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合集下载

新历史小说名词解释

新历史小说名词解释

新历史小说名词解释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背景的小说体裁,同时也将现实中的历史与小说中的虚构情节相结合,以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为主线展开故事。

在新历史小说中,有很多特定的名词需要进行解释。

1. 历史事件:指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如战争、政治动荡、宗教改革等。

这些事件为小说提供了背景和时间线索,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与这些事件相互交织。

2. 历史人物:指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可以是国家领导人、军事将领、文化名人等。

新历史小说常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虚构塑造,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

3. 虚构人物:指小说中创造的不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

这些人物常常被置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中,通过他们的视角和经历,展现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后的人性。

4. 国家命运:指国家的兴衰荣辱、政治动荡或统一分裂等历史命运。

新历史小说中,常常通过人物的故事来体现国家的命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对于国家的影响。

5. 欲望和情感:指人物内心的欲望和情感,如爱情、友情、权力欲望等。

这些欲望和情感的冲突和交织,是新历史小说中常常描写的重要元素。

6. 历史背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环境,如古代、现代、战争时期等。

历史背景为故事提供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7. 时代风貌:指历史背景中的社会风尚、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

新历史小说通过对时代风貌的描写,情景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力度。

8. 政治权力:指国家政治体制中的权力集中和权力斗争。

新历史小说中常常通过对政治权力的描写,展现了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欲望。

9. 阶级矛盾:指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对立等。

新历史小说通常通过对阶级矛盾的描写,体现历史时期社会的不公正和动荡性。

10. 历史意义:指历史事件对于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新历史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人物命运的描写,深化了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并且使读者能够从历史中寻找到对现实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当代文学:新历史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新历史主义
文学上的新历史主义是这一历史观念在文学上的回声。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并不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作为叙述话语,它是主 观的,具有虚构性、想像性、创造性和权力性,服从话语的逻辑规则。
因此,对历史氛围的虚构、对正统的宏大历史叙事的倾覆、对蕴含在传统历 史叙事中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是新历史主义的小说的突出特色。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 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 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 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 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 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 精神却崩溃了。它以博大的温情 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 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 求生的欲望。
苏童
苏童,原名童忠贵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 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江 苏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包括《园艺》、 《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 《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 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 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
《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重要作品, 分为两部: 《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出版 于2009年,描述了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 和友情观。被称中国版《百年孤独》,是刘震 云的一个成熟、大气之作。
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 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 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 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 他不得不走出延津。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概观
中国文学中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出现,是文学创作实践中自然发展的结果,也与 整个世界性的后现代文化氛围有关。

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1)的创作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90年代前期形成高潮,至今仍有余波,在十几年的时掀起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新历史主义文学大潮。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或相近的思想和审美旨趣,进而表现出作为一股创作潮流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寓化等。

本文将从具体的作品文本出发来评析新历史主义小说文学思潮的这些鲜明的创作特征。

一、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对于正史的正襟危坐的庄严姿态,新历史主义总表现出对于它的怀疑和漠视,因为按照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真实只存在于观念构造之中,“历史事件在变成史料时就受到了权力关系和话语虚构性的建构”。

新历史主义的这些颠覆正史的意图、策略在许多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中与作者不谋而合,并首先表现在叙事立场的民间化上。

中国的传统文学里历来有着与“正史”相对的“野史”一面的存在,几经曲折之后,“野史”的精神在新历史主义小说这里重又得到了继承与张扬。

首先,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叙事时采取中立的立场,着意模糊、涂改、忽略作品人物之间的阶级界限,从民间视角关照国民的精神生存状态。

其次,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叙事时将目光从传统历史题材小说的宏大叙事转向对历史的局部与细部的描摹,着力表现“家族村落的兴衰荣枯以及平民百姓的小小悲欢”,完成了从宏观向微观的叙事转变。

更进一步的,许多作品开始着力于表现平民百姓、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悲欢离合,以精准细致的描摹勾勒出小人物在历史长河、时代风云中的生存状态,表达中和的民间历史观。

二、历史视角的个人化新历史主义认同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认为人首先是历史的阐释者,所谓的历史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是已经消逝了的,现有的作为史料的“历史”都是人的主体意识介入的结果,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历史的“本质”,而历史只存在于人们对它的讲述,因而“每一部历史都必然呈现为叙述话语形式和历史文本,人们只能在叙述形式之中而不能在它之外把握历史”伸’,由此,他们“把过去所谓单线大写的历史,分解成众多直线小写的历史;从而把那个‘非叙述、非再现’的历史,拆解成了一个个由叙述人讲述的历史”。

新时期小说流派及其特征

新时期小说流派及其特征

A、结合小说流派的发展,谈一谈新时期文学创作对现实主义的超越?新时期小说流派繁多,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融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的思想观念,文学价值观多样化,创作方法多元化。

使得现实主义得到升华。

一.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这一时期是现实主义的复归与深化。

由于“五四”现实主义传统和俄苏现实主义的长期影响,现实主义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始终是主导性潮流。

从70S后期到80S初期,相继出现的伤痕,反思,改革文学的热潮,重新恢复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基石和主轴地位。

但这种“复归”并不简单地复归到“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而是通过真实的描写和大胆的批判来重振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因此这种复归也是一种深化。

《班主任》、《伤痕》都通过现实主义对真实生活做了真实的再现。

尽管作为过渡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尽完善,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但它们以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伤害,反思社会,追求现实性,这些都标明现实主义的复归。

《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的改革文学,并不是被动地阐释政策图解口号,一味地讴歌赞颂,而是能动的介入现实,批判现实,改造现实。

作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实生活做出自己的描绘和评价。

新时期小说创作在向生活真实的挺进中,也促进现实主义创作的不断深化。

二、寻根小说: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更具多元化,融入了现代主义等创作手法。

寻根文学突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文学创作朝多元化发展,“寻根文学”及吸收了传统艺术表现方法,又包含现代艺术表现方法,更注重艺术探索,是文学自觉的体现。

这一时期的作品如《爸爸爸》、《棋王》、《小鲍庄》、《人生》在艺术表现上都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在表现技巧上也采用象征、寓言等。

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寓言、象征的现代主义叙述方式,塑造了主人公“丙崽”这一形象来代表文化畸形、丑陋、愚顽的一面。

对于原始部落鸡头寨的构建,也是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新时期小说笔记 文理学院版

新时期小说笔记 文理学院版

绪论一、新时期小说概况(一)新时期小说的特征(自由、自觉、文体自觉)(二)新时期的小说主潮1、现实主义的复归(1976—1979)第一阶段伪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特点:反传统、反理性第二阶段(1980—1985)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从再现到表现,从现实真实到心理真实,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第三阶段(8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反崇高、反自我、反中心、反结构创造英雄—消解英雄贵族化—平民化雅文学—俗文学二、新时期小说的小说流派1、现实主义小说流派(1977—1984)(1)伤痕小说(复归)——反思小说(深化)——改革小说(张洁《沉重的翅膀》《花园街五号》开放)寻根文学: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郑万隆的《异乡异闻》、张承志《黑骏马》、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2)什么是新写实小说: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但抛弃了传统现实小说的典型化,注重写生活流,消解了英雄,写普通的人民众生,它融合了现代派小说的特点,学习了荒诞变形等,它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零度情感。

新现实主义小说:(陈思和把90年代后小说命名为新现实主义小说)题材以工厂和乡镇为主。

代表作家:谈歌《大厂》、何申《年前年后》、关仁山《九月还乡》被称为“河北三驾马车”,湖北刘醒龙的《天行者》《分享艰难》新官场小说:王跃文《国画》李佩甫《羊的门》阎真《沧浪之水》2、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小说流派新潮小说:广义的现代主义小说,包括意识流小说—象征哲理小说—意象小说张承志《北方的河》,邓刚《迷人的海》荒诞小说:宗璞《我是谁》陈村《美女岛》黑色幽默小说:徐星《无主题变奏》魔幻现实主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扎西达娃《西藏,隐密的岁月》和《西藏,系在皮绳上的魂》3、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小说流派的特征(1)反传统、反自身、反英雄、反结构、反中心、反崇高;(2)消解深度模式,认为事物没有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能指和所指的不同,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分;(3)零度情感介入;(4)零散化、指故事情节被分散了;(5)语言的粗鄙化4、先锋小说(80年代后期):狭义的现代小说,代表作家马原、洪峰。

“新历史小说”论

“新历史小说”论

“新历史小说”论一"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的-个分支,从时间上看,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几乎同时出现,尽管1989年《钟山》杂志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时并没有"新历史小说"这一称谓,但作为一种小说形态,实际早已经在文坛出现。

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就已具备了后来被称为新历史小说的诸种质素。

通常人们习惯把苏童的《妻妾成群》、《米》,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池莉的《预谋杀人》,赵本夫的《刀客与女人》,周梅森的《沉沦的土地》、《孤乘》、《心狱》,范小青的《顾氏传人》,乔良的《灵旗》,廉声的《妩媚归途》,李晓的《民谣》、《相会在K市》等看作是新历史小说的重要代表。

长篇小说《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丰乳肥臀》等,当然要远比前面提到的许多小说复杂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但从创作思潮和文学史的发展流脉看,它们与新历史小说也有许多极为相似的艺术质素,譬如《白鹿原》,把家族与民族,国史与心史等诸多因素纠缠在一起,以此展示历史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和人的多层次的精神结构与文化品格,使小说不但有很强的可读性,也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给读者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

这是在共和国成立以来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部优秀历史小说。

对于这些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创作,"新历史小说"这一概念显然不能全部涵盖,因而,一般也不把它与新历史小说等量齐观,自然也就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

所以在新写实小说之外给它另外一个"新历史小说"的命名,是因为这类小说与方方、池莉、刘震云等被人们看作新写实小说代表的《风景》、《烦恼人生》、《一地鸡毛》等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

按陈思和先生的说法,新写实小说的取材和表现领域一般限定在现实时空,或往前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即共和国时代。

而新历史小说的取材一般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至20世纪40年代末,即习惯上被称为"民国时期"的这一历史阶段。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
6
4.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将文学置于历史现实与意识形态两种作用 力发生交汇的场所,认为文学不是反映作为背景和对象的历史 现实,而是在“文本间性”基础上,通过“商讨”、“交换” 和“流通”等富有平等对话色彩的手段,与历史现实的各种力 量相互塑造。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强化政治批判性来体现自身的意识形 态性,认为阐释者对历史的批判必然包含对当代的批判。其通 用策略是边缘化:关注边缘人物,撷取边缘史料,采用边缘立 场,得出边缘理论。边缘化本身所具有的“非中心”潜能,常 常使得处于中心的各种话语露出破绽,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 基础显出裂隙。
新历史小说
一、新历史主义 二、新历史小说 三、新历史小说的类型 四、创作特征 五、作品解析 六、缺陷或不足
1
“新历史小说”还是“新历史主义小说”?
石恢:《“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小说评 论》)
2
一、新历史主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思想界和文学界兴起的一种
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兴起于1970年代的美国,1980年代到 达鼎盛期)。新历史主义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 代表人物有蒙特洛斯、海登·怀特、多利莫尔等。 理论基础: •尼采的历史健忘论和超人重构历史学说 •福柯的瓦解与重构历史文本学说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学说 内容:借鉴解构主义方法,颠覆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心思想, 反对文本的模式化,认为写作文学史文本是一种精神生产活 动,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否定、超越、创造性的生产,反 对结构主义叙事学。
10
新历史主义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对比
• 新历史主义小说作为与传统历史小说对立设置的一种文体, 既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反叛,也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超越。
• 传统历史小说的历史观:追问历史的本质、本原和基本动力 的一些哲学性见解。

历史的另一种言说——论中国当代新历史小说

历史的另一种言说——论中国当代新历史小说

历史的另一种言说—论中国当代新历史小说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1级研究生:唐宇导师:黄伟林教授引言历史,在国人眼中,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词语。

中国历来是一个注重历史的国度,因此,史传文学和历史小说向来都比较发达。

1986年,中国文坛出现了两部震撼当代人历史观念的小说——莫言的《红高梁》(《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和乔良的《灵旗》(《小说选刊》1986年第10期)。

这两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引起了文坛热切而广泛的关注,因为它们让人看到了与以往传统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所不同的一种对历史的重新书写。

在此后的许多年里,与这两部小说有相同或相似艺术旨归的一大批可以称之为“新历史小说”的作品中,有许多确实是不俗之作,若干年后在文学史上想必也应占有一席之地,如苏童的《红粉》、《妻妾成群》,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周梅森的《国殇》等。

新历史小说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十七年的时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有许多作品不仅获得了读者的青睐,也获得了文学评论界的肯定,还有的已被改编为电影。

新历史小说的兴盛不仅是一个表面的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所采用的与传统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截然不同的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应值得关注和研究。

作品中采用的进入历史的民间视角无疑为我们在以往采用的政治、经济、阶级视角之外开辟了另一个广阔的视野空间,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多面性、丰厚性、世俗性和生动性。

新历史小说中暗含的对于历史的思考——比如“什么是历史?”,“历史有多大的真实性?”,“历史是确定的吗?”,“历史的偶然性与可能性”等等,都能激发读者与研究者对历史进行重新思索,从而有可能推翻或修正在单一视角的传统思维模式中得出的对历史的理解或结论。

对于新历史小说十七年来的创作业绩及成败得失,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

但众声喧哗之下,对于最根本的问题——即“新历史小说”这一概念仍旧模糊不清,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定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所谓“新历史小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的故事,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态度与思想感情;
1、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首先表现在作家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它是在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次上,从而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
2、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
3、新历史小说以“特定的历史图式“表达了作家的”历史整体化思考“和“文化介入精神”;
在新历史小说中,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成就最突出;“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之所以被评论界公认为一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作家在小说中对“民族灵魂的秘史“的描绘;
1、白鹿原的史诗品格首先源自其混沌而又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小说的架构非常宏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通过白、鹿两族人物命运的刻画,真实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小说抽象化和观念化的弊端,而是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
2、其次,小说的深度还在于作家对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和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人性悲剧;
3、再次白鹿原还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着;小说无论从人物的设置,还是意象描写上都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维护“仁义”和道德理想的艰辛历程的刻画,以及对于朱先生“圣贤人格”的塑造,都散发出强烈的文化气息;
白鹿原显示了陈忠实驾驭宏大叙事的非凡能力,繁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多重的主题在小说中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而又对称,内涵丰富而又不滞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