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

合集下载

20世纪80-90年代天水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

20世纪80-90年代天水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

20世纪80—90年代天水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聂红萍,方锦波(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兰州 730020)提要: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三线建设时期西北工业布局的主要基地。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发生变化,以及三线建设自身的局限性,三线企业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从“六五”时期(1981—1985年)开始,随着三线建设步入调整改造阶段,天水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按“关、停、并、转、迁”的原则和方针,对选址不当、布局过于分散、经营困难的三线企业进行全面调整改造。

与此同时,三线企业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一系列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天水;调整改造;三线企业中图分类号:F27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20)01-0022-07 DOI:10.13483/j.cnki.kfyj.2020.01.004 三线建设是我国特殊时期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

天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被列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三线企业也由此成为甘肃省工业建设的重要力量。

但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经过调整改造以后,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学界对于天水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选址和建设概况上,较少涉及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①。

因此,天水三线调整改造研究尚有较大的空间。

另外,天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于1998年出版的《三线建设史料》(天水文史资料第十三辑)、甘肃省三线调整办公室于2008年5月出版的《甘肃省三线调整改造总结文集》,以及甘肃省图书馆所藏的天水三线企业厂志②等,这些史料都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本文将以天水三线调整改造为研究对象,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水三线企业调整改造过程进行梳理,并探究其对天水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企业建设概况天水③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便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

通史新篇二十一(20世纪60-80年代的世界)

通史新篇二十一(20世纪60-80年代的世界)

通史新编二十一(20世纪60-80年代的世界)
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发展(美苏争霸)
50-60年代优势在美方
70年代苏攻美守,美局部收缩
80年代美强硬,苏全球收缩
知识链接:古巴导弹事件,越南战争,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60-80年代)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3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赫鲁晓夫改革:经济:突破口-农业改革:工业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结果:收效甚微。

失败原因: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
2、勃列日涅夫改革成就:军事工业,生活水平。

败因: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3、戈尔巴乔夫改革: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联政权性质发生变化;《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解体。

《野葫芦引》是当代著名作家宗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一部

《野葫芦引》是当代著名作家宗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一部

《野葫芦引》是当代著名作家宗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一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野葫芦引。

《野葫芦引》是当代著名作家宗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计划撰写四卷《南渡记》。

《东藏记》。

《西征记》和《北归记》。

现已完成前三卷。

第四卷正处于创作中。

故事以20世纪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

写北平明仑大学被迫南迁云南办学的艰苦历程。

故事中塑造了一系列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而且也较为难得的记录了被人们遗忘已久的抗战时期修建滇缅公路的事迹。

全书多为短句。

读起来“上口”而无滞碍之感。

语言纯朴雅致。

清丽典雅。

细腻和谐。

有诗的美意和散文的含蓄。

宗璞是宗璞创作中的精品之作。

xx年。

小说的第二卷《东藏记》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书名,野葫芦引。

又名,双城鸿雪记。

作者,宗璞。

类别,长篇小说。

出版社,人民文学版社。

类型,四部曲。

人物介绍。

以上整理自文学鉴赏。

孙犁曾称宗璞的文字“明朗而有含蓄。

流畅而有余韵。

于细腻之中。

注意调节”。

这决非过誉之词。

宗璞既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家学渊源。

又从事外语工作多年。

接触到很多外国文学作品。

故而在创作中。

她秉承中国古典文学的特色。

又兼及外国文学的优长:中国传统语言的含蓄凝炼。

特有的节奏与音韵美。

鲜明的形象性;外国文学中表现微妙复杂的人物心理状态的新鲜活泼的文字。

两者在宗璞笔下互相渗透。

彼此融合。

化而为一。

这就形成了宗璞非常个人化且颇具特色的言语风格。

而到了《野葫芦引》。

宗璞更是把这种风格推进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野葫芦引》的叙述方式匀称。

节制。

含蓄。

典雅。

在全书之前有六首序曲。

名为“风雷引”。

“泪洒方壶”。

“春城会”。

“招魂云匾”。

“归梦残”。

“望太平”。

当是四卷本的总纲。

前两部作品《南渡记》与《东藏记》。

每章的字数大体相当。

一般分为三或四节。

而在奇数章节末尾。

一会出现一篇独语。

如:野葫芦的心。

没有寄出的信。

棺中人语等。

以旁白形式来凝炼。

升华本章内容。

20世纪280年代女作家的悲剧意识

20世纪280年代女作家的悲剧意识

中国包头职大学报2009年第2期20世纪80年代女作家的悲剧意识曹帅(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创作悲剧,是20世纪80年代女性作家心理能量的释放,是她们内心精神的裸露,是她们心灵的独白。

但这些作品的情感基调却并不是灰色的、消极的,而是积极、健康而.叉满载着女性作家们的种种理想与希望的。

关键词:1980年代;女性文学;悲剧;悲剧意识中图分类号:12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卜一1440(2009)02—00l l—04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大多以热烈的追求,希望的憧憬为抒情的主旋律,蕴于其中的也不乏哀伤的独奏,忧郁的悲歌。

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把悲剧艺术极为广泛的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其小说作品中流贯着极其强烈的悲尉意识。

一、弥漫于1980年代女性文学中的悲剧气息1980年代的女性文学作品的悲剧气息较为浓重。

如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

作家描写了钟雨和老干部相爱却不能相守,只维系着“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的感情悲剧,探索了这对“恋人”的痛苦灵魂;《方舟》所展示的三位已届中年的女性先后离婚后混乱而尴尬的生活状态。

梁倩、荆华和柳泉在”寡妇俱乐部”里,表面上过得潇洒自在,“将自己从几千年传统的性别规范中硬牛生的‘拔’出来”,然而,她们并不想成为雄味十足的“女强人”,她们内心深处仍然渴望作一个真正的女人,渴望着关爱与怜惜;另如谌容的《错,错,错》中惠莲与汝青的爱情悲剧,以及新时期崛起的一批女作家的创作,如铁凝的《麦秸垛》中遭到背叛、独自养育女儿的大芝娘和重演女性悲剽的沈小风,张辛欣的《我在哪错过了你》,王安忆的《流逝》,张抗抗的《爱的权利》,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等等。

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皆是作者精心构筑的苦人儿,作品总是笼罩着朦胧的愁苦气息,淡淡的悲剧色调。

二、1980年代女性文学作品的悲剧性的分类对于悲剧的属性有着这样的界定:首先,悲剧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其次,主人公代表着“历史的必然要求”,他们为之斗争的理想、愿望或事业,是善良的、美好的、正义的,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末◇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1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1~6 巴黎和会◇1921.11~1922.2 华盛顿会议◇1922.10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1922.12 苏联成立◇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件◇1933.1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938.9 慕尼黑会议◇193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6.22 苏德战争爆发◇1941.12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6 中途岛战役◇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4.6.6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5.8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9.2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1945.10 联合国成立◇1947.8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1948 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1947.3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1948 美国开始“马歇尔计划”◇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56 匈牙利事件◇1959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1960 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20世纪60年代初~1973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1967 欧洲共同体成立◇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73 第四次中东战争◇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1991年底苏联解体◇1993 欧洲联盟建立◇1999 科索沃战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的社会特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的社会特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的社会特征作者:张秋生孙红雷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03期[关键词]澳大利亚华人移民,基本社会特征[中图分类号]C915 C92[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76-03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政策是其基本国策之一。

自1972年中澳建交、澳大利亚废除以种族歧视为核心的“白澳政策”以来,赴澳华人移民不断增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逐步调整,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华人新移民成为赴澳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澳洲华人的社会特征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日益引起中外关系史学者和华人史学者的密切关注。

笔者多年从事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的研究,近年来因研究工作需要,曾多次赴澳查阅相关档案资料。

本文拟从澳大利亚移民与多元文化事务部(Department of Immgration and Muhicultural Affairs,即DI-MA,简称移民部)所查阅到的有关历史档案资料为依据,对近20年来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的基本社会特征作一简要分析。

一、人口数量特征根据澳大利亚移民部的有关统计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赴澳的华人新移民逐年增多。

参见下表: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其一,在整个20世纪8Q年代和90年代中期,香港华人移民一直是澳洲华人新移民的主要来源。

在1982-1995年赴澳的华人新移民中,有38.9%来自香港。

直到1996年,香港移民的优势地位才被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所取代。

其二,每年在澳大利亚定居的华人永久移民数量呈现出较大的波动。

台湾和香港移民的数量在1990-1991年达到了峰值,而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数量在1995-1996年达到了峰值。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1、在澳大利亚走出1981-1982年的经济衰退之后,对移民的需求增长,赴澳的华人数量在逐年增加。

2、自80年代末以来,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开始转向吸收技术移民。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外优秀复调音乐论著介绍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外优秀复调音乐论著介绍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外优秀复调音乐论著介绍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大力扶持,我国的音乐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复调音乐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不但获得了“量”的突破,还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打开了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技术理论的禁区后,中国复调音乐理论在专著教材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局面。

不但出现了大量对西方传统和20世纪现代复调技法与理论的译介和阐述,还出现了由我国复调音乐理论家独立编著或撰写的复调音乐专著,尤其是我国学者独立撰写的复调论著。

这些论著的问世,可谓开辟了我国复调音乐理论著作研究的新纪元。

一、外国复调音乐理论论著译介国外复调音乐理论著作是我国复调音乐理论研究工作中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80年代初起,国外复调音乐理论著作的引进工作曾一度停顿,后又开始恢复并逐渐活跃起来。

这时期的重要译著可大致分为欧美传统对位技法与赋格理论的译介著作与20世纪西方现代复调理论的译介著作两大类。

1.欧美传统对位技法与赋格理论的译介著作《对位与赋格教程》(法)泰奥多尔•杜布瓦著,廖宝生译,1980、1982年版。

该书体现了法国复调音乐的传统体制,共分上下两册,四大部分。

书中阐述的对位原则均为声乐风格的严格对位写作法则,承袭了富克斯的五类对位传统。

该译著最大的特色在于用大量的优秀习作范例配以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来阐述观点,谱例部分的比重甚至超过了文字说明部分。

下册刊录的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历届考试所用的赋格主题、历届罗马留学奖金初试所用的赋格主题以及在这些考试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赋格作品,堪称为我们了解当时法国这一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最翔实的资料。

《对位法》(美)瓦尔特•辟斯顿著,唐其竞译,1984年版。

该书是作者所著《和声学》的姊妹篇,共分11个章节,阐述了自17世纪以来近300年内西方作曲家在对位写作方面的共同写作方法,是一部介绍传统对位技术理论的译著,学习单对位与复对位的重要参考教本。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参考模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参考模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

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

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这就是反思文学的基本出发点。

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革”等一个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

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从王蒙写作《蝴蝶》开始,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

这样,文学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

在反思文学的这一阶段,新时期文学完成了它的一次重要的跨跃——由侧重于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于张扬人的主体,由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

反思文学开阔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使新时期文学具有了更丰厚的容量与更深刻的蕴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外流行服饰
1
20世纪80—90年代外国流行服饰• 一、时代背景二、流行服饰
• 20世纪80年代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女装灵感来自于活跃、 自我意识强的女性。既有经典优雅的风格也有休闲实用的 风格。女装追求精制、诱人、奢华。日装以简单舒适裁剪 的休闲款为主。也有一些摆动的、修长的或人体积的、相 互重叠的款式。休闲优雅的都市风格的套装和人衣保持男 装轮廓和细节。晚装很女性化、很优雅,有的柔软飘逸、 有的紧身贴体,配以紧身的、展开的或蓬起的裙子。根据 不同风格,裙长从膝盖到脚踝不等。迷祢裙再度流行,突 出的腰钱或者提升或者下移。袖子宽人以便于运动,肩部 常常用结合不同长度和宽度的款式加以强调,年轻人的服 装有明显远离U克破烂装的趋势,而趋向于更加整洁、更 加富有创意

多挣钱,猛花钱,是这个时代许 多年轻人的座右铭。赚了就花, 花的比赚的还快,消费主义是社 会精神的中心。受这种环境的影 响你,人们的穿衣观念也在发生 着变化。人们要实现多赚钱,首 先就要找到好工作,为了找到好 工作,穿衣服是很关键的,因此, 80年代的人们将就穿着主要是为 了自己的工作前途,美国第一夫 人南茜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 人的穿着给职业女性术树立了榜 样。 冷漠的眼神和服装衬托出有棱有 角的体态,成为女性雅皮士穿着 的样板,她们力求和男性一样拥 有力量和权威。
• 雅皮士(Yuppies)是young urban professional的缩写, 这个词在上个世纪80年代 诞生于美国,指的是那些 受过高等教育、住在大城 市、有专业性工作而且生 活很富裕的年轻人。他们 去高档的餐厅、喝上等的 酒、穿名牌的衣服、用顶 级的化妆品、开豪华的轿 车,总之就是衣食住行一 律求名牌、赶时髦,比小 资还小资。
谢谢观看!
22

• 进人80年代,时尚潮流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了。流行的多元 化一方面为追求时尚的群体提供了多种表现自我的可能, 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对流行的理解和把握变得愈加困难。个 性化成为设计师与消费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整个80年代, 最重要的变化是从推崇宽松肥大的轮廓造型向健康适体的 潮流的转变。
80年代的麦当娜,是极 为引人瞩目的流行偶像。 她那些夸张,震撼的形 象千变万化,除了引起 其歌迷的尖叫,还会引 起社会的骚动和非议, 总能形成潮流。她的内 衣外穿在当时风靡一时, 她是80年代最重要的流 行文化的缔造者。

西装的肩 膀部位有很厚 的垫肩,一次 显示出男性的 权力与威严。 雅皮士们穿着 中规中矩,根 本不怕人家说 他们穿得像父 亲一代。
• 当时女性的着装也是正式 的,剪裁精致,宽垫肩, 短而紧身的裙子,和讲究 的衬衣。 • 追求成功,讲究享受,物 质主义的80年代,女人们 开始用名牌套装,华丽的 配饰来传达“成功”的讯 息。女性“雅皮士”与男 性一样多,她们穿着宽垫 肩,窄身裙和讲究的衬衣, 拎名牌手提袋在职场上冲 锋陷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