上 帝或叙述人”(巴尔特)。历史话语一旦形成,首先要遵循的 就不是历史过程的逻辑,而是话语自身的逻辑。这似乎使话语 有了特权,但这种特权使作家暗中活跃起来。 主体情感的密集渗入使历史的偶然性凸现出来。多数新历史主 义作品都表现出对偶然性的强烈兴趣,并通过对历史偶然因素 的渲染,加进自己对历史进程的参与欲望、主观态度和内心焦 虑。
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概括三篇

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概括三篇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概括一篇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491956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二、社会改革全面展开三、统一财经与恢复国民经济四、独立自主外交和抗美援朝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化起步六、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19561978一、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脱离实际的大跃进三、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关系的调整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五、维护国家主权和加强军队建设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艰难发展七、结束文化大革命和在徘徊中前进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1992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与改革开放的起步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四、国防、外交的调整和一国两制的提出五、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六、在严峻考验中深化改革开放第四阶段深化改革开放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19922002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二、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和跨世纪发展战略三、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四、祖国统一事业与外交工作的新进展五、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第五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2012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发展民主政治和繁荣文化三、推动以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四、推进国家统一与建设和谐世界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第六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2019一、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全面依法治国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四、文化建设五、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六、建设美丽中国七、深化军队改革和港澳台工作新进展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九、全面从严治党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概括二篇新中国史,四史之一。
70多年的新中国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不断探索和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的诞生
• 20世纪80年代诞生 • 格林布拉特确立了这一流派的存在及名称, 成为该派的精神领袖 • 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半个世纪以来的形式主义 批评和历史主义批评的清算上,进行历史— 文化转型,强调对文本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综 合治理并将形式主义颠倒的传统颠倒过来, 重新注重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 权力话语的关系
历史主义
• 新历史主义之新是相对于历史主义之旧而言的。 • 历史主义是指研究历史的历史哲学方法,这里的 历史包括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近代著名思 想家哲学家如黑格尔、柏克、卢梭、维柯、克罗 齐、斯宾格勒等人都强调历史的总体发展观: • ⒈坚持任何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必须建立在关 于人类历史的深思熟虑之上。 • ⒉强调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着历史进程并容许做长 期的社会预测和预见。 • ⒊注重思辨的历史哲学为被看做一个整体的人类 历史总方向提供一种解释的模式。 • ⒋注重批判的历史哲学将历史最终看作一种独立 自主的思维形式。
对历史主义的进攻
• ⒊解构主义: • 解构主义从语言哲学入手对历史主义清 算之后仍然无法找到历史哲学的出口, 在写作—文本—批评三维上仅仅注意批评 之维,必然在艺术意义与历史语境、文 学本质和历史意识等问题上造成观念的 对立和偏激化,因此历史意义对文本中 心论具有纠偏去弊之效,历史意识是文 本解读意义的不可缺少的维度。
理论特征与走向理论特征与走向
• 3. 历史与文本: • 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 文本是历史的文本,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文 本 • 历史不是矢量的时间而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过程 • 历史具有不可逆转性但过于与未来在文本意义生成 中瞬间接通 • 历史视界使文本成为一个不断解释而且被解释的螺 旋体 • 历史语境使文本构成一种连续又断裂的感觉和反思 的空间 • 历史是大于文本的,过程是大于结果的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所谓“新历史小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的故事,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态度与思想感情;1、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首先表现在作家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它是在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次上,从而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2、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3、新历史小说以“特定的历史图式“表达了作家的”历史整体化思考“和“文化介入精神”;在新历史小说中,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成就最突出;“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之所以被评论界公认为一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作家在小说中对“民族灵魂的秘史“的描绘;1、白鹿原的史诗品格首先源自其混沌而又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小说的架构非常宏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通过白、鹿两族人物命运的刻画,真实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小说抽象化和观念化的弊端,而是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2、其次,小说的深度还在于作家对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和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人性悲剧;3、再次白鹿原还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着;小说无论从人物的设置,还是意象描写上都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维护“仁义”和道德理想的艰辛历程的刻画,以及对于朱先生“圣贤人格”的塑造,都散发出强烈的文化气息;白鹿原显示了陈忠实驾驭宏大叙事的非凡能力,繁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多重的主题在小说中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而又对称,内涵丰富而又不滞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历史小说观念:新历史小说的出现,可视为鲁迅《故事新编》创作观念的承传和超越。
由于道德失范、政治宽松和艺术民主,当今新历史小说拒绝接受“十七年”小说惯用的政治——历史话语,改变用历史小说阐释历史教科书的做法,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异端”性。
1:新历史小说家通过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在“五四”新文化背景上形成的“现代”话语,家庭的潜在文化语义就是封建、保守的营垒,是腐朽、堕落、衍生罪恶的渊薮,是民主自由与个性主义的否定力量。
而新历史小说家将目光从宫廷、议政、战事、暴动、改朝换代这样巨型景观转向了村落、家族、血缘、人伦、性这些微型社会组织及其冲突。
这表明新历史小说家对家族为内核的传统文化作了重新的审视和认同,因而写出来的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蕴涵。
这类作品如《白鹿原》、《苍河白日梦》、《旧址》、《呼喊与细雨》、《活着》、《故乡天下黄花》等。
2:新历史小说家注重建构个人的历史话语。
他们不愿以“再现”的手段去绘制与社会历史毫厘不差的真实图景,而宁可通过想象和虚构追求感觉的真实、情调的真切,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话语去探寻奥秘和重构历史。
李锐在《旧址》中的题记:“我们的叙述不会给世界和时间带来任何增损,我们的叙述只是为了自己”,他还说自己只是“一意孤行地走进情感的历史,走进内心的历史”,看来,他并不钟情于历史的真实,强调以主体化的视角观照历史,这一点,体现出新历史小说家对历史的个人性的认识和体验。
李锐的《传说之死》,主人公六姑婆出身名门望族,并且是古城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她曾舍命救过后来当上部长的弟弟,是一位对革命有过贡献的功臣。
如果按照传统的创作方法,应该把六姑婆塑造成一位颇具传奇色彩和叱咤风云的人物,并且是一篇可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但是作者却洗去这段历史中的那些最能表现革命本质的浓烈的火红色调。
而另辟蹊径,从疼爱和保护弟弟的亲情人性方面,去描述这位用香火自毁容颜以永不嫁人,终身信佛之志的六姑婆,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党的地下交通站重任的,又是如何为了“杨家的根”,怎样奋不顾身从敌人的监牢和枪口下将她弟弟救出来的。
总之,六姑婆似乎没有多少革命的自觉意识,却完全具有甘愿牺牲自我的人性亲情的意识。
从中可看出,即使带有浓厚“正统”色彩的故事,由于作者个人历史话语的顽强楔入,我们所见到的历史景观与已既定的历史面目发生较大的差异,凸现了历史被重新“书写”的个性化特征。
(三)新历史小说的审美特征:新历史小说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对历史的解构和意义的消解,诸如人物的世俗化,故事的虚构摹写和文本的戏仿艺术等。
而这些方面,鲁迅早在《故事新编》时就有意尝试过。
鲁迅的《故事新编》除了取材神话、传说外,主要取材春秋战国的史实,但他并不以修撰正史的方式,为古人树碑立传,而是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写出人物世俗化的特点。
《理水》,塑造了治水英雄禹的形象。
关于禹的传说,先秦典籍多有著述,然而,鲁迅祛除禹头上的神秘光圈,着力描绘他“乞丐似的”穷困艰苦和“铁铸”般的意志。
有一段描写就很典型:“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伸开了两脚底都是栗子般的老茧。
”小说结尾处还有一个令人回味的描述:“但幸而禹爷自从回京以后,态度也改变一点了,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但上朝和拜客时候的穿着,是要漂亮的。
”禹,在鲁迅强大的艺术聚光灯照射下,现出凡人的一面,暴露了一些人性的弱点。
这些圣人,在鲁迅笔下都突出其形象的“世俗化”和“非英雄化”的特点。
而这一点,对后世历史小说创作颇有启示作用。
1:人物的世俗化,成为新历史小说自觉追求的审美特征之一。
作为反拨和重构历史的需要,新历史小说由再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显赫的历史人物以揭示必然的历史本质,转变为叙述日常生活的风俗活动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展现历史的本色。
新历史小说是借一种历史氛围、历史情调、历史话语方式,在生命存在的体验上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以现代意识把对现实生命存在的思考,放在假定性的历史框架中来加以表现。
作家在有意或无意间偏离或疏远了正统的历史,他们感兴趣的甚至是“正史”所不屑写的妾、妓、兵、匪,其身份一反传统话语中的政治色彩,而带有十足的民间性。
新历史小说比较喜欢展示历史中处于“边缘性”的人物,写他们吃喝拉撒,婚丧嫁娶,朋友反目,邻里争斗等生活的日常性、世俗性、甚至是卑琐性的一面。
2:故事的虚构摹写,是新历史小说第二个审美特征。
新历史小说家对历史不再保持谦卑,时常轻而易举地进入历史,从从容容地展开想象,至于史料的搜集和疑难考订均被洒脱地省略了。
王安忆《父系和母系的神话》由一个中篇《伤心太平洋》和一个长篇《纪实和虚构》组成的。
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我”就是王安忆,父亲就是王Ⅹ,曾祖父开创了我家的出洋史,同乡王木根说他还保留一本福建同安王氏家谱;母亲就是茹Ⅹ,她是一个浪子的女儿,“集孤儿与被抛弃于一身”,解放后以“同志”身份重返上海,等等,都说得有名有姓,可谓言之凿凿。
但它又同时带有虚构性,在本书《跋》中,王安忆明白地说过:“我以交叉的形式轮番叙述这两个虚构世界。
我虚构了我的家族,将此视作我的纵向关系……我还虚构了我的社会,将此视作我的横向关系。
”同时,她又说:“我在虚构时候往往有一种奇妙的逆反心理,越是抽象的虚构,我越是要求有具体的景观作基础。
”这就说纪实和虚构是难分难解的,互相牵制,实者似实而虚,虚者似虚而实。
这样小说就把纪实和虚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3:文本的戏仿,是新历史小说表现出来的第三个审美特征。
鲁迅把《故事新编》中文本的戏仿,称之为“油滑”手法,它表现了作者一种新的思维向度和艺术创造天赋。
《出关》中对《庄子》中哲学语言的戏仿:庄子——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
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
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
此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说有衣服对呢?……这段话,其实是鲁迅把《庄子》中几段话杂糅在一起,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的形式,达到了文本的戏仿效果。
新历史小说出于解构历史,消解意义,必然要建构自己独特的话语机制。
而文本的戏仿便是最能代表他们历史话语的审美追求。
莫言《丰乳肥臀》对古人诗句、现实生活中的严肃或通俗歌词的文本戏拟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的结尾:是一种文本的戏仿,它是对历史的严肃性和正义性的嘲讽和消解,让人觉得历史的前进不过是既有事实的重新演绎而已。
(四)代表作家作品:1:刘恒北京长大,当过兵,文学编辑、知青。
现实经历并不特别,但他的作品总感觉其经历中有创伤经验(创伤是关联心理学、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创伤和记忆有关,记忆和语言有关,语言和主体成长有关,主体成长是文学关注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
新写实小说视角尽可能放的很平,刘恒也关注当下经验,但他并不关注经验的日常性,而关注日常的本能,欲望(希腊神话关注人的日常性,希伯来神话关注宗教、超验的东西。
)。
刘恒的叙述和中国注重社会经验的主流文学不同,他更重内心经验,即心理学上的第二宇宙,强调人生中的创伤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苍河白日梦》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20世纪家族小说之一。
(类似的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叙述人是一个家奴,是活到一百岁的时候,用回忆的语调讲述家族故事。
小说以讲述型取代书写型。
百岁老人与年轻作者的讲述含有一种历史沧桑感,老人是一个家族边缘的窥视者,其视角是有局限的。
这给读者的想象留下很大余地。
二少爷表面上有启蒙思想,深层里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人格上的侏儒,人格严重分裂。
二少爷的形象让人对启蒙话题有所思考。
(可与巴金三部曲中的青年启蒙者比较)。
传统家族小说多以进化论、阶级论把家族成员分为老少两种,老代表保守,少代表新生,这已经是现代性叙事中的一个标准规范。
但在这部小说中,父亲形象没有一点权力,什么都不操心。
他唯一的担心是死。
母亲只知吃斋念佛,父亲只知吃药以延年益寿。
2:格非《大年》,以辛亥革命前后为背景,大旱之年,地主丁伯高的院子被一群饥民围住,丁家常客私塾先生建议分粮,丁听从了,矛盾化解了。
与传统的地主、农民构成小说主要驱动线不同,这篇小说的人物关系很复杂。
豹子、私塾先生、玫构成了小说的核心,替代了丁伯高与豹子的结构。
三个人的关系是一种性关系,而非财产关系。
小说真正的驱动是两个男人争夺一个女人的关系。
这是作者对乡村关系的一个新理解。
与传统的阶级、经济、政治关系不同,是一个人的情欲的关系。
3:叶兆言“夜泊秦淮”《状元镜》、《十字铺》、《半边营》、《追月楼》。
四篇小说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到45年抗战胜利。
剔除了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来构成的小说,叙述重点放到家常的世俗的生活上。
《十字铺》:士新与季云被放到对比的关系上。
士新形象萎缩、木讷,侍从原型,走上坡路。
季云:风流才子,敢作敢为,白马王子原型,走下坡路。
真珠:才女、美女。
士新步步为营,季云最终被杀。
小说讲了一个吃到天鹅肉的故事,是反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
南山先生把家安在妓院中,这是一种反讽。
季云和南山的关系既有上下辈关系,又有朋友关系,这打破了传统家族中的权力关系。
小说把爱情至上主义、英雄至上主义、理想至上主义、一切都放到了务实的基点上。
(五)总结:1:意义:新历史小说有自己的对立面,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的讲述规范、意义规范来说是新的。
(1)结构上的颠覆:题材上选择家族日常世俗经验,替代传统的革命历史重大事件的题材。
题材由大变小,使小说内部事理逻辑被颠覆。
新历史小说内在逻辑和结构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压迫反压迫的关系,变成了更复杂的血缘、欲望关系。
(2)意义的颠覆:结构形态之后是意义形态,传统的历史进步论变成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历史循环论。
这是新历史小说在意义上的颠覆。
(3)选择边缘身份的人讲述历史也是其文体上的变化之一。
(4)“新历史小说”受“新写实小说”的影响很大,除取材外,主要特征与“新写实”极为相似,尤其“新历史小说”在“记史”的掩盖下,将新写实小说被琐事的“实录”遮蔽的“故事性”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使得新历史小说的可读性甚至远在新写实小说之上,从而最后完成了对先锋小说文体实验导致的精英化倾向的反拨。
2:缺点:“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文学化的重构,对于传统的意识形态化的历史文学当然是一个突破。
但它本身的弱点也很快暴露了出来。
新历史小说的作者们太强调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拨,以至于常常陷入另一种模式之中;他们对叙事快感的过分热衷也让他们随意放纵自己的想象力,甚至顾不上逻辑和情理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