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电路

第十章电路
第十章电路

第10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10-1 图题10-1一对耦合线圈,左边线圈接正弦电压,频率为500Hz ,右边线圈开路。此时

电流表读数为1A ,电压表读数为31.4V ,则两个线圈的互感M =(10) mH 。

图题10-1s

10-2 图题10-2中电压u 1= (dt

di dt

di M

L

211+-) 。

图题10-2

10-3 求图题10-3所示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阻抗Z AB 。

图题10-3

解:戴维宁定理求解:

()()Ω=+=?-+=222122//44j j j Z AB 。

10-4 画出图题10-4电路的去耦等效电路,并标出各元件的阻抗。

图题10-4

解:

:1 B A

j4Ω j4Ω

- +

+ -

1u 2u

10-5 若图题10-5变压器电路,其原边线圈A 、B 两部分的额定电压各为110V 。设此变压器

作为一组耦合电感分析。

(1)标出原边A 、B 两个耦合线圈同名端的位置;

(2)当电源电压为220V 时原边线圈的端钮应如何连接?请将连接方法画在图中。

图题10-5

解:

1与2;顺向串联,且1接电压源正极、2'接电压源负极

10-6 求图示电路的等效阻抗Z AB = (4+j4)Ω。

图题10-6

10-7 图题10-7示互感耦合电路,试写出u 1、u 2的表达式:

(1211di di u L M dt dt

=-,2122di di

u L M dt dt =-)。

图题10-7

1

1

Ω

+ +

- -

1u 2u

j6

10-8 在图示电路中,已知等效电感mH L AD 60=,mH L AC 40=,则 A 和D 是同名端,互感

系数5mH 。

图题10-8

10-9 图题10-9所示电路,ab 端的等效电感L ab = ( D )。

图题10-9

A 、 12H

B 、 6H

C 、 18H

D 、 30H

10-10 图题10-10所示电路,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式为( C )。

图题10-10

A 、 dt di

M dt di L u dt di M dt di L u 1222211

1 +=+=、 B 、 dt

di

M dt di L u dt di M dt di L u 12222111 --=--=、 C 、 dt

di M dt di L u dt di M dt di L u 1222211

1 -=-=、

D 、 dt

di

M dt di L u dt di M dt di L u 12222111 +-=+-=、 10-11

图题10-11所示电路在开关闭合后电流i 的时间常数等于( B )。

图题10-11

2

1

2

1

u 2

u 1 L 1

L 2 i i 2

S

u Ω

A 、 2s

B 、 3s

C 、 0.5s

D 、1/3s

10-12

图题10-12所示单口网络相量模型的等效阻抗等于( )。

图题10-12

A 、(54)j +Ω

B 、(53)j +Ω

C 、(52)j +Ω

D 、(55)j +Ω

10-13

图题10-13

所示正弦电流电路中,已知()45)s u t t V ?

=+。

(1) 画出电路的相量模型。

(2) 求含源单口网络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3) 负载阻抗为何值时可以获得最大平均功率,并计算此最大功率。

4

0.25F

1

S

负负负负负负

图题10-13

解:

(1)画出电路的相量模型。(2分)

(2)求含源单口网络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

j2Ω

j2Ω

.

.

1108452*2*413544

(13)(23)4

S oc U U j j V V

Z Z j j ?

?∠===∠=++Ω=+Ω

也可作出电路的去耦等效电路后再求解。

02

*84541354

2*(42)

[11](23)4

oc j U V V j j Z j j ?

??=

∠=∠-=++Ω=+Ω

(3)负载为何值时可以获得最大平均功率,并计算此最大功率。

*02

max 0

(23)16/824L oc Z Z j U P W W

R ==-Ω

=== 10-14

图题10-14所示单口网络的输入电阻等于( D )。

图题10-14

A

、3Ω

B 、4Ω

C 、

D 、12Ω

10-15

图题10-15所示电路中负载获得的最大平均功率等于( B )。

图题10-15

Ω

3

Ω:

a

b

:U tV

A 、8W

B 、16W

C 、32W

D 、64W

10-16 图题10-16所示电路中耦合电感串联的等效电感分别为16mH 和10mH ,则其互电

感M 为( B )

图题10-16

A 、1mH

B 、1.5mH

C 、3mH

D 、6mH

10-17

图10-17所示正弦电流电路中,已知()()t t u S 2cos 212=V 。 (1)画出电路的相量模型。

(2)求含源单口网络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3)负载阻抗为何值时可以获得最大平均功率,并计算此最大功率。

图题10-17

解:

(1) 画出电路的相量模型。

a

b

2

L L '

a

b

2

L

含源单口网络

(2) 从消去互感的相量模型中,计算含源单口网络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V V j U oc 45260122

1

1∠=∠?+=

?

Ω+=Ω??

????

-+++=)43(2)11)(11(420j j j j Z (3) 负载为单口网络输出阻抗的共轭复数时,获得最大平均功率,并计算出此最大功率。

Ω-==*)43(0j Z Z L

W W R U P 63

4264202

max =??==∞

10-18 图题10-18所示单口网络的等效电感为(C )。

图题10-18

A 、1H

B 、2H

C 、3.5H

D 、4H

a

b

1H

10-19 图题10-19所示电路中R =1Ω,ωL 1=2Ω,ωL 2=32Ω,

Ω=321

C

ω,耦合因数k =1,求电流1I 和2

U 。

+

-

图题10-19

解:原边等效电路

+

-

R

+

-

原边等效电路图

副边等效电路图

耦合因数12

1==

L L M k 821==L L M ωωω

∞=22Y A I 01

= 副边等效电路

()()21/64112j Y M Z eq +==ω (2分)

j

j j j C

j L j Z C

j j M j U eq 64)

21(32)21(64118)

21(22

+?+=

+

+??+=ωωωω (3分) 02

032∠=U (1分)

ω2

1108∠MY j ω2

U

电路原理(邱关源)习题答案相量法

第八章 相量法 求解电路的正弦稳态响应,在数学上是求非齐次微分方程的特解。引用相量法使求解微分方程特解的运算变为复数的代数运运算,从儿大大简化了正弦稳态响应的数学运算。 所谓相量法,就是电压、电流用相量表示,RLC 元件用阻抗或导纳表示,画出电路的相量模型,利用KCL,KVL 和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列写出未知电压、电流相量的代数方程加以求解,因此,应用相量法应熟练掌握:(1)正弦信号的相量表示;(2)KCL,KVL 的相量表示;(3)RLC 元件伏安关系式的相量形式;(4)复数的运算。这就是用相量分析电路的理论根据。 8-1 将下列复数化为极坐标形式: (1)551j F --=;(2)342j F +-=;(3)40203j F +=; (4)104j F =;(5)35-=F ;(6)20.978.26j F +=。 解:(1)a j F =--=551θ∠ 25)5()5(22=-+-=a ο 13555arctan -=--=θ(因1F 在第三象限) 故1F 的极坐标形式为ο135251-∠=F (2)ο13.1435)43arctan(3)4(34222∠=-∠+-=+-=j F (2F 在第二 象限) (3)ο43.6372.44)2040arctan(40204020223∠=∠+=+=j F (4)ο9010104∠==j F (5)ο180335∠=-=F (6)ο19.7361.9)78.220.9arctan(20.978.220.978.2226∠=∠+=+=j F 注:一个复数可以用代数型表示,也可以用极坐标型或指数型表示,即θθj ae a ja a F =∠=+=21,它们相互转换的关系为:

电路理论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陈希有主编 第一章

答案1.1 解:图示电路电流的参考方向是从a 指向b 。当时间t <2s 时电流从a 流向b,与参考方向相同,电流为正值;当t >2s 时电流从b 流向a ,与参考方向相反,电流为负值。所以电流i 的数学表达式为 2A 2s -3A 2s t i t ? 答案1.2 解:当0=t 时 0(0)(59e )V 4V u =-=-<0 其真实极性与参考方向相反,即b 为高电位端,a 为低电位端; 当∞→t 时 ()(59e )V 5V u -∞∞=-=>0 其真实极性与参考方向相同, 即a 为高电位端,b 为低电位端。 答案1.3 解:(a)元件A 电压和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元件A 消耗的功率为 A A A p u i = 则 A A A 10W 5V 2A p u i === 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 (b) 元件B 电压和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元件B 消耗的功率为 B B B p u i = 则 B B B 10W 1A 10V p i u -===- 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c) 元件C 电压和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元件C 发出的功率为 C C C p u i = 则 C C C 10W 10V 1A p u i -===-

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答案1.4 解:对节点列KCL 方程 节点③: 42A 3A 0i --=,得42A 3A=5A i =+ 节点④: 348A 0i i --+=,得348A 3A i i =-+= 节点①: 231A 0i i -++=,得231A 4A i i =+= 节点⑤: 123A 8A 0i i -++-=,得123A 8A 1A i i =+-=- 若只求2i ,可做闭合面如图(b)所示,对其列KCL 方程,得 28A-3A+1A-2A 0i -+= 解得 28A 3A 1A 2A 4A i =-+-= 答案1.5 解:如下图所示 (1)由KCL 方程得 节点①: 12A 1A 3A i =--=- 节点②: 411A 2A i i =+=- 节点③: 341A 1A i i =+=- 节点④: 231A 0i i =--= 若已知电流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流。 (2)由KVL 方程得

电路第五版邱关源第10章部分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解当电流分别从两线圈存自的某端同时流人(或流出)时,若两考产生的磁通相互堆强?则这两端称为耦含线圈的同名端. 根据厲上定义,可分别假设各线潮中流过施感电流*判别其所产主磁通的棺互悟况、蓉相巨増强U同向X则电流人罐互为同名端;若栢互削弱(反向几则电流人端互为昇名端. 可以判别对图<亀】?同名端为门小?CL\2)f对圉讣几同名斓为(if)Jfr-1两个具有耦件询线圈如图所示? ⑴标出它们的同名端f ,(2)斗图中斤关SCW合时或闭合JS 再打 开时?试根据驢伏农的偏转方向验邃同名堆. 解fl)ftl牺题V>-3斯闿前方法?可閒足同名般为(1⑵?在图占用梢何的符琴“』标出(闱略). ' -- ‘定 (2>该电路可以用于耦含垛■同名岫的厕试.当开关S怏速囲合时,统* 1中间增大的电流u从配標正极at人线弱1的瑞子b it时巴沪>O t?|?伏寢的高电位端与端子1为同名端-当开关S闭合后再打开时興能变小〒此时髦秋衷低电位竭与端于1为同名#SL MWTn"「僅

若有电流“ =2 + 500.(10/ + 30。)“2 =血予A?各从图10-13所示线岡的1端和2端流人?并设线耳壬] 圈」的电感。= 6H,线團2的电感“ =3乩|/,」 /yT7T 互感为M = 4 H.试求:〈1>各线圈的磁逋链' (『, ; (2>端电压祝山和班如〈3>網合因数&?弋、雪#汙 解依題慰,作题解10?3图,则」山比 (1) p = W LI - W12 严LM1-M" ? ?M 10-Jffl =6 X [? + $<x^a0£ + 30")] — 4 X 10e_s, =(12 + 30cos( 10Z + 30°) — 40e-b,) Wb ?2 = W22 — W21 =匸2 i2 — Mi 1 =(-S- 20cos( 1 Or 4- 30") 4- 30e-5f) Wh (-300tjin( 10c + 30)+ 200e-s,) V “22?= 乎二 #「一8—20cos(10i+30j +50亡7叮 =C200sin( 10/ + 30°) — 150 严)V

电子电路第十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习题十 10-1 在数字系统中,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如何用二—十进制表示十进制数 答:在数字系统中采用二进制数有许多优点,其主要优点有:①对元件参数的要求较低;②不仅具备算术运算功能,而且具备逻辑运算功能;③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④便于长期保存信息;⑤安全、可靠;⑥通用性强。 通过二进制的编码来表示十进制数,这种编码称为BCD 码,BCD 的编码方式有很多种,最容易理解、最直观的编码是“8421”码,这是一种有权码,常用的BCD 有权码还有“2421码等,除此之外,在BCD 码中还有无权码。如格雷码、余3码等。 10-2 什么叫编码用二进制编码与二进制数有何区别 答:由于数字系统中用0、1两个数表示所有的信息,对于数字信息可以直接用二进制数表示,但是对于一些图形、符号、文字等信息,要用0、1来表示,就必须按照0、1的一定规则组合来代表。这种按照一定规则组合的代码,并赋予一定含义就称为编码。 二进制编码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或代表图形、符号、文字、颜色等),而二进制数就是一个具体的数值,它代表了数值的大小和正负。 10-3 将下列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① ② .1001 ③ 111111 ④ 解:①()B =(27+26+22 +1)D =(128+64+4+1)D =(197)D ②(.1001)B =(27+25+22+21+2-1+2-4 )D =D ③(111111)B =(26 -1)D =(63)D ④()B =(211+210+27+26+23+22 )D =(3276)D 10-4 将下列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 ① 57 ② ③ ④ 解:①(57)D =(111001)B =(71)O =(39)H ②D ≈B =O =H ③D =B =O =H ④D ≈(0.)B =O =(E7)H 10-5 把下列十六进制数转化成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进制数: ① H ② H ③ (3AB6)H ④ H 解:①H =B =O =D ②H =(.)B =O ≈D ③(3AB6)H =(0)B =(35266)O =(15030)D ④H =B =O ≈D 10-6 什么是模2加它与逻辑代数加法有何区别 答:模2加就是一位二进制加法的运算规则(不考虑进位)、而逻辑代数的加是逻辑关系的一种表述。。它们的规则分别如下: 模2加:011110101000=⊕=⊕=⊕=⊕ 逻辑加:1111101010 00=+=+=+=+ 10-7 将下列十进制数用8421BCD 码表示。 ① D ② D 解:①D =(0011 0111. 1000 0110)8421BCD ②D =(0110 0000 0101. 0000 0001)8421BCD 10-8 根据格雷码与二进制数的关系式,列出四位二进制数所对应的格雷码。

《电路原理》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练习题 1-1说明题1-1图(a )、(b )中:(1)u 、i 的参考方向是否关联?(2)ui 乘积表示什么功率?(3)如果在图(a )中u >0、i <0;图(b )中u >0、i >0,元件实际发出还是吸收功率? (a )(b ) 题1-1图 1-4在指定的电压u 和电流i 的参考方向下,写出题1-4图所示各元件的u 和i 的约束方程(即VCR )。 (a )(b )(c ) (d )(e )(f ) 题1-4图 1-5试求题1-5图中各电路中电压源、电流源及电阻的功率(须说明是吸收还是发出)。 (a )(b )(c ) 题1-5图 1-16电路如题1-16 (a )(b ) 题1-16图 1-20试求题1-20图所示电路中控制量u 1及电压u 。 题1-20图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练习题 2-1电路如题2-1图所示,已知u S =100V ,R 1=2k ?,R 2=8k ?。试求以下3种情况下的电压u 2和电流i 2、 i 3:(1)R 3=8k ?;(2)R 3=?(R 3处开路);(3)R 3=0(R 3处短路)。 题2-1图 2-5用△—Y 等效变换法求题2-5图中a 、b 端的等效电阻:(1)将结点①、②、③之间的三个9?电阻构成的△形变换为Y 形;(2)将结点①、③、④与作为内部公共结点的②之间的三个9?电阻构成的Y 形变换为△形。 题2-5 2-11利用电源的等效变换,求题2-11图所示电路的电流i 。 题2-11图 2-13题2-13图所示电路中431R R R ==,122R R =,CCVS 的电压11c 4i R u =,利用电源的等效 变换求电压10u 。 题2-13图 2-14试求题2-14图(a )、(b )的输入电阻ab R 。 (a )(b ) 题2-14图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练习题 3-1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画出题3-1图所示电路的图,并说明其结点数和支路数:(1)每个元件作

《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 陈希有)习题答案第十章

答案10.1 解:0t 时,求等效电阻的电路如图(b)所示。 等效电阻 Ω=++-==5)36(4i i i i i u R 时间常数

s 1.0i ==C R τ 0>t 后电路为零输入响应,故电容电压为: V e 6.0e )0()(10/t t C C u t u --+==τ Ω6电阻电压为: V e 72.0)d d (66)(101t C t u C i t u -=-?Ω-=?Ω-=)0(>t 答案10.4 解:0t 后电路为零输入响应,故电感电流为 A e 3e )0()(2/t t L L i t i --+==τ)0(≥t 电感电压 V e 24d d )(21t L t i L t u --==)0(>t Ω3电阻电流为 A e 236321 33t L u i u i --=Ω +?Ω=Ω= Ω3电阻消耗的能量为: W 3]e 25.0[121230 40 40 2 3 3=-==Ω=∞-∞ -∞ Ω??t t dt e dt i W 答案10.5 解:由换路定律得0)0()0(==-+L L i i ,达到稳态时电感处于短路,故 A 54/20)(==∞L i 求等效电阻的电路如图(b)所示。

“电路原理”第1-6章作业参考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练习题 1-1说明题1-1图(a )、(b )中:(1)u 、i 的参考方向是否关联?(2)ui 乘积表示什么功率?(3)如果在图(a )中u >0、i <0;图(b )中u >0、i >0,元件实际发出还是吸收功率? 元件 (a ) (b ) 题1-1图 答:(1)1-1图(a )中u 、i 在元件上为关联参考方向:1-1图(b )中u 、i 在元件上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2)1-1图(a )中P=ui 表示元件吸收的功率;1-1图(b )中P=ui 表示元件发出的功率。 (3)1-1图(a )中P=ui <0表示元件吸收负功率,实际发出功率:1-1图(b )中P=ui >0 元件实际发出功率。 1-4 在指定的电压u 和电流i 的参考方向下,写出题1-4图所示各元件的u 和i 的约束方程(即VCR )。 (a ) (b ) (c ) (d ) (e ) (f ) 题1-4图 答:1-4图(a )中u 、i 为非关联参考方向,u=10×103i 。 1-4图(b )中u 、i 为非关联参考方向,u=-10i 。 1-4图(c )中u 与电压源的激励电压方向相同u= 10V. 1-4图(d )中u 与电压源的激励电压方向相反u= -5V. 1-4图(e )中i 与电流源的激励电流方向相同i=10×10-3A 1-4图(f )中i 与电流源的激励电流方向相反i=-10×10-3A 1-5 试求题1-5 图中各电路中电压源、电流源及电阻的功率(须说明是吸收还是发出)。 (a ) (b ) (c ) 题1-5图

答:题1-5图(a)中流过15V电压源的2A电流与激励电压15V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因此,电压源发出功率P U发=15×2W=30W; 2A电流源的端电压为U A=(-5×2+15)V=5V, 此电压与激励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因此,电流源吸收功率P I吸=5×2W=10W;电阻消耗功率P R=I2R=22×5W=20W电路中P U发=P I吸+P R功率平衡。 1-5图(b)中电压源中的电流I US=(2-5/15)A=-1A,其方向与激励电压关联,15V的电压源吸收功率P US吸=15×(-1A)=-15W电压源实际发出功率15W。2A电流源两端的电压为15V,与激励电流2A为非关联参考方向,2A电流源发出功率P IS发=2×15=30W。、 电阻消耗功率P R=152/5=45W,电路中P US+P R=P IS发功率平衡。 1-5图(c)中电压源折中的电流I US=(2+15/5)A=5A方向与15V激励电压非关联,电压源发出功率P US发=5×15=75W。电流源两端的电压为15V,与激励电流2A为关联参考方向,电流源吸收功率P IS吸=2×15=30W,电阻消耗功率P R=152/5=45W,电路中P US发=P IS吸+P R功率平衡。 1-16 电路如题1-16图所示,试求每个元件发出或吸收的功率。 I 1 (a)(b) 题1-16图 答:题1-16图(a)中,应用KVL可得方程:-U+2×0.5+2U=0得U=-1V,电流源电压U与激励电流方向为非关联,因此电流源发出功率P IS发=-1×0.5=-0.5W(实际吸收功率)。电阻功率P R=0.52×2=0.5W VCVS两端的电压2U与流入电流方向关联,故吸收功率P US吸=2U×0.5=-1W(实际发出功率)。P IS发=P US吸+P R 题1-16图(b)中,在结点A应用KCL可得:I2=I1+2I1-3I1 再在左侧回路应用KVL可得:2I1+3I1=2得I1=0.4A 根据各电流、电压方向的关联关系,可知,电压源发出功率为P US发=2I1=0.8W CCCS发出功率为P CS发=3I1×2I1=3×0.4×2×0.4=0.96W 2Ω电阻消耗功率P R1=I12×2=0.32W 2Ω电阻消耗功率P R2=(3I1)2×1=1.44W P US发+P CS发=P R1+P R2 1-20 试求题1-20图所示电路中控制量u1及电压u。 u 1 题1-20图 答:先将电流i写为控制量u1的表达式,即i=(2-u1)/1×103

《电路》邱关源第五版课后习题解答

电路习题解答 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题1】:由U A B =5V 可得:I AC .=-25A :U D B =0:U S .=125V 。 【题2】:D 。 【题3】:300;-100。 【题4】:D 。 【题5】:()a i i i =-12;()b u u u =-12;()c ()u u i i R =--S S S ;()d ()i i R u u =--S S S 1 。 【题6】:3;-5;-8。 【题7】:D 。 【题8】:P US1 =50 W ;P U S 26=- W ;P U S 3=0;P I S 115=- W ;P I S 2 W =-14;P I S 315= - W 。 【题9】:C 。 【题10】:3;-3。 【题11】:-5;-13。 【题12】:4(吸收);25。 【题13】:0.4。 【题14】:3123 I +?=;I =1 3 A 。 【题15】:I 43=A ;I 23=-A ;I 31=-A ;I 54=-A 。 【题16】:I =-7A ;U =-35V ;X 元件吸收的功率为P U I =-=-245 W 。 【题17】:由图可得U E B =4V ;流过2 Ω电阻的电流I E B =2A ;由回路ADEBCA 列KVL 得 U I A C =-23;又由节点D 列KCL 得I I C D =-4;由回路CDEC 列KVL 解得;I =3;代入上 式,得U A C =-7V 。 【题18】: P P I I 121 2 2 222==;故I I 1222=;I I 12=; ⑴ KCL :43211-= I I ;I 185=A ;U I I S =-?=218 511V 或16.V ;或I I 12=-。 ⑵ KCL :43 2 11-=-I I ;I 18=-A ;U S = -24V 。

邱关源《电路》第5版课后习题答案1-8章

答案及解析115 答案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题 1】:由U AB5V可得: I AC 2.5A:U DB0: U S12.5V。 【题 2】:D 。 【题 3】: 300; -100 。 【题 4】:D 。 【题 5】:a i i1 i 2;b u u1 u2;c u u S i i S R S;d i i S 1 u u S。R S 【题 6】: 3; -5; -8。 【题 7】:D 。 【题 8】:P US150 W ; P US26W;P US30 ; P IS115 W ; P IS214W ;P IS315W。【题 9】:C。 【题 10】:3; -3。 【题 11】: -5; -13。 【题 12】:4(吸收); 25。 【题 13】:0.4。 【题 14】:31I 2 3;I 1 A 。3 【题 15】:I43A; I23A; I31A; I5 4 A。 【题 16】:I7A;U35V;X元件吸收的功率为 P UI245 W。 【题 17】:由图可得U EB4V;流过2电阻的电流 I E B 2 A;由回路ADEBCA列KVL得 U AC 2 3I ;又由节点D列KCL得I CD 4I ;由回路CDEC列KVL解得; I 3 ;代入上式,得 U AC7 V。 【题 18】: P12I122;故I12I 22; I 1I 2; P2I 22 ⑴KCL:4I 13I1; I18A;U S2I 1 1 I 18V 或16. V;或I1I 2。 255 ⑵ KCL:4I 13 I1;I18A;U S24V。 2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题 1】: [解答 ] I94A = 0.5 A ; U ab9I 4 85.V; 73 I 1U ab6 A ; P6125. W = 7.5 W ;吸 1.25 2 收功率 7.5W 。【题 2】: [解答 ] 【题 3】:[解答] C。 【题 4】: [解答 ] 等效电路如图所示,I 005. A 。 【题 5】: [解答 ] 等效电路如图所示,I L =0.5A 。 【题 6】: [解答 ] 【题 7】: [解答 ] I=0.6A ; U1=-2A=-12V ;U 2=2I+2=32V 【题 8】: [解答 ] 由图可得 U=4I-4 。

电路第十章 复习题

第十章 具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一、是非题 1. 在如图所示电路中, 当S闭合后,则有I 1=IS , I 2=0。 [ ] s 2. 理想变压器既不消耗能量,也不贮存能量. [ ] 3.理想变压器除变换电压、变换电流的作用外,还有变换功率的作用。 [ ] 二、选择题 1. 互感电路如图所示, L1=4mH, L2=9mH,M=3mH,S断开的情况下, Leq=___mH , S闭合的情况下, Leq=_____mH。 (A) 3 (B) 4 (C) 7 (D) 13 (E) 19 ? 2. 如图所示二端网络的等效复阻抗 Z AB = _____Ω (A) j2 (B) j1 ( C) j3 A j4Ω 3. 两个自感系数为L 1、L 2的耦合电感,其互感系数M的最大值为______。 ? (A) L 1L2 ; (B) (L 1+L2)/2; (C) (L 1-L2)/2; (D) 4. 理想变压器端口上的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如图所示,则其伏安特性为______。 (A) 2121,(1/)U nU I n I =-=- ; (B) 2121,(1/)U nU I n I ==-; (C) 2121, (1/)U nU I n I == ; 2 5.对于图示电路中,下列电压、电流的关系叙述中,正确的是:

A.121211 22,di di di di u L M u M L dt dt dt dt =+=+; B.121211 22 , di di di di u L M u M L dt dt dt dt =-=-+; C .121211 22 , di di di di u L M u M L dt dt dt dt =+=--; D.121211 22, di di di di u L M u M L dt dt dt dt =--=-- 6.如果图(b )是图(a )的耦等效电路,则图(b )中的1Z 等于: A. ()1j L M ω+; B. ()1j L M ω-; C .j M ω; D.j M ω-。 图(a ) 图(b ) 7.在应用等效电路法分析空心变压器时,若原边阻抗为11Z ,副边阻抗为22Z ,互感阻 抗为j M ω。则副边对原边的引入阻抗l Z 等于: A. 22j M Z ω+; B. 11j M Z ω+; C . () 2 22 M Z ω; D. () 2 11 M Z ω 8.关于理想变压器的变换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理想变压器不但可以变换电压、变换电流,还可以变换功率 B .理想变压器不但可以变换电压、变换电流,还可以变换阻抗 C .理想变压器不但可以变换电压、变换阻抗,还可以变换功率 D .想变压器只能变换电压、变换电流,不能变换阻抗 三、填空题 1. 某一理想变压器的原边和副边的匝数比为101:,如果在其副边终端22'-接入 4R =Ω 的电阻,则原边11'-的的输入阻抗为 Ω。 2. 把两个具有耦合的电感线圈正向串联起来,则串联后等效复阻抗为 3. 某一理想变压器的原边和副边的匝数比为101:,如果在其副边终端22'-接入 4R =Ω 的电阻,则原边11'-的的输入阻抗为 Ω。

电路_第十章练习

一、选择题 1. 图示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为( )。 A 、0.01 B 、1 C 、10 D 、100 2. 图示串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Q 等于( )。 A 、1 B 、0 C 、100 D 、200 3. 图示电路中=100U ?∠ V ,则此电路谐振时电流I ? 为( )。 A 、2A B 、290∠ A C 、100∠ A D 、290∠- A 二、填空题 1. RLC 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ω = 。 2. RLC 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条件是 。 3. RLC 串联谐振电路品质因数Q=100,若U R =10V ,则电源电压U= V ,电容两端电压U C = 。 4. RLC 串联电路发生串联谐振时,电流的相位与输入电压的相位 ,在一定的输入电压作用下,电路中 最大,电路的谐振角频率ω0= 。 5. RLC 串联谐振电路,品质因数Q=100,若U= 4V ,则U L = 。 6. RC 低通滤波器,在相位上,输出电压 输入电压一个角度。 7. RC 高通滤波器,在相位上,输出电压 输入电压一个角度。 F 1F 1

8. 滤波器具有选频作用,将所需要的频率成分 ,将不需要的频率成 分 。 9. RLC 谐振电路具有选频能力,品质因数Q 越大, 越好,通频带 。 10. RLC 串联谐振电路在谐振时,电感上电压和电容上电压其绝对值大小 ,但相 位相差 。 11. RLC 并联谐振电路在谐振时,流过电感和电容的电流其绝对值大小 ,但相位 相差 。 12. RLC 串联谐振电路品质因数Q=100,若U R =10mV ,则电源电压U= ,电容两 端电压U C = 。 13. RLC 串联回路谐振时,阻抗 ,总电流 ,回路品质因数Q 越高,通 频带 ,选择性 。 14. GLC 并联回路谐振时,导纳 ,总电压 ,回路品质因数Q 越高,通 频带△ω则 ,选择性 。 15. 有用信号频率465KHz ,选用 滤波器;有用信号低于500Hz ,应采用 滤 波器;希望抑制50Hz 交流电源的干扰,应采用 滤波器;希望抑制1KHz 以下信号,应采用 滤波器。 16. RLC 串联回路谐振时,L C U U == , GLC 并联回路谐振时 L C I I == ,在相位上,它们是 。 17. 图示网络,当频率为1ω时相当于短路,频率为2ω时相当于开路,则:这两个频率中,较 大的是 。 三、判断题 1. RLC 串联电路谐振时阻抗最大。 ( ) 2. RLC 并联电路谐振时阻抗最大。 ( )

电路基础学习知识原理(邱关源)习题集规范标准答案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理练习进步

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电路理论主要研究电路中发生的电磁现象,用电流i 、电压u 和功率p 等物理量来描述其中的过程。因为电路是由电路元件构成的,因而整个电路的表现如何既要看元件的联接方式,又要看每个元件的特性,这就决定了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电压要受到两种基本规律的约束,即: (1)电路元件性质的约束。也称电路元件的伏安关系(VCR ),它仅与元件性质有关,与元件在电路中的联接方式无关。 (2)电路联接方式的约束(亦称拓扑约束)。这种约束关系则与构成电路的元件性质无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是概括这种约束关系的基本定律。 掌握电路的基本规律是分析电路的基础。 1-1 说明图(a ),(b )中,(1),u i 的参考方向是否关联?(2)ui 乘积表示什么功率?(3)如果在图(a )中0,0<>i u ;图(b )中0,0u i <>,元件实际发出还是吸收功率? 解:(1)当流过元件的电流的参考方向是从标示电压正极性的一端指向负极性的一端,即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元件两端电压降落的方向一致,称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关联。所以(a )图中i u ,的参考方向是关联的;(b )图中i u ,的参考方向为非关联。

(2)当取元件的i u ,参考方向为关联参考方向时,定义ui p =为元件吸收的功率;当取元件的i u ,参考方向为非关联时,定义ui p =为元件发出的功率。所以(a )图中的ui 乘积表示元件吸收的功率;(b )图中的ui 乘积表示元件发出的功率。 (3)在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关联的条件下,带入i u ,数值,经计算,若0>=ui p ,表示元件确实吸收了功率;若0

i u ,则0<=ui p ,表示元件实际发出功率。 在i u ,参考方向非关联的条件下,带入i u ,数值,经计算,若0>=ui p ,为正值,表示元件确实发出功率;若0

>i u ,有0>=ui p ,表示元件实际发出功率。 1-2 若某元件端子上的电压和电流取关联参考方向,而170cos(100)u t V π=,7sin(100)i t A π=,求:(1)该元件吸收功率的最大值;(2)该元件发出功率的最大值。 解:()()()170cos(100)7sin(100)595sin(200)p t u t i t t t t W πππ==?= (1)当0)200sin(>t π时,0)(>t p ,元件吸收功率;当1)200sin(=t π时,元件吸收最大功率:max 595p W = (2)当0)200sin(

大学教材电路第10章练习题

电路第10章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5小题,共20分) 1.已知二端口网络的特性方程为:u 1=Ri 2,i 1=u 2/R 。则该网络中的元件为( )。 A 、无源元件 B 、有源元件 C 、感性元件 D 、受控源元件 2.左下图示二端口网络,其阻抗参数中的Z 12为( )。 A 、Z 1+Z 2 B 、Z 2+Z 3 C 、Z 3 D 、Z 1+Z 3 3.右上图示二端口网络其阻抗参数中的Z 11和Z 22分别为( ) A 、j2Ω、j2Ω B 、(3+j2)Ω、j2Ω C 、j3Ω、j3Ω D 、(3+j3)Ω、j3Ω 4.求图示二端口网络的导纳参数矩阵。( ) A 、S R R R R ????????? ???--3 31 3 B 、S R R R R ????????????--3 13 1 C 、S R R R R ??????--3 3 D 、S R R R R ??????-- 3 3 5.图所示二端口的Y 参数矩阵为( )。 A 、S ???? ??--1 5.00.5 1 B 、Ω????????????34 3232 34 C 、S ??????--1 22 1 D 、Ω????? ???????----31 3232 31 二、是非题(5小题,共10分) 1.不论二端口网络内部是否有电源,它都可以用导纳参数或阻抗参数来表示。( ) 2.对称线性二端口网络一定是互易的。( ) 3.互易二端口网络只需三个网络参数就可以完全表征这个网络的特性。( ) 4.利用导纳或阻抗参数矩阵,判别网络互易的条件是主对角线上的两个值相等。( ) 5. 二端口网络的左、右两对端子都满足:从一端流入电流与另一端流出电流相等。( )

第十章电路

第10 章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10-1图题10-1一对耦合线圈,左边线圈接正弦电压,频率为500Hz,右边线圈开路。此时电流表读数为1A,电压表读数为31.4V,则两个线圈的互感M=(10) mH。 图题10-1s 10-2图题10-2中电压u1=( dt di dt di M L2 1 1 + -)。 图题10-2 10-3求图题10-3所示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阻抗Z AB。 图题10-3 解:戴维宁定理求解: ()()Ω = + = ? - + =2 2 2 1 22 // 4 4j j j Z AB。 * * 2 :1 B A 1Ω j4Ω -j4Ω o o o o -+ +- * * L1 L2 i i2 1 u 2 u M

10-4画出图题10-4电路的去耦等效电路,并标出各元件的阻抗。 图题10-4 解: 10-5若图题10-5变压器电路,其原边线圈A、B两部分的额定电压各为110V。设此变压器作为一组耦合电感分析。 (1)标出原边A、B两个耦合线圈同名端的位置; (2)当电源电压为220V时原边线圈的端钮应如何连接?请将连接方法画在图中。 图题10-5 解: 1与2;顺向串联,且1接电压源正极、2'接电压源负极 10-6求图示电路的等效阻抗Z AB=(4+j4)Ω。 图题10-6 1' ' 2 A B * j6Ω * j4Ω j2Ω 1 Ω A B j8j6 -j2Ω

10-7图题10-7示互感耦合电路,试写出u1、u2的表达式: (12 11 di di u L M dt dt =-,21 22 di di u L M dt dt =-)。 图题10-7 10-8在图示电路中,已知等效电感mH L AD60 =,mH L AC40 =,则A 和D 是同名端,互感系数5mH。 图题10-8 10-9图题10-9所示电路,ab端的等效电感L ab= ( D )。 图题10-9 A、12H B、6H C、18H D、30H 10-10图题10-10所示电路,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式为(C )。 图题10-10 A、 dt di M dt di L u dt di M dt di L u1 2 2 2 2 1 1 1 + = + =、 B、 dt di M dt di L u dt di M dt di L u1 2 2 2 2 1 1 1 - - = - - =、 o o o o ++ -- * * L1 L2 i1 i2 1 u 2 u M M L2 L1 A B C D M L2 L1 A B D C a b 10H 8H M=6H + u2 _ + u1 _ L1 L2 M i1 i 2 * *

电路原理习题答案相量法

第八章相量法 求解电路的正弦稳态响应,在数学上是求非齐次微分方程的特解。引用相量法使求解微分方程特解的运算变为复数的代数运运算,从儿大大简化了正弦稳态响应的数学运算。 所谓相量法,就是电压、电流用相量表示,RLC元件用阻抗或导纳表示,画出电路的相量模型,利用KCL,KVL 和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列写出未知电压、电流相量的代数方程加以求解,因此,应用相量法应熟练掌握:(1)正弦信号的 相量表示;(2)KCL,KVL的相量表示;(3)RLC元件伏安关系式的相量形式;(4)复数的运算。这就是用相量分析电路的理论根据。 8-1 将下列复数化为极坐标形式: (1)F1 5 j5;(2)F2 4 j3;(3)F3 20 j40; (4)F4 j10;(5)F5 3;(6)F6 2.78 j9.20。 解:(1)F1 5 j5 a a ( 5)2( 5)2 5 2 5 arctan 135 5 (因F1在第三象限) (2)F2 4 j3 ( 4)2 32 arctan(3 4) 5 143.13 (F2 在第二 象限) (3 )F3 20 j 40 202 402arctan(40 20) 44.72 63.43 (4 )F4 10j 10 90 (5)F5 3 3 180 (6)F6 2.78 j 9.20 2.78 29.20 2 arctan(9.20 2.78) 9.61 73.19 注:一个复数可以用代数型表示,也可以用极坐标型或指数 型表示,即 F a1 ja2 a a e j , 它们相互转换的关系为: 故F1 的极坐标形式 为F1 5 2 135

2 arctan 2 a 1 a 1 acos a 2 a sin 及实部 a 1和虚部 a 2的正负 8-2 将下列复数化为代数形式: (1) F 1 10 73 ;(2) F 2 15 112.6 ;(3) F 3 1.2 152 ; (4) F 4 10 90 ;(5) F 1 5 180 ;(6) F 1 10 135 。 解: ( 1) F 1 10 73 10 cos( 73 ) j10 sin( 73 ) 2.92 j 9.56 (2 ) F 2 15 112.6 15 cos112.6 15sin112.6 5.76 j13.85 (3) F 3 1.2 152 1.2cos152 1.2 sin 152 1.06 j 0.56 (4) F 4 10 90 j10 (5 ) F 1 5 180 5 (6) F 1 10 135 10 cos( 135 ) 10 sin( 135 ) 7.07 j 7.07 8-3 若 100 0 A 60 175 。求 A 和 。 解: 原式 =100 A cos 60 ja sin 60 175cos j175sin 根据复数相等 的 定义,应有实部和实部相等,即 Acos 60 100 175 cos A 2 100 A 20625 0 100 1002 4 2062 5 102.07 202.069 5 求i 1的周期 T 和频率 f 。 需要指出的,在转换过程中要注意 F 在复平面上所在的象限,它关系到 的取值 虚部和虚部相等 把以上两式相加,得 A sin 60 175 sin 解得 2 a 2

《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陈希有)习题答案第十章

答案 解:0t 时,求等效电阻的电路如图(b)所示。 等效电阻 Ω=++-==5)36(4i i i i i u R

时间常数 s 1.0i ==C R τ 0>t 后电路为零输入响应,故电容电压为: V e 6.0e )0()(10/t t C C u t u --+==τ Ω6电阻电压为: V e 72.0)d d (66)(101t C t u C i t u -=-?Ω-=?Ω-=)0(>t 答案 解:0t 后电路为零输入响应,故电感电流为 A e 3e )0()(2/t t L L i t i --+==τ)0(≥t 电感电压 V e 24d d )(21t L t i L t u --==)0(>t Ω3电阻电流为 A e 236321 33t L u i u i --=Ω +?Ω=Ω= Ω3电阻消耗的能量为: W 3]e 25.0[12123040 40 2 3 3=-==Ω=∞-∞ -∞ Ω??t t dt e dt i W 答案 解:由换路定律得0)0()0(==-+L L i i ,达到稳态时电感处于短路,故 A 54/20)(==∞L i 求等效电阻的电路如图(b)所示。

电路(第五版). 邱关源原著 电路教案,第1章

课程名称:电路理论 使用教材:电路(第五版). 邱关源原著.罗先觉修订.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4 专业班级:自动化08101-08103班 授课时数:64课时 授课教师:蔡明山 授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瀚荪编.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江泽佳主编.电路原理(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沈元隆主编.电路分析.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4、张永瑞主编.电路分析基础.西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电路理论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理论课,是所有强电专业和弱电专业的必修课。电路理论是一门研究电路分析和网络综合与设计基本规律的基础工程学科。电路分析是在电路给定、参数已知的条件下,通过求解电路中的电压、电流而了解电网络具有的特性;网络综合是在给定电路技术指标的情况下,设计出电路并确定元件参数。 主要内容: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分析方法,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中的基本规律。 课程特点: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元件的特性、电路的基本定律和定理、一般电路的分析计算,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 前期知识基础:一定的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和大学物理(尤其是电磁学)等方面的知识;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任务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给定电路的结构及元件的参数,在掌握电路基本概念、性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掌握电阻、电感、电容、电压源、电流源、受控源的伏安特性,掌握电路变量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2、掌握等效电路的概念与等效电阻计算,掌握实际电源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熟悉电阻的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3、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支路电流法、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了解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 4、掌握电路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置换定理、叠加定理、互易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5、掌握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法,理解强制分量、固有分量,暂态和稳态,时间常数等概念,学会一阶电路的完全响应、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求解方法。 6、掌握正弦电路的基本概念:周期、频率、角频率、有效值、相位及相位差;掌握正弦电路的分析方法,即相量法,理解阻抗、导纳、平均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复功率及功率因数等概念。 7、掌握串联谐振的条件和特点,谐振频率及品质因数概念。 8、掌握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方法。 9、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 10、掌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有效值、平均值、平均功率的概念,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11、掌握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的方法。 12、掌握网络函数的概念,了解极点、零点与响应的关系,会用卷积定理分析电路。 13、掌握电路的图、树的概念,会写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理解状态方程的含义。 14、理解两端口的含义,会计算两端口的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